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一、背景介绍城市地区地质调查工作是为了解城市地下地质构造、地质背景情况、地质灾害隐患等,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而城市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二、技术要求1.地质调查方法(1)野外地质调查方法:包括地质剖面观测方法、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地质调查实验方法等;(2)遥感和GIS技术的应用:利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对城市地区进行野外勘察前的信息筛查和初步分析,并进行地质线划、剖面控制等工作;(3)无人飞行器技术(如无人机):利用无人飞行器技术进行城市地区的航测、摄影测量,获取高分辨率的地形地貌数据。
2.地质调查项目(1)地层调查:对城市地区的地层进行详细调查和描述,包括地层分层、岩性、粒度、矿物成分等;建立地层柱状图及岩石野外标本;(2)构造构造调查:研究城市地区的构造构造,包括断层、褶皱、岩浆岩体等的形成和分布情况,分析地质构造对城市地区的影响;(3)地震地质调查:调查城市地区的地震特征,包括地震活动性、断层活动性、地震灾害隐患等;建立地震灾害地质图;(4)水文地质调查:调查城市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包括地下水位、水文地层、地下水动力特性等;建立水文地质图;(5)地质灾害调查:调查城市地区的地质灾害情况,包括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震液化等;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和影响范围;建立地质灾害图。
3.实验室技术要求(1)地质样品分析:采用各种实验和测试手段,对野外采集的地质样品进行物理、化学、岩石学等分析,获取样品的矿物组成、粒度分布、物理力学性质等数据;(2)遥感与GIS数据处理: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野外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进行地理信息提取、图像处理、空间分析等。
4.安全技术要求城市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具有较大的安全风险,因此要求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具备一定的安全技术意识,包括但不限于:(1)了解相关的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2)熟悉并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护目镜、防护服等;(3)熟悉地质调查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应对。
地质勘查原则和相关技术分析

地质勘查原则和相关技术分析地质勘查原则和相关技术分析地质勘查是指通过采集、收集、分析、绘制地质地球物理勘查资料,从而推断出地质构造、地下矿体、地质工程地质等地质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
地质勘查是开展地质科学研究、开发资源、建设工程的必需环节。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质勘查中的原则和相关技术分析。
一、地质勘查原则1.系统性原则地质勘查必须按照较完整的系统,分步有序地进行。
这就要求开展勘查前必须做好规划和组织工作,勘查资料采集和分析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逐步完善地形图、地质图和岩矿物、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库等基础性资料。
2.科学性原则地质勘查必须依据科学的地质学原理和方法进行。
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采集地形、岩矿、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数据。
对综合的岩性、构造情况、地质时代、成矿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寻找地质正反转之间的联系,形成全面合理的认识。
3.综合性原则地质勘查与地质工程地质、构造地质、矿山地质等应用领域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必须综合地考虑区域地质的各个方面,包括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地形地貌、地球物理、构造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全面了解所研究的地质背景,作出可靠的科学判断。
4.可行性原则地质勘查必须在充分、准确、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勘查成果的可行性。
严格遵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规范进行勘查,确保勘查结果符合技术经济指标,既考虑其本身质量因素,也注意其经济因素,使得其可操作和有效性得到充分保证。
5.绿色开发原则地质勘查必须体现绿色可持续开发环保理念。
在勘察成果的水平和认识的深度的基础上,为促进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制定和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针和政策,推动国民经济的绿色化发展。
二、地质勘查技术分析1.岩石学分析岩石学是地质勘查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利用地表或钻探取得的岩石样品,对其岩性、结构、成分、组成以及岩体的演化历史进行鉴定和分析。
岩石样品的分析技术通常包括岩相、岩石微观结构、岩石化学成分等,对于了解矿床成因和地质工程岩体的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

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指对矿山区域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气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调查和评价,以期了解矿山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风险,为矿业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是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技术要求。
一、调查区划范围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应覆盖全部矿区及其周边地区,包括采矿区、选矿区、尾矿库、矿山废弃物堆存区等。
二、调查内容1.地质情况调查:包括矿山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矿化类型、矿床赋存特征等。
2.地貌条件调查:包括地势、地貌类型、河流分布、水系状况等。
3.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包括地下水位、水源供应、水质情况等。
4.大气环境调查:包括气象要素、大气污染源点、气象条件等。
5.土壤环境调查: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
6.生态环境调查:包括野生动植物分布、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生物资源等。
7.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综合上述调查结果,评价矿山地质环境的质量状况,并对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
三、调查方法1.现场调查:通过实地走访、采样、观测等方式获取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气象、土壤、生态环境等的详细信息。
2.实验分析: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包括地质样品的岩相分析、地层分析、矿物组合分析,水样的水化学分析,土壤样的理化分析等。
3.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生态环境等信息。
