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教案
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教案范文

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王扫六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3.掌握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
二、教学重点1.秦始皇如何统一六国;2.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1.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讲述秦代的历史背景。
2.问:你知道秦王扫六合的意义是什么?3.让学生打开教材,自读有关内容并且思考问题。
二、讲授(25分钟)1.讲述秦始皇怎样统一六国;2.介绍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三、讨论(15分钟)1.引导学生对秦始皇的统一政策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2.分组讨论,讨论小组用时5~10分钟;3.调整小组,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问答(10分钟)用历史问题考察并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第二课时一、导入(10分钟)1.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2.分享讨论的结果。
二、讲授(25分钟)1.讲述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2.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秦始皇的统一政策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
三、讨论(15分钟)1.分组讨论,讨论小组用时5~10分钟;2.调整小组,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问答(10分钟)用历史问题考察并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第三课时一、导入(10分钟)1.回忆和总结秦始皇的统一政策;2.自由发言,分享对秦始皇的统一政策的看法和体验。
二、讲授(25分钟)1.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2.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
三、讨论(15分钟)1.分组讨论,讨论小组用时5~10分钟;2.调整小组,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问答(10分钟)用历史问题考察并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和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秦王扫六合教案

秦王扫六合教案示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
2.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3.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4.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利用古诗词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培养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研究历史的能力。
3.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进步作用。
2.秦始皇为统一全国,创建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焚书坑儒及其评价。
2.对准确的空间概念的掌握。
教学方法1.讲解法。
对于课本中一些学生通过看书、讨论等法仍然不容易掌握的内容,采用此法。
如秦统一全国原因里关于秦始皇个人的作用。
2.古诗词运用法。
通过文学作品来研究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是一种比较生动的研究方法。
关于秦始皇,后人用诗词方式评价很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既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又起到理解课文的作用。
3.联系分析法。
对于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有一些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讲的内容归纳、分析。
4.实物教学法。
对于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里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可以用实物模型注示,增加教学效果。
5.讨论法。
对于一些不定论的内容,可以提供材料,让学生讨论,开阔视野,加强探究。
教具准备1.动态地图。
2.度量衡、货币、文字模型或图片。
3.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到了战国七雄时期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卒四十万的内容。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更无力抵挡秦的进攻。
地处北方的燕国也意识到了秦国东进的威胁,可又无力阻止。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1一、内容简介本课主要介绍了秦朝统一的过程、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立和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以及意义。
二、教学理念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合作学习理念,把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秦始皇、秦统一六国及秦朝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2、知道秦朝的主要文明成果:文字发展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3、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及自主建构知识、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人物和透析历史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学案教学、视频教学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从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理解人和事。
2、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对历史事物进行理解和判断。
3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反思历史,汲取经验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一名中学生有责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2、通过对古代灿烂文明成果的认识,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
四、重难点重点:理解秦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深远意义。
难点:中央集权制;巩固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感性思维强,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的能力,但理性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较低。
因此在教学中,着重以视频、动漫、图片等直观感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自主架构知识。
六、教法、学法结合教材与学情分析,为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三维目标,我采用了如下教法与学法:教法:学案教学法、比较分析法;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秦王扫六合教案(详案)

