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分式方程2(2)
渭南市实验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五章 分式 15.3 分式方程 课时2 分式方程与实际问题的综合教

第十五章分式15.3 分式方程课时2 分式方程的应用【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练地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熟练地列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应用题.【过程与方法】建立分式方程模型的过程,体会建模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不同的实际问题中审清题意设未知数,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不同的实际问题中,设未知数列分式方程.多媒体课件.教师出示问题: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1)审;(2)设;(3)列;(4)解;(5)验;(6)答.(教师板书)2.由学生讨论,我们现在所学过的应用题有哪些类型?学生举手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教师点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基本上有五种:(出示投影)(1)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而行程问题中又分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2)数字问题:在数字问题中,要掌握十进制数的表示法.(3)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4)顺水、逆水问题:v顺水=v静水+v水,v逆水=v静水-v水.(5)利润问题:售价-进价=利润率×进价.教师引入:有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决.(板书课题)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教师依次出示教材P152例3、P153例4):例3两个工程队共同参与一项筑路工程,甲队单独施工1个月完成总工程的13,这时增加了乙队,两队又共同工作了半个月,总工程全部完成.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分析:甲队1个月完成总工程的,设乙队单独施工1个月能完成总工程的,那么甲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乙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两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教师引导学生在用式子表示上述的量之后,再根据“甲、乙两个工程队的工程总量=总工程量”这一相等关系建立方程.教师示范解答过程,强调必须检验这一过程.例4某次列车平均提速v km/h.用相同的时间,列车提速前行驶s km,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驶50 km,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先指导学生读题,理清速度、路程和时间所对应的式子,再抓住“相同的时间”这一关键词,得出相等的数量关系,即“提速前的路程÷提速前的速度=提速后的路程÷提速后的速度”,从而建立方程.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过程,教师再演示解答过程.注意: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含有字母的计算问题,求出关于x的方程的解.教师提醒:表达问题时,用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未知数(量),也可以表示已知数(量).最后教师总结:(1)在实际问题中,有时题目中包含多个相等数量关系,在列方程时一定要选择一个能够体现全部(或大部分)题意的相等关系.(2)在检验过程中,不仅要检验所得的根是否为原分式方程的根,还要检验这个根在实际问题中是否具有实际意义,如时间非负、人数为正数等.(3)在一些实际问题中,有时直接设问题所求的量为未知数可能比较麻烦,可以间接地设未知数.接着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154练习第1,2题,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按下列步骤进行:(1)审题,了解已知量与所求各量所表示的意义,弄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2)设未知数;(3)找出能够表示题中全部(或大部分)含义的相等关系,列出分式方程;(4)解这个分式方程;(5)验根,检验所求得的根是不是增根,以及是否符合实际意义;(6)写出答案.第十一章检测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D )A.1,2,3 B.1, 2 ,3 C.3,4,8 D.4,5,62.正十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是( D )A.108°B.120°C.135°D.144°3.