4.信息采集与处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对现场调查和实验分析等获得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综合处理,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
四、调查结果应用1.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矿山环境管理与保护的科学依据,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参考。
2.环境影响评价:根据调查结果,对矿山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指导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
3.环境监测与预警: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矿山环境变化情况,提前预警环境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关于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咱也来说两句》嘿呀,说起这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技术要求,那可真是一门大学问啊!就好像是在挖掘地球这个大宝藏前,要先搞清楚宝藏的位置和打开方式。
你想想看,这地质调查就像是一场刺激的冒险!我们这些地质工作者就是勇敢的探险家,拿着各种先进的工具,在大山里、荒漠中穿梭。
要是没有那些严格的技术要求,那我们不就成了无头苍蝇,乱打乱撞啦?那可不行,咱们得专业,得按照规矩来。
这些技术要求就像是给我们的探险之旅铺上了一条可靠的路。
它们告诉我们该从哪里开始,怎么去观察岩石、地层、构造,就像给我们配上了一幅详细的地图,让我们能准确找到矿产资源的线索。
有时候我就觉得,我们就像是地球的“侦探”,寻找着它隐藏的秘密。
而这些技术要求就是我们的“侦探秘籍”,告诉我们怎么去留意那些细微的线索,怎么从复杂的地质环境中发现蛛丝马迹。
这多有意思呀!当然啦,实际做起来可没那么轻松。
在野外风吹日晒那都是常事,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采样点,那真是跋山涉水,累得气喘吁吁。
但是一想到我们的工作能为国家找到宝贵的矿产资源,能为经济发展助力,就觉得这一切都值得了。
而且呀,技术要求也是不断更新和进步的呢。
就像我们的手机软件要不断升级一样,我们的地质调查技术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
新的仪器、新的方法不断涌现,我们也得不断学习和适应,不然可就要落后咯!总之呢,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是我们工作的基石和保障。
有了它们,我们才能在地质调查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找到那些隐藏在地下的宝藏。
虽然有时候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运用好这些技术要求,相信一定能为国家的矿产资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一起加油吧,勇敢的地质探险家们!。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1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1)工作布置参照《工程地质调查规范》、《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和地区性技术规范,工程地质测绘不采用平均布点的方法,主要对不良地质及重要工程构造物部位加密,次要部位、露头好、地质条件简单清楚地段观测点适当放稀。
(2)主要地质技术要求①工程地质测绘采用1:2000地形图作为底图,范围为线路轴线两侧300米。
并对隧道洞口作1:500工程地质测绘,范围为洞口前后左右200m。
②各种填图误差应W2mm,具有特殊意义的软弱夹层、断层破碎带、地面裂缝等可夸大表示。
③基岩应划分到岩性组、段,第四系划分至成因类型,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划分为岩性综合体或岩性类型。
地貌单元以台、谷、洼地、陡崖等微地貌为主要研究对象。
④考虑到该项目勘察比例尺较小,线路较长,观测点密,重复内容较多的特点,在具体调查时用专门性地质卡片或表格填写。
(3)主要调查内容①调查沿线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构造特征,对边坡应查明岩层层理、节理等软弱结构面的产状以及组合关系与形势。
②查明各类构造的类型、产状、几何要素,岩层破碎风化的成因、规模及影响范围。
③查明土的类型、成因、地层年代、结构特征、物质成分、粒径大小、密实程度等。
④调查冲沟汇水面积和发育状况,如各部位切割深度、纵坡、横断面类型、沟壁稳定坡度、坡高、溯源侵蚀状况。
⑤除收集一般气象资料外,还应调查最大降雨连续时间、强度、出现年份。
⑥查明沿线井泉分布、含水层、隔水层性质等水文地质条件。
确定地下水的类型、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⑦对煤线和煤层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访问和实地调查,详细查明须家河组含煤地层各煤层(线)厚度、煤质、瓦斯含量、地下水及煤层顶底板特征。
⑧查明沿线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是滑坡、泥石流、陡崖下的危岩的分布、规模、特征。
评价其稳定性与危害性。
提出可行的工程治理方案。
⑨对场地岩溶发育进行调查,查明岩溶发育形态、特征、规模,评价其危害性。
⑩对线位通过区河流的水位、洪水位、流速、流量、汇水区域资料进行收集和调查,尤其重视隧道洞身以上的冲沟和溪沟的调查。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和灾害风险评估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裂缝特征:滑坡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的裂缝调查,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地 基不均匀沉降裂缝、温度裂缝等的差异,避免误判; 水文特征:调查滑地下水位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 变迁情况等; 历史特征:析判断是新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滑坡灾害的核查 在进行区域性地质灾害调查时,对遥感解译调查结果须进行野外核查,对有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滑坡 灾害点应进行100%核查,并逐一填写调查卡片。 对已有滑坡灾害资料的灾害点,应根据其完备程度进行野外核查与完善,重点调查滑坡灾害的动态特征 变化及其变化程度与发展趋势。 核查已有滑坡点资料的填卡记录内容,不得遗漏滑坡灾害的主要要素。 对已采取防治措施整治的滑坡灾害点,核查其治理效果,确定是否消除灾害隐患。
面:对调查区域采用网格控制调查,了解灾害形成演化的地质背景条件;了解人类工程活动地带滑 坡、崩塌、泥石流等分布和发育规律;分析预测地质灾害致灾的可能性。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调查内容: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结构、地表水和地下水、人类活动、气候植被 等。
重庆局部地貌
重庆地质构造简图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调查内容: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结构、地表水和地下水、人类活动、气候植被 等。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六、地质灾害的调查方法
调查工作方法主要包括:资料收集、遥感调查、地面调查等。