第10课“秦王扫六合”初一历史邓方新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春秋战国长期割据混战局面的结束,下启中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的开始,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1、学生通过影视及小说已经对秦始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2.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三、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的理解和评价●教学过程四、课前提问问题1:战国七雄指哪几个诸侯国?问题2:商鞅变法的作用是什么?五、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第十课《秦王扫六合》,意思就是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在学习具体内容之前我们欣赏一段视频,对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播放描述秦国经过争战,统一全国建立秦朝的视频《秦》。
六、讲授新课设计意图:每讲授一个问题前,先让学生自学,找出问题答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在学生找到答案后教师归纳总结,以齐读、穿插故事、结合图片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便于学生掌握。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自长平之战以后,东方各国再也无法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商鞅变法又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下面就请同学阅读56页这一自然段,了解一下秦的统一过程。
提问:在什么时间,谁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什么?都城在哪?学生通过自学找出问题答案: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蠃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新人教版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朝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李白《古风秦王洗六合》中六合的表述,带出公孙衍与连雅堂的概念并总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展现从“七雄”至“一雄”的统一过程;通过多媒体的图示模拟并使学生增进认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秦始皇统一货币、公制、文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并使学生认识到统一就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朝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国家,秦的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备重大意义。
长城和灵渠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一)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自学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现在我们去直观的回答一下。
表明:可聊韩非子放到最后回答,带出秦朝。
教师:韩非他的主张获得了谁的器重?学生:秦国。
展示:秦始皇的画像及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教师:屏幕上这画像正是秦国的一位国君,同学们能够猜出他的名字吗?学生:秦王嬴政教师:对,就是他结束了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纷争,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在政治制度上使用了韩非的主张。
李白这位小诗人就是怎么描绘他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诵)1教师:看这两句把秦始皇描写的多么威风!可有同学知道“六合”的意思吗?学生:天地四方。
教师:除了课本上的这个表述外,我们也可以认知为另外一个意思的――同学们还回忆起我们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变成了什么吗?学生: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教师:很对!正是因此,其他六国使用了“公孙衍”的计谋去一起抵抗秦国,于是李白表示东方六国为“六合”。
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教案范文

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教案范文七班级历史《“秦王扫六合”》教案范文一一、教材地位和作用:《秦王扫六合》这节课在教材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结束了我们前面学习的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同时它也标志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开头。
秦的统一,符合我国历史进展的总趋势,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进展都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秦的措施几乎囊括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不同时期所例行的诸多方面:如郡县制的推广,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等。
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状况将有极好的启迪。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秦的疆域2、过程与(方法):引导同学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缘由”“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培育同学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进行分析,同学能够充分熟悉到:统一是历史进展的必定趋势,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进步作用。
三、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作用四、教学难点:焚书坑儒五、(教学方法):情景交融六、教学媒体:投影地图七、教学设想:《秦的统一》是本课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同学回忆以前学过的战国七雄的名称,熟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这些学问我通过事先预备的《战国七雄图》来完成;然后我就引导同学分析秦统一六国的缘由,在这里我把缘由细分成几个部分,设置几个问题引导同学思索并通过让同学分小组争论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同学在比较活跃的气氛中就完成了对秦统一六国缘由的探讨,让同学易于把握;在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时,我把事先预备的练习题分发给同学,让同学边看书边做练习,充分体现出同学的自主学习,同学做完后我对此进行评判,并引导同学从四个方面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归纳: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在讲授此内容时我充分发挥投影图片和示意图的功能,引起了同学学习历史的爱好,同时加深了同学对该学问的理解和把握;最终我在讲授秦的疆域时,同学先结合课本介绍看《秦的疆域》图了解秦疆域的“四至”,再让同学结合已学过的地理方位学问在黑板上从四个方位画出秦的疆域,这样既留意了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又培育了同学的动手力量,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对秦始皇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及有关简表,培养学生压缩历史信息及用表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温故而知新、动态演示历史地图、设身处地、用表归纳历史史实、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评价历史人物、比较辨别等方式,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动态演示相关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进步的意义。
