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中药炮制前后功效比较
中药饮片炮制品功效201408

中药名 饮片名
炮制方法与功效
炒黄不同炮制品功效不同
槐花 槐花 炒槐花 槐花炭 苍耳子 苍耳子 炒苍耳子 决明子 决明子 炒决明子 牵牛子 牵牛子 炒牵牛子 酸枣仁 酸枣仁 炒酸枣仁 王不留 王不留行 行 炒王不留 行 莱菔子 莱菔子 炒莱菔子 以清肝泻火,清热凉血见长,多用于血热妄行,肝热目赤,头痛眩晕,疮毒肿痛。 缓和苦寒之性,不致伤中,且能破酶保苷。其清热凉血作用弱于生品,止血作用逊于炒炭品。 产生涩性,增强止血作用,而清热凉血作用较弱。用于咯血、便血、衄血、痔血、崩漏下血等出血症 消风止痒力强 毒性降低,偏于通鼻窍,袪风湿,止痛。 生品长于清肝热、润肠燥,疗肝火上炎,目赤涩痛,大便秘结。 缓和寒泻之性,有平肝养肾之功,可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高脂血症、高血压、白内障等 生品偏于逐水消肿、杀虫 毒降,性缓,免伤正气,易于粉碎和煎出,消积导滞见长 性平,宜入清剂,养心安神、护肝肾。用于心阴不足和肝肾亏损的惊悸、健忘、眩晕、耳鸣和胆热不眠 性偏温补,宜入补剂,长于养心敛汗。用于心血不足或心气不足的惊悸、健忘、盗汗、自汗及胆虚不眠 生用长于消痈肿,疗乳痈或其他疮痈肿痛。 使松泡,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且走散力强,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 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 变升为降,既缓和了药性又利于粉碎和煎出。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50种常见中药的来源功效性状炮制作用

1.麻黄来源: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
蜜麻黄润肺止咳。
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
3-15g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的段。
表面淡黄绿色至黄绿色,粗糙,有细纵脊线,节上有细小鳞叶。
切面中心显红黄色。
气微香,味涩、微苦。
炮制作用:生品长于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蜜麻黄长于宣肺平喘。
麻黄绒功似麻黄而力稍逊,多用于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的风寒感冒,蜜麻黄绒功似蜜麻黄,但作用缓和,适用于表证已解而咳喘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2.薄荷来源: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3-6g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段。
茎方柱形,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具纵棱线,棱角处具茸毛。
切面白色,中空。
叶多破碎,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稀被茸毛。
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
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3.柴胡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3-10g性状:北柴胡本品呈不规则厚片。
外表皮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和支根痕。
切面淡黄白色,纤维性。
质硬。
气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片。
外表皮红棕色或黑褐色。
有时可见根头处具细密环纹或有细毛状枯叶纤维。
切面黄白色,平坦。
具败油气。
炮制作用:柴胡生用生散力强,多用于解表退热。
醋柴胡长于疏肝止痛,鳖血炙柴胡能填阴滋血,长于清肝退热。
4.知母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6-12g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类圆形的厚片。
