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学

合集下载

台湾大学排行榜

台湾大学排行榜

台湾大学排行榜,台湾高校排名(私立前五名)1.辅仁大学作为21世纪以来唯一曾主动调降学杂费的台湾大专院校,辅大自2006年开始即连续获得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评为世界第500名左右的大学,总排名为全台第十,人文与艺术领域为全台第二。

目前除已拥有海峡两岸最早获得AACSB认证的世界级商管学院之外,在国际化资源与医学院国考合格率方面亦持续保持全台第一。

近年在总额全台第三的“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补助之下,校方已经备有促使辅大医院营收承担九成办学经费之筹划,重新设立辅大附中的计划亦在进行当中。

2.东吴大学东吴大学于1900年在苏州由基督教监理会创建,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西制大学。

1951年在台湾复校,亦为台湾第一所私立大学。

东吴大学一向坚守民办学府的特色,董事会立场超然,学校运作制度化。

东吴大学秉持中英文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与“Unto A Full-Grown Man”的精神,致力发展成一所精致、充实、优质且具前瞻性的一流“教学大学”。

培养具知识、常识、见识、胆识、赏识、有创新及执行能力的社会中坚人才。

3.淡江大学台湾淡江大学(英语:Tamkang University,TKU),简称淡江或淡大,前身为成立于1950年的淡江英语专科学校(淡江英专),该校先后开设三年制及五年制课程,为迁台后第一所私立高等教育院校;1958年改制为四年制的淡江文理学院;1980年获准升格为大学。

台湾淡江大学目前共有以教学研究为主的淡水校园(教学与研究并重)、台北校园(以服务为主的终身推广教育为重点)、及教学为主的英式全人教育的兰阳校园(2005年开始招生,以90%英语授课,并采大三学生全部出国留学的教学设计)。

同时,并积极建构网络校园,以运用信息科技与因特网,进行与国内大学之远距课程交流、国外大学之在线合作计划,亦邀请国际知名大师开授远距课程与演讲,开拓淡江大学多元化的学习环境4.元智大学累积18年之努力与成效,创新、弹性、务实及品质已为台湾元智大学办学之整体特色,亦是台湾元智大学得以更上层楼及永续经营的原动力。

东吴法学院旧址

东吴法学院旧址

东吴法学院旧址
东吴法学院旧址,现上海财经⼤学
昆⼭路146号,东吴法学院旧址,现上海财经⼤学昆⼭路校区。

原为英国传教⼠林东知于1881年创办的中西书院,为中国培养了⼀代杰出⼈才。

1932年,东吴⼤学校董事会拨昆⼭路146号为东吴⼤学法学院新校舍。

盛振为 周⽊丹卢峻王名扬王伯琦陈朝璧蔡晋许之森卢绳祖徐开墅王毓骅俞伟奕郭念祖 陈忠诚周承⽂⾼⽂彬周楠顾维均···
他们都是从这⾥⾛出来,在中国的近代法史中书写着属于⾃⼰的⼀页。

如今,已经没有多少⼈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如同已经没有多少⼈知道这挂着“上海财经⼤学”门牌的地⽅曾经的故事。

时间虽然能够抹去他们奋⽃的印记,却永远⽆法割断⼈们为中国法制现代化⽽努⼒的信仰。

图⽚:著名的东吴⼤学法学院位于上海昆⼭路146号的四层教学楼
1952年院系调整,东吴⼤学在上海的法学院,并⼊华东政法学院,会计系并⼊上海财经学院。

【历史典故】回看历史: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名牌大学

【历史典故】回看历史: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名牌大学

【历史典故】回看历史: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名牌大学1949年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会大学,这些由传教士建立的大学起点很高,如燕京大学、齐鲁大学等,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复旦大学河南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会民在新浪微博分享了传教士所建的13所基督教会大学,肯定了这些大学的积极作用。

