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油气分离技术

井下油气分离技术
井下油气分离技术

采油工艺技术结课论文井下油气分离回注技术

姓名:刘峰

学院:培黎石油工程学院

专业:石油工程

班级:111

学号:20111802050116

教师:张垒垒

井下油气分离技术

井下分离技术即井下油水分离技术(DOWS),该技术是在井下实现油气与水的分离,将水回注地层,通常是产层以下层位,油气则产出地面。该技术的主要优点有:降低水处理费用、通过降低含水率和回注提高采收率、在地面分离难以进行的条件下,提供一种可行的选择、减少油、气分离的环境影响。

1.技术进展

井下油水分离系统包括两个系统:分离系统和泵送/注入系统。根据分离系统的不同主要有重力井下油水分离系统和水力旋流井下油水分离系统两种类型,此外还有薄膜井下油水分离系统,该系统正在通过模拟研究进行现场开发与应用。配套应用的泵送/注入系统主要有电潜泵、螺杆泵、杆式抽油泵,它们均可以与水力旋流分离系统配套使用,重力分离系统则主要采用杆式抽油泵。井下油水分离系统也可以根据泵、分离器组合在井下的相对位置来分类,产出液先进入分离器的称为拉入式,产出液先进入泵的称为推进式。

重力井下油水分离技术充分利用油套环空中油、水重力分异进行分离,分离过程遵循Stoke法则。该技术主要与杆式抽油泵配套,根据泵的类型可以分为双作用泵系统(DAPS)、三作用泵系统(TAPS)和Q-Sep G系统。最常用的是双作用泵系统,它主要的缺点是:最多处理1200bbl/d、不能有效处理流体中的天然气与颗粒、有限的注入压力。为了进行充分的重力分异,注水层和产层必须有足够的垂直距

离。双作用泵系统应用中必须有足够的井筒容积保证有相应的时间完成油滴的分离与举升,设备安装最小套管尺寸41/2in。三作用泵系统(TAPS)是双作用泵系统(DAPS)的改进,应用在低渗注入层注入压力要求更高的情况。Q-Sep G系统可以避免注入压力下双作用泵系统在下冲程时的压应力。

水力旋流井下油水分离同样遵循Stokes法则。水力旋流分离器没有运动部件,是利用水力旋流外形产生的巨大离心力来实现油水分离。单级水力旋流难以实现彻底分离,多级组合可以提高分离效率或处理流量。水力旋流分离受吸入流体粘度影响很大,粘度超过5~10cp性能降低。注入和生产所需马力决定相应的泵数,双泵系统可以节约马力,因为处理水的压力低于举升油所需压力。水力旋流井下油水分离系统最常配套的是电潜泵,特别适于埋藏深的高产油藏,最小套管尺寸51/2in。

薄膜井下油水分离系统利用聚合材料薄膜的半透性进行油、水分离,薄膜孔隙越小需要更大的流压才能使液体通过,分离机理是薄膜的水相毛管力大于油相。薄膜井下油水分离系统没有机械运动部件和先进传感器,长远来看会比现有的分离系统简化许多。该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同的井底流压下需要采用相应的薄膜,不同的薄膜具有不同的水相通过毛管力;如果采用相同的标准薄膜则需要安装井底压力控制设备,这样会影响产量;此外薄膜分离系统性能还受薄膜类型、水动力条件、工作状态、薄膜堵塞等因素影响。

2.现场应用

水力旋流井下分离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尽管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现场对井下分离技术的接受度还是比较低。这主要归结于错误的应用,在现场应用时需要对操作环境进行仔细的考察与评估。此外较高的成本和研究的有待深入也影响了现场的推广。不过在大多数石油公司面对不断上升的含水率和相对走高的国际原油价格的条件下,井下分离技术依然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影响井下分离技术应用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合适的注水层,它必须有较好的渗透性和孔隙度以吸收产出水,并且和生产层有良好的封隔;较高的油水比,含水高于80%时经济效果较好。产出水和注水层内流体配伍性良好;合适的井身结构,便于设备安装与工作;产出液密度适中,稠油不利于井下分离;地层必须固结良好,出砂会有很大影响。

关于是否需要和如何进行井下油水分离,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井下油水分离系统决策树,研究了影响技术应用效果的经济指标,开展了针对油藏的评估、选井可行性技术研究。

3.结论

井下油水分离技术于90年代开始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展开应用,文献调研表明从理论到实践尽管面临很大挑战,该技术依然是一种优势非常明显的新技术。井下油水分离技术应用于高含水开发后期油田,降低水处理费用,提高原油产量,减少环境污染。薄膜分离系统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选井对于该技术应用成败影响巨大,需要考虑的

因素主要是合适的注入层位和井身结构,良好的层间封隔与流体配伍性。先导试验使开发者和设备商获得了宝贵的选井经验,井下油水分离技术进一步推广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对该技术机理和应用的认识,需要现场操作人员吸取现有成功经验。

