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子名羽,字鸿渐(陆文学自传)阅读答案
陆文学自传原文及翻译

陆文学自传原文及翻译原文: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
貌陋口吃,而为人才辩笃信,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
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
人或疑之,谓生多嗔。
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不諐也。
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䜩永日。
常扁舟往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
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
故楚人相谓,陆羽盖今之接舆也。
始三岁,惸露,育于竟陵大师积公之禅院。
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
予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授孔氏之文可乎?”公执释典不屈,予执儒典不屈。
公因矫怜无爱历试贱务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
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他日,问字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
公知之,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令芟翦榛莽,以门人之伯主焉。
或时心记文字,懵焉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
主者以为慵惰,鞭之。
因叹云:“岁月往矣,恐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
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乃释。
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
卷衣诣伶党,以身为伶正。
公追之曰:“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
’以我门人众多,今从尔所欲,可捐乐工书。
”少好属文,多所讽谕。
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
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
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
上元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
译文:陆先生名羽,字鸿渐,不知是哪里人。
他相貌丑陋,兼有口吃,但为人多才善辩,气量小而性情急躁,处事多自己做主。
有朋友规劝,就豁然开窍而不再疑惑。
凡是与别人闲处,心里想往别处去,往往不说一声就离开了。
陆文学自传【李】

虽 水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 愆也。 即使千里冰雪满路,虎狼挡道,也不会延误。 2 阅读第二段 (解决)本段主要内容:续写 作者的志趣和行为。或:隐居苕溪的生活。
上元初, 结庐于苕溪之湄, 闭关读书,不 杂非类, 名僧高士,谈宴永日。 唐肃宗上元初年,在湖州苕溪边建了一座茅庐,闭门 读书,不与非同道者相处,而与和尚、隐士整日谈天 饮酒。 常 扁舟 往来山寺, 随身惟 纱巾 藤鞋 短褐 犊鼻,往往 常常驾着一小船往来于山寺之间,随身只带一条纱巾、 一双藤鞋、一件短布衣、一条短裤。往往
3)佛与儒的选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
参考:好学刻苦、意志坚定,迎难而上等。
总 追述少年时寄身寺庙的经历,展示自己 结: 性格。
始三岁惸露, 育于竟陵太师积公之禅院。 自九岁 学 属文,积公示以佛书 出世 之业。 才三岁就成孤儿,被收养在竟陵大师积公的寺院里。从 九岁始学习写文章,积公给他看佛经及脱离世俗束缚的书 籍。 子 答曰:“ 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 削发, 号为 释氏,使儒者 闻 之, 得称为孝乎,羽将授 孔圣 他回答说:“我既无兄弟,又无后代。穿僧衣,剃头发 ,称为和尚,让儒家之徒听到这情况,能称为孝么?我将 要接受圣人 之文 .” 公曰:“ 善哉!子为 孝, 殊 不知西方染 削之道, 其名 大矣。” 的文章.”积公说:“好啊,你想当孝子,你根本不懂西 方佛门的道理,那学问可大呢!”
阅读第一段 (思考并讨论)分别画出体现作 者来历、身体缺憾及性格的句子并解释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 来历: 引申:貌似幽默,其实辛酸(命运多桀)
形貌: 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 1 引申:以缺憾与名士自比,自信坦然 为人才辩笃信…… 性格: 引申:善辩笃信,特立独行 总结: 本段写作者的概况和为人。
陆文学自传

可捐乐工书 抛弃。“细大不捐” 戏剧中的主要角色 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 总共 凡三年 由是俗人多忌之,鞭之 第一人称代词,我 皆见感激当时 被;感慨激动 眼泪鼻涕 行哭涕泗
学习第三段
(陆羽)才三岁就成了孤 儿,被收养在竟陵大师 始三岁,惸露,育于 积公的寺院里。从九岁 竟陵太师积公之禅院。 开始学习写文章,积公 九岁学属文,积公示 把佛经拿给他看。他回 以佛书出世之业。予 答说: “我既无兄弟, 答曰:“终鲜兄弟, 又无后代。穿僧衣,剃 头发,号称为和尚,让 无复后嗣,染衣削发, (假使)儒家之徒听到 号为释氏,使儒者闻 这种情况,能称为孝吗? 之,得称为孝乎?羽 我将要接受孔圣人的文 将授孔氏之文可乎?” 章,可以吗?’’
他日,问字于学者, 得张衡《南都赋》, 不识其字,但于牧 所仿青衿小儿,危 坐展卷,口动而已。 公知之,恐渐渍外 典,去道日旷,又 束于寺中,令芟翦 卉莽,以门人之伯 主焉。或时心记文 字,懵焉若有所遗, 灰心木立,过日不 作,主者以为慵惰, 鞭之。
有一天,向一位学者学识字, 得到张衡的《南都赋》,但不 认识赋里的字,只得在放牧的 地方模仿少年学子,端正坐着 展开书卷,嘴巴动动罢了。积 公知道了这件事,唯恐陆羽沉 浸在儒家经典之中,离开佛教 教义一天比一天远,又把他管 束在寺院里,命令他修剪寺院 芜杂丛生的草木,并让年龄大 的徒弟管束他。有时陆羽心里 记着书上的文字,精神恍惚若 有所失,心如死灰,如木头站 立,长时间不动一下。看管的 人以为他懒惰,用鞭子抽打他 的背。
(xuè )
(wèi) (zhǔ) (tì ) sì
陆羽
疏通课文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学习第一段
陆羽文言文阅读练习和答案

