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练习题 文言断句专练一含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最新题型练习(共15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文言文断句最新题型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
1.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
夫A为人主B者C非欲养D祸于E内而疏F忠臣G硕士H于外I盖其渐J积而势K使之L然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陈夷行曰:“此所谓借寇兵资盗粮也,不如击之。
”德裕曰:“彼吐谷浑等各有部落,见利则锐敏争进,不利则鸟惊鱼散,各走巢穴,安肯守死为国家用!今天德城兵才千余若战不利城陷必矣不若以恩义抚而安之必不为患纵使侵暴边境,亦须征诸道大兵讨之,岂可独使天德击之乎!”2.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今天A德城兵才B千余C若D战E不利城F陷G必矣H不若I以恩J义抚K而安之L必M不为N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德裕曰:“彼吐谷浑等各有部落,见利则锐敏争进,不利则鸟惊鱼散,各走巢穴,安肯守死为国家用!今天德城兵才千余若战不利城陷必矣不若以恩义抚而安之必不为患纵使侵暴边境,亦须征诸道大兵讨之,岂可独使天德击之乎!”3.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今天A 德城兵才B 千余C 若D 战E 不利城F 陷G 必矣H 不若I 以恩J 义抚K 而安之L 必M 不为N 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悲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4.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士A君子B之有勇C而果D于行者E不F以G立H节I行J谊K而L以M妄N死O悲P名Q 岂R不S痛T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今者复来怀州田猎,忠谏不复至洛阳矣。
四时范田,既是帝王常礼,今日怀州,秋毫不干于百姓。
凡上书谏正自有常准臣贵有词主肯能改。
如斯诋毁,有似咒诅。
5.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
文言断句——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汉语知识强基专项练(含解析)

(1)文言断句——谏。
”下列对文中画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B.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C.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D.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2.子胥谓其子曰:“吾谏王,王不我用,吾今见吴之灭矣。
女与吴俱亡,无为也。
”乃属其人微伺之,其使齐也,乃属其子于鲍氏。
愿王蚤图之。
”(节选自《说苑·正谏》)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恨/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B.子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恨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C.子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恨/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D.子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恨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3.安石,临川人。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
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寻通判(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B.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C.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D.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4.元丞相伯颜南伐,师次常境。
文言文断句对点训练(教考衔接对点练)-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4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文言文断句专项对点练(一)第一组教考衔接对点练1.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选自《师说》)答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解析:上面文段中,“夫”是发语词,“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可完全断开。
2.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选自《鸿门宴》)答案: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成五采../此...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天子气也。
解析: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
3.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选自《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选自《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5.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选自《登泰山记》)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6.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7.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选自《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8.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断句【含答案】

文言文断句一、短文断句练习1.用斜线 (/) 给下边的文言文画波涛线部分断句。
(限 6 处 )方望溪修改八家文,屈悔翁改杜诗,人认为妄。
余认为,八家与少陵复生必有低首俯心而遵其改者必有频频争辩而不遵其改者要之择摘于字句间虽六经很有可议处固无劳二公之舍其田而耘人之田也。
(选自袁枚《随园诗话》)答案八家与少陵复生/必有低首俯心而遵其改者/必有频频争辩而不遵其改者/要之 /择摘于字句间 /虽六经很有可议处/固无劳二公之舍其田而耘人之田也。
2.用斜线 (/) 给下边的文言文画波涛线部分断句。
(限 6 处 )先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从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选自刘勰《文心雕龙》 )答案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从前/ 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
3.用斜线 (/) 给下边的文言文画波涛线部分断句。
(限 6 处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因此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可以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节选自韩愈《原毁》)答案古之君子 /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 /故不怠 /轻以约 /故人乐为善。
4.用斜线 (/) 给下边的文言文画波涛线部分断句。
(限 6 处 )编戏犹如缝衣其初则以完整者剪碎此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密切。
一节偶疏,全篇之漏洞出矣。
每编一折,一定前顾数折,后顾数折。
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
照映埋伏,不只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剧中闻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今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勿使实用而忽之。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答案编戏犹如缝衣/其初则以完整者剪碎/此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 全在针线密切。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断句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断句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亡。
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
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
”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不知援例请平。
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
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选自刘大櫆《张复斋传》,有删改)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B.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C.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D.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终养,奉养父母,以终其天年,多指辞官归家以终养年老亲人,如《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B.贽,本义指古时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即见面礼,引申为持物以求见、赠送,文中指上级向下级索求厚礼。
C.解组,组指旧时官印上系结的丝绳;解组指解下官印,辞官卸任,与“致政”“解褐”同义。
D.季世,季指末了,“季世”即末世;季也可以指兄弟排行中次序最小的,如“季父”,即小叔叔。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复斋以孝为先,以善为本。
他为终养母亲推辞了上司的引荐;主政晋江、金溪时,多行善政,救济灾荒。
B.张复斋清正廉明,刚正不阿。
在金溪为官时,不愿屈从上级官员的厚礼索求,就辞官回家,百姓挽留哭送。
2023届高考文言文断句练习及答案