生物大分子分离技术综述

生物大分子分离技术综述 摘要:生物大分子包括核酸DNA和RNA、多糖、酶、蛋白质以及多肽等。生物大分子分离技术是生物研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当前医学,药学及生命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为大分子分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机。本文对以沉淀、透析、超滤和溶剂萃取为代表的传统分离技术, 以及色谱, 电泳等现代分离技术的发展概况、方法、特点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分离技术生物大分子 1前言 生命科学的发展给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种生化、分子研究要求提取分离高纯度,结构完整和具有生物活性的活性的生物大分子样品,这就使得分离技术在各项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生物大分子分离技术的研究也就随之产生。同时,随着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纳米材料、计算机自动化等技术的发展也为生物大分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生物大分子的制备具有如下特点:生物样品的组成极其复杂,许多生物大分子在生物样品中的含量极微,分离纯化的步骤繁多,耗时长;许多生物大分子在分离过程中就非常容易失活,因此分离过程中如何保证生物大分子的活性,也是提取制备的困难之处;生物大分子的制备几乎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温度、PH值、离子强度等各种参数对溶液中各种组成的综合影响,很难准确估计和判断。这些都要求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技术以此为依据,突破这些难点,优化分离程序以获得符合要求的生物大分子试剂。 2传统分离技术 被广泛应用传统的生物大分子分离方法有透析、溶剂萃取、沉淀和超滤等,它们都是一些较早就建立起来比较完善的的分离方法。 2.1透析法 1861年Thomas Graham发明透析方法,已成为生物化学实验中最简易常用的分离纯化技术之一。在生物大分子的分离过程中,除盐、少量有机溶剂、生物小分子杂质和浓缩样品等都需用到透析。现在,除半透膜的材料更加多样化,透析方式也更加多样。透析法主要是利用小分子物质在溶液中可通过半透膜,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半透膜的性质,达到分离的方法。例如分离和纯化DNA、蛋白质、多肽、多糖等物质时,可用透析法以除去无机盐、单糖、双糖等杂质。反之也可将大分子的杂质留在半透膜内,而将小分子的物质通过半透膜进入膜外溶液中,而加以分离精制:透析是否成功与透析膜的规格关系极大。透析膜的膜孔有大有小,要根据欲分离成分的具体情况而选择。透析膜有动物性膜、火棉胶膜、羊皮纸膜、蛋白质胶膜、玻璃纸膜等。分离时,加入欲透析的样品溶液,悬挂在纯化水容器中,经常更换水加大膜内外溶液浓度压,必要时适当加热,并加以搅拌,以利透析更快。最后,透析是否完全,须对透析膜内溶液进行检测。

井下油气分离技术

采油工艺技术结课论文井下油气分离回注技术 姓名:刘峰 学院:培黎石油工程学院 专业:石油工程 班级:111 学号:20111802050116 教师:张垒垒

井下油气分离技术 井下分离技术即井下油水分离技术(DOWS),该技术是在井下实现油气与水的分离,将水回注地层,通常是产层以下层位,油气则产出地面。该技术的主要优点有:降低水处理费用、通过降低含水率和回注提高采收率、在地面分离难以进行的条件下,提供一种可行的选择、减少油、气分离的环境影响。 1.技术进展 井下油水分离系统包括两个系统:分离系统和泵送/注入系统。根据分离系统的不同主要有重力井下油水分离系统和水力旋流井下油水分离系统两种类型,此外还有薄膜井下油水分离系统,该系统正在通过模拟研究进行现场开发与应用。配套应用的泵送/注入系统主要有电潜泵、螺杆泵、杆式抽油泵,它们均可以与水力旋流分离系统配套使用,重力分离系统则主要采用杆式抽油泵。井下油水分离系统也可以根据泵、分离器组合在井下的相对位置来分类,产出液先进入分离器的称为拉入式,产出液先进入泵的称为推进式。 重力井下油水分离技术充分利用油套环空中油、水重力分异进行分离,分离过程遵循Stoke法则。该技术主要与杆式抽油泵配套,根据泵的类型可以分为双作用泵系统(DAPS)、三作用泵系统(TAPS)和Q-Sep G系统。最常用的是双作用泵系统,它主要的缺点是:最多处理1200bbl/d、不能有效处理流体中的天然气与颗粒、有限的注入压力。为了进行充分的重力分异,注水层和产层必须有足够的垂直距

离。双作用泵系统应用中必须有足够的井筒容积保证有相应的时间完成油滴的分离与举升,设备安装最小套管尺寸41/2in。三作用泵系统(TAPS)是双作用泵系统(DAPS)的改进,应用在低渗注入层注入压力要求更高的情况。Q-Sep G系统可以避免注入压力下双作用泵系统在下冲程时的压应力。 水力旋流井下油水分离同样遵循Stokes法则。水力旋流分离器没有运动部件,是利用水力旋流外形产生的巨大离心力来实现油水分离。单级水力旋流难以实现彻底分离,多级组合可以提高分离效率或处理流量。水力旋流分离受吸入流体粘度影响很大,粘度超过5~10cp性能降低。注入和生产所需马力决定相应的泵数,双泵系统可以节约马力,因为处理水的压力低于举升油所需压力。水力旋流井下油水分离系统最常配套的是电潜泵,特别适于埋藏深的高产油藏,最小套管尺寸51/2in。 薄膜井下油水分离系统利用聚合材料薄膜的半透性进行油、水分离,薄膜孔隙越小需要更大的流压才能使液体通过,分离机理是薄膜的水相毛管力大于油相。薄膜井下油水分离系统没有机械运动部件和先进传感器,长远来看会比现有的分离系统简化许多。该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同的井底流压下需要采用相应的薄膜,不同的薄膜具有不同的水相通过毛管力;如果采用相同的标准薄膜则需要安装井底压力控制设备,这样会影响产量;此外薄膜分离系统性能还受薄膜类型、水动力条件、工作状态、薄膜堵塞等因素影响。 2.现场应用

井下作业安全规程(SY 5727-2007)

井下作业安全规程SY 5727-2007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上油气田井下施工作业的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试油(气)、修井、酸化压裂、射孔等井下作业施工中的安全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50 钢制压力容器 GB 2894-1996 安全标志 GB 4706.23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室内加热器的特殊要求 JGJ 46-2005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SY/T 5035-2004 吊环、吊卡、吊钳 SY/T 5080-2004 石油钻机和修井机用转盘 SY/T 5170-1998 石油天然气工业用钢丝绳规范 SY/T 5202-2004 石油修井机 SY/T 5225-2005 石油天然气钻井、开发、储运防火防爆安全生产技术规程 SY/T 5235-91 抽油杆吊卡 SY/T 5236-2000 抽油杆吊钩 SY/T 5325-2005 射孔施工及质量监控规范 SY/T 5791-2007 液压修井机立放井架作业规程 SY/T 5836-93 中深井压裂设计施工方法 SY/T 5858-2004 石油工业动火作业安全规程 SY/T 5981-2000 常规试油试采技术规程 SY/T 6120-1995 油井井下作业防喷技术规程 SY/T 6194 套管和油管 SY/T 6277-2005 含硫油气田硫化氢监测与人身安全防护规程 SY 6355-1998 石油天然气生产专用安全标志 SY 6442-2000 石油钻井井架分级评定规范 SY/T 6605-2004 石油钻、修井用吊具安全技术检验规范 SY/T 6610-2005 含硫化氢油气井井下作业推荐作法 3 施工准备

