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的比较研究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英译本的翻译批评与赏析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英译本的翻译批评与赏析作者:滕丹丹谢丹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4期摘要:本文旨在选取《牡丹亭》的第一出《标目》的英译本,对汪榕培英译本和许渊冲和许明英译本进行翻译批评与赏析,一次来探讨戏曲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牡丹亭》;《标目》;翻译批评与赏析中国古典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极富魅力的艺术表演形式历来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牡丹亭》是16世纪中国杰出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该戏曲共五十五出,描写了大家闺秀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生死之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1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的组成结构明清传奇分“出”,“出”相当于西方戏剧的“场”,也等同于元杂剧中的分“折”,是划分明清传奇的基本结构单位。
《牡丹亭》便有五十五出。
“出”作为一个单位是由出目和戏文组成。
出目为每出的题目,戏文是传奇戏剧文本的正文,由曲词、宾白和“介”三个部分有机地组合到一起。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蝶恋花]说明了该剧的创作缘起;第二部分[汉宫春]为本剧的剧情梗概;第三部分为四句下场诗。
2 《牡丹亭》第一出《标目》的英译本比较2.1 曲牌[蝶恋花]的翻译原文:[蝶恋花]汪译:(To the tune of Dielianhua)许译:(Singing to the tune of Butterflies in Love with Flowers)曲牌是曲谱的名称,汪采取音译的方法,将“蝶恋花”音译为Dielianhua,并补译了“To the tun e of”,点出了“蝶恋花”是一曲调。
许采取的是意译加补译的方法,补译了“Singing to the tune of”并将“蝶恋花”译为Butterflies in Love with Flowers,通过首字母大写点明了Butterflies in Love with Flowers是一专有名词,是下面演员演唱的曲调。
从《牡丹亭》英译本看译者的翻译心理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22期总第618期从《牡丹亭》英译本看译者的翻译心理摘 要:翻译心理学是以译者为主体,主要研究其翻译过程中各阶段的心理活动,如认知心理活动、审美心理活动和文化心理活动等,注重研究翻译过程而非翻译结果的跨学科研究。
译者的心理活动在翻译过程中非常重要,将直接影响译作的质量。
本文选取汪榕培、白之和许渊冲三个《牡丹亭》的英译文进行对比,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影响,旨在对《牡丹亭》译作进行更全面的解释。
关键词:翻译心理学;牡丹亭;英译本研究作者简介:齐晓天,张轶前,华北理工大学。
齐晓天 张轶前一、我国翻译心理学研究现状我国翻译理论分为两个派别,即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
两个学派翻译理论多是研究译作或者研究原文和译文间关系,却很少研究翻译过程,比如研究过程中的原作或译者的心理,因此心理学角度的思考对于翻译研究很重要。
翻译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傅斯年先生最早在20世纪初提出“翻译心理学”的概念。
翻译心理学的启蒙时期是1987年至1999年。
1999年方梦之将译者的工作心理分为完善自我、表现自我和实现自我,使关于译者心理的研究得到了关注。
武景全则对前期的翻译心理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式的思考,指出了今后翻译心理学研究的目的、课题和方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前瞻性和指导意义。
在这个时期,对翻译的研究引入心理学概念,从个人经验和体会出发,研究译者或作者的审美心理、民族、文化心理。
在这个时期,研究并不是很成熟,只是研究的初步阶段,而且并没有完全与心理学理论相结合。
1999年至今,翻译心理学研究快速发展。
随着国内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和跨学科研究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感兴趣,翻译心理学研究也随之迅速发展,主要研究作者创作心理,译者工作心理以及读者受众心理。
研究体裁也越来越广泛,起初以研究文学体裁为主,发展到各种体裁的翻译心理研究。
翻译心理学研究开始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于其未能将翻译学与心理学真正结合。
跨文化视角下汤显祖《牡丹亭》的英译情况探讨

