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合集下载

秦王扫六合四合一文稿及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四合一文稿及说课稿

第10课《秦王扫六合》四合一文稿教学目标:1、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思考探究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初步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进步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难点:焚书坑儒教法与建议1、情景式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历史,展示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文字和“焚书坑儒”“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的图片资料。

2、引导探究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思考历史,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探讨解决问题。

学法与要求1、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2、模拟演练法:从现实的学生生活经验引入历史,走进历史,力争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教学的真谛。

教学练评活动程序(一)导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利用《秦始皇》视频片段,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以活动为载体,展开教与学活动一、诊断性评价1、目标解读与分解2、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从___________年至___________年,秦王______先后灭掉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国家_______,定都________。

(2)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在全国统一使用_______________,统一________,把六国的文字统一为______,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_____,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还“____________”。

(3)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修建了西起________东到________的________,他还统一了东南,兴修了沟通________水系和________水系的________。

秦王扫六合(说课)

秦王扫六合(说课)

此活动主要让学生认识焚书坑儒的历史影响。
情景活动四:图说历史
情景活动四:图说历史
情景活动四:图说历史
此活动主要让学生掌握秦朝北筑长城、南修灵渠的历史作用。
情景活动一:君臣议政
情景活动二:小品表演-卖布
情景活动三:话剧表演—家书
情景活动四:图说历史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皇帝
太 御 丞 史 大 尉 夫 相 郡 县 统 一 度 量 衡 统 一 货 币 统 一 文 字 焚 书 坑 儒 北 筑 长 城 南 修 灵 渠
此活动主要让学生掌握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的作用。
情景活动三:话剧表演—家书
人物甲和人物乙在一起聊天。 人物甲:王婆婆,听说你的儿子去咸阳求学了,很久都没有回来 了吧? 人物乙:是啊,咸阳离我们这太远了,回来一趟不容易。不过他 前一段时间托人带了一封信回来(从身上拿出信),可惜我看不懂 写的是什么,唉! 人物甲(接过信):这上面写的字怎么我以前从没见过呀?这得找 一个读书人来帮你看看。正好有一个儒生打扮的人经过,他被两个 婆婆叫住,请他帮忙念念信的内容。儒生接过信看了看,然后告诉 两个人,这信用的是秦始皇统一规定的字体——小篆写的,内容是: 母亲大人在上: 儿子在外求学两年未回,非常想念家人。但是男子汉志在四 方,等我学有所成我再衣锦还乡孝顺您。我在咸阳求学,
此活动主要让学生掌握秦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统治的建立。
情景活动二:小品表演-卖布
• • • • • • • • • • • • • 人物甲:卖布者;人物乙:买布者。每人拿长度不同的尺子和不同形 状的货币。 甲:(普通话)卖布了,卖布了,上等的好料子,快来买呀。 乙:(方言)你卖的是什么布?(看布)行,这料子还可以,给俺割2 尺。 甲:你都说些什么呢?我怎么听不懂。 乙:给俺割2尺布(用手势)。 甲:2尺(手势),说话怎么这个味(边说边量,量好后给乙)。 乙:(手拿布)这是2尺,亏我还带着尺子(边说边拿尺子量,尺寸不 够),你怎么少给我这么多?敢骗我,欺负外地人。 甲:骗你,(拿尺子比较)看来我们尺寸不一样 ,我这才是标准的。 乙:算了,就按你的尺子量吧,算算多少钱? 甲:2块钱。 乙:拿出自己国家的货币(刀币)给甲。 甲:你这是什么钱,我们这里不用,我们使用这样的(铲币)。 乙:唉呀,看来今天的布是买不成了。

说课稿秦王扫六合

说课稿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说课我说课的内容一共分为四大部分:1、说教材2、说教法与学法3、说教学过程4、说板书设计一、说教材【教材地位】说教材先说教材地位。

本课选自《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第一节。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朝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袭。

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中国古代史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学好本课对于学生今后学习中国各时期的历史有着极好的启迪作用。