油水分离器使用说明

油水分离器使用方法 油水分离器就是串联在机组进油管路中,将油和水分离开来的仪器,原理主要是根据水和燃油的密度差,利用重力沉降原理去除杂质和水份的分离器,内部还有扩散锥,滤网等分离元件。 Lees power 可针对不同地区油品以及客户要求在发电机组加装此装置,且确保机组出厂前每一个此装置都经过严格测试。下面为大家讲诉如何使用油水分离器。分两部分: 一、初次使用 二、排放完积水杯内的水或者杂质后的使用方法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油水分离器是如何串联在机组进油管路中的:(进油油路) 图一图二图三 使用方法: 一、初次使用(工具13#开口扳手,抹布适量) 用户在初次使用发电机组时,首先将底部油箱加满柴油后。 然后使用13#的开口扳手(图1),将(图2)红色圈内的柴油滤清器总成上的螺栓逆时针方向松开后(图4),在将(图5)中红色圈内手压油泵,向下压10-15下,将柴油滤清器内部的空气排出(伴随有少量柴油)。同时会发现(图6)油水分离器的积水杯中已经吸有油箱中的柴油。 图1图2 图3 图4 图5图6 图7 图8 持续按压图五圈内手压油泵,直至油水分离器积水杯中注满油,如图7;然后将图8柴油滤清器总成上的螺栓顺时针拧紧。图七图八此时方可开启机组 二、排放完积水杯内的水或去除杂质后的使用方法 (工具13#开口扳手,抹布适量) 机组长时间使用或者油品不纯净的情况下,油水分离器积水杯内积存大量水或者杂质。此时需要对油水分离器进行清理工作。操作如下: 先用13#的开可扳手将图9红色圈内的积水杯底的白色放水栓顺时针方向松开如图11,将水

排出后(如是杂质直接卸下放水栓)再逆时针将白色放水栓拧上(放水栓为塑料易损件,故而确保不漏油即可),至图12状。然后重复图1-图8动作将油水分离器积水杯内吸满油。方可再开启机组。注:无论在何时开启机组都请确认油水分离器积水杯内柴油是满的,方可开启机组。否则机组开启后会立刻报警。 图9图10图11图12

分离技术论文

分离技术论文 目录 一.超临界萃取技术的简介 二.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原理 三.超临界萃取技术的特点 四.超临界萃取技术的技术应用 五.超临界萃取技术的装置 六.综述 一.超临界萃取技术的简介 超临界为超临界流体,是介于气液之间的一种既非气态又非液态的物态,这种物质只能在其温度和压力超过临界点时才能存在。超临界流体的密度较大,与液体相仿,而它的粘度又较接近于气体。因此超临界流体是一种十分理想的萃取剂。 超临界流体的溶剂强度取决于萃取的温度和压力。利用这种特性,只需改变萃取剂流体的压力和温度,就可以把样品中的不同组分按在流体中溶解度的大小,先后萃取出来,在低压下弱极性的物质先萃取,随着压力的增加,极性较大和大分子量的物质与基本性质,所以在程序升压下进行超临界萃取不同萃取组分,同时还可以起到分离的作用。 温度的变化体现在影响萃取剂的密度与溶质的蒸汽压两个因素,在低温区(仍在临界温度以上),温度升高降低流体密度,而溶质蒸汽压增加不多,因此,萃取剂的溶解能力时的升温可以使溶质从流体萃取剂中析出,温度进一步升高到高温区时,虽然萃取剂的密度进一步降低,但溶质蒸汽压增加,挥发度提高,萃取率不但不会减少反而有增大的趋势。 除压力与温度外,在超临界流体中加入少量其他溶剂也可改变它对溶质的溶解能力。其作用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通常加入量不超过10%,且以极性溶剂甲醇、异丙醇等居多。加入少量的极性溶剂,可以使超临界萃取技术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极性较大化合物。二.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原理 所谓超临界流体,是指物体处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时的状态。这种流体兼有液体和气体的优点,密度大,粘稠度低,表面张力小,有极高的溶解能力,能深入到提取材料的基质中,发挥非常有效的萃取功能。而且这种溶解能力随着压力的升高而急剧增大。这些特性使得超临界流体成为一种好的萃取剂。而超临界流体萃取,就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这一强溶解能力特性,从动、植物中提取各种有效成份,再通过减压将其释放出来的过程。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一种物理分离和纯化方法,它是以CO2为萃取剂,在超临界状态下,加压后使其溶解度增大。将物质溶解出来,然后通过减压又将其释放出来。该过程中CO2循环使用。在压力为8--40MPa时的超临界CO2足以溶解任何非极性、中极性化合物,在加入改性剂后则可溶解极化物。该技术除可替代传统溶剂分离法外,还可以解决生物大分子、热敏性和化学不稳定性物质的分离,因而在食品、医药、香料、化工等领域受到广泛重视。超临界流体的萃取流程 三.超临界萃取技术的特点 (1)、超临界萃取可以在接近室温(35~40℃)及CO2气体笼罩下进行提取,有效地防止了热敏性物质的氧化和逸散。因此,在萃取物中保持着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而且能把高沸点、低挥发性、易热解的物质在远低于其沸点温度下萃取出来; (2)、使用SFE是最干净的提取方法,由于全过程不用有机溶剂,因此萃取物绝无残留的溶剂物质,从而防止了提取过程中对人体有害物的存在和对环境的污染,保证了100%的纯天

