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的作用
论中药炮制的作用

论中药炮制的作用
中药炮制的作用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制药工艺过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药效:中药材经过炮制工艺处理后,药性得到调理和激发,从而提高药效。
炮制可以改变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特性,使其更易溶解、更易吸收,增强药物的活性成分。
2. 调和药性:经过炮制后,一些中药的毒性成分和副作用能够被有效去除或减轻,从而降低药物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和损害。
同时,炮制还可以改变药物的味道和气味,提高中药的口感和使用体验。
3. 增加稳定性:一些中药材本身容易受潮、发霉或变质,通过炮制工艺可以去除湿气、杀死细菌和真菌,增加药材的贮存稳定性和耐久性。
这对于中药的长期保存和运输非常重要。
4. 释放药效:中药炮制可以改变药材的结构,使得药效更易释放和吸收。
炮制过程中常使用研磨、煮炖、煅烧等方法,使药材充分开放,增加药物与人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促进药效的释放。
总的来说,中药炮制的作用是为了提高药效、调和药性、增加稳定性和释放药效。
这些作用使得中药在临床应用中更加安全有效,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药炮制工艺需要遵循科学规范,因为不同的药材和药方可能需要不同的炮制方法,以获得最佳的药效和疗效。
中药炮制学的作用

中药炮制学的作用一、中药为什么要炮制?1.中药是来源于自然界的原植物、原动物和原矿物,多数不能直接或全部入药,必须经过采集加工炮制,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位,制成相应的药材或饮片后方成药物;2.中药药性多偏,甚至有毒,须炮制解毒纠偏;3中药一药多效须炮制予以取舍。
4. 洁净药物保证用量准确;4便于调剂和制剂;5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6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7增强药物的疗效;8矫味矫臭,以利服用;9有利于保存药效和贮藏。
二、中药炮制对中医临床疗效有何影响?净制与临床疗效由于药材在采收过程中难免混有杂质和非药用部位。
有的药材各个部位的作用不同,如果不加以净制,一并入药,势必影响疗效,甚至造成医疗事故。
如麻黄茎具有发汗作用,而麻黄根却有止汗作用,在炮制中必须根茎分开,区别入药,否则就会影响疗效。
还有些药材必须剔除非药用部分,如巴戟天、远志、牡丹皮等必须抽取净木芯,如果不加以净制,会造成疗效降低或完全没有疗效。
切制对疗效的影响一部分中药材体积较大,无法直接调剂,更不能保证煎出效果,必须按药材的质地不同,采取“质坚宜薄”、“质松宜厚”的原则进行切制,以利于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并避免药材细粉在煎煮过程中出现糊化、粘锅等现象,显示出饮片“细而不粉”的特色。
饮片切制是提高煎药质量,保证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措施之一。
中药饮片切制是为了提高煎药的质量,在炮制前要进行润泡软化操作,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但软润方法和控制处理的时间以及吸水量是至关重要的。
有些药材不易在水中浸泡,需采取其它方法软润;有的药材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吸水量不宜过大,否则药材中的有效成份大量流失,降低或失去疗效,并给饮片干燥带来不利影响。
另外药材在切制过程中厚度应均匀,厚薄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就会出现易溶和难溶,以及先溶和后溶等问题,浸出物将会取气失味或取味失气,达不到气味相得的要求。
饮片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较高,若不及时干燥很容易霉烂变质。
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药原料进行研磨、煎煮、加工等处理过程,使其具有合适的药性、适宜的疗效、较好的保质期,以便应用于临床治疗。
中药炮制是中药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发挥中药疗效、减少中药毒性、提高中药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
1.骨伤科:中药炮制在骨伤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损伤恢复期或骨折初期,常用以熟煮方式炮制的中药来进行外敷。
这些中药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有助于加速骨折愈合。
2.妇科:中药炮制在妇科临床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比如在治疗月经不调的时候,常常需要使用炮制的中药。
这些炮制中药可以通过调理女性内分泌系统,促进子宫腺体发育,从而达到调整月经周期、恢复月经正常的目的。
3.中风康复: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中药炮制在中风康复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治疗中风后的康复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炮制的中药。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祛痰散结、理气和胃等作用,促进患者恢复。
