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两次鸦片战争(已修改)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语评历史
鸦片战争前,欧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西方列强在全球 范围内侵略扩张,而作为中国统治者的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 浑然不觉,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危机四伏。鸦片战争 爆发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在此背景下, 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编译和撰写著作介绍西方,开 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知识梳理(二) 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1)原因:
英国蓄意要打开国国门,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 根本原因
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 虎__门__销__烟__。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_禁__烟__的决心
(2)经过: 1840 年,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和士兵开 进广州 海口,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了抵抗。1842年8月29 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结束。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借口
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__场__ 清政府拒绝了列强的修约要求
“_亚__罗___号__”事件
(2)经过: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美、俄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 1860年8月占领天津,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 后, 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2.19世纪中期的中国
政治 停留在封建社会,君__主__专__制__统治依旧顽固 经济 自给自足的_小__农___经__济__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科技 科技落后,处在传统状态
作战能力低下,主要使用的是_冷__兵___器_,远远落后于 军事
《中外历史纲要》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之初中内容

《两次鸦片战争》之初中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在初中课本里是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第1课鸦片战争第一子目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第一段简介中英的状况清危机四伏,英国成为头号强国对外扩张抢夺殖民地。
英国为开辟海外市场向中国运来呢绒、布匹等遭自然经济排斥滞销,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出超,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第二段首先介绍鸦片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道光帝派林则徐查禁鸦片以及虎门销烟。
本目下的其他内容有:1、课文底下的注释有:出超、鸦片、道光帝2、课文中有柱状图: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图片:英国东印度公司鸦片仓库、鸦片走私船3、人物扫描:林则徐图片附带林则徐简介4、材料研读:有两则材料分别出自黄爵滋的《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马克思的《鸦片战争贸易史》设计问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鸦片走私带来的严重危害5、相关史事:虎门销烟的办法第二子目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简介英国发动战争的经过,本目涉及的其他内容还有:1、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2、相关史事: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图片三元里平英团旧址——三元古庙3、问题思考:鸦片战争中,清朝为什么会失败?第三子目《南京条约》的签订本目的内容有:1、《南京条约》的内容(附图片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2、《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3、鸦片战争的影响本课的其他内容:1、课文注释: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2、知识拓展:东方威尼斯3、课后活动:(1)、中国称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而英国一直称为“通商战争”。
在你看来,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是什么?(2)、结合《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对比1840年前的中国,你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子目英法再次发动战争简介英法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发动战争并签订《天津条约》以及随后《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迫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部编版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中英
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 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广夏福宁上)等
《虎门条约》 《望厦条约》 《黄埔条约》
1843年 1844年 1844年
中英 中美 中法
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导火索—— 虎门销烟 2、时间:1840.6——1842.8.29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4、影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开五口,割香港岛
领土、领海、司 法、关税等
增开11口;英国割九龙, 俄国割100多万平方千米
主权进一步丧失,侵略 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殖民地化程度
半封建社会
进一步加深
《状元桥》第59页
——广州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
三、开眼看世界
代表人物
林则徐
思考2:根据材料说明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提示2: 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为资本主义 发展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导火索—— 虎门销烟 (1)原因: 鸦片走私使得中国白银外流严重;鸦片烟毒损害健康,加剧腐败, 削弱军队战斗力,加重百姓负担。 (2)经过: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收缴鸦片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单元学习目标】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3、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掌握两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条约。
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2.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组织全班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概括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强调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心得体会。
2.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小组讨论任务,如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条约。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30张PPT)

两次鸦片战争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二、两次鸦片战争三、开眼看世界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
本课时间轴
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
中美《望厦条约》
中英《虎门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详见教材93页历史纵横各地民众自发抵抗侵略军恩格斯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
二、两次鸦片战争
4.反侵略斗争
这次战争为何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三)探究: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两半社会性质: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两大社会矛盾: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 阶级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3)双重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民族独立: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4)政治:把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5)经济:自然经济开始并逐步解体,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6)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40余艘,士兵4000多名,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组织了抵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但最终战败
2.过程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问题:1856年,时隔14年,为何战火再起?