2023届高考文言文断句练习及答案
本文档为2023届高考文言文断句练的完整版,包括练题和答案,旨在帮助考生提高文言文断句能力。
以下是练题及答案:
练题
1. 古人常云:“言念其可,行思其难。
”斯言之谓也。
2. 读书如吃饭,善吃人饭者,必先洗手。
3. 不合时宜,则无所受益。
4. 色白如雪,婷婷者神与之偶。
5.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答案
1. 古人常云:言念其可,行思其难。
斯言之谓也。
2. 读书如吃饭,善吃人饭者,必先洗手。
3. 不合时宜,则无所受益。
4. 色白如雪,婷婷者神与之偶。
5.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以上是本文言文断句练题及答案的完整版。
希望考生们通过练能够提高对文言文句子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而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请注意本文档仅供练参考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
*注意:本文档中的内容均为作者根据2023届高考文言文断句练习的常见题型和答案所编写,具有独立性和参考性。
请勿引用无法确认的文献内容。
如有任何变动或疑问,请及时与作者联系。
*。
高考断句真题汇编(有答案详解)

断句高考真题【题1】(2017江苏)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
靖康之祸,官书散失。
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
公绝类之英,间气所生。
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
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节选自吴澄《<临川王文公集>序》)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答案】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题2】(2016浙江)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石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选自贾谊《治安策》)【答案】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题3】(2016天津)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
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
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
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答案】A【解析】注意全后句的语意关系,重点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个层次,同时注意“而”“或”的并列结构。
2024高考专区文言文专题训练文言断句练习(含解析)