4.肿瘤科:中药炮制在肿瘤科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炮制的中药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起到辅助化疗的作用。
同时,中药炮制还可以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皮肤科:中药炮制在皮肤科临床中也有很多应用。
比如在治疗湿疹、荨麻疹、皮炎等皮肤病时,常常需要使用炮制的中药。
这些中药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痒、凉血解毒的作用,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
总之,中药炮制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各个科室中,中药炮制有助于发挥中药的疗效,减轻中药的毒性,提高中药的稳定性。
因此,中药炮制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操作方法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操作方法中药炮制是将采集回来的中药材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使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炮制的目的包括改变中药的性质、增强中药的疗效、降低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提高中药的稳定性等。
1.炒制:将药材放入干热的锅中炒熟。
炒制可以增加中药的稳定性,减少潮湿,病虫害易感性和致病菌的存活。
2.炙制:将药材放入干热的火上烘烤。
炙制可以增加中药的温热作用,提升药材的功效。
3.制曲:将各种中药材放在老糯米中拌匀,然后密封发酵。
制曲可以改变中药的性质,增强其药效。
4.酸炖:将中药材放入含有醋、酸性物质的热水中浸泡一段时间。
酸炖可以减轻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
5.醋制:将中药材放入加了醋的热水中蒸煮一段时间。
醋制可以提高中药的溶解度,增强其药效。
6.焙制:将中药材放在火上烘烤一段时间。
焙制可以减轻中药的寒凉作用,增加其温热性。
7.泡制:将中药材用水浸泡一段时间。
泡制可以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增加中药的温和作用。
以上是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及其操作步骤。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中药材可能需要不同的炮制方法,所以在进行中药炮制时,需要根据具体的药材特性和药性选择合适的方法。
此外,中药炮制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质量控制的问题。
包括选择优质的中药材、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卫生等。
这些因素都对中药的质量和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中药炮制是提高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合理选择炮制技术,能够使中药的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具体步骤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具体步骤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炮制的目的多种多样,具体步骤也因药材和炮制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药炮制的首要目的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有些中药材天生带有一定的毒性或强烈的副作用,如果不经过炮制直接使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
比如,乌头类中药含有乌头碱,毒性较大,但经过煮制等炮制方法处理后,能使乌头碱水解,毒性降低,从而保障用药安全。
增强药物的疗效也是炮制的重要目的之一。
通过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质地和成分,使其更易于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例如,种子类药材经过炒制后,种皮破裂,内部的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从而提高疗效。
炮制还能改变药物的性能,以适应不同的病情和体质。
比如,地黄生用性寒凉血,经过蒸制后则变为熟地,性温补血。
又如,大黄生用泻下作用峻猛,经酒制后泻下作用缓和,而更善于活血。
此外,炮制能够便于调剂和制剂。
一些药材体积较大或质地坚硬,不便于调配和制剂。
通过切制、粉碎等炮制方法,可以使其规格符合要求,方便调配和制剂。
中药炮制的具体步骤丰富多样,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方法及其步骤。
首先是净制。
这是炮制的第一步,主要是去除杂质、非药用部分以及霉变、虫蛀等不合格的部分。
比如,根类药材要去除残茎和须根,果实类药材要去除果核和果柄。
净制的方法包括挑选、筛选、风选、水选等。
其次是切制。
将净制后的药材切成一定的规格,如片、段、丝、块等。
切制的目的是便于后续的炮制和煎煮。
切制前需要根据药材的质地和特点进行软化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淋润、泡润、浸润等。
切制时要注意规格均匀,以保证药效和质量的一致性。
炒制是中药炮制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方法。
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