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色,可见少量残存的黄棕色叶基纤维和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
不同方法炮制的熟地黄的补血作用比较

·中医中药·不同方法炮制的熟地黄的补血作用比较杨兰英(林州市中医院,河南 安阳 456550)0 引言地黄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使用形式通常为鲜地黄、熟地黄、干地黄。
其中熟地黄微苦、性温,具有补血滋阴的功效,主要用于阴虚血少等疾病的治疗[1]。
当前地黄的炮制方式一般为传统酒制与产地加工饮片炮制一体化,但是炮制方式不同,熟地黄能够发挥的功效也存在一定差异。
作为临床中医药师要系统运用临床药学专业知识,参与到中药治疗与药学监护等技术工作中,了解不同的炮制方式在临床疗效与用药安全性上存在的差异,严格控制药材质量,保障用药效果。
本次研究将分析不同方式炮制的熟地黄的补血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40例使用生地黄产地加工饮片炮制一体化熟地黄治疗的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记为甲组,另回顾性分析40例使用传统酒制地黄治疗的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记为甲组。
入选患者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关于贫血的诊断标准[2],排除合并其他血液疾病、资料不完整患者。
甲组40例,男女分别12例、28例;年龄为20-68岁,平均(43.8±5.9)岁;体质量为41-70 kg ,平均(55.6±5.9)kg ,轻度贫血(贫血症状不明显,血红蛋白(HB )<90g/L )、中度贫血(贫血症状比较明显,61g/L<HB≤90g/L )、重度贫血(贫血症状明显,静止时心慌气短)分别24例、12例、4例。
乙组40例,男女分别11例、29例;年龄为20-69岁,平均(43.9±6.0)岁;体质量为41-69 kg ,平均(55.5±5.7)kg ,轻度贫血、中度贫血、重度贫血分别25例、11例、4例。
两组临床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甲组使用生地黄产地加工饮片炮制一体化,清洁鲜地黄,在烘箱将水汽烘干,切成厚片,在75℃环境中放置直到干燥,重复进行5次,放至常温,即得熟地黄,取15 g 煎煮成浓度为0.188 g/L 的药液,服药剂量为3.75 g/kg 。
中药炮制及临床疗效

菌
绿
泻火、安 胎
色
黄芩的炮制方法:A、冷水浸便于软化切片,破酶保甙。B酒炒、借酒升腾之力 专治上焦及四肢肌肤湿热并缓和苦寒之性免伤脾阳。C、炒炭、借其吸吸作用而
二.炮制的目的及意义:
我们知道中药大多数来源于自然界中的 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存在于自然界中 的植物、动物、矿物绝大多数附有灰尘、 杂质、泥沙及非药用部位必须经过加工炮 制后才能应用于临床。中药炮制的目的是 多方面的,往往一种炮制方法或者炮制一 种药物可以同时达到几个目的,虽有主次 之分,但彼此之间又有密切联系。总的来 讲、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使中药更好 的应用于临床,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归 纳如下:
功 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炮制研究,乌头中所含的乌头碱,其毒性极 强,如口服1.2毫克就会令人中毒,3—4毫克 就会将人毒死。炮制机理是乌头在较长时间的 浸泡和煮制过程中剧毒性的乌头碱被水解变成 了毒性很小的苯甲酰和乌头胺,此时口尝就没 有了乌头特有的苦味和麻辣感,毒性降为原生 药的1/200。
3.提高疗效:中药除了配伍来提高疗效外,炮 制方法是其重要的关键,如炙冬花、炙紫苑、由 于借助蜂蜜的作用增强了其润肺止咳化痰的效果。
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中医对 疾病的病所通常以经络脏腑来归纳,对药物作用 趋向以升、降、浮、沉来表示,炮制可引药归经, 改变作用趋向。如大黄泻下攻积为下焦药,取其 苦寒之性,酒制后苦寒之性大减借酒之力能在上 焦产生清降火邪的作用。才胡、香附子经醋制引 药入肝,更有效的治疗肝经疾病,小茴香、桔核 盐制后引药入肾,能更好的发挥治疗肾经的疾病。
•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有些
