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答案

合集下载

杜甫研究课后练习题总结

杜甫研究课后练习题总结

填空题1、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表现为生命忧患(忧生)和政治忧患(忧世)。

2、在杜甫的忧患意识中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预见性。

3、从杜甫的作品中可以感到,他认为远古和当代有可供当代和后世统治者效法的德治典范。

一个是以尧舜为代表的三代之治,一个是本朝的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

4、杜甫的忧患意识与自己的经历密切相关,《望岳》和《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这两首诗最能表现出随着他历世的深入逐渐忧患意识加深。

5、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仁学”。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8、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9、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0、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1、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精神是他成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因素。

2、杜甫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是最突出的。

3、“人溺己溺,人饥己饥”语出《孟子•离娄下》,原文为“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4、杜甫的推己及人的情怀,从哲学思想看,属于“民胞物与”的思想。

5、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还表现为他独具的宽容,这种品质可以用儒家思想中的“恕”来解释。

6、“民胞物与”这个思想出自宋代儒学家张载的《西铭》。

7、杜甫的人道精神不仅局限于孔孟的“恕道“,还吸取了墨家思想,当上层统治者违背民意时,杜甫便写出批判现实的作品,但是同时也流露出对统治者自食其果的恻隐之心,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哀江头》8、杜甫的推己及人的精神,主要根源于他自身悲剧性境遇。

9、关于《哀江头》的主旨有两种意见。

一是讽鉴说,一是词婉而雅。

10、杜甫的“病物诗”把这种由己及人的悲悯化为具体的实物,《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破败的茅屋实为一象征性意象,它是诗人贫困、潦倒、漂泊的写照。

1、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2、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2023届高考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名家专练及答案:杜甫专项练习

2023届高考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名家专练及答案:杜甫专项练习

2023届高考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名家专练:杜甫专项练习一、根据诗歌内容,完成14,15题。

宿江边阁①杜甫暝色②延山径,高斋次水门③。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注释】①大历元年(766)春离开成都的杜甫来到夔州,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

江边阁、高斋,皆指西阁。

②暝色:暮色③次水门:位于水门。

水门,指瞿塘峡口。

14.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 首联中“延”有接引的意思,仿佛暝色是山径迎接来的一般,赋于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以生趣。

B. 颔联中“宿”字,活化了深夜山间薄云停驻的情态,“翻”字,既写出了大江日夜奔流的气势,又烘托了诗人孤寂的情怀和难平的心绪,构成幽渺的艺术境界。

C. 颈联中的“鹳鹤”富有象征意义,是在战乱中被掠夺、被压榨的劳动人民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唤起读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联想。

D. 此诗全篇皆用对句,笔力雄健。

它既写景,又写情,是融景入情、情景并茂的一首杰作。

15. 细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6分)答案:14.C(鹳鹤等是专喜捕食鱼介类生物的水鸟,白天在水面往来追逐,搜寻食物,此刻已停止了捕逐活动;生性贪狠的豺狼,这时又公然出来攫夺兽畜,争喧不止。

被鹳鹤追飞捕捉的鱼介,被豺狼争喧噬食的兽畜,正是在战乱中被掠夺、被压榨的劳动人民的象征。

)15.诗人通过描绘不眠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花底①杜甫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②县,堪留卫玠③车。

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四十七岁。

②潘安,即西晋潘岳,他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

③卫玠,西晋人,他长得“风神秀异,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

14.对这首诗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运用互文与夸张的修辞方法。

“萼”和“花”指的都是花瓣,“蕊”和“须”指的都是花蕊。

杜甫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练习海淀含答案解析译文

杜甫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练习海淀含答案解析译文

高三复习古代诗歌——杜甫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1发生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3锦官城4。

注:1.乃:就。

2.发生:萌发生长。

3.花重zhòng: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4.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一、填空1、杜甫(712-770),字,代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和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古人除了名、字外,还有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往往以住地(包括斋名、室名等)、官职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

杜甫自号,即以住地而取;杜甫曾官左拾遗,入蜀后,经友人推荐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便称他杜拾遗、,这是以官名取号;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又被后人尊为“”。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他的诗具有丰富社会内容、强烈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社会生活,因而被称为“”。