已知△ABC中,∠B是∠A的2倍,∠C比∠A大20°,则∠A等于( A )A.40°B.60°C.80°D.90°4.如图,D,B,C,E四点共线,∠ABD+∠ACE=230°,则∠A的度数为( A )A.50°B.60°C.70°D.80°(第4题图)(第6题图)(第7题图)5.一个正多边形的外角等于45°,则这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是( B )A.1 440°B.1 080°C.900°D.720°6.如图,AD是△ABC的中线,已知△ABD的周长为22 cm,AB比AC长3 cm,则△ACD 的周长为( A )A.19 cm B.22 cm C.25 cm D.31 cm7.小明同学把自己的一副三角板(两个直角三角形)按如图所示的位置将相等的边叠放在一起,则α的度数为( C )A.135°B.120°C.105°D.75°8.已知n是正整数,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n+2,n+8,3n,则满足条件的n 的值有( D )A.4个B.5个C.6个D.7个9.如图,在△CEF中,∠E=80°,∠F=50°,AB∥CF,AD∥CE,连接BC,CD,则∠A的度数是( B )A.45°B.50°C.55°D.80°(第9题图)(第10题图)10.如图,在△ABC中,∠C=36°,将△ABC沿着直线l折叠,点C落在点D的位置,则∠1-∠2的度数是( B )A.36°B.72°C.50°D.46°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1.工人师傅盖房子时,常将房梁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图形,使其牢固不变形,这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第11题图) (第14题图) (第16题图)12.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2,4,第三边长为偶数,则第三边长为4. 13.若一个n 边形的外角和与它的内角和之和为1 800°,则边数n =10.14.如图,在△ABC 中,∠ACB =90°,AD 平分∠CAB,交边BC 于点D ,过点D 作DE⊥AB,垂足为点E.若∠CAD=20°,则∠EDB 的度数是40°.15.已知a ,b ,c 是三角形的三条边,则化简|a -b +c|-|c -a -b|=2c -2b .16.如图,在△ABC 中,∠A =84°,点O 是∠ABC,∠ACB 平分线的交点,点P 是∠BOC,∠OCB 平分线的交点,若∠P=100°,则∠ACB 的度数是56°.三、解答题(共72分)17.(6分)求图中∠α的度数.(1)解:∠α=360°-65°-70°-(180°-40°)=85°.(2)解:∠α=180°-(360°-90°-90°-40°)=40°.18.(6分)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2,x ,10,且x 是不等式x +14 <1-1-x 5的正偶数解,试求第三边的长x.解:原不等式可化为5(x +1)<20-4(1-x),解得x <11,又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10-2<x <10+2,解得8<x <12,∵x 是正偶数,∴x =10,∴第三边的长为10.19.(6分)如图,AD 是△ABC 的高,AE 是△ABC 的角平分线,若∠BAC∶∠B∶∠C=6∶3∶1,求∠DAE 的度数.解:∵∠BAC∶∠B∶∠C=6∶3∶1,∴设∠BAC=6α,则∠B=3α,∠C =α,∵∠BAC +∠B+∠C=180°,∴6α+3α+α=180°,解得α=18°,∴∠BAC =108°,∠B =54°,∠C =18°.∵AD 是△ABC 的高,∴∠ADB =90°,∴∠BAD =180°-90°-54°=36°,∵AE 是△ABC 的角平分线,∴∠BAE =12 ∠BAC=12×108°=54°,∴∠DAE =∠BAE -∠BAD=54°-36°=18°.20. (8分)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A =34°,△ABC 的外角∠CBD 的平分线BE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E.(1)求∠CBE 的度数;(2)过点D 作DF∥BE,交AC 的延长线于点F ,求∠F 的度数.解:(1)∵∠ACB=90°,∠A =34°,∴∠CBD =∠ACB+∠A=124°,∵BE 是∠CBD 的平分线,∴∠CBE=12∠CBD=62°.(2)∵∠ECB=90°,∠CBE =62°,∴∠CEB =90°-∠CBE=28°,∵DF ∥BE ,∴∠F =∠CEB=28°.21.(8分)如图,D 是△ABC 的边BC 上的一点,且∠1=∠2,∠3=∠4,∠BAC =66°,求∠DAC 的度数.解:∵∠4=∠1+∠2,∠1=∠2,∴∠4=2∠1,∵∠3=∠4,∴∠3=2∠1,∵∠BAC =66°,∴180°-∠2-∠3=180°-∠1-2∠1=66°,解得∠1=38°,∴∠DAC =∠BAC-∠1=66°-38°=28°.22.(8分)如图,在△ABC 中,∠ACB =90°,CD ⊥AB 于点D.(1)求证:∠ACD=∠B;(2)若AF 平分∠CAB,且分别交CD ,BC 于点E ,F ,求证:∠CEF=∠CFE.证明:(1)∵∠ACB=90°,∴∠ACD +∠DCB=90°,又∵CD⊥AB 于点D ,∴∠DCB +∠B=90°,∴∠ACD =∠B.