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三部曲读后感

合集下载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优选6篇)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优选6篇)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优选6篇)第一篇:《曾国藩全集》读后感近日,每遇心中郁塞便静心慕读“曾国藩全集”。

“悔”“敬”“勤”“仁”是曾古人的为人宗旨,静思其中没有一项我能做的到位,特别败在一个“悔”之中。

心中积郁甚多如石头般一层又一层压着我,很想大声哭泣只是欲哭无泪,泪已流干心已碎成片。

纵是心中一片愤然如火烧般揪心面上还是一片平静。

人以镜而正冠看到自己的短处。

“悔”字当头:自不量力,投机取巧,冲动莽撞,不慎言,不居敬,不明强,不自信,不立达,不豁达,不勤劳,没耐性,固执,敏感,骄傲,没有一技之长。

这些都是我的毛病,以些种种致使我现在一事无成,梦想离我如此遥远,“青春有梦,勇敢去追”光“勇”字一味蛮干是没有用的,还有识。

御去吧,该放下的就该放弃,沙子终究是沙子__曾经宝石和沙子放在我的面前,我选择了沙子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我也是一个质朴的人。

我太怕失去它了抓的越紧它流的.越快,我忽略了它的本性,放手吧,放手后我拥有全世界,包括我所遗弃的宝石。

现在终于相信了人生自有定数,该是你的赶也赶不起,不是你的强求也求不来。

第二篇:《曾国藩全集》读后感一、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做人低调,做事高调是曾国藩的人生写照。

少年的曾国藩就显现出非凡的谦让之举,他和同窗好友读书时,把好的位置让给别人,把他人休息的时间作为自己苦读的时间,后来中了举人以后,更加谦和有佳,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

从现代人的价值观看来他是一种懦弱,是一种无能的体现,身为高官却不将自己放在高居之处,俯视他人,有点与身份不相符,故弄高雅,然而正是曾国藩品性却体现出一种超俗的恢弘的气度、平和的外表、遭遇鄙弃不暴跳如雷的自我保护的大智慧,低调是一种高的境界,是一种智慧,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

二、凡事皆贵专。

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

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清政府手足无措,不是所以然。

曾国藩在致吴大廷信中指出自己的观点“凡事患在不为,不患不能。

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

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

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第一篇: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卧龙《曾国藩》之《血祭》、《野焚》、《黑雨》,是唐浩明著的晚清官场名士三部曲系列,曾被《亚洲周刊》列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之一。

书到手很久,拖拖拉拉地读完,闭卷而思,似乎能够看到一些历史黄卷背后的曾文正的面孔,为其人品折服,为其大势叹息。

壹。

书从曾国藩回籍守制开始,到办团练,立湘勇,征太平,伐捻军,直至在两江督署归西,用文学传记的形式,缓缓书写了曾国藩后半生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他所阐述的思想和理念,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曾文正的历史形象。

贰。

读《曾国藩》之初心是想了解下这样一个被人追捧的历史人物到底是何许人也,通篇读完,却发现其人其事有许多与现在时势相通之处,原来历史和现在总是惊人的重复。

曾文正确实是国家的中兴之才,做人处事,多公少私,不仅在晚清时期的官场,即使现代,也实为难得。

然将相之材,生不逢时。

历史的巨轮即将碾压过那腐朽的清王廷,非一人或者一能臣所能挽回的。

然而,在为之历史背景叹息的同时,也不禁叹服于他为人处事、洞察明觉的高超之处。

作为一个老派的官员,他不因循守旧,在与太平军、捻军以及国外势力的斗争中,看到了国家强需自身硬的道理,积极推动兴办军械、船舶和西洋学校,可谓继林则徐之后放眼看世界的又一不盲目自大、警醒自强的国人。

他大力主张和推动选派幼童店铺,但在选派人员的年龄上,他不同意容闳主张的8-9岁。

曾中堂要求必须是14-18岁的少年。

何以如此考虑?原来,中堂大人认为,如果出国孩童没有建立起对祖国和亲人的深厚感情,即使出国学有所成,也不可能真心实意为民族和国家效力。

此考虑,不机械,不功利,有见地!所谓用人识心为上,而后识才。

这种见识,远远超越、高高鄙视了现在的某些盲从西方的“公知”们。

此番种种,中堂大人的阅人辨世之术,确让人敬佩不已。

叁。

许多历史伟人都对曾国藩有着高度的评价,如梁启超对世人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大人也已”.毛泽东对友人黎锦熙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