1、东吴大学1900年,著名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担任了东吴大学董事长,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正式诞生,其法学院尤为著名,被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培养了中华民国外长、总理、著名法学家王宠惠,著名法官、法学家吴经熊、李浩培、潘汉典,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倪征燠。

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其主体为苏州大学,法学院和会计系成为华东政法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的基础组成部分。

2、燕京大学燕大由诸多学校整合而成,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校长后整理校务,面貌焕然一新。

1929年起正式设立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总共近20个系。

著名校友有黄昆(中科院院士、中国半导体创始人)、孙道临、周汝昌(著名红学家)、王钟翰(著名清史满族史专家)王世襄(书名学者和收藏家)、黄宗江、张广达(著名历史学家)、江平、郑念(著名作家)、谢婉莹(冰心)、周南(新华社前社长)、赵兰坤(连战母亲)、中国前外长等。

1952年由燕京大学直接拆分而成的大学包括今中国政法大学(燕京大学法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燕京大学经济系)、中央民族大学(燕京大学历史系),部分由燕京大学拆分到的有:清华大学工学院,新闻系及一些社会学科最终并入中国人民大学。

燕京大学校址“燕园”成为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校园。

3、齐鲁大学该校是1904至1952年在山东办学的教会大学,由来自美国、英国及加拿大三国的14个基督教教会组织共同筹款联合整合旧有教会学校基础上开办。

齐鲁大学校长、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刘世传自豪地说:“正如我的另一个母校,哈佛大学是美国最老的大学一样,齐大是中国最老的大学,绝对没有一个中国大学能在这一点上赶上齐大!”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齐鲁大学被解体,相关院系并入不同的大学,如药学系并入今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中的生物、物理和化学三系并入今山东师范大学。

台湾东吴大学

台湾东吴大学

台湾东吴大学
台湾东吴大学是台湾一所知名的大学,位于台北市士林区。

创建于1954年,起初是私立文化学院,后于1979年改组为大学。

学校的前身是由中国的江苏东吴大学等组织创办的,因此学校定名为东吴大学,以纪念这一历史背景。

东吴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提供广泛的学科和专业选择,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等领域。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科研项目。

为了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校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室,以及资深的教师队伍。

此外,东吴大学也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与许
多国内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开设了多个国际交流项目。

这些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与海外学生互动、交流学习的机会,拓宽了他们的国际视野。

除了学术方面,东吴大学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设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提供学生们丰富的课余生活。

学生们可以参加体育运动、艺术表演、学术讲座等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东吴大学以其优质的教育质量、多元化的学科设
置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而闻名。

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社会实践中,东吴大学的学生都能够取得出众的成绩和表现。

民国二十三所教会大学踪迹

民国二十三所教会大学踪迹

民国二十三所教会大学踪迹1、燕京大学(Yanching University)燕京大学在1952年被分拆,文、理部分科系并入北京大学、工程科系并入清华大学。

其校址即今天的北京大学主校园--燕园。

2、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1952年9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齐鲁大学被解体撤销,其原有各个学院分别并入专业相同的专门学院——神学院和国学研究所撤销,文理学院所属系科,划归当时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今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和济南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经济系与山东会计专科学校组建山东财经学院(后并入上海财经学院,今山东经济学院与该山东财经学院无关),农业专科划归济南山东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保留其医学院更名为山东医学院(2000年7月22日,根据国务院调整部属院校管理体制意见,与原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正式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大学),校址由山医接收,今为山东大学西校区。

3、金陵女子大学(Jinling College)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即金陵女大)和金陵大学合并,1952年改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南京师范大学)校址。

1980年代,吴贻芳推动金陵女子学院复校;1987年3月,依托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金陵女子学院。

4、金陵大学(Jinling University)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学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金陵女子大学)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金陵大学和原南京大学一部组成新的南京大学,新南京大学位于金大鼓楼岗校址。