《中外历史纲要》经典题集锦两次鸦片战争含解析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1。
(2020·江苏卷·7) 《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
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在1894年甲午战争中,倭人(日本军队)在旅顺制造了大屠杀,在威海卫围攻北洋舰队,因此与此报道有关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故选择C项;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没有提出“割地之请”,排除D项。
2。
(2020·浙江卷·9)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
”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
A。
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
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
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D。
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答案】D【解析】晚清不平等条约中的治外法权条款严重破坏力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却认为这一条款是权宜之策,一方面能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同时还能减轻官员管辖外国人的负担,一举两得,并未意识到这一条款的危害,说明晚清统治者对于列强通过治外法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行径懵懂无知,D正确;治外法权属于司法领域,与朝贡贸易体制无关,排除A;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说明其在观念上依然坚持了闭关锁国,排除B;清政府将签署治外法权作为一种对外国人的恩赐看待,充分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C. 3.(2019.4·浙江高考·8)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A.《四洲志》B.《海国图志》C.《番客篇》D.《华事夷言》【答案】D【解析】《华事夷言》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为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故选D项;《四洲志》由林则徐主持编译,书中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排除A项;《海国图志》由魏源所作,书中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排除B项;《番客篇》,番客指代客居南洋的中国人,排除C项。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林则徐禁烟运动只是导火线(英方的借口)——直接原因,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市场。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五单元
第16课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中国
英国
枪 鸟枪长2米,射程100米,射速1-2发/分钟。
枪长1.42米,射程300米,射速3-4发 /分钟。
炮
铁质差,炮架、瞄准器不全或不完善,炮弹只有效 采用先进铁模工艺,火炮设计合理,
能最差的实心弹。
炮弹种类多、质量好。
军舰 最大军舰船面宽不超过2丈,安炮10门。
中外历史纲要(上 ) 第五单元
第16课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一、19 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 (3)主要殖民主义国家矛头指
向中国
①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 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
②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 ③俄国:势力侵及中国东北和新疆 ④美国:美国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 美国资产阶级成了英国侵华的帮凶
2020
【Ⅱ】28·外资企业在华发展 【Ⅲ】28·洋务运动时期的民用企业
2021
【Ⅰ】28·书商盈亏与戊戌变法政局变化 【Ⅱ】28·太平天国的严峻形势
【Ⅰ】28·陈宝箴上奏销毁《孔子改制考》目的 2022 【Ⅱ】28·进口货值下降与列强侵华
【Ⅱ】29·百日维新前维新派变法策略未统一
地方卷
海南·清朝外交观念的变化 江苏·《南京条约》 浙江·《辛丑条约》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统编版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材分析《两次鸦片战争》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的开篇章。
本节课上承第四单元清朝前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君主专制不断走向顶峰。
下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中国被迫卷入世界潮流,开始融入工业文明。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开篇,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一子目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外经济、思想、政治、军事状况冲突,即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二子目意在说明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大致经过、战败的结果与影响;最后一子目则体现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诸多努力。
三个子目逻辑联系紧密,以唯物史观透视当时的世界形势,说明中国落后挨打的必然性。
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一学生储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但是高中历史难度变大,侧重的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应用。
虽然难度变大,但历史学科的知识富有魅力,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历史学科还是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的。
关于本课,学生在初中已学过鸦片战争的内容,对鸦片战争的背景和经过以及影响有一定的了解,同时,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理论理解能力,但阅读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有限。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进行启发和点拨。
同时学生对战争史比较感兴趣,初中阶段应该对鸦片战争比较了解。
但是在对鸦片战争的前的中国和世界(背景)不是特别了解。
而这与鸦片战争的爆发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理解很有必要,同时注意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注意史实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失败原因分析,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时空观念】认识两次鸦片战争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州兵”:奋勇格 杀,至血积刀柄,滑 不可持,尚大呼杀贼, 全部壮烈殉国。 “敢
于殊死奋战,直到最 后一个人”,“如果 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
到同样的抵抗,他们
绝对到不了南京”。
日本1862年《万国人物图会》 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思考:中国英雄为何受到外国人高度评价?