(2)∵∠CEF=∠CAF+∠ACD,∠CFE =∠B+∠FAB,又∵AF 平分∠CAB,∴∠CAF =∠FAB,由(1)知∠ACD=∠B,∴∠CEF =∠CFE.23.(9分)当三角形中一个内角α是另一个内角β的两倍时,我们称此三角形为“特征三角形”,其中α称为“特征角”.(1)已知一个“特征三角形”的“特征角”为100°,求这个“特征三角形”的最小内角的度数;(2)是否存在“特征角”为120°的三角形?若存在,请举例说明.解:设三角形的另一个内角为γ.(1)∵α=2β,且α+β+γ=180°,∴当α=100°时,β=50°,则γ=30°,∴这个“特征三角形”的最小内角的度数是30°.(2)不存在.∵α=2β,且α+β+γ=180°,∴当α=120°时,β=60°,则γ=0°,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不存在“特征角”为120°的三角形.24.(9分)如图,在△ABC 中(AC >AB),AC =2BC ,BC 边上的中线AD 把△ABC 的周长分成60 cm 和40 cm 两部分,求边AC 和AB 的长.(提示:设CD =x cm )解:∵AD 是BC 边上的中线,∴BD =CD ,设BD =CD =x cm ,AB =y cm ,∵AC =2BC ,∴AC =4x cm ,分为两种情况:①若AC +CD =60 cm ,AB +BD =40 cm 时,则⎩⎪⎨⎪⎧4x +x =60,x +y =40, 解得⎩⎪⎨⎪⎧x =12,y =28, 即AC =4×12=48(cm ),AB =28 cm ,BC =2×12=24(cm ),此时符合AC >AB 和三角形三边关系;②若AC +CD =40 cm ,AB +BD =60 cm 时,则⎩⎪⎨⎪⎧4x +x =40,x +y =60, 解得⎩⎪⎨⎪⎧x =8,y =52,即AC =4×8=32(cm ),AB =52 cm ,不符合AC >AB ,舍去.综上所述,AC 的长为48 cm ,AB 的长为28 cm .25.(12分) “转化”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即把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转化成具体的问题.(1)请你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求出下面星形图①中∠A+∠B+∠C+∠D+∠E的度数;(2)若对图①中星形截去一个角,如图②,请你求出∠A+∠B+∠C+∠D+∠E+∠F 的度数;(3)若再对图②中的角进一步截去,你能由题(2)中所得的方法或规律,猜想图③中的∠A+∠B+∠C+∠D+∠E+∠F+∠G+∠H+∠M+∠N的度数吗?(只需写出结论,不需要写出解题过程)解:(1)如图①,∵∠1=∠2+∠D=∠B+∠E+∠D,∠1+∠A+∠C=180°,∴∠A +∠B+∠C+∠D+∠E=180°.(2)如图②,∵∠1=∠2+∠F=∠B+∠E+∠F,∠1+∠A +∠C+∠D=360°,∴∠A+∠B+∠C+∠D+∠E+∠F=360°.(3)根据题(2)可得出规律:图①中,∠A+∠B+∠C+∠D+∠E=180°,每截去一个角则会增加180度,所以当截去5个角时增加了(180×5)度,则∠A+∠B+∠C+∠D+∠E +∠F+∠G+∠H+∠M+∠N=180°×5+180°=1 080°.2.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同步测试题(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9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27分,)1. 已知等腰三角形中,腰=,底=,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A. B. C. D.2. 的三边长分别,,,且=,则是()A.等边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3. 下列条件中,不能得到等边三角形的是()A.有两个内角是的三角形B.有两边相等且是轴对称的三角形C.有一个角是且是轴对称的三角形D.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4. 在等腰中,,、分别是底角的平分线,,图中等腰三角形有()A.个B.个C.个D.个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则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A.、、B.、、C.、、D.、、或、、6. 如图,在中,,,以为圆心,的长为半径作圆弧,交于点,连接,则等于()10A. B.C. D.7. 下列说法:①在中,若,则为等边三角形;②在中,若,则为等边三角形;③有两个角都是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④一个角为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其中正确的个数为()A.个B.个C.个D.个8. 已知,,为的各边边长,当时,则的形状是()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9. 如图,正方形网格中,网格线的交点称为格点,已知,是两格点,如果也是图中的格点,且使得为等腰三角形,则点的个数是()A. B. C. D.二、填空题(本题共计 8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24分,)10.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则它的顶角的度数为________.11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其顶角的度数为________.12. 