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_POPs_及其生态毒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概念及 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一类具有高毒性、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的有机化合物。 常见的POPs包括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二噁英等。这些化合物由于其特殊的分 子结构,可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其主要危害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体的危害:POPs可以通过食物、饮水等途径进入人体,干扰人体的 内分泌系统,对生殖、免疫、神经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癌症。
谢谢观看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性及其机制的深入研究,我们对其危害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为减排和治理提供了更多思路和方法。然而,当前的研究仍 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对POPs的长距离迁移机制尚不明确,POPs解毒过程中的关键 因子和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等。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POPs毒性及其 机制的基础研究,同时结合新兴科技手段,提高POPs减排和治理的技术水平,以 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4、研究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研究者们采用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包括实验设 计、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等。实验设计方面,多采用有对照组的实验模式,以更 好地说明POPs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数据采集方面,除了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 还引入了如光谱、色谱、质谱等现代分析技术;统计分析方面,借助计算机技术, 采用如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以更好地解析POPs的毒性及其机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性及其机制 研究进展
目录
01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 物的概念及危害
03 三、总结与展望
二、持久性有机污染
02 物毒性及其机制的研 究进展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POPs是指可以在环境 中持久存在,并可通过食物链累积的高毒性有机物质。本次演示将围绕持久性有 机污染物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
我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与研究对策

我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与研究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问题。
这些污染物具有长期稳定性、生物累积性和远距离迁移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POPs问题的现状、挑战及研究对策,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首先概述了POPs的定义、特性和来源,阐述了POPs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POPs污染的现状,包括污染物的种类、分布和主要来源等。
接着,文章探讨了我国在POPs污染控制和治理方面面临的挑战,如法规政策不完善、监测技术落后、公众认知度不高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研究对策。
建议加强POPs 污染的基础研究,深入了解POPs的环境行为、生态效应和人体健康影响。
推动POPs污染控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污染物的治理效率。
加强法规政策建设,完善POPs污染控制的法律体系。
还应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POPs污染问题的认识和参与度。
通过本文的探讨,期望能够为我国的POPs污染控制和治理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推动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的现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合物。
在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威胁着生态环境安全,也对人民健康构成严重风险。
目前,我国面临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业排放和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的有机化学物质,如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等,在环境中长期残留并不断累积,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垃圾不完全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等也成为POPs的重要来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与治理

通过加入特定的化学药剂,使污染物与药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 物,再通过沉淀、过滤等方法去除。
生物处理方法
总结词 活性污泥法
生物膜法 厌氧生物处理法
利用微生物代谢作用去除污染物的方法
利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体对污染物进行吸附和降解,达到 净化水质的目的。
通过在生物反应器内培养微生物膜,使污染物在膜上被吸附和 降解,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污染控制技术
研究和发展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处理和净化技术,包括吸附 、催化燃烧、生物降解等。
综合治理技术
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发展综合治理方案,实现对持久性有机污染 物的全面控制和治理。
未来研究方向
新型污染物的发现与鉴定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出现和 鉴定将成为研究重点。
应急监测
在发生突发事件或污染事故时 ,进行实时监测,评估污染状 况和影响。
研究监测
针对特定研究目的,进行长期 或周期性的监测,以深入了解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和变 化规律。
0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治理
物理处理方法
01
02
03
04
总结词
利用物理原理去除污染物的方 法
吸附法
利用吸附剂(如活性炭)吸附 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全球范围内的污染监测与治理
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全球范围内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与治理研 究,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生态修复与补偿机制
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探索生态修复和补 偿机制,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与治理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0
