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小论文五篇
数学小论文六年级范文

数学小论文六年级范文数学小论文范文一:数学论文——数学的广泛数学是什么呢?单纯的算式、枯廖乏味得标题?数学,不就是数的学问吗?那你就太不了解数学了。
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一切日常几乎都用到了它。
如:“水利方面,要考虑海上风暴、水源污染、港口设计等,也是用方程描述这些问题再把数据放进计算机,求出它们的解来,然后与实际观察的结果对比验证,进而为实际服务.这里要用到很高深的数学。
”“要用数学来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温度等作为变量,用方程表示它们的变化规律,通过方程的“稳定解”来研究化学反应.这里不仅要应用基础数学,而且要应用“前沿上的”、“发展中的”数学。
”“生物学方面,要研究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脉搏等周期性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用方程组表示出来,通过寻求方程组的“周期解”,研究这种解的出现和保持,来掌握上述生物界的现象.这说明近年来生物学已经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也是要应用“发展中的”数学。
这使得生物学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在买衣物时,物品所进行的优惠就运用到了数学中的折扣与分率的知识运用。
谈到人口学,只用加减乘除是不够的.我们谈到人口增长,常说每年出生率多少,死亡率多少,那么是否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呢?不是的.事实上,人是不断地出生的,出生的多少又跟原来的基数有关系;死亡也是这样,由此可见数学的广泛性。
应用数学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人说,它是我们的全部知识中,凡是能用数学语言来表示的那一部分。
应用数学着限于说明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纯粹数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广泛的应用性也是数学的一个显着特征。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20世纪里,随着应用数学分支的大量涌现,数学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科学部门。
六年级数学小论文(15篇)

六年级数学小论文第1篇今日,我在做题时被一道应用题给难住了。
这道题的题目是小华今年3岁,今年爸爸26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我百思不得其解。
之后妈妈回来了,我就请教妈妈。
妈妈帮我分析根据这个题目的条件可知,今年爸爸和小华的“年龄差”是26-4=24(岁)。
再根据“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这一关系,画张图试试。
我们俩就开始画了起来。
画了图之后,我立刻明白过来了他们俩过了几年后,“年龄差”还是24岁。
再根据差倍问题的解法求出几年后小华的年龄,用几年后小华的年龄减去2岁,就能够求出中间经过了几年了。
解是26-2=24(岁)24÷(3-1)=12(岁)12-2=10(年)答10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
妈妈又让我验算一下,10年后爸爸的年龄是不是小华的3倍。
(26+10)÷(2+10)=36÷12=3耶!我答对了。
看来做题先得画图,画了图就能就一目了然了。
六年级数学小论文第2篇孙一、王二、张三、李四四位水手乘坐的小船不幸被大风吹到了一座荒岛边,可整个岛上除了椰子树就是灌木林与野草。
为了生存他们只好把所有的椰子都采摘下来,堆放在一齐。
天黑了,大家又累又困来不及分摊椰子就躺下睡着了。
夜里1点钟,孙一醒来,肚子饿得咕咕直叫。
他看伙伴们睡得正香,就轻手轻脚地爬起来,走到椰子旁,把椰子分成相等的4份,见还多出1个,就把那个椰子吃了,然后把自我的一份藏起来后躺下继续睡觉。
夜里2点钟,王二醒了过来。
他见伙伴们呼呼大睡,也轻手轻脚地爬起来,走到椰子旁,把椰子分成相等的4份,见还多了1个,就把多出的那个椰子吃了,然后把自我的一份藏好后躺下继续睡觉。
夜里3点钟,张三又醒了。
他看伙伴们睡得很香,就轻手轻脚地爬起来,走到椰子旁,把椰子分成相等的4份,见还多了1个,就把那个椰子吃了,然后把自我的一份藏好后躺下继续睡觉。
夜里4点钟,李四又醒了。
四周静悄悄的,伙伴们都在睡梦中。
李四就轻手轻脚地爬起来,走到椰子旁,把椰子平均分成相等的4份,见还多了1个,就把那个椰子吃了,然后把自我的一份藏起来躺下继续睡觉。
数学小论文六年级 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六年级数学小论文数学小论文六年级(一)六年级数学小论文(第六篇我们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下面是我的一些亲身经历,它都证明了这是条真理。
