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逻辑判断汇总

合集下载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对于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

下面就来对逻辑推理的常见知识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

一、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表达对事物直接判断的命题。

比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红色的”“有的花不是白色的”等。

1、直言命题的种类分为全称肯定命题(所有 S 都是 P)、全称否定命题(所有 S 都不是 P)、特称肯定命题(有的 S 是 P)、特称否定命题(有的 S 不是P)、单称肯定命题(某个 S 是 P)、单称否定命题(某个 S 不是 P)。

2、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1)矛盾关系:“所有 S 都是P”与“有的 S 不是P”;“所有 S 都不是P”与“有的 S 是P”。

这两对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2)反对关系:“所有 S 都是P”与“所有 S 都不是P”。

两个“所有”至少一假。

(3)下反对关系:“有的 S 是P”与“有的 S 不是P”。

两个“有的”至少一真。

(4)从属关系:全称真则特称真,特称假则全称假。

二、联言命题联言命题是指多个命题同时成立的情况。

比如“小明既聪明又勤奋”。

1、逻辑形式:A 且 B2、真假判定:A、B 都为真时,“A 且B”为真;只要 A、B 中有一个为假,“A 且B”就为假。

三、选言命题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1、相容选言命题逻辑形式:A 或 B。

只要 A、B 中有一个为真,“A 或B”就为真;A、B 都为假时,“A 或B”为假。

2、不相容选言命题逻辑形式:要么 A,要么 B。

A、B 中只有一个为真时,“要么 A,要么B”为真;A、B 都为真或都为假时,“要么 A,要么B”为假。

四、假言命题假言命题是反映条件关系的命题。

1、充分条件假言命题逻辑形式:如果 A,那么 B(A→B)。

A 为真且 B 为假时,“A→B”为假;其他情况都为真。

2、必要条件假言命题逻辑形式:只有 A,才 B(B→A)。

A 为假且 B 为真时,“B→A”为假;其他情况都为真。

必做20道逻辑判断题

必做20道逻辑判断题

公务员考试行测考前必做20道逻辑判断题分享到:逻辑判断的每道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要求报考者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最恰当答案,该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应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逻辑判断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各地省公务员考试中的必考题库,在2008年至今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大多数省公务员考试中的题量均为10道。

真题拓展1、巴斯德认为,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与环境状况、气流运动和海拔高度有关。

他在山上的不同高度分别打开装着煮过的培养液的瓶子,发现海拔越来越高,培养液被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越小。

在山顶上,20个装了培养液的瓶子,只有1个长出了微生物。

普歇另用干草浸液做材料重复了巴斯德的实验,却得出不同的结果:即使在海拔很高的地方,所有装了培养液的瓶子很快长出了微生物。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解释普歇和巴斯德实验所得到的不同结果?()A. 只要有氧气的刺激,微生物就会从培养液中自发地生长出来B. 培养液在加热消毒、密封、冷却的过程中会被外界细菌污染C. 普歇和巴斯德的实验设计都不够严密D. 干草浸液中含有一种耐高温的枯草杆菌,培养液一旦冷却,枯草杆菌的孢子就会复活,迅速繁殖E. 普歇和巴斯德都认为,虽然他们用的实验材料不同,但是经过煮沸,细菌都能被有效地杀灭。

2、张教授的所有初中同学都不是博士,通过张教授而认识其哲学研究所同事的都是博士;张教授的一个初中同学通过张教授认识了王研究员。

以下哪项能作为结论从上述中退出?()A. 王研究员是张教授的哲学研究所同事B. 王研究员不是张教授的哲学研究所同事C. 王研究员是博士D. 王研究员不是张教授的初中同学3、一般将缅甸所产的经过风化或经河水搬运至河谷、河床中的翡翠大砾石,称为“老坑玉”。