(3)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认识到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5)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预习设计】一、认知前提:回顾教材想一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怎样的时期?最终的是谁结束了这一状况?二、新知认知:(一)整体感知:阅读教材P56—60,初步了解本节课讲述了哪些内容?并写在下面(二)局部揣摩:预习任务一:预读教材第56页完成并记住秦朝统一的时间、人物和都城。
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1

《秦王扫六合》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二)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进步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政权的措施。
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示等直观手段,通过古今有关史料,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结合当前国家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认识,分化、解决重点。
难点:对秦始王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
让学生收集史料,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让学生摸索出评价人物的几点标准,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制作、模型。
教学方法:历史情境创意法、图表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时间:1课时讲授新课: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观看的时候同学们就要注意视频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展示视频《荆轲刺秦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生:“荆轲刺秦王”师:“荆轲刺秦王”的义举值得惋惜,但历史的发展却并不因他的牺牲而逆转,最终秦还是完成了统一。
那么秦是如何实现统一,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真实的秦始皇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疑问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课题──“秦王扫六合”。
讲授新课师:在共同领略了春秋战国的风云争霸后,我相信大家对着名的“战国七雄”肯定还记忆犹新,那“战国七雄”究竟是哪七个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生:“战国七雄”是指韩、赵、魏、楚、燕、齐、秦。
最强大的是秦国,因为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
师: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和远交近攻的战略兼并东方各国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王扫六合》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和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秦朝疆域的庞大和秦长城的宏伟,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秦朝统一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秦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
1、统一是本课的主题:扫六合,是建立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是维护统一国家。
2、“统一”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特征,也是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3、“统一”也是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二)教学难点:由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对于秦始皇为什么要接受李斯的建议,进行“焚书坑儒”以及如何正确评价“焚书坑儒”都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将“焚书坑儒”列为本课难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力图达到形象生动的目的。
同时,本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步认识各种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简单的历史创作。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李白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吧。
【生】:了解。
【师】:李白有一首《古风》是这样写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那么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击浮云”的秦王是何许人呢?他又有哪些不为同学们所知的事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段惊心动魄又影响深远的历史,领略一下“千古一帝”的风采吧!(教师出示:秦始皇的人物图和《古风》这首诗并给与讲解。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平之战的内容。
(教师出示:长平之战的大致内容和图片并给与讲解。
)长平之战在我们之前内容中有学过。
它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军在这次战役中坑杀了赵40万,自此以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强大攻势。
下面请大家看一下书上正文第一段的内容。
了解一下秦王嬴政灭六国的过程。
【学生看书】……【师】:请大家告诉我秦是在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没掉了六国?【生】: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师】:没错,秦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依次灭掉了六国,大家看一下大屏幕。
(教师出示:秦灭六国的过程图并给与讲解。
)【师】:秦王通过近10年的时间,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师】:大家注意一下秦朝和秦国的区别。
秦朝是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后建立的王朝;秦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一。
(教师出示:相关课件并给与讲解。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下书上50页的小字部分,讨论秦始皇能统一六国的原因。
【学生看书、讨论】……【生】:从秦国李斯、蒙恬、尉缭等人受尊崇的情况来看,重用人才是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师】:很正确。
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看一下秦灭六国的原因还有哪些?【生】: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师】:很好。
那么统一与分裂,哪一种情况对人民生活有利?【生】:统一对人民生活有利。
