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古文,选自《乐府诗集》。

这首诗通过一个年轻人从军征战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士兵的悲惨命运和对家乡的眷恋。

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战争和士兵的生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可能对古代战争和士兵的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背景介绍、词语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同时,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也需要学生通过反复品味和感悟来领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士兵的悲惨命运和对家乡的眷恋,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如“十五”、“从军征”等。

2.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的解读。

3.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战争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战争背景的图片和音乐,用于课堂情境的创设。

2.准备诗歌的注释和译文,便于学生查阅和理解。

3.准备相关古文知识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战争背景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随后,教师展示诗歌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重难点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珍惜和平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揣摩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难点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以战争为主题的古诗。

教师:准备课件及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战争主题课文,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引出今天的课题——《十五从军征》。

2. 解诗题,知诗人:让学生从诗的题目中找出与战争有关的信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初读诗歌,了解诗意: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大意,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4. 研读诗歌,体会感情: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5. 感悟诗歌,抒发情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战争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热爱和平。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提醒学生珍惜和平生活。

六、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练朗读。

2. 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培养他们热爱和平的情感,同时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一、关于古诗《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抒发士兵离家远征,身临险境的叙事长诗。

诗篇追忆了自己十五岁离家投军的经历,讲述了在军旅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征战、逆境、劳苦等,感叹人生苦短,愿寄情天地之间,以求存活。

二、《十五从军征》的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1.了解唐代士兵的军旅生活、精神状态,感受他们的青春、坚忍、追求等情感体验。

2.掌握古诗的阅读技巧,如注重把握诗歌“境界”、“氛围”、“感受”等方面的表现手法,理解文化内涵。

3.感受“梦想”和“人生”主题,通过学习此诗对于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寻求人生价值有哪些启示和帮助。

三、教学步骤1. 阅读古诗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古诗《十五从军征》,带领学生感受古人的壮志和执着,体会古人对于性命之重和生死之轻的态度,进而使学生对于古人思想体系和生活状态的认识得以加深。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老师可逐段讲解节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内涵。

2. 诗歌鉴赏由于本次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古诗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生观。

由此,我们将通过展示诗歌的内部结构,表现手法,意象表达等等方面对老师进行阐述。

(1)情感描绘结合本文的主题“梦想”和“人生”,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与士兵的生活为基础进行感受描绘,运用悲壮、豪迈、感伤等词神韵之重,展示出层层递进的动人情感。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夜色渡头峥。

辛苦遭逢见陌头,负尽狂名十五州。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戎窟云笼,一夜征人尽望乡。

少年投军历尽辛苦,负着青春的全部、北上扫荡西凉的草原。

面对敌人的压迫和野性的劍,他召唤了大海、星星、黄沙、梦里的神仙来掀起疾风,扭曲山脉。

出塞远,征戍多蹉跎。

匈奴灾蝗烟蒿莱,汉军夜久不曾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百战孤军君莫笑,休言阵前输赢。

“面对恶战,长风吹幡,征人泪满颜。

”诗歌借由生动感性的表达手法,让读者能更为全身心的投入士兵的生活,被唤起同曰对于追求、梦想的感慨。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3.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重点:1.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读、入诗境导入:有人说:世界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路。

有人说:世间多艰难,所幸总有人等你回家。

有人说:幸福莫过于厨房有烟火,而家也有温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回家的故事。

是谁回家?是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带着一份期待去寻找答案(二)诵读,明诗意1.听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疏通词意。

(三)品读,悟诗情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我们也尝试着补充诗歌字里行间的空白,体会其中的悲?1.15、80——写出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艰,思家之苦,路途之难……2.有、冢累累——“有” 写出了切,怯。

写出了老兵的急知、盼知、怕知。

“冢累累”间接表明家人都离开人世了!写出了老兵希望落空,心情沉重、悲痛。

3.兔入狗窦,雉飞梁上,旅谷中庭,旅葵井上。

——读出了环境的荒凉、破败与萧索,老兵面对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百姓的的悲哀……4.舂,采,饴——羹饭之简、境遇之惨、孤独之深5.看,泪——在“看”中回忆美好时光;在“看”中回顾着征战的艰苦;在“看”中感慨如今的惨状……(四)赏读,拓诗旨历史的悲剧何其相似,如: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战城南》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yǍo)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鲍照《拟行路难》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企喻歌辞四曲》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杜甫《无家别》【链接材料】贼寇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祀,想魂乎万里之外……征伐不休之故也。

