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7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曾国藩传》读后感7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曾国藩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传》读后感1刚刚完成60万字的长篇小说《东京人》阅读之后,小溪开始认真研读张宏杰撰写的《曾国藩传》。
首先《曾国藩传》从屡次科举不中的曾国藩父子双双去“赶考”开始,让原本一板一眼的人物传记有了烟火气、生动地拉近了读者和晚晴重臣的距离。
曾国藩总结祖父曾玉屏:曾玉屏不管别人笑话不笑话,他定下来的事,九头牛也别想拉回来。
老头一生有“三不信”,不信看风水的地仙,不信医生,不信和尚道士,只信人定胜天。
失败后要及时总结。
曾国藩在落榜后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
要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曾国藩的价值观:尚拙根据学者何炳棣的研究,在清代,进士占总人口的比例是0.000048%。
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
艰难的科举过程还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曾国藩自我管理的方法曾国藩向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
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
这是入圣之基。
随后曾国藩开始了记日记生涯,当时的日记类似于我们今日的微博,送给朋友相互传阅。
《曾国藩传》读后感2在这个暑假中,我看过许多著名的图书,但让我记忆犹新的,还要数《曾国藩传》这本叙述了清代时期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曾国藩的国学之书。
这个故事发生在清代末年,原来的曾国藩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曾子诚,乳名则叫“宽一”。
2023年《曾国藩传》读后感5篇

2023年《曾国藩传》读后感5篇《曾国藩传》读后感1《曾国藩传》是我拜读的第一本历史人物传记,读后感受颇深!是什么让中国近代两位历史大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相继把他当做自己的精神偶像与导师?是他天资聪颖?不是!曾国藩资质平庸,屡考而不及第!是他名门之后朝中有人?不是!在曾国藩之前曾氏家族甚至没有出过一个秀才!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
创立湘军,统率群雄,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延续清王朝的生命六十余年;就立德而言,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每日日记以反省,且把日记交付同僚、子女阅读以监督几身,道德修养近乎纯粹;就立言而言,最为近代中国之大儒,对理学研究身体力行,造诣颇深!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强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忠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
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的认知传统使他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总结经验,应对复杂的时事和风云激荡的朝堂,至诚待天,忠恕对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在湘军的建立过程中,把训和练完美集合,跟注重“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思想动员与宣传,树立了湘军不怕牺牲、勇于向前、忠君为民的思想体系,把一只团练队伍也就是今时今日所说的民兵组织,发展成为后来保家卫国抵抗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注重人才培养,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后清时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任务,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尤其是对左宗棠的以德报怨更是让后辈敬仰!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其弟曾国荃谎报战绩称洪秀全之子人称被焚烧致死,曾国藩深信不疑奏报朝廷,朝廷通令嘉奖。
然而后来左宗棠发现洪秀全之子踪迹未通过曾国藩而直接上报朝廷,朝野震怒!其时,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师曾国藩的光环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师徒不睦。
然后来左宗棠出师西北,粮草军饷均需曾国藩筹集相助,左宗棠担心曾国藩会挟私报复担心粮草不及,然实非所料,曾国藩摒弃前嫌实心办公,以德报怨,左宗棠终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确实不如其师!一片丹心照汗青!《曾国藩传》读后感2这周,偶然看到某位牛人推荐阅读《曾国藩传》。
曾国藩读后感(通用10篇)

曾国藩读后感(通用10篇)曾国藩读后感1看了《曾国藩》后,实际上已找到了答案,曾国藩就是一个集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身上有着民族和文化的负载,并且他的经历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处在变革时期浮躁不安的现代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期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更显得亲切、实用,也更有效。
在现代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年代,机遇良多,一刻千金,人们再也没有往日田园般宁静的心境和经年累月足不出户闭门读书的悠闲,少了古人那种琴棋书画的幽雅和内涵,更多的是一种浮躁和空虚,如何让忙于事功者在沉浮的商海中把握人生的航向呢?如何在喧杂的闹市中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合上书本,一遍遍地想: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曾国藩以病弱之躯在短短六十年里,何以做了那么多有意义的事?他的超常精力和睿智的头脑从何而来,作为一个头领,他白手起家创建了一支体制外的团队,在千难万险中将这支军队带到成功的彼岸,他的本事在何处?作为一个父兄一生给子弟写信数以千计,即便在军情险恶时仍对子弟不忘谆谆教诲,他的这种非同寻常、不计功利的爱心源于何处?作为一个国家高级官员,在举世昏昏不明的时候,他能提出向西方学习徐图自强的构想,并在权力范围内加以实施,他的这种见识从何而来?即使100年过去了,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仍令人回味无穷,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曾国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但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
