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系统运行控制与分析
生化检验质控实验报告

生化检验质控实验报告标题:生化检验质控实验报告引言:生化检验是临床诊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检验技术,对于确诊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室需要进行质控实验,以监测检验系统的运行情况和质量稳定性。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所参与的生化检验质控实验,并分析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实验目的:1.了解生化检验质控实验的目的和意义;2.熟悉生化检验仪器的操作;3.掌握质控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4.提出改进措施,确保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有效性。
实验方法:1.选择合适的质控品,包括低、中、高三个浓度水平,并使用外部质控品验证;2.按照实验室质控规定,每次操作前进行仪器的校准和质控品的测试;3.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4.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记录了生化检验仪器在不同质控品水平下的测量结果,并进行了数据分析。
结果显示,在大部分情况下,实验结果符合预期。
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某些浓度水平下,测量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超出了实验室质控标准。
这可能与质控品的制备或者仪器的校准有关。
数据分析:我们统计了所有浓度水平下的测量结果,并计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
根据实验室质控标准,我们将测量结果分为三类:合格、边缘和不合格。
结果显示,大部分测量结果处于合格范围内,但在两个浓度水平下有一定比例的结果属于边缘或不合格范围。
改进措施:为了改进实验室的质控措施,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仪器的维护和校准,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2.优化质控品的制备方法,确保质控品的稳定性,减少造成偏差的可能性;3.定期培训实验人员,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质控意识;4.建立质控数据的持续监测和分析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结论:质控实验是保证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生化检验质控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数据分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明确了质控改进的方向。
生化质控小结

生化质控小结生化质控是指在生化分析过程中对仪器的性能和分析方法的准确性进行评价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
通过生化质控的实施,可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水平。
本文针对本实验室的生化质控情况进行小结。
首先,本实验室对生化仪器的常规质控进行了有效管理。
通过每日定时对仪器进行运行状态的检查和仪器的校准、标定与维护,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同时,本实验室还建立了仪器使用记录,对仪器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记录和跟踪,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其次,本实验室对生化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了严格的质控。
在每次分析之前,对试剂的有效期进行检查,避免试剂过期对结果的影响。
同时,对每批新进试剂进行验证和比对,确保试剂的质量和批次的一致性。
在分析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方法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避免操作误差对结果的影响。
