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治理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一直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不仅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城市的形象和环境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在这个问题面前,不仅需要深刻剖析其成因,还需研究和探讨有效的原位修复技术,以期能够将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1.污水排放城市污水的排放是导致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污水的产生量大幅增加。

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滞后、管网老化以及部分居民习惯性地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导致了城市河道水体的黑臭问题。

2.废弃物排放除了污水排放外,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还与废弃物排放密切相关。

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建筑物废弃物、工业废水等,这些废弃物的排放会使得水体中的溶解氧大幅度降低,从而导致异味的产生。

3.水体富营养化过量的营养物质的输入是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污水中所含的余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会使得水体中的藻类和细菌等生物大幅度增加,形成“赢藏”效应,引发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导致水体黑臭问题的产生。

二、原位修复技术探讨1.溶氧增氧技术溶氧增氧技术是利用增氧设备将氧气直接注入水中,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以达到减少异味的目的。

该技术是针对水体缺氧、富营养化问题的一种有效处理方法。

通过增加水中的氧气浓度,可以减少水体底部的厌氧菌群生长,有效降低水体黑臭的程度。

2.生态滤池技术生态滤池技术是通过在河道中设置一定规模的生态滤池,结合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净化的一种方法。

该技术利用水生植物的吸附、吸收和转化作用,可以有效降解水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并且水生植物的气根还可以释放氧气,增加水体的溶解氧浓度,改善水质。

3.生物调解技术生物调解技术是通过引入一定种类和数量的活性微生物和植物,利用其对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的分解和去除作用,改善水体质量的技术。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针对水体中的富营养化问题,还可以有效地去除异味成分,减轻水体黑臭的程度。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黑臭水体是指由于底泥污染导致水体出现恶臭和黑色的现象。

底泥污染是黑臭水体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底泥中富集了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等污染物,对水体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的修复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

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体对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或吸附的修复方法。

在黑臭水体底泥污染修复中,生物修复技术具有较低的成本、对环境影响小以及操作简单等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

生物修复技术可分为生物采样、生物修复剂添加和生态修复三个阶段。

通过生物采样技术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和分析,确定底泥污染的级别和类型。

根据底泥中污染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生物修复剂。

生物修复剂通常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其功能可以是降解有机物、沉积重金属或吸附营养物质等。

将生物修复剂添加到黑臭水体中进行修复,通过生物修复剂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实现污染物的降解、转化或吸附。

在生物修复技术中,微生物修复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微生物修复利用特定的微生物菌株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或转化。

一些特定的细菌可以通过降解有机物来减少底泥中的有机物含量,从而减轻水体的黑臭现象。

一些耐受重金属的微生物可以通过还原作用将底泥中的重金属转化为较低毒性的形态。

植物修复也是生物修复技术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植物具有吸附重金属和营养物质的能力,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底泥中的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生物量。

菜薹的根系可以吸附铅、镉等重金属,将其锁定在根系中,减少其对水体的影响。

除了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还可以采用动物修复技术。

动物修复利用一些可以吃底泥中污染物的动物来减少底泥中的污染物含量。

深水虾可以通过摄食底泥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来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

黑臭水体底泥处理技术

黑臭水体底泥处理技术

黑臭水体底泥处理技术摘要: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黑臭水体污染问题愈演愈烈,黑臭水体的整治不单是水问题的处理,更多的在于黑臭水体底泥处理,河道处理好了底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污染问题,目前常见的底泥处理技术有三种,分别是疏浚清淤、干化、分解氧化技术。

关键词:黑臭水体;底泥处理;疏浚清淤;干化;分解氧化0引言我们对于黑臭水体所说的底泥主要指的是:粘土、泥沙、有机物等一系列矿物质由于较长时间的水体传输、物理、化学、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水体中有机污泥在水底淤积以及产生厌氧发酵而形成底泥。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结合工程实际经验,介绍河道黑臭水体底泥相关技术,为底泥处理提供参考。