怎样才能明强,他认为:一是能自胜者谓强。
二是从自修处求强。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圣贤标准的道德品行。
这样就能求得真正的明强。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也许读懂这本书,便与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通了一次话。
通了一次话,就明白了很多事理。
感觉挤压在心底的那些惑事竟然轻轻化解了。
也许读得有点狼吞虎咽,还没完全读透。
好书不厌读,待有时间再细细品味咀嚼吧。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15篇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15篇《曾国藩》读后感1说起曾国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清朝的政治作风,想到的是他政治方面的成就。
然而,其实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
“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
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
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
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
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大全5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大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46bd5f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7.png)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大全5篇]第一篇:《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这个春节,闲来无事,读了本自传《曾国藩传》,读完这本书后,我将曾国藩的人生划分三个阶段。
1.少年求学求功名时代-嘉庆-道光天资不聪慧,家境不殷实;但是受到其祖父曾玉屏、其父曾麟书的影响,塑造了他坚韧不拔性格,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他就坚持去做2.青年京官时代-道光-咸丰做官不为钱财,两袖清风,所以过的非常拮据,特别是在京都,俸禄微薄但开支大,加上每逢红白事各路官员都礼尚往来,更加剧了生活的窘境。
而他的性格耿直,当时得罪了很多同事,雪上加霜。
辛亏他老师穆彰阿欣赏他,作为他坚实的后盾,加上他同窗好友的帮助,时来运转十年七迁,走向人生的巅峰,但是并没啥用,不贪污的他生活依旧拮据。
之后因丧母回家守孝,结束了京都官场生活。
3.壮年+老年战场时代-咸丰-同治太平天国起义,临危受命;在湖南招募雇佣兵,成立湘军;建立造船厂,筹建湘军水师。
由于是汉人,并且是个空降官,加上性格耿直得罪人,在当地非常不受待见,所以回老家,靠着家乡的名气声望,加上亲兄弟帮忙,艰难的完成了初期湘军招募以及水师的组建。
因为吃过耿直的亏,使自己被孤立多次险些丧命,反思后一改之前耿直性格,处事圆融谨慎。
官场关系有所改善,在兄弟好友支持下,打败太平军队,保得晚清疆土。
后又协助镇压东西捻军**,功成名就。
封为汉人百官之首,走向人生巅峰。
晚年天津教案事件,替朝廷背黑锅,当然也有他自身因素,导致悲伤卖国的千古骂名。
最后病逝于两江总督衙门(太平天国天王府),享年61岁。
感想:曾国藩的一生可谓坎坷崎岖,其中对他有深远影响的有他的老师穆彰阿,好友左宗棠,学生李鸿章,祖父曾玉屏。
每在他遇绝境之时总有贵人帮助,可以说比较幸运吧。
但是呢,从他的履历上来看,只要是他亲自领兵打仗,就没有胜利过,而根据他制定的作战方案来进行的战斗,读后感m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但最终可以取得他想要的结果。
就像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那样。
经典书籍《曾国藩传》读后感

经典书籍《曾国藩传》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关于经典书籍《曾国藩传》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经典书籍《曾国藩传》读后感1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书,觉得不错,推荐大家可以看看。
曾国藩被称作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关于所谓四大,我查了一下,有两种说法,一说: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一说: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看起来曾国藩作为所谓中兴名臣之首是没有争议的。
实际上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与曾国藩年龄相仿,算是一代人,李鸿章比曾国藩小了12岁,算是晚辈,张之洞则又比李鸿章小了15岁。
江山代有才人出,所谓四大也不过是后人主观给起的名号罢了。
从人物关系上来说,是曾国藩创建了湘军,胡、左、彭都出自于湘军,多少得到过曾国藩的提携和推荐,后来才逐渐自立门户,而李鸿章更是在曾国藩家当过幕僚,算是曾的学生。
曾国藩最后做到封疆大臣中的最高级直隶总督,封一等毅勇侯,可以说位极人臣,而李鸿章、左宗棠后来也不过是一等伯爵,可见曾的江湖地位,当然从跟皇室的关系上可能李鸿章更进一步,这也主要是两人的为人处事方式不同。
顺便回顾一下,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的划分,也就是说在除了清满族只给自己皇室宗亲保留的王公级别的爵位外,曾国藩在对汉人始终有防备心和小气吝啬的大清朝已经做到了当官的极致。
回到本书,作者非常详尽的讲述了曾国藩的生平、品行、思想、一生的主要功绩以及自始至终的志向和心路历程,曾国藩可以说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几近完人,我觉得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首先,曾国藩不是那种天赋异禀从小就开挂的人,而是一个光秀才就考了七次才考上的普通青年,所以作者在文中也多次提到曾国藩资质平平,很多成功是以拙笨坚守取胜。
这给人以欲扬先抑的感觉,试想一下,单是这份考了六次不中后还没有崩溃的执着与坚韧就不是凡人能比,尤其还能在第六次不中后痛定思痛,深刻反思总结自己之前不足的这份越挫越勇的强大内心,并且真的就找到了成功的要诀,打通了任督二脉,第七次终于得中,并且在次年就接连中了举人,可见他不但不笨拙,而是本来就是一个天性坚守,耐得心烦的人,这在他后来的领军过程的成功中也能体现出来。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曾国藩读后感范文【一】近日无意中读到一本曾国藩传记,使我颇有收获,也改变了之前对清朝官员皆是腐败无能的印象。
曾国藩在晚清时期虽充当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讲违背历史发展自然规律,但其在修身、治军、治家等方面的确颇有建树,也为后来许多政治家所推崇。