老坑玉的特点是“水头好”、质坚、透明度高,其上品透明如玻璃,故称“玻璃种”或“冰种”。

同为老坑玉,其质量相对也有高低之分,有的透明度高一些,有的透明度稍差一些,所以价值也有差别。

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题目带答案

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题目带答案

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题目带答案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题目(一)1、老王对老李说:除非你在今天之内按照合同要求支付货款,否则我们法庭上见。

以下哪项判断的含义与上述判断不同( )A、只有老李今天按照合同的要求支付货款,老王才不会将他告上法庭B、如果老李今天按照合同的要求支付货款,那么老王不会将他告上法庭C、如果老李今天不按照合同的要求支付货款,那么老王就会将他告上法庭D、如果老王没有将老李告上法庭,那么老李在今天按照合同的要求支付货款2、四户人家排成一行,已知A家在B家的隔壁,A家与D家不相邻,如果D 家与C家也不相邻,那么C家的隔壁应是( )。

A、A家B、B家C、D家D、无法判断3、学校的教授中有一些是足球迷,学校预算委员会的成员一致要求把学校的足球场改建为办公楼,而所有的足球迷都强烈反对这样做。

由此可以得出( )。

A、学校预算委员会的成员并非都是学校的教授B、学校所有的教授都是学校预算委员会的成员C、学校有的教授不是学校预算委员会的成员D、学校预算委员会有的成员是足球迷4、无论是工业用水还是民用水,现行水费价格一直偏低。

某区推出一项举措,对超出月额定数的用水量,无论是工业用水还是民用水,一律按上调高价收费。

这一举措将该区的节约用水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

上述举措要达到预期的目的,( )必须是真的。

(1)有相当数量的浪费用水是因为水价格偏低而造成的(2)有相当数量的用户是因为水价格偏低而浪费用水的(3)超额用水价格的上调幅度一般对浪费用水的用户产生经济压力A、(1)、(2)和(3)B、仅(1)和(2)C、仅(1)和(3)D、仅(2)和(3)5、如果所有的鸟都会飞,并且企鹅是鸟,那么企鹅会飞。

从这个前提出发,需要加上下列哪一项前提,才能逻辑地推出有些鸟不会飞的结论。

( )A、有的鸟会飞,并且企鹅是鸟。

B、企鹅不会飞,并且企鹅是鸟。

C、企鹅不会飞,但所有的鸟会飞。

D、企鹅不会飞,并且企鹅不是鸟。

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题目答案1、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翻译推理,先翻译:除非否则不是否推前,不会告上法庭今天按照合同要求支付货款。

公考行测逻辑判断经典总结

公考行测逻辑判断经典总结

公考行测逻辑判断经典总结行测逻辑判断部分是公务员考试中的重要考察内容之一,也是考生需要重点备考的部分。

下面是对公考行测逻辑判断经典内容的总结。

一、逻辑判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二、逻辑判断的基本要素逻辑判断的基本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关系和结论。

三、逻辑判断的基本方法逻辑判断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演绎法和归纳法。

演绎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根据一定的逻辑规则推出结论。

归纳法则是根据一定的前提条件,通过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

四、逻辑判断的常见类型1.顺序判断:要求根据一定的规律或条件,确定两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例题:A比C矮,B比A高,那么C最可能是?答案:C最可能最高。

2.数字关系判断:要求根据给定的数字关系,确定答案。

例题:1、3、5、7、()四个数中,最不可能是()。

答案:1、3、5、7这四个数都是奇数,所以最不可能的是43.排队判断:要求根据一定的条件确定队伍的排列。

例题:A、B、C、D、E五人按其中一顺序排队,已知C在D的左边,E在A的右边,则E可能在队伍的()。

答案:E可能在队伍的最右边。

4.数量关系判断:要求根据数量关系确定答案。

例题:甲、乙一起做一件工作需要15小时,乙、丙一起做同一件工作需要20小时,如果甲独立做这件工作,需要()小时?答案:甲、乙一起做一件工作需要15小时,乙、丙一起做同一件工作需要20小时,可推出甲、乙、丙一起做这件工作需要15*20/5=60小时,所以甲独立做这件工作需要60小时。