此外,本实验室还建立了质控样品的使用和管理制度。
每天分析之前,都会使用质控样品进行校正和验证,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定期参加外部质控活动,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进行比对,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最后,本实验室注重质控数据的分析和统计。
对每次分析的结果进行记录和整理,及时发现异常结果,并进行原因分析和处理。
同时,还定期对质控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质控指标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分析方法和操作规范。
总结以上,本实验室在生化质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仪器的定期维护和校准、试剂的有效期管理、分析方法的严格控制和质控样品的使用和管理等措施,保证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外部质控活动参与不够主动,质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程度不够高等。
因此,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质控的重视,参与更多的外部质控活动,加强质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不断提高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水平。
污水废水处理生化系统运营调试指导方案

污水废水处理生化系统运营调试指导方案一、内容概览引言与背景介绍:阐述污水废水处理的重要性和生化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关键作用,介绍本指导方案的编制目的和意义。
生化系统概述:简要介绍污水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及功能,帮助读者了解生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运营调试前的准备:讨论在进行生化系统运营调试前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包括现场勘察、设备检查、原料准备、人员培训等。
调试流程与步骤:详细介绍生化系统的调试流程,包括系统启动、菌种培养与驯化、参数调整与优化等步骤,确保系统能够平稳、高效地运行。
运营管理与监控:阐述生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进行的管理与监控工作,包括日常操作管理、水质监测、设备维护等,确保系统稳定运行为最佳状态。
问题诊断与解决策略:列举生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污泥膨胀、泡沫问题等,并提供相应的诊断方法和解决策略。
安全防护措施:强调在生化系统运营调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包括人员安全、设备安全、环境安全等,确保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指导方案的主要内容,对生化系统运营调试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和建议。
本指导方案旨在为从事污水废水处理生化系统运营调试的工作人员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和参考,提高生化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1. 污水废水处理的背景与重要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废水日益增多,其中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
这些污水废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及有毒有害物质,如未经妥善处理,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及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污染,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健康。
因此污水废水处理成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当今社会,污水废水处理不仅是一项技术挑战,更是一项社会责任。