有一个角是________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13.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角分线又是它的两条高线,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三角形.14 如图,在的正方形网格中,点、分别在格点上,在图中确定格点,则以、、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有________个.15 如图,已知在矩形中,对角线,相交于点,且,,则图中长度为的线段有________条.16 如图,已知,,,,…,以此类推,若,则________.三、解答题(本题共计 8 小题,共计72分,)17. 画一个,在射线上任选一点,画,与交于点,试判断的形状.18. 如图,在中,=,于点,平分交于点,交于点,求证:=.19 如图,在中,,,,,求的度数.20. 如图,在等边中,点,分別在边,上,,过点作丄,交的延长线于点.求的度数;若,求,的长.21 如图,在中,=,点,点分别是,上一点,且.若=,=,求的度数.22. 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是边上一点,作交于点,交延长线于点,求证:=.23 如图,等边边长为,点是等边的中心,连接.将线段绕点顺时针旋转,设旋转角为._________;如图,当时,线段旋转到,求证在旋转过程中,当时,直接写出点经过的路径长.。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十五章 分式 分式方程(第2课时)

数学
8年级/上
八年级数学·上 新课标 [人]
第十五章 分 式
学习新知
检测反馈
解方程 1 3 . x2 x
学习新知
解:方程两边同乘x(x-2),得x=3(x-2),
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x=3.
检验:将x=3代入原方程,左边=右边.
所以x=3是原方程的根.
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
.
一般步骤是:
等式变形的条件是两边同乘非
零数或整式,而(x-7)可能为零.
产生增根的原因及验根方法:
原分式方程与变形后的整式方程中,未知 数的取值范围不同,我们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了一个 可能令分母等于0的整式,因此解分式方程可能产
生不是分式方程的根(即增根).所以解分式方程必
须验根,目的在于检验整式方程的根是不是原分式
.
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 方程两边都乘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
转. 化为整式方程
一般步骤是: 去分母、解整式方程、检验、下结论 .
分式方程无解的原因
解方程
1 x5
10 x2 25
解:方程两边同乘(x+5)(x-5),去分母,得 x+5=10,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5. 将x=5代入原分式方程检验,发现分母 x-5和x 2-25的值都为0,相应的分式无意 义.因此,x=5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所以 原分式方程无解.
时,小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解法如下:
解:方程两边同乘(x-7),得:
x-8+1=8(x-7),
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x=7.
你认为x=7是原方程的根吗?
x=7不是原方程的根,因为它使方程中 分母为0,分式没有意义.
八年级数学分式方程(2)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2
3
m
思考:(1)分式方程在什么情况下无解?
(2)分式方程的增根来自于哪个方程?
(3)将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4)解出本题
考考你
x3 m 有增根,求m 若关于x的方程 的值. x2 x2
你做对了吗?
自我挑战
问题2:若关于x的方程 x 有解,求k的取值范围。 1 x 1
x
k
16.3分式方程(2)
分式方程的解法
复习:解分式方程的步骤是?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如下:
分式方程
目标
去分母
整式方程
解整式方程
x=a
检验
a是分式 方程的解
最简公分 母不为0
最简公 a不是分式 分母为0 方程的解
解下列分式方程
(1)
(2)
1 x5 4x 1 x4
x x 1
1
3 ( x 1)( x 2 )
2
思考:(1)分式方程在什么情况下有解? (2)将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3)解出本题
检测反馈
1.关于x的分式方程 a=
a x a x 1 2
的根是-1,则
2.若关于的方程 x 3 m 有解,则m的取值范 围是 x 2 2 x
3.解方程:
7
2
x x
6 x 1
2
1 xx
小组交流:(1)由上面两个方程化得的整 式方程的解是否都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2)解分式方程时一定要做什么?怎么做?