陆羽文言文阅读练习和答案陆羽文言文阅读练习和答案篇一:陆羽传文言文阅读答案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
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
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
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
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
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
天宝中,州人酺,吏署羽伶师,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
貌侻陋,口吃而辩。
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
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
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
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
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也。
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
贞元末,卒。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
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
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
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节选自《新唐书陆羽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或言有僧得诸水滨诸:之B. 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名:取名C. 太守李齐物见,异之异:认为奇异D. 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忤:触犯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B.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C.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D.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羽身世凄凉,自幼被弃在水滨,始终不知父母是谁。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7课《陆文学自传》习题及答案

7陆文学自传陆羽诗歌赏析寻陆鸿渐不遇①僧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注:①陆鸿渐:即茶圣陆羽。
曾授太子文学,不就,后隐居苕溪。
有《茶经》传世。
译文: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
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
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
赏析:这是诗人访友不遇之作。
全诗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
诗人选取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如种养桑麻菊花,邀友人游山林等,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
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自然,不加雕饰,流畅潇洒。
文言积累曾子杀猪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译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
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
”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规谏.(jiàn)豁.然(huò)多瞋.(zhēn)B.不愆.(yǎn) 当.道(dānɡ) 苕.溪(tiáo)C.结.庐(jiē) 黜.守(chù) 汉沔.(miǎn)D.别墅.(shù) 游处.(chǔ) 书函.(hán)解析:A项,“瞋”读“chēn”;B项,“愆”读“qiān”;C项,“结”读“jié”。
《唐才子传·陆羽》羽字鸿渐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解析