五、逻辑判断的解题技巧1.审清题意,理解问题。

2.缩小范围,选项排除。

3.灵活运用逻辑思维,进行逻辑推理。

4.注意逻辑关系,避免陷阱。

六、逻辑判断的备考方法1.理论学习:掌握逻辑判断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了解常见题型和解题思路。

2.题量练习:多做逻辑判断题目,熟悉题型特点,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3.分析总结:做题后要总结和分析自己的错误原因,提高自己的逻辑判断能力。

4.查漏补缺:针对自己薄弱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提高整体的逻辑判断水平。

公务员行测逻辑题型核心知识点归纳

公务员行测逻辑题型核心知识点归纳

公务员行测逻辑题型核心知识点归纳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题型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掌握其核心知识点对于提高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归纳一下常见的公务员行测逻辑题型的核心知识点。

一、翻译推理翻译推理是逻辑判断中的基础题型,其核心在于准确理解和翻译题干中的逻辑关系,并运用推理规则得出结论。

1、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常见的关联词有“如果……那么……”“只要……就……”等,翻译为“前推后”;必要条件常见的关联词有“只有……才……”“……才……”等,翻译为“后推前”。

例如:“如果天下雨,那么地就湿”,翻译为“天下雨→地湿”;“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翻译为“好成绩→努力学习”。

2、推理规则(1)肯前必肯后:如果肯定了前提,必然肯定结论。

(2)否后必否前:否定了结论,必然否定前提。

(3)肯后否前无必然结论:肯定结论和否定前提都无法得出必然的结果。

二、集合推理集合推理主要涉及集合之间的关系,需要理解“所有”“有的”等词汇的含义。

1、“所有”和“有的”“所有”表示全部;“有的”包括“某个”“部分”和“全部”三种情况。

2、集合推理的四个基本公式(1)所有 S 都是 P ⇒某个 S 是 P ⇒有的 S 是 P(2)所有 S 都不是 P ⇒某个 S 不是 P ⇒有的 S 不是 P(3)有的 S 是 P ⇔有的 P 是 S(4)有的 S 不是 P ⇔有的非 P 是 S三、真假推理真假推理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中给出的若干论断,以及真假限定,找出论断之间的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等,从而确定真假情况,得出结论。

1、矛盾关系(1)“A”与“¬A”(2)“所有 S 都是P”与“有的 S 不是P”(3)“所有 S 都不是P”与“有的 S 是P”2、反对关系(1)“两个所有,必有一假”(2)“两个有的,必有一真”四、分析推理分析推理题通常给出一组对象和相关信息,需要通过分析和推理来确定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1、排除法根据题干中的条件,逐一排除不符合的选项。

国考行测判断推理知识点汇总

国考行测判断推理知识点汇总

国考行测判断推理知识点汇总一、概述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国考)是中国最高级别的公务员考试,被广泛认可为选拔质量最高的公务员选拔渠道之一。

其中的行测部分是所有考生必须参加的科目之一,主要考察考生在判断和推理能力上的水平。

本文将对国考行测中常见的判断推理知识点进行汇总,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

二、常见的判断推理题型国考行测中的判断推理题型主要包括逻辑判断、因果推理、比较推理、假设判断等。

下面将对这些常见题型进行详细介绍:1. 逻辑判断逻辑判断题是国考行测中较为常见的题型,考生需要根据一组陈述,判断这组陈述的真假。

逻辑判断题可以分为命题判断和推理判断两种类型。

命题判断是指考生需要判断给定陈述是真还是假,推理判断是指考生需要根据给定的陈述进行推理,判断推理结论的真假。

2. 因果推理因果推理题是考察考生对因果关系的判断和推理能力的题型。

题干通常会给出一个前提条件,要求考生判断这个前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

考生需要根据给出的前提条件,合理判断因果关系,选择正确的答案。

3. 比较推理比较推理题是考察考生对事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判断和推理能力的题型。