1疏浚清淤疏浚清淤是指利用人力或者人力配合机械设备进行水下开挖清淤,清除黑臭水体底泥。

1.1干床疏浚干床疏浚顾名思义是指清理前先将水抽干,但是这种办法仅适用于较小的工程,例如实现对一般池塘、小型水库、小型河道的底泥清理,将水抽干后用人力和机械进行清挖(机械一般指推土机、挖掘机等)或者当淤层厚度不太大的时候可采用高压水枪冲挖等方式清除底泥。

干床疏浚技术的优点在于施工方便、清理彻底,但是这种方式对于水生态破坏比较大,例如可能造成原有水生植物和动物死亡,还有可能对河道挡墙、周边建筑物及管线造成一定破坏。

1.2带水疏浚相对于干床疏浚,带水疏浚可适用的范围就显得较为广泛,带水疏浚不用抽水,人力可配合机械设备直接带水清淤,机械设备从水底下将底泥抽吸至岸边临时转运点。

这里抽吸经常用到的机械设备是铰吸式挖泥船,该设备上装有泥泵以及吸泥的装置,作业时首先以高速转动的铰刀对水底下的淤泥进行搅动,使之与水混合成水泥浆,然后利用吸泥管将水泥浆吸入泥泵通过排泥管送至岸边临时转运区。

这种清淤技术在整体上体现出挖泥、输泥、卸泥一体化,主要优点在于施工效率高,但是它只适用于流速较为缓慢的河流,如果流速过大,在形成水泥浆的过程中会冲散,来不及排泥。

《2024年黑臭河道净化试验研究及综合治理工程应用》范文

《2024年黑臭河道净化试验研究及综合治理工程应用》范文

《黑臭河道净化试验研究及综合治理工程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黑臭河道问题尤为严重。

黑臭河道不仅影响了城市的水环境质量,还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对黑臭河道的净化及综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黑臭河道的净化试验研究及综合治理工程应用进行详细探讨。

二、黑臭河道问题现状及成因黑臭河道问题主要表现为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底泥污染严重等。

其成因主要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污染源的排放,以及河道生态环境破坏、水体流动性差等因素。

这些问题使得河道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含量超标,导致水体发黑发臭。

三、黑臭河道净化试验研究针对黑臭河道问题,本文开展了净化试验研究。

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分析:对黑臭河道的水质进行全面分析,了解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为后续的净化处理提供依据。

2. 生物修复技术: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对河道进行净化处理,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

通过投加具有降解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或种植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3.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采用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对河道进行深度处理,如吸附法、氧化法等。

通过投加吸附剂或氧化剂,去除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

四、综合治理工程应用针对黑臭河道的综合治理,本文提出了以下工程应用措施:1. 截污治污:对河道周边的污染源进行截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进行处理。

2. 生态修复: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建设人工湿地等方式,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

同时,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3. 水质监测与监控:建立水质监测与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河道的水质状况。

一旦发现水质恶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4. 强化管理:制定严格的河道管理政策,加大对违法排放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五、工程实施效果及展望通过实施上述综合治理工程措施,黑臭河道的净化效果显著。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摘要】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急需采取有效措施修复。

本文从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分析入手,探讨了原位修复技术的可行性。

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被认为是有效的修复手段。

生物修复技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物理修复技术利用过滤和氧化等方法净化水体,化学修复技术则通过添加试剂改善水质。

结论指出原位修复技术在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未来应加大对原位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其修复效果,为改善我国城市河道水体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城市河道水体黑臭、成因分析、原位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应用前景、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卫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污水排放、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投放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水体的污染和黑臭现象已经成为城市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河道水体黑臭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第一,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水质恶化,使河道水体富营养化,产生大量腐蚀性气体和臭味物质;第二,生活垃圾和废弃物的乱倒乱放,污染河道水体,形成有机物的堆积和腐烂,产生难闻的气味;气候变化和气象条件的影响,导致河道水体富氧条件不足,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产生硫化氢等臭味物质。

对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的成因分析和原位修复技术的探讨,能够为解决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中的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1.2 研究意义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严重,给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黑臭水体底泥是指水体底部积存的大量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等综合形成的淤泥层。

