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1年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卷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卷语文试题 含答案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第二中学xx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试卷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1年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纸的起源葛剑雄现在世界上最早的、一般被称为“纸”的,是埃及的纸莎草。

在埃及洛克索以及其它地方的神庙,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幅表现上埃及、下埃及统一的图。

图中,莲花和纸莎草分别象征上埃及、下埃及。

可见,纸莎草在当时的埃及社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我们可以在埃及博物馆看到纸莎草上书写的文字,它们距今已经4000年到5000年了。

然而,除这些少量遗物外,纸莎草的原始技术已经失传了。

原因之一,大概是因为中国古代纸张发明以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取代了纸莎草技术,导致它的消亡。

纸莎草的原料现在只有尼罗河上游才有。

这种原料和芦苇差不多。

造纸时,先把纸莎草的干割开,切平,沿着纤维纵向摊平成条状,然后把多条纸莎草并在一起,再上下挤压,等水分挤干,纤维就粘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纤维平面。

所以,严格讲,纸莎草并不是纸,只是一种纤维的粘合物。

但我们应当承认它在人类历史上所起过的作用。

并且,它出现的时间很早,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在这一点上,即使中国的蔡伦造纸,也是不能与之相比的。

在文字发明以前,人类最早通过口耳相传来记录历史,但是难免会有偏差,所以这种历史往往和神话、想象、传说交织在一起,并不确切。

后来,人们想出了结绳记事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也过于简单。

文字发明以后,中国最早把文字刻在牛骨、龟甲上,在河南安阳地区发现了很多甲骨文。

中国的黄河流域还使用竹简、木简等,而在两河流域,人们在泥板上记录文字,比如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就刻在泥板上。

此外,中国古代用来记录符号和文字的还有纺织品、青铜器、岩画等,这些都是纸发明以前的记录方式。

在古代中国,青铜器被称为“国之重宝”。

所谓重宝,不仅因为它的贵重和铸造的不易,更因为青铜器上记载着历史。

内蒙古赤峰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内蒙古赤峰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赤峰四中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月考试题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

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

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

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了。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

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

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

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

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

高二下学期第三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

高二下学期第三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

高二下学期第三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语文试题卷(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试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论说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本质特征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团结、维系和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

这种凝聚力是我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生存斗争,繁衍生息,在创造灿烂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积累凝聚而成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刚健奋发的民族气派,“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抱负,“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高贵品德,兼容宽厚、世界大同的恢宏气度……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是哺育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经久不衰、发扬光大的根底所在。

中华民族凝聚力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合力”是多向的、合一的,大体说来可分为纵向力和横向力两种。

纵向力是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凝聚力,有大一统的社会结构,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精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中华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六个方面。

横向力是纵向力这一纵向系统的积淀,表现为某种剖面的横向结构;这种剖面横向结构由中华民族领导核心内部的内聚力、核心对核外群体个体的吸引力、核外群体个体对核心的向心力、核外群体个体之间的亲和力、中华民族的总体协合力五项力构成。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历史的产物,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或历史存在,它具有历史性。

与此同时,任何一个时代的民族凝聚力又都离不开该时代的特定现实,离不开该时代的时代背景。

郴州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三次质监 语文试题(含答案)

郴州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三次质监 语文试题(含答案)

郴州市2021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存在于东方历史上的从中国汉代至近代以丝绸和瓷器为主要贸易内容的商路和交通线,它既是一条海上交通线,也是一条贸易商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载体。

只有开辟了交通线,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才能产生。

汉代开辟的到东南亚、南亚的丝绸之路,使中国和世界发生了联系。

有西方学者认为,东方社会特别是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很少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只有在西方的冲击下才慢慢走向近代。

这是典型的“冲击-反应”的观点。

事实上并非如此,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直与国外市场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总是与历史变迁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涉及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优良的制度、良好的政策、正确的思想观念、先进的技术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东西方的交流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我们今天怎么强调经济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都不过分。

中国对外贸易经过汉代以来的发展,到隋唐时期不断扩大,贸易交往有了世界性特征,对外贸易已经伸向世界。

经济作用的力量远远大于文化作用的力量,更为持久有力。

所以说,物质文化的交流对促进东西方社会进步的作用甚大。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明清社会500年多是停滞的,我们不认同这种观点,如果停滞的话,人口怎么会不断增长?只不过是自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相对较慢,而欧洲经过工业革命之后发展迅速,中西发展差距逐渐增大,两者相较,判然有别。