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并入新南京大学。

金陵大学教育系、农学院、农学院林学系、理学院电机系、化工系等系科分出,和南京大学等有关大学相关院系组建了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学院(电机系在今东南大学,化工系在今南京工业大学)等校。

电影与广播专修科迁至北京组建电影学校(今北京电影学院)。

解读东吴大学旧址

解读东吴大学旧址

书防 茏, {
香在
那 匹


报 时 大钟 , 以“ 堂 ” 所 林 又被称 为钟 楼 。1 0 9 3年建 筑落
成时 , 校长 孙乐 文 曾 自豪 地认 为 它是 当时 中 国最 漂亮 的大学 建筑 。随着岁 月 的流逝 , 堂在 形式 上 的典范 林 意义使 得无 论在 当时还 是历经 百 年后 的今 天 , 都是 它
根 , 加 了墙立 面 的层次 变化 。整 个建 筑立 面 以红砖 增 叠砌 , 不加 粉饰 , 现 出材料 本身 的质感 。 内有 一可 表 楼 容 纳 4 0人 的小 礼 堂 , 0 内装修 按美 国教 堂 陈设 式样 设 计, 门窗 、 身 上 的 雕 花精 巧 , 墙 富有 西 欧雕 塑 艺 术 风 格 。建 筑上 层 的钟塔 位 于校 区 的中轴线 土 , 顶部 置有
明显
Hale Waihona Puke 地 力 吴 风 正 面
物 揽

“ : 养 学糕
牌坊
线条做 i段 式 处理 ,以哥特 式扶 壁和 尖拱 门洞 装饰 ,
突 出强调正 中的人 口大 门 , 红砖砌 筑 , 造型 简洁 。
子实堂 建成 于 1 3 9 0年 , 为纪 念曹 子实 而命名 。 建
灞 5 0
F : 令

” 正
京 设 仁 宗
现 在 家 财 败尽 。你 为何 不 去深 入 调 查 了解 一
卢坦说 : 凡是 为 官清 廉 , “ 虽位 高权 重 , 不 会 有 就 产 ; 有家 财庞 大 , 若 必是 剥 削百姓 累积 而来 。 如
隆为
就 是

夺 ・ ・ 夺
以红砖 为 主 , 当时 的学 生宿 舍 , 高 四层 , 是 楼 风 卜 明快 , 、 只稍 微 突 出了入 口。

走进大学作文500字精选范文

走进大学作文500字精选范文

8月9日暑期东吴大学开放日,天气异常酷热,期盼已久的大学校园梦要提前实现了。

哈哈……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

爸爸说,苏州大学有三大校区,分别是:天赐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我们来的是本部,位于干将东路。

步入校门,一幢幢教学楼被绿色所包围,景色美不胜收。

沿着林荫小道往校园深处走,只见四周古木参天,一幢很漂亮的西式建筑矗立在眼前,路边的示意图上标注着“红楼〞字样,这幢红色大楼顶部有钟塔,上面有报时的大钟,所以又被称为“钟楼〞,也是数学科学院。

门前还有两位名人雕像,一位就林乐知,他是一位美国人,他在1作文年创办了东吴大学。

还有一位就杨永清,他是东吴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

钟楼后面的精正楼和钟楼一样,也是红色的,几乎半个楼都长满了爬山虎,里面记载了1900年至今所有校史。

沿着主路再走过去,就是大家拍照的地方,东吴大学的正门了!这门长得很特别,白色的,三个拱门组成,一大两小,一般只开小侧门。

门两边各有一头石狮,头还是歪着的,看上去一点也不凶。

穿过拱门映入眼帘的是门两边的一幅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爸爸说这就是东吴大学的校训。

虽然我对这些还不是很明白,但是我相信大学梦一定会鼓励着我好好学习的。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探析——台湾东吴大学的启示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探析——台湾东吴大学的启示

