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忽略的的十个心理细节
常见的十种心理情结

常见的十种心理情结人格面具“人格面具”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本义是指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
后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成为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一,它指一个人公开展示在人前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保证能够与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的目的。
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张“人格面具”——这让我们觉得活着就需要“虚伪”——其实这是太过于社会洁癖的评价,“人格面具”的存在帮助我们防御了陌生的人际环境可能带来的危险,帮助我们更好的社会化,它的存在必不可少。
但是总戴着面具摘不下来,形成了“人格面具依赖”,也就是说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只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而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疏远,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那就是一种心理问题了。
情结情结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潜意识组合,往往形成强烈的潜意识的冲动。
虽然不同的精神分析流派对情结的定义会有不同,但都公认情结是探索心理的一种方法,也是重要的理论工具。
情结有一些是先天形成的,每个人都有,比如“恋母情结”;有一些与个人特定的经验有关,比如“助人情结”。
其实,情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有的人会因为自己的内心情结而选择职业,比如说做一名军人,可能最初的原因是家乡发大水,而自己则是被军人所救,由于对军人的敬仰而产生了军人情结,最后走上了当兵的道路。
也有人在爱情中只会对同一种类型的女性产生爱意,原因有很多,有一种可能就是他的初恋情结在发生作用,让他总是在寻找初恋情人的影子。
拖累症“拖累症”可被定义为对人、行为、事物的沉溺,指希望通过控制外在的人、事、物来控制内在的情感。
对拖累症患者而言,“控制”或“失控”是他们生活的全部重心。
那种沉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甜甜圈,中间是空的,有什么东西不见了,必须要用什么来填充一样,但又总是填不满。
像是酗酒的人,他们会沉溺在酒精中,来控制自己的情感,没有止境。
还有些拖累症的外在表现也许是被社会认可的,就像工作狂,但是本质是不变的,这只是另外的一种拖累形式,沉溺于工作而不是快乐工作。
影响安全的十种不健康心理

影响安全的十种不健康心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人们对安全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也愈发加深。
安全是人民群众的重要权益,也是国家的重要责任。
然而,在我们追求安全的过程中,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会对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列举并探讨十种影响安全的不健康心理,以提醒读者正视这些心理问题,并努力改善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行为。
第一种不健康心理是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指的是对自身的安全问题持乐观、漠视的态度,认为自己不会发生不幸事件,从而对安全问题轻描淡写或不加重视。
这种心理在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在交通出行中不系安全带或闯红灯,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滥用电器不注意火灾预防等。
这种不健康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自身遭遇危险的风险。
第二种不健康心理是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产生于对安全问题的过度担忧和恐惧,导致人们盲目追求完美的安全环境,过度的防范行为甚至疑神疑鬼。
例如,有些人对食品安全问题过度担忧,即使食品符合正常标准也会因为不确定因素而感到焦虑不安。
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个人对真正安全问题的判断和应对能力,同时也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
第三种不健康心理是冲动心理。
冲动心理是指在面对安全问题时,人们因为情绪或其他原因做出不理智、不成熟的行为。
例如,有些人在面对事故或意外情况时,情绪激动冲动,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进而加大了事件的风险和危害。
冲动心理在人们的行为中常常显现为盲目行动、逆反心态等,容易让个人和他人陷入危险的境地。
第四种不健康心理是麻痹心理。
麻痹心理是指对安全问题长时间的习以为常,对自身和他人的安全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认为安全事故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
这种心理往往导致人们忽略或掉以轻心于预防措施,使得安全问题更容易发生和堆积。
麻痹心理需要人们时刻保持对安全问题的敏感性,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第五种不健康心理是习惯性思维。