由于长期受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的排放,底泥中的有机物逐渐分解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从而导致水体发出恶臭,并且产生大量的底泥污染物。

底泥污染严重影响了水体的生态环境和水质安全,因此需要进行生物修复技术来改善水体质量。

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引入适当的生态因子,利用生物学的作用机制来修复底泥污染。

该技术包括两个主要环节:生物修复和生态修复。

生物修复的关键是通过引入一些具有降解能力的生物种群来降解底泥污染物。

常用的生物种群包括硫醇氧化细菌、一般细菌、藻类和浮游动物等。

硫醇氧化细菌可以利用底泥中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进行代谢,降低水体的恶臭。

一般细菌则可以分解底泥中的有机物质,减少底泥的富营养化程度。

藻类和浮游动物可以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光合作用和摄食,从而净化水体。

生态修复是指通过改善底泥周围的生态环境来提高水体的修复效果。

常用的生态修复方法包括增加氧气供应、改善水体流动性、改变水体温度等。

增加氧气供应可以提高底泥中的氧气含量,促进生物降解底泥污染物的活动。

改善水体流动性可以增加物质和能量的输送,使底泥中的污染物更容易被生物利用。

改变水体温度可以调节生物降解的速率,提高修复效果。

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改善水体质量的方法。

通过引入适当的生物种群和改善底泥周围的生态环境,可以加速底泥污染物的降解过程,净化水体,提高水质安全。

由于生物修复技术受到生态环境和水体条件的限制,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修复方法,并进行监测评估,以保证修复效果的可持续性。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黑臭水体是指由于大量有机物的渗入和生物分解,引起水体水质恶臭的现象。

底泥是
黑臭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其中富含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对黑臭水体底泥的
污染进行有效修复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以分解有机物质,吸
附重金属等方式,将底泥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目前,常用的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
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生物地调整等。

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的吸收和富集能力,通过种植一些适应黑臭水体环境的水生植物,如香蒲、紫茎泽兰等,来吸收底泥中的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根系会释放出氧气和酸性物质,能够促进底泥中的有机物的分解。

植物的根系还能分解有
机物,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通过植物修复,既可以减少黑臭水体底泥中有机物的含量,又可以降低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浓度。

生物地调整是利用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来改变水体底泥的环境条件,促进底
泥中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

引入一些能够分解底泥中有机物的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如水蚤、蚯蚓等,它们会利用底泥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来繁殖,加速有机物的分解。

水生植物
的根系也能分解底泥中的有机物,通过释放氧气和酸性物质来改变底泥的环境条件,促进
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

黑臭河道底泥的原位覆盖修复技术

黑臭河道底泥的原位覆盖修复技术

黑臭河道底泥的原位覆盖修复技术1 背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近年来我国河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经常会有黑臭水体出现。

随着外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治理底泥内源污染已成为改善黑臭水体水质的关键,直接影响河道治理效果。

河道底泥是水中各种污染物的主要聚集场所,其中含有大量的污染性物质,特别是致病(癌)、破坏生态的持久性的难分解有机物、严重超标的重金属离子。

这些有害物质经过食物链的累积和扩大效应,将会影响人类的健康,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此外,水体富营养化的解决关键也仍与底泥密切相关。

为例从根本上治理黑臭水体,必须控制河道底泥污染,防止水体返黑、水质反复恶化,污染底泥的治理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黑臭河道底泥的处理技术按处理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异位修复技术和原位修复技术。

异地处理技术(如疏浚底泥)应用较广,但存在工程量大、治理费用较高、处置过程中存在二次污染、底泥后续处理困难等问题,而底泥原位治理技术具有治理费用低,对河道水体二次污染和河道治理效果好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在国外原位覆盖技术治理黑臭河道已经运用得十分成熟,但在国内技术体系尚未完善,原位覆盖技术对于我国来说仍然为一项卡脖子的技术。

针对城市黑臭水体处理现状,本文将介绍国外最新的河道底泥原位覆盖技术,探讨新型原位覆盖材料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价值。