224跨文化视角下汤显祖《牡丹亭》的英译情况探讨张余辉 施万里 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基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戏剧典籍英译的独特性,阐述了跨文化视角下汤显祖《牡丹亭》的英译情况。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牡丹亭》;英译情况汤显祖作为我国明代伟大的戏曲家和思想家,其戏剧的临川四梦,不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成就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这也有效体现了我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最高成就。
在英语国家中,自从上世纪四十年代《牡丹亭》第一个节选译本问世之后,其也逐渐为人们所了解和喜爱,这也为《牡丹亭》的英译本传播,建立一个良好的接受环境。
目前越来越多的英语国家学者,对于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作的比较也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这也表示了对汤显祖戏剧英译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中国戏剧典籍英译的独特性(一)中国戏剧的独一性中国戏剧典籍英译存在一定的独特性,只有深入了解戏剧的所指和戏剧翻译的复杂性,才能够更好的了解戏剧的典籍,从而更好的进行戏剧的英译。
首先中国戏剧典籍既不是纯粹的戏曲,也不同于话剧,其本身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这和英语当中的drama/theatre/play 等词语的概念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如果从典籍的角度着手,其意义所指也会更加的明确[1]。
那么中国戏剧典籍本身和话剧这一概念排除在外,专指剧作家按照当时的戏曲舞台演出的要求,所写的、经过历史沉淀并传承下来的书面戏剧样式经典,这就决定了其独一性。
从艺术分类学的角度出来来说,戏剧是与小说、散文、诗歌等并列的文学载体,但同时其也被称为戏剧性的诗,是诗和剧这两者的有效解决,也是曲和戏的融会贯通。
另外中国古典戏剧还有着兼容并包的特征,这就导致这当中囊括了诗词歌赋等各种文学载体当中的艺术成分,也成为展开戏剧冲突与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这也大大提升了戏剧的阅读价值。
(二)不以可表演性为最终目的对于中国戏剧典籍英译的特殊性,还在于其通常不以可表演性为其最终的目的,这就导致其和巴斯内特后期的戏剧翻译观点基本相一致,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来说,中国戏剧典籍的英译既可用于阅读,也能够用于表演。
功能对等理论下_牡丹亭_英译本赏析

1奈达与功能对等理论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工业与科技的高度发展,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产生的文化碰撞愈加激烈,翻译理论在文化碰撞的火花中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现代语言学的引入使翻译成为了基于符号学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埃米尔里厄(E.V.Rieu 1887)于1953年提出了对等原则,尤金奈达(Eugene A.Nida 1914)以此原则为基础,将其不断发展。
奈达于上世纪6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形式对等”理论,即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上应尽可能保持一致,但基于“形式对等”理论的翻译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很大的不足。
1964年,在其《翻译的科学探索》中奈达又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
按照奈达的观点,一部好的翻译作品,译文读者的反应和原文读者的反应应该基本一致。
“动态对等”可以很好的弥补“形式对等”在的不足。
在此基础之上,奈达于1986年在其著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将“动态对等”发展成为“功能对等”(避免“动态”一词所带来的歧义,即动态代表改变,而其理论本身并不改变原文的意义),并为它赋予了新的概念:所谓翻译,是在译文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来再现原文的信息。
“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的内涵和主旨基本相同。
2白之与《牡丹亭》白之(Cyril Birch 1925)是美籍英裔著名的汉学家,1960年至1991年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翻译的《牡丹亭》是这部戏曲最早的完整英译本。
该译本一经出版立即得到西方汉学界的广泛认可,1981年被评为美国杰出学术著作,并成为多所高校东亚古典文学的必修课程。
白之曾说,翻译不是刺激和折磨,翻译是一种目标严肃、有意为之的冒险,是在创造性和准确性之间达到微妙平衡的过程。
白之的该译本以忠实原文为目的,尽可能的保留源语中隐喻中的意象,不去破坏源语的美感和异国独特的风味。
3功能对等理论在《牡丹亭》英译本中应用的赏析依照奈达的理论,翻译应注重功能对等而不求形式对等。
_牡丹亭_翻译研究现状评述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汪先生深厚的翻译 和古文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伏案三四载, 两鬓又添霜”的精力投入让汪先生的译本一问世便 引起翻译界和学术界惊叹连连。徐朔方认为汪译 “后来居上”,完全超越了伯奇和张光前的译本[3]; 郭著 章 也 认 为“汪 译 是 迄 今 最 令 人 满 意 的 全 译 本”[2]。