有效的污水处理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还能保障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体系,制定科学高效的污水处理方案,进行生化系统的运营调试,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生化调试运行指导手册

厌氧生物处理调试运行指导手册厌氧生物处理、调试、运行指导手册1、目的:本手册用于厌氧生物降解工艺单元的运行管理。
2、内容及对象:手册包括有以下7个内容:即:厌氧生物反应概述;厌氧技术优势和不足;反应机理;厌氧反应器类型;厌氧反应器工艺控制条件;启动方式;运行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手册适用于厌氧反应器操作人员、污水站技工、化验人员和管理人员,亦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3、厌氧反应概述:利用微生物生命过程中的代谢活动,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无机物,从而去除水中有机物污染的过程,称为废水的生物处理。
根据代谢过程对氧的需求,微生物又分为好氧、厌氧和介于两者间的兼性微生物。
厌氧生物处理就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在无需提供氧的情况下,把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和少量的细胞物质,这些无机物包括大量的生物气(即沼气)和水。
厌氧是一种低成本废水处理技术,把废水治理和能源相结合,特别适合发展中国家使用。
4、厌气处理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优势:4.1可作为环境保护、能源回收和生态良性循环结合系统的技术,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4.2耗能少,运行费低,对中等以上(1500mg/L)浓度废水费用仅为好氧工艺1/3.4.3回收能源,理论上讲1kgCOD可产生纯甲烷0.35m3,燃值(3.93×10-1J/m3),高于天然气(3.93×10-1J/m3)。
以日排10t COD工厂为例,按COD去除80%,甲烷为理论值80%计算,日产沼气2240m3,相当于2500m3天然气或3.85t煤,可发电5400Kwh.4.4设备负荷高、占地少。
4.5剩余污泥少,仅相当于好氧工艺1/6~1/10.4.6对N、P等营养物需求低,好氧工艺要求C:N:P=100:5:1,厌氧工艺为C:N:P=(350-500):5:1。
4.7可直接处理高浓有机废水,不需稀释。
4.8厌氧菌可在中止供水和营养条件下,保留生物活性和沉泥性一年,适合间断和季节性运行。
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

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引言生化检验在医学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然而,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生化检验的质量,需要实施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质量控制的定义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监测和调整活动,以保证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通过监测实验过程中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问题,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的步骤1. 设立质量控制标准质量控制标准是质量控制的基础,是用于评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参照物。
常见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校准样品和校准品。
校准样品:校准样品是一种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用于调整仪器的刻度,确保仪器在正常运行范围内。
校准品:校准品是一种已知成分浓度的标准品,用于验证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制定质控计划质控计划是一份详细的文件,包括质量控制的目标、方法和频率。
