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曾国藩书信中对学习和处事态度
浅谈“中兴名臣”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浅谈“中兴名臣”曾国藩的读书之道1. 引言1.1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的重要性曾国藩作为清朝军事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其读书之道对于今人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曾国藩注重读书,认为读书是人生修养的基础,是自我提升和成长的重要途径。
他坚信“学无止境”,不仅自己勤奋学习,而且还提倡国人积极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曾国藩在《曾文正公书信》中曾写道:“方今学问日新,劝学者每一日必有所学习。
”可见他对读书学习的重视程度。
曾国藩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日后的事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他提倡“知行合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曾国藩自己身体力行,不仅学习典籍,还深入实际,实践运用,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读书方式不仅是为了积累知识,更是为了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成果。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和理解,更是对未来的引导和启示。
通过学习曾国藩的读书之道,我们可以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坚持勤奋学习的态度,注重实践和应用,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这些都将对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曾国藩关于读书的观点曾国藩认为读书是修身养性、增长才智的重要途径,他强调要“日读三四小时、日用三四小时”,鼓励人们要勤奋学习,注重实践和应用知识。
曾国藩认为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他强调要注重全面发展,不仅要学习文学诗词,还要学习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知识。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应用,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学会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曾国藩认为读书之道是一生受益的智慧,只有不断地学习进取,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2. 正文2.1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曾国藩在他的读书之道中强调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他认为,只有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才能够在更高深的学问中有所建树。
曾国藩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
曾国藩家书处世哲学

曾国藩家书处世哲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名言“忠诚、尽责、清廉、奉献”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然而,除了他在官场的卓越表现,曾国藩还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大家庭家长。
他的家书中充满了处世哲学,让人们受益匪浅。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曾国藩家书中的处世哲学。
一、修身养性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必须修身养性。
在他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中,他提出了八个字的箴言:“零、壹、贰、叁;信、忠、恕、谦。
”他希望这些正面的品质能够伴随儿子走向成功之路。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应当符合道德规范,才能取得别人的信赖。
此外,他还主张勤奋努力、自立自强,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和卫生习惯,培养好的习惯和兴趣爱好,以及倡导和平、讲究礼貌等。
这些品质能够增强一个人的修养和性情,让他变得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自强不息曾国藩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强制自己自己做得更好。
在他的一封给侄子的信中,他写道:“不能与今日媲美,则日日失足;若比今日略进一斑,则吾人生有余欢矣。
”曾国藩表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要获得充足的信心和毅力,时刻保持谦虚和自律,不断努力进取,才能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
他也主张坚定信仰和坚强意志,去面对生活中充满挑战性的任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三、以人为本曾国藩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尽其所能,去帮助和服务他人。
在他给女儿的一封信中,他写道:“家庭中的成员互相关爱和帮助,是家庭幸福的源泉。
”他认为,只有关注别人的情感和需求,才能够满足别人的要求。
此外,他还认为,一个人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这不仅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同时也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成就。
因此,以人为本是曾国藩家书中的重要哲学原则之一。
四、寻求平衡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他是否能够在各个领域取得平衡。
在他给儿子的一封信中,他写道:“身体、心理、精神的和平共处,是个人成功和幸福的源头。
”此外,他认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工作和娱乐等所有因素之间都需要取得平衡,才能够彼此促进、相得益彰。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的家书
被誉为中国古代家书之最。
在阅读曾国藩家书后,我深受启发,不
仅对曾国藩的思想和品德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和学习
有了新的认识。
曾国藩家书中充满了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
他
在家书中教导子孙要有忠诚、诚实、勤奋、谦虚等品质,要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品质和价值观对当今社会依然具
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应该如何做一个有责任
感和担当的人。
此外,曾国藩家书中对于学习的重视也让我深有感触。
他提倡“日积月累,渐进有成”,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取得