善, 对于通识教育 目标的理解也 日渐成熟 :通识教育是 大学 “
整 体 教 育 的重 要 部 分 , 过 推 行 均 衡 教 育 扩 展 学 生 之 视 野 , 通 培 养 其 抽 象 与 综 合 思 考 之 能 力 , 其 在 瞬 息 变 化 的 现 代 社 会 使
针对北京大学 、 华大学 、 海交大 、 清 上 中科 大 等 9所 首 批 进入“8 95工 程 ” 设 高 校 的 通 识 课 程 统 计 显 示 , ]0 7年 9 建 E20 4 所 高 校 的通 识 学 分 占 总 学 分 的 比例 介 于 2 ~ 4 之 间 , 8 3 接 近 欧 美 国家 和 港 台 地 区 高 校通 识 学 分 所 占的 比例 。 ] 而 仔 [然 5
学 生 知 识 面 的 一 种 点 缀性 教 学 , 其 根 源是 传 统 的功 利 主 义 究 教 育 目标 制 约 了 通 识 教 育思 想 与 实 践 的生 长 空 间 。此 外 , 内 地 高 校 还 普 遍 存 在 对 于 通 识 教 育 在 高等 教 育 中 的 定 位 不 清
的问题 。在不少高等教育工作者 眼中, 所谓 的通识教 育就等
第 3 3卷
第 2期
长 春 工业 大学 学 报 ( 教研 究 版 ) 高
J u n l fCha g h n Unv r iyo c n lg ( g e u ain S u y E t n) o r a n c u iest fTe h oo y Hih rEd c t t d dio o o i
包 括 课 程 的 教 学 目标 、 程 的 领 域 界 定 、 程 的 名称 商 订 、 课 课 修 习年 级 的 安 排 以及 学 分 数 的 增 减 等 。 反 观 内 地 高 校 公 选 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吴大学(苏州大学)的前身校训英文:“Unto a Full-grown Man”中文:“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渊源东吴大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监理会在苏州和上海开办的几所学校。

187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会(监理会于1939年与美以美会合并改名为卫理公会)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1879年迁至天赐庄,并改名博习书院(The Buffington Institute)。

后并入上海中西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1882年创办)。

东吴大学实际上是在苏州的宫巷中西书院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激发了年轻人学习西方知识的热情。

1896年,苏州监理会宫巷教堂牧师孙乐文(D.L.Anderson)为回应一群年轻的中国学者学习英语的要求,在苏州开办了宫巷中西书院(Kung Hang School),第一批学生有25人。

到1898年11月,学生已超过100人。

1899年,监理会决定在苏州开办一所大学。

1900年12月该校董事会在上海组成,孙乐文被选举为新大学的首任校长。

新大学取名为东吴大学堂,当时成立文理,医和神学三科,辛亥革命后改称东吴大学。

1901年6月24日,在美国田纳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名称注册。

1901年3月,宫巷中西书院迁入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东吴大学堂正式开学,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

开办之初,只设中学班,学生不足百人。

到1905年开始招收12名大学生。

该校西学课程大体仿效美国大学,国学则自作安排,分设有文理,医和神学三科和附中数所(分别位于苏州、上海和湖州)。

1904年东吴大学增设医科。

1907年东吴大学首次授予毕业生学士学位(中国第一个文学士学位(沈伯甫))。

1908年东吴大学在美国田纳西州注册名称改为“Soochow University”。

1909年东吴大学颁授三个医学士学位,后未继续(1912年医科撤销)。

1910年东吴大学增设神学科。

1911年3月,孙乐文去世,校董会选举同一宗派的上海中西书院的校长葛赉恩(J.W.Cline)为东吴大学的新校长。

这一任命也就使上海中西书院与东吴大学合并组成了东吴大学的文理科。

当时大学生人数为50名左右。

1912年东吴大学颁授第一个神学学士学位(同年神学科撤销)。

1915年东吴大学于上海崑山路中西书院原址设立法科。

颁授第一个理学士学位。

1917年东吴大学颁授中国第一个硕士学位(徐景韩)。

1918年东吴大学颁授第一个法学士学位。

1927年文理科、法科分别更名为文理学院及法律学院。

1928年东吴大学开始招收女生。

颁授第一个法学硕士学位(金兰孙)。

1929年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及理学院。

自此东吴大学设有文、理、法三个学院。

文学院及理学院在苏州,法学院在上海昆山路。

院系调整1952年,在教育部和苏南行署教育处领导下,实施院系调整,、苏南文化教育学院由无锡迁到苏州,东吴大学文理学院及江南大学数理系被并入此校,改名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冬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

