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概念内涵的演化

合集下载

第六章社区概论

第六章社区概论

第一节社区的含义和基本要素一、社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一)社区的含义1、“社区”一词的由来:“社区”的概念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他在社会学名著《社区与社会》中使用了“社区”一词,社区首先是血缘、家庭、家族的自然基础上建立的学院共同体,逐步发展和分离为人们居住在一起的地缘共同体,最后进一步发展为精神共同体。

2、社区的定义:第一次给“社区”定义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Robert Ezra Prark)。

他认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

帕克对社区的定义主要从两个角度讲:一是从功能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二是从地域性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群体。

我国社区概念最早由费孝通翻译过来。

“community”翻译成“社区”,“社”表示群、群体的意思,“区”表明一个位置,具有地理上的意义。

社会学对社区的定义有100多种。

2000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的辖区”。

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把社区的规模界定在“居民委员会的辖区”范围层次。

(二)社区与社会、社区社会组织、行政区划单位的关系1、社区与社会滕尼斯认为“社区”是人与人自然的、本质的、有机的连接,依靠情感纽带,彼此之间亲密无间、相互认同,沉浸在共同的世界之中,其典型是母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进一步地扩展,在邻里、朋友以及宗教信徒之间也会存在类似的联系;“社会”的联系则是“人为的”目的性的连接,人与人只是通过契约来达成彼此之间的交往,市场交换关系和都是生活便是典型的社会联系。

社区的概念

社区的概念

社区的概念“社区”一词不是源自汉语词汇,是伴随西方现代社会学的引入由英文community翻译而来,而文community一词,作为学术概念,译自德文gemeinschaft。

不论是gemeinschaft还是community,作为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它们的出现和研究发展有着特定的社会发展背景,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词义内涵本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而,确切而全面地领会社区的含义,有必要首先考察这个词的西文出处与传播、传入过程。

1 社区概念的出现、传播、演变与引入现代意义的社区概念和理论研究,最早出现在工业化、城市化发育较早的西方社会。

1871年英国学者H.S.梅因出版的《东西方村落社区》一书,首先使用了社区这个名称①。

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J.T onnies)将gemeinschaft(一般译为社区、集体、团体、共同体、公社等)一词用于社会学②,1887年他进一步在其所著的《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中(德语,译为《社区与社会》最早从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角度频繁使用了社区的概念。

滕尼斯将gemeinschaft解释为一种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具有价值观念一致、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③。

滕尼斯将gemeinschaft同gesellschaft(一般译为社会)进行对比分析,用来说明社会变迁的趋势和两种不同的社会团体。

显然,这一概念的出现与当时西方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隐约折射出19世纪后期西方社会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人际关系日趋冷漠的社会现实和发展趋势。

透过滕尼斯对社区所具有的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的描述,使人们隐约看到他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和忧虑,反映出一种对传统社区精神的呼唤和向传统的欧洲乡村社区模式复归的愿望④。

值得一提的是,滕尼斯在提出gemeinschaft 时并不强调其地域性。

社区的渊源及内涵

社区的渊源及内涵

第一节社区的渊源及内涵一、社区的产生社区概念的提出,始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社区是指相对立的一种传统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组织形态。

此后,美国社会学家罗密斯第一次在译文中划分了社区和社会的概念,提出社区和社会是有区别的。

认为社区是自生的,而社会是结合的;社区是同质的或异质共生的,而社会则是异质的;社区是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而社会则是相对开放的,相互依存的;社区往往是单一价值取向的,而社会则是多元价值取向的;社区是人们感情和身份的重要源泉,而社会则是人们理性和角色的大舞台。

二、社区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对社区的概念理解各有侧重,对社区的定义也是人人言殊,但对社区的地域性却是基本认同的。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社区成为多学科学者研究的对象。

有的学者表述为“社区是若干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部分社会学家认为,社区是进行一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也有的学者指出: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

还有的认为:社区是由聚集在某一地域内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可见,人们在概念的理解、定义的确定上各有不同,但大都同意在地域意义上使用社区一词。

因此,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第二节社区的特征及构成要素一、社区的特征社区的概念既然是有一定地域范围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那末它必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社区是社会的缩影由于社区是社会成员的生活基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活动是在本社区内进行的,他们以家庭为单位消费各种生活资料,解决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以此建立了多种社会人际关系,通过社区,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

因此,社区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这些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不仅包括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生活;不仅包括一定的地域,而且包括人们赖以进行社会活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第一章社区概述