习惯性思维是指对安全问题周期性地处理方式和方法,对新出现的安全问题缺乏及时的应对措施,无法适应和调整。
11条不得不知的心理学效应,我们大多数人的身上都会发生

11条不得不知的心理学效应,我们大多数人的身上都会发生以下11条心理学效应,是90%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发生的,读者可以比照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一番内省的活动,看看这些心理效应在自己身上是否发生。
一、焦点效应:高估周围人对自己的主义程度——偏执、自我怀疑。
原因:封闭、自尊低(自我价值感低)。
二、自利偏误: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性格或能力等内在因素,把失败归咎于情境问题等外在因素。
结果:认为自己擅长的事情比其他事情重要,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平。
解决措施:换位思考。
三、基本归因错误:在解释别人某一行为的原因时,有低估环境因素或高估个人影响的倾向。
好处是:节省思考时间,为思考省力。
该思考盲点在个人主义者身上最为明显,因为个人主义者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鼓励个人奋斗。
但在给予个人充分地自由和机会的同时,也要求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由此使得个人主义者认为,我们都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所以,个人主义者倾向于进行个人归因而非环境归因。
当事情发生的原因简单清楚时,集体主义观念越强的人,越不容易闯入基本归因错误的雷区。
但对个人主义者而言,即使知道了事情的缘由,有时也会踏进这个雷区。
四、自我预测偏误:在预测与自己相关的时间时(感觉、感情等),会觉得自己预测很准确,但结果通常出现较大的偏差。
原因:过度自信、盲目乐观;代表性偏误(经验主义)。
五、确认偏误:先入为主,与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信念相比,人们更愿意证实它。
“律师思维”:先有结论,再去找证据。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逻辑推理能力本来就不是用来追求真理的,而是用来说服别人的。
试图证明自己可能是错误的,是人生宝贵的技能,也是你和别人产生差距的原因。
而专业知识越丰富的人,更习惯于用经验来做判断。
六、易得性偏误:将越容易想起的事情作为陌生事件的判断依据。
七、赌徒谬误(蒙特卡罗谬误):意识不到独立事件的独立性,随机序列中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之前发生的事件有关。
——自认为世界存在一种平衡原则,所以不会出现太极端的情况(虚幻的原则)。
十大不安全心理汇总

十大不安全心理汇总1、侥幸心理碰运气,认为操作违章不一定会发生事故;往往认为动机是好的,不会受到责备;自信心很强,相信自己有能力避免事故发生;虽然违章,别人不一定能发现。
2、冷漠心理认为安全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谁出了事故,谁负责,该他倒霉。
因此,对安全宣传毫无兴趣,对安全教育毫不重视,对安全活动毫无精神,对他人违章视而不见,对事故隐患熟视无睹,对发生的事故冷眼旁观。
3、麻痹心理因为天天喊安全如何如何重要,可是工作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却从来没有发生事故,就认为安全不再是什么重要的事,慢慢放松了警惕。
迫于上级的要求或各级的安全检查,表面上做些安全工作应付应付,搞搞形式而己。
4、自私心理以自我为核心,只要我方便而不顾他人,不过后果。
例如,出了事故,当事人为了逃避处罚,尽可能地减少自己在事故中的责任,因而不如实地反映问题。
事故发生时在场的其他人员怕受牵连,或怕遭到当事人的埋怨,也不如实地反映问题,给事故调查带来了不应有的困难,因而造成事故原因不能及时查明,使事故有了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5、贪小便宜心理在安全检查中,经常发现配备齐全的闸刀盖不翼而飞,现场照明的灯泡亮了几天就不见了,现场配备的安全帽不知何时失踪了等等。
这些东西其实就是被一些人顺手牵羊,“牵”回家了。
贪小便宜吃大亏,最终还是害自己。
6、走捷径心理把必要的安全规定、安全措施、安全设备认为是其实现目标的障碍。
例如为了图凉快不戴安全帽,为了省时间而擅闯危险区,为了多生产而拆掉安全装置,为了尽快动火不开动火证等。
7、冒险心理争强好胜,喜欢逞能,私下爱与人打赌;有违章行为而没造成事故的经历;为争取时间,不按规程作业;企图挽回某种影响等,盲目行动,蛮干且不听劝阻,把冒险当作英雄行为。
8、逆反心理不接受正确的、善意的规劝和批评,坚持其错误行为。
例如,要求工人操作规程操作,他自恃技术颇佳,偏不按规程办;要他在不了解机器性能及注意事项的情况下不要动手,而在好奇心驱使下偏要去动去摸等。
十种行为影响你的心理健康

十种行为影响你的心理健康你是否觉得自己的心理越发奇怪?你是否怀疑自己已经产生了心理疾病?只要你跟着我们的文章走,就能发现自己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源,如果你出现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很多都市白领被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所困,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时的调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二、感情与家庭的变故失恋无疑是很痛苦的情感体验,失恋的一方会因对感情的难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会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人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是不理性的过激行为,给对方和自己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另外,对于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经受不住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心理伤害。