——《汉书》两汉时,国内还大兴土木,土地荒芜,蝗灾、水灾、旱灾、饥荒无所不有,饥人相食,卖子糊口;政治上,官吏歪曲国法,农民因破产流亡……男辍耕耨,女停机杼,老弱相携,穷困道路。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十五从军征篇一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连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已凋落。

天色已近黄昏,在凄清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零零的老兵。

他两鬓斑白,一身破旧的布衣,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65年了!整整65年啊!或许,家乡未曾发生过多大的变化,但这位60个春秋未曾踏上过故土的老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老兵又累又饿地坐在路边歇息。

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过,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桃花村怎么走?”“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

在这**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遥看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室空无人,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庭园荒芜杂乱,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

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

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

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

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改写《十五从军征》篇二战火刚消的战场上,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黄沙漫天,渐渐把地上七横八竖的尸体掩盖,狂风无情地刮在了那几个奄奄一息遍体鳞伤的人身上,起初,他们还呻吟着,后来,便毫无声响。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十五从军征教案 24、诗词五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3、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预习这五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

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

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初中十五从军征教案

初中十五从军征教案

初中十五从军征教案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十五从军征》,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古代军队的征召制度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从军征》,使学生能够体会战争的残酷和对人们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十五从军征》的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 了解古代军队的征召制度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军事制度和对战争的真实描绘。

2. 深入体会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1. 课文《十五从军征》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古代军事制度资料。

3. 与课文相关的战争对人们生活影响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军事制度,了解古代军队的征召制度。

2. 提问:你们认为战争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十五从军征》,理解课文内容。

2.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古代军事制度对战争的影响。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课文《十五从军征》的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讲解古代军事制度和对战争的真实描绘。

3. 讲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五、课堂练习(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谈谈对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认识。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代军事制度和对战争的真实描绘。

2. 强调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十五从军征》的内容,了解古代军队的征召制度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老兵的痛苦与悲哀,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引导学生对和平与战争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

(2)提问:同学们,当战争来临,你们觉得普通人会经历怎样的遭遇?(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看看诗中的老兵在经历漫长的从军生涯后,有着怎样的命运。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冢”“窦”“雉”“舂谷”等字词。

3、再读诗歌,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意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提问: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一位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回家后看到家中的凄凉景象,心中充满了悲痛。

4、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分析老兵的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

提问:从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兵的痛苦和悲哀?引导学生从“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诗句中体会老兵的孤独、凄凉和悲伤。

(2)探讨诗歌的主题。

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在讲述老兵的个人遭遇吗?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通过老兵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这位老兵,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老兵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战争的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他说)“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他说)“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
【诗歌名称】:十五从军征【年代】:汉【作者】:两汉乐府
【内容】: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也可以说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开头两句,统摄全篇,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

他从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的少年时代,就被迫应征入伍,直到两鬓苍苍,皤然衰颜,实在无法为统治阶级卖命了,才得以归来。

在军队中竟然呆了整整六十五年。

在这六十五年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衔枚疾走,沙场鏖战,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诗人都没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们凝结到一个“征”字里,让读者去联想,这是高度的概括。

接着,从“始得归”的“始”字中,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六十五年来里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痛苦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然悲伤的感情色彩。

尤其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
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而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

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

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

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写法鉴赏】:这首诗以第一人称语气叙述,无法忍受的悲痛。

在叙述上,结构严谨,并起伏有变化。

这首完整的五言叙事诗,还保留着质朴的民歌的语言风格,它以深刻地思想内容,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着光彩,并且给后世作家以无穷的启发。

杜甫的名诗《三吏》《三别》《羌村三首》等,都明显看出受本诗的影响。

【乐府】:他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

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十五从军征》阅读题:
1.“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
4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1.夸张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2.兔从……葵。

3.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在兵役严苛的封建社会,这首十五从军征里道不尽的心酸与批判(阅读答案,以供大家参考!)
4.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
憎恨之情。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出师表介绍: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

至于三国演义中的后出师表,并没有证实。

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xíng)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

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有”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