东吴大学在上海的法学院于院系调整中撤销,法律系师生转入华东政法学院,会计系并往上海财经学院。

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成为江苏省属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经教育部和江苏省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于2000年隆重举行100周年校庆活动,并拟使用东吴大学校名,后遭到原东吴大学大部分校友和教育部反对而未成功。

在台复校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当时东吴大学并没有迁离,但是有部分校友去了台湾。

1951年东吴大学旅台同学会推动在台湾建东吴大学,但因为法令限制,便先在台北市汉口街借屋设立的东吴补习学校,暂以台北市汉口街为校址,当时设法政、商业会计及英文3科,另设比较法律1科,限大学肄业两年者报考。

1954年7月因办校成效显著,教育部核准成立为东吴大学法学院,设法律、政治、经济、会计4系并附设外文系,成为台湾第一所私立大学校院。

1958年3月迁入位于台北近郊的外双溪之新校址。

1969年奉准恢复完全大学建制,随后逐步增设各学系与学院,现已成为包括文学、理学、法学、商学、外语学院等5个学院22个系之综合大学。

目前东吴大学除外双溪校区之外,尚在台北市贵阳街设有城中校区。

经过几十年的耕耘,如今东吴大学已成为台湾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其法律系更是闻名遐迩,被认为是台湾最好的法学院之一。

有趣的是,东吴大学的英文名称就叫“Soochow University”(苏州大学),它与大陆江苏苏州大学也常有接触交流。

著名系科生物、化学东吴大学在生物、化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力量十分雄厚,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1917年东吴大学第一次颁发硕士学位,这或许也是在中国授予的第一个化学方面的硕士学位。

法学1915年9月东吴大学招收不到10名学生在上海开办了法学院,而当时教法学的教师则有10多人。

1918年7人毕业获得法学士学位。

法学院对入学的要求很严格,一般学生在进入法学院以前都要先完成至少3年的文学士学位课程。

法学生每周要上15小时的法学课,还要参加实习法庭。

1920年法学院的9位毕业生中有4名赴美国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旧址东吴大学旧址位于今天苏州大学本部的南半部分,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1万平方米。

正校门北向,总平面略呈纵长方形,中央为草坪和操场,主要建筑分布在草坪和操场的北、西、东三面。

其中有清光绪二十七年秋开工,二十九年春落成,位于全校中心的钟楼“林堂”(Allen Hall,纪念林乐知);宣统元年秋开工,三年落成的图书馆“孙堂”(Anderson Hall,为纪念首任校长孙乐文博士);1924年秋建成的科学馆“葛堂”(为纪念第二任校长葛赉恩博士);1934年建成的学生宿舍“维格堂”;1935年建成的学生宿舍“子实堂”(纪念曹子实);1936年建成的健身房。