一项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离婚人群中,感到心理压力过重的约占70%,这一群体非常需要心理支持与帮助。
三、对网络的依赖心理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以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可能诱发心理疾病。
如长期上网聊天、游戏、网恋,极可能使上网者因长期处于虚拟状态而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四、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这一群体主要是下岗职工和高校的贫困生。
一些下岗职工观念一时难以转换,对家政、建筑等工作不屑一顾,因而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极易导致心理疾患,甚至造成家庭破裂。
而对于迈入高等学府的有些贫困生而言,一方面是经济状况的窘迫,一方面是虚荣心的作祟,这种现实会加剧矛盾心理,使这些贫困生心理疾患的概率增高。
五、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有些人对事业的追求有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往往经不起失败的打击。
由于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费太多的力气,总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
可现实又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当然就容易失望、失落。
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拚命工作,不断自我加压,总是苛求自己,结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并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
别人为什么轻视你的十种表现

别人为什么轻视你的十种表现作为一个人,我们都不希望被轻视,被忽视,被忽略。
然而有时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却总是不太在意我们的存在,甚至对我们的话不屑一顾。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谈谈别人为什么轻视你的十种表现。
一、缺乏自信。
如果你总是面露低落,缺乏自信,很难让人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任和依靠的人,也就难以引起别人的重视和尊重。
二、话不多,话不精。
谈吐不得体,不懂得用恰当的言辞表达自己,会让人觉得你缺乏智慧和思考能力,进而轻视你。
三、温吞不热。
人生短暂,机会稍纵即逝,过于懒惰和舒适会让人觉得你缺乏进取心和上进心,从而认为你没有成为更优秀的人的潜力。
四、缺乏自律。
手头上的工作难以完成,计划也难以实行,让人觉得你的自控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太差,也就不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同。
五、思考不周。
做事不给予足够的考虑和思考,会让人怀疑你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从而轻视你。
六、缺乏责任心。
对于自己的行为和言论不负责任,不愿意承担自己的错误,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不成熟的人,也就难以引起别人的信任与重视。
七、无私利益过大。
过分关注个人的利益,在合作中不愿意舍己为人,会让人觉得你缺乏团队精神,不愿为共同利益做出牺牲,进而被轻视。
八、刻意炫耀。
始终话题都在自己身上,总喜欢炫耀自己的成就和经历,甚至有些事情还是不真实的,这让人感到你是一个自我中心,爱炫耀的人。
九、不关心他人。
对于他人的处境、感受和想法不够关心,会让人觉得你缺乏爱心和同情心,也就难以让人看重你。
十、没做到承诺。
如果每次都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会让人怀疑你的诚信,也就难以得到别人的信任和信任。
当然,这只是十种情况中的一小部分。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一些环节还有欠缺,不妨试试加强自己,让自己更优秀。
做一个真正有魅力和价值的人,你自然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认知心理学人类的十大认知偏差

认知心理学人类的十大认知偏差认知心理学人类的十大认知偏差1.选择性注意偏差描述:我们倾向于更多地注意与我们现有观点或期望一致的信息,而忽视或忽略与之相悖的信息。
例子:一个人相信自己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因而只关注证明自己聪明的证据,而忽视那些与之相悖的证据。
2.保守效应描述:人们倾向于过度依赖先前形成的观点和信念,而对新的证据持怀疑态度。
例子:一个人相信自己从小就没有音乐天赋,因而拒绝接受任何与之相反的观点,尽管现有证据表明他有音乐天赋。
3.行为一致性偏差描述:人们倾向于在行为上保持一贯性,即使有时候这些行为不再适用或不再符合自己的利益。
例子:一个人一直坚持某些观点和行为,尽管这些观点和行为已经不再符合当前的情况或需求。
4.过度自信偏差描述: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预测的准确性。
例子: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任务,但实际上他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
