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状况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状况研究——建立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有效沟通的教师教育机制探索(渭南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重点资助项目:04YKF001)

渭南师范学院

二〇〇七年六月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状况研究

——建立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有效沟通的教师教育机制探索

渭南师范学院秦文孝罗维亮陈兰萍等

内容提要: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步子最大、思想内容最深刻、波及面最广泛的一次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必须首先了解和熟悉基础教育,了解基础教育的需要,了解基础教育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和主动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有效沟通的教师教育机制,才能使自己培养的学生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施状况;教师教育改革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重点资助项目(04YKF001)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到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它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行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出于职业的敏感和师范院校教师的社会责任感,2002年,从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伊始,我们就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开始研究。为了主动地适应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建立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机衔接的良性机制,以便更好地及时解决问题,推动引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2004年,我们以信息与教育科学系的教师为主体,并吸纳了教育学专业、心理学专业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40多位学生,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在学院的支持下进行重点课题立项,对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点上的调查工作以陕西省渭南市率先进入新课程的几个县市为主,对象涉及到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五个层次,重点考察了14所中小学;面上的调查工作以参与的学生原籍为主,主要以原就读学校的老师、在校中学生及学生家长为对象,涉及到13个省区的30余所中小学;还利用某高校函授面授对900余位教师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直接调查学校40余所(其中地市级城区学校6所,县乡以下学校38所),教育行政管理人员30余人,教师1200余人(涉及学校467所,其中县市区所在地学校119所、乡镇以下学校348所),学生800余人,家长37人。

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到新课程的理念、实施的保障系统、课程内容、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的转变情况以及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等方面。

调查工具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问卷、校长问卷、教师问卷、大中小学生问卷各一份;不同人员的访谈提纲各一份。共发放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问卷30份,教师问卷1200份,各类学生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管理人员30份,教师问卷663份,学生问卷691份。听取市(县、区)、乡、校汇报30余场,召开教师与学生参与式座谈会26场;听课48节;并按访谈提纲对44所学校(小学9所、初中28所、高中7所)的79位教师、116名学生、37位家长进行了个别深度访谈。

在研究的理念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以农村为主、兼顾城市,以陕西为主、辐射全国的原则,资料来源量大面宽,具有普遍性,可信度高。

在研究的方式方法上,把建立基地深入剖析和面上调研结合起来,采用参与、访谈、跟踪、问卷、经验总结等多种方法,注重了研究的实证性。我们在陕西率先进入新课程的

省级示范学校渭南市临渭区北塘小学、朝阳路学校、开发区高新中学,省级示范学校澄城县城关一小、二小、北关中学、教师进修学校等单位挂牌共建了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参与新课程的设计、师资培训、问题咨询、听课诊断、课题指导、经验总结工作,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紧密结合;并培训了心理学专业、教育技术专业的100余名学生参与省内外的调研和资料整理,培养提高了师范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在研究的实施中,高校教师和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共同参与。高校教师为一线教师进行理念辅导、教育技术培训和问题诊断;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为高校师生介绍新课程实施状况报告并提出教师素质结构要求和专业、课程改革建议。既使新课程的实施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教育理论,深化了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师教育院校和用人单位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初步形成了互惠共赢的教师教育新机制。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步子最大、思想内容最深刻、波及面最广泛的一次改革,它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寄托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谋求基础教育的发展,始终是师范教育的出发点和最高目标追求。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必须首先了解和熟悉基础教育,了解基础教育的需要,了解基础教育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和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能使自己培养的学生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师范院校的教师和相关研究人员,也只有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线,才能够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才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范生从教能力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也只有建立高师院校的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经常走下去,把基础教育的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经常请进来的有效沟通机制,才能建构目标统一、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现代教师教育新模式。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是顺利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表现在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管理机制比较健全,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了课改管理制度、落实了保障措施、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培训、初步形成了校本教研模式、建构了促进师生和学校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新课程实施机构的基本状态是:小学实施的积极性最大,效果也比较显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可以用“趣风吹皱寒池水,春江水暖鸭先知”来描绘。新课程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价值观,改变了传统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突出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小学的普遍认同。获得的实际效应是,课堂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高了,思维被激活,想象被扩展,像叶澜先生说的那样“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初中的实施情况比较复杂,可以用“犹抱琵琶半遮面,想说爱你不容易”来描绘。由于教师队伍学历层次的关系,94%的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都能接受,而且认为课程改革十分必要。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图文并茂、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应用的各种活动设计,适当引入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探讨,使得课程的趣味性、灵活性提高,要求死记硬背的知识少了,灵活运用的知识多了,课程的弹性空间增大,这些都普遍地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但忧的是教学设施不足、教学资源稀缺,网上信息很多学生无法获得,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很多农村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帮助;忧的是合作学习、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固然好,但在60、70,甚至将近百人的城镇大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