在制定质控计划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质控频率:质控应该在每次生化检验中进行,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控方法:质控方法可以采用内部质控和外部质控相结合的方式。
内部质控是通过检测标准样品来验证仪器和试剂的准确性,外部质控是通过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来验证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控数据分析:质控数据的分析是质控计划的核心,可以通过控制图、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方法来评估实验结果和质控状态。
3. 实施质量控制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根据质控计划的要求进行质量控制的实施。
具体步骤包括:质控样品的处理:将质控样品进行标识和处理,以区分于临床样本。
质控样品的测试:使用和临床样本相同的方法对质控样品进行测试,记录测试结果。
质控数据的处理:使用统计方法对质控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结果和质量控制标准,并根据结果对实验过程进行调整和纠正。
4. 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质量控制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和结果解释。
生化法水处理工艺运行中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总结

生化法水处理工艺运行中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总结一、造成二沉池出现细碎污泥翻滚、浑浊现象的原因①氧池污泥负荷过小曝气过量污泥自身氧化导致污泥絮凝性变差污泥结构分散水混浊而悬浮物多;②好氧池污泥负荷过大溶解氧不足污泥吸附性能变差有机物未能完全分解掉;③二沉池负荷过高或二沉池配水不均匀出现重力流现象局部流速过快将污泥带起;④二沉池回流比过大二沉池泥层过低水流搅动泥层过大此原因占少;⑤好氧池污泥排放量过大导致好氧池污泥龄过短新合成的污泥絮体难以沉降水清澈而悬浮物多;⑥好氧池污泥龄过长污泥老化;⑦好氧池污泥营养料不足或者营养料比例不均衡N、P比例过高;⑧好氧池污泥发生污泥膨胀现象沉降性差、二沉池泥层高水流将污泥带出SVI 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出现此情况;⑨好氧池污水中氨氮含量过高。
二、造成二沉池出现浮渣浮泥现象的原因①二沉池回流比小污泥停留时间过长污泥厌氧反硝化后被气体携带上浮;②好氧池进入大量物化污泥和厌氧污泥由于部分不能转化为好氧污泥变为浮渣排出系统;③好氧池污泥腐败变质;④好氧池泡沫多与污泥/悬浮物等混合后到二沉池上浮;⑤好氧池污泥浓度低污泥负荷高或者溶解氧过高有可能;⑥好氧池污泥老化或者泥龄过短絮凝性差COD去除率和处理效果差。
三、造成好氧池溶解氧不足的原因①好氧池污泥浓度上升较快或者污泥老化导致耗氧量增加;②厌氧池出水悬浮物很多进入好氧池后消耗大量的溶解氧;③鼓风机出现故障停止运行或风机压力不够出现此情况较少;④厌氧池出水COD突然升高很多或进水突然增大冲击负荷大导致好氧池负荷变大;⑤曝气头损坏或堵塞比较严重好氧池泡沫多。
四、造成好氧池发生污泥膨胀现象的原因①好氧池溶解氧长期偏低或者长期偏高有可能;②原水或厌氧出水的硫化物含量过高导致硫细菌大量繁殖;③好氧池负荷长期偏低或偏高;④好氧池水温偏高;⑤营养料不均衡或缺乏营养N、P偏低;⑥进水pH值问题;⑦好氧池污泥的泥龄过长耗氧量增加导致溶解氧不足。
生化质量控制

生化质量控制生化质量控制引言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简称QC)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保证产品、服务或过程在规定的质量要求范围内。
对于生物化学检验来说,质量控制是指在实验室内使用标准物质进行测定,以评价仪器、试剂、操作者和环境的质量和可靠性。
生化质量控制的方法生化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内部质控和外部质控两种方法。
内部质控内部质控是指在实验室内部对仪器、试剂、操作者和环境进行质量控制。
内部质控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控体系,包括质控品的选择、质控规则的建立和质控数据的分析等。
内部质控主要通过使用每批次标准物质、质控卡片和质控图进行监控。
实验室需要根据不同检测项目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标准物质,检测周期配制质控卡片,并且根据质控数据进行及时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外部质控外部质控是指实验室使用外部机构提供的标准化质控样本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汇报给外部机构进行评价。