5.心灵感应偏差描述: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够无意识地读取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例子:一个人认为自己能够准确地判断他人的心情,但实际上他可能只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做出判断。
6.归因错误描述:人们倾向于错误地解释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
例子:一个人相信他的成功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界因素,而忽视了自身的责任。
7.过度乐观偏差描述:人们倾向于过度乐观地估计未来的结果,而忽视可能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例子:一个人相信自己未来一定会取得成功,而忽视了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8.群体偏差描述:人们倾向于在群体中采纳和接受主流观点,而忽视其他可能的观点和信息。
例子:一个人在群体中不敢提出与其他人不同的观点,因为害怕被排斥或批评。
9.比较偏差描述:人们倾向于根据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
例子:一个人感到不满足自己的成绩,因为他的成绩比其他人低,而忽视了自己所取得的进步和努力。
10.信号偏差描述:人们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倾向于根据某些显著的特征或信号做出判断。
人际交往中需要杜绝的八种心理

人际交往中需要杜绝的八种心理良好的心理,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交际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
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
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1.作戏心理: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2.怯懦心理: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
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
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3.排他心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
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4.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
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5.冷漠心理: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6.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
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7.逆反心理: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
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
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8.贪财心理: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忽略的的十个心理细节
有时候会抱怨工作太多太累,有时候会埋怨男友不够关心自己,甚至有时候面对感情方面的问题会变得无所适从。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细节是被我们忽略的,掌握这些细节可以解决我们的很多困惑,下面为大家介绍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心理细节。
细节一:男人擅长用攻心术征服自己想要的女人
很多男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想获得一个原本不怎么爱他的女人的爱,也是分时间分场合的。
在这几个时刻里,女人对爱的抵抗力,是最低的。
比如,幽闭的环境里,日落黄昏时,约会结束后,等等。
很多男人在掌握了这些科学真相之后,开始有步骤有准备的击破女人心了。
作为女人,实在有必要比男人先一步掌握这些信息。
如果,你真的没有想好要跟一个男人开始一段恋情,那么最好不要把约会定在这几个时间。
细节二:心理学上有专门的两套受人欢迎和不受欢迎的词汇列表。
受欢迎的词汇比如:爱,幸福,快乐,舒服,金钱,安全,新鲜,容易,利益,值得,真实,健康,漂亮,活泼……(积极的词汇)
不受欢迎的词汇比如:悲伤,困难,成本,辛苦,损害,死亡,破坏,合约,责任,义务,失败,压力,价格……(消极的词汇)
从这两组词汇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你想去说服一个人喜欢你、接纳你、赞同你,那你就该学着用积极的方式去感染他。
古人讲:投其所好。
今人讲究,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打通人际脉络。
细节三:上班族都知道这样的道理:周一至周三,人的心情都很差,看着繁重的工作,一眼望不到尽头,痛苦!周三一过完,立马是周四,眼看就到胜利星期五了,心情立马开始阴转多云再转晴!
利用这种“周末效应”,建议白领一族合理的安排自己一周的工作时间:把简单轻松的工作尽量往周三之前排,越是繁复厌恶的工作越要往周三之后排,压力最重的工作最好排在周五。
这样一来,一周的时间里,你的工作心情都不会有太多的起起落落,会维持在一个比较平均良好的状态上。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应用于此。
如果你够聪明,可以把它应用到每一个人生重要关口!
