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教案
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教案范文

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王扫六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3.掌握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
二、教学重点1.秦始皇如何统一六国;2.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1.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讲述秦代的历史背景。
2.问:你知道秦王扫六合的意义是什么?3.让学生打开教材,自读有关内容并且思考问题。
二、讲授(25分钟)1.讲述秦始皇怎样统一六国;2.介绍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三、讨论(15分钟)1.引导学生对秦始皇的统一政策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2.分组讨论,讨论小组用时5~10分钟;3.调整小组,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问答(10分钟)用历史问题考察并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第二课时一、导入(10分钟)1.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2.分享讨论的结果。
二、讲授(25分钟)1.讲述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2.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秦始皇的统一政策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
三、讨论(15分钟)1.分组讨论,讨论小组用时5~10分钟;2.调整小组,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问答(10分钟)用历史问题考察并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第三课时一、导入(10分钟)1.回忆和总结秦始皇的统一政策;2.自由发言,分享对秦始皇的统一政策的看法和体验。
二、讲授(25分钟)1.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2.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
三、讨论(15分钟)1.分组讨论,讨论小组用时5~10分钟;2.调整小组,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问答(10分钟)用历史问题考察并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和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秦王扫六合》教案

《秦王扫六合》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和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秦朝疆域的庞大和秦长城的宏伟,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秦朝统一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秦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
1、统一是本课的主题:扫六合,是建立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是维护统一国家。
2、“统一”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特征,也是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3、“统一”也是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二)教学难点:由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对于秦始皇为什么要接受李斯的建议,进行“焚书坑儒”以及如何正确评价“焚书坑儒”都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将“焚书坑儒”列为本课难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力图达到形象生动的目的。
同时,本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步认识各种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简单的历史创作。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李白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吧。
【生】:了解。
【师】:李白有一首《古风》是这样写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那么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击浮云”的秦王是何许人呢?他又有哪些不为同学们所知的事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段惊心动魄又影响深远的历史,领略一下“千古一帝”的风采吧!(教师出示:秦始皇的人物图和《古风》这首诗并给与讲解。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平之战的内容。
(教师出示:长平之战的大致内容和图片并给与讲解。
秦王扫六合 教案

秦王扫六合教案[课程标准]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和阅读教科书,直接进入本课。
2.通过教师讲解辅助PPT动画和观看地图,了解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
3.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整理出秦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
包括客观条件,人心向背和历史趋势,以及嬴政的个人才能及善于用人等。
4.通过阅读教科书,准确的说出秦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和地位。
5.通过阅读教科书,同桌间小讨论,然后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初步了解秦灭六国后为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军事上的措施。
6.在教师的指导下,详细分析秦朝的统一每一条措施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郡县制影响深远”,在教师出示的材料中,学生理解为什么影响深远。
设置情境,学生参与活动,学生理解这些重大措施的具体作用。
另外还要利用好教材58页的材料,分析“春秋以来,蓬蓬勃勃自由探索的精神”指什么历史事件?“遭受到致命打击”指什么?导入:在上课之前,我们先观看一段影视资料中的视频。
(观看视频)在视频中,高高在上的人是谁?(秦始皇)关于秦始皇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他的诗句和文章,诗仙李白就写过一首《古风》描述秦始皇,我们节选了其中的四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首诗中的秦王指的是谁?(秦始皇——嬴政)六合是什么意思?(天地四方)。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秦王扫平了天下,虎视眈眈,何等威武!他挥剑割断浮云,那各国诸侯就全都向西来朝拜秦王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秦始皇是如何统一天下的。
授新:一、秦统一六国1.秦灭六国。
教师课件展示《秦灭六国形势图》形势图,引导学生回忆战国七雄的地理方位。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当时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步灭亡了六国。
那么秦国灭亡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有一个顺口溜:喊赵薇去演戏,可以方便大家记忆。
(PPT展示动画)最终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了全国。
秦王扫六合教案