外部质控旨在评价实验室的实际检测能力与其声称的能力之间的差距。
实验室可以通过参加国家、地区或行业组织组织的外部质控活动来评估其检验能力。
外部质控活动通常会提供一定数量的质控样本,实验室需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并将结果给外部质控组织。
生化质量控制的意义生化质量控制是确保生物化学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手段。
它具有以下意义:1. 保证患者诊断的准确性:准确可靠的生物化学检验结果对于医生诊断疾病、评估治疗效果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2. 提高实验室运行的稳定性: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可以减少操作者和外部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室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保护患者安全:生化质量控制可以及时发现仪器故障、试剂变质等问题,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避免给患者带来的不必要的伤害。
生化质量控制是生物化学检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内部质控和外部质控方法可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实验室应该建立完善的质控制度,培养专业的操作人员,加强与外部质控组织的合作,不断提高生化质量控制水平,提供更好的临床服务。
生化系统综合实验报告

生化系统综合实验报告1. 引言生化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多个生化反应和生物分子组成。
了解和研究生化系统对于理解生物体的功能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加深对生化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2. 实验目的1. 掌握生化实验操作技能;2. 了解常用的生化实验仪器和试剂的使用方法;3. 学习采集和处理实验数据;4. 加深对生化反应和生物分子的理解。
3. 实验材料与方法3.1 材料- 实验仪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PCR仪、电泳仪;- 实验试剂: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盒、琼脂糖、DNA分子量标记物。
3.2 方法1. DNA提取:从植物叶片样品中提取DNA,按照DNA提取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操作;2. PCR扩增:通过PCR扩增特定基因片段,使用PCR试剂盒和PCR仪进行反应,优化PCR反应条件,包括温度和时间;3. 准备琼脂糖凝胶:按照说明书将琼脂糖溶解于TAE缓冲液中,并将其倒入电泳仪模型中固化;4. 准备DNA样品:将PCR扩增产物与DNA分子量标记物混合,加载到琼脂糖凝胶槽中;5. DNA电泳:将琼脂糖凝胶放入电泳仪中,设定合适的电流和时间进行电泳,观察DNA迁移结果。
4.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成功提取了植物叶片样品的DNA,并通过PCR扩增得到了特定基因片段。
下图展示了PCR电泳结果:通过结果观察,我们发现所有样品都成功扩增出了目标基因片段,并且具有相似的大小。
这说明我们的PCR反应条件是合适的,并且得到了高质量的PCR产物。
通过DNA电泳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样品之间的DNA迁移距离存在差异。
这是因为DNA分子的大小不同,在电场力下会以不同的速度迁移。
另外,我们还看到了DNA分子量标记物,在琼脂糖凝胶上形成了明显的条带。
通过与标准品的比较,我们可以估计出PCR产物的大小。
5.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进行了DNA提取、PCR扩增和DNA电泳等生化实验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浮渣与泡沫分析1.1成因概述1.1.1生化池浮渣原因活性污泥系统的不正常代谢,也可能是无机颗粒上浮导致。
1.1.2二沉池浮渣原因生化系统的浮渣、二沉池活性污泥硝化后污泥上浮或二沉池缺氧严重导致厌氧污泥上浮。