美国学者珍妮特所著的《欧洲霸权之前》也记载:“14世纪末中国明朝远洋航行的船只有约3500艘,其中1700艘以上为军舰,400艘以上为谷物运输船,当时没有哪一个国家拥有与其匹敌的海军力量。

”纵观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年来的发展历程可知,凡是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从国外获得发展资源的国家就兴旺发达,财富就有较多的积累,社会发展与文明程度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全国卷)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全国卷)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全国卷)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因果倒置,由原文“儒家认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即孟子所谓的‘恒产决定恒心’‘无恒产,因无恒心’”“缺乏‘恒心’,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可知,没有“恒产”会导致没有“恒心”,没有恒产是“因”,不是“果”。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多处运用类比论证”错误,文章多处运用引用论证,并无类比论证。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民富是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偷换概念,文中说“民心的向背是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而不是说“民富是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

C.“这为历代统治者所遵循”无中生有,文中“儒家还以‘为民父母’为喻,强调富民也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道义责任”说的是儒家,而不是历代统治者。

D.“因此……”因果倒置,原文“文中所谓‘皆有所养’,就揭示这是一个民生无忧……的人间乐土。

正因为如此,所以儒家深信: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个治理良善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民富民乐的社会”表明,他们把“皆有所养”当作善治之标志是因,不是果。

4.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已经可基本满足元宇宙落地应用的需求”错。

原文说“从技术方面来看,技术局限性是元宇宙目前发展的最大瓶颈,XR、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相应底层技术距离元宇宙落地应用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注意原文说的是“距离元宇宙落地应用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5.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不可能”错。

原文只是说“核心概念缺乏公认的定义是前沿科技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

元宇宙同样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由此推出“不可能”太过绝对。

B.“基于扩展现实(XR)、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错。

众所周知,1992年还没有这些技术,本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三模)语文 试题 含答案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三模)语文 试题 含答案

2021年哈师大附中三模语文答案1.B【解析】A项错解文意,C项将然变已然,D项不合逻辑。

2.B【解析】不是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严谨性,而是增强文化性和趣味性,化陌生为熟悉。

3.D【解析】错解文意。

4.B【解析】“这种不断扩大硕士、博士规模的做法符合我国目前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与定位”不符合原文。

材料三第②段“会议对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总体设计与定位,提出稳定硕士规模,扩张博士规模”。

5.B【解析】A项,“二者2021年增幅均超过10%”错误。

材料一第①段“同时,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20年研究生扩招18.9万人,招生人数超过110万人,2021年预计将继续延续这一扩张趋势”。

C项,“得益于我国目前基本建成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目前基本建成”错误。

材料三第①段“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

D项,“通过落实《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能够实现建设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目标”,表述绝对化。

6.①材料一侧重从报名人数、招生规模、考研热度较高的原因等方面介绍2021年研究生考试的基本情况;②材料三侧重写“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的召开,介绍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总体目标、重要意义和具体措施;③材料四侧重写目前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每点2分)7.B【解析】没有将李白和庾信作对比。

8.(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一朵朵黑花无辜地开在雪地上”,将“抄写的小楷”比喻为“黑花”,将“白纸”比喻为“雪地”,突出颜色对比,富有画面感。

“无辜地”将字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

(2)运用叠词。

如:“抄抄”写辗转难眠后借此排解情绪;“粒粒”“朵朵”写出字的情态,形象可感,有韵律感。

(3)动词生动。

如:“洇”描写出墨在纸上晕染开的样子,富有诗意美感;“开”字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字落纸间所具有的灵动之美,化抽象为具体。

邵阳县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邵阳县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邵阳县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命题者:邵阳县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C)A.悭吝qiān 绾结wǎn 引擎 qíng 焚膏继晷 jiùB.稽首 qǐ踝骨 huái 铣床 xiǎn 含英咀华 jǔC.戏谑 xuè抨击 pēng 宽宥 yòu 暴虎冯河 píngD.红杉 shā月晕 yùn 楔子 qiè飞来横祸 hè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B)A. 泄露协从作案同仇敌忾萎靡B. 骁勇严惩不贷明火执仗熏陶C. 福祉平白无故严正申明浩渺D. 磋商坂上走丸留芳百世歉收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C)A.手捧方便面,校友们随意入座,没有传统宴席上身份尊卑,地位高低,清贫富有之别。