【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目标往往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根据课程大纲要求,我为我的教学目标制定了明确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目标这一块,我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在能力目标这一块,我将通过一场对秦始皇的辩论赛,培养学生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及有关简表,培养学生压缩历史信息及用表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块,我将会:通过学习秦的统一,使学生认识到,秦朝的统一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我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难点是对焚书坑儒历史事件的理解。

二、说教法与学法【学情分析】下面是说课的第二大部分,说教法与学法。

先说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参与历史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善于表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其认知水平、综合和分析能力有限;从知识基础分析,通过对前面“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战乱纷争的危害性,有利于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依据这样的分析我将初步设计目标的达成: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秦始皇的形象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历史人物的能力,是本课能够进行讨论评价秦始皇的依据。

初中历史《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初中历史《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初中历史(秦王扫六合)说课稿建立县制建立封建土地全部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经济开展官兵英勇作战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强化中央集权建立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根底.农民积极劳动国富能打胜仗兵强商鞅变法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七雄远交近攻怎么打比拟好?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公元前226年破蓟城,燕王喜迁都辽东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公元前221年秦灭齐。

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局面;B:顺应历史开展的潮流;C:符合人民的心愿;D: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一﹑“完成统一〞自由论坛秦灭六国是好事还是坏事?秦统一中国前221年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国公元前221年秦朝秦王嬴政秦始皇联系与区别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郡〔守〕县〔令〕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总揽者中央政府君主专制政治上经济上3.文化上4.军事上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齐刀币韩赵魏布币楚贝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统一度量衡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 4.军事上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小篆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焚书时间经过:公元前213年除了记载秦国历史的史书以及医药、占卜、种植等书籍之外的全部书,一律烧毁。

坑儒时间:公元前212年目的:强化思想总揽,稳固统一,强化中央集权。

1、说一说焚书坑儒是怎么回事?2、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什么?3、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哪些损失?自主学习阅读67页中间一段,请答复: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 4.军事上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临洮辽东万里长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4.军事上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统一南疆修灵渠。

稳固统一的措施经济上:①统一货币。

②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思想上:焚书坑儒军事上:①、北击匈奴②、修建长城③、统一东南、岭南,兴修灵渠三、秦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秦王扫六合》。

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十课。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个课的理解和设计:一、说课标要求新课标规定:历史课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

所以我根据课标的要求,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思考历史,分析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要求。

本课的情感教育素材丰富,在教学中容易自然地渗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历史课程标准》中对本课明确提出:学生要“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增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秦王扫六合”这节课位于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一节。

其中本课所在的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本课在第三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

本课分三目内容。

第一目: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介绍了秦王嬴政其人及统一六国的过程和创建的封建专主义央集权制度。

第二目:巩固统一的措施。

介绍了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还通过焚书坑儒增强思想控制。

第三目: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介绍了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和秦朝的疆域。

三、说学情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其认知水平、综合和分析水平有限;又刚刚真正的接触历史学科,学习历史的方法无从谈起。

所以,在讲课中适当使用图片资料,协助学生感知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适当的选择文字资料,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初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和方法,提升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水平。

四、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水平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评说“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水平。

[初中历史]秦王扫六合说课稿1 人教版

[初中历史]秦王扫六合说课稿1 人教版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关于《秦王扫六合》的说课稿高州师范 309历史2班刘思惠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 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秦王扫六合”位于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一节。

其中本课所在的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本课在第三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

《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要“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

学完本节课学生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客观的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

2 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心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的建立和秦始皇对内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设计动画演示秦灭六国的顺序,增强学习兴趣。

通过视频、材料、讨论,培养发散思维及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秦始皇是一位集大权于一身的帝王。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秦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朝的统一是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始皇在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焚书坑儒,北筑长城,开发南疆,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焚书坑儒”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易主观臆断。

由于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初一学生因见识与阅历的因素,难以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长岭七中陈琼一、地位和作用:秦朝是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割剧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

又采取了一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措施,如: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长城,开凿灵渠。

本课在本册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地位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秦长城、灵渠。

2、能力目标:归纳秦统一措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统一是我国历史的主流,秦统一具有重大意义。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重点:秦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混乱的局面,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被确定为重点。