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

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
《曾国藩三部曲》是一部关于明清历史风云变幻的精彩作品,也是对曾国藩一生的缅怀。

通过《曾国藩三部曲》,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位改革家贯彻“以民为本”政策的不懈努力。

曾国藩改革的成功也来自他多年的耐心打拼积累。

他改革的重点是“缓解贫苦、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他的改革力度大,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也改善了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体制,同时还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机制,即“中央集权”,目的是缓解农民的贫穷,使社会风气向好。

曾国藩的改革方案尽可能地减少了保护封建制度,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社会风气,推行各种爱国主义教育使民众对国家的改革产生支持,英勇的他还成立了国家财政体制,可以说,曾国藩的改革大大改变了明清时期的中国历史。

到最后,曾国藩被赶出中央政府后,他仍然深信“以民为本”的政策,他仍然不懈地努力为中国做文章,为两代人带来了更多的喜悦。

在我看来,曾国藩光辉的一生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激励,他虽然遭遇了无穷的困难,但仍坚持“以民为本”的政策,用自己的行动改变这个时代,他的英雄气概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者,他正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英雄!。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选3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选3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选3篇)【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第1篇】继《红楼梦》之后看的《曾国藩》,红楼虽然写尽了人生百态,但毕竟是小说,《曾国藩》就不一样了,它记录的是真实历史,一共三本已看完两本,初有些感受。

感受一:收敛锋芒、圆滑世故更能收获人心曾国藩初办湘勇团练,锋芒毕露,目空一切,手段狠辣,还常插手别人辖区内的事务,虽然出发点都是为国,但因过于刚硬,得罪了很多人,并得一“曾剃头”称号。

更麻烦的是,和不少官场其他同僚的关系很僵,以至于筹饷银无人支持,湘勇屡被人欺。

人处于低谷时,诸多不顺的事都会随之而来,带兵打仗三次险被俘,欲跳江自尽。

好在曾国藩本性是正直善良的,日久见人心,跟着他年岁久的属下都很敬重他,几次自尽都被忠心的属下救起,才没让这个将才消失在历史中。

而曾更是个有胆识有魄力,能屈能伸的大丈夫,自知短期的形势和自己的状态对未来的仕途不利,趁父亲去世的时机,借口卸职回乡。

这一次的卸任时期,曾国藩的收获很大,自己不断反省,并接受高人指点,最终豁然开朗,明白了之前自己性格欠缺之处。

当再次被启用时,为人处世风格完全换了,慈眉善目主动拜访其他官员,尤其是和嫉恶如仇的左宗棠冰释前嫌。

虽然不少只是面上的工程,曾在心里并不一定认可那些人或是真的原谅他们,但只要脸上不显山露水,对他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这也就是他后来能够为自己重建口碑的主要原因。

以前总会跟大家一起吐槽谁谁谁城府深,现在想想,在官场上职场中混得开的,都是有城府的,有城府并不代表要去害别人,只是知道收敛,情绪管理也是有城府的一种表现,而这也是我欠缺的,已经在有意识地去改变。

感受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上谨言慎行保乌纱在满人皇帝的江山下,曾国藩作为汉人能手握重权实属不易,自然能有这结果也是经历了一番很不容易的过程。

从每次胜仗时他上报圣上的奏折,都是谦虚谨慎,将自己放在功劳身后,到攻克金陵后,主动裁撤湘军,并让曾国荃卸甲归田……如果说逆境中的隐忍是一种气概,顺境中的低调则是更为难能可贵的。

曾国藩三部曲读后感范文

曾国藩三部曲读后感范文

曾国藩三部曲读后感范文曾国藩三部曲读后感范文1读了唐浩明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和《黑雨》,总体感觉他是个了不起的功大于过的人物。

我最佩服曾国藩为官清廉,崇尚节俭的行为。

官至极品的他始终严以律己,曾国藩十分清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虽然后来官越做越大,但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

他自己常说:“余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

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

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他在京城时,见到的世家子弟都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因此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来北京居祝他让他们住在老家,门外也不能挂“相府”、“侯府”的匾。