清炒又包括炒黄、炒焦、炒炭。
炒黄是将药材炒至表面微黄或鼓起、爆裂,透出香气。
比如,炒王不留行,要炒至大多数爆开白花。
炒焦是将药材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
中药材的炮制目的是什么

中药材的炮制目的是什么中药材,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炮制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炮制,并非简单的加工处理,而是一门蕴含着深厚传统智慧和科学原理的技艺。
那么,中药材的炮制目的究竟是什么呢?首先,炮制能够降低或消除中药材的毒性和副作用。
许多中药材虽然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毒性。
比如,川乌、草乌等药材,生用时毒性较大,经过炮制,如长时间的水煮、浸泡等处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其中的乌头碱含量,从而减少其毒性,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又如,巴豆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若生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腹泻甚至脱水,通过炮制,如去油制霜,可以缓和其峻猛之性,使其在发挥药效的同时,减少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其次,炮制有助于增强中药材的疗效。
通过特定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理化性质,从而提高其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和生物利用度。
例如,延胡索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难溶于水,经过醋制后,能使其转化为水溶性的盐,大大增加了在煎剂中的溶出量,增强了止痛的效果。
再如,杜仲生用时有效成分难以煎出,经过炒制后,其胶丝被破坏,有利于有效成分的释放,从而增强了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
再者,炮制能够改变中药材的性能,使其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的寒热虚实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通过炮制,可以调整药材的性味和归经。
例如,生地性寒,能清热凉血,经过蒸制成为熟地后,其性转温,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又如,天南星生用辛温燥烈,善于祛风止痉,经胆汁制后则性味转为苦凉,长于清热化痰。
此外,炮制还可以便于中药材的储存和制剂。
一些药材在新鲜状态下容易变质、腐烂,经过炮制处理,如干燥、蒸煮、烘焙等,可以去除水分,杀灭微生物和虫卵,防止霉变和虫蛀,延长药材的保存期限。
同时,炮制后的药材在制剂过程中,如粉碎、煎煮、提取等,更易于操作和控制质量。
炮制也有利于中药材的纯净度和标准化。
在中药材的采集和加工过程中,往往会夹杂着一些杂质、非药用部分等。
中药饮片的炮制作用有哪些

中药饮片的炮制作用有哪些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炮制加工后的成品,炮制是指将中药材通过净制、切制、炮炙等处理方法,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以适应医疗要求及调配、制剂的需要,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
中药饮片的炮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炮制能够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有些中药材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果直接使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通过适当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药物的化学成分,降低其毒性。
比如,川乌、草乌等药材含有乌头碱,毒性较强,但经过长时间的水浸泡和蒸煮等炮制处理,乌头碱会水解,毒性大大降低,从而可以安全地用于临床治疗。
又如,巴豆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和毒性,通过去油制霜的方法,可以减少巴豆油的含量,缓和其泻下作用和毒性,使其更适合药用。
其次,炮制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
通过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质地和性质,从而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和吸收利用率,增强药效。
例如,延胡索中的有效成分是生物碱,难溶于水,但经过醋制后,生物碱与醋酸结合形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煎出量增加,从而增强了止痛的效果。
再如,黄芪经过蜜炙后,补中益气的作用增强;地黄生用清热凉血,熟地黄则滋阴补血的功效更佳。
再者,炮制能够改变药物的性能。
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通过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这些性能,以适应不同病情和患者体质的需要。
比如,黄连本为苦寒之品,善清上焦实火,酒炙后引药上行,能清头目之火;大黄生用泻下作用峻猛,酒制后则泻下作用缓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又比如,砂仁生用行气力强,盐制后则下行温肾,治小便频数。