所谓“意美”,概而言之就是指不仅要表达出其 表面意思,还要表达出其深层含义; 不仅要表达出 原作的字间之意,还要传达出言外之意。在翻译中 应该选择跟原文意似的绝妙好词,借用英美人喜闻 乐见的词汇[4]。许先 生 历 来 强 调 发 挥 译 入 语 的 优 势,许先生的译文,不仅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
2 《牡丹亭》翻译研究现状评述
《牡丹亭》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最高成就之一, 其声誉早已播之四海。《牡丹亭》能够走出国门,以 凄美的爱情故事和优美的语言俘获外国读者的心
灵,其中翻译功不可没。因此总结《牡丹亭》翻译研 究的现状不仅可以在《牡丹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 为其推波助澜,还能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向 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学经典,在世界范围内传 播中国文化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2. 1 《牡丹亭》翻译研究宏观概述
摘 要: 文章通过追溯《牡丹亭》英译的历程,对《牡丹亭》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牡丹亭》译本众 多、译者名家辈出而《牡丹亭》翻译研究却相对滞后的事实,希望翻译界有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牡丹亭》的 翻译研究,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牡丹亭》; 《牡丹亭》英译; 《牡丹亭》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512( 2012) 01-0001-06
《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

《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作者:向鹏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35期摘要:本文在分析典故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举例,从典源、典面和典义三要素的角度对比分析了《牡丹亭》两个英文译本中典故的翻译。
研究发现,伯奇译本在典故翻译时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力图在翻译中充分展现典故所蕴含的源语文化。
汪榕培译本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让译文符合戏曲的舞台表演性。
关键词:《牡丹亭》;典故;翻译《牡丹亭》是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的代表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
自从《牡丹亭》诞生以来,其动人的爱情故事及优美的文字不仅让无数中国读者为之折腰,而且,当其传播到国外后,也在外国读者中获得赞叹无数。
据统计,《牡丹亭》在国内外已经具有各类译本二十多个,其中全译本有三个,分别为伯奇、张光前和汪榕培的译本。
其中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是伯奇和汪榕培的译本。
在国外,伯奇的译本受到了众多知名汉学家的称赞,宣立敦称其为“里程碑式的翻译”(Strassberg,1982);芮效卫说伯奇译本是“对杰作的杰出翻译”(Roy,1982)。
在国内,汪榕培译本受欢迎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伯奇译本,孙法理、郭著章、张政等都撰文评价过汪榕培的译本。
郭著章(2002:56)认为:“汪译从整体上达到了‘传神达意’的目标,成为《牡丹亭》迄今国内外最令人满意的英文全译本。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比分析两个译本对《牡丹亭》中典故的翻译,看看两个译本是如何处理典故这个翻译中的难题的。
一、典故的定义及特点(一)典故的定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典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葛兆光(1989:20)在“论典故——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特殊意向的分析”一文中是这样界定典故的:典故乃是一个个具有哲理或美感内涵的故事的凝聚形态,它被人们反复使用、加工、转述,而在这种使用、加工、转述过程中,它又融摄与积淀了新的意蕴,因此它是一些很有艺术感染力的符号。
《牡丹亭

《牡丹亭•闺塾》一出中三种译本的比较研究作者:王媛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3期摘要:本文根据“传神达意”为标准,对《牡丹亭·闺塾》这一出的三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每个版本都各有长处,但总的来说,Birch所译意合神合,和原著意思相去最小,略胜一筹。
关键词:昆曲;牡丹亭;文学翻译;译本;典故将中国古典典籍翻译成英文,不仅可以为我们学习和研究翻译增加范本,更有助于将中国古典文化推向世界。