资料收集: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 地质、气象水文、植被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遥感调查:采用近期卫星图像片解译地质灾害点,对解译出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实地复核调查, 调查其符合性及危险性,并对其稳定性及危害程度作出评价。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第一章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概述§1 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与重要性目的:为工程项目设计或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任务: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运动特征,水质、水量的分布、变化规律,为利用或排泄地下水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重要性:(1)水文地质资料来源于调查;(2)水文地质调查是一项费用高、工期长的工作;(3)既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懂得如何进行水文地质调查。
§2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类型按其目的、任务和调查方法的特点分为三类:(1)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2)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3)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监测。
一、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目的:为制定某项国民经济的远景规划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或为某项专门任务提供区域性的水文地质背景资料。
任务:概略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类型,埋藏分布条件,水量水质形成条件,地下水资源的概略数量。
范围:较大,几百、几千或上万平方公里。
比例尺:一般小于1﹕10万。
二、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目的:为某项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水文地质资料,或为开展地下水某方面的专项研究所进行的水文地质工作。
任务:详细查明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解决所提出的生产实际问题,保证工程项目设计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范围:一般较小,视工程项目的规模而定。
比例尺:一般大于1﹕5万。
三、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监测目的:查明水位、水量、水质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进行任何类型的水文地质调查都需要地下水动态和均衡方面的资料。
为管理、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服务。
时间:有长有短。
监测项目:水位、水量、水质等。
§3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的划分一、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划分的必要性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划分主要针对专门性的水文地质调查,专门性的水文地质调查任务一般都是分阶段进行的,其原因主要是,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是为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服务的,而项目的设计工作一般都是分阶段进行的,不同设计阶段所需水文地质资料的内容和精度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水文地质调查也应划分为相应的阶段来进行。
地质调查规范要求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地质调查规范要求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调查规范要求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是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地质调查是为了获取和分析地质信息,评估地质风险,并为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地质调查规范要求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背景和重要性,并总结一些常见的规范要求和监测预警方法。
一、地质调查规范要求1. 调查范围和内容地质调查应涵盖目标区域的地理、地质、水文等方面的信息。
调查内容应包括目标区域的地貌、地质构造、地质岩性、地下水位和地下水含量等信息,并对可能引起地质灾害的因素进行评估和预测。
2. 资料收集和分析地质调查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文献、地质图件、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等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对地质历史和现状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灾害规模。
3. 参考依据和准确性地质调查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调查人员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对调查区域进行全面而精准的调查。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1. 监测手段和方法地质灾害监测可以采用地震监测、地表位移监测、水文监测等手段。
其中,地震监测是预测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地震仪器可以用于测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强度,从而判断地震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
2. 监测数据分析和处理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需要使用专业的地质软件和模型。
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3. 预警发布和应急响应地质灾害预警需要及时发布,并与应急部门进行紧密配合。
预警发布应包括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预测发生地点和可能的破坏程度等信息,以便进行应急响应和人员疏散。
三、总结与展望地质调查规范要求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是保障社会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规范的地质调查,可以获取准确的地质信息,为地质灾害预警提供重要依据。
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则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减少灾害的损失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路线地质调查
1.1.1观察路线划分:踏勘路线 填图路线 检查路线
1.1.1.1踏勘路线 一般指设计阶段的野外观察路线,或地质填图
开展前的统一性观察路线。
1.1.1.2填图路线
指野外调查阶段系统布置的地质观察路线。一般有 主干、辅助路线之别。
(7)DZ/T 0011-199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 000)
(8)DZ/T 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9)DZ/T 0071-1993 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
(10)DZ/T0158-19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
(11)DZ/T 0051-19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2)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 000)
(3)DD 2006-?