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妈妈说:要有计划地把这些购物券用完,所以每买一件东西都要算一算用了多少钱,当我们买完所需的东西之后,刚要离开,我看见货架上正好摆着火腿肠,于是我让妈妈买些火腿肠,妈妈同意了。
可是刚走几步,我又看见货架上摆着一包一包的,同样品牌,同样重量,里面有10根,每包4.30元。
到底买一包一包的呢,还是买一根一根的?我犹豫了。
突然,我的脑子一转,有了,只要比较一下,哪一种合算就买哪一种。
于是我开始算起来:零卖的如果买10根,每根4角,共是4元,而整包的要4.30元,多了3毛钱,所以我决定买散装的。
我把我计算的过程说给妈妈听,妈妈听了直夸我爱动脑,因此我也就成为了妈妈的小会计。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我家的桌子的面是正方形,钟的面是正方形,我家的床面是长方形,门的面也是长方形,我们用的三角板是三角形的…… 冰箱是长方体,牙膏盒是长方体,我家的电脑外包装箱是一个正方体……现在我已经学会了计算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也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体积的有关计算,还能灵活地运用,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比如:上星期,妈妈带我们去郑州的一个游泳馆,妈妈说:小语,你现在已经上五年级了,看我们面前的这个游泳池,你知道这个池内贴瓷片的面积和它能容纳多少水吗?我得意地说:这个当然没有问题,其实就是计算它的表面积和容积,需要知道它们的长、宽和高。
首先,我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就是求它的表面积,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这个游泳池没有上面,也就是要求5个面的总面积,就是用长×宽+(长×高+宽×高)×2,求出来的就是这个游泳池的表面积,最后要用面积单位;第二个问题是求它的容积,是用它的长×宽×高,但注意最后要用体积单位。
六年级数学小论文15篇

六年级数学小论文15篇六年级数学小论文15篇六年级数学小论文(一):数学的知识海洋是无穷尽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也韵味无穷。
今日,一道趣味的数学题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叫妈妈来一齐思考这道题。
题目如下:某区举行小学生春季运动会,其中某校参加的人数占运动员总人数的十五分之一;若这个学校再去10名运动员,则该校人数占运动员总人数的二十三分之二。
问这次运动会共有运动员多少人?这个学校有多少人参加运动会?妈妈看到这道题后,二话不说,立马用方程来解。
设原先共有运动员X人参加,那么现参赛总人数为(X+10),根据”原先参赛总人数×115+10=此刻参赛总人数×223”的关系式得出X=450,那么最终的答案就是:这次运动会共有460人参加,这个学校有40人参加。
我承认,在解方程的熟练程度方面,我还不如妈妈;可是,难道这道题就只能用解方程这一种方法来求解吗?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说过:掌握了比例法,能够使问题简单化,甚至能够把六年级的数学题变为二年级的那么简单!这道题目中有变量,也有不变量。
哈哈,这时候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以不变量或者中间量做单位1”而用比例法求解。
对于这道题,不变量是其他学校的参赛人数。
所以,用1-115=1415算出原先这个学校和其他学校的人数比例是1:14。
然而这个学校增加10人后,那总人数也就增加10人,所以用1-223=2123算出此刻这个学校和其他学校的人数比例是2:21。
列出算式如下:(原)某校:其他=1:14=3:42(现)某校:其他=2:21=4:42因为其他学校参赛人数不变,这样就能够算出这个学校增加10人是增加了4-3=1份,那么,比的单位就是10÷1=10人。
用4×10=40就算出这个学校此刻的参赛人数;(4+42)×10=460算出这次运动会参赛的总人数。
一道题就这样被迎刃而解了。
六年级数学小论文(15篇)

六年级数学小论文第1篇今日,我在做题时被一道应用题给难住了。
这道题的题目是小华今年3岁,今年爸爸26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我百思不得其解。
之后妈妈回来了,我就请教妈妈。
妈妈帮我分析根据这个题目的条件可知,今年爸爸和小华的“年龄差”是26-4=24(岁)。
再根据“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这一关系,画张图试试。
我们俩就开始画了起来。
画了图之后,我立刻明白过来了他们俩过了几年后,“年龄差”还是24岁。
再根据差倍问题的解法求出几年后小华的年龄,用几年后小华的年龄减去2岁,就能够求出中间经过了几年了。