真正的成就。
这种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
我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总的来说,阅读曾国藩家书让我受益匪浅。
他的家书不仅是一
部家族传家宝,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智慧的宝库。
我将继
续学习和传承曾国藩的思想和精神,努力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是一部关于中国清朝名臣曾国藩的家书集合,记录了他对子孙的教诲和人生哲理。
读完这部书,我深受启发,对曾国藩的思想和品德有了更深的了解。
曾国藩是一位忠诚、勤奋、谦虚的官员,他的家书中充满了对子孙的教诲和慈爱。
他强调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卓越的品质。
他主张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勤奋好学,勇于担当,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的品质。
在读完《曾国藩家书》后,我深深感受到曾国藩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勤勉努力,不断追求进步。
他对待生活充满了感恩和热爱,他认为人生应该珍惜,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曾国藩的家书中还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指导。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要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他主张要有自律和自制,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总的来说,读完《曾国藩家书》让我受益匪浅。
曾国藩的家书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智慧和对人生的理解,他的品德和思想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不断提升自己,追求更美好的人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和个人心得
曾国藩的家书是一部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记录了曾国藩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的思想、经验和教诲。
读完曾国藩的家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一些个人心得。
首先,曾国藩的家书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在给子女的信中,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为人处世的能力。
他强调孝道、诚信、勤奋和自律等价值观,这些品质对于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曾国藩的家书强调了个人修养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他鼓励子女们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他也强调了修身养性和修养品德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提升,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最后,曾国藩的家书强调了忠诚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他一直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无私奉献,始终保持对国家的忠诚。
他的家书中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鼓励子女们为社会做出贡献,传承家族的家风家训。
通过阅读曾国藩的家书,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应该注重个人修养和自我提升,不断追求卓越。
同时,我们也应该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曾国藩的家书给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思想和指导,我会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中不断努力,践行其中的价值观和教诲。
浅谈“中兴名臣”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浅谈“中兴名臣”曾国藩的读书之道【摘要】曾国藩作为中兴名臣,其读书之道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和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在他的读书之道中,坚持每天读书是基础,注重精读而非泛读是核心,善于总结和应用所读知识是要义,重视书信往来是习惯,重视修身养性是目标。
通过这些读书之道,曾国藩不仅提升了自己,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后人指明了阅读的正确方向。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整个社会文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个人修养和实现自我价值。
曾国藩倡导的读书之道,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和传承。
【关键词】曾国藩、读书之道、坚持、精读、总结、应用、书信往来、修身养性、榜样、个人修养、自我价值。
1. 引言1.1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意义重大曾国藩的读书之道意义重大。
曾国藩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在政治上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杰出的人物,与他的读书之道密不可分。
曾国藩一生都非常重视读书学习,他认为书籍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勤奋的学习,曾国藩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修养素质。
曾国藩深知读书之道的重要性,因此将其作为人生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他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和名家学说,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与人格境界。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不仅为他个人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启示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应当怎样修身养性,如何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意义重大,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发展,也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2 曾国藩如何通过读书提升自己曾国藩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他不断地吸收知识,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修养和素养。