炮制还有利于药材的贮藏和保存。
一些药材在新鲜状态下容易变质、发霉或虫蛀,经过炮制处理,可以减少水分,杀灭虫卵和微生物,防止变质。
例如,桑螵蛸经过蒸制,可以杀死虫卵,便于保存;黄芩经过蒸制或煮制,可以破坏酶的活性,防止有效成分黄芩苷被酶解,利于保存。
此外,炮制能够便于调剂和制剂。
中药材经过炮制后,质地变得适中,有利于调配时的称量和制剂时的粉碎、煎煮等操作。
中药炮制的方法及意义

中药炮制的方法及意义中药炮制是将草药通过特定的处理方法加工成可用于治疗疾病的药材的过程。
它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具有丰富的炮制方法和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炮制的方法及意义。
中药炮制方法主要有炮制、研磨、炒制、焙制、蒸制、打碎、晒制等。
其中,炮制是指将草药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内部化学成分发生一定的变化以改善功效,并增强药材的保存性和可溶性。
炮制一般分为轻炮和重炮,轻炮是在低温下进行炮制,使药材内部水分蒸发,重炮则是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并且炮制时间较长。
炮制后的药材色泽更加鲜艳,口感更佳,药效更加突出。
研磨是指将草药磨成微小颗粒的过程。
这样可以提高药材的利用率,使其更容易溶解于溶剂中,并且更容易被机体吸收。
炒制是将草药放入锅中炒熟,以增加药材的气味和口味,增强药性,使其更适合服用。
焙制是将草药在火上焙烤,以改善药材颜色和气味,并增强药效和储存能力。
蒸制是将草药放入蒸锅中进行蒸煮,使其更容易破壁和软化,并提高其净化效果。
打碎是指将草药压碎成粉末的过程。
这样可以提高药材的溶解性和利用率,并且更加方便制药过程。
晒制是将草药晒干,以去除多余的水分,防止霉变,增加保存时间。
1.改善药效:炮制可以使草药内部的活性成分发生一定的变化,增加其药效,使其更适合用于治疗疾病。
2.增加药材保存时间:中草药常常需要保存较长时间,经过炮制后,草药的含水量会减少,抗菌能力增加,能够更好地防止霉变和变质,延长草药的有效保存时间。
3.降低毒副作用:一些中草药含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经过炮制后,可以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使其更安全地使用。
4.提高药物溶解度:一些草药中的活性成分溶解度较低,炮制可以有效提高其溶解度,提高药物的有效性。
5.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经过炮制的中药,不仅改善了药效,还增加了口感和气味,使患者更容易接受和服用。
总之,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特定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善草药的药效,增加药材的保存时间,降低毒副作用,提高药物溶解度,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净制与临床疗效由于药材在采收过程中难免混有杂质和非药用部位。
有的药材各个部位的作用不同,如果不加以净制,一并入药,势必影响疗效,甚至造成医疗事故。
如麻黄茎具有发汗作用,而麻黄根却有止汗作用,在炮制中必须根茎分开,区别入药,否则就会影响疗效。
还有些药材必须剔除非药用部分,如巴戟天、远志、牡丹皮等必须抽取净木芯,如果不加以净制,会造成疗效降低或完全没有疗效。
切制对疗效的影响一部分中药材体积较大,无法直接调剂,更不能保证煎出效果,必须按药材的质地不同,采取“质坚宜薄”、“质松宜厚”的原则进行切制,以利于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并避免药材细粉在煎煮过程中出现糊化、粘锅等现象,显示出饮片“细而不粉”的特色。
饮片切制是提高煎药质量,保证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措施之一。
中药饮片切制是为了提高煎药的质量,在炮制前要进行润泡软化操作,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但软润方法和控制处理的时间以及吸水量是至关重要的。
有些药材不易在水中浸泡,需采取其它方法软润;有的药材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吸水量不宜过大,否则药材中的有效成份大量流失,降低或失去疗效,并给饮片干燥带来不利影响。
另外药材在切制过程中厚度应均匀,厚薄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就会出现易溶和难溶,以及先溶和后溶等问题,浸出物将会取气失味或取味失气,达不到气味相得的要求。
如黄芩在切制饮片前宜蒸气软化,或者沸10分钟,而不宜冷水浸泡软化。
又如槟榔经水浸煎后切片,醚溶性物碱损失很大,以减压蒸汽焖润法或蒸气法软化切片可大幅度降低槟榔碱损失。
饮片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较高,若不及时干燥很容易霉烂变质。
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特别是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敏感的部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
加热炮制对疗效的影响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煮制应用较广泛。
药物炒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抑制偏性,许多药物经炒制后可破坏酶,保存苷类成份,还可有不同程度的焦香气,可收到启脾醒胃的作用。
种子和细小果实类药物炒后不但有焦香气,而且质地疏松有利于溶媒渗入药物内部,提高煎出效果。
苦寒药物炒后苦寒之性缓和,免伤脾阳,温燥药经炒后可缓和烈性,有异味的药物炒后可矫嗅矫味,利于服用。
