颈动脉椎动脉闭塞开通方法
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致反复后循环梗死一例

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致反复后循环梗死一例薛素芳;石海艳;杜祥颖;马欣【摘要】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又称弓猎人综合征(BHS),指在头颈旋转或伸展过程中导致椎动脉机械性闭塞或狭窄的一种罕见临床综合征,其后循环缺血症状多在头部旋转时发生,并在中立位置时迅速改善.在少数情况下,BHS可因椎动脉反复挤压内膜受损继发血栓形成致动脉-动脉栓塞性梗死.作者报道了1例弓猎人综合征致反复后循环梗死的青年女性病例,该患者以突发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起病,既往无明确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与转颈活动无相关性.颈动脉超声转颈试验示左侧椎动脉颈部右转时出现血流减弱逆转,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和DSA检查示左侧椎动脉V3、V4交界处局部突起,考虑为夹层或假性动脉瘤;转颈CTA示右侧转头时左侧椎动脉出枢椎横突孔之后未见显影;高分辨率MR示左侧椎动脉V3、V4交界区血管内一膜样结构突入管腔.提示BHS临床症状可以与转颈无关,仅表现为后循环区域梗死,可以合并同侧椎动脉范围非常局限的夹层或假性动脉瘤损害表现.临床医师如果缺乏相应的认识,可能会造成漏诊和误诊.因此遇到隐源性后循环青年卒中患者,应仔细分析后循环血管形态改变,必要时行颈动脉超声转颈试验或动态DAS明确有无合并BHS.【期刊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9(016)008【总页数】3页(P423-425)【关键词】弓猎人综合征;后循环梗死;动脉-动脉栓塞性梗死【作者】薛素芳;石海艳;杜祥颖;马欣【作者单位】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影像科;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也称为弓猎人综合征(bow hunter′s syndrome,BHS),指在头颈旋转或伸展过程中导致椎动脉的机械性闭塞或狭窄,是一种罕见的可以造成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或梗死的临床综合征。
2024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评估及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2024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评估及治疗专家共识(全文)摘要: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进步及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症状性CICAO患者有较高的再发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与CICAO慢性缺血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临床上对于CICAO尚缺乏统一的评估和治疗方案。该专家共识对CICAO相关的最新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并结合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对CICAO患者的评估、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提出了针对性意见,以期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流程,提高国内神经病学医师对CICAO患者的诊治水平。颈内动脉闭塞所引起的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占颅内缺血事件总数的10%~15%[1],是造成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通常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资料将病程持续超过4周的颈内动脉闭塞称为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CICAO)[2],该类患者的自然病史和临床症状与颅内动脉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密切相关。对于部分症状性CICAO患者,即使通过内科的系统治疗仍有较高再发缺血性卒中的风险[3]。此外,CICAO因慢性缺血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在临床诊疗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4]。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及临床诊疗技术的进步,CICAO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但是国内外对于CICAO的评估和治疗尚缺乏统一的方案。近年来,随着最新研究结果的报道、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及介入理念的更新,CICAO患者的临床诊疗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笔者通过复习近年来最新的文献资料,结合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对CICAO患者的评估、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方案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国内神经病学医师对CICAO患者的临床诊治水平。1 方法1.1 共识范围适用人群和目标用户本共识的适用人群为临床上怀疑或确诊为CICAO的患者,目标用户为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医务工作者。1.2 共识工作组共识工作组成员来自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缺血性脑血管病学组。
颈动脉闭塞

病历二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血压最高达 190/110mmHg。
神经系统:神志清,言语欠流利,左侧 鼻唇沟浅,口角向右侧歪斜,伸舌居中, 左侧肢体肌力5-,左侧肢体共济运动欠 稳准,病理征未引出。
病历二
入院诊断:脑梗死(右侧大脑半球)高 血压病3级(极高危) 血小板减少症 肾 功能不全
定位:右侧大脑半球 定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NIHSS评分:5分。
病历二
在年轻患者中颈动脉夹层是较为常见的 病因.
其他少见病因包括恶性肿瘤、脑动脉瘤、 垂体卒中、巨细胞动脉炎、Moyamoya 综合征、外伤、放射或辐射和颈动脉手 术等。
发病机制
CICAO导致脑卒中的机制主要有两方面 (1)颈内动脉闭塞残端的血栓向上延伸 或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脱落,通过 下游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颅内血管。 (2)脑灌注压降低导致的分水岭梗死或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一项基于美国白人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症状 性ICAO的发病率约为6/10万。
英国曼彻斯特的一项研究显示:在1年期间连 续380例脑卒中患者中有50例存在ICAO,占比 13.2%。
另外一项旨在研究动脉造影与脑血管症状的关 联性研究发现,25%的缺血性卒中存在ICAO。
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CICAO最常见的病因, 约占70%,常见于老年人和男性。
入院第三天,言语不利较前明显加重,饮水呛咳,右 上肢肌力近端3级,远端2级,下肢4-级。
入院第四天,右上肢肌力0级,下肢肌力2级。 出院时右上肢肌力1级,下肢肌力3+级。
应对球囊无法通过闭塞病变的策略(全文)