文言文专题训练--------文言断句练习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答案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程婴对各位将士说:“我程婴没本事,不能抚养赵氏孤儿,谁能够给我一千两金子,我就告诉他赵氏孤儿的所在。
”各位将士都很高兴,答应程婴的要求,并派兵跟随程婴攻打公孙杵臼。
“婴”的谓语为“不肖”,否定副词,所以在“肖”后面断开,排除A、D。
“喜”和“许”都是作“诸将”的谓语,构成不同的句子,中间要断开,排除A、B。
故选C。
2.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并授给相印,随后赏赐他兵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金币万两。
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函谷关封闭(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
“武安君”为专有名词,封号名,不可断开,排除BD;“相印”为“受”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C。
故选A。
参考译文:(苏秦)十次上书游说秦王都不成功。
现在他黑貂皮衣破了,百两黄金也用光了。
资用匮乏,不得已离开秦国回家。
他挑着书橐,体态憔悴,面容黑黄,带有惭愧的样子。
回到家里,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
于是他就在夜间打开书籍(攻读),摆开了几十本书籍找到祖师鬼谷子的《阴符》来,伏案诵读,选择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读,探求它的真谛。
每当疲倦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锥子刺大腿,鲜血直流到脚背上去,他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并授给相印,随后赏赐他兵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金币万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天练27 文言断句专练(一)基础过关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_友_李_生_问_之_曰_或_谓_君_不_善_学_信_乎_王_生_不_说_曰_凡_师_之_所_言_吾_悉_能_志_之_是_不_亦_善_学_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选自《李生论善学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原文: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参考译文】王生爱好学习却找不到方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你凭什么说自己善于学习呢?”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_学_而_不_勤_问_非_真_能_好_学_者_也_理_明_矣_而_或_不_达_于_事_识_其_大_矣_而_或_不_知_其_细_舍_问_其_奚_决_焉?(选自《孟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原文: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参考译文】君子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互相辅助一同进行的,不学习钻研不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的人,不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道理懂得了,也许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还不了解它的细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怎么去解决呢?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有盲子过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竞竞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
过_者_告_曰_第_放_下_即_实_地_也_盲_子_不_信_握_楯_长_号_久_之_手_惫_失_手_坠_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选自《应谐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过者告曰/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解析:通读画线语句,可以发现该句有两个主语,即“过者”“盲子”,然后判断主语前后的内容与主语的关系,如“第放下即实地也”是“过者”的话,“过者告曰”与“第放下即实地也”之间应断开;“不信”“握楯长号”是“盲子”的两种表现,中间应断开。
考生按照这种方法判断作答即可。
原文:过者告曰:“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
【参考译文】有盲人经过干涸溪流的桥上,失足坠落,两手攀住桥栏杆,小心谨慎地抓紧,自认为一旦失手必定坠入深渊。
经过的人告诉他说:“只管放手下来,是实地。
”盲人不信,抓着栏杆不停地哭号,时间久了,手上没了力气,失手掉到地上,于是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苦自己呢?”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刘基,字伯温,青田人。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
性刚嫉恶,与物多忤。
至洪武四年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邑令求见不是,微服为野人谒基。
基_方_濯_足_令_从_子_引_入_茆_舍_炊_黍_饭_令_令_告_曰_某_青_田_知_县_也_基_惊_起_称_民_谢_去_终_不_复_见。
(选自《明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解析: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做了主语。
断句时可充分利用顶真这一特点。
如本题“炊黍饭令令告曰”中,前一个“令”做“饭”的宾语,后一个“令”做“告”的主语,中间明显应断开。
原文: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
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
”基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
【参考译文】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
刘基辅佐平定天下,料事如神。
性情刚烈疾恶如仇,与世事多相违逆。
到了洪武四年归隐山中,只饮酒下棋,嘴里从不说自己的功劳。
县令求见不成,穿便装扮作乡村的人来拜访刘基。
刘基正在洗脚,让侄子把县令带进茅舍,做饭给他吃。
县令告诉他说:“我是青田的知县。
”刘基惊讶地起身自称为民,告辞离开,最终不肯再见。
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吴履,字德基,兰溪人。
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
李_文_忠_镇_浙_东_聘_为_郡_学_正_久_之_举_于_朝_授_南_康_丞_南_康_俗_悍_谓_丞_儒_也_易_之。
居数月,擿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
(选自《明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原文: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
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
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
【参考译文】吴履,字德基,兰溪人。
少年时跟从闻人梦吉学习,通晓《春秋》众史。
李文忠镇守浙东,聘请他为郡学正。
很久之后,他被举荐到朝廷,被封为南康丞。
南康风俗剽悍,人们认为南康丞是读书人,轻视他。
过了几个月,吴履揭发隐伏的坏人坏事如同老练的狱吏,于是人人都大为吃惊,相继收敛形迹。
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王义方,泗州涟水人也。
少孤贫,事母甚谨,博通《五经》,而謇傲独行。
初_举_明_经_因_诣_京_师_中_路_逢_徒_步_者_自_云_父_为_颍_上_令_闻_病_笃_倍_道_将_往_焉_徒_步_不_前_计_无_所_出。
义方解所乘马与之,不告姓名而去。
(选自《旧唐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初举明经/因诣京师/中路逢徒步者/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原文:初举明经,因诣京师,中路逢徒步者,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
【参考译文】王义方,是泗州涟水县人。
幼年孤苦贫寒,侍奉母亲很恭敬,精通《五经》,正直高傲,特立独行。
当初考明经科,于是到京师去,途中遇到一个步行的人,那人自称父亲是颍上令,听说病得很重,想兼程前往探视,但徒步行走不能快速前进,想不出好主意来。
王义方解下自己所骑的马给他,没告诉他姓名就离开了。
7.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9处)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
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
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以己物,以避漏湿。
至_海_中_遇_大_风_船_欲_倾_覆_舟_人_大_恐_请_尽_弃_所_载_不_尔_船_重_必_难_免_副_使_仓_惶_取_船_中_之_物_投_之_海_中_便_不_暇_拣_择。
约投及半,风息船定。
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选自《梦溪笔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原文: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
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
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
【参考译文】李士衡在昭文馆任职时,出使高丽,一名武官做他的副手。
高丽赠送给他的礼品财物,李士衡都不放在心上,一切都委托给副使。
当时,船底有渗漏的地方。
(装船时)副使把李士衡所得绢类丝织物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的东西放在上边,来避免漏水浸湿。
航行到海上,遇到了大风,船将要倾覆,船工们非常恐惧,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都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的话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
副使仓皇之下拿起船里的东西扔进海里,就没有时间去挑拣。
大约投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平稳了。
之后清点所投的东西,都是这个副使的东西,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由于在船底就一无所失。
能力提升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信州刺史李位好黄、老道,数祠祷,部_将_韦_岳_告_位_集_方_士_图_不_轨_监_军_高_重_谦_上_急_变_捕_位_劾_禁_中_孔_戣_奏_刺_史_有_罪_不_容_系_仗_内_请_付_有_司_诏_还_御_史_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