校庆活动中的这种“返璞归真....”之举,有令人意外的效果。

B.中国的所谓“大局为重”,在日本看来其实就是能忍则忍,即“小不忍则乱大谋”;至于“斗而不破”,则被他们解读为隔靴搔痒....,“坏不到哪里去”的理论依据。

C.实践与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人本课堂”,就要把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变成栩栩..如生..的“活语文”,就是要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D.近年来,学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纷至沓来....的获奖喜讯报告着这所百年名校在新时代里教育的成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A.前不久,上海率先提交市人大审议并制订的《上海市商品包装物减量若干规定(草案)》,首次对销售过度包装商品设立了惩罚性规则,最高罚款5万元。

B.新近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认为,微博用户数量的持续增加,以及“思想表达和参政议政的移动化传播”的强化,将改变中国的舆论生态,进而会影响和改变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态。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再次,新与旧是相比较而言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新和旧的价值评价也是比较而言的,并非是绝对化的好与坏。新只是相对于旧的扬弃,而旧中也蕴涵了新的特质,对于新与旧的认识也往往是随着社会背景环境的变迁、文献史料的新发现和再解读而不断变化的。从《红楼梦考证》发表至今的100年中,几乎对每一件文物文献都会有反反复复的纠缠争论相持不下,很难达成一致的公论,这从一定程度而言则是阻碍了红学的前进。索隐学说更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早就已经突破了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等人的范围,新红学所发现并尊奉的种种文献文物也为索隐新说的产生提供了弹药。更加值得深思的现象则是,虽然红学文献文物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量,但他们之间有相当一部分是互相抵牾、彼此排斥的,而且每当试图要论证如《红楼梦》的原创作者就是曹雪芹而不是其他的某些人、作者的身份家世、作者的生卒年等等这样关键的学术命题时,几乎不可能完全依照现有的证据直接推导出相应的结论,而必须要借助一些推理、乃至是一种大胆的假设才能得出。仅就这最后一步而言又与索隐何其相似呢。因此,在红学的学术世界中,考证与索隐很难截然分开,新与旧之间也就必然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偷换主语,文中“尽管这里所提出的近代红学和现代红学的概念从时间上来看与旧红学和新红学的提法多有重合,……但红学的方法与观念还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可知,主语是“近代红学和现代红学”,而不是“旧红学”和“新红学”。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红楼梦》“将真事隐去”是把“真事”隐在了书中,蔡元培认为只要采用索隐的方法就能将把隐藏的“真事”找出来。
D.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将历史中的曹家和文学作品中的贾家合而为一进行考证,是考证学“自传说”发展的顶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题画诗,是紧紧围绕着某幅特定的绘画作品而创作的诗。

它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家的独创,在繁花锦簇的诗歌园地中独放异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无数天才的文学艺术家们,将诗以高超的书法题写在画幅上,再加之以精工的印章,与绘画形成完美的艺术形象,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所没有的。

由于绘画题材丰富多彩,多种多样,题画诗的内容也极为广博纷繁,或咏写花草树木,或咏写山水田园,或咏写鸟兽虫鱼,或咏写人事季候,或咏写纸笔楼阁,等等,但就其思想倾向而言,大约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生动形象地再现画面的形象,深刻地开掘出画面的底层意蕴,描写出画面应该具有而又画不出的诗意,即所谓“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这样的题画诗,不仅是“画中之画”,而且更具有“画外之意”了。

如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不仅生动地再现了画面上的景象,而且还写出了画外意,丰富了原画的意境。

一、三两句描写画面的实景,但第二句说春天江水之暖是鸭子最先知道的,第四句说正当蒌蒿芦芽生长之时,美味的河豚鱼在长江中逆流而上了,这是画面上没有的,也是任何高明画师画不出来的,但苏轼却凭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来了,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春意和生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可谓是“画之不足,题以发之”的妙诗。

二类是借观看绘画赞美高洁的品格,抒写人生的感悟,表达艺术体验和对文学艺术的真知灼见。

如果说上一类诗基本上属于题中应有之意,这一类诗则是借题发议,借题发挥。

如元代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后二句借墨梅抒情。

这既是咏梅、赞梅,更是诗人高尚人格和美好情操的真实写照。

这发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感染着、启迪着每一个读者。

三类是借题画怀古伤今,讽刺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抨击硗薄的世风,抒发对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深忧。