解是26-2=24(岁)24÷(3-1)=12(岁)12-2=10(年)答10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
妈妈又让我验算一下,10年后爸爸的年龄是不是小华的3倍。
(26+10)÷(2+10)=36÷12=3耶!我答对了。
看来做题先得画图,画了图就能就一目了然了。
六年级数学小论文第2篇孙一、王二、张三、李四四位水手乘坐的小船不幸被大风吹到了一座荒岛边,可整个岛上除了椰子树就是灌木林与野草。
为了生存他们只好把所有的椰子都采摘下来,堆放在一齐。
天黑了,大家又累又困来不及分摊椰子就躺下睡着了。
夜里1点钟,孙一醒来,肚子饿得咕咕直叫。
他看伙伴们睡得正香,就轻手轻脚地爬起来,走到椰子旁,把椰子分成相等的4份,见还多出1个,就把那个椰子吃了,然后把自我的一份藏起来后躺下继续睡觉。
夜里2点钟,王二醒了过来。
他见伙伴们呼呼大睡,也轻手轻脚地爬起来,走到椰子旁,把椰子分成相等的4份,见还多了1个,就把多出的那个椰子吃了,然后把自我的一份藏好后躺下继续睡觉。
夜里3点钟,张三又醒了。
他看伙伴们睡得很香,就轻手轻脚地爬起来,走到椰子旁,把椰子分成相等的4份,见还多了1个,就把那个椰子吃了,然后把自我的一份藏好后躺下继续睡觉。
夜里4点钟,李四又醒了。
四周静悄悄的,伙伴们都在睡梦中。
李四就轻手轻脚地爬起来,走到椰子旁,把椰子平均分成相等的4份,见还多了1个,就把那个椰子吃了,然后把自我的一份藏起来躺下继续睡觉。
六年级数学小论文精选23篇

六年级数学小论文精选2第一篇:如何计算分式的大小比较在学习数学时,我们会涉及到分式的大小比较。
那么,如何计算分式的大小比较呢?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化简分数。
对于一个分数,如果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不为1,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约分的方式来化简分数,使得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为1。
其次,我们可以根据两个分数的分子乘以另一个分数的分母,或者两个分数的分母乘以另一个分数的分子,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例如,对于两个分数a/b和c/d,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如果ad>bc,则a/b>c/d;如果ad<bc,则a/b<c/d;如果ad=bc,则a/b=c/d。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情况。
例如,对于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我们只需要比较它们的分子的大小;对于两个整数的比较,我们可以将它们分别作为分子和分母,然后化简分数进行比较。
总之,比较分数的大小,需要先化简分数,再根据乘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分数的大小关系。
第二篇: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在数学中,最大公因数是指两个或多个整数共有因子中最大的一个。
那么,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呢?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方法。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种常见的方法——质因数分解法。
所谓质因数,就是素数的简称。
我们可以先将两个数分别进行质因数分解,然后求出它们共有的素数因子,并将这些素数因子相乘,得到的结果便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其次,我们还可以利用欧几里得算法(辗转相除法)来求最大公因数。
该算法基于以下原理:若a>b,则a和b的最大公因数等于b和a%b的最大公因数。
一直重复这个过程,直到b等于0为止。
此时,a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例如,如果两个数中有0,则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为另一个数;如果两个数是负数,则需要将它们变为正数进行求解。
总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可以通过质因数分解法或欧几里得算法来实现。
数学小论文六年级范文

数学小论文六年级范文数学小论文范文一:数学论文——数学的广泛数学是什么呢?单纯的算式、枯廖乏味得标题?数学,不就是数的学问吗?那你就太不了解数学了。
我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一切日常几乎都用到了它。
如:“水利方面,要考虑海上风暴、水源污染、港口设计等,也是用方程描述这些问题再把数据放进计算机,求出它们的解来,然后与实际观察的结果对比验证,进而为实际服务.这里要用到很高深的数学。