油水分离器操作说明

油水分离器操作说明书 Operation Instruction to Oil-Water Separator 一、概述Summarize YSF型油水分离组合装置是由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九设计研究院针对陆域含油废水特性设计的一种新颖油水分离装置,采用了多项油水分离的最新成果,可以适用于不含表面活性剂的各类机油、柴油、润滑油、动植物油等油品的含油废水处理,具有结构紧凑,操作管理维修简便,能耗低,分离效率高等特点。处理后出水的含油量能有效地控制在5mg/L以下,可直接排放或适当回用,分离出的废油也可回收利用,因此在节能、节水、保护环境等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YSF type oil-water separator combiner, one of latest oil-water separating device, which has been designed in the light of oiled wastewater’s characteristic by No. 9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ip Industry Parent Company of China and has adopted many latest oil-water separating research results, is suit for many kinds of oiled wastewater treatment such as machine oil, diesel oil, lubricating oil and tallow, vegetable tallow. And it has the advantage of compact structure, easy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low consumption, high separating effect etc. So, the oil percentage of effluent by treatment can be up to down 5mg/L effectively and may directly discharge or reuse properly, also, the removal oil can reuse. Thereby above, it is indicative that it has upstanding technical economical benefits at aspects of energy and water sav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本装置采用简便、低运行耗费的全物理法处理工艺。It had adopted true physical treatment process, which is easy, and low energy consumption.

采油工程基础知识

采油工程基础知识 第一节完井基础知识 一、完井基础还是简介 完井:是指一口井按照地质设计的要求钻达目的层和设计井深后,直到交井之前所进行的工作。 (一)完井方法 我国主要的完井方法是以套管射孔为主的方法,约占完井井数的80%以上,个别灰岩产能用裸眼完井,少数热采式出砂油田用砾石充填完井。 套管完井:套管射孔完井、尾管射孔完井; 裸眼完井:先期裸眼完井、后期裸眼完井、筛管完井和筛管砾石充填完井。 1、套管射孔完井 1)、在钻穿油层后,下入油层套管并在环形空间注入水泥,用射孔器射穿套管、 水泥环,并射入生产层内一定深度,构成井筒与产层的通道,这种完井方法称 套管射孔完井。 2)、套管射孔井筒与产能的连通参数: (1)射孔孔径:正常探井和开发井为10mm,特殊作业井不大于25mm; (2)射孔孔眼几何形状:短轴与长轴之比不小于0.8; (3)射孔孔眼轨迹:沿套管表面螺旋状分布; (4)射孔密度:正常探井和开发井10~~20孔/m,特殊作业井可根据确定,一 般不超过30孔/m; (5)射孔深度:射孔深度除要求穿透套管和水泥环外,还要尽量通过油层损害 区进入无损害区。 (二)固井 向井内下入一定尺寸的套管串后,在井壁和套管间的环形空间内注入水泥的工作较固井。 固井的目的 (三)射孔 用聚能射孔弹将套管、水泥环和油层弹开,使油层中的油气流入井筒内,再借助油层的压力流(或抽汲)到地面,达到出油的目的。 影响因素:孔深、孔密、孔位、相位角。 二、油水井井身结构 1、井身中下入的套管:导管、表层套管、技术套管、油层套管。 2、采油需要掌握的完井数据 完钻井井深:裸眼井井底至方补心上平面的举例; 方补心:钻机正常钻井时,安装在钻台上的转盘能卡住方钻杆,使方钻杆与钻 盘一起转动的部件,简称补心; 套补距:钻井时的方补心上平面与套管头短节法兰平面的距离; 油补距:带套管四通的采油树,其油补距为四通上法兰平面至补心上平面的距 离,不带套管四通的采油树,其油补距是指有关挂平面至方补心上平面的距离; 套管深度:套补距、法兰短节与套管总长之和; 油管深度:油补距、油管头长与油管总长之和; 水泥返高:古井是油层套管与井壁之间环形空间内水泥上升高度,具体指水泥

油气分离器的故障分析及预防、解决方案..

但是,一个月前,准备出发到广州,不经意地检查了一下机油(因为是大众的车,所以以前机油检查的非常勤快,但是从来没有少过机油,所以放松了警惕),机油尺竟然到最下限了! 第一反应就是去看看小灰的菊花——晕死,好比吃了好几包奥利奥.........看来哥买的是真的大众 啥情况?早就听说过老万的故事,马上从头到尾把老万的帖子仔仔细细的读了一遍,原来罪魁祸首是缸盖顶部这个“油气分离器”,红框部分: 问了几个玩大众的高手,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1,大众的车,包括进口大众,EA888系列发动机(二代)的“油气分离器”的性能不是很稳定,可靠性有些欠缺; 2,当油气分离器失效,分离效果不好的时候,或者发动机内部压力(曲柄箱内部机油蒸汽压力)过高的时候,机油蒸汽会溢出,进入发动机,参与燃烧,造成烧机油。 仔细的研究了一下图纸和说明书,在这里把我自己对”烧机油“的分析和理解,给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在大众改进设计或者使用更优良的油气分离器之前,尽量避免EA888烧机油,如有纰漏错误,希望高手指点更正。 故障现象——我们先来说一下因为这个油气分离器失效而造成烧机油的故障现象(借用老万的图片): 1,涡轮增压器进气口管箍处有油迹,肉眼直观就可以看出来,非常容易检查,我这里叫做A 漏油点:

2,油气分离器与进气歧管的连接管内有机油,需要拔下图中红圈的管子查看,这里叫做B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出现A,B两个漏油点的原因及过程。 首相我们来看大众二代EA888发动机的进气原理图: 上图中的文字说明简单的叙述了一下油气分离器发生故障或功能下降后,机油蒸汽的流向。 最终机油蒸汽都是参与燃烧,被消耗掉了,即所谓的烧机油,而不是所谓的活塞环漏油等等.... 参照上图,简单说一下油气分离器的工作原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接下来的故障分析: 1,油气分离器安装于缸盖顶端,进口与发动机曲柄箱联通;

井下节流工具说明书..