如果说第二类作品的借题发挥,尚属于作者自身范围的话,此类则又扩大到社会现实,具有更深广的思想内容。

如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这首诗的牛砺角牛斗是有深刻寓意的。

北宋后期,党争激烈,两派互相倾轧,而黄庭坚则主张削除党争,两派共理国政。

对于党争,他感到痛心和不安,便借着这幅画抒写出来。

诗中的牛砺角和牛争斗,即是象征统治阶级的党争,寓意是颇深刻的。

(选自高霞《中国古代题画诗简论》,有删改)1.下列对于“题画诗”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题画诗是紧紧围绕着某幅特定的绘画作品而创作的诗,是中外诗歌史上非常独特的诗歌创作形式。

B.题画诗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家的独创,在繁花锦簇的诗歌园地中独放异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C.题画诗是指诗人根据一幅画写一首诗,再加之以印章,与绘画相得益彰,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D.题画诗的内容丰富,咏写的对象有以下种类:花草树木、山水田园、鸟兽虫鱼、人事季候、纸笔楼阁。

2.下列对《惠崇春江晚景》这首题画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再现画面的形象,深刻地开掘出画面的底层意蕴,描写出画面应该具有而又画不出的诗意。

B.这首诗,不仅是“画中之画”,而且更具有“画外之意”,达到了“画之不足,题以发之”的效果。

C.诗的一、三两句描写了生活的实景,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整个画面充满了春意和生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诗的二、四句是苏轼的联想和想象,极富创造力,这是画面上没有的,也是任何高明画师画不出来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观看绘画赞美高洁的品格,抒写人生的感悟,表达艺术体验和对文学艺术的真知灼见的题画诗侧重点在于借题发议,借题发挥。

B.借题画怀古伤今的题画诗将诗作内容扩大到社会现实,超出了作者自身范围,具有更深广的思想内容。

C.“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既是咏梅、赞梅,更是王冕高尚人格和美好情操的真实写照。

D.“牛砺角”“牛斗”是北宋后期党争激烈两派互相倾轧的真实写照,抒发了黄庭坚对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深忧。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

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缩写节选自《汉书·苏武传》)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常果引.张胜引:牵扯。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候:拜。

C、而收.系张胜收:逮捕。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阴谋。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空以身膏草野A、使人止晋鄙军,留军壁邺B、其一人夜亡C、单于壮其节D、欲因此时降武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4分)(2)见犯乃死,重负国。

(2)(3)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4)(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黄庭坚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6分)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

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5分)10.默写填空。

(6分。

任选3题作答,若超过3题,则按考生所答前3题评分)(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房宫赋》)(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置杯焉则胶,。

(《逍遥游》)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1—15题。

掐辫子刘心武一对白领情侣长假携游,去到一处近年开发出的山野景点,见到瀑布深潭,她高兴得跳起来欢呼,山风掠过,将她的草帽吹落潭中,她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经跃入潭中。

捞起草帽,游回潭边,跃到岸上。

她还没做出反应,周边的游客已经响起掌声,还有人说:“跟电影镜头似的!”他们躲到僻静处,他把上衣脱下,晾到灌木上。

她说:“吓死我了。

知道你要表达,可也犯不着这么冒险。

”他说:“除了对你表达,其实,还有另外的内心秘密。

”她狐疑了:“什么另外的秘密?”他告诉她,掉在潭里的,是草帽。

草帽是用什么做的?她随口说:稻草。

他告诉她,不,是麦秸。

把麦秸用水泡过,然后用双手编成辫子,他们老家的妇女几乎一年四季都会在做完别的活计后,来顺手干这个,叫做掐辫子。

一挂辫子大约弯成五圈,近年来的收购价,是一挂一元钱,一个能干的妇女,一天掐辫子能出五六挂……她听到这儿放心了,明白他内心里,有区别于她这样的城里生城里长的人的眼光和心思,草帽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

可是对他来说,是他到城里来上大学以前,奶奶、妈妈、姐姐日常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

她引他聊得更多。

他细细叙说。

他告诉她,他们家乡,离交通枢纽远,历史上属于兵家必弃之地,如今则属于商家缓争之处,无山无水,开发不成旅游区,离最近的一处古迹也还有百里之遥,他也曾苦苦查阅过,竟找不出自古到今各方面的名人有出生在他们那个地方的。

总之,那是一处平凡、平淡、平庸的所在。

但是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城市化的浸润离得还远,村庄虽然盖起了新房,却仍有古朴风貌。

有人问城市膨胀耕地减少,为什么还有粮食吃?他说,那就是因为还有他家乡那样的存在,每年还种大片的小麦,小麦收过种大片的玉米。

而大田劳作之余,妇女们就维系着久远的传统,掐辫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