1.1.3泡沫成因水体黏度增加,主要由于水体有机物含量过高、曝气混合液活性污泥老化、进水含有过量的洗涤剂或表面活性剂、死状菌膨胀等。
1.2泡沫成因分析1.2.1棕黄色泡沫活性污泥老化,污泥老化而解体,悬浮在混合液中,附在泡沫上,导致泡沫破裂时间延长,形成浮渣。
1.2.2灰黑色泡沫活性污泥缺氧,出现局部厌氧反应。
另外可分析进水中是否带有黑色无机物。
1.2.3白色泡沫粘稠不易破碎泡沫,色泽鲜白,堆积性较好,原因是进水负荷过高;粘稠但容易破碎,色泽为陈旧的白色,堆积性差,只有局部堆积,原因过度曝气。
1.2.4彩色泡沫进水带色而且负荷高;进水带洗涤剂或表面活性剂。
1.3浮渣成因分析1.3.1黑色稀薄的液面浮渣:活性污泥缺氧1.3.2黑色而且堆积过度的液面浮渣:污泥严重缺氧或厌氧1.3.3棕褐色稀薄的浮渣:不堆积就正常1.3.4棕褐色而且堆积过度的浮渣:污泥内部产生硝化反应;严重丝状菌膨胀1.4泡沫浮渣结合分析故障1.4.1棕黄色泡沫代表活性污泥处于或将进入污泥老化状态。
1.4.1.1结合沉降比测定是否小于8,污泥颜色是否色泽暗淡,沉降速度是否过快,结合泡沫颜色为棕黄色可判断污泥出现老化。
1.4.1.2结合SVI小于40,根据泡沫为棕黄色可判断污泥出现了老化。
1.4.1.3结合镜检菌胶团比较致密,后生动物大量出现,根据泡沫为棕黄色可判断污泥出现了老化。
1.4.2灰黑色泡沫代表活性污泥系统出现了缺氧或厌氧状态。
重点需要对溶解氧进行综合判断。
对池体均匀布点进行溶解氧测定,如果出现DO小于L,需要重点进行确认。
在考虑区域污泥是否搅拌混合充分,是否存在沉淀死区。
1.4.3白色泡沫代表活性污泥负荷过高,曝气过量,洗涤剂进入等。
1.4.3.1F/M与白色泡沫:如果F/M大于可以确认高负荷运行状态,培菌初期出现泡沫正常。
1.4.3.2DO与白色泡沫:DO大于L就是曝气过量,导致污泥过氧化而出现解体,一般控制DO不小于2mg/L就可以了。
1.4.3.3外入物质的问题:洗涤剂或表面活性剂进入。
检测DO和污泥负荷可反推断是否有外入物质进入。
1.4.4彩色泡沫与进入带颜色、洗涤剂、表面活性剂有关。
通过观察物化区处理出水是否带有颜色可判断是否有颜色水进入;观察物化区水跃是否产生泡沫可判断是否洗涤剂进入。
1.4.5黑色稀薄液面浮渣控制DO值,判断是否存在溶解氧相对不足或局部不足。
需要全面进行测定确认。
对于由于废水本身缺氧过度导致色泽变黑可以通过加强回流废水缓解浮渣大量出现。
1.4.6黑色堆积过度液面浮渣镜检没有发现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污泥颗粒分散不絮凝,沉降性能不好,上清液浑浊,污泥沉淀色泽暗淡偏暗黑。
其产生原因为溶解氧不足,局部出现厌氧或缺氧。
1.4.7棕褐色稀薄液面浮渣结合沉降比发现上清液略显浑浊,含有解体的细小颗粒物质,间隙水清澈,浮渣具备粘性,不易搅动下沉。
原因:F/M小于,而且持续时间长。
1.4.8棕褐色堆积过度液面浮渣1.4.8.1与丝状菌有关:结合镜检和SVI或者结合SV进行判断是否丝状菌膨胀。
1.4.8.2与活性污泥反硝化有关:结合SV,发现细小污泥絮团向上浮起,堆积液面,通过搅拌后可以快速下沉;再测定C/N,确定进水是否含有过量的N,在碳源不足的情况下,污泥容易发生反硝化,同时确保溶解氧大于3mg/L。
1.5预防与控制1.5.1污水自身控制问题导致1.5.1.1排泥不及时,污泥龄过长:出现棕黄色稀薄;控制污泥老化;可结合F/M、SV以及镜检进行确认。
1.5.1.2污泥浓度控制过低,负荷偏高:结合镜检和F/M进行确认。
发现是否有非活性污泥类生物出现,F/M是否大于。
1.5.1.3丝状菌未能有效控制。
1.5.1.4曝气方式不正确,过量曝气。
1.5.1.5营养剂投加相对不足。
1.5.2浮渣泡沫消除对策采用用水进行喷洒。
2.二沉池污泥系统分析2.1二沉池污泥漂流分析10%在二沉池,90%在曝气池。
2.1.1曝气池冲击负荷过高2.1.1.1污泥负荷过高判断是否二沉池出水浑浊2.1.1.2表面负荷过高进水量大,停留时间不够2.1.2曝气池污泥老化排泥不及时,进水污水浓度过底,污泥浓度控制过高2.1.3曝气池污泥中毒判断出水的效果明显变差2.1.4二沉池反硝化作用控制曝气池尾端的DO以及加大回流速度2.1.5生化系统大量无机颗粒进入强化物化效果2.1.6曝气池曝气过度检测DO2.2二沉池污泥上浮分析2.2.1原因分析2.2.1.1污泥腐化缺氧造成厌氧分解,产生大量气体。
2.2.1.2污泥脱氮反硝化作用(硝酸盐在反硝化菌作用DO小于L还原成氨和氮),产生气体。
2.2.1.3丝状菌膨胀活性污泥絮团内夹带过量细小气泡,导致污泥比重降低。
2.2.2指标表现2.2.2.1镜检活性污泥菌胶团内有细小光亮点。
2.2.2.2肉眼观察菌胶团内有细小气泡,阳光下气泡受热膨胀。
2.2.2.3SV测定出现气泡,并膨胀上升。
2.2.3处理对策2.2.3.1反硝化问题a.增加污泥回流或及时排泥,减少沉淀池内污泥.b.减少曝气量或时间,降低硝化作用;或者提高出水端溶解氧的含量。
c.减少沉淀池进水量,以便减少进泥量。
2.2.3.2污泥腐化问题保证曝气设备低故障;降低污泥浓度;避免污泥冲击负荷。