”“要用数学来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温度等作为变量,用方程表示它们的变化规律,通过方程的“稳定解”来研究化学反应.这里不仅要应用基础数学,而且要应用“前沿上的”、“发展中的”数学。
”“生物学方面,要研究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脉搏等周期性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用方程组表示出来,通过寻求方程组的“周期解”,研究这种解的出现和保持,来掌握上述生物界的现象.这说明近年来生物学已经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也是要应用“发展中的”数学。
这使得生物学获得了重大的成就。
在买衣物时,物品所进行的优惠就运用到了数学中的折扣与分率的知识运用。
谈到人口学,只用加减乘除是不够的.我们谈到人口增长,常说每年出生率多少,死亡率多少,那么是否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呢?不是的.事实上,人是不断地出生的,出生的多少又跟原来的基数有关系;死亡也是这样,由此可见数学的广泛性。
应用数学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人说,它是我们的全部知识中,凡是能用数学语言来表示的那一部分。
应用数学着限于说明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纯粹数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广泛的应用性也是数学的一个显着特征。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20世纪里,随着应用数学分支的大量涌现,数学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科学部门。
数学小论文作文(通用15篇)

数学小论文作文(通用15篇)数学小论文作文(通用15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小论文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小论文作文1今天是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可高兴了。
爸爸妈妈说:“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来玩一个抓纸的游戏怎么样?”我点了点头,爸爸拿了4个形状相等,大小相同的纸,分别把2张红纸和2张蓝纸放进这个袋子里说:“这个不是透明袋子,里有2张红和2张蓝纸,如果你摸到2张都是红纸或2张都是蓝纸的话,我就给你5块钱,否则你给我5块钱,好不好?”我说:“那我可不干。
”爸爸问:“这是为什么呀?你不是也有机会挣钱吗?”我有说:“虽然我也能挣钱,可是机会并没有你多呀!你想,一共有4张纸,如果我第一张摸到的是红色,袋子里还剩下2张蓝色纸和一张红色纸,那么再摸到红色的机会只有1/3,而摸到蓝色的机会却是2/3;如果我第一张摸到的是蓝色,那么再摸到蓝色的机会只有1/3,而摸到过红色的机会却是2/3,所以你当然比我更容易挣钱喽。
”爸爸说:“不错吗,小子,看你也挺聪明的嘛,这样也迷不到你,好吧,看你今天表现得还不错,奖励你五块钱吧!”我高兴极了,今天真是个好日子。
数学小论文作文2在学校里,学了如何算体积的,急忙想算一下周围用品的体积。
突然,我的目光集中在我的未开封清风面巾纸上,有了,就只算单张面巾纸的体积。
既然算单张的,就要先算整包的。
我拿出尺子,分别量出了长,宽,高。
长:7。
4厘米体积为:7·4×5。
6×2。
5=103。
6立方厘米宽:5,6厘米但是,我突然想到,面巾纸是可以压的扁一点的,这不高:2。
5厘米就减少了体积吗?我思考了几分钟,想到既然是测量未开封的的,就应该是未压扁的。
想到这,我又看到了我的数据。
可能是量的是压得。
最后仔仔细细量重新变动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数学小论文五篇
【导语】“数学小论文”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他们发现的数学问题及其解决,是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一种书面写作记录。
六年级数学小论文篇一
今天,我无意间发现里一个有趣的测试,这是一个由印第安人发明的水晶球心理测试。
我打开页面,看了看规则,是这样的:随便从10—99之间选一个数字,把十位数和
个位数相加,再把原数减去相加的数,最后记住得出数字的图案,点一下水晶球,就会出现那个你记住的图案了(水晶球旁边有10——99的数字,数字旁有一种图案)。
如:23 2+3=5 23—5=18。
我看好后,就选了78 7+8=15 78——15=63。
我又看了看63旁的图案,便点了点
水晶球,发现出现的图还真的是我记下的图。
我又选了一些数字,算了算,水晶球都可以准确的出现我记下的图案。
好神奇啊!