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程

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程摘要:目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研究已成为环境化学和生态毒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回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历史,介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持久性污染对策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历史及特性1.1POPs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机化学品进入广泛应用阶段。
杀虫剂、除草剂、塑料等的大量生产,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1962年,Rachel 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描写了由于少量农药的使用使得鸟类种群大量下降的事实,为有机化学品的使用敲响了警钟。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关于有机氯农药如DDT和一些有机化学品如多氯联苯(PCBs)在环境中的积累,迁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有文献报道。
20世纪90年代初,某些具有环境持久性的化学物质对于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可引起生殖障碍和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持久性污染物(persistent pollutants),包括二噁英、PCBs、农药(毒杀芬、氯丹等)、重金属(Pb、Hg、Cd)及邻苯二甲酸盐。
这些化合物多数都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具有半挥发性,蒸气压一般为0.1~1.0×10-5 Pa,难降解,具有高度亲脂性,一旦进入生物圈,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因此被称为POPs。
1995年5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理事会通过了关于P0Ps的18/32号决议,强调了减少或消除P0Ps的必要性。
会上提出的首批12种受控制P0Ps包括艾氏剂(aldrin)、氯丹(chlordane)、滴滴涕(DDT)、狄氏剂(dieldrin)、异狄氏剂(endrin)、七氯(heptachlor)、灭蚁灵(mirex)、毒杀芬(toxaphene)等8种杀虫剂,以及多氯联苯(PCBs)、六氯代苯(HCB)、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PCDDs)、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毒性研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毒性研究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因为其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造成严重危害,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主要介绍了POPs对生物体的致毒机理,综述了近年来POPs对生物体基因毒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基因毒性致毒机理Abstract: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have shown great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beings and attracted much aRenfion for its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and high toxicity. The toxicity mechanism of POPs to gene was introduced and the recent works on the genetic toxicity of POPs were reviewed.Key word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genetic toxicity; mechanism1 引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制造的化学制剂,无论是种类还是总量,都在持续不断地增长,并且随人类活动大量地进入到环境当中。
全球约有各种合成化学物质l000万种,每年新增加的合成化学物质大约10万种。
这些化学物质在生产、存贮、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环境污染[1]。
在数量众多的环境污染物中,有一部分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并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的有机污染物质,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POPs的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人类的需要而不断生产POPs,并施用于土壤、作物或其他环境中;另一方面,是通过金属冶炼、垃圾焚烧以及五氯苯酚和多氯联苯的生产过程,将POPs带入环境中[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1.概述1.1POPs的定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是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1.2POPs的特征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四个重要特征(1)环境持久性。
POPs在自然环境中很难通过生物代谢、光降解、化学分解等方法进行降解,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在。
(2)生物蓄积性。
POPs大部分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点,容易在脂肪组织中发生生物蓄积,并沿着食物链浓缩放大,对人体危害巨大。
(3)半挥发性。
POPs能够从水体或土壤中挥发进入大气环境或通过大气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在大气环境中可以远距离迁移;还可以重新沉降到地面上,多次反复,造成全球范围内污染。
(4)高毒性。
POPs大多具有致癌、致畸与致突变作用,对人类和动物的生殖、遗传、蜜意、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等具有强烈的危害作用。
1.3POPs的种类及来源《斯德哥尔摩公约》中规定的需采取国际行动的首批12种(类)POPs包括三大类:(1)有机氯农药类:艾氏剂、氯丹、滴滴涕、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灭蚁灵、毒杀芬和六氯苯(既属于农药类,又属于工业化学品)。
主要来源于农业、牧业和林业防治虫害的杀虫剂,部分来源于生活中用于防治蚊蝇传播疾病的药剂。
(2)工业化学品:六氯苯、多氯联苯。
其中多氯联苯主要来源于变压器、电容器、充液高压电缆、油漆、复印纸的生产和塑料工业,以及有色金属生产、铸造和炼焦、发电、水泥、石灰、砖、陶瓷、玻璃等工业释放PCBs的事故。
(3)非故意生产的副产物:多氯代二苯并-对二恶英(简称“二恶英”)、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简称“呋喃”)。
主要来源于不完全燃烧与热解、含氯化合物的使用、氯碱工业、纸浆漂白和食品污染等。
2.POPs的危害2.1对生态系统的危害POPs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环境后,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危害及现状分析

20 11年 12月
污
染
防
治
技
术
Vo12 No. . 4. 6
De . 1 c .2 0 l
POLL UTI ON CONTROL TECHNOLOGY
持 久性 有 机 污染 物 ( O s 的危 害及 现 状分 析 P P)
1 1月 1 3在 中国正 式生 效 。 11 1 持 久性有 机污 染物 的定 义 、 特性
1 1 定 义 .