锻制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克及化石类药物,或需要制炭的植物药。
锻后使药物质地酥脆,利于煎煮和粉碎,作用也会发生变化。
炒、灸、煅、煮炮制的关键在于控制温度及时间。
如槐花炒炭鞣质含量与温度密切相关,实验证明,槐花在170℃内受热鞣质含量可降至生品以下,若温度再高则鞣质含量极低。
辅料对疗效的影响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归经、功效、作用趋向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疗效。
中药辅料炮制的目的是为了借助辅料发挥协同和调节作用,使固有性能有所损益,以求尽量符合治疗要求,降低和消除毒副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辅料的选择、炮制温度和时间是炮制工艺的关键。
其他制法对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尚有发芽、发酵、制霜、水飞等方法,不仅可以直接制备新药,产生新的药理活性,满足临床用药需要,还可以炮制降低毒性,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如巴豆制霜可缓和其泄下作用。
总之,中药炮制品必须要满足临床安全有效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和消除其毒副作用。
炮制与中医临床疗效关系密切,不仅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还是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安全的手段,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措施。
1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1.1 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中药多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药用部位含有一定的药物成分,但也常带有一些非药用部分,而影响疗效,并且不同药用部位药效有异。
而原药材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就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性,增利除弊,以满足临床治疗要求。
所以中医临床配方用药都是用炮制后的饮片。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常常是一药多效,而中医治病往往不是要利用药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据病情有所选择,因此,需要通过炮制对原有性效予以取舍,权衡损益,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减弱,某些不利于治疗的作用消失,力求符合疾病的治疗需求。
疾病的发生有多种原因,病情的发展变化多端,症候的表现不一,脏腑的属性、喜恶、生病病理各异,故立方遣药及炮制品的选用都应考虑这些因素。
如:女贞子既能补肝肾之阴,又能清虚热,且药性较平和,养阴而不腻,清热而不损阳气,实为滋阴补肾之良药。
但生用或制用与病情变化有关,当患者肝肾阴亏,兼有肠燥便秘者,可选用生品,既可补肝肾,又可润肠燥,二者兼顾,且用量宜大;当便秘已去,肝肾阴亏之象尚未完全消除时,除调整处方外,女贞子则宜制用,增强其补肝肾之力,避免过用生品又引起滑肠。
由此可知,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要求,所以炮制是中医运用中药的一大特色。
1.2 炮制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
炮制方法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主要依据。
炮制工艺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
1.2.1 中药净制与疗效中药净制的方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对药效的影响很大。
因此,中药在用于临床之前,基本上都要经过净制处理,方能入药。
从古至今,医药学家对中药的净制都非常重视。
中药亦要求以净制后的“净药材”入药,《中国药典》炮制通则把净制列为三大炮制方法之一。
1.2.2 软化、切制与临床疗效中药切制之前,需经过泡润等软化处理,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
然而,控制水处理的时间和吸水量很重要。
若泡浸时间过长,吸水量过多,则药材中的成分大量流失,降低疗效,并给饮片的干燥带来困难。
利用蒸气软化药材,应控制温度和时间,以免有效成分被破坏。
切制时,饮片不均匀,厚薄、长短、粒度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就会出现药用成分溶出不一。
若需进一步加热炮制,还会出现受热不均,生熟不一,药效有异的情况。
如: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方中桂枝以气胜,白芍以味胜。
若白芍切厚片,则煎煮时间不易控制。
煎煮时间短,虽能全桂枝之气,却失白芍之味;若煎煮时间长,虽能取白芍之味,却失桂枝之气。
方中桂枝、白芍均为主药,切均薄片,煎煮适当时间,即可达到气味共存的目的。
饮片的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干燥,就会发霉变质。
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特别是含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敏感的成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