角度二:两面看中国
◇1800年的世界工业生产中,中国占全球 1/3;
◇1820年的世界GDP总量中,中国占 28.7%,比排名第二至四位的国家的总和 26.6%还要多。
◇1840年清朝有八旗兵80万,侵华英军只 有7000人,后才增至2万人。
角度二:两面看中国
红缨枪与来复枪
对于《南京条约》的条款, 在今天看来绝对不平等的卖国 条款,如割地、协定关税、领 事裁判权等,清朝朝野上下都 予认可;而对于中英文书平等 往来等在今天看来绝对平等的 条款,清朝君臣惶恐不安,表 现的誓死不从。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皇上, 居住在这样 的国家多安
全啊!
清朝水师旧式船只
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
装自备然落经后济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资“本M义英主in国o经义ta的ur君早济”)(三期主的“角铁立马贸甲发那宪易舰展杜示制”意图
清闭军道关的男光锁简耕皇陋国女帝装织备
维多利亚对女船英外王坚国扩棉《炮张纺权利织利厂法案》
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
年份
正当货物 (万英镑)
1844 230.5
1846 179.1
1848 154.6
1850 157.4
1854 152.1
1. 从上图这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问题? 2. 假如你是一名受雇于英国商人的市场调查 人员,你能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分析一下造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马克思:妨碍对华出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 因素,是那个依靠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 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
总值
出(+)入(-)
超
1765- 1192915 2190619 (+)997704 1769
1795- 5373015 579972 (+)346957 1799
1830- 7335023 1833
1839
9950286
(+) 2615263
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
2、禁烟运动 (偶然性)
(1)起因:鸦片走私 (2)虎门销烟
看两个世界的碰撞明背景
鸦片战争前夕的两种文明的对比
英国
中国
政治 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 义经济
军事
船坚炮利
自给自足自然经 济
装备落后
外交
殖民扩张
闭关锁国
二、鸦片战争(1840--1842)
1、鸦片战争的原因
1799
英国等向中国走私鸦片
年度
英国输 华总值
中国输英 中对英贸易
1840年6月,英国舰队驶入广东 海面,鸦片战争开始。
2、路线
第一阶段 1840年广东——厦门——浙江 定海——天津白河口——和谈 (道光、琦善)
第二阶段
1841年初强占香港——威逼广 东——攻占东南沿海——驶抵 南京下关
角度一:外眼看中国
细看战争
只 怕 江 南 陈 化 成 ! ”
“
不 怕 江 南 百 万 兵 ,
原因:扭转贸易逆差
影响:掠走大量白银,严重摧 着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时间:1839年6月 领导人:林则徐 意义: 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 气焰,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 略者的坚强决心。
结论:
根本原因 —— 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原 料
直接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禁烟运动
二 鸦片战争过程
1、爆发:
《南京条约》 《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时 间
1842
国 家
中英
1843 中英
1844 中美
1844 中法
割占香港岛,赔款
内 2100万银元,接受 英法美三国从中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容 协定关税以及五口通 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
商
影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 响 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
自然经济的抵制
马克思:中国人不能同时既购买商品又购买
毒品。 购买力低下
英国输华的商品中,有许多西方人的日常用 品,如刀叉、睡帽、钢琴……
输华产品不合中国人习惯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1、背景
1)西方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 2)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直接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5.影响
(1)政治: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2)经济: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 (3)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 (4)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鸦片战争成为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 的签订,长期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5)是客观上促进中国的发展进步。
2.概况
(1)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 鸦片战争,美俄以调停人面目出 现; (2)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 《天津条约》; (3)1859年,英法拒绝按照清 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 沽炮台; (4)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 劫、焚烧圆明园后,进北京城, 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半殖民地:形式上独立,但受外国列强控制,丧失部 分主权; 半封建:保留封建主义,但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资本主 义。
当《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 平等条约签订之后,面对如此 庞大的市场,西方商人简直是 欣喜若狂。
英国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 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 不必更多,那英格兰 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 不应求了” 。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重要标志事件 中国近代史
1840年
鸦片战争
1919年
五四运动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 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 需要23个月,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 爆发战争呢?
硝烟起
平等与不平等
思考:1、“全球GDP第一”的大国为何照样 挨打且战败?2、中国战败的根源何在?3、对 当时和今天有何启示?
3. 中国战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根本原因——制度落后,腐朽没落的封建 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农耕 文明无力对抗先进的工业文明。
4、结果:
1842年8月中英签订中国近代史上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