他深知读书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世界、认清自己,可以引领自己走向成功、让自己在社会中立足。
解读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封信,主要讲述了他在为官、做人、修身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通过这封信,我们可以了解到曾国藩在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智慧和贡献。
在思想方面,曾国藩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首先要修身,即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同时,他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人生的基础,应该注重家庭教育,让家庭成员懂得做人的道理和礼仪。
在治理国家方面,他主张以德治民,强调政治家应该以德治国,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在政治方面,曾国藩强调了政治家应该以人民利益为重,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他认为,政治家应该时刻关注民生问题,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享受到幸福安康的生活。
同时,他主张改革官制、整顿吏治、兴办洋务、加强海防等措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道德方面,曾国藩强调了忠诚、孝顺、仁爱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要忠诚于国家、孝顺父母、关爱他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同时,他也强调了谦虚、宽容、节俭等品德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这些品德,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总之,曾国藩家书是一封充满智慧和价值的信件。
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曾国藩在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智慧和贡献,也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主要内容包括对人生、学业、修身、治国等方面的教诲和指导。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深刻的内涵。
曾国藩在家书中倡导的“克己复礼、致知行仁”的思想影响深远。
他提倡孝顺父母、重视学业、尊重礼仪、守纪律、待人宽厚等传统美德,主张修身养性,追求贤良淑德。
这种崇尚仁义道德、注重修身立德的教育理念,对子女教育和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家书中蕴含的教育智慧和人生哲理令人深思。
曾国藩在家书中重视实践、注重品德、强调修身立德,提倡勤俭、检点,劝勉子女要脚踏实地、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他的教诲贯穿着儒家传统的思想精华,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人格修养和道德风范的追求。
曾国藩在家书中展现了对国家、民族的担当和责任感。
他提倡“再造官品、重振世风”,呼吁子女们要有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谋福祉的情怀和行动。
他弘扬孝道、忠诚、诚信、仁爱等传统美德,引导子女成为有益于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才,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和影响。
通过阅读曾国藩家书,我深感其中蕴含的道德规范、家国情怀与立身修德的重要性。
曾国藩的教诲不仅是对后人的教育启示,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希望每位读者在阅读这部家书时,能够汲取其中的智慧,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潜心修身、致知行仁,为社会、为国家、为家庭带来更多的和谐与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曾国藩家书》中遇见曾国藩——浅析曾国藩书信中对学习和处事态度中华民族的历史在那个还叫大清的时期有着一条触目惊心的伤痕,这道伤痕之大之怖,总是会让人下意识地去躲避,而躲避的最好办法就是否定。
比如当时的国人,有像在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奔走孙文等人,也有像呼喊着民主与自由,身边总是聚集着一群热血青年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
即使时至今日,还在学着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我,在每一次看到清朝晚期的历史,也会选择性的跳过或者迅速的掠过。
或许正是因为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爱着这片土地,爱着她的历史和未来,所以才会在她受到屈辱的时候难受得不能自己,所以也才有人,会去选择背负她的苦痛,在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的黑暗中追根揭底,以求深爱的祖国的将来,不再走上曾经的荆棘之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翻阅距离我们最近的历史——晚清,开始去了解我们的历史。
资料还原了我们真实,让我们看到晚清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的微弱的星光。
那段历史原来不仅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不仅是失败的太平天国匆匆的捻军鲁莽的义和拳,不全是咸丰帝外逃慈溪卖国求荣袁世凯两面勾结,也还有东方的俾斯麦李鸿章,洋务运动带回来的詹天佑,中华民国总理唐昭仪,清华第一任校长唐国安。
当然,也还有那个站在历史后面的帝国一等侯爵,文学大家,思想大儒——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出生,湖南长沙湘乡人。
父亲曾麟书是书塾秀才,爷爷曾玉屏虽然不是饱读诗书却也是视野开阔,曾家虽然是农耕与教书之家却也算是富裕,幼年的曾国藩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而青年的曾国藩在不断地应试中考中进士来到京城,成为一名低级别军官。
在京城多纨绔的环境中,曾国藩也是年少气盛,经常和一帮同学在一起吃饭闲聊,到处吃喝玩乐,不思进取,差点就因此无所事事,只做京中小吏,再无所作为。
后来曾麟书从家里致信曾国藩,提出了节欲,节劳,节饮食的三节要求,这才点醒了曾国藩。
壮年的曾国藩拜师理学大师唐鉴,向他学习修身之法,并在大师的建议下开始了记日记。
期间,他开始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步步高升。
晚年的曾国藩经历了天津教案等事之后,虽然政治上有所前进,但在民间声誉上有所不齿。
在他61岁那一年,有一天散布在南京西花圃的时候身感不适,由次子曾纪泽扶回书房,不久逝世。
大概总结曾的一生,少年的曾国藩活在教育书中,青年的曾国藩活在励志书中,壮年的曾国藩活在厚黑学中,晚年的曾国藩活在修身养性的书中。
我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银锋冷画一色天,惯看戎马笑狼烟,是非功过谁堪论?无名冢上祭流年”。
曾国藩的历史功过自由历史学家,人民大众来梳理定性,而我也是只是希望能从他的人生中获取一些感悟,看到一些道理罢了。