药物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 大,临床应用不安全,就要通过炮制降低其 毒性或副作用,使服后不致产生不良反应。 如:马钱子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份均为 R=R’= H、R=R’ = ocH3 ,等多种生物碱及 部分脂肪油,其毒性大小与R=R’= H的含量 有关,在炮制过程中,既是为砂炒或油炸, 因其温度和炒制或炸制的时间不同,R=R’= H的含量差异很大,通过实践我们认为砂温 230-250℃,时为3分钟;油沸后炸至5分钟 呈棕褐色为度,其毒性大为降低,临床使用 较为安全。再如具宁心安神、滑肠通便作用 的柏子仁,用于治疗失眠而又需避免患者产 生滑肠致泻,则可将柏子仁去油制霜以消除
浅谈大黄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对其功效的影响

浅谈大黄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对其功效的影响中药的产地、采集和炮制方式都会对其功效有明显影响,选用地道的药材,适时采集,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炮制煎煮,可保证药效。
大黄性味苦寒,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祛瘀等功效。
可采用水制、酒制、醋制、生用、碳炒、研末等方式进行炮制,制剂有单方、复方、汤剂、丸剂等,不同的炮制、煎煮、制剂方法,其功效不也有所差异。
标签:大黄;炮制;煎煮;功效大黄属我国传统中药,在我国的陕西、四川、湖北、云南等省份多有分布。
神农本草经》[1]对大黄的介绍如下:”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大黄可”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足见其药用价值。
笔者参考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的行医经验,总结了不同炮制煎煮方法对大黄药效的影响,其具体影响机制如下。
1对泻下作用的影响大黄有很强的泻下通便,清除肠道积物功能,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便秘症状。
大黄素泻下的现代医学机理如下:人体ATP酶的活性受到大黄素的抑制,Na+、K+就无法通过肠道转入到细胞之中,这就能把水分留在人体肠道里,保持了人体肠道湿润,也可以有效刺激人体大肠的蠕动,进而治疗患者便秘[2]。
相关研究表明,大黄的泻下成分主要为蒽甙类,而蒽甙类易受热破坏,使大黄的泻下功能削弱,各类大黄炮制品的泻下作用强弱如下:大黄炭<熟大黄<酒、醋大黄<生大黄片,酒炒大黄和醋炒大黄的泻下功效会削弱1/3,而用酒炖出的熟大黄泻下作用会削弱90.0%以上,大黄炭甚至没有了泻下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大黄中的醌和鞣质含量与炮制过程中的蒸晒次数成反比,蒸晒次数越多,泻下作用越差。
由此可见,生大黄的泻下作用强,药效快,适合治疗实热[3];酒大黄泻下作用明显削弱,但无恶心、呕吐等较为明显的副作用,可用于排除人体肠内积渍,适合体质较差的老年人使用。
中药炮制炒焦炒黄的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中药炮制炒焦炒黄背景中药炮制是一种传统的中医药加工方法,通过特定的处理过程来改变中药材的性质和功效。
其中,炒焦和炒黄是常见的炮制方法之一。
这两种方法可以改变中药材的颜色、气味和化学成分,从而影响其药理作用。
炒焦是指将中药材在高温下加热至表面发黑或发红,以改变其性质。
这个过程可以使得中药材产生特殊气味和苦味,并且增强其补益作用。
而炒黄是指将中药材在适当的温度下加热至表面微黄色或深黄色,以改变其性质。
这个过程可以使得中药材产生特殊香气,并且增强其活血化淤作用。
为了探究炒焦和炒黄对中药材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目的1.了解中药炮制方法对中药材性质的影响;2.探究炒焦和炒黄对中药材颜色、气味和化学成分的影响;3.分析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材药理作用的影响;4.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中药炮制提供参考。
实验方法材料准备1.中药材:选择相同品种的中药材,如黄芪、白术等;2.实验设备:称量器具、加热设备、显微镜等;3.实验条件:保持温度稳定,控制加热时间。