列物 质 的 半 衰 期 在 气 相 中 为 4 0 d 在 水 相 中 为 0 ,
陈晓娟 。 皇甫铮 ( 苏州市环 境科 学研 究所 ,江苏 苏州 2 5 0 ) 10 7
摘 要 :O s 有 环境 持 久 性 、 物 富 集 性 、 挥 发 性 和 高 毒 性 的特 点 , 对 人 类 健 康 及 环 境 造 成 有 害 影 响 的 化 学 物 P P具 生 半 是
持 久 性 有 机 污 染 物 ( es t tO gnc P l — P r s n ra i ol ie u t t)简 称 P P , 有 “ 致 ” 致 癌 、 畸 、 突 as n O s具 三 ( 致 致
( 大气 、 、 水 生物 体等 ) 能够 长 距 离迁 移 并 长期 存 在
1 0d 在 土壤 和沉 积 物 中 的半 衰 期 大 于 3 0d 这 8 , 6 ,
是 P P 的一个 重 要特 性 , 灭蚁 灵 的 半衰 期 长 达 Os 如 l 0年 , 氯在 土壤 中的半 衰 期 为 2年 , 二 嗯英 系 七 而
日,1个 国家政 府 签 署 了《 德 哥 尔 摩 公 约 》 始 9 斯 开 在 全球 共 同解 决 P P O s问题 , 公 约 已 于 2 0 该 0 4年
POPs对生物体致病机理研究

POPs对生物体致病机理研究 最近十几年来,由于与POPs有关的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POPs会对生物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生殖和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并且有一些POPs是一级致癌物[1]。
2001年《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的签署,正式启动了向有机污染物宣战的进程。
其中,POPs对生物体致病机理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焦点之一,这方面的研究为制定更加有效的POPs控制措施,更好地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提供确凿的科学依据。
1直接进入细胞 这种观点认为POPs可能直接进入细胞内,作用于细胞核内的核酸或酶系统,引发遗传变异。
通过影响肝脏微粒体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活性,导致机体甾体激素水平的改变和肿瘤发病率的升高[2,3]。
虽然其发生的机率很小,但是不排除其可能性。
基因转录激活[20]。
PCBs组成复杂,毒作用广泛,加上所用试验方法的不同,PCBs表现的类雌激素活性差异很大,对其作用机理的认识也刚刚开始,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TCDD诱导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产生,使雌激素代谢加快而降低靶器官内雌激素浓度是可能的机理之一[21]。
当前研究发现,一些有机氯类物质能够干扰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影响雌二醇的代谢,因而被称为乳腺癌的作用因子。
但是作用机制上,目前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因此,有必要对二者的因果关系作进一步的确切研究。
3作用于细胞信号传导通路 细胞内胞液中存在着一种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芳香烃受体,它在体内经历一个转变或激活过程,与芳香烃受体核转运(Amt)蛋白相互作用形成同型二聚化合物并移位至细胞核[22,23,24]。
这种同型二聚化合物多某些特殊的DNA具有高度的亲和力,首先与之形成复合物,并诱发细胞内的信号传导,引起相关基因的如细胞色素P-450的表达和蛋白质的合成。
当他们作用于细胞的染色体,使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携带遗传信息的某些基因,使一些组织、细胞的生长失控,产生肿瘤;一些可以与DNA共价键合,造成DNA6协同作用 研究表明,环境中存在的POPs中,有些单个对生物的影响很小,但是如果两种或是多种同时存在,则可能会出现惊人的相加作用,甚至可以达到单独作用的1000倍以上[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2-03-25作者简介:苏丽敏(1976-),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有毒有机污染物生态毒理研究。
・综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 Ps )及其生态毒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苏丽敏,袁 星(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 P s )是一类具有持久性、易于生物富集、对人和生物具有毒性的有机污染物质。
PO P s 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们对人和生物具有免疫毒性、内分泌毒性、生殖发育影响、致癌性以及其它一些毒性效应。
因此应加强PO P s 生态毒性的研究。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态毒性;生物测试;Q SA R 模型 中图分类号:X 1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41(2003)09-0062-03 在过去的40年中,由于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的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化学品越来越多,人们对这些化学品的警惕性也在不断提高。