井下节流工具说明书 编写:张金德 余瑜 勘探开发研究院 2003.2

目录 一、油气井井下节流的机理 1.1概述 1.2油气混合物通过油嘴流动的热力学基础 1.3井下节流与自喷管举升效率的关系 1.4地面油嘴与井下节流工具的比较 二、新型井下节流工具介绍 2.1应用范围: 2.2主要规格及技术参数 2.3现场应用 三、经济效益分析 3.1经济效益 3.2社会效益 四、结论 4.1井下节流的作用 4.2性能及特点

油气井井下节流说明书 一.油气井井下节流的机理 1.1、概述 油、气、水合物从油(气)藏到分离和储存系统,为了控制油、气、水经多孔介质渗流(流入动态)、垂直管流及水平或起伏管流的流动型态,使井按预期的要求生产,必须施加相应的机械条件,这些机械条件是:⑴、从产层到井筒的设备如套管、油管、封隔器、井下节流工具等。其中井下节流工具是自喷井最重要的井下控制器。⑵、从井口到地面集输系统的设备,如井口装置、出油管线、地面油嘴等,其中地面油嘴又是自喷井最重要的地面控制器。 ⑶、各种地面设施,如油气(或气水)分离器、储罐等。 由此可见,地面油嘴和井下节流工具就是在多相流程的不同部位设置的节流器。在井口管线上安装地面油嘴,能够产生井口压力降,以增大井口的安全程度和减少分离器的压力;而在井下安装井下节流工具,则可产生井筒压力降,调节举升管中地层能量的利用,从而调节地层气液流体的产量。地面油嘴与井下节流工具的比较见表一。 1.2、油气混合物通过油嘴流动的热力学基础 气体(或可压缩气、液混合物流体)在节流嘴中流动时,由于流速极快(可达声速),流动介质(气、液混合物)与外界(如油管环空、套管水泥环以及地层等所组成的多壁层之间)来不及进行热交换,这一过程可视为绝热膨胀过程。对该流动系统而言,气液混合流体在通过节流嘴的瞬间,与外界无热交换,内能的减少全部用于动能的增加。内能消耗的结果使气液混合物流经油嘴瞬间的温度急剧下降,这就是为何节流易出现冻堵的缘故。 水合物冻堵现象发生在地面油嘴,而井下节流工具却能避免的原因主要有两点:①由于井内自下而上压力下降幅度较小,而井内温度下降幅度较大;②气液混合物经井下节流工具节流后在管线流动与外界油管、环空、套管、地层等所组成的多层壁之间进行热交换,温度升高。而气液混合物经地面油嘴节流后在管线流动时与外界油管、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温度不一定升高,地面与井下热交换场所的环境温度相差很大,特别是北方冬季。 因此,井下节流工具安装在一定的深度后,能达到防止井下冻堵的目的。 1.3、井下节流与自喷管举升效率的关系 无论是从地下采出原油或天然气,多数情况下都伴随产出气、液两相或多相混合物,对油井,除油和地层水之外,尚有溶解气等。对气井,液相物质可能是借助于气体膨胀而被带

油水分离器使用说明书

油水分离器使用说明书 1 .概述 舱底水分离器是在积累多年研制经验及吸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采用真空及微滤原理研制成功的新产品。可用于处理船舶舱底油污水,也适用于工矿企业、油库等含油污水处理,并能处理含乳化油浓度较高的油污水,性能符合国际海事组织规定的船舶含油污水排放标准及我国政府规定的船舶、工矿企业油污水排放标准,并符合国际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 IMO-MEPC107 ( 49 )决议规范要求。本产品己获得中国船级社颁发的国际通用的型式认可证书。 本装置有下列特点: ( l ) 配套泵不直接吸入含油污水,因此避免了原含油污水的乳化,保证分离装置有较高的分离效果。 ( 2 )分离器中的第一级聚结分离元件能自动反冲洗,不会堵塞,长期使用不需要更换。 ( 3 ) 有良好的排油自动控制及配套泵的安全保护措施,根据油污水性质能自动控制一级处理排放或转入二级处理排放,以及处理不合格时自动关闭排出口不合格处理水返回机舱功能。操作简便,可靠性高,符合无人值班机舱要求。 ( 4)装置由一级分离器、二级分离器、螺杆泵(柱塞泵)、电气控制箱、油份浓度报警记录仪、粗/精滤器、三通转换阀(电磁转换阀)等组装在公共基座上,必要时也可以根据机舱位置将一级油水分离器和电气控制箱及二级乳化油分离器和油份浓度报警记录仪分开独立安装。 3 .基本工作原理(型舱底水分离器系统原理图) 配套螺杆泵(柱塞泵)在一级分离装置排出口处抽吸处理后的排水过程中,使一级分离装置内产生真空,舱底水经粗过滤器和上部吸水/排油阀进入分离器内部扩散喷口,进行初步油水分离,大油滴浮至顶部,含有小颗粒油滴的污水向下进入特制的聚结器,在内部进行聚结分离,形成较大油滴,上浮至顶部集油室。一级处理后的污水则向下经分离器底部排出,流向底部进水三通阀(电磁阀),进入单螺杆泵(柱塞泵)吸入口,从泵的排出口流出再经过排水三通阀,一、二级转换三通阀(常开、常闭电磁阀)和一级排水截止止回阀排向舷外。 当一级分离器排出的水不合格时,油份报警记录仪发出信号,转换三通阀(常开、常闭电磁阀)动作,一级排放水进入二级乳化油分离器继续进行微滤分离处理。合格的排放水经二级排水三通阀(二级排水截止止回阀)排向舷外,每隔三十分钟再回复至一级分离器处理,恢复上述处理工况。当二级乳化油分离器处理性能失效,二级排放不合格时,油份报警记录仪再次发出信号,回舱气动阀(回舱电磁阀)打开,处理水经此阀回舱底。 当处理工况为二级微滤分离时,二级分离器中上部的排污调节阀为常开式,一部分带有细小固体悬浮物的油污水通过此阀回舱底以减少微滤器堵塞阻力,排污调节阀的开启量,通过观察流量计调节至额定的l / 2排出水量。 分离后的污油在一级分离器的顶部集聚到一定程度时,油位检测器触发信号,气控型分离装置使一级处理电磁阀开启,压缩空气同时进入三只三通阀的顶部气缸,推动活塞向下,关闭常通口,打开常闭口,舱底水暂停进入分离器,分离后的水暂停排出。海水(清水)由进水三通阀的常闭口进入泵吸入口,从泵的出口再通过排水三通阀的常闭口进入分离器底部,逆向经过聚结器进行反冲洗,并使分离器内部由真空变成压力状态。集聚在顶部的污油通过上部吸水/排油三通阀的常闭口排向污油柜。 4 .装置的主要配套件 4 .1 .电气控制箱 4 .1 .1 专用泵的启动,停止及一、二级自动转换原理(见图2电气原理接线图) 舱底水分离器专用泵组由三相交流电动机带动单螺杆泵(柱塞泵)将含油污水吸入舱底水分离器。 当舱底油污水被处理完或吸入过滤器被堵塞时,均能使专用泵停止工作,其电器工作原理为: 当污水舱内液位过低出现吸空现象时,真空度下降至大气压力,或当吸入滤器被堵塞时,分离器上部的真空度将急剧上升,在出现这二种情况时,真空度有明显变化,通过电接点真空表转换成电信号,当真空度过高时,实际真空度指针(黑色针)与高真空度接触指针(绿色指针调整至一0 . 05MPa )接通,当真空度过低时,真空度指针与低真空度接触指针(红色指针调整至一0 . 01MPa )接通,切断安装在电器控制箱内的交流接触器电源,使电动机停止工作。 4 .1 .2 污油温度自控原理 为使集油室中高粘度的油通畅地排出,并防止污油粘结在油位检测器上造成控制失灵,在油位检测器附近设置了电加热自控系统。 其工作原理为:利用装在集油室中的温度检测元件接收信号,通过电接点温度表的一根实际温度指针和另二根高、低温度调节指针转换成电信号,对电加热器加热温度实行自控。一般调整至35℃~45℃。 4 .1 .3 自动排油原理 油位是通过电阻式油位检测器检测,其工作原理如下: 在一级油水分离器顶部的集油室中装有高位、低位两根油位检测器,利用油位检测器在水和油中的导电率不同,从而在油位检测器与油水分离器壳体之间产生不同的电信号去控制一级处理电磁阀(排油电磁阀)通过压缩空气打开吸水/排油三通阀排油通道,达到自动排油的目的。 本控制箱还备有手动排油控制。(此时应将排油转换开关拨置手动位置,手动排油动作则自动排油不起作用)。 4 .1 .4 控制箱其它功能说明 (1)本控制箱设有至机舱集中控制台的控制触头,以提供集控台上的灯光,显示 舱底水分离器在工作状态。 (2)控制箱通过两个安装在精滤器和乳化油分离器上的电接点压力表提供超压报警灯以提醒操作员更换失效的滤芯或乳化油