题干通常会给出两个或多个事物,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信息,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选择正确的答案。

比较推理题常用的方法包括分类比较、数量比较、属性比较等。

4. 假设判断假设判断题是考察考生对假设条件的判断和推理能力的题型。

题干通常会给出一组假设条件,要求考生判断这些假设条件是否合理,选择正确的答案。

考生需要根据给出的假设条件,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选择正确的答案。

三、判断推理的技巧和方法在国考行测中,判断推理题是考察考生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部分。

下面将介绍一些解答判断推理题的技巧和方法:1. 阅读题干和选项在解答判断推理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

题干中通常会包含一些关键词和关键信息,而选项中可能会有一些限定条件和排除条件。

通过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可以帮助考生理清思路,准确判断。

公务员常考各类逻辑推理题

公务员常考各类逻辑推理题

逻辑推理题的解析及答案第一章快读快解应用集锦一、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试题1:某仓库失窃,四个保管员因涉嫌而被传讯。

四人的供述如下: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乙:我们中有人作案;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丁:我没作案。

如果四人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则以下哪项断定成立?(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丁 B.说真话的是乙和丙C.说真话的是甲和丙 D.说真话的是乙和丁这是典型的利用分析矛盾解析的试题。

解析这类试题,关键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断定,必有一个真,一个假。

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

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

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一一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了解了这些常识,可以利用分析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解析](1)四人中,两人诚实,两人说谎。

(2)甲和乙的话有矛盾!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乙:我们中有人作案;可断定:甲和乙两人一个诚实一个撒谎。

剩余丙、丁两人中也必然是一个诚实一个撒谎。

(3)假设:丁说的是真话,那么,可推出丙说的话也真!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丁:我没作案。

显然,丁说真话不成立,于是推出:丁说假话,丙说真话。

(4)断定了丁说假话,就推出甲说的也是假话,乙说真话。

答案B。

即: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试题2:军训最后一天,一班学生进行实弹射击。

几位教官谈论一班的射击成绩。

张教官说:“这次军训时间太短,这个班没有人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孙教官说:“不会吧,有几个人以前训练过,他们的射击成绩会是优秀。

”周教官说:“我看班长或是体育委员能打出优秀成绩。

”结果发现三位教官中只有一人说对了。

由此可以推出以下哪一项肯定为真?( )A.全班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不是优秀 B.班里所有人的射击成绩都是优秀C.班长的射击成绩是优秀 D.体育委员的射击成绩不是优秀[解析](1)三人中只有一个说的对。

国家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试题及答案解析

国家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试题及答案解析

国家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试题及答案解析在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政法干警、银行招聘等公职考试中,逻辑判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察方面,试题练习是考生提分的关键,以下就由本人为你提供国家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试题帮助你练习提分。

国家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试题(一)1、如果巴西向联合国抗议,或者智利要求召开拉丁美中国家全体会议,阿根廷就会调集军队。

据此可以推出( )。

A、阿根廷没有调集军队,那么巴西不会向联合国抗议B、阿根廷没有调集军队,那么智利不会要求召开拉丁美洲国家全体会议C、如果巴西向联合国抗议,那么阿根廷会调集军队D、如果巴西不向联合国抗议,那么阿根廷不会调集军队2、某公司招聘,甲乙丙丁四个人去参加面试。

面试结束之后四人对结果进行预测如下:甲说:“我们四个人都能进公司”;乙说:“我不能进公司”;丙说:“乙和我都不能进公司”;丁说:“不会所有人都能进公司”。

结果表明,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正确的,这两个人是( )。

A、甲和丙B、乙和丁C、乙和丙D、丙和丁3、某食品包装上标明:本食品可放心食用,因为其中不含防腐剂和人工色素。

该食品包装上所标明内容最可能假设了以下哪项?( )A、有些食品中含防腐剂和人工色素B、安全的食品一定不含防腐剂和人工色素C、不含防腐剂和人工色素的食品一定是安全食品D、这些食品的生产者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4、甲、乙、丙和丁四人进入公务员面试,最后只有一名被录取。