练一练
1.
x x2 6 x2 1
2.
5x 4 x2
4 x 10 3x程 无解, x 1 x 1 x 1 求m的值。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课件:15.3 分式方程(第二课时)

3.(2019新疆)两个小组同时从甲地出发,匀速步行到乙 地,甲乙两地相距7500米,第一组的步行速度是第二 组的1.2倍,并且比第二组早15分钟到达乙地.设第 二组的步行速度为x千米/小时,根据题意可列方程是 (D)
4.某学校食堂需采购部分餐桌,现有A、B两个商家,A
商家每张餐桌的售价比B商家的优惠13元.若该校花 费2万元采购款在B商家购买餐桌的张数等于花费1.8 万元采购款在A商家购买餐桌的张数,则A商家每张餐
(1)这两次各购进这种衬衫多少件?
(2)若第一批衬衫的售价是200元/件,老板想让这两批衬 衫售完后的总利润不低于1950元,则第二批衬衫每件 至少要售多少元? (2)设第二批衬衫每件售价y元.根据题意,得 30×(200-150)+15(y-140)≥1950, 解得y≥170. 答:第二批衬衫每件至少要售170元.
桌的售价为( A )
A.117元
B.118元
C.119元
D.120元
5.某园林队计划由6名工人对180平方米的区域进行绿 化,由于施工时增加了2名工人,结果比计划提前3小 时完成任务,若每人每小时绿化面积相同,求每人每 小时的绿化面积.设每人每小时的绿化面积为x平方
米,请列出满足题意的方程是
.
6.某校学生捐款支援地震灾区,第一次捐款总额为 6600元,第二次捐款的总额为7260元,第二次捐款的 总人数比第一次多3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 等,则第一次捐款的总人数为 300 人.
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初二下册--第五单元5.4《分式方程:第二课时--解分式方程》课件

知1-讲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 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 化成整式方程. (转化思想)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检验 . 4、写出原方程的根.
例1 解方程
1 = 3. x- 2 x
解:方程两边都乘x(x-2),得x=3(x-2).
解这个方程,得x=3.
解得x=2.
检验:当x=2时,( x+2)( x-2)=0,
所以x=2是原方程的增根,即原方程无解.
易错总结:
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后,由于去分母使未 知数的取值范围发生了变化,有可能产生增根, 因此在解分式方程时一定要验根,如果不验根, 有可能误将x=2当成原分式方程的根.
2 易错小结
2.当k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
综上可知,当k<3且k≠-12时,原分式方程的
解为负数.
易错总结:
在解分式方程时,要注意出现未知数的取值使 原分式方程中的分式的分母为零,即产生增根 的情况.因此本题中要使方程的解为负数,除 了k<3外,还必须考虑原分式方程的分母不等 于0.
请完成《典中点》 Ⅱ 、 Ⅲ板块 对应习题!