三种新型分离技术的综述

1引言 国内外对分离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但由于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原料、产品和对分离操作的要求多种多样,决定了分离技术的多样性。按机理划分,可大致分为五类:生成新相以进行分离(如蒸馏、结晶);加入新相进行分离(如萃取、吸收);用隔离物进行分离(如膜分离);用固体试剂进行分离(如吸附、离子交换)和用外力场或梯度进行分离(如离心萃取分离、电泳)等。现在运用较多且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新型分离技术有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和膜分离技术。 2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应用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_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目标组分进行萃取和分离的新型技术。其原理是利用流体(溶剂)在临界点附近区域(超临界区)内与待分离混合物中的溶质具有异常相平衡行为和传递性能,且对溶质的溶解能力随压力和温度的改变而在相当宽的范围内变动来实现分离的。由于二氧化碳具有无毒、不易燃易爆、廉价、临界压力低、易于安全地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所以是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相对于传统提取分离方法(煎煮、醇沉、蒸发浓缩等)具 作者简介:周芙蓉,女,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研究生有以下优点:萃取效率高、传递速度快、选择性高、提取物较干净、省时、减少有机溶剂及环境污染、适合于挥发油等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分离。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特点 ⑴由于在临界点附近,流体温度或压力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溶解能力的极大变化,使萃取后溶剂与溶质容易分离。 ⑵由于超临界流体具有与液体接近的溶解能力,同时又保持了气体所具有的传递性,有利于高效分离的实现。 (3)利用超临界流体可在较低温度下溶解或选择性地提取出相应难挥发的物质,更好地保护热敏性物质。 (4)萃取效率高,萃取时间短。可以省却清除溶剂的程序,彻底解决了工艺繁杂、纯度不够且易残留有害物质等问题。 (5)萃取剂只需再经压缩便可循环使用,可大大降低成本。 (6)超临界流体萃取能耗低,集萃取、蒸馏、分离于_体,工艺简单,操作方便。 (7)超临界流体萃取能与多种分析技术,包括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联用,省去了传统方法中蒸馏、浓缩溶剂的步骤。避免样品的损失、降解或污染,因而可以实现自动化。