2.2.3.3丝状菌问题丝状菌影响分析3.丝状菌膨胀分析3.1丝状菌与正常菌胶体比较丝状菌与正常菌胶体的比较3.2丝状菌膨胀程度丝状菌膨胀程度分析3.3原因分析3.3.1外围原因3.3.1.1接种活性污泥丝状菌感染。
3.3.1.2进水水质成分影响:进水成分单一,缺少营养剂以及微量元素。
3.3.2内部控制原因3.3.2.1长期低负荷运行。
3.3.2.2长期低溶解氧或局部缺氧运行。
3.3.2.3营养剂投加失衡。
3.3.2.4酸性废水环境对丝状菌的诱发作用。
3.4指标表现3.4.1F/M:小于长时间。
3.4.2缺氧或局部厌氧状态存在。
3.4.3进水成分单一影响。
3.5控制难度3.5.1丝状菌和正常菌胶团对环境和食物要求区别性不高。
3.5.2工艺调整对丝状菌膨胀的稳定控制不足。
3.5.3丝状菌自身特点,适用环境强,可变异。
3.5.4彻底灭杀的难度高。
3.6处理对策3.6.1工艺控制参数严格管理3.6.1.1对于轻度、中度早期膨胀可采用。
溶解氧:控制池进水端不小于1mg/L;池尾不小于3mg/L。
结合溶解氧适当调整污泥回流量。
食微比:控制F/M在,不低于。
营养要求:保持营养均衡,足量均匀补充N、P。
3.6.1.2引入惰性物质抑制对于高度膨胀可采用,具体办法是降低物化阶段沉淀效果,通过测定SV从90降到70后可考虑减少惰性物质进入,严格控制排泥,确保日污泥浓度变化不超过15%。
3.6.1.3高PH污水抑制膨胀适用于高度膨胀。
具体办法控制pH在10左右,持续时间4-8小时,进行过程中要求充分调节,均匀排放,严格监视各段不超过。
控制污泥回流5%;结合镜检观察和SV测定检测效果。
一般2天后系统会恢复正常。
3.6.1.4利用漂白粉抑制和杀灭丝状菌投加量70-90g/m3,投加时间每袋(50Kg)间隔5分钟,总时间不超过停留时间的1/2,结合镜检和SV测定确认效果,一般3天后系统恢复正常。
3.7丝状菌受打击后表现丝状菌问题如果处理不彻底,可能出现变异。
3.7.1制定周全计划,确保一次成功。
3.7.2灭杀三天前停止排泥,避免丝状菌进入物化系统并再次进入生化系统。
3.7.3一次不成功,交替使用杀灭方法。
3.7.4彻底失败后,进行排空杀毒处理后重新培养。
4污泥老化分析4.1指标表现4.1.1SV4.1.1.1沉降速度:快,时间比正常快倍。
4.1.1.2污泥絮团:大,比较松散,絮凝速度也快。
4.1.1.3污泥颜色:深暗、灰黑、不具有鲜活光泽。
4.1.1.4上清液清澈度:有好的清澈度,游离较多细小絮体。
4.1.1.5液面浮渣:有浮渣和泡沫产生。
4.1.2镜检观察后生动物数量占优,污泥菌胶团粗大色深。
4.1.3食微比F/M长期处于低水平,小于。
4.2原因分析4.2.1排泥不及时,污泥龄长。
4.2.2进水长期处于低负荷状态。
4.2.3过度曝气。
4.2.4污泥浓度控制过高。
4.3控制方法4.3.1确保污泥浓度在一定范围,通过F/M确定,同时确保排泥的均匀性。
4.3.2曝气的均匀性和防止过曝气。
通过检测DO,控制出水端L。
4.3.3避免低负荷运行;控制F/M=~之间。
必要时补充外加碳源。
4.4指标控制4.4.1F/M控制:~。
4.4.2DO控制:大于4mg/L属于过曝气。
4.4.3污泥龄控制:7~10天。
5污泥中毒分析5.1判断方法5.1.1SV污泥活性降低,原生动物死亡,菌胶团解体细小化,有大量不沉降细小颗粒,污泥絮凝性变差,絮凝时间长。
5.1.2镜检5.1.2.1原生动物死亡或消失:以楯形虫为代表的爬行类原生动物消失。
持续6小时后原生动物消失。
5.1.2.2后生动物活动减弱。
5.1.2.3菌胶团:出现解体,大量细小菌胶团颗粒。
5.1.2.4液面浮渣:色泽晦暗,稀薄松散;镜检浮渣发现无原后生动物,菌胶团松散,细小部分过多。
5.1.3指标表现5.1.3.1溶解氧逐渐上升。
5.1.3.2出水变化:有机物浓度不断升高。
5.1.4处理对策5.1.4.1阻止进一步进入;中断源头。
5.1.4.2稀释已进入的混合液,加大污泥回流。
5.1.4.3利用排泥抗击冲击。
5.2污泥膨胀与污泥中毒的判别污泥膨胀与污泥中毒的判别6生化系统巡视6.1色、味正常运行无色的工业废水厂或是城市污水厂,污泥一般呈黄色,如果进生化的水有颜色,相应的污泥就可能呈其它的颜色。
如有臭皮蛋,污泥发黑,臭,说明负荷过高或是有抑制物,然后才导致DO不足,如果颜色转淡,则是负荷过低,然后才是DO过高,这是污泥自氧化所致。
6.2二沉池观察活性污泥的性能可以从二沉池表现出来。
6.2.1上清液清澈而且透明——运行正常,污泥状态好6.2.2上清液混浊——负荷过高,对有机物氧化,分解不完全6.2.3泥面上升,SVI高——污泥膨胀,污泥沉降性能差6.2.4污泥成层上浮——污泥中毒6.2.5大块污泥上浮——沉淀池局部厌氧,导致污泥反硝化,污泥腐败6.2.6细小污泥飘泥——水温过高,C/N比不适,营养比失调6.3曝气池的观察6.3.1应多注意瀑气池液面翻腾情况,有无成团气泡上升。
如有,表明管道或气孔堵塞,若液面翻腾不均匀,说明有死角。
6.3.2气泡量的多少,在负荷适当,运行正常时,泡沫量少,气泡外观呈新鲜的乳白色泡沫,污泥负荷高,水质变化时,泡沫量往往增多,如有洗剂剂,会出现大量的泡沫,如若SS突然增加,水中无气泡,若含油过高,水中也无气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