2+ x-1
a 1-x
=4
的解为正数,且使关于y的不等式组
ìïïïíïïïî
y+2- y 32
2( y-a) £
> 0
1,
的解集为y<-2,则符合条件的所有整数a的和为
( A) A.10
B.12
C.14
D.16
知识点 3 分式方程的增根
议一议
在解方程
1x-
x= 2
12- x
2 时,小亮的解法如下:
方程两边都乘 x-2,得 1-x=-1-2(x-2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分式方程》(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分式方程》(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分式方程》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式的基础知识,如分式的概念、分式的运算等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章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分式方程的定义、解法以及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掌握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将分式方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分式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但学生在解分式方程时,可能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如分式方程的转化、求解过程中的运算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分式方程的定义,理解分式方程与一般方程的区别。
2.掌握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地求解分式方程。
3.能够将分式方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式方程的定义及其与一般方程的区别。
2.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从而掌握分式方程的知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分式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有关分式方程的PPT,内容包括:分式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应用。
2.案例材料:收集一些实际问题,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3.练习题:准备一些分式方程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分式方程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分式方程?分式方程与一般方程有什么区别?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呈现分式方程的解法,主要包括: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等步骤。
同时,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分式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五章分式教案 分式方程(第2课时)

第十五章分式15.3 分式方程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列出分式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的意义检验所得的结果是否合理.【过程与方法】1. 以工程问题为例,能将此类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提高运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2课时,共2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际生活中相关工程问题类的分式方程应用题的分析应用.【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并且求得结果.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直尺、分式方程的解法等。
学生:三角尺、练习本、铅笔、圆珠笔或钢笔。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分式方程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怎么用分式方程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出示课件2)教师问:同学们能不能说一下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学生回答: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1) 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2)解这个整式方程.(3) 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为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4)写出原方程的根.(二)探索新知1.创设情境,探究列分式方程解答实际问题教师: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题目:(出示课件4)甲、乙两人做某种机器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做6个,甲做9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和乙做6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相等,求甲、乙每小时各做多少个零件?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出示课件5)解:设甲每小时做x个零件,则乙每小时做(x–6)个零件,依题意得:解得:x=18.经检验,x=18是原分式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由x=18,得x–6=12答:甲每小时做18个,乙每小时做12个.教师问:请同学们说一说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学生讨论后回答:读题,设未知数,列方程,解答.总结点拨:(出示课件6)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 审: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和相等关系.2. 设:选择恰当的未知数,注意单位统一.3. 列:根据数量和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4. 解:解这个分式方程.5. 验:检验.既要检验所求的解是不是分式方程的解,又要检验是否符合实际意义.6. 答:注意单位和语言完整.教师小结: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用分式方程去解决,当我们掌握好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后,就可以运用它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恰恰体现了我们经常谈到的一个关键词:“学以致用”.例1:两个工程队共同参与一项筑路工程,甲队单独施工1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三分之一,这时增加了乙队,两队又共同工作了半个月,总工程全部完成.