考官张、王、李三人对录取结果作了如下预测:张:被录取的不是甲。

王:被录取的是乙。

李:被录取的不是丙。

已知张、王、李三人中恰有一人的预测正确,以下哪项为真?( )A、被录取的是甲B、被录取的是乙C、被录取的是丙D、无法确定5、小张准备在下周去观看一场比赛,但他忘了具体是哪一天,便分别询问了甲、乙、丙、丁和戊,他们五人的回答如下:甲:肯定是在双休日。

乙:是周二、周四、周六的其中的一天。

丙:就是周一。

丁:绝对是周一、周三、周五、周日的其中一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公务员行测:二难推理知识入门二难推理,也称假言选言推理。

它是由两个假言命题和一个选言命题做前提,推出结论的推理。

它常常使人陷入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境地。

二难推理,据说源于古希腊“半费之讼”的故事。

有一位青年拜当时著名的辩者普诺塔哥拉斯为师学习法律,就学费给付事宜,两人达成协议:毕业时给付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待该青年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时付清。

但毕业后此君一直不出庭打官司,也不肯给付另一半学费。

普氏不耐烦就将其告上法庭,在法庭辩论时普氏提出以下二难推理:如果学生这次官司胜诉,那么按照协议约定,他必须付清余下一半学费; 如果学生这次官司败诉了,那么按照法庭判决,他必须付清另一半学费; 总之,无论这位学生这场官司输或赢,他也应付清欠我的一半学费。

没想到作为被告的普氏的学生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马上提出一个反二难推理:如果我这场官司胜诉,按照法庭判决,我不用付另一半学费; 如果我这场官司败诉了,那么按照协议,我也无需付另一半学费; 总之,无论这场官司输或赢,我都无需付另一半学费。

其实,国家公务员网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在我们公务员考试中出现的二难推理相对来说都比较简单,主要有简单构成式和简单破坏式两种形式:例如,如果上帝能够创造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那么上帝不是全能的;如果上帝不能创造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那么上帝也不是全能的。

上帝或者能够创造这样一块石头或者不能创造这样一块石头。

上帝都不是全能的。

又如,倘若人命不是你谋害的,你家就不会拿出几千两银子出来打点;倘若人命不是你谋害的,你家就不会答应按五百两一条人命的规定算帐;你家已拿出几千两银子出来打点;也答应按五百两一条人命的规定算帐,所以,人命是你谋害的。

小练习:判断下列逻辑推理是否合理,并写出理由:①只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我调查了,当然有发言权。

②要么生周瑜,要么生诸葛亮。

生了诸葛亮,所以不生周瑜。

③若闯红灯了,就要受到交通惩罚。

老王受到了交通惩罚,所以老王闯红灯了。

④根据下列三个命题,写出其连锁推理过程,并写出其结论。

a.如果猫多的话,那么田鼠就会少。

b.只有土蜂多,田鼠才会少。

c.一旦土蜂多的话,红三叶草就会多。

⑤如果小李喜欢表演,则他报考戏剧学院,如果他不喜欢表演,则他可能成为戏剧理论家,如果他不报考戏剧学院,则他不能成为戏剧理论家。

则小李的选择是什么?【答案】①不合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无效; ②合理,不相容选言推理,肯定否定式,有效;③不合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无效; ④猫多→田鼠少→土蜂多→红三叶草多;结论:如果猫多,那么红三叶草就会多。

⑤报考戏剧学院;此推理包含了连锁推理和二难推理,可整理如下:喜欢表演→报考戏剧学院; 不喜欢表演→成为戏剧理论家→报考戏剧学院。

2012年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论证方式有效性讲解一个有效的论证必须遵循一定的论证规则,违反了这些规则就会犯相应的逻辑错误,论证就是无效的。