杜甫思想核心是儒家仁政思想,有“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抱负,有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立足现实苦难,吟唱时代之声,是伟大的(填流派)诗人,后人往往用四字形容其诗歌风格。

2、从体裁上看,《春夜喜雨》是近体诗中的,其中联和联要求对仗,韵脚字都在偶数句的最末一个字上,且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

律诗一般只押平声韵,就是说,偶数句结尾的字必须是字。

二、选择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B.诗的前四句以拟人手法写出春雨的细腻轻柔;第五、六句以比喻手法绘出美妙的江村雨图。

C.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更显鲜润浓艳,垂满技头,煞是可爱。

D.作者描写春雨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由近到远,融情于景,充满诗情画意。

三、简答4、试比较杜甫《春雨喜雨》与周邦彦的《春雨》,完成后面二题。

古代诗歌杜甫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杜甫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杜甫阅读练习及答案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以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尤为著名。

杜甫以其浓厚的写实主义风格、深邃的哲理思考和激情四溢的感慨,成为了后世诗坛的巨擘。

如今,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阅读杜甫的作品去领略他那份与世俗不同的情怀和思考。

杜甫的诗歌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比如他的《登高》一诗中,写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他以登高喻人生,比喻了自己从过去的荣华富贵走向此刻的落魄困顿,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思索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这个主题在古代诗歌中并不罕见,但杜甫用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使得这首诗更加震撼人心。

另一个经典的杜甫作品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表达了对悲剧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他以自己茅屋被秋风吹毁的遭遇,象征了人生的坎坷和悲欢离合。

而他对这种命运的批判和思考,让我们对生命的不易和它的种种曲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杜甫的诗歌除了对社会与人生的关切外,还充满了对自然美与历史传统的咏叹。

比如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中写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他以兄弟的相思之情,描绘了明月与故乡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对家乡的思恋之情和文化传统的追忆。

杜甫的诗歌深邃而广阔,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他用辛酸和痛苦来记录这段历史,同时也用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之美的颂扬来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

因此,阅读杜甫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欣赏,更是一次思考人生与社会的机会。

然而,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古代诗歌并不容易理解。

诗歌虽然美丽,但其中的意境和象征往往需要读者通过挖掘和思考去发掘。

因此,如何有效地阅读杜甫的作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杜甫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他所经历的政治和社会动荡。

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诗中的言外之意。

其次,我们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文学修养,比如对古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了解。

20年6月西南大学[0066]《杜甫研究》大作业(参考答案)

20年6月西南大学[0066]《杜甫研究》大作业(参考答案)

二、杜甫忧患意识的预见性的具体表现。

(50分)答: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动荡和人间苦难,阅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公正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与最底层人民一起颠沛流离,休戚与共。

他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时至今日,仍然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儒家“入世”、“有为”的进取精神从小便对他产生影响,并终其一生。

“忠君”、“爱民”的爱国思想也深入骨髓,成为其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因,也成为诗人漂泊艰辛的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这时唐王朝还算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

年轻的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

他过着登山涉水、高歌游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浪漫生活,但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其时诗作虽有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天宝五载(746),杜甫到长安,想求得一官半职,有所建树。

次年,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

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

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

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

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过着“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穷愁潦倒生活。

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也未能改变“尝困于衣食”的处境。

杜甫诗三首教案及课后习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及课后习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及课后习题答案杜甫诗三首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这决非过誉。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

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思路方法本课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

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上。

要让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

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主要的解决办法如下: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

建议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

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

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杜甫研究复习资料.doc

杜甫研究复习资料.doc

杜甫研究复习资料杜甫研究复习资料1、问答题:杜甫忧患意识屮的深广性。

答案:杜甫的政治忧患与其经历密切相关,随其历世Z深成止比。

从“长安十年”起,杜甫的政治忧患就愈來愈明显、愈深沉,至直终老。

杜甫的忧患是深广的,他常常“百忧复相袭”(《送率府程录事还乡》),“独立万端忧”(《独立》)。

他忧患群盗纵横,战伐不已:“凉风动力里,群盗尚纵横”(《悲秋》),“穷愁但有骨,群盗尚如毛”(《土阀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

