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以内数与量的对应

合集下载

幼儿园教案:猜猜乐

幼儿园教案:猜猜乐

The sacred work is in everyone's daily affairs, and the ideal future lies in starting bit by bit.(页眉可删)幼儿园教案:猜猜乐幼儿园教案:猜猜乐1活动目标:1、感知10以内数与量的对应关系,理解数列排列中量的递增和递减关系。

2、体验游戏的乐趣,能在游戏中比较数的大小。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花片,木珠,黄豆等若干分别装在盘子里,笔、记录纸。

(幼儿准备)数字1—10的扑克牌点卡。

活动过程:1、幼儿在自主操作活动中感知数与量对应。

幼儿将1—10的数字卡片依次排成一排,然后在数字卡的下面摆出对应量的积木。

引导幼儿发现1—10的数量按顺序排放时的递增(递减)关系。

2、游戏活动“猜个数”教师分别从各盘中抓一把食物食物或玩具,请幼儿来猜个数。

如果幼儿说的量比实际的量大,就说“大了”,反之,则说“小了”。

依次进行,直到幼儿猜对为止。

教师把结果记录在纸上,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抓的数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

3、幼儿5人一组玩游戏。

游戏:“猜个数”玩法:一幼儿从盘中抓物体,另一幼儿来猜,猜对后记录个数;然后,互换角色玩。

游戏:“猜数字”玩法:一个幼儿从另一名幼儿的手中抽取一张数字卡片,让对方猜数字。

如果猜的数字比卡片上的数字大,就说“大了”,反之,则说“小了”。

直到对方猜对为止,然后互换角色玩。

活动结束:小朋友一起探讨。

幼儿园教案:猜猜乐2活动目标:鼓励幼儿根据图片信息,尝试描述主要特征,并在猜猜乐的游戏中了解一些与中国有关的事和物,激发孩子对中国的感情。

活动准备:图片(筷子、汽车、飞机、小狗、国旗、熊猫、天安门、长城、牡丹、乒乓球、胡锦涛等)计分牌、铅笔、10分的扑克牌7张。

活动过程:一、导入师:小朋友们中午好!幼:老师中午好!师:看看今天的主题活动是什么?幼:猜猜乐。

师:想想看,猜猜乐会是干什么的活动呀?幼:脑筋急转弯师:今天可不是脑筋急转弯,我们要像猜谜语一样的玩。

数字理解教案二:把10以内的数字联系到实际生活

数字理解教案二:把10以内的数字联系到实际生活

数字理解教学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字理解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增强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并将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使学生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篇文章将主要介绍数字理解教案二:把10以内的数字联系到实际生活,帮助学生了解10以内的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量化物品数量10以内的数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数字,例如菜市场中的蔬菜水果数量、超市的商品价格、家中的衣物数量等等,都涉及到10以内的数字。

在日常生活中,把10以内的数字联系到实际生活,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数字的用途,例如加减法的使用、货币的计算、物品的数量等。

2、时间的记录和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时间的计算特别常见,例如一天有多少小时、一周有几天、一年有几个月等,这些时间的计算都涉及到10以内的数字。

通过数字理解教学,可以让学生认识时间的分段和计算,例如5分钟等于多少秒、10分钟等于多少秒、60分钟等于多少小时等。

3、数字的排列和组合在日常生活中,数字的排列和组合也是非常常见的,例如电话号码、门牌号码等,通过数字理解教学,可以让学生理解数字的排列和组合的规则,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记忆数字和灵活应用数字。

4、序号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序号也是非常常见的,例如排队等待、公交车站台等,都涉及到序号的理解。

通过数字理解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数字与序号的对应关系,并且能够运用数字来标示序号,例如排队时的序号、车站台的站点编号等。

5、数量的比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对物品的数量进行比较,例如比较两件商品的价格、比较两个人拿的钱数等。

通过数字理解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比较数字的方法,例如增量法、减量法等,并且能够用数字来量化和比较物品的数量。

以上是把10以内的数字联系到实际生活的主要方面,通过数字理解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字的应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并且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使学生觉得数学不仅是一种理论知识,而更是一种实用技能。