1.2.3 干热炮制与临床疗效干热炮制,主要是用火加热。
既是最早的炮制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药效有明显的影响。
干热炮制的各种方法中以炒制和煅制应用最广泛。
药物炒制,其方法简便,但在提高疗效,抑制偏性,减少毒副作用方面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许多中药炒制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气,收到启脾开胃的作用,如炒谷芽、炒麦芽、炒扁豆等。
中药经炒制处理后,能从不同途径调整药物的功用,满足临床不同的用药要求。
煅制法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或者需要制炭的植物药。
此外,煨制、干馏等法对疗效也有明显影响。
尤其是煨制后,药效常有明显的变化,干馏法则常用于制造新药。
如木香生品行气止痛作用明显,煨木香则专于实肠止泻。
1.2.4 湿热炮制与临床疗效湿热炮制为水火共制的一类炮制方法。
常用的有蒸法、煮法、煽法。
此外,还有提净法。
部分复制药物仍离不开蒸、煮的方法。
蒸法和煮法在古代文献中记载较多,用得非常普遍。
清代《医方集解》云:“半夏用醋煮者,醋能开胃散水,敛热解毒也,使暑气湿气俱从小便下降。
”清代《本草新编》有“寒水制硫黄,非制其热,制其毒也。
去毒则硫黄性纯,但有功而无过,可用之而得宜也”的记载。
湿热法炮制药物,其特点是加热温度比较恒定,受热较均匀,因此较易控制火候,加热时间可根据需要灵活掌握。
煮法和煽法水量也很重要。
若上述条件掌握不好,往往造成药物火候“不及”或“太过”,影响疗效。
火候不及,达不到熟用目的;火候太过,则会降低疗效或丧失疗效。
如何首乌,蒸制时间太短,服后可出现便溏或腹泻,甚至有轻微腹痛现象。
桑螵蛸、天麻蒸的时间过长,则会“上水”,不但难干燥,且会降低疗效。
川乌煮制时间太短,则达不到去毒效果;水量应适中,若水过少,则水煮中后达不到火候要求,水过多则损失药效。
1.2.5 辅料(包括药汁)制与临床疗效用辅料制药起源甚早,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就有酒醋的记载。
以后辅料种类逐渐增多,较系统地阐述辅料作用的首推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但以明、清时期资料较多。
明代《证治准绳》在论述黄柏的炮制作用时指出:“生用则降实火,熟用酒制则治上,盐制则治下,蜜制则治中而不伤。
”这说明用不同辅料炮制后其适应症、作用部位以及副作用都会发生变化。
中药加入辅料用不同的方法炮制,可借助辅料发挥协同、调节作用,使固有性能有所损益,尽量符合临床治疗的要求。
1.3 炮制与药性的关系中药通过炮制,其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都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常常导致功效、用途发生相应的改变,运用于临床所产生的效应也不一样。
2 中药炮制的作用与目的2.1 洁净药物保证用量准确原药材含有非药用部分,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夹有泥沙、杂物;动物的骨、筋、角等残留腐肉、恶血。
使用前进行清除杂物,洗去泥沙、污垢,筛去灰屑,除去霉烂变质之物和非药用部位,可使药物清洁纯净,保证临床用药剂量准确。
2.2 便于调剂和制剂植物的根及根茎类、藤木类、果实类经炮制后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如切成片、丝、段、块等,便于调剂时分配制量和配方。
矿物类、贝壳类、动物骨甲类如自然铜、磁石、代赭石、牡蛎、石决明、穿山甲等药物质地坚硬,难于粉碎,不便于调剂和制剂,而且在短时间内又不易煎出有效治疗的成分,因此必须经过特殊的炮制方法使其质地变脆变酥,易于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2.3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部分中药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其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
为了达到医疗上用药安全,历代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非常重视,各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如:草乌有浸、漂、煮、蒸、加辅料等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
2.4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中医采用寒、热、湿、凉及辛、酸、苦、咸来表达中药的性能。
性和味如果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给病人带来不利的一面。
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
为了适应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病情的需要,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用不同的炮制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
中药往往通过炒、蜜炙等方法来缓和药性,故有“甘能缓”,“麸炒以缓其药性”的说法。
2.5 增强药物的疗效中药通过适当的炮制,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
一方面是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而增强疗效。
明代《医宗粹言》写道:“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箱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