实验步骤1.将相同品种的中药材分成两组,一组进行炒焦处理,另一组进行炒黄处理;2.炒焦处理:将中药材置于适当的容器中,在高温下加热至表面发黑或发红,并保持一定时间;3.炒黄处理:将中药材置于适当的容器中,在适当温度下加热至表面微黄色或深黄色,并保持一定时间;4.对照组:留出一组未经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5.对比观察:观察不同处理后的中药材的颜色、气味和形态差异,并记录观察结果;6.化学成分分析:通过显微镜等设备对不同处理后的中药材进行化学成分分析;7.药理作用测试:使用合适的方法对不同处理后的中药材进行药理作用测试。
颜色变化经过炒焦处理后,中药材表面发黑或发红,颜色较为深沉。
而经过炒黄处理后,中药材表面呈现微黄色或深黄色。
气味变化经过炒焦处理后,中药材产生特殊气味,苦味增强。
而经过炒黄处理后,中药材产生特殊香气。
形态变化经过炒焦处理后,中药材形态较为干燥、紧缩。
中药炮制对药物功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药物功效的影响发表时间:2016-06-23T13:38:37.08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9期作者:刘永军[导读] 本文深入分析了中药炮制对药物功效的影响,仅供参考。
黑龙江省红兴隆分局五九七农场职工医院 155811【摘要】中医和中药都是我国文化中的精髓。
而且它们也是我国人民长期以来与疾病抗争积攒的治疗经验。
中药的药物功效是人们治疗疾病的关键因素。
然而,中药的治疗效果会被不同因素所影响,比如中药的炮制方式、采收时间、产地和贮藏方式等。
中药经过炮制过程后,其性质和质地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达到减毒和增效的效果。
本文深入分析了中药炮制对药物功效的影响,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炮制;药物功效中医在临床医学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之一是中药的炮制。
中药炮制指的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以病人治病的临床需要为基础,根据中药自身的性质和药物制剂的标准,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原药材运用的一项技术。
炮制也被称为修事、修治或炮灸等。
中药炮制的目的在于“减毒增效”。
大部分的中药材都属于生药,在采集时难免会附着上一些异物、沙土,而且部分药物还具有一定的毒性。
一、中药炮制对药物功效的作用1、中药炮制会对药物的四气五味产生作用中医认为,中药一共有四种药性:寒、热、温、凉,共有五种味道:酸、苦、甘、辛、咸。
四气和五味是中药具备的基本性质之一。
主要作用是解释不同中药的性能。
中药炮制具体是通过改变中药的性味,来提高中药的治疗作用,促进有效的治疗。
⑴中药的炮制,可以改善药物的过偏性质。
比如中药材栀子具有较强的苦寒之性,通过采用辛温的姜汁炮制后,会有效地降低它的苦寒性,而且不会伤中。
这是典型的以热治寒,被称为“反制”;⑵中药的炮制,会有效地增强中药的性味。
比如,五味子具备生津、补肾、敛肺和收汗的功效,但是醋味酸能受,通过醋蒸的方法可以提高五味子的收敛作用;⑶中药的炮制,可以使药物的性能出现变化。
比如,地黄这种药材具有甘性寒的特征。
白芍的炮制目的及功能主治

白芍的炮制目的及功能主治炮制目的白芍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炮制是指对白芍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以增加其药性和功效,并且降低其毒性。
白芍经过炮制处理后,不仅可以提高其药效,还可以增加其保存时间,方便使用。
炮制白芍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去杂质:炮制过程中,通过清洗白芍,可以去除其中的杂质,提高药材的纯度。
2.去皮:炮制白芍时,通常会将其外皮去除,减少药材的粘性和苦味,提高药材的口感。
3.去酸浸:白芍所含的皂苷在水中容易溶解,为了减少其对人体的刺激和不良反应,炮制时通常会进行酸浸处理,使皂苷转化为不可溶性的皂甙。
4.炒制:白芍炒制过程中,通过加热处理,可以改变其化学组成,增加其药性,提高其药效。
功能主治炮制后的白芍在药理学上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活血止痛:白芍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它常被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创伤后的血肿以及痛经等症状。