2 黑臭底泥危害分析黑臭底泥的污染状况通常分为重金属污染底泥、营养盐污染底泥和有机污染物底泥以及挥发性有毒气体等四类。

2.1 重金属污染现状重金属污染底泥主要指底泥中含有常量重金属及微量重金属,常量重金属通常为铁和锰等; 微量重金属如汞、镉、铅、锌、铜、铬、镍等。

底泥中的重金属具有难降解性、生态毒性和可累积性质等特征。

进入水环境的重金属主要通过吸附、离子交换、沉淀等作用迁移至河床表层底泥中。

河流底泥中有重金属与不同载体相结合,以多种形态存在,大致有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和金属残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治理技术研究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中,污染非常严重,经常会有黑臭水体出现。

随着
外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治理底泥内源污染已成为改善黑臭水体水质的关键,直接影响河道治理效果。

为了从根本上治理黑臭水体,必须控制河道底泥污染,
防止水体返黑、水质反复恶化。

异地处理技术(如疏浚底泥)应用较广,但存在
工程量大、治理费用较高、处置过程中存在二次污染、底泥后续处理困难等问题,而底泥原位治理技术具有治理费用低,对河道水体二次污染和河道治理效果好等
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底泥污染治理的研究热点。

针对城市黑臭水体
处理现状,介绍了原位覆盖处理、化学处理以及生物修复3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
治理方法的机理和修复效果,以期为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提供借鉴。

关键词:黑臭水体;底泥污染;原位治理;生物修复
引言
黑臭水体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水景观,给人带来不愉悦的观感;丧失水体
功能性,抑制了人们的亲水和取水需求,同时还影响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对人
们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都有不良影响。

因此,解决城市河流的污染
问题、恢复河流的生态和社会功能不仅关乎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更是与居民健
康和生活息息相关,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1城市黑臭水体危害分析
在探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问题和相关技术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黑臭水体的
来源、构成,并且分析其造成的极大危害。

城市黑臭水体之所以会产生,其根源
在于大量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被肆意排放,未经过相应处理。

这些水体中存
在过量污染物质,而微生物在这些污染物中肆意繁殖,消耗大量氧气,水体逐渐
呈现缺氧状态。

在这种条件下会进一步导致各种厌氧微生物的繁殖,这会使得水
体中有机物迅速腐烂随之发酵,这就会产生很多氨气,硫化氢及甲烷等具备恶臭
的有毒有害气体,这也是水体臭味的来源。

而水体中的金属离子又会进一步和水
体中存在的硫离子发生反应,生成FeS或MnS这些黑色物质,这便是我们看到水体呈黑色的造成原因。

城市黑臭水体无论是对自然环境还是人们的生活环境都具
备极大危害。

首先,黑臭水体的存在会严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在污染空气,破
坏市容的同时也会对于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恶劣影响。

另一方面,城市黑臭水体
中会产生大量挥发性有毒气体,比如硫化氢就是其中一种。

这种气体对于人体有
严重毒害作用,达到一定剂量后甚至会有致命危险。

因此,城市黑臭水体必须得
到尽快治理,并且要得到积极有效治理,这才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城市生活
环境,才不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黑臭水体治理技术
2.1原位覆盖技术的应用
目前,原位覆盖技术的施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机械设备表层倾倒法、移
动驳船表层撒布法、水力喷射表层覆盖法、驳船管道水下覆盖法。

国外运用覆盖
技术进行底泥污染释放的控制工程很多。

此技术在我国研究开展较晚,应用并不
广泛,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存在巨大前景。

目前,我国已有学者在研究新的
覆盖材料,如李杨等将芦竹茎、芦苇茎、花生壳及玉米芯利用限氧升温炭化法烧
制成的生物炭可以提高底泥的硝化作用强度,对底泥NH4+-N、COD及PO34--P的释放有削减作用,具有应用到污染水体底泥修复的潜力。

2.2清淤疏浚
底泥是影响水体水质的一大污染源,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
等作用富集在水体底泥中,长期富集于底泥的污染物还会再次释放出来,对水体
造成二次污染。