他北上征捻前夕,为家中妇女定下功课表,严格要求。

因为他教育子女有方,所以他的后人都秉承他的治家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成就都不小!曾国藩三部曲读后感范文2暑假我阅读了唐浩明写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曲》,即:《血祭》《野焚》和《黑雨》,曾国藩这人有时我曾是唾弃,有时让人依靠,有时让人嗤之以鼻,有时又让人十分佩服,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不可预知的。

不过,总体感觉是,他是一个成就大于过错的人。

曾国藩的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是内圣外王。

他是一位着名的政治家,战场上的猛将,其锲而不舍的性清决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此外,他的文辞隽永湿润,谆谆告诫,真诚待人,同样令人钦佩。

曾国藩待人随和,经常会耐心倾听学生提问,这个不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而且他为官清廉,一生都没有贪得钱财,深受文人学者好评。

曾是一个永远无法理解的人,谁也看不懂他,他是一个学者,也是个好官。

也许只有那一句最中肯的评价:“曾国藩是地主阶级力最强大的人。

”。

曾国藩三部曲读后感

曾国藩三部曲读后感

《曾国藩三部曲读后感》近年来,曾国藩的名字在历史学界再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作为晚清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领导能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今天,我们有幸能够通过阅读《曾国藩三部曲》,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以及他的一生所经历的起起伏伏。

《曾国藩三部曲》是作者戴锦华细致入微的研究和整理的成果。

这三本书分别是《曾国藩》、《曾国藩军纪》和《曾国藩治家格言》,它们涵盖了曾国藩的一生,从他的家族背景到他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杰出成就,再到他的治家智慧和生活哲学。

通过这三本书的阅读,读者可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和他对中国现代史的深远影响。

首先,阅读《曾国藩三部曲》让我对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过去的教科书中,曾国藩往往只是一个名字,一个模糊的形象。

然而,通过这本书,我得以一窥他的内心世界和为国家付出的艰辛历程。

曾国藩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怀始终激励着他奋发图强。

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使他成为清朝末年的关键人物,他通过改革举措和军事战略的巧妙运用,为国家带来了短暂的繁荣和安宁。

他的一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典范,他的智慧和勇气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其次,这本书也向我们展示了曾国藩的治家智慧和生活哲学。

曾国藩不仅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位智慧的家庭主人。

他以身作则,注重道德教育和家庭纪律,为子孙后代树立了良好的家庭价值观。

他的格言和箴言教诲深深地感染着读者,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曾国藩告诉我们,成功不仅仅注重外在的成就,更要关注内心的修养和人品的塑造。

通过这些格言的借鉴,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并在自己的家庭和社会中走出一条正道。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曾国藩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矛盾的年代,他的一生也被这个时代深深地影响着。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曾国藩的决策背后的考虑因素。

曾国藩读后感(通用20篇)

曾国藩读后感(通用20篇)

曾国藩读后感(通用20篇)曾国藩读后感(通用20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读后感篇1以前对曾国藩的印象停留在曾国藩家书上,虽然并没有真正读过曾国藩家书,但是从零零散散的信息中对曾国藩形成的印象总体上是正面的,某种程度上有点先入为主,觉得曾国藩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均堪为楷模。

读了唐浩明的三卷小说《曾国藩》,在结尾部分通过左宗棠之信,康福之思,陈广敷之言表达了作者对曾国藩的评价。

真实的曾国藩到底如何,当然需要从历史中探寻,但是严肃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提供一个视角。