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出示课件7)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分析:本题没有具体的工作量,常常把工作量虚拟为1,工作时间的单位为“月”.甲队一个月完成总工程的13,设乙队如果单独施工1个月能完成总工程的1x ,那么甲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16,乙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12x,两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16+12x.等量关系为:甲队单独做的工作量+两队共同做的工作量=总工程量1,则有13+16+12x=1. 解:设乙队如果单独施工1个月能完成总工程的1x,依题意得(出示课件8)方程两边同乘6x ,得2x+x+3=6x , 解得 x=1.检验:x=1时,6x≠0,x=1是原分式方程的解.答:由上可知,若乙队单独施工1个月可以完成全部任务, 而甲队1个月完成总工程的 13 ,可知乙队施工速度快.例2:某列车平均提速v km/h ,用相同的时间,列车提速前行驶s km ,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驶50 km ,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出示课件11)解:设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 km/h ,则提速前列车行驶s km 所用的时间为s x h ;提速后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v )km/h ,提速后列车运行 (s+50)km ,所用时间为s+50x+v h. 根据行驶时间的等量关系可以列出方程:去分母得:s(x+v)=x (s+50) (出示课件12)去括号,得sx+sv=sx+50x.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50x=xv.解得x=sv 50.检验:由于v ,s 都是正数,x=sv 50时,x (x+v )≠0,x=sv 50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答: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为 sv 50km/h.例3:关于x 的方程 无解,求k 的值.(出示课件14) 解:方程的两边同时乘(x+3)(x –3)得x+3+kx –3k=k+3整理得:(k+1)x=4k ,因为方程无解,则x=3或x = –3当x=3时,(k+1) ·3=4k,k=3,当x= –3时,(k+1)(–3)=4k , k=-37所以当k=3或k=-37时,原分式方程无解.(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17-23)1. 下列方程中属于分式方程的有( );属于一元分式方程的有( ). ① ②③④ x 2 +2x –1=02.解方程:3. 某公司购买了一批A 、B 型芯片,其中A 型芯片的单价比B 型芯片的单价少9元,已知该公司用3120元购买A型芯片的条数与用4200元购买B型芯片的条数相等.(1)求该公司购买的A、B型芯片的单价各是多少元?(2)若两种芯片共购买了200条,且购买的总费用为6280元,求购买了多少条A型芯片?4. 某镇道路改造工程,由甲、乙两工程队合作20天可完成.甲工程队单独施工比乙工程队单独施工多用30天完成此项工程.(1)求甲、乙两工程队单独完成此项工程各需要多少天?(2)若甲工程队单独做a天后,再由甲、乙两工程队合作____天(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可完成此项工程;(3)如果甲工程队施工每天需付施工费1万元,乙工程队施工每天需付施工费2.5万元,甲工程队至少要单独施工多少天后,再由甲、乙两工程队合作施工完成剩下的工程,才能使施工费不超过64万元?参考答案:1. ①③;①2. 解: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x+1)(x-1)得:(x–1)+2(x+1)=4∴x=1检验:当x=1时,(x+1)(x–1)=0,所以x=1不是原方程的根.∴原方程无解.3.解:(1)设B型芯片的单价为x元/条,则A型芯片的单价为(x–9)元/条,根据题意得:3120x−9=4200x,解得:x=35,经检验,x=35是原方程的解,∴x–9=26.答:A型芯片的单价为26元/条,B型芯片的单价为35元/条.(2)设购买a条A型芯片,则购买(200–a)条B型芯片,根据题意得:26a+35(200–a)=6280,解得:a=80.答:购买了80条A型芯片.4. 解:(1)设乙单独做x天完成此项工程,则甲单独做(x+30)天完成此项工程.由题意得:20( )=1整理得x2–10x–600=0,解得x1=30,x2= –20.经检验:x1=30,x2=–20都是分式方程的解,但x2=–20不符合题意舍去.x+30=60.答:甲、乙两工程队单独完成此项工程各需要60天,30天.(2)设甲单独做a天后,甲、乙再合作(20–)天,可以完成此项工程.(3)由题意得1×a+(1+2.5)(20–)≤64解得a≥36答:甲工程队至少要单独做36天后,再由甲、乙两队合作完成剩下的工程,才能使施工费不超过64万元.(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审清题意,弄清题中涉及哪些量,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有几个,量与量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什么.(2)设未知数,找出尽可能多的相等关系,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其他未知量.注意,所设未知量的单位要明确.(3)列方程,抓住题中含有相等关系的语句,将这些语句抽象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就是方程.(4)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包括检验是否是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写出答案.注意:列分式方程与列整式方程一样,注意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好未知数,列出方程.不同之处是所列方程是分式方程,最后进行检验,既要检验其是否为所列分式方程的解,又要检验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157页小结的相关内容。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分式》分式与分式方程教学说课(第2课时)

活动探究
问题2:化简下列分式:
1
a2bc ab
解:a2bc ab
= ab ac ab
=ac
2
x2 -1 x2 -2x+1
解: x2 -1 x2 -2x+1
= x+1 x-1 x-12
= x+1 x-1
约分:把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种变形叫做约分.
活动探究
探究点三 问题1:在约分时,小颖和小明出现了分歧.你对他们两人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的值( B )
A.扩大两倍
B.不变
C.缩小两倍
D.缩小四倍
4.若把分式
xy x y
中的x 和y 都扩大3倍,那么分
式
A
的A.值扩( 大3).倍 B.扩大9倍
C.扩大4倍 D.不变
5.下列各分式,哪些是最简分式?哪些不是最简分式?
1
m2 2m 1 m2
1
;
2
a b
b2 a4
;
3
x2
y2
y2
;
4
分析:约分时,分子或分母若是多项式,能分解
则必须先进行因式分解.再找出分子和分母的
公因式进行约分.
解:(2)x2
x2
9 6x
9
(x
3)(x (x 3)2
3)
x 3. x3
做一做
约分:(1)a2bc ; ab
解:(1)a2bc ab ac ac.
ab
ab
(2) x2 1 . x2 2x 1
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 不等于零的数,分数的值不变.
讲授新课
✓ 典例精讲 ✓ 归纳总结
讲授新 课分式的基本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