我心想:水晶球为什么知道我记下的图案啊?
于是,我做了一个很笨的小实验:从10——99的数字都算一遍。
结果发现得出来的
数都是9的倍数:9、18、27、36、45、54、63、72。
我又看了看这些数字边的图案,都
是一样的。
我说:”哦,所以水晶球会知道我记下的图案啊!哈哈哈!“
我发现数学其实无处不在。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数学的海洋将任我们翱翔!
六年级数学小论文篇二
数学的知识海洋是无穷尽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也韵味无穷。
今天,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叫妈妈来一起思考这道题。
题目如下:某区举行小学生春季运动会,其中某校参加的人数占运动员总人数的十五分之一;若这个学校再去10名运动员,则该校人数占运动员总人数的二十三分之二。
问
这次运动会共有运动员多少人?这个学校有多少人参加运动会?
妈妈看到这道题后,二话不说,立马用方程来解。
设原来共有运动员X人参加,那么现参赛总人数为(X + 10),根据“原来参赛总人数× 1/15 + 10 = 现在参赛总人数
× 2/23”的关系式得出X = 450,那么最终的答案就是:这次运动会共有460人参加,
这个学校有40人参加。
我承认,在解方程的熟练程度方面,我还不如妈妈;但是,难道这道题就只能用解方程这一种方法来求解吗?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说过:掌握了比例法,可以使问题简单化,甚至可以把六年级的数学题变为二年级的那么简单!这道题目中有变量,也有不变量。
哈哈,这时候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以不变量或者中间量做单位1”而用比例法求解。
对于这道题,不变量是其他学校的参赛人数。
所以,用1 - 1/15 = 14/15算出原来这个学校和其他学校的人数比例是1:14。
然而这个学校增加10人后,那总人数也就增加10人,所以用1 - 2/23 = 21/23算出现在这个学校和其他学校的人数比例是2:21。
列出算式如下:
(原)某校:其他 = 1:14 = 3:42
(现)某校:其他 = 2:21 = 4:42
因为其他学校参赛人数不变,这样就可以算出这个学校增加10人是增加了4 - 3 =
1份,那么,比的单位就是10 ÷ 1 = 10人。
用4 × 10 = 40就算出这个学校现在的参
赛人数;(4 + 42)× 10 = 460算出这次运动会参赛的总人数。
一道题就这样被迎刃而解了。
看到我不列方程直接算出答案,妈妈先是有些惊讶,继而拍拍自己脑门,连声说着:“我怎么没想到呢?”接着,当我说出:“数学王老师说了,如果看到应用题只知道列方程的话,是没有前途的”这句话后,妈妈来了句:“太伤自尊了!”就假装不理我了。
通过这道有趣的数学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遇到难题不要怕,积极思考各个数之间的关系,进而找到解题的钥匙,这样,任何题都能被解决。
六年级数学小论文篇三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身影,超市里,餐厅里,家里,学校里………都离不开数学。
我也有几次对数学的亲身经历呢,我挑其中两件事来给大家说一说。
记得三年级,有一次,我和妈妈逛超市,超市现在正在搞春节打折活动,每件商品的折数各不相同。
我一眼就看中了一袋旺旺大礼包,净含量是628克,原价35元,现在打
八折,可是打八折怎么算呢?我问妈妈。
妈妈告诉我,打八折就是乘以0.8,也就是
35*0.8=28(元)。
我恍然大悟。
我准备把这袋旺旺大礼包买下来,可是,妈妈告诉我,
可能后面的旺旺大礼包更便宜,要去后面看看。
走着走着,果然,我又看见了卖旺旺大礼包的,净含量是650克,原价40元,现在也打八折。
这下,我犯了愁,净含量不同,原
价也不同,哪个划算呢?我又问妈妈。
妈妈告诉我35*0.8=28(元),40*0.8=32(元),一袋是628克,现价28元,另一袋是650克,现价32元。
用28/628≈0.045,