【师】:那么,秦统一全国借助了什么?【生】:借助了人民渴望生活安定,渴望统一的愿望。
【师】:没错,战国时期战乱不断,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人们已经厌倦了战乱生活。
人心思定成为了历史潮流。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原因。
(教师出示:秦灭六国的原因并给与讲解。
)【师】:秦用了10年的时间完成了灭六国的举措,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
通过对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它的意义。
(教师出示:秦统一的意义并给与讲解。
)【师】:大家想一下,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假如你是当时的国家大臣,会建议秦始皇采取哪些措施来维护统治?(教师出示:相关课件并给与讲解)【生】:……【师】: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教师出示:中央集权制度的定义。
)【师】:首先是在中央,秦始皇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同学们知道“皇帝”一词的由来吗?看到大屏幕。
(教师出示:皇帝的由来及相关课件并给与讲解。
)【师】:那么在中央,秦始皇又设定了什么呢?大家看到书上回答老师。
【生】: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师】:对,那么他们分别掌管什么呢?【生】: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师】非常好。
他们都是由皇帝任免,构成了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
(教师出示:相关课件并给与讲解。
)【师】:有了中央,地方上的措施肯定少不了,在地方又推行了什么呢?【生】:郡县制。
【师】:对,大家看一下郡县制的内容。
(教师出示:郡县制的内容并给与讲解。
)【师】:秦始皇通过这一套专职集权制度,把一切的大权控制到了皇帝手中,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教师出示: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师】:大家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它使用的货币、文字、长度、】等都不统一,会有怎样】影响?【生】:不仅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不便,而且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师】:对,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秦始皇是怎样统一这些的。
(教师出示:经济上的措施。
)【师】:在战国的时候,各国的货币、度量衡都是不同的。
请大家一边看大屏幕的图片一边听我讲,当时齐燕通行的是刀币,大家觉得像什么?【生】:像刀。
【师】:没错,它就是从实用的刀子变化而来的。
赵魏通行的是布币,是由锄草的农具镈演变而来的。
镈的形状像铲,所以也称“铲币”。
楚国通行的是蚁鼻钱,是从贝壳形的铜币演变而来的。
蚁鼻钱正面突起,刻有文字,笔画像只蚂蚁,两个小口像鼻孔,所以称为蚁鼻钱。
秦始皇统一后,规定以秦国的上币黄金和下币钱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统一的货币,行用全国,废除其他货币。
这样就解决了各地换算的困难,便于经济发展。
(教师出示:相关课件。
)【师】:同时统一了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都作出了整齐划一的规定。
以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为准,每年二月进行鉴定,以保证器量的准确。
接下来大家算一算这个问题。
(教师出示:姚明身高体重和秦朝将军的比较的计算。
)【师】:除了货币、度量衡的不统一影响很大以外,文字的不统一问题更大,它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不同地区的人因为使用文字不同根本就没法交流。
所以呢,秦始皇就命李斯等人对文字进行了整理。
大家看一下(教师出示:统一文字的内容和图片并给与讲解。
)【师】: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一条与政治、经济制度相配合的,那就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生】:焚书坑儒。
【师】:对,就是焚书坑儒。
大家看到大屏幕焚书坑儒的介绍,其实呢,秦始皇不是什么书都烧,像医书、占卜、种树的书没有烧;而坑儒呢,也不是是儒就坑,而是坑杀背地里批评他的儒生。
由此可见,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手段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政权。
【师】:然而正当秦始皇忙于国内的改革时,没想到的是北方的匈奴打来了。
秦始皇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
他派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又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
大家看看这就是当时的秦长城的遗址图。
(教师出示:秦长城图片并给与讲解。
)【师】:在南方,秦始皇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兴修了灵渠,它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有利于中原和两广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师出示:灵渠图。
)【师】:秦始皇又是安定北边,又是开发南疆,使得秦的疆域空前广大,大家结合屏幕的地图,掌握秦的疆域。
可以看到,秦的疆域非常广大,冬至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至南海。
【师】:秦是我过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可以说是影响深远。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秦王扫六合。
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学生思考、讨论】:……【师】:(教师出示: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并给与讲解。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完了,我想这节课大家或多或少对秦始皇的睿智和霸气有所领教,也看到了他在巩固统一时的雄才大略和残暴,作为一位皇帝,秦始皇是耐人寻味的。
有人称他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暴君”。
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是如何看待他呢?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或者其他的?我就给大家留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下去思考一下,下节课,我请同学起来说说你的想法。
(教师出示:对秦始皇的评价相关内容。
)【师】:这节课的重点就是秦统一六国的时间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为了更好的巩固大家的知识,老师出了几道选择题,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出示:问题。
)1、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A、公元前475年 B 、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220年2、秦在岭南开凿的是()A 、郑国渠 B、堵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3.在秦朝中央政府中,分管全国军事的官吏是()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4.秦朝规定的全国规范文字是()A.大篆 B.小篆C.隶书 D.楷书【师小结】:《秦王扫六合》这节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结束了我们前面学习的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同时它也标志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开始。
秦的统一,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在课后问我。
下课。
【板书】:10课秦王扫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