难点:如何看待“焚书坑儒”,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理解。

对焚书坑儒的评价学生很难做到一分为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接受。

四、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等五、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涉猎的历史知识不多,学起本课也不是很容易,因此,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六、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2.复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3.导入:观看视频《秦始皇》和图片秦始皇陵兵马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看了图片和电视剧后,想到了哪朝的历史?(秦朝),那么秦朝是如何统一?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展示材料:李白诗:“秦王扫六合”扫六合就是统一的意思。

(加深对秦始皇的认识,了解课题的含义)。

4、新课:(一)完成统一展示“秦灭六国形势图”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回答:①秦王灭六国的时间?顺序?(远交近攻策略)②秦王嬴政统一后,建立了什么朝?定都哪里?③嬴政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统一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好事,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符合人民的愿望,人民可以获得较为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长城中学熊丽君一、说教学内容“秦王扫六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一课,也是教材的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主要介绍了秦朝统一中国的史实,罗列了秦始皇巩固,维护统一国家的措施及作用,简述了秦朝的疆域。

我认为该课是本册教材重点内容之一,在本册教学和本学期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是该课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史的开端,二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创始,在中国历史中有着深刻的影响,三是用历史唯物观,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生的第一次,对学生成长意义重大。

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初涉历史学科,对历史学科的特点不是十分了解,对历史内容学习的意义作用体会不是十分深刻,没有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和技巧,因此我想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以及历史观的形成上下工夫,又所突破。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个人认为说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一是基础知识的掌握,本课学生应该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巩固维护统一国家的措施及作用,秦朝疆域等基本史实,二是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要学会归纳“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等问题。

三是历史唯物观的初步的形成,学生要学会根据史实尊重史实客观评价秦始皇“千古一帝”。

四、说教学重难点我认为说课教学重点应该是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维护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应该是“秦完成统一的原因、意义,还有就是秦始皇“千古一帝”的评价。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准备用预习练习法、图表归纳法,讨论法合作实施我的教学。

通过预习练习法,梳理掌握基础知识,用图表归纳法突出教学重点,用讨论法合作解决难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首先用复习导入法进入新课。

由春秋战国的纷争特点:争霸、兼并,提出“兼并”的最后结果来切入课题“秦王扫六合”。

接着将预习练习课堂完成,并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板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范文
下面跟大家 ___七年级历史课文《秦王扫六合》说课稿,欢迎阅读!
1、说教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从题目上看,一副丰富多彩,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就已经展现在大家眼前了。

这节课主要介绍了秦灭六国,结束 ___,开创并巩固中华统一的崭新局面。

它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古代 ___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而且“统一”这一概念,在当今也是一个焦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秦灭六国过程,秦巩固统一措施,以及秦统一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秦始皇是明君还是暴君”、“焚书坑儒是好是坏”、“祖国 ___能否回归”的辩论,学会小组合作、
交流,在激烈的辩论中加深对知识的体会和认识,从而形成正确评价历史 ___和人物的方法。

同时学生通过戏曲表演,编练历史剧,制作 ___道具,吟诗做赋,制作网页等方式,在体验中感知历史,既加深了对秦朝 ___认识,又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增强了 ___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历史到现实,从秦朝统一到 ___回归,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

3、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空间概念的形成、对焚书坑儒、对秦始皇的评价。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热情高,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

但是他们的理解思维能力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不易理解,而且由于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无法在学习上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

首先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第二就是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这包括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二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自我。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以建构主义为依托,采用分组、探究、协作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用 CAI课件来体现教学环节和知识脉络,并配以动画插图、大量___、MP3播放音乐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课前自主学习过程:
[确定主题] 在课前,教师和同学们确定学习的主题,从秦朝的人物、文化、经济、 ___、军事、藏品、名胜古迹、传说等方面入手去收集相关资料,并开始自主选题并选择合作伙伴。

[搜集资料] 同学们通过教材、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开始有目的.地收集资料。

[形成成果] 最后他们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类、在学生交流完善的基础上,准备以特有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

课堂师生互动过程:
[情景导入,设置悬念]
首先由学生表演历史剧《易水河边别荆轲》,用音乐和 ___来渲染气氛,同学们很快的就进入了一种情境。

而后找一位同学朗诵李白的古诗《古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通过历史剧和古诗的对比,制造这样一个悬念:“秦王嬴政究竟是荆轲口中无道的暴君,还是李白笔下威武的君王?”
随后出示秦始皇像,让大家一睹始皇的风采。