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4)GB/T14158-19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5)GB 958-1999
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
(6)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遥感解译
在收集资料同时,要开展调查区(含紧邻地段) 的遥感地质初步解译,编制有关解译图件,以 指导野外工作,提高工作精度和效率。
野外踏勘
一、地质填图方法技术
填图准备
(1)资料收集:在开展填图工作之前,在充分熟悉已有资料,尤其是各填图组所承 担的填图区内各类资料,包括前人的区调、科研、矿产调查等方面的宏、微观资料 及测试成果,并将这些资料及成果按1:5万的实际材料图编制要求,将有关实际资 料套入相应的1:2.5万标准图框作背景图层备用;另外,对填图区自然地理、人文、 气候、通行情况加以熟悉和了解。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手册》(中国地质调查局编)
地质调查分类
区域地质调查:1:5万、1:25万等,综合 性调查
专项地质调查:各种比例尺,矿产地质、 环境地质等专门性调查
地质调查立项论证及设计编写
强调以下几点:
资料收集
包括:已有的基础地质、矿产、物探、化探、水 工环地质、灾害地质、遥感地质、各类工程编 录资料等。
(12)DZ/T 0167-19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定
(13)DZ/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
(14)DZ/T 0191-1997 1:250 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15)ZB/T D10 004-1989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16)DD 2000—01
(26)《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附设计编写提纲, 中国地质调查局管理制度汇编)。
(27) ZB/T 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
(28) DZ/T 41-86《1: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及地质图清绘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汇编》
地质调查 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
2010年11月
提纲
地质填图方法技术 剖面测制方法技术 其它
地质调查工作程序
一般划分五个阶段: 立项论证阶段 设计编写阶段 野外调查阶段 成果报告编写阶段 成果资料汇交阶段
地质调查有关技术文件(规范、规定)
(1)DD 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
(17)DD 2001-01
1:250 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18)DD2004-04
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
(19)DD 2006-?
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技术要求
(20)DD 2006-?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
(21)DD 200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
《地质调查项目立项暂行规定》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技术要求》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审查暂行办法》
《地质调查项目原始资料检查暂行规定》
《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暂行办法》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评审暂行办法》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资料汇交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资料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地调发[2001]80号通知)
在地质情况发生变化时,主干路线和辅助路线可全部 或部分互换,记录内容随之作相应调整。
1.1.1.3检查路线
是指项目组自查过程布置的路线,或围绕某一技术问题处理时 的观察路线。
(22)GB/T17412.1-19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 命名方案
(23)GB/T17412.2-19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 命名方案
(24)GB/T17412.3-19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 命名方案
(25)《1:250 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要求》(附设计编写提纲,中 国地质调查局管理制度汇编)。
a) 主干路线:是控制测区的主要路线,必须穿过测 区主要地质构造线,布置在露头好的地区,以形成路 线格架。一般,每个图幅布置3—4条连续或分段连续 的主干路线。主干路线填图时必须做详细、定量的路 线记录和信手剖面,并应较系统采集必要的样品。
b) 辅助路线:是对主干路线的补充,一般做到定性 的观测记录即可。对辅助路线上重要的地质现象或新 发现地质体应作详细观察、记录及取样。
(2)明确填图区应着重解决的地质矿产问题:各填图组应根据批准的项目设计明确 的应着重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核心开展工作,切记盲目乱干。力求主题明确,重点突 出,针对性强。各填图组在工作过程中新发现与设计中提出的不一至的重大问题必 须及时上报,并经项目同意审批后开展相应的地质工作。
(3) 工作布置:各组布置应以设计为准,根据各自填图区内地质、矿产、地理及诸 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合理、有效布置填图工作。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强调工 作布置必须以解决地质、矿产问题为目的,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在此基础上,编 制各组填图工作计划,出队之前上报项目负责人审批、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