一类被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物质已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因为这类物质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健康和环境问题。
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毒性,对于这类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又称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简称PO P s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 N ECE )[1]将它们定义为是一类具有毒性,易于在生物体内富集,在环境中能够持久存在,且能通过大气运动在环境中进行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199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需要采取国际行动的首批12种PO P s ,即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DD T 、氯丹、六氯苯、灭蚁灵、毒杀酚、七氯、PCB s 、PCDD s 和PCD F s ,前9种是农药,PCB s 是工业化学品,PCDD s 和PCD F s 是化学产品的杂质衍生物和含氯废物焚烧的产物。
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2.l 持久性 PO P s 在环境中难于发生化学分解和光解,也难于被生物降解,因此它们一旦排到环境中,可以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环境中长久存在,这是PO P s 的一个重要特征。
2.2 具有远距离传输的特性 PO P s 具有半挥发性,这一特性使得它们易于从土壤、生物体和水体中挥发到大气中并以蒸气形式存在或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又由于它们在气相中很难发生降解反应,所以在沉降前,会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
这一特性使PO P s 的影响不仅局限在使用地,而且影响到全球范围,尤其是极地地区。
2.3 具有生物蓄积性 PO P s 是亲脂疏水性物质,又不易发生化学反应和代谢降解,这就意味着它们易于进入生物体的脂肪组织中,并且积累的浓度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升高,即生物放大作用,这种作用可使最高级哺食者体内的PO P s 浓度比环境中的浓度高很多个数量级。
影响PO P s 在生物体内蓄积量的因素主要有:(1)化合物氯取代的位置和氯取代的多少[1]。
总的说来,随着氯的增加,代谢速率减慢,容易蓄积。
氯取代的位置也很重要,邻、对位有氯取代的PO P s 的代谢速度较慢,毒性较大。
(2)与生物体本身有关。
①与生物体在食物链中的位置有关。
营养级别越高,所受的毒害就越大。
②与摄食方式有关。
即使同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由于摄食方式的不同,受污染的程度也会不同。
研究发现:在PCB 、DD T 、毒杀酚和氯丹污染的地区,以高级哺食者海豹为食的加拿大海象要比以软体动物为食的海象受到的污染严重[2]。
③与生物的代谢特征有关。
生物体代谢特征的差异会导致PO P s 在不同生物体内的滞留时间有较大的差异。
如二恶英在鼠体内的半衰期只有几周,而在人体内却长达7-9第25卷 第9期 重 庆 环 境 科 学2003年9月年[3]。
此外,同一生物体对不同的PO P s代谢能力也不同,这些对于研究生物放大作用很重要[4]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毒性效应3.1 对免疫系统的毒性效应 PO P s会抑制生物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PO P s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包括抑制免疫系统正常反应的发生,影响巨噬细胞的活性,降低生物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研究人员通过测试F lo rida海岸的宽吻海豚的肝血发现海豚的T细胞淋巴球增殖能力的降低和体内富集的有机氯相关显著[5]。
B rouw er等研究也发现海豹食用了被PCB污染的鱼会导致维生素A和甲状腺激素的缺乏,而这两种物质的缺乏使它们更易感染细菌[6]。
PO P s对人的免疫系统也有重要影响。
W eisglas2 Kup eru s等研究发现,人免疫系统的失常与婴儿出生前和出生后暴露于PCB s和PCDD s的程度有关[7]。
由于PO P s易于迁移到高纬地区,PO P s对于生活在极地地区的人和生物影响较大。
生活在极地地区的因纽特人由于日常食用鱼、鲸、海豹等海洋生物的肉,而这些肉中的PO P s通过生物放大和生物积累已达到很高的浓度,所以因纽特人的脂肪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氯农药、PCB s和PCDD s[8]。
通过对加拿大因纽特人婴儿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和奶粉喂养婴儿的健康T细胞和受感染T细胞的比率和母乳的喂养时间及母乳中有机氯的含量相关[9]。
3.2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研究表明,人和其它生物的许多健康问题都与各种人为或自然产生的内分泌干扰物质有关。
通过体外实验已证实PO P s中有几类物质是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质[10]。