序幕徐徐拉开,在古筝的伴随下,引出本课课题“秦王扫六合”。

[分析探究,展示成果]
秦统一的条件?这里主要包括秦国的经济、军事、以及秦王个人才能和社会趋势四个方面。

其中,在秦王个人才能方面,让四位同学扮演了秦国的四位功臣,他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秦始皇重用人才的故事。

在适当的引导后,同学们各抒己见,将枯燥的知识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了。

秦是怎样灭六国的呢?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先让同学们说出了战国七雄的方位,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将战国七雄的方位编成了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 ___”,出示了动态地图,这样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
秦是怎样巩固统一的呢?让同学们假想,如果自己是秦王会怎么做,最后大家总结了 ___、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四个方面,然后同学们根据课前自由组合的四组,把他们在课前收集、查询、积极准备的成果在课上进行了交流展示。

1、 ___组的同学表演精彩历史剧,展现的是秦始皇上朝时宣布政令的一段情景,他们将秦朝封建专制主义 ___集权的形成,以非常浅显易懂的形式讲述了出来。

教师再用了课件里的流程图逐步演示,并进行扼要的说明。

2、经济组的同学展示了他们亲手制作的各国货币 ___、度量衡___,并且由解说员讲解了各国货币特点及秦统一货币度量衡的过程。

教师再出示秦统一各国货币图、陶量器图、铜权图,这样一来图文并茂,生动具体。

3、思想文化组的同学先讲述了秦统一文字的过程。

教师演示了两张 ___,一张是《秦统一文字图》,一张是《秦始皇虫鸟寿字图》,这样他们对秦统一的文字有了形象的认识。

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设计辩论赛,同学们讨论后,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最后出示郭沫若的话并进行小结,使大家对焚书坑儒有了正确的认识。

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4、军事组的同学表演了历史剧《孟姜女哭长城》,用音乐和 ___做背景辅助,渲染气氛,引起共鸣。

同学们很快就进入了一种情境,从而引出是谁修的长城, ___要修长城,引出长城的军事意义。

在讲解秦朝的疆域时,用多媒体辅助讲解,先展示了秦朝疆域图,然后出示了简图,这样由静到动,由繁到简,有助于学生消化理解。

[开展辩论,自由设计] 通过上一环节的进行,同学们对秦始皇有了感性的认识,于是出示这样一道思考题:如何看待秦始皇?这样问题的设立,正好前后衔接,首尾呼应起来。

在同学们思考的过程中,出示秦始皇皇陵图、兵马俑图、阿房宫图等等,为他们接下来的辩论提供了一些依据。

同学们的思想在辩论中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为了使同学们对这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师将全课编成了一首歌,并且用歌唱的方式来总结。

同学和教师比一比,用黄梅小调来总结了这节课。

[知识拓展,升华主题] 学习 ___目的,更重要的是 ___现在、指导未来。

由历史到现实,一个“统一”联想到今天的 ___的问题,同学们就 ___是否能回归祖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问题的设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由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热情,升华思想。

最后在悠扬的《思乡曲》中朗诵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在悠扬音乐的烘托下,本节课缓缓落幕。

3、课后知识整合
在学习完这节课后,同学们进行了知识整合,他们将课前收集的资料,课堂的研究成果,与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他们制作了 ___“再回秦朝”。

这样设计既是为了让同学们巩固知识,又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主、协作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形成收集、重组、再生、创新、应用等信息技术读写能力。

1、课堂中采用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体现了新课改中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质,交往与互动、共同发展,使课堂充满现代教学方式的问题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弘扬,创造性得到培养。

2、在知识的把握上,将教材的基础知识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既提升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性认识,又为掌握基础知识提供了生动具体的载体。

3、教学中,形式新颖,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让同学们在在一个___、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4、这节课,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网页的制作,音乐、歌曲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这些辅助手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科与信息技术达到整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5、注意情感教育,学生在无形中思想得到升华,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