忧患诛求不已,国运艰难:“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

万方衰嗷嗷,I•年供军食,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送韦讽上问州录事参军》),他忧主上昏庸,大权旁落:“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咏怀五百字》)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同前),他“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猪江边阁》),他“斯文忧患余,齐哲垂彖系”(《宿凿石浦》),,,,进亦忧,退亦忧,百忧集于身,悲歌动地吟。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诗人一身正气,对社会政治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对人民、对国家拥有一片真诚。

他虽仕途多舛,一生不达,却“物性莫夺”,始终不渝地保持着对现实政治的关心,时时刻刻关注着朝廷的决策,考察着朝政和得失利敝,了解着风俗民情,忧心忡忡,至死未悔。

2、问答题:结合作品《哀江头》和《哀王孙》理解杜甫的宽容精神《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口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民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往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

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哀王孙》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乂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Z不肯道姓名,但道闲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帘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杜甫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杜甫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杜甫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1.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舟一系故园心系:牵挂
B.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
B.画图省识春风面省:曾经D.滔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旋
答案A 解析:“系”诗中指系舟上岸。

2.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C 解析:C项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不符合对仗的要求。

3.下面是杜甫一首名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1孤月浪中翻2鹤鹤追飞静3材狼得食喧4薄云岩际宿
A.1432
B.4123
C.2413
D.2341
答案 B 解析:这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最后一字要押韵,还要注意整首诗的起承转合问题。

综起来看,B项最恰当。

瞟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8分,每小题6分)1、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2、社会良知三要素:忧患意识、批判意识、重建意识3、盛唐之音:林庚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说:“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

”“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歌普遍的特征。

”盛唐之音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崇尚风骨,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大量。

二是追求兴象,向往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的诗歌境界。

三是追求自然的美。

4、杜甫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焦心忧虑的思想意识。

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这种意识往往表现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政治忧患(忧世)和生命忧患(忧生)。

在杜甫的忧患意识中,最为可贵地表现出他对大厦将倾的唐朝政治的预见性,而壮志难酬的遭遇使得诗人心灵时时蒙上时不我待的阴影,其忧生之嗟便带上了迥异于其他忧生诗人的紧迫感。

5、民胞物与:“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6、社会良知: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

他们一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

他们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之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

7、文章憎命达:(好)文章不喜欢命运通达的人。

(意即生活的磨难和坎坷会产生思想深刻的文章)8、反诛求:诛求,责求,需索,一般指过分的索取。

政府对百姓的索取。

杜甫在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时,常常把“诛求”作为与战争有关的一个社会弊端加以批判,从而体现了诗人批判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9、反奢侈:杜甫反奢侈矛头直接对准上层统治者。

反诛求是提醒统治者不要将“王臣”逼为“盗贼”,反奢侈则是警告统治集团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自食其果。

二、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1、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主要有哪些内容?答案见教材P83-89页答案要点: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大约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歌咏大自然的美,即对美的自然界的玩赏态度。

二是对自然中那些被损伤,被遗弃,被践踏的“弱者”表现出深厚的同情。

三是由仁民爱物思想而产生的人与物的对比,进而对自然界流露出的向往之情。

2、杜甫属于哪一类忠臣?答案见教材P95-99答案要点:忠臣有三种类型:1、愚忠----绝对服从;2、谏诤而任怨----谏过匡邪又扬善隐恶;3、谏诤而不任怨----谏过匡邪而扬善不隐恶。

杜甫属于第三种。

3、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主要表现。

答案见教材P77-89页答案要点:一是对“同胞”生命的关怀,这是属于终极关怀的内容;二是对生活苦难的关切,此问题与政治密切相关;三是对无助的弱者的同情和帮助;四是对上层人物经历由盛而衰的境遇表示宽恕与同情4、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思想渊源。

答案见教材P77-89页答案要点: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仁学”。

仁学,从自身修养的完善看,它要求提高个体的道德境界;社会义务看,它要求个体以“仁政”为理想参与政治。

仁学的理想境界就是儒家倡导的“内圣外王”。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则以仁之内核“恕”为准则行事,推而广之,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也表现出仁爱之心,从而形成宋儒所总结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大胸怀。