第一章社区概述

第一章社区概述第一章社区概述要想了解社区工作,首先必须了解社区这一概念,社区虽然在许多社会学教程中多有论述,我们在此仍要对之做出简要的总结和概括。

本章将探讨社区的涵义、要素、功能社区与地域社区、社区的类型——农村社区、城市社区、集镇社区,以及社区的功能。

第一节社区的涵义社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在我国各大中城市深入展开,许多小区、居委会也改称社区、社委会,社区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

一、“社区”的由来社区这一名词并非我国的本土词语,人们通常认为,社区最早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1887年的一本名著《社区与社会》(又译为《共同体与社会》),德文为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英文译为 community and society。

在其原著中,社区或共同体表示由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于人情味的社会关系,传统的农村村庄是社区的代表,“社会”则是指一种新型的、以个人的思想、意志、理性契约和法律为基础的人际关系,新兴的商业化城市是“社会”的代表。

20世纪30年代初,以费孝通先生为主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在翻译腾尼斯的著作时,首创了社区一词,费孝通先生回忆说:“当初,Community这个字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那时的译法是‘地方社会’,而不是‘社区’。

当我们翻译腾尼斯的Community 和Society 两个不同概念时,感到Community 不是Society,成为相互矛盾的不解之辞,因此,我们感到‘地方社会’一词的不恰当。

那时,我还在燕京大学读书,大家谈到如何找一个确切的概念。

偶然间,我就想起了‘社区’这么两个字样,最后大家援用了,慢慢流行。

这就是‘社区’一词的来由。

”①“社区”从腾尼斯的原意看,它意指传统社会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并没有地域性的含义,到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将其翻译成英文“Community”,便有了地域的意味②,及至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逐步被定义为地域社会。

第一章 社区概述

第一章 社区概述

第一章社区概述第一节社区的内涵一、社区的含义社区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雪娇滕尼斯于1887年提出,其本意是指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

社区概念主要是指以一定的地区为范围,在这个地区中,人们相互成具有一定关系的社区群体。

(一)社区的概念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相互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在特定的地域内,按照某种制度或规范从事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活动,并由此形成的具有从属心理的具体的社会单位。

(二)社区的构成要素(1)地域。

地域要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是指所处方位、地貌特征、自然资源、空间形状等,而人文地理条件则指人文景观、建筑设施等。

社区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实体,它并不是一个广大的、无限制的疆域,而是有限制的区域。

现代社会学的社区研究、社会服务机构开展的社区工作,一般都是选择某个中小城镇或大中型城市中的某个居民区或农村的某个乡、村作为具体的对象。

(2)人口。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一切社会群体所必需的构成要素,当然也是社区构成的第一要素。

社区构成的人口要素是指居民在本区域内的居民,非居民人口应排除,而其他社会群体构成要素的人口划分则可以是跨区域的。

社区人口状况的子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人口的结构、人口的分布与流动状况等。

(3)组织结构。

社区组织结构主要指社区内部各种社区群体、社会组织之间的构成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社区是一个社会的具体生活共同体,人们在社区生活要遵循一定的生活规范和制度。

而社区的管理结构是管理监督社区民众生活和贯彻、执行规范制度的主要保障。

(4)文化。

一般来讲,社区文化包括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生活方式、交际语言、精神状态、社区归属与社区认同感等(至于宗教信仰,可以构成一个社区文化的子要素,但不是必然的要素)。

由于受到不同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和人口结构的影响和作用,社区文化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与特殊性。

这种不同的文化,是不同社区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以及居民共同生活的历史与现实的反映。

(社会工作者社工考试)第一篇-社区概述

(社会工作者社工考试)第一篇-社区概述

第一篇社区概述知识导引第一章社区的概念、要素及特征一、社区的概念(一)社区的由来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 年出版的社会学名著《社区与社会》中最先使用了“社区”一词。

滕尼斯是认为“社区”首先是在血缘、家庭、家族的自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血缘共同体,逐步发展和分离为人们居住在一起建立的地缘共同体,后进一步发展为精神共同体;而社会是一种目的的联合体,是靠人理性利益的权衡建立起的人群组合,是通过权力、法律、制度的观念组织起来的一种机械合成体。

我国使用的“社区”一词,最早是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等人在20 世纪30 年代翻译滕尼斯著作时翻译过来的,意在用“社”表示群、群体的意思,用“区”表明一个位置,具有地理上的意义。

(二)社区定义自有社区的概念以来,各种学者对社区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

但在这些定义中,有一点是相同的:社区是由人组成的。

第一次给“社区”下定义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

他认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

目前我们采用2000 年11 月19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 〕23 号)中对社区的界定:“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的辖区。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社区包含以下四层基本含义:二、社区的构成要素三、社区的主要特征第二章社区的类型和功能一、社区的类型(一)按多元标准进行划分按照经济结构、人口密度、规模大小、组织特征、文化模式等多元标准可以划分为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和城镇社区:其中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异同:(二)按空间特征进行划分(三)民政部依据社区实践的分类1.单位型社区:由本单位职工和家属构成,生活比较集中,加上其亲属很容易形成一个具有共同价值的共同体。