中班数学课件《感知10以内的数量》教案学具PPT课件

中班数学课件《感知10以内的数量》教案学具PPT课件

小组合作任务
任务目的:通过小组合作任务,培养 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同时加深他们对10以内数量的理解 。
任务材料:准备一些小组合作游戏所 需的材料,如数字卡片、计数器等。
任务玩法: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若干 小组,每组4-5名幼儿。然后,教师 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任务,例如:“ 请用数字卡片摆出最大的两位数”, 或“请用计数器数出指定数量的物品 ”。小组内的幼儿需要共同讨论并完 成任务,期间可以相互帮助和提示。 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可以选派一名 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并与其 他小组进行交流和分享。
线上线下互动
通过线上资源引导学生学习,线下资源进 行巩固和拓展,形成良性互动。
家长参与和支持
家长沟通
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 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 需求,鼓励家长积极参与 孩子的数学学习。
家庭作业
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让 家长了解教学内容和要求 ,指导孩子在家中完成相 关练习。
家长反馈
定期收集家长的反馈意见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 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
游戏化评价
采用游戏化的评价方式, 对幼儿的学习成果进行综 合评价,了解幼儿掌握情 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03
互动环节与活动设计
实物操作游戏
游戏目的
通过实物操作游戏,使幼儿能够直观 地感知10以内的数量,并培养他们的 计数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游戏材料
准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或玩具,如积 木、小球、水果等,确保每个幼儿都 有足够的操作材料。
数量比较
引导幼儿学习数量比较的方法,能够 判断两组物品数量的多少,并进行简 单的比较和排序。
运用游戏化教学手段
游戏化教学设计
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 戏环节,激发幼儿的学习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数与量的对应》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数与量的对应》

《数与量的对应》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数与量的对应关系,能够正确匹配数和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数与量的对应关系,能够正确匹配数和量。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与量的对应关系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苹果、橘子、香蕉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数量。

(二)探究数与量的对应关系1.老师分发学具,每个学生一套,包括1-10的数字卡片和相应数量的物品图片。

2.学生按照数字卡片上的数字,找出对应数量的物品图片,进行一一对应摆放。

(三)游戏巩固1.老师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张数字卡片和相应数量的物品图片。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自己的“朋友”,即找到与数字卡片数量相同的物品图片。

3.老师宣布游戏结束,学生展示成果,老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1.老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铅笔、书本等,让学生自己找出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老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作业布置1.请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生活中存在的数与量的对应关系,记录下来,明天课堂上分享。

2.家长协助孩子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游戏互动中理解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在教学中,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掌握了数与量的对应关系,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需要老师在课堂管理方面加强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目标。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理解数与量的对应关系,能够正确匹配数和量。

1.老师拿出一张数字卡片“3”,问:“谁能告诉我,3可以代表什么数量?”学生甲:“3可以代表3个苹果。

”学生乙:“也可以是3个橘子。

幼儿园中班数学《10以内数与量的对应》教案

幼儿园中班数学《10以内数与量的对应》教案

幼儿园中班数学《10以内数与量的对应》教案中班数学《10以内数与量的对应》参考教案,活动目标是培养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复习数字1—10,通过让幼儿数出皮球的个数,在下图涂出出相对应的数量并圈出正确的数字。

设计背景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发现我班的幼儿在手、口一致的的数数时,还不能完全正确掌握,我想让他们具体的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特别选择了这个教学内容。

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复习数字1:10。

2.通过让幼儿数出皮球的个数,在下图涂出出相对应的数量并圈出正确的数字个过程,使幼儿学习数量的对应,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

3.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重点难点重点:让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

难点: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

活动准备数字卡各类物品、食物卡。

活动过程一、从《拍手歌》导入复习数字宝宝1:10,并随机抽取数字卡,让幼儿念出来。

二、按顺序排列让幼儿到黑板上把数字卡从1排列到10。

三、数一数让幼儿数一数物品(铅笔、蝴蝶、小鸭子等)的数量,并能用数字几来表示它。

四、点数给相应数量的圆涂上颜色,并把数字圈出来。

1.请小朋友到嘟嘟牛家做客,嘟嘟牛拿出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如玉米、西瓜、糖果等。

2.点数:请幼儿到黑板手、口一致的点数。

3.嘟嘟牛忘记了这些好吃东西的数量,请幼儿用涂圆圈的方法标识起来,并把数字圈出来。

请个别幼儿到黑板上点数、涂色、圈数字。

4.请幼儿把课本翻到P11页,教师详细讲解,幼儿作业。

5.教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结构合理,幼儿兴趣,培养了幼儿手、口一致的数数,并复习数字1:10。

通过让幼儿数出皮球的个数,在下图涂出出相对应的数量并圈出正确的数字这个过程,使幼儿学习数量的对应,感知把具体的量抽象成数的过程。

幼儿非常积极的上前做题。

但有一点,就是有个别幼儿还不会点数的,要加强数数的能力了。

大班蒙氏数学数与量的对应教案 (2)

大班蒙氏数学数与量的对应教案 (2)

大班蒙氏数学数与量的对应教案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与量的对应关系;•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掌握一些基本的意义、计数和估量。

教学准备•数字牌 0~9;•黑色计数珠 10 条。

教学步骤第一步:理解数与量的概念首先,我们需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数”和“量”。

数就是我们在数数的时候使用的数字,比如“1”、“2”、“3”等等,而量则是指我们通过测量来得到的数据,比如长度、重量、容积等等。

第二步:数与量的对应关系现在我们来告诉学生数与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我们可以拿出数字牌中的“5”这个数字,问学生这个数字代表了什么意义。

学生可以回答出这个数字代表了“五个”这个数量。

接下来,我们可以拿出一组计数珠,点出其中的五颗珠子,同样向学生问这组计数珠代表了什么意义。

这时,学生可以回答出这组计数珠应该代表了同样的“五个”这个数量。

通过这样的一组示范,应该能够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数与量的对应关系,从而对于后续的教学有了更好的基础。