5、谈谈杜甫用典与生命悲感的表达答案见课件答案要点:杜诗写贫病,常用原宪和司马相如的典故,从而形成特有的表达方式,即以“原宪贫、长卿病”来表达他的忧生之嗟。

杜甫写病则多以司马相如自喻。

司马相如又是“不遇”的象征.贫、病、不遇,构成了杜甫生命忧患的内在逻辑。

6、杜甫忧患意识中的深广性。

答案见教材P11-18页答案要点:杜甫的政治忧患与其经历密切相关,随其历世之深成正比。

从“长安十年”起,杜甫的政治忧患就愈来愈明显、愈深沉,至直终老。

杜甫的忧患是深广的,他常常“百忧复相袭”(《送率府程录事还乡》),“独立万端忧”(《独立》)。

忧患群盗纵横,战伐不已;忧患诛求不已,国运艰难;他忧主上昏庸,大权旁落;进亦忧,退亦忧,百忧集于身,悲歌动地吟。

诗人一身正气,对社会政治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对人民、对国家拥有一片真诚。

他虽仕途多舛,一生不达,却“物性莫夺”,始终不渝地保持着对现实政治的关心,时时刻刻关注着朝廷的决策,考察着朝政和得失利敝,了解着风俗民情,忧心忡忡,至死未悔。

7、杜甫忧患意识中的预见性的具体表现。

答案见教材P11-18页答案要点:杜甫的忧患意识中常常含有深刻的预见性,这充分表现出了一个先忧后乐的知识分子的清醒和敏锐。

当杜甫在仕途上屡经坎坷时,他就用笔记录下情感的历程、深广的忧愤,以及敏锐感受到的大唐帝国的种种不祥之兆。

杜甫的政治忧患,首先是对唐王朝命运的忧患。

《北征》的描写反映了借兵回纥忧虑《留花门》已经预感花门之乱的必将发生。

《遣兴三首》对用“降虏”讨贼平乱表示忧患。

在“和亲”问题上,杜甫表现出远见卓识。

首倡复兴儒学,对汉文化的衰微忧心如焚。

8、为什么白居易的《新制布裘》、《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不如杜甫的《茅屋歌》感人?答案见教材P73-75页答案要点:白居易的《新制布裘》、《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以上二诗,受《茅屋歌》的影响是明显的。

但其艺术感染力却大大不如杜甫。

其原因有二。

一是仿作。

仿作只能出赝品,而艺术贵在创新。

二是推己及人的角度不一样。

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现为他对自己人生的切身体验和对现实生活中的民众的深切关怀。

他的推己及人,也是根源于自身的悲剧性境遇。

从抒情主体看,更为亲切真实,让读者同情。

白居易也关心民生疾苦,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位“社会良知”。

但毕竟自己“不饥不溺”,在境遇上已与天下寒士隔了一层,在审美效应上则又和读者隔了一层,因而其艺术感染力也就大大降低了。

9、从《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到《哀江头》,杜甫对杨贵妃的态度有何变化?答案见教材P90-94页答案要点:杜甫爱憎分明,疾恶如仇。

当上层统治者违背民意,倒行逆施时,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憎恶之情,大量的批判现实的作品,由此而问世。

《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当叛军肆凶,危及国家民族,统治者也尝到自己酿下的苦酒时,杜甫对他们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即从普通人的角度审视他们所经历的不幸,从而流露出恻隐之心,表现出宽恕之情。

哀江头就是这一类情感的代表作。

在前二诗中,杜甫直刺诸杨骄奢。

祸国殃民。

而当杨贵妃惨死马嵬,血污游魂,杜甫却为之深哀。

杜甫对杨的感情,随其角色的变化而变化。

当其身为贵妃,而其身不正时,杜甫“怒其不正”,当其率先尝到苦果,与唐玄宗生离死别,“去往彼此无消息”时,杜甫又“哀其不幸”,为其洒上一掬同情之泪。

不过,杜甫并未为此而放弃他的批判意识。

只是在此时此刻,他面对的是不幸者,而且是唐王朝和汉民族不幸者的代表。

因此,他宽恕了死者,并为之伤悼。

三、阅读理解题(12分)要求:1、结合课件或教学参考书,将这一段文字落实到字句,掌握关键字词句。

2、简述作品主要内容,准确理解原意。

3、结合课本,理解这一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适度发挥。

1、结合作品《哀江头》和《哀王孙》理解杜甫的宽容精神答案见教材P90-94页答案要点:《哀江头》作品见教材P91页:诗抚今追昔,对国家之兴衰,颇多感伤;对李杨之爱情,颇多哀悼。