油水分离器

中文名称:油水分离器 英文名称:oil mist separator 定义:分离压缩空气中的油滴和水分的装置。一般设置在井底,井下管路最 低处以及上山入口等地点。 油水分离器就是将油和水分离开来的仪器,原理主要是根据水和燃油的密度差,利用重力沉降原理去除杂质和水份的分离器,内部还有扩散锥,滤网等分离元件。 油水分离器就是将油和水分离开来的仪器,机理上主要分为油中除水分离器和水中除油分离器;从用途上主要分为工业级油水分离器、商用油水分离器和家庭油水分离器几种;从分离原理上分有膜过滤油水分离器、选用亲油性材料的油水分离器、比重不同分层的无动力油水分离器、药理作用的破乳油水分离器;油水分离器主要应用在石化工业、汽车工业、污水处理工业等; 汽车用油水分离器是燃油滤清器的一种,主要的作用就是除去柴油中的水分,以降低喷油嘴故障,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原理主要是根据水和燃油的密度差,利用重力沉降原理去除杂质和水份的分离器,内部还有扩散锥,滤网等分离元件。油水分离器还有别的功能,如对燃油进行预加热防止结蜡,过滤杂质等。 本文介绍的油水分离器主要有两类:车用油水分离器和船用油水分离器。其中车用油水分离器大家接触的比较多,也比较常见。 车用油水分离器 国三标准下采用高压共轨发动机的车型对柴油的质量要求也更高,因为高压喷油嘴需要精确的控制喷油压力、喷油时间和喷油量,所以要求做工也比较精致。如果柴油里面有水或杂质没有过滤干净,会对喷油嘴内的柱塞偶件形成磨损造成拉伤,直到喷油器卡死。喷油器损坏会造成发动机加速不稳定或加速无力,或者排放黑烟等故障,影响车辆的正常运行。 作为多级滤清器系统的第一级,燃油粗滤器就具有滤除大颗粒杂质和水分的功能。国三排放标准对燃油压力的要求,滤清器的水分离效率要求达到95%,但许多粗滤器并不能达到这样的过滤效果,时间一长就会对发动机造成损伤。 为了能让发动机喝到清洁的好柴油,只有对那些不达标的油再进行一个“二次加工”了,再加装一套油水分离器是最简单实用的方法了。

结晶分离技术

结晶分离技术 摘要:概述了结晶分离技术的原理, 综述了冷却剂直接触冷却结晶、反应结晶、蒸馏结晶耦合、氧化还原结晶液膜、萃取结晶、磁处理结晶等结晶分离方法。并且介绍了结晶分离新技术在一些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结晶;分离;应用; 溶液结晶在物质分离纯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工业的发展, 高效低耗的结晶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生物技术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工业结晶技术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亦被推向新的阶段, 国内外新型结晶技术及新型结晶器的开发设计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结晶理论的发展 结晶分离过程为一同时进行的多相非均相传热与传质的复杂过程。多年来,众多研究者在结晶热力学、结晶成核、晶体生长动力学、结晶习性、晶体形态及杂质对结晶过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并提出了描述结晶过程的理论[1 ] ,例如,粒数衡算理论及其相关理论、评价熔融结晶过程以及熔化过程的一些关系式的提出等; Kirwan 和Pigford 基于活化状态模型发展了熔融液中晶体生长的界面动力学绝对速度理论[2 ] ;将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与粒数衡算理论相结合,通过模拟的方法揭示沉析动力学和流体力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结晶是一个重要的化工过程,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要经历两个步骤:晶核生成和晶体生长。晶核生成是在过饱和溶液中生成一定数量的晶核;而在晶核的基础上成长为晶体,则为晶体生长。影响整个结晶过程的因素很多,如溶液的过饱和度、杂质的存在、搅拌速度以及各种物理场等。例如声场对结晶动力学的影响,张喜梅等[3 ]就系统地研究了声场对溶液成核、溶液稳定性及晶体生长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其影响机理,为创造一种靠外力场强化工业结晶过程新单元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将促进溶液结晶理论的发展。在过饱和溶液中附加声场,会产生空化气泡,气泡的非线性振动以及气泡破灭时产生的压力,使体系各点的能量发生变化。体系的能量起伏很大,使分子间作用力减弱,溶液粘度下降,增加了溶质分子间的碰撞机会而易于成核,且气泡破灭时除产生的压力外,会产生云雾状气泡,这有助于降低界面能,使具有新生表面的晶核质点变得较为稳定,得以继续长大为晶核。这些都丰富了结晶理论,为结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领域。结晶过程所形成的组织结构主要由结晶过程固液界面的形态、晶体生长特征所决定。近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开展对结晶过程晶体形貌结构特征的研究,对控制晶体的微观结构并获得所期望的材料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1.结晶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结晶分离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传统结晶法进一步得到发展与完善,新型结晶技术也正在工业上得到应用或推广。随着国际化工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化工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而成本则不断降低,因此,人们在研究开发新的结晶技术过程中更加重视结晶方法的选择、新型结晶器的开发及结晶工艺的设计。 2.结晶分离技术的分类 结晶分离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 传统结晶法进一步得到发展与完善, 新型结晶技术也正在工业上得到应用或推广。随着国际化工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要求化工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而成本则不断降低, 因此, 人们在研究开发新的结晶技术过程中更加重视结晶方法的选择、

煤矿井下各工种岗位双述

一、爆破工岗位双述内容 岗位描述: 我是掘进X队爆破工XXX,经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从事爆破工作。我的岗位职责是保证火工品的安全领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装药、爆破工作。 手指口述: 1、顶板完好,支护到位,避开电气设备和导电体,确认完毕。 2、瓦斯浓度在1%以下,确认完毕。 3、装药量符合规定,封泥长度符合规定,确认完毕。 4、警戒工作到位,迎头所有设备停电,确认完毕。 5、施工人员全部撤出,安全距离符合规定,确认完毕。 6、与放炮母线联接,爆发器已充电,确认完毕。 二、泵站工岗位双述内容 岗位描述: 我是综采X队泵站工XXX,我的岗位职责是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乳化液泵和喷雾泵,更换密封、液管,保证泵站正常工作。现工作面共有X台乳化液泵,乳化液配比浓度为X%,功率130KW,工作压力XXMPa。 手指口述: 1、各部油位正常,确认完毕。 2、乳化液配比浓度合格,确认完毕。 3、泵站压力符合要求,确认完毕。 4、各部密封、液管完好,无漏液现象,确认完毕。 三、刮板输送机司机岗位双述内容 岗位描述: 我是综采X队刮板输送机司机XXX,我的岗位职责是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设备,加强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工作,保证输送机的正常运转。现工作面使用的是XXX型刮板输送机,电机功率XXXKW,运输能力XXX吨/小时。 手指口述: 1、冷却系统正常,油位正常,确认完毕。 2、刮板齐全,保护有效,确认完毕。 3、刮板输送机上无人作业,确认完毕。 4、按钮灵活,信号可靠,确认完毕。 四、皮带机司机岗位双述内容 岗位描述: 我是XX队皮带机司机XXX,我的岗位职责是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皮带机,加强皮带机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工作,保证皮带机的正常运转。我现在操作的皮带机带宽XX米,带速XX米/S,运输能力XX t/h。 手指口述: 1、滚筒轴承温度正常,不振动,确认完毕。 2、皮带不跑偏,确认完毕。 3、检修牌已摘,确认完毕。 4、开关无异常,确认完毕。