第三步:教学实践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际操作来巩固学生对于数与量的认识。

实践一:认识数我们可以将数字牌中的数字摆放在桌面上,让学生进行数数练习。

此时,数字牌应该排列成为一个从 0 到 9 的数列。

实践二:计算我们可以用数字牌向学生出示一个简单的加法问题,比如“3+4=?”学生可以先用计数珠或者手指等方式模拟出3个和4个,然后相加起来,再用计数珠或者手指数出答案。

实践三:实际估量我们可以拿来一些常见的物品,比如书、水杯、橙子等等,让学生估量它们的数量。

这时,学生可以先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再采用数数或用计数珠的方式来估量它们的数量。

总结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通过理解数与量的概念、了解数与量的对应关系、实践操作来对数学数与量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的意义、计数和估量。

数与量的关系教案

数与量的关系教案

数学教案《10以内数与量的对应》作者:范岩时间:2012-08-16 16:12:02活动内容:科学领域<<10以内数与量的对应>>活动目标: 1.加强幼儿10以内数数的能力,进一步理解数字的含义。

2.感知10以内的数与量对应关系,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3.激发幼儿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活动准备:教具:1-10的数字卡片,树婆婆与鸟娃娃课件。

学具:鸟窝拼搭形式卡,数字卡片与小棍一套。

活动过程:一、拍手歌:巩固10以内数字的认读随歌曲,幼儿进行听口令认数,拍手。

二、故事导入集体活动:(1)、感知10以内数量:教师出示树婆婆图片,树婆婆很孤单,到底怎么了来听故事!1、教师用故事导入目测5以内数量:路边有一棵大树,他很孤单,一天飞来了一只小鸟,它想在树婆婆身上做个鸟窝,小鸟很快生了一窝鸟宝宝,(播放课件)让幼儿目测出有几只鸟宝宝呢?鸟宝宝们整天叽叽喳喳的,树婆婆再也不冷清了。

2、继续出示不同数量的小鸟,(感知6-10的数量):渐渐地来树婆婆身上的小鸟也越来越多了!(出示6-10只小鸟图片)引导幼儿分别点数说出总数。

后来小鸟发现树婆婆的背也弯了,小鸟们要想一个好办法,让树婆婆既不累,也不冷清。

(2)、学习数量对应:小鸟们呼吁大家种了许多树,有多少棵呢?(幼儿点数 10棵)我们来给它们配上数字吧!1、数字卡片排队请幼儿将1-10的数字按序排列在10棵小树上。

2、小鸟与数字对应:教师演示,并让幼儿上前操作。

(教师小结);操作结果。

3、游戏;树婆婆与小鸟一天树婆婆发现小鸟们都搬走了,好伤心!树婆婆忽然又听见了小鸟的叫声:树婆婆早上好!小鸟又回来陪树婆婆了。

邀请树婆婆一起做游戏,树婆婆更加开心了。

(教师与幼儿一同游戏,桉树卡玩抱一抱游戏)。

三、操作活动:天气冷了,我们来给小鸟搭鸟窝好吗!以后小鸟可以晚上住进鸟窝里,白天出来陪着树婆婆。

(幼儿操作):按照鸟窝拼搭形式卡数出相同数量的小棒进行拼搭,并将小棒数量用数字表示出来。

《数与量的对应》小学数学教案

《数与量的对应》小学数学教案

《数与量的对应》小学数学教案第一章:数的概念与认知1.1 学习目标: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能够数数并说出数的名称。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能够快速识别和记忆数字。

1.2 教学内容:认识数字0到10,学会数数,从1数到10。

理解数的顺序,能够正确排列数字。

掌握数的名称,能够准确地读出数字。

1.3 教学活动: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数字并能够正确读出数字的名称。

学生进行数数练习,从1数到10,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学生分组进行数字接龙游戏,增强对数字的记忆和敏感性。

第二章:量的认识与比较2.1 学习目标:让学生理解量的概念,能够对物品进行数量的比较。

培养学生对量的敏感性,能够准确地估计和比较物品的数量。

2.2 教学内容:认识数量的概念,学会使用数词(如:一、二、三等)来描述物品的数量。

学会比较物品的数量,能够判断哪个物品多,哪个物品少。

2.3 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不同数量的物品,引导学生用数词描述物品的数量。

学生进行物品数量的比较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学生分组进行“哪个多,哪个少”的游戏,增强对数量比较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章:数的加减法3.1 学习目标:让学生掌握数的加减法运算,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学习加法的概念,理解加法的运算规则。

学习减法的概念,理解减法的运算规则。

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练习。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学生进行加法计算的练习。

教师讲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学生进行减法计算的练习。

学生进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第四章:量的分组与分类4.1 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会对物品进行分组和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分组和分类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学习分组的概念,理解分组的方法和原则。

学习分类的概念,理解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对物品进行分组和分类的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