2.滋养肝脾:白芍可以滋养肝脾,调理脾胃功能,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3.镇静安神:白芍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失眠等神经性疾病。
它常被用于治疗情绪不稳、失眠多梦等症状。
4.调节女性荷尔蒙:白芍对女性激素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缓解更年期综合症、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
5.抗炎抗过敏:白芍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过敏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炎、湿疹等疾病。
主要功效炮制后的白芍具有以下主要功效:•舒筋活络,行气止痛。
•温经止血,调经止痛。
•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炎作用。
•缓解更年期综合症、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
如何使用炮制后的白芍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使用:•煎汤:将白芍用适量水煎煮,待汤剩下一半时即可服用。
•研粉:将炮制白芍研磨成粉末,可以制成颗粒、胶囊等剂型,便于口服。
•外用:将白芍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温水或药水搅拌均匀,涂抹在患处。
在使用白芍时,需要根据具体症状和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在使用炮制白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量控制: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控制使用白芍的剂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不同炮制品的功效比较
中药入药前需要经过炮制加工才可入药,如莱菔子生升熟降,蒲黄生行熟止,首乌生泻熟补,川乌生毒熟减,苍术生猛熟缓,延胡索生效熟增,药物经过炮制加工可以减毒、增效、除杂,还可以缓和药性,达到其他目的。
下面我把一些常用中药及其炮制后的功效归纳总结,以期对初学中医者更好的掌握和合理的应用中药有所帮助。
一、炒法
(一)清炒法
1.炒黄
决明子:生决明子清肝热,润肠燥,炒决明子平肝养肾,用于头痛眩晕。
莱菔子:生升熟降。
生莱菔子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炒后变升为降,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酸枣仁:生枣仁,治胆热嗜眠,炒枣仁治胆虚不寐。
薏苡仁:生的长于清热利湿,炒的健脾止泻。
火麻仁:生的通便,炒火麻仁补虚。
2.炒焦
山楂:生山楂活血化瘀,焦山楂消食除胀止泻,山楂炭止痢。
栀子:生栀子长于泻火。
生栀子粉:外敷治扭挫伤痛。
栀子仁:治热。
栀子皮治表热。
栀子连壳:清上焦热。
栀子去壳:清下焦热。
炒栀子:清热除烦。
焦栀子:适于脾胃虚弱者。
栀子炭:凉血止血。
汁炒栀子:除烦止呕。
槟榔:生槟榔杀虫。
炒槟榔:消食导滞,治痢疾里急后重。
炒的槟榔(强),焦的(体弱)。
川楝子:生川楝子杀虫、疗癣兼止痛。
焦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
盐制疗疝止痛。
3.炒炭
荆芥:芥穗治表证无汗。
炒荆芥治表证有汗,荆芥炭散热止血。
地榆:生地榆凉血解毒,炭止血。
蒲黄:生行血破瘀止痛,炭止血。
生:发汗解表,温肺止咳,温中止呕,治胃寒呕吐。
干长于温中,治脾寒或腹部寒痛。
煨肠胃之寒,炮下焦之寒,炮炭温血分之寒,止血,汁治胃寒呕吐,皮行水消肿。
藕节:生的凉血化瘀,藕节炭收涩止血。
槐花:生的清热泻火,槐花炭凉血止血。
侧柏叶:生的止咳生发,炭止血。
茜草:生的凉血化瘀,炭止血。
乌梅:生的生津、安蛔,炭止血。
(二)加辅料炒
1.麸炒
僵蚕:生僵蚕散风热,祛风定惊;麸炒化痰散结。
枳实:生枳实长于攻下,炒行气消胀。
枳壳同枳实,但力不及枳实强,作用和缓偏行下焦之气。
2.米炒
党参:生党参益气生津,米炒健脾止泻,蜜炙补中益气。
3.土炒
山药:生山药多用于虚劳痰嗽及消渴,土炒补脾止泻,麸炒补脾肺肾。
白术:生白术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土炒补脾止泻,麸炒健脾益气,焦白术健脾止泻。
4.砂烫
鳖甲:生滋阴退热,醋鳖甲软坚散结。