32/650≈0.049,0.049>0.045,所以第二袋划算一点儿,于是,我们买下了第二袋。
通过这次购物,我知道了怎样计算打折数,怎样计算哪种物品更划算一些。
记得四年级,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出去玩,朋友的妈妈给我们俩出了一道题:
1~100报数,每人可以报1个数,2个数,3个数,谁先报到100,谁就获胜。
话音刚落,我便思考怎样才能获胜,我想:这肯定是一道数学策略问题,不能盲目地去报,里面肯定有数学问题,用1+3=4,100/4=25,我不能当第一个报的,只能当最后一个报的,她报X
个数,我就报(4—X)个数,就可以获胜,我抱着疑惑的心理去和她报数,显然,她没有思考获胜的策略,我用我的方法去和她报数,到了最后,我果然报到了100,我获胜了。
原来这道数学问题是一道典型的对策问题,需要思考,才能获胜。
到了六年级,我也学到了这类知识,只不过,更加难了,通过这次游玩,我喜欢上了对策问题,也更加爱思考,寻找数学中的奥秘。
数学,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刚刚开始攀登时,感觉很轻松,但我们爬得越高,山峰就变得越陡,让人感到恐惧。
这时候,只有真正喜爱数学的人才会有勇气继续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数学的高峰上的人,都是发自内心喜欢数学的,站在峰脚的人是望不到峰顶的。
只有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才能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
六年级数学小论文篇四
在美国有一个小男孩,他叫洛齐·盖亚。
一个风光美好的日子,天空突然出现了一轮黑圈,将盖亚吸了进去。
转眼间,盖亚来到了一个外星球上。
这星球上的居民们很混乱,盖亚连忙拉住一位老外星人,问他这是怎麽回事?听过一段话后,盖亚才只到了。
原来这里有两个国家:语文国和数学国。
两国总统争辩哪国强而引发了战争。
其实他们的战争并非什麽抢林弹雨之类的,而是双方互相出题。
如果回答错误,就失败了。
盖亚的好奇心发亮了,他悄悄地跑到战斗场旁的一根大柱上偷看。
只见语文王穿着苏轼套装,数学王则穿着华罗庚套装。
数学王首先出题:934988706乘82633316等于?语
文王哑了。
他虽然语文博大精通,但对数学来说,1加1都不会,怎能解决这道题呢?只
有乖乖认输了。
语文王也出题了:“孙行者”的下句是什麽?数学王也像语文王一样成哑巴了。
两国总统沉默不语了,看来他们明白了不学习其它知识是不行的。
之后,语文王和数学王决定将语文国和数学国融合成一个国家,叫“语数国”。
人们便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发展。
盖亚不知不觉地回到了地球,他也知道了不能单学一种本领,不然就会受人轻视的喔!六年级数学小论文篇五
今天,我在做题时被一道应用题给难住了。
这道题的题目是:小华今年3岁,今年爸爸26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妈妈回来了,我就请教妈妈。
妈妈帮我分析:根据这个题目的条件可知,今年爸爸和小华的“年龄差”是26-4=24(岁)。
再根据“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这一关系,画张图试试。
我们俩就开始画了起来。
画了图之后,我马上明白过来了:他们俩过了几年后,“年龄差”还是24岁。
再根据差倍问题的解法求出几年后小华的年龄,用几年后小华的年龄减去2岁,就可以求出中间经过了几年了。
解是:26-2=24(岁)
24÷(3-1)=12(岁)
12-2=10(年)
答:10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
妈妈又让我验算一下,10年后爸爸的年龄是不是小华的3倍。
(26+10)÷(2+10)=36÷12=3
耶!我答对了。
看来做题先得画图,画了图就能就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