可以从概念、语言、论点(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等几个方面来查看论证的有效性。

本文专家就对常出现的论证方式的有效性进行讲解。

在论证中,论证方式是联系论点与论据的纽带。

只有合乎逻辑的论证方式,才能保证从论据的真实性推出论点的真实性。

因此,论证方式的规则只有一条,即论据和论点之间应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这类错误经常出现在可能性推理题中,其主要表现有:(1)违反推理规则要使论据和论点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保证从论据合乎逻辑地推出论点,必须遵守有关的推理规则。

凡违反推理规则而进行的论证,必然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这类错误通常出现在评价型题目中,结合必然性推理的相关知识进行考查,考生需要准确把握题干的推理形式,从而发现其中的错误。

(2)无关推论凡在论证过程中,用与论点毫无联系的论据去推论论点,就叫“无关推论”。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论据是真实的,仍然推不出论点。

这类错误一般出现在削弱型、加强型和结论型题目中,经常会出现论证中没有出现的新的概念,比较容易区分。

(3)以偏概全以有限定条件的原则为论据,错误地推论出一个超越这一限定条件的结论,把在一定条件下的真实判断当作无条件的真实判断,或以片面的论据推出全面的结论,这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

这类错误多在削弱型题目中出现。

(4)论据不充分在论证过程中,有时提供的论据虽说不是与论点不相干,但却不足以推出论点,即仍不能从论据合乎逻辑地证明论点,这样的错误称为“论据不充分”。

(5)以人为据在论证过程中,不是以事实和已经证明的科学原理为依据,而是以与论题有关的人的权威、地位、品德、人格等作为论证这一判断真假的依据,这就是“以人为据”。

具体表现为“诉诸权威”、“诉诸无知”等。

这类错误一般出现在结论型、削弱型、加强型等题目中。

①诉诸权威“诉诸权威”是指在论证中以权威作为论据的根基,而不是以逻辑或事实来支持论点。

例如:地心说是不能怀疑的,因为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

在这个例子中,对于地心说不容怀疑这个论题,紧紧依靠亚里士多德的言论来证明其为真,是典型的“诉诸权威”。

例题一般认为,一个职业运动员在45岁时和他在30岁时相比,运动水平和耐力都会明显降低。

但是在已退役与正在服役的职业足球运动员中举行的一场马拉松比赛结果却是:45岁的退役足球运动员和30岁的正在服役的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

据此,认为一个职业球员到了45岁时运动水平和耐力都会明显降低的观点是错误的。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加强上述论证?A.以上调查分析是由专门研究足球运动员体能的科研机构进行的B.科学研究证明,人的青年时期可以延续到45岁,因此运动水平和耐力应该能够保持C.以上调查中的退役职业球员都是长期担任足球教练的人D.年龄在一定限度内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运动水平和耐力的下降解析:即使不看题干,就单纯看A项,就可以判断这是个错误的选项,通过调查分析机构的权威性来加强论证,是犯了典型的“诉诸权威”的逻辑错误。

这种选项在很多加强型题目中经常见到,一般来说都是不正确的。

B项则说明不仅在实验上而且从科学理论上也可以证实题干的结论,这样就加强了题干的论证,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科学归纳法;D项有一定的干扰性,容易误选,事实上,“不必然导致”不等于“必然不导致”,只等于“可能不导致”,支持的强度不如B项;C项是无关选项。