应对球囊无法通过闭塞病变的策略(全文)导丝通过而球囊无法通过的情况多见于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有时也见于急性闭塞的病变,既往占到CTO病变PCI 失败病例的10%左右,多见于严重钙化、扭曲的患者。
近年来,由于重视术前预判、器械及操作技术进步,球囊通过的成功率已显著提高,以下是临床实践中经常采用的应对策略:1. 指引导管的选择及操作技巧1.1首选大腔指引导管:对于慢性闭塞病变,尤其是通过冠脉造影判断有严重钙化、迂曲或JCTO评分高的患者,首选大腔强支撑指引导管如7F或8F指引导管,可提供比6F指引导管更强的支撑力。
6F比7F差一个F(0.33mm),支撑力相差40%。
过去大腔指引导管主要经股动脉路径完成,只有部分桡动脉较粗的患者可使用7F指引导管。
目前有专门的薄壁桡动脉鞘,较目前鞘外径降低10%左右,容纳7F指引导管的薄壁鞘外径相当于6.5 F鞘外径,缺点是壁薄易折,使用时需加以注意。
目前还有桡动脉专用的7.5无鞘导管系统,其外径与5.5 F桡鞘外径相当,优势是外层厚、支撑力强;全程亲水涂层,易于通过桡动脉路径,减少痉挛发生。
缺点是无鞘导管稳定性稍差,尤其是右冠,需要固定装置,此外导管头端较硬,使用时需避免发生冠脉夹层。
如果没有以上专门的经桡动脉装置,也可自制7F无鞘指引导管。
如果起始选用的指引导管直径偏小,也可使用延长导丝技术,保留导丝在血管内,更换大腔指引导管。
1.2选用强支撑指引导管:开通左冠的慢性闭塞病变时,首选EBU、XB、AL等强指引导管。
开通右冠的慢性闭塞病变,可考虑使用XBRCA、AL、SAL等强或中等强度指引导管,其可提供较好的支撑力,尤其是经桡动脉操作时,必须选择强支撑甚至超强支撑的指引导管。
对于复杂的闭塞病变,大腔强支撑指引导管是首选。
1.3 指引导管入路改变:相同的指引导管,经股动脉(TFI)支撑力更强。
JL指引导管TFI的支撑力大60%,强支撑导管支撑力大8%-10%。
双侧椎动脉V4段闭塞脊髓前动脉代偿向基底动脉供血一例

病例报告双侧椎动脉V4段闭塞脊髓前动脉代偿向基底动脉供血一例段鸿洲莫大鹏张扬李良张家涌伊志强鲍圣德患者男,57岁,主因突发头痛、头晕2d 入院。
入院前2d 起床时突发剧烈头痛,头晕,伴呕吐胃内容物,行头颅CT 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陈旧性脑梗死(图1),为行进一步治疗收入院。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年,未规律服药控制。
入院查体除颈项强直外无其他阳性体征。
入院后行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双侧椎动脉V4段自发出小脑后下动脉以远均闭塞,形成少量烟雾状血管,双侧椎动脉V2段均向前根髓动脉供血,脊髓前动脉显影并逆流向基底动脉,形成双侧椎动脉脊髓前动脉基底动脉的侧支循环(图2,3)。
此外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闭塞,左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形成烟雾血管及左侧大脑前动脉通过脑膜支向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代偿供血。
未发现有颈外动脉及后交通动脉向后循环供血情况。
患者入院后出现意识变差,昏睡,右侧肢体肌力级,左侧肌力级,但病理征(-)。
考虑可能为血管痉挛所致,遂扩充血容量、给予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并行腰大池置管引流,2周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神智及双侧肌力恢复正常,拔除腰大池引流管后出院。
3个月后患者复查血管造影,大致同前。
随访1年,患者间断有头晕表现,但日常生活未受明显影响。
讨论颅内各动脉之间以及颅内颅外动脉之间均存在较多的侧支吻合血管。
这些侧支吻合血管的存在是单支或多支颅内血管高度狭窄或闭塞后其他血管代偿供血的解剖基础。
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潜在的侧支吻合血管处于休眠状态,当某支颅内的血管出现进行性狭窄时,这些侧支吻合血管逐渐代偿供血。
如果颅内血管狭窄速度过快或者急性闭塞而侧支血管未能及时建立,即出现脑缺血的表现。
颅内主要的循环代偿靠W illi s 动脉环(前后交通动脉)完成,此外,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之间、颈外动脉与椎动脉之间、脑动脉与脑膜动脉之间、脑表面动脉之间均存在广泛的侧支吻合。
双侧椎动脉汇合形成基底动脉,供应脑干、小脑以及部分枕叶皮层。
(第八章)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TCD诊断和临床应用