对底泥的处理方法一般可分为异位处置和原位处理。

异位处置是
清淤疏浚,包括排干清淤、水下清淤和环保清淤等方式。

排干清淤又可分为直接
挖除和水力冲挖;水下清淤方法包括抓斗式清淤、泵吸式清淤、普通绞吸式清淤
和斗轮式疏浚等;环保清淤包括环保绞吸式清淤。

环保清淤与工程清淤的差异在
于清淤的底泥厚度较薄,尽可能降低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故环保清淤对设备本身
的定位、操作系统的精度要求和操作人员的施工要求较高。

2.3原位化学处理概念
原位化学处理是指通过向底泥中加入化学药剂与底泥,通过吸附、沉淀等物
理化学作用来稳定底泥中的营养盐、有机物和重金属,防止向上层覆水中释放,
达到有效截断内源污染的作用。

化学制剂根据其去除对象的不同分为营养盐固定
化制剂、重金属固定化制剂、除藻剂等。

2.4内部污染控制
当我们对外部污染河道水体的物质进行有效的控制后,还需要对已经进入到
河道水体内的污染物进行及时的清理,而这时清理过程需要我们主要控制河道底
泥中的漂浮物、悬浮物等垃圾。

并且这些污染物质进入河道水体后,在长期的积
累下,水体中的大部分污染物沉积在水底,所以对河道的底泥清淤疏浚工作也是
治理黑臭水体的一个重要方法。

目前,我们经常采用的河道清淤方式主要有:绞
吸挖泥船、气力泵、不排水机械、水力冲挖等方法。

此外,我们在去除河道底泥外,还需要不断加强对河道的管理工作,定期对河道进行垃圾清理,保证河面上
的清洁。

2.5原位生物修复概念
底泥原位生物修复可分为微生物修复与植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是研究最多、
应用也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修复方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潜力降解有机污染物。

主要是根据污染环境不同,向底泥中培育和接种特定微生物,并提供其适宜的繁
殖条件,来调控水体中微生物群体的组成和数量,提高生物可利用性,优化群落
结构,提高水体中有自净能力的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使底泥污染物就地
降解,使河水最大程度恢复其原有的自净能力。

在针对黑臭河道治理过程中使用
水生植物进行净化及修复,主要是指利用较为常见的改善水质效果较好的植物。

植物修复机制包括生物物理和生化过程,如吸附、运输和易位,以及植物酶的转
化和矿化。

通过这些方式吸收底泥中的营养物质,固化底泥,抑制底泥中营养盐
及重金属的释放。

其根部特有的微环境将重金属离子吸收、络合形成配位体,并
达到固定或改变重金属价态的作用。

植物的根系也能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还能分泌促进微生物生长的有机质,从而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

在实际的运
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植物分别为沉水、挺水、漂浮及浮叶植物等,具体的包括浮萍、香蒲、芦苇、金鱼藻、蒋菜、狐尾藻、凤眼莲及睡莲等。

沉水植物修复、人
工湿地、生态浮岛等均属于治理的主要形式,现阶段最为常见的技术及最具有前
景的技术为培育植物新品种,并对其进行组合、净化等;方便在实际的运用过程
中能够根据实际的黑臭河道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的修复净化方式,提高修复净化
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随着
外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治理底泥内源污染已成为改善黑臭水体水质的关键。

在选择治理技术时,根据水体受污的实际情况,遵循黑臭水体治理“系统性、长效性”的原则,根据河道自身污染特性情况,要综合考虑各种治理技术的组合,以发挥最佳效用。

参考文献
[1]谢丹平,李开明,江栋,等.底泥修复对城市污染河道水体污染修复的影响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3(8):1447-1453.
[2]于翔霏,程宪伟,祝惠,等.长春西湖沉积物氮、磷营养盐释放通量及原位覆盖控释效果模拟研究[J].湿地科学,2017,15(4):595-600.
[3]孔韡,汪炎.黑臭水体形成原因与治理技术[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7(5):1~6.
[4]李永继.我国黑臭水体治理及修复技术研究[J].山西化工,2017(2):144~1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