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素养说题范例
小学数学说题稿(武)

小学数学说题稿(武)
1.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关于小学数学说题的稿件,以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说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讨论和解释数学问题,学生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2. 说题示例
以下是几个适合小学生的数学说题示例:
2.1. 问题描述
某个数的四分之一是12,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2.2. 解题思路
我们可以采用逆推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知道四分之一是12,那么这个数的四倍就是48。
因此,这个数是48。
2.3. 答案验证
我们可以通过验证来确认我们的答案是否正确。
48的四分之一是多少?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出48的四分之一是12,与题目中的条件相符,说明我们的答案正确。
3. 小结
通过数学说题,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通过讨论和验证答案提高数学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课程要求设计适合的数学说题,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注意:以上为示例文档,请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补充。
【最新推荐】初中数学说题范例-word范文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初中数学说题范例篇一:初中数学说题案例之“巧用图形推公式”龙源期刊网 .cn初中数学说题案例之“巧用图形推公式” 作者:谭筠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X年第04期题目:八年级上册课本第147页的问题问题:如图,为了扩大街心花园的绿地面积,把一块原长a米,宽m米的长方形绿地,增长了b米,加宽了n米,你能用几种方法求出扩大后的绿地面积?一、审题分析(一)题目背景。
此题出现在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的15.1.4整式的乘法中,它是学生学完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之后提出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问题,既是前面各种运算性质、法则的推广与综合运用,又为今后探究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等知识作准备,而且在其得出的过程当中涉及到数形结合,转化等重要的数学思想。
因此,它在整个章节甚至“数与式”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分析题目。
已知:长方形长为(a+b),宽为(m+n)问题:求长方形的面积(三)题目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及其推导过程;2.能灵活地进行整式的乘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的过程,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以及“数形结合”、“整体”和“转化”的数学思想;2.通过对乘法法则的探索,归纳和描述,发展学生有条理思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四)题目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多项式乘法法则的导出及其应用难点:1.在计算中确定积中各项的符号;2.防止重项漏项。
关键:多项式的乘法应先转化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再进一步转化为单项式的乘法,紧紧扣住这一线索篇二:初中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说题稿初中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说题稿中考数学压轴题历来是初三师生关注的焦点,它一般有动态问题、开放性题型、探索性题型、存在性题型等类型,涉及到代数、几何多个知识点,囊括初中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一年级数学说题稿优秀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一年级数学组的说题人,今天我要说的题目是《两位
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首先,我们来看这道题:63 + 27 = ?
对于这道题,我们可以采用“凑十”来求解。
首先,我们将个位数相加:3 + 7 = 10,因为两位数的个位
数最大为9,所以我们需要将十位数的数字“凑”到个位数上,即进位1。
然后,我们将十位数相加:6 + 2 + 1(进位的1)= 9。
因此,答案是:90。
接下来,我们看另一道题目:85 + 46 = ?
同样地,我们采用“凑十法”来求解。
首先,我们将个位数相加:5 + 6 = 11,因为两位数的个位
数最大为9,所以我们需要将十位数的数字“凑”到个位数上,即进位1。
然后,我们将十位数相加:8 + 4 + 1(进位的1)= 13。
因此,答案是:135。
以上就是两道题目的解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谢谢大家!。
苏教版数学核心素养综合素养展示命题参考

综合素养展示命题参考1.下面各数中的“5”,表示5个十的是()。
A.3425B.5342C.4523D.34522.把一张长方形纸的一角折起来(如下图),用符号“┐”把图中的直角标出来。
3.下面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整个正方形面积的23。
4.比较0.3 和0.5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说明理由时,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联系生活的例子写一写。
)5.先写数.再比较大小。
6.灰熊每分钟跑800 米,马每分钟跑1300 米,鸵鸟每分钟跑1250 米。
鸵鸟比马跑得A慢一些B. 快一些C. 快得多D. 慢得多7.小熊吃了一个西瓜的13,小猴也吃了一个西瓜的13,结果小熊吃的西瓜比小猴吃的少。
请解释,为什么?8.下面的图形中,图()沿着虚线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
9.将长方形沿一条直线剪开,不可能得到图形()。
10.观察下面两个图形,回答问题:( 1 )从数学的角度看,图1 和图2 的相同特点有()。
A.都是四边形B.都有锐角C.面积相等D.都是轴对称图形( 2 )从数学的角度,描述图1和图2 两个不同的特点。
11.根据下面四幅图的规律,第五幅图中有()个●,()个△。
12.观察下面每组算式:13.(1)找出规律后填一填。
46 × 9 = 460 -()=()67 × 9 =()-()=()(2)请再写出一组有这种规律的算式。
14.图1 是边长2 厘米的正方形,用两个这样的正方形叠放成图2 ,用三个这样的正方形叠放成图3 ,用四个这样的正方形叠放成图4 。
( 1 )算出上面各图形的面积,填在下表中。
( 2 〕观察发现:像这样叠放,第6 个图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5.小红用珠子摆了一个四位数,可以表示为3601。
小明以同样的方式表示的数是()。
A. 272B. 2072C. 2702D. 1116.小强在计算9 6÷ 8 时,把“ 8 " 抄成了“ 2 ' ' ,并计算出了结果。
说题稿(参赛)