第八章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TCD诊断和临床应用椎动脉很长,从SubA发出后经颈椎横突孔,然后绕行环枢椎入颅,再行走很长一段后两侧合并成BA。
VA不但行程很长,而且变异多,因此,诊断VA狭窄或闭塞一直是TCD诊断技术中的难点。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进行VA颅内段和颅外段多部位检查能增加对VA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性,因此,我们将VA颅内和颅外段闭塞性病变放在一起讨论。
第一节VA狭窄和闭塞的TCD诊断一、VA颅内段狭窄颅内段血流速度增快(Vs>100cm/s),频谱紊乱,符合狭窄频谱改变。
当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时,不仅狭窄部位出现明显血流速度增快和更紊乱的频谱,狭窄近端及同侧VA起始段和同侧VA环枢段出现血流速度减慢,阻力增高。
更多时候,检测狭窄近端血流的目的是为了区分狭窄是哪一侧,VA走行变异很大,有时很难确定左右,此时,起始部和环枢段血流频谱能给你某些提示。
二、VA起始段狭窄VA起始部狭窄时的TCD表现分直接和间接改变。
直接改变是在狭窄部位血流速度增快,频谱紊乱;间接改变双侧VA环枢段及颅内段不对称,狭窄侧血流速度减慢,伴或不伴搏动指数减低。
VA起始部收缩期峰血流速度≥100cm/s伴频谱紊乱可考虑有血管狭窄,VA起始部狭窄通常为局限性,因此,当发现血流速度增快时,将探头再逐渐向上提,血流速度变正常或减低,这种局限性血流速度增快对诊断更有价值。
VA严重狭窄时出现间接改变,主要表现为VA 环枢段和VA颅内段呈低血流低搏动指数频谱。
VA低血流低搏动指数改变有时在环枢段较颅内段更敏感,这是由于颅内VA接受了更多代偿血流。
狭窄不很严重时,狭窄远端血管的血流频谱不出现明显改变,而仅表现为血流速度较对侧减慢。
VA起始部狭窄诊断的关键是要熟悉VA 各部位的检查方法,并时刻记住VA是一条很长的血管,起始部病变会影响到其后的血流。
如图8-1-1所示。
图8-1-1,RVA起始部严重狭窄,造成RVA远端动脉内压力降低,颅内段血流呈低平血流频谱信号(红色圆点处)。
颈动脉和椎动脉系统颅外段均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血管病变对首发缺血性卒中的影响

Xn eg YN Qn L in Z A G Xny. eate tfN uo g , n ogH si l Nn d , i d i- n ,I i ,IJag,H N i—iD p r n erl y Mi n o t f m o o d p a o i e Nn e f g g
【 关键 词】 颈动脉颅外段 ; 椎动脉颅外段 ; ; 狭窄 闭塞 ; 【性卒 中 缺n l
I l nc o t r tic m i tokeby va c a e i n n te sw ih t no i s r to i b0h nfue e t he f s s he c sr i s ul r lso i pa int t se ssorob tuc i n n t
e t a r n a a o i re y a d v r e r l a t r y t m s Z NG Ja — n ZH NG S e — ig, I x r c a i lc r td a t r n e t b a r e y s se HE i n mig, A h n n n L U
发生于前循环或后循环的影 响。方法 通过南京卒 中登记系统检索颈动脉和椎动脉系统颅外段均狭窄 10 6 的患者 , 按其首 发卒 中位于前循环或后循环分成两组 , 总结 比较 两组患者 的血管病变特点 。结果
例患者入选 , 9 (8 1 ) 3例 5 .% 以前循环 卒 中为首 发 ( A组 ) 6 ,7例 ( 19 ) 4 . % 患者 以后循 环卒 中为首发 ( B
cr u ai n M e h d T e c s sw t h tn sso b t cin i o h e t c a ilc r t rey a d v r — i lt . t o s c o h a e iht e se o i ro sr t n b t xr r n a ao i a t r n e e u o a d t
慢性颈总动脉闭塞血管内开通治疗的临床分析

闭塞最理想的方法 ,且随着介入技术 的进步,也使 例 ,其 中黑朦 3例 ,肢体无力 3例 ;8例患者有不
得该方法变为可行 ,但由于担心开通术 中相关 的血 同程度 的认 知功能 障碍 ,MMSE评 分 27分 1例 ,
栓风险 ,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并不广泛 ,本文总结 8 21~ 26分 4例 ,20分 2例 ,l9分 1例 。 高 血 压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M ethods Eight cases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from December 2010 to January 201 3 accepted recanalization operation.Results Recanalization was successfully accomplished in all the 8 patients.The perfution was im proved significantly im mediate postoperation,no ischem ic stroke in the short—term follow—up.Conclusions Recanalization for occlude comm on carotid arter y is safe and effective,with favorable short—term outcom es.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LIUJian-min,Email:liull8@vip.163.com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value of recana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com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