中外翻译家曾提出过很多翻译理论和原则,如严复的“信、达、雅”,朱声豪的“神韵”,傅雷的“神似”,钱钟书“化境”,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奈达的“等效论”等等,无论学说的表现方式与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但是每一理论的中心都是围绕着忠实准确表达原文意义,保持原作风格,反映原作风貌展开。
本文选取了《牡丹亭》的三个比较著名的譯本,分别是Cyril Birch的The Peony Pavilion,许渊冲的Dream in Peony Pavilion,和汪榕培的The Peony Pavilion,并根据这一标准对三译本进行浅显地评析。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戏中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
《闺塾》是全本的第七出,又名“春香闹学”,本出虽然和戏剧主线剧情关系不大,但却是女主人公思想心理转变的一个重要节点,其中人物对话幽默风趣,戏剧色彩浓厚,人物个性鲜明。
一、基于三种译本的评析杜丽娘作为大家闺秀,杜府的掌上明珠,从小受到封建礼教的严格管束,虽然内心反叛,但是知书达理,言语上中规中矩,虽偶有玩笑之言,但是大体稳重温婉。
陈最良是封建教义的维护者,言谈举止充满酸腐之气,对杜氏夫妇说话小心恭维,给杜丽娘上课时表面恭谨,实则敷衍,对春香就傲慢随便。
春香是这出戏的重要角色,她单纯顽皮,蔑视传统礼教,对小姐亲恭兼备,敢开先生玩笑,言语直率且非常口语化。
这出戏翻译的主要难点在于不仅在于其中大量的诗词、典故和汉语特有词汇,更在于其中大量的口语和双关语。
《牡丹亭》英译本的比较评析——兼谈戏剧翻译

1 40
了中西古籍文化交流。张光前教授是第一个 独立 完成 牡 丹
亭 英语全译 本的中国译者 ,他 的译本于 19 94年 由旅游教
育出版社出版 。 张光前教授在繁 重的教 学工作 之余 , 时多 历
第3 卷 第9 3 期
21 02年9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 l f n n Unv ri f ce c n n i e r g o r a a i e s yo in ea d E g n e i o Hu t S n
VO . I No. 33 9
S p2 1 e .0 2
众听起来不觉得 吃力 ; 而且还要充 分考 虑到观众 的接受 心理 和文化 习惯 ,“ 既不能对原文 中的双 关语 ,歧义句 以及有关 文化现象进行注释 , 也不能为了保 留原文 的地 方语言特色而 音译某些词语 ” ( wmak18 ) 。 Ne r, 91 对于 小说和诗歌 的翻译 ,国内外翻译界讨论较 多, 而对
务。 剧本是为演 出而写 , 语言必须 E语化 , 且要 有动作性, l 而
安那大学出版。 伯奇的英译 本以流畅的现代英语再现 了原作
的风貌 ,从总体上说是忠于 原文 的。Brh的英译全译本 问 i c 世 以后 , 牡丹亭 在西方世界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推动
收 稿 日期 : 2 1 一O —2 02 6 5
东, 0 )。 2 2 0 ( )戏 剧翻 译 的特 点 二
国明代末年一个富有传奇色彩 的, 具有浓厚 的思想家气质的
伟大文学家 ,戏 曲家 。 其主 要创作成就在戏剧方面 ,代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牡丹亭》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亚芬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12期
【摘要】《牡丹亭》享誉国内外,汤显祖也被赞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本文以美国学者白之、国内学者汪榕培的全译本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的文化专有项,比读译本并探寻造成两人翻译策略不同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牡丹亭》英译本;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制约因素
【作者简介】李亚芬(1991.09-),女,汉族,江苏宿迁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引言
明代戏剧作家汤显祖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不朽杰作。
本文选取美国著名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大连外国语学院汪榕培教授的译本为研究对象,旨在从文化专有项的角度着眼,比读二位译者的英译本,并探寻其翻译策略的制约因素。
一、文化专有项理论
张南峰在评介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时指出,“凡是译语文化中的一般读者或者任何当权者觉得在意识形态或者文化上不可理解或接受的,就是文化专有项”(2004:19)。
要想使英语世界的读者接受甚至喜爱某一中国典籍,译者不仅要在语言上下功夫,将原本“佶屈聱牙”的文言文译成流畅地道的英语;更要在文化上下功夫,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代入英语的语境之中,在为英语读者接受的基础上尽可能完好地传递文化内涵。
二、《牡丹亭》中文化专有项翻译的比较评析
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国古典习俗与文化元素,不加以细致考虑的草率翻译往往更会使得其难以被译語文化中的一般读者所接受。
举例来说,《牡丹亭》中有许多关于杜丽娘日常生活场景的描述。
第五出《延师》中,对杜丽娘有如下描述:添眉翠,摇佩珠,绣屏中生成士女园。
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