《唐才子传·陆羽》羽字鸿渐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解析羽,字鸿渐,不知所生。
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
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始为姓名。
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
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
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
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
名僧高士,谈宴终日。
貌寝,口吃而辩。
闻人善,若在己。
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
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
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
著书甚多。
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①,击林木,弄流水。
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
当时以比接舆②也。
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
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
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
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
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
扬子中泠水,又殊绝。
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
”茶毕,命奴子与钱。
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与皇甫补阙善。
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
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
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
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
”集并《茶经》今传。
(选自《唐才子传·陆羽》)注:①犊鼻:即犊鼻裤,围裙,一说指短裤。
②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佯狂避世。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愧一事不尽其妙尽:穷尽B.貌寝,口吃而辩寝:丑陋C.羽野服挈具而入挈:提着D.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究:追究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世人对陆羽才华赏识的一组是①育为弟子②闻人善,若在己③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④穷歌诗之丽则⑤今二妙千载一遇⑥辕门当节钺之重A.①②⑥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④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羽出身不详,为自己取名,可见其有志节,曾做过优人的老师和僧人。
《新唐书—陆羽传》“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新唐书—陆羽传》“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
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笃信,褊躁多自用意。
朋友规谏,豁然不惑。
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多生瞋。
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
名僧高士,谈宴终日。
闻人善,若在己。
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
著书甚多。
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
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
当时以比接舆也。
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
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
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
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
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
扬子中泠水,又殊绝。
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
”茶毕,命奴子与钱。
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与皇甫补阙善。
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
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
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
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
”史载茶圣陆公,婴而见弃江干,瑟瑟就毙。
时群雁为栖翼覆之长鸣若晓人者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腹诸寺日哺以米浆面糊茶汤之饮竟活。
又占《易》,得彖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乃使姓陆,名羽,字鸿渐也。
赞曰:“本乃凡贱,实为天骄;胎胞所生,竟同仙降。
一羽之轻,百姓珍重;一叶之微,万寿其昌!”(选自《新唐书·陆羽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群雁为栖/翼覆之/长鸣若晓人者/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腹诸寺/日哺以米浆/面糊/茶汤之饮/竟活B.时群雁/为栖翼覆之/长鸣若晓人者/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腹诸寺/日哺以米浆/面糊/茶汤之饮/竟活C.时群雁为栖/翼覆之/长鸣若晓人者/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腹诸寺/日哺以米浆/面糊/茶汤之饮/竟活D.时群雁/为栖翼覆之/长鸣若晓人者/智积方丈闻/而拾之腹诸寺/日哺以米浆/面糊/茶汤之饮/竟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短褐:汉服的一种,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是对古代寻常百姓所穿的一种服装的称呼,又称"竖褐"、"裋褐"。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之十一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之十一一围棋故事甲、围棋,《博物志》曰:“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也。
”其法非智不能,能有高下,临局下子,则见其愚智也。
今棋品.以国手为极。
何谓国手耶?孟子曰:“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此言一国之内,更无敌者也。
如南朝以羊玄保为逸品,梁武帝同之,然南北国局狭,故言通国也。
若孟子时,六国也;若天下一统,殊无抗敌,可称为天下绝格也。
齐高帝子曰华随,在淮阴,破荻为片,纵横以为棋局,指点行势,遂至名品。
(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第五十二)乙、唐宣宗朝,日本国王子入贡,善围棋。
帝令待诏顾师言与之对手。
王子出本国如楸玉局、冷暖玉棋子。
盖玉之苍者,如楸玉色,其冷暖者,言冬暖夏凉,人或过说:非也。
王子至三十三下,师言惧辱.君命,汗手死心,始敢落指。
王子亦凝目缩臂数四,竟伏.不胜,回谓礼宾曰:“此第几手?”答曰:“其第三手也。
”王子愿见第一手,礼宾曰:“胜第三,可见第二;胜第二,可见第一。
”王子抚局叹曰:“小国之一,不及大国之三!”(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习题:1、分别选出原文中加点词的正确解释。
A、品()a.标准b.法式c.等级d.品格B、辱()a.承蒙b.悔辱c.耻辱d.辜负C、伏()a.屈服b.承认c.佩服d.俯伏2、选出带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组。
()a.何谓.国手耶回谓.礼宾曰b.则见.其愚智也王子愿见.第一手c.其法非智不能.能.有高下d.通国之善.奕者也(王子)善.围棋3、“殊无抗敌,可称为天下绝格也”,此句中“殊”与下面哪一句中“殊”的意思相同?()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b.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c.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d.廉将军宣恶言,恐惧殊甚。
4、选出“小国之一,不及大国之三”的正确译文。
()a.小国只有一名高手,不及大国有三名高手。
b.小国的全部,不及大国的三分之一。
c.小国的第一名,不及大国的第三名。
d.小国的一个棋手,不及大国第三个棋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子名羽,字鸿渐(陆文学自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陆文学自传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
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
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笃信,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
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瞋。
及与人为信,虽水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
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往往独行野中。
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
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
始三岁露,育乎竟陵大师积公之禅院。
自幼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
子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授孔圣之文可乎?”公曰:“善哉子为孝,殊不知西方染削之道,其名大矣。
”公执释典不屈,子执儒典不屈,公因矫怜无爱,历试贱务。
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
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他日问字于学者,得张衡《南都赋》,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
公知之,恐渐渍外典,去道日旷,又束于寺中,令其翦榛莽,以门人之伯主焉。
或时心记文字,懵然若有所遗,灰心木立,过日不作,主者以为慵惰鞭之。
因叹岁月往矣,恐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
主者以为蓄怒,又鞭其背,折其楚乃释。
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
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吏藏珠之戏。
公追之曰:“念尔道丧,惜哉!吾本师有言,我弟子十二时中,许一时外学,令降伏外道也。
以我门人众多,今从尔所欲,可缉学工书。
”
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
少好属文,多所讽谕。
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
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
上元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适:满足
B.虎狼当道而不愆也愆:失期
C.自幼学属文属:写作
D.洎至德初,秦人过江洎:到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陆羽“特立独行”个性的一项是
①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
②少好属文,多所讽谕。
③不知其书,呜咽不自胜。
④意有所适,不言而去。
⑤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
⑥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
A.①③④B.②④⑥C.③⑤⑥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传记的一般写法,开头要介绍人物名字、籍贯、身份、性格等基本情况,作者说“不知何许人也”,“姓名也未知孰是”,难下定论的名字与陆羽多重互相矛盾的性格互相照应,这样写只是为了表现人物更具有传奇色彩。
B.以“自传”为题的传记文,是作者二十九岁时写的。
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一生的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
“貌陋”、“口吃”,都是缺憾,作者却比之司马相如、扬雄等人,坦然自负,而不动声色。
C.性格倔强,面对恩重如山的积公,敢辩善辩,决不屈从。
接着写受罚期间,繁重艰苦的劳动和不堪承受的鞭打,丝毫没有改变他坚持己见的决心和对“孔圣之文”的向往。
最
后奋起反抗,逃出寺庙,加入戏班。
D.闭门苦读,结交僧士,说明作者志向高洁,不同流俗。
独行山野,诵佛吟诗,流连徘徊,号泣而归,放浪形骸的表现,近似魏晋名士的逍遥世外,而内心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忧闷。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
译文:
不识其字,但于牧所仿青衿小儿,危坐展卷,口动而已。
译文:
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
译文:
4.我既无兄弟,又无后代。
穿僧衣,剃头发,号称为和尚,让儒家之徒听到这种情况,能称为孝吗?
不认识赋里的字,只得在放牧的地方模仿小学生,端正坐着展开书卷,嘴巴动动罢了。
见到别人做好事,就好像自己也有做了这样的事。
见到别人做不好的事,像自己也做了不好的事而感到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