左宗棠之信赞曾国藩知人善任,并从正面肯定曾国藩的尊君敬上。

也就是说,曾国藩立功方面成绩斐然,通过镇压太平军、推举人才、举办洋务,使清朝实现了短暂的中兴。

虽然并没有解决专制统治的根本问题,也谈不上客观地看世界,毕竟比同时代的人走在了前面。

陈广敷则对曾国藩之愚忠持否定态度。

从一个在野之人的角度,从儒家学说的另一面否定了曾国藩。

也就是说,曾国藩的立言及依其言之所为并不完全符合儒家观点,儒家认为,当天子无道时,在天道助推下,臣下犯上进而另立新朝也是合理的。

当然,即使不愚忠,改朝换代在儒家理论下,不可能产生质变,仍然是王权专制。

而康福则看到曾国藩权诈与失信的一面。

也就是说,曾国藩在立德方面是有瑕疵的,而且不仅仅是瑕疵,而是与其言相悖的大的失德,应该可以将其理解为是法家的权变与机谋。

曾国藩读后感篇2读完了这本以史实为材,又带一些小说特质的曾国藩传,感触很多。

曾公是一位让后人尊敬的伟人。

第一,曾公的识人,培养人的能力。

个人感觉跟早年其担任刑部侍郎有关,通过察言观色,从言谈举止的细节把握一个人,培养了大量人才。

第二,曾公强大的自律能力。

感觉他的这种自律甚至达到了死板的地步,多年如一日的记日记,身居高位依旧简朴如初,公事再忙也要对诗歌字体的磨炼,名声显赫而对妻子始终如一,佩服。

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

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

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曾国藩三部曲》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去年差不多花了半年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曾国藩三部曲,一直想写点什么,但是忙碌的事情将其抛之脑后,现在想絮叨絮叨读完之后的感想。

以下从两个方面简单的写一下感想。

从曾国藩的人物角度,是晚清的一位重臣,挽将倾的大厦于为倒,力挽狂澜之功,最后能全身而退,不仅保得自身平安,还能保得子孙后代昌盛不息。

这样一位出色的人物,连毛泽东都夸赞不已,称晚清第一重臣,再无他人。

本书从他40多岁回家吊母丧写起,受朝廷之重托,建一支强劲的军队,阻挡盛极一时的太平军。

在他之前,清兵屡战屡败,已经毫无士气可言,更是闻风丧胆,使得太平军一路北进,到达南京,占据中国大部分江山。

曾国藩临危受命组建军队,号称"湘勇",他决心这一支军队要丝毫不染绿营风气,平日懒散成习,横行市井,调戏妇女,一旦遇到打战,溃不成军。

在组建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从人才的寻找到军饷的筹集,通过知人善任,威逼利诱,让乡绅捐赠军饷,组建了一支军队,并且每日勤操苦练,战斗力远超绿营。

并且他看不惯官场的阿谀奉承,推诿责任,这也遭到官场人排挤,最后被逼的'离开原本大营,去了另外的地方扎营。

而且刚建的湘勇,没有真正与太平军交手,所有的只是书面知识,初次打仗变败仗,屡战屡败的湘勇,让曾国藩一度欲投江自尽,但是却也在这样的时刻,他的另一支部队,十战十捷,这给备受争议的湘勇带来转折的惊喜,随后曾国藩发现自己并不擅长打仗,从而开始从各地寻找将才,而自己转为幕后总策划,彭玉麟便是他发掘的一名水师将领,此人熟读兵书,能征善战,并且人品好,痴情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功名利禄。

慢慢的曾国藩周围聚集了许多才干出众的将领、谋臣,让湘军一步步反败为胜,与此同时,他也很注重朝廷的动态,让满人当最高的武官,避免功高震主,功亏一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
这本书大概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 探究了其内心的历史负荷与无奈,评价其文化史上之地位。

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通读《曾国藩》之后,我觉得,前期的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他是一个乡村小地主家庭的儿子,从小就很爱读书,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奋发图强,积极入世,忠君爱国。

,长大后, 他克守封建礼教,理学修身养性的功夫,而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

仕途上, 也是秉公执法,敢于得罪权贵,他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是官之典范,人之楷模了!
而后期, 多年的官宦生活终于把曾国藩给同化了,他不再盲目模仿古代的忠臣直言死谏,虽然没有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但对一些官场恶俗也睁只眼闭只眼,就这样.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仕途一帆风顺的曾国藩。

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悲剧。

曾国藩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有两件: 灭太平军与兴办洋务.在这两件事里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创新.爱国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在扑灭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又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

由于湘军属于团练,相当于民兵,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

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省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

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以及他的学生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他很有创新精神,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

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也没能突破
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曾国藩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往向不是一时半刻所能形成的。

那种不可遏制的欲望唯有像曾国藩这样勇武之人才能取得。

曾国藩一直以成国家栋梁为宿愿,便投以完善自我的诸方面努力,从“勤”以治身到“畏”天命,无一不是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在努力。

而对于做为出身封建地主阶级的曾国藩来讲,他唯一的选择是维护其阶级的利益。

曾国藩所接受的一切教益都是忠于封建王朝,严守君臣父子的仁义道德。

纵观他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