社区概论PPT课件

社区概论PPT课件
2、区别:目前,社区一般强调地域限制,而社会无地域 限制;根据滕尼斯的理论,社区的约束多为内在的, 而社会的约束则多为外在的,强制的。
3、思考:社区与社会是对立物吗?
第二节 社区的涵义
汉语“社区”一词的由来 经典定义
滕尼斯: R.帕克(Rorber E.Park):
乔治.希勒里(G.A.Jr.Hillery)
二、滕尼斯划分的三种社区类 型
地区社区:以共同居住的地理空间为基础。 非地区社区:以共同的目标和所进行的合作为基础。 亲属社区:由有血缘关系的人所形成,不强调共同地
域,也叫血缘社区。 思考:请各举一例说明上面的社区类型。
三、社区与社会的关系
1、联系:每一个社区又都是一个小社会,因此社区中有 社会;同样,一个社会又有多个社区,社会中又节 社区与社会 第二节 社区的涵义 第三节 社区的历史演变 第四节 社区要素
第一节 社区与社会
一 、 滕 尼 斯 的 社 区 概 念 ( Ferdinand Tonnies)
F.滕尼斯介绍 《社区与社会》:(Community and Society)(1887),首次使用社
2、社区特点:游牧,无固定住地,往往是逐水 草而居。严格地说,不是现代意义的社区,而 仅是生活共同体。
宁夏出土的游牧时代的岩画
二、新石器时代的半永久性的村 舍式社区
1、新石器时代:是石器时代的最后阶段, 开始于七八千年以前,人类已开始定居, 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制陶。
2、社区特点:已学会经营农业和畜牧业, 由于从事农业而定居并修建半永久性的 村舍。
质基础。包括社区的范围 方位、形状、环境、自然 资源等。它是人们赖以进 行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 物质场所。
第四节 社区要素
二、人口 人口是指社区内按照一定

“社区”概念内涵的演化

“社区”概念内涵的演化

“社区”概念内涵的演化摘要:社区这一概念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不同的学者对之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与外延。

纷繁复杂的定义导致了理论上的误识与现实的实践困境。

基于此,笔者试图在当前中国社区研究与建设的实践基础上,复归滕尼斯的社区命题,对社区做出较为涵盖式的廓清,进而避免了因为社区概念的误导而带来现实践行的困境。

关键词:社区概念共同体社区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社区概念的廓清则是社会学研究之社区部分的基础任务之一。

“社区”概念从形成起至今备受争议,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问题意识以及不同的立场与视角界定“社区”。

以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百种。

笔者认为,致使这种定义混沌现象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界定社区概念的标准多样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者为了进行领域性研究的视角局限而阻碍了社区概念的普适性界定的形成。

理论上的误识又间接导致社区概念在实践演绎中的误用,然而,实践中社区的不断发展变化反过来又影响了理论研究的趋向。

因此,在诸多表象为冲突的经验诠释中,寻求一种共识的经验概括直至形成统一的命题表述是理论研究的必须。

本文试图从社区概念的界定历史与趋势,结合我国社区以及发展研究的实际需要,尝试对社区概念做出系统的、全面的廓清。

一、社区概念的经典表述在欧洲社会学研究领域,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谈社区,都要复归滕尼斯对于社区的首创性认识。

1887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裴迪南德·腾尼斯在其所著的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社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论述。

滕尼斯认为社区应是以情感为主导维系的社会共同体。

具体说来,社区是指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互相帮助的人性化团体。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R.E.帕克是最早将德文的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翻译成英文的Communityand Society。

1936年,帕克在《城市社会学》中指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概念内涵的演化
摘要:社区这一概念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不同的学者对之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与外延。

纷繁复杂的定义导致了理论上的误识与现实的实践困境。

基于此,笔者试图在当前中国社区研究与建设的实践基础上,复归滕尼斯的社区命题,对社区做出较为涵盖式的廓清,进而避免了因为社区概念的误导而带来现实践行的困境。

关键词:社区概念共同体
社区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社区概念的廓清则是社会学研究之社区部分的基础任务之一。

“社区”概念从形成起至今备受争议,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问题意识以及不同的立场与视角界定“社区”。

以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百种。

笔者认为,致使这种定义混沌现象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界定社区概念的标准多样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者为了进行领域性研究的视角局限而阻碍了社区概念的普适性界定的形成。