油气分离器设计计算

摘要 为了满足油气井产品计量、矿场加工、储存和管道输送的需要,气、液混合物要进行气液分离。本文是某低温集气站中分离器的设计与计算,选用立式分离器与旋风式两种。立式分离器是重力式分离器的一种,其作用原理是利用生产介质和被分离物质的密度差来实现基本分离。旋风式分离器的分离原理是由于气、液质量不同,两相在分离器筒内所产生的离心力不同,液滴被抛向筒壁聚集成较大液滴,在重力作用下沿筒壁向下流动,从而完成气液两相分离。分离器的尺寸设计根据气液混合物的压力﹑温度以及混合物本身的性质计算确定。最后确定分离器的直径、高度、进出口直径。 关键词:立式两相分离器旋风式分离器直径高度进出口直径 广安1#低温集气站的基本资料: 出站压力:6MPa 天然气露点:5C <-?

气体组成(%):C 1=85.33 C 2=2.2 C 3=1.7 C 4=1.56 C 5 =1.23 C 6=0.9 H 2S=6.3 CO 2=0.78 凝析油含量:320/g m 0.78l S = 1. 压缩因子的计算 ① 天然气的相对分子质量 ∑=iMi M ? 式中 M ——天然气的相对分子质量; i ?——组分i 的体积分数; Mi ——组分i 的相对分子质量。 则计算得, M=20.1104 ② 天然气的相对密度 天然气的相对密度用S 表示,则有: S= 空 天 M M 式中 M 天、M 空分别为天然气的相对分子质量。 已知:M 空=28.97 所以,天然气相对密度S= 空 天 M M =20.1104/28.97=0.694 ③ 天然气的拟临界参数和拟对比参数 对于凝析气藏气: 当 0.7S < 时,拟临界参数: 4.7780.248106.1152.21pc pc P S T S =-=+ 计算得,

膜分离技术综述

膜分离技术应用综述 摘要:膜分离工程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高效分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子、轻工、纺织、石油、食品、医药等工业,被认为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之一。由于膜分离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中药研究者正致力于开发膜技术在中药工业中的应用。膜分离技术 (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膜技术)在中药领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应用于中药提取液的纯化、浸膏制剂的制备、口服液的生产、注射剂的制备以及热原的去除等。膜分离技术将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并对中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生物技术发展初期,绝大多数的投资是在上游过程的开发,而下游处理过程的研究投入要比上游过程少得多,因而使得下游处理过程的研究明显落后,已成为生物技术整体优化的瓶颈,严重地制约了生物技术工业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充实和强化下游处理过程的研究,以期有更多的积累和突破,使下游处理过程尽快达到和适应上游过程的技术水平和要求。 关键词:生物分离下游工程膜分离 正文: 1、常用的膜分离过程 1.1微滤 鉴于微孔滤膜的分离特征,微孔滤膜的应用范围主要是从气相和液相中截留微粒、细菌以及其他污染物,以达到净化、分离、浓缩的目的。 具体涉及领域主要有:医药工业、食品工业(明胶、葡萄酒、白酒、果汁、牛奶等)、高纯水、城市污水、工业废水、饮用水、生物技术、生物发酵等。 1.2超滤 早期的工业超滤应用于废水和污水处理。三十多年来,随着超滤技术的发展,如今超滤技术已经涉及食品加工、饮料工业、医药工业、生物制剂、中药制剂、临床医学、印染废水、食品工业废水处理、资源回收、环境工程等众多领域。1.3纳滤 纳滤的主要应用领域涉及:食品工业、植物深加工、饮料工业、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生物发酵、精细化工、环保净水和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工业。1.4反渗透 由于反渗透分离技术的先进、高效和节能的特点,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于水处理和热敏感性物质的浓缩,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以下:食品工业、牛奶工业、饮料工业、植物(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生物发酵、制备饮用水、纯水、超纯水、海水、苦咸水淡化、电力、电子、半导体工业用水、医药行业工艺用水、制剂用水、注射用水、无菌无热源纯水、食品饮料工业、化工及其它工业的工艺用水、锅炉用水、洗涤用水及冷却用水。 1.5其他常用膜分离过程 除了以上四种常用的膜分离过程,另外还有渗析、控制释放、膜传感器、膜法气体分离等。

膜分离技术应用综述

膜分离技术应用综述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食品科学概论》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膜分离技术应用综述 学 院 :生物工程学院 专 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 年级班别 :09级一班 学 号 :10122 学生姓名 :齐莹 学生 指导教师 :陈清禅 2011年 5 月 24 日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膜分离技术应用综述 齐莹 10122 摘要综述膜分离技术的特点、种类及分离机理,介绍国内外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现状,同时指出该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选用更佳的膜材料以及多种膜分离技术联用是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微滤超滤食品工业 膜分离是在20世纪初出现,上世纪6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膜分离技术由于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又有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及过滤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特征,因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生物、环保、化工、冶金、能源、石油、水处理、电子、仿生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据统计,膜销售每年以14%~30%的速度增长,而最大的市场为生物医药市场[1] 。 1膜分离的简介 1. 1 膜的定义 膜是一种起分子级分离过滤作用的介质,当溶液或混和气体与膜接触时,在压力下,或电场作用下,或温差作用下,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膜,而另些物质则被选择性的拦截,从而使溶液中不同组分,或混和气体的不同组分被分离,这种分离是分子级的分离。 1. 2 膜的种类 分离膜包括:反渗透膜(0. 0001~0. 005μm) ,纳滤膜(0. 001 ~0. 005μm) 超滤膜(0. 001 ~0. 1μm) 微滤膜(0. 1~1μm) 、电渗析膜、渗透气化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