这些建筑各具风格,或作欧洲古典式,或仿中世纪城堡式,或效美国教堂式,既多样又统一,至今仍然保持原貌。

此外北部有一排六座与校门平行的小楼,造型美观,有的为美国西部住宅式样,陆续建成于光绪三十三年至1919年,当时供高级教职员居住。

西面还有一幢五层楼,为1936年建成的女生宿舍。

东吴大学旧址东侧是古城墙遗址,东临葑门内城河,校内树木葱茏,绿荫红瓦相映,环境幽美清新。

历任校长(院长)孙乐文(David L.Anderson)(1901-1911)葛赉恩(John W. Cline)(1911-1922)文乃史(W. B. Nance)(1922-1927)杨永清(1927-1952)邱汉平(1951-1952)(1951~1954:台北东吴补习学校时期)施季言(1952-1954)陈霆锐(1954-1955)(1954年东吴大学法学院奉准成立)曹文彦(1955-1957)石超庸(1957-1968)桂崇基(1968-1969)(1969年12月教育部核准东吴大学恢复完全大学建制)端木恺(1969-1983)杨其铣(1983-1992)章孝慈(1992-1995)蔡仲平(1995-1996)(代理校长)刘源俊(1996-2004)刘兆玄(2004至今)历史沿革: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清廷不敌英法俄日等国侵略,被迫签下数纸不平等条约。

战事连连溃败使政府及百姓丧失了信心,社会呼吁改革及学习列强之长的声浪日增。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基督教会来到中国兴办教育事业。

监理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是美国基督教重要差会之一,1846年成立,本部设于田纳西州。

1879年起该会先后在苏州创办博习书院(Buffington Institute)、宫巷书院(Kung Hang School),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

1900年决议合并三书院,以宫巷书院为基础,在苏州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扩建为大学。

1900年12月制定校董会章程,推林乐知(Young J. Allen)先生(万国公报创办人)为董事长、孙乐文先生(David L. Anderson)为校长。

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东吴大学正式诞生。

东吴大学创办初期之二十六年,历经三位美籍校长孙乐文(David L. Anderson)、葛赉恩(John W. Cline)及文乃史(W. B. Nance)。

这个时期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捐款及学费。

校园内的教学大楼林堂、孙堂及葛堂及教职学生宿舍等设施陆续兴建完成,校园规模日趋完整。

学科发展包括文、理、医学、神学及法科(在上海昆山路),另有四所附中、二十所附小、惠寒小学、吴语学校等组成完整的东吴教育体系。

各学科除在学术研究上表现突出,更为社会培养无数专业人才。

学校以「Unto a Full-grown Man」为校训强调学生人格的陶冶。

五四运动期间,东吴学生筹组学生会,一般的学生社团则以学术研究、辩论及体育活动为主。

东吴大学早期在三位校长的努力下,为日后校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为顺应中国社会的潮流,东吴大学逐步进行中国化的过程。

1926年首先废除宗教必修课程,礼拜仪式亦改为学生自由参加。

继而改组校董会,三分之二的成员改由中国人担任。

1927年杨永清先生当选首任中国籍校长,订「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核准东吴大学在国民政府注册立案。

此后十年各项校务发展成果丰硕令人瞩目。

1930年时学校共有文、理及法三学院,十二个学系。

在教学方面积极筹款推动学术研究、加强师资阵容提升教学品质、推动师生以其专业服务社会。

校园内主要建筑设施均在此阶段建成或动工。

1930年学生人数达755人为全国基督教大学之冠。

1937年爆发抗日战争,此后八年东吴大学苏州上海两校区受战事影响,辗转迁徙各地。

其间随战况发展演变,两校区或各自迁校或与他校联合办学,虽烽火连天但教学活动未曾稍息。

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东吴大学师生纷纷自各地返回上海及苏州校园,展开复校的艰巨工作。

1952中共进行院系调整,东吴大学在上海的法学院,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会计系并入上海财经学院;在苏州的文理学院部份学系就地移交苏南师范学院,1952年12月苏南师范学院改名江苏师范学院。

1982年,江苏师范学院改制为苏州大学。

1949年秋大陆易帜,国民政府迁台。

东吴大学在台校友倡议复校,1951年筹组董事会,于台北市汉口街借屋设东吴补习学校,设法政、商业、会计及英文四科。

1954年教育部以东吴补习学校办学绩效卓著,核准先行成立东吴大学恢复法学院,设法律、政治、经济、会计四系并附设外国语文学系,为台湾第一所私立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