理论上的误识又间接导致社区概念在实践演绎中的误用,然而,实践中社区的不断发展变化反过来又影响了理论研究的趋向。

因此,在诸多表象为冲突的经验诠释中,寻求一种共识的经验概括直至形成统一的命题表述是理论研究的必须。

本文试图从社区概念的界定历史与趋势,结合我国社区以及发展研究的实际需要,尝试对社区概念做出系统的、全面的廓清。

一、社区概念的经典表述
在欧洲社会学研究领域,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谈社区,都要复归滕尼斯对于社区的首创性认识。

1887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裴迪南德·腾尼斯在其所著的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社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论述。

滕尼斯认为社区应是以情感为主导维系的社会共同体。

具体说来,社区是指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互相帮助的人性化团体。

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R.E.帕克是最早将德文的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翻译成英文的Communityand Society。

1936年,帕克在《城市社会学》中指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

帕克强调社区的地域性以及群体性。

基于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境遇,国内诸多学者也都对社区的概念作了常识性的概括。

1933年,费孝通等一批燕京大学的学生在翻译帕克的社会学论文时将“community”一词翻译成“社区”,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我们可以理解为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同时,郑杭生指出:“社区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学者也集中关注社区的地域性与群体性。

二、社区概念的分类
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诸多学者基本上是从人口、功能、地域、共同价值观的角度来定义社区。

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许多商品住宅小区。

这类商品住宅“社区”无论在其因素、特征、功能上都应不属于上述的社区概念类型。

基于此,笔者从社区概念的发展历程出发,对社区概念的类型首先进行了如下廓清与展开:
1、作为精神共同体的社区
如上所述,滕尼斯笔下的社区是指那些具有共同习俗与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所形成的社会共同体,也可以理解为,社区是基于传统的血缘、地缘和文化因素而形成的。

由此可知,腾尼斯并没有明确提出社区的地域性特征,而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对社区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这种基于对共同文化与价值观的强调,滕尼斯所指的社区大多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社会。

2、作为地域性共同体的社区
麦基文在1917年发表的《社区:一种社会学的研究》中这样定义社区,人类在其中共同生活的区域,这个区域可大可小,村庄、小镇是社区,城市、国家乃至整个地球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社区。

对社区的界定由“组织”论过度到“区域”论,而这一变化也是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可以觉察,社区理论家们开始将城市纳入社区概念的范畴,城市社区研究还成为这一时期社区研究的主流。

以罗伯特-帕克(RobertE·Park)为核心的芝加哥学派首次将地域性因素赋予社区,并将社区理解为“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显然,这与滕尼斯提出的Gemeinschaft概念相去甚远。

3、脱域的共同体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化的发展,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交往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进行交流,而不受时空限制。

19世纪,共同体的失落(loss of community),在当时社会引起广泛关注。

随之而来的便是大众社会(mass society)的兴起。

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指出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时间——空间的分离,这一分离导致了社会体系的脱域:脱域指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

”因此,地域已不再是人际交往的制约因素,而以地域为基础的邻里社区也趋向式微。

这正是我国目前城市新建社区即商品房住宅小区的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

社区对于他们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成了“睡觉的地方”,那些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更无从谈起。

取而代之的则是居民在特定的网络虚拟社区之中的交往,借助网络来处理社区中的事务,从而实现某种程度上的社区管理自参与。

笔者认为这种脱域的共同体却更加强调了共同的价值体系与认同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滕尼斯的复归。

三、对社区概念及社区概念类型的简要评述
综上所述,对于社区概念的具体界定,坚持古典类型学的学者比较注重社区成员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然而持不同理论视角的其他学者比较强调社区的地域特征:时至如今,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在现代信息社会,由于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存在社区的地域性限制了等等。

新时期我国出现的许多新建社区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传统的源于西方的社区概念已不能解释我国社区的具体特性。

这也是社区概念在西方理论本土化进程中的异化使然。

笔者认为,社区概念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死概念”,但是它应具备如下几点因素:一是一定规模的人口,它是社区存在与发展的物质载体:二是社区成员的互动交往,生活在特定社区中的人们,必定要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进行交往,没有互动的社区则成了阿尔布劳的“互不相关的邻里”;三是共同的价值取向与情感认同,这种在文化上的情感认同则是社会整合的重要力量:四是一定的组织制度规范,社区要成为一个集体行动单位,除了社区主体的内在认同,还需要外在的强制规范,在社区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制度规范对解决社区成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有重要作用,从而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社区应在诸多“经验概括”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即社区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组织制度与共同的价值取向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德]裴迪南德·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9.p95.
[2][美]R.E.帕克等,城市社会学[M].华夏出版社,1987.p110.
[3]费孝通,费孝通文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p4.
[4]郑杭生编:社会学概论新编[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p274.
[5]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D14-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