龟甲:生龟甲滋阴潜阳,醋龟甲滋阴止血。
5.蛤粉炒
阿胶:生阿胶滋阴补血,润燥,止血。
蛤粉炒治阴虚咳嗽。
蒲黄炒止血。
二、炙法
1.酒炙
黄连:生黄连清心火,大肠火,汁炒黄连泻胃火,酒炒泻上焦火,吴萸炙舒肝和胃止呕。
大黄:生大黄泡服或入汤剂后下,偏急下。
炒大黄:缓下。
酒大黄活血消瘀,大黄炭:止血,醋制大黄:活血消瘀。
白芍:生白芍敛阴平肝。
炒白芍:柔肝和胃止痛。
酒炒白芍:调经止血。
醋炒:疏肝解郁,止血。
土炒:柔肝和胃,止泻。
当归:生当归:补血调经,润肠通便。
酒炒:通行血脉。
土炒用于血虚便溏,既补血又不滑肠。
当归炭:温经止血,用于月经不调。
常山:生常山:涌吐痰饮,酒炙用于疟疾。
牛膝:生牛膝:活血消瘀,熟牛膝:补肾强筋。
豨莶草:生的清热解毒,酒蒸的祛风活络。
2.醋炙
柴胡:生柴胡疏散风热,多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醋炙舒肝止痛,鳖血制清肝退热。
延胡索:生延胡索治胸痛、胸闷及心悸。
酒延胡索活血止痛。
醋延胡索行气止痛。
香附:生香附理气解郁。
醋香附疏肝止痛,消积化滞,酒香附通经脉,散结滞,多用寒疝腹痛。
香附炭:治崩漏。
四制香附行气解郁,调经散结。
艾叶:生艾叶:多制成绒外用,长于行滞,醋艾叶:散寒止痛。
艾叶炭:温经止血。
青皮:生青皮消积化滞,醋青皮疏肝破气止痛。
五灵脂:生的活血止痛,炒的止血。
3.盐炙
知母:生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盐知母滋阴降火,清虚热。
黄柏:生黄柏泻实火,盐黄柏退虚热,泻肾火。
酒炒黄柏泻心火(清血分湿热)。
黄柏炭:止血。
4.汁炙
厚朴:一般不生用。
厚朴宽中和胃。
5.蜜炙
甘草:生甘草泻火解毒,化痰止咳。
炙甘草治心动悸,脉结代。
白前:生白前外感咳嗽,炙白前治伤咳嗽。
黄芪:生黄芪固表、托毒、生肌。
炙黄芪补脾益气。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生麻黄发汗力强。
蜜麻黄缓和发汗作用,增强止咳平喘作用。
紫菀:生紫菀外感新咳,炙紫菀治体虚久咳。
百部:生百部灭虱杀虫,炙百部止咳化痰,服量不宜大。
枇杷叶:生枇杷叶新咳,炙枇杷叶久咳。
并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款冬花:生款冬花新咳,炙款冬花久咳。
桑白皮:生桑白皮清热泻肺,炙桑白皮止咳平喘。
百合:生百合清心安神,炙阴虚久咳。
旋复花:生的消痰行水,炙的降气止呕。
罂粟壳:蜜炙止咳,醋炙止痢,生的止痛。
6.油炙
淫羊藿:羊油炙长于壮阳,油炙治肾虚喘咳。
三、煅法
石膏:生石膏清胃降火,煅石膏收敛生肌。
瓦楞子:生瓦楞子消痰化瘀,软坚散结。
煅瓦楞子制酸止痛,可用治胃痛泛酸。
珍珠母:生平肝潜阳,定惊安神。
煅收涩制酸。
吞服治胃酸过多。
龙骨:生龙骨平肝安神,煅龙骨收敛固涩。
牡蛎:生牡蛎平肝潜阳,降逆止血。
煅牡蛎收敛固涩。
赭石:生赭石镇逆凉血。
煅赭石收敛止血。
四、蒸煮chan法
地黄: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鲜地黄清热凉血。
干地黄:养阴生津。
熟地黄滋阴补血。
地黄炭:止血。
何首乌:生首乌通便解毒。
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
黄芩:生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酒炒清湿热。
黄芩炭止血。
枯芩清肺火,条芩请大肠火。
五味子:生五味子敛肺止咳平喘。
醋五味子涩精止泻。
酒五味子益肾固精。
蜜五味子补益肺肾,用于久咳虚喘。
肉苁蓉:生的补肾止浊,滑肠通便,酒制补肾助阳。
附子:生的回阳救逆(久煎2小时以上),制附子温补阳气(久煎)。
远志:生远志外用于疮疡肿痛,乳房肿痛。
炙远志安神益智。
蜜远志化痰止咳(寒痰咳喘)
杏仁:生杏仁润肺止咳,润肠通便。
用于新病咳喘,肠燥便秘。
炒杏仁温肺散寒,用于肺寒咳喘。
白扁豆:生的清暑化湿,用于暑湿和消渴。
扁豆衣,祛暑化湿。
炒的健脾止泻。
半夏:生的多外用,消肿散结,清半夏燥湿化痰,半夏降逆止呕,法半夏去寒痰。
半夏曲健胃消食。
天南星:生的多做外用,消痈疽止痛,服祛风止痉。
制南星治顽痰,胆南星清化热痰(偏凉,药性缓和,功同制南星)
五、发酵发芽法
麦芽:生麦芽消食,炒麦芽回乳。
焦麦芽消食积停滞力更大,尤消面食之积。
谷芽:生的消食,炒谷芽健脾开胃。
六、制霜法
柏子仁:生用于肠燥便秘,炒的或制霜用于虚烦失眠。
七、煨法
肉豆蔻:煨制固肠止泻。
木香:生的行气,煨的止泻。
根:生根能清热,可解肌发表,生津止渴。
煨根治脾虚泄泻。
诃子:生的敛肺下气,煨的涩肠止泻。
药材通过炮制达到不同的目的,所以在配方时应注意处方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