第五届中小学教师素养大赛初中数学说题稿——新洲镇中心学校 李家海根据课标及本次赛事规则,结合说题过程实际,现就参赛所分的说题题目1,即在八下十九章《一次函数》第3课时《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学习基础上的综合运用题做如下说课设计 :一、说题流程为更好的达到说题效果,说题将从题目分析、解题分析、价值探讨三个大的角度,围绕说题意、说思想、说思路、说推广、说价值五个基本维度展开论述。
二、原题呈现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过点(3,5)与(-4,-9),图像与x 、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
(1) 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 在直线AB 上是否存在一点H ,使S △AOH= S △AOB ,若存在求出H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坐标轴上是否存在一点C ,使△ABC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写出C 的坐标。
三、题目分析1.说题意——本题涉及知识点:本题选自人教版八下第十九章《一次函数》中19.2.2中第3课时《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解决此题除了要掌握最基本的函数及其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相关知识外,涉及到的知识点还有三角形的面积、解一元一次方程、平面直角坐标系、勾股定理或两点间距离公式、等腰三角形等相关数学知识点。
当然,不同的切入点和解题方法可能会导致所选用知识点略有出入,但万变不离其宗。
1.说题意——已知和未知关系:本题已知两个点的坐标,且表明两坐标经过直线;需要根据一次函数相关知识求出函数解析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函数图像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根据现有条件求出函数与坐标轴为所围成的面积与在满足特有条件前提下的点的坐标。
1.说题意——题目基本背景:本题第1问以数学课本93页例4原题为基础背景全真出现,再次检验学生对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掌握程度;第2、3问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所学知识的变式运用。
考量学生的知识迁41移和运用能力。
2.说思想:(1)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拥有懂得把握题目关键点,找到已知和未知间相互联系,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高中数学,说题稿

高中数学,说题稿篇一:高中数学说题稿会做得全分——“讲好,练好,考好”基础考点考题佛冈一中数学科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8号邓顺平。
基于三角函数在高考中主要以简单、基础题出现,我的说题标题是《会做得全分——“讲好,练好,考好”基础考点考题》,我将从以下六方面展开:一、原题背景:17.(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f?2cosx?1,x?R.(Ⅰ)求函数f的最小正周期;(Ⅱ)求函数f在区间??上的最小值和最大值.84这是一道07年天津理科高考试卷第17题,也是第一道大题。
主要考查的是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4的三角函数。
条件是有关三角函数的解析式,问题是求相关性质:周期,给定定义域范围内最值。
虽然这是一道老题,但这恰恰体现了他的经典。
这一章节知识内容也是我们广东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因为他能够涉及较多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内容,思想方法,逻辑思维等。
他的题型设置主要是一道选择题加一道解答题,分值一般17分,考查内容与解三角形、向量结合的较多。
考查难度以简单基础为主。
因此对于数学学的比较薄弱的学生是一个必须拿下的阵地,也是学生学习、考试由浅入深的关口。
该题通过考查三角函数中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倍角公式、化一公式、函数y?Asin的图像性质等基础知识,考查基本运算能力.实现高考考试大纲要求。
(考纲)2.三角函数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能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出的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能画出y?Asin 的图像,了解三角y?Asin 函数的周期性。
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0,2π]上的性质,理解正切函数在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了解三角函数的物理意义;能画出三角函数的图像。
了解参数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
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了解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
二、解题方法此题第一问主要是考查倍角公式,化一公式,参数对函数性质影响,周期公式,数学运算变形技巧等方面。
初中数学教师基说题稿