细节四: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与一位陌生女性初次见面,如果夸赞她身上的服装饰物,那她会迅速对你展露出真诚甜美的笑容,接下来的谈话也会融洽很多。
曾经听到过这样的话:“但凡女人愿意穿戴出来的衣服饰品,无不是她精挑细选过的。
”所以啊,贬低一个女人的衣服鞋帽整套行头,无疑是把她之前所有的工作全盘的加以了否定。
谁都不喜欢被否定感,尤其是女人。
如果你不能肯定她,至少不要否定她。
细节五:一个人的花心,从童年起,便已注定。
一个家庭中,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所有直系的旁系的亲属都会向“小皇帝”“小公主”轮流争宠:“宝贝,更喜欢爸爸还是更喜欢妈妈?”“乖乖,爷爷奶奶谁更疼你?于
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惯性规律:越是那些童年时被父母争宠的孩子,婚后的出轨几率越高。
皆因,父母亲友向她争宠,也是一场三角乃至多角暗战,被宠坏了的孩子,都是自负的。
自负的男人、女人,注定了的起伏难定。
细节六:面对女人,男人喜欢拐弯抹角。
女人问:“你真心爱我吗?”“你更爱我还是她?”“你愿意为我放弃另一个城市中的诱惑吗?”
往往,他会笑笑的看着她反问:“你说呢?”
女人悲嗔:“我不是问我,我是问你!”
于是,他换了一副痴情的样子说:“当然。
我一切只为你。
”
于是,她感动万分,爱以涕零。
只是她实不知,这一问一答间,他便小骗了她一回合。
注意,男人的这几秒钟,总是有别样的意义。
这其中也是经历了一番权衡较量的。
当你向一个人索要一个答案,如果对方迟疑三秒钟以上,往往,他最终给出的那个答案不是心里真实的答案,而是为了取悦你而刻意描画过的答案。
细节七:不少男女在恋爱或结婚多年后,会开始排斥对方的身体。
“想到与她发生亲密关系,我就浑身的不自在。
”
“只要跟他有身体上的接触,我会有种发自内心的排斥感。
”
很多人认为这是爱情消逝的见证,其实,这仅仅是“亲密恐惧症”。
一个男人女人,在长久的婚姻生活中,很容易对对方产生一种类似父母兄妹之爱的感情,一旦这种亲情取代了爱情,再做“那种事”,会有负罪感,造成精神压力。
细节八:
有不少男性朋友讲:“为什么我老婆总爱跟我黏黏糊糊?尤其一到了人多的地方,常会有些亲昵的举动,搞得人不自在。
又不是热恋期,真糗!”
人的感情,常常是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
愿意靠近一个人,说明被他身上的气味所吸引。
身体上排斥一个人,说明真心里对他是反感的。
男人常常有些毛手毛脚的小动作,不是他惹人烦,是他宠她。
女人偶尔会把男人当成出气的沙包,每一拳落下去,也都是种爱的宣泄。
看一个人的心,要看他细枝末节的举动。
街上,一对男女走过来,如果哪一方主动牵紧另一方的手,那说明他(她)更爱她(他)。
细节九:现代社交语言中提倡这样的观点“当你被别人恭维时,要立马自谦,可以换回对方更好的印象”。
但实际上,面对恭维,越能游刃有余的幽默自谦乃至自讽的人,其实有他别样的含义。
不接受对方的恭维,内心中折射出他不愿接受对方的友谊。
这类人表面上聪明幽默谦和开朗,实际上他对人际交往有着深深的不屑。
他们有极强的自我意识,深谙社交背后的种种潜象,他们看透了人心,于是对人心有了更深的不安感。
当一个人面对你的恭维和爱意能够冷静自持,大概,他是真的无心与你做朋友。
聪明的话,公事公办,不要再多奢望其他了。
细节十:
女人多爱吃零食,尤其爱磕瓜子。
但不知你有否仔细观察:但凡手里拿一包瓜子在嗑的
女人,眼里都是空的,她的思绪早飞到了千丈之外。
嗑瓜子,只是为了给她提供一个可以出神发愣的机会。
她们吃的不是瓜子,是时间,是无可打发的寂寞。
爱嗑瓜子的人,是空白的人。
当你开始容易饿,说明你的心越来越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