《哀王孙》作品见教材P93页:诗中对被玄宗遗弃的王孙的困苦生活颇多哀怜,表现出的是杜甫博大深沉的民胞物与情怀。

分析见教材P91-94页:在前诗中,杜甫直刺诸杨骄奢,祸国殃民。

而当杨贵妃惨死马嵬,血污游魂,杜甫却为之深哀。

诗人为唐朝的几近崩溃而深感沉痛,为杨贵妃作为这大变局的牺牲品而倍感哀伤。

杜甫对杨贵妃的态度,随其角色的变化而变化。

对杨贵妃如此,对其他王孙公子亦然。

写于同时期的《哀王孙》也颇见杜甫的宽恕之道。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精神答案见教材P73-77页答案要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品见课件分析见教材P75-76页诗人此时,寓居成都草堂。

这是他饱经战乱,历尽艰辛之后的一个短暂旅居时期。

茅屋实为一象征性意象,它是诗人贫困、潦倒、漂泊的写照。

这个茅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它不可能让诗人的身心得到安宁,它抵抗不住苦风凄雨的侵扰。

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杜甫想到的不是用青砖黑瓦的温暖的小屋来取代这“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陋室,而是想到天下的寒士此时的艰难处境。

杜甫幻想有那么一天,天下的寒士能住进温暖如春的大厦,欢颜渡日,自己也免遭这饥寒交迫之苦。

他愿为这一理想的实现作出牺牲,颇有一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从而,显示出诗人的人性的光辉。

由自己的不幸,想到天下人的不幸;为了解脱天下人的不幸,而宁愿自己承担不幸,就是杜甫之所以成为杜甫的重要一面。

这种博大的胸怀是杜甫受到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主要原因。

3、《又呈吴郎》的民胞物与情怀答案见教材P77-90页答案要点:作品见教材P82页分析见教材P77-90页对弱者的同情,对无助者伸出温暖的手,是杜甫民胞精神的最大特色。

诗写于杜甫漂泊到夔州的第二年(大历二年,767)。

这首作品的激动人心,在于它反映了诗人仁爱的胸怀和崇高的品德,诗篇充满了温情,充满深厚的仁慈,它超越了孟子推扩仁爱的爱有差等的观念。

4、结合作品《咏怀五百字》分析杜甫的仁爱情怀答案见教材P73-77页答案要点:作品见教材P74页分析见教材P74-76页《咏怀五百字》是杜诗的重要篇章,其丰富的思想内容有多方面的表现,该诗在显示杜甫博大仁爱的情怀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诗中写返家后的情景极为感人:纵观“五百字”,写旅途所见所闻所感,手法上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唐代社会的现实生活,揭露和抨击了唐朝统治阶层的荒淫腐朽,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种种征兆发出了预警,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杜甫由一己之悲升华到为天下人的痛苦、为国家民族的灾难而产生的深重的悲感。

杜甫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处境比起“失业徒”、“远戌卒”总要好一些而消解了现实的苦难,而是由自己的不幸联想到普天之下的百姓更为不幸,由此加重了这种悲剧意识。

由己悲念人悲,由一家之不幸念天下国家之不幸,它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自然流露,显示出一个社会良知的情怀。

四、论述题(20分)要求:1、观点要明确,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但要自圆其说。

2、论述要全面深刻,能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

3、语言表达要流畅,层次清晰,逻辑性较强。

1、为什么说杜甫的文学思想属于盛唐文学转变时期的文学思想?答案见教材P146-151页答案要点:因为盛唐文学的主潮一是崇尚风骨,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