我选择通过《曾国藩家书》来阅读曾国藩这个人,大概是觉得家书真切实际,“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
以下便是我个人的一些节选和我个人的理解。
“香海为人最好,吾虽未与久居,而相知颇深,尔以兄事之可也。
丁秩臣、王衡臣两君,吾皆未见,人约可为尔之师。
或师之,或友之,在弟自为审择。
若果威仪可测,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
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国藩自幼熟读经书,善学之理便是再明白不过了。
曾之所以为大儒,大师,他较之常人不同的就是“知行合一”。
其实向他人学习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是能够平衡自己心态,虚心求学的人确实不多。
且不论能不能够扯下面子虚心向别人请教,有时就连面对自己的老师的态度都显得有些不对。
现在的大学大家都不把逃课当问题,不仅是对任课教师的不尊重,对知识学科的不尊重,也是过于浮躁而没有去看到教师身上作为老师的值得学习的地方。
有的同学觉得自己自己掌握得比老师教授的要好,便不去在意老师的教学。
其实这种做法不甚可取。
有些老师上课方式或许古板,有些老师上课或许天马行空,但我觉得我们应该看到老师的更多为人师表之处:古板的背后也许是备课的认真,严谨和负责;天马行空的背后也许是老师在告诉我们学科知识可以这么拓展,某一个问题可以换成这样这样的思考方式。
现代社会大家的心态都太浮躁,学习学习,不仅仅是学知识,习功课,也还有学做人,习处事的含义。
学习看似小事,却是难以做到大事。
功课如此,为人处世也如此。
“尔三月之信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
后信言已向陈季牧借《史记》,此不可不熟看之书。
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
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
余从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近来觉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
故近来教弟但有一专字耳。
专字之外,又有数语教弟,兹特将冷金笺写出,弟可贴之座右,时时省览,并抄一付寄家中三弟。
”专心,恒心,自古以来成事之不二法门。
“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读书如此为上道。
在我看来,专心应该是这样的:身无旁骛,心无杂念,身临其境,身心投入。
现在的社会习惯于高效率的做法,认为譬如读书学习应该就是抓住中心围绕重点。
这是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这种做法我无意评判对错。
但我觉得,不管好书劣书,都应该认认真真,专专心心地读。
书的好坏是主观判定,主观则代表存在个体性差异,读书本身是在和作者对话,和自己对话,在每次不论好坏中进行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便是读书的意义。
而得能够找到这种意义的做法便是专心读书。
“香海言时文须学《东莱博议》,甚是。
尔先须过笔圈点一遍,然后自选几篇读熟。
即不读亦可,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
”通读是我读书的习惯,我觉得通读一遍能够让自己对一本书的布局和构思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样自己的思考不会以为只是节选了某一处的文字或者知识而存在偏颇,同时也能更深刻地去了解作者想要表现得的意思。
由此可推,就像我们了解某一件事,如果没有能够了解整体,未能做到了解事件全部,便有可能造成误会或者差错。
有人觉得读文或许只读重点便可以,一孔窥洞,但我觉得有时书或者人并非如此简单,或许最后勉强猜对,但因为未能通读全文或了解全貌,便错过了什么,这实在不能不说是可惜。
同时,曾国藩告诫六弟要通读全书,不仅仅是说希望六弟能够从全局来看,也是表明了读书学习要持之以恒。
“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这是后文曾国藩在弟弟说想要了解如何学好书法的时候说的。
不仅如此,曾国藩还在其他书信中表示,读书学习需要恒心,比如他在给家里的书信中说自己在读廿十三史等。
廿十三史都是一些精华巨著,即使浏览也要花上好长时间,更不用说是通读了。
在通读过程中,这些巨著并一定会像通俗文学一般引人入胜,有可能让人觉得枯燥无比,甚至堵塞了人们想要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所以,能都通读这些巨著,必须要有恒心,耐得住性子,忍受得住寂寞。
“学诗从《中州集》入亦好。
然吾意读总集不如读专集。
此事人人意见各殊,嗜好不同。
”意思是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如此,看总集还不如看专集,有选择性的去看可能会好一些;但这也是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六弟你不必照学,觉得可以你就采纳。
“尔要学诗,先须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须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
”学习不是盲目学,而是学会讲究方法。
从某一种方法入门,然后依此展开,由此入门。
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学习,比起漫无目的,什么都想要的学习更好。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谋生的根本在于修业,修业的根本在于用心专一。
只有专心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成才能安身立命。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心如止水,便哪里都是世外桃源,哪里都是可以读书的地方。
毛泽东在湖南师范读书的时候,就曾经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跑到喧闹的菜市场读书。
我觉得倒不是环境不重要。
环境固然很重要,不然也不会有“孟母三迁”的美传了;但更重要的是,在某一个环境中的人能不能意识到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如果他是真心向学,抱着是对知识的渴望,怀着远大的理想,则无论这个人在哪里,他都可以静下心来专心看书,好好学习。
“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
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
”待人以诚,则别人也会真诚待我。
诚意不是承诺,而是衡量好自己的力所能及和力所不及之事,尽己所能全力相助。
“十月廿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
”其实看了曾国藩家书,或是看了所谓的曾国藩成功之道,大概与其他成功学,励志书所讲的相差无几。
但为什么看了这么多成功人士的传记,却依旧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呢?无他,毅力而已。
“知行合一”,这是最简单的秘诀,也是最困难的方式。
《曾国藩家书》还有很多细微动人之处可以发掘,而我也只是节选了前面几篇来谈。
这些家书阅读起来,都像是和那个已经沉淀在历史深处的老者倾心相谈,每一次再读,都会又不一样的变化。
每一次新的体会,便是一次自己随着时间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伴随而来的内心的成长。
他说,最难知行合一,最难与人交心,最难做事尽心。
所以他在小心翼翼地走在人生轨迹上,每一次都在衡量。
我说我懂,所以我在思考,我在去尝试改变,我在选择适合自己,同时也在人和社会,和自然,和知识向平衡的方法。
所以,我们就在某一本书中这样相遇,然后,碰撞,思考。
然而我还在寻找,他也早已仙去。
但这并不是说毫无收获。
至少,能够聆听一位智者的经验,总是会成长的,虽然说不出来,还是会在我的生命轨迹中留下他的烙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