在此记录下自己的一点心得,希望能给和我一样在人生道路上求索的年轻人些许启发。
曾国藩29岁中进士进京为官,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都是以一个愤青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眼中。
当时的清王朝是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
朝廷内部,腐败已经渗入帝国每一个细胞,一场翻天覆地的大起义正在酝酿中。
而大清朝的政治家们却安然若泰,敷衍度日,只有曾国藩忧心如焚。
他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想挽救危难的清王朝于万一。
但由于行事太过刚直,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在京为官的时候,曾国藩多次上书咸丰皇帝建议改革官员选拔办法,扭转官场的泄沓风气,指出清朝官僚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阔斧改革,都不被理睬。
为挽救大清帝国,他干冒生命危险,上书咸丰皇帝直言批评他的三个缺点,想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险些被咸丰治罪。
出国留学网后曾国藩回家乡湖南为母守孝期间受命协助湖南地方政府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起义,保卫乡里。
他马上设立“审案局”,严打动荡社会下滋事做恶的土匪流氓,使社会秩序迅速得以安定。
由于动了地方官员的“权利”这块奶酪,惹得地方官员心生怨恨。
曾国藩认识到清朝军队绿营军的腐败,大胆创建湘军,想练出一支崭新的有战斗力的队伍。
湖南的绿营军对曾国藩怨恨在心,闯进曾国藩公馆闹事,湖南巡抚就在隔壁却假装不知,曾国藩夺门而逃,险些送命。
湖南官员个个眉开眼笑,把这事当成笑话飞传。
曾国藩打落牙齿和血吞,把湘军带往僻静的衡阳,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湘潭之战中战胜太平军,取得太平军兴起以来清军唯一一次重大胜利。
此时曾国藩没有实权,连军饷都要自筹。
咸丰皇帝又派他去江西镇压太平军,江西巡抚气度狭隘,寸权必争,曾国藩处处受气,左右为难。
曾国藩传读后感(精选16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精选16篇)曾国藩传读后感(精选1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国藩传读后感(精选1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传读后感1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
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
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
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
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
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
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2009130197
姓名:韩朝相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中国近代史课程文献笔记
书名:<<曾国藩传>>,作者:易孟醇,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曾国藩传>>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前两天又复习了一遍,对曾国藩又是一番敬佩!
这本书大概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 探究了其内心的历史负荷与无奈,评价其文化史上之地位。
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通读《曾国藩》之后,我觉得,前期的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他是一个乡村小地主家庭的儿子,从小就很爱读书,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奋发图强,积极入世,忠君爱国。
,长大后, 他克守封建礼教,理学修身养性的功夫,而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
仕途上, 也是秉公执法,敢于得罪权贵,他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是官之典范,人之楷模了!
而后期, 多年的官宦生活终于把曾国藩给同化了,他不再盲目模仿古代的忠臣直言死谏,虽然没有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但对一些官场恶俗也睁只眼闭只眼,就这样.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仕途一帆风顺的曾国藩。
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悲剧。
曾国藩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有两件: 灭太平军与兴办洋务.在这两件事里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创新.爱国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在扑灭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又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
由于湘军属于团练,相当于民兵,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
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省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
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以及他的学生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他很有创新精神,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
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也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曾国藩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往向不是一时半刻所能形成的。
那种不可遏制的欲望唯有像曾国藩这样勇武之人才能取得。
曾国藩一直以成国家栋梁为宿愿,便投以完善自我的诸方面努力,从“勤”以治身到“畏”天命,无一不是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在努力。
而对于做为出身封建地主阶级的曾国藩来讲,他唯一的选择是维护其阶级的利益。
曾国藩所接受的一切教益都是忠于封建王朝,严守君臣父子的仁义道德。
纵观他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