因此,答案选B。

②诉诸无知“诉诸无知”是一种以无知为论据而引起的谬误,即辩称一个命题为真,其依据仅仅是该命题没有被证明为假,或者辩称一个命题是假的,仅仅因为没有被证明为真。

即以人们对某一个命题的无知为依据,从而断言该命题的真假。

例如:鬼是存在的,因为没有人能证明它是不存在的。

作者用“没有人能证明鬼是不存在的”来证明“鬼是存在的”,就犯了“诉诸无知”的错误。

对某些知识的无知,与它是否存在是没有关系的。

③诉诸众人诉诸众人则是指援引众人的意见、见解、信念或常识等来进行论证,以被广泛接纳为理由服人。

例题某市教育专家建议,可以采取按照年龄、教授科目和职称等级将教师平均分配的办法来配置教育资源,这样就能实现教育公平,解决目前因上重点中学引起的社会问题。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专家观点?A.很多原来重点中学的教师对此表示支持B.普通中学纷纷要求增加拨款加强学校硬件建议C.一些重点中学教师要求到该市以外中学任教D.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表示反对解析:专家认为将教师平均分配就可以实现教育公平,解决上重点中学引起的社会问题,但如果引起上重点中学的原因并不是教师的问题,而在于学校硬件设施,即B项,则削弱了专家的说法。

A项加强了专家的观点,D项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反对并不能说明“将教师平均分配不能实现教育公平”,犯了“诉诸众人”的错误。

因此,答案选B。

2012年公务员行测:逻辑高分指导之逻辑判断(一)论证结构可能性推理题目的题干基本上都是一个论证,一个论证在结构上通常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关系构成。

论点即论证者所主张并且要在论证过程中加以证明的观点,它所回答的是“论证什么”的问题。

论据是论证者用来支持或反驳某个论点的理由,它所回答的是“用什么来证明论点”的问题。

论证关系是论据和论点的联系方式,也就是推理形式,它所回答的是“如何用论据来论证论点”的问题。

(二)准确区分论点论据的技巧要正确分析题干论证,就要学会区分论点和论据,可以遵循以下几点:(1)找“结论”。

当题干出现“结论”时,之后的语句即为论点,前面的则为论据或无关信息。

(2)找联结词。

通常,“所以”、“因此”、“那么”、“显然”、“由此可见”、“简而言之”等联结词之后的语句是论点,而在“因为”、“假如”、“由于”、“既然”等联结词之后的语句是论据。

(3)找特征词。

如“宣称”、“认为”、“说明”、“建议”、“推测”等表示断定的词之后的语句可能是论点,如“理由是”、“根据是”、“例如”等之后的语句一般是论据。

(4)分析因果联系。

当题干中没有出现提示性词语或者出现多个提示性词语时,考生可以通过分析题干中的因果联系来区分论点和论据。

考生在判断论点和论据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当有“调查”、“统计”或“实验”、“研究”等出现时,这些内容所引导的语句更可能是论据而非结论。

②当题干存在两种对立观点时,可能并不会直接指出论点,而此时断定词后面的往往是论据,需要考生注意区分,否则可能出错。

(三)常见逻辑谬误一个有效的论证必须遵循一定的论证规则,违反了这些规则就会犯相应的逻辑错误,论证就是无效的。

可以从概念、语言、论点(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等几个方面来查看论证的有效性。

常见的逻辑谬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查看论证的有效性:第一,概念的有效性。

如果在一个论证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明确,就会出现混淆概念或者偷换概念的情况,这样的论证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所以,对于一个论证来说,在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上是否清楚、正确和前后一致显得尤为关键。

偷换概念的错误经常在结论型题目中出现,有些迷惑性选项就是通过偷换概念来设置的,考生一定要仔细辨别,避免误选。

第二,语言的有效性。

在论证过程中,词或短语的意义可能会发生变化。

一个词项不可能在前提中具有一种意义,在结论中却是另一种相当不同的意义。

一个正确的论证要求所使用的语言必须是清楚明确的,违反语言明确性的要求,通常容易出现“非黑即白”、“稻草人”、合成谬误等逻辑错误。

第三,论题的有效性。

为了使论证正确而有效地进行,论题就必须清楚、明白。

否则,就无法找出适当的论据和正确的论证方式来进行论证。

在一个论证过程中,论题必须始终保持同一,不能任意转换。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这类错误常出现于评价型题目中,多以对话的形式出现,但在安徽省公务员考试中极少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