说题稿温泉县初级中学田燕萍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题的题目9号题,试题考查的是圆的切线及扇形面积的综合性问题,出自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第22题。
圆的相关知识是初中数学重要的内容之一,也将为学习高中数学圆的方程打下基础,属于每年的必考内容,一般考查的是圆的有关概念与性质、与圆的位置关系,涉及到的问题都是一些综合性问题。
一、题目再现:如图,AC为⊙O的直径,B为⊙O上一点,∠ACB=30°,延长CB至点D,使得CB=BD,过点D作DE⊥AC,垂足E在CA的延长线上,连接BE.(1)求证:BE是⊙O的切线。
(2)当BE=3时,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说题目立意:本题分为两个小题,由易到难,具有梯度,对学生的识图辩图能力、分析能力、计算能力的要求较高,总之本题立足课标,注重基础,强调能力,综合性较强,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考查的知识点:本题考查了圆的切线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扇形面积的计算、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
三、解题过程由于此题是圆的切线判定与性质及扇形面积的综合性问题,题目中还告诉我们已知点B是⊙O上一点,只需要证明OB这条半径垂直与直线EB,即∠EBO=90°的问题,这正是解决第一问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题目的难点是学生无法将分散的条件集中到有效的图形上进行解决,总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
用好切线的判定是解决第一问的关键,第二问是计算扇形的面积,利用到将不规则图形面积转化为若干规则的图形组合,转化为半圆的面积求法,直角三角形面积求法,由于此题综合性较强,条件较分散,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小学数学说题稿

小学数学说题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进行说题交流。
我的说题交流分为这样六部分:题目背景、题目分析、思路解法、指导策略、拓展以及反思。
一、题目背景。
我今天说题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01页,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中数学思考例2,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逻辑推理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要用到逻辑推理的思维形式。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对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2体现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二条: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新课程标准还对推理能力做了这样的解释,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二、题目分析。
这道题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载体,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推理的方法和依据,构建推理框架,同时也是利用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掌握这一类型题的解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中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策略。
例2这个逻辑推理问题,需要借助列表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
此题让学生体会逻辑推理的常用策略“排除法”,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我们也可以首先先不列表,先排除,在经历不同学生的思维碰撞中,让学生初步感知解决数学问题可以大胆设想,动手操作展示,另外动脑思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必要途径。
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积累学习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路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最活跃的因素,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大的动力,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学科素养说题范例:
六年级下册第六十二页第4题
工程队修一条水渠,每天工作6小时12天可以完成。
如果工作效率不变,每天工作8小时,多少天可以完成任务?
题目背景:(书上内容)
解题基础:
(1)认识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会判断在各种数量关系中当哪种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3)解方程。
解题方法:
方法一:6×12÷8=9(天)方法二:12÷(8÷6)=9(天)方法三:解:设X天可以完成。
8X=6×12. X=9 方法四:假设工作总量是1.
解:设X天可以完成。
1:(6×12)=1:8X. X=9 学生的解题情况:正确解法举例:
(1)6×12÷8=9(天)(2)解:设X天可以完成。
8X=6×12. X=9
错误解法举例:
(1)解:设X天可以完成。
6:12=X:8. X=4 (2)解:设X天可以完成。
12:6=X:8. X=16
解题出错的原因分析:
(1)题目信息多,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
(2)数量关系不熟悉。
(3)学生思维的定势。
解题策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a.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b.观察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c.根据两种量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或积一定,判断它们成正比例关系或者成反比例关系。
1、关注两个变量(每天工作的小时数和天数),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得出:每天工作时间×天数=工作总时间。
2、引导找出隐含条件(水渠的长度一定),思考理解“工作效率不变”中的“工作效率”的意义,推理得出工作的总时间(总的小时数)一定。
3、结合前面的数量关系:每天工作时间×天数=工作总时间得出工作总时间一定,每天的工作时间和天数成反比例关系,并列出反比例方程。
反思:
判断比例,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关注不变量,更不能忽视对变量的观察和推理,应该从比例的概念入手搭建变与不变的桥梁,突破思维定势,让学生真正理解这种复杂的比例关系。
补充练习:
1、一批货物用同样的货车来运,6辆车要运15次,如果用载重量相同的9辆货车来运,几次可以运完?
2、一项工程,8个人15天可以完成,如果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一样,12个人来做,几天可
以完成?
对比练习:
1、学校用方砖铺教室的地面,用16平方分米的方砖铺,需要300块;如果改用25平方分米的方砖铺,大约需要多少块?
2、学校买了同样大小的方砖铺地面,教师办公室面积16平方米,需要100块;一个面积为48平方米的教室需要多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