如果一种PO P能与雌激素受体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并影响受体的活动,进而改变基因组成,那么这种PO P被认为是内分泌干扰物质。
PCB的混合物A roclo r1221,1232,1242和1248在体内试验中就表现一定的雌激素活性。
此外,男性精子数量的减少,生殖系统的功能紊乱和畸形,睾丸癌及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都与长期暴露于低水平的类激素物质有关[11]。
Falck等发现患恶性乳腺癌的女性要比患良性乳腺肿瘤的女性的乳腺组织中PCB s和DD E 水平高[12]。
3.3 对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生物体暴露于PO P s会产生生殖障碍、畸形、器官增大,机体死亡等现象。
如鸟类暴露于PO P s,会引起产卵率降低,进而使鸟的种群数目不断减少[13]。
实验研究发现生活在荷兰西部W adden海地区的海豹生殖能力下降主要是由于这些海豹措食的鱼受到了PCB 的污染,进而影响了它们生殖系统的功能[14]。
PO P s对鸡的毒性实验表明:PCB可诱发鸡胚的死亡和不同程度的水肿,使种蛋的死亡率明显升高[15]。
Peterson等实验表明,当把子宫和乳腺暴露于2,3,7,82TCDD中会减轻性器官的重量,抑制精子的产生,甚至会使雌性个体雄性化[16]。
PO P s同样会影响人的生长发育,尤其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育。
对200个孩子进行研究,其中有3 4孩子的母亲在怀孕期间食用了受到有机氯污染的鱼,结果发现这些孩子出生时体重轻、脑袋小,在7个月时认知能力较一般孩子差,4岁时,读写和记忆能力较差,在11岁时测得他们I Q值较低,读、写、算和理解能力都较差[17-19]。
3.4 致癌作用 实验表明几种PO P s会产生毒性,促进肿瘤的生长。
对在沉积物中PCB s含量高地区的大头鱼进行研究,发现大头鱼皮肤损害,肿瘤和多发性乳头瘤等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20]。
2,3,7,82TCDD对小鼠、大鼠、仓鼠、田鼠进行19次染毒试验,致癌性均为阳性[21]。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大量的动物实验及调查基础上,在1997年将2,3,7,82TCDD定为人类 级致癌物, PCB s、PCD F s定为 级致癌物[22]。
3.5 其它毒性 PO P s还会引起一些其它器官组织的病变。
如TCDD暴露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率升高;也可以引起肝脏纤维化以及肝功能的改变,出现黄疸、精氨酶升高、高血脂;还可引起消化功能障碍[23]。
此外PO P s对皮肤还表现一定的毒性,如表皮角化、色素沉着、多汗症和弹性组织病变等[24]。
PO P s中的一些物质还可能引起精神心理疾患症状,如焦虑、疲劳、易怒、忧郁等[25]。
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毒性研究方法及展望4.1 PO P s的毒性测试方法 测试PO P s毒性效应的方法总体分为两个方面:体内测试(In vivo test)和体外测试(In vitro test)。
体外测试方法简便易行,费用也较低,而且易阐明机理,但体外测试只能体现受试生物某一部分机能或敏感参数的改变,不能体现整个生物体的变化,所以当把测试结果外推到实际环境时相关性较差。
体内实验结果具有相对权威性,但该方法耗资、耗时和耗力,而且对环境低浓度暴露时,不易获得正确反应。
PO P s的结构和作用方式多样,需用一组相互补充的体外和体内测试369期 苏丽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 P s)及其生态毒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方法来全面评价PO P s的生态毒性。
目前倾向于利用组合分层式检测方法(T iered test)进行筛选和测试,如美国国立环境健康研究所推荐的两层试验方法,一层可测PO P s所引起的敏感参数的改变,另一层可更精确地测定生物体机能的改变。
4.2 PO P s的生物效应研究 单个PO P物质对人和试验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己有相关报导,而对于由某种事故导致的大剂量排放后的长期效应以及在低剂量的PO P s中长期暴露所产生效应的研究不是很多,对于生物体暴露在多种PO P s物质中的研究也很少。
事实上,在环境中,生物体是暴露在许多化学污染物之中的,所产生的毒性效应是这些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而不单是由某种单独物质产生的,许多PO P s混合在一起并不只是简单的相加作用,有时还会产生拮抗或协同作用,所以应加强联合毒性的研究。
4.3 PO P s的预测模型4.3.1 PO P s的生物降解模型[26] PO P s在生物体内的降解速率是很低的,只通过生物降解实验来收集能反映PO P s在生物体内降解转化的速率数据是不容易的。
将来的研究重点可以放在降解模型的建立,即利用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现代化的模拟、计算手段把一些多变的信息综合成生物降解动力学速率常数,建立有效的生物降解模型。
4.3.2 生物吸收富集模型 描述有机化学品被生物吸收的模型有很多,但对PO P s来说许多模型可能太复杂,因为PO P s是非极性的,易于蓄积在脂肪中,迁移流动性不强。
而且要不断完善生物吸收模型还需要知道生物体的生物能转化、繁殖方式、生长速率等方面的信息,虽然这些一直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但还需进行细致精确的研究。
4.3.3 PO P s的Q SA R模型 定量构效关系法(Q SA R)是目前研究化学品生物毒性效应的一种较好方法,它的原理是根据具有相似结构的化学品应有相似的活性,所以化学品的特异毒性效应与它们的结构和理化特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