秦王扫六合教案示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
2.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3.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4.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利用古诗词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培养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研究历史的能力。
3.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进步作用。
2.秦始皇为统一全国,创建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焚书坑儒及其评价。
2.对准确的空间概念的掌握。
教学方法1.讲解法。
对于课本中一些学生通过看书、讨论等法仍然不容易掌握的内容,采用此法。
如秦统一全国原因里关于秦始皇个人的作用。
2.古诗词运用法。
通过文学作品来研究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是一种比较生动的研究方法。
关于秦始皇,后人用诗词方式评价很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既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又起到理解课文的作用。
3.联系分析法。
对于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有一些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讲的内容归纳、分析。
4.实物教学法。
对于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里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可以用实物模型注示,增加教学效果。
5.讨论法。
对于一些不定论的内容,可以提供材料,让学生讨论,开阔视野,加强探究。
教具准备1.动态地图。
2.度量衡、货币、文字模型或图片。
3.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到了战国七雄时期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卒四十万的内容。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更无力抵挡秦的进攻。
地处北方的燕国也意识到了秦国东进的威胁,可又无力阻止。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1一、内容简介本课主要介绍了秦朝统一的过程、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立和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以及意义。
二、教学理念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合作学习理念,把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秦始皇、秦统一六国及秦朝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2、知道秦朝的主要文明成果:文字发展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3、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及自主建构知识、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人物和透析历史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学案教学、视频教学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从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理解人和事。
2、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对历史事物进行理解和判断。
3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反思历史,汲取经验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一名中学生有责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2、通过对古代灿烂文明成果的认识,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
四、重难点重点:理解秦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深远意义。
难点:中央集权制;巩固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感性思维强,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的能力,但理性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较低。
因此在教学中,着重以视频、动漫、图片等直观感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自主架构知识。
六、教法、学法结合教材与学情分析,为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三维目标,我采用了如下教法与学法:教法:学案教学法、比较分析法;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一.设计的指导思想:1.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2.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自主构建。
3.注重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转变。
二.课程目标的设计:(一)知识目标掌握秦统一六国、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等重要概念;掌握巩固统一的措施;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伟大工程。
(二)方法和能力目标:*搜集历史上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提高阅读有关信息(教材)的能力;引导学生归纳“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
*提高质疑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等,锻炼思维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贯穿于教学过程)*利用地图、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初步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比较历史事件、人物的方法,提高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三.教学内容的分析:1.课标的内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地位和作用: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承继和发展,对以后封建王朝产生重要影响。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占据重要地位。
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
四.教学对象的分析:1.上一节课布置了课前预习,学生应准备一些资料。
2.初中学生尚不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认知能力,需逐步引导。
3.在日常生活学习当中,通过各种的媒体,学生对秦朝历史、秦始皇等有一定的认识。
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教案范文

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教案范文七班级历史《“秦王扫六合”》教案范文一一、教材地位和作用:《秦王扫六合》这节课在教材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结束了我们前面学习的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同时它也标志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开头。
秦的统一,符合我国历史进展的总趋势,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进展都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秦的措施几乎囊括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不同时期所例行的诸多方面:如郡县制的推广,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等。
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状况将有极好的启迪。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秦的疆域2、过程与(方法):引导同学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缘由”“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培育同学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进行分析,同学能够充分熟悉到:统一是历史进展的必定趋势,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进步作用。
三、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作用四、教学难点:焚书坑儒五、(教学方法):情景交融六、教学媒体:投影地图七、教学设想:《秦的统一》是本课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同学回忆以前学过的战国七雄的名称,熟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这些学问我通过事先预备的《战国七雄图》来完成;然后我就引导同学分析秦统一六国的缘由,在这里我把缘由细分成几个部分,设置几个问题引导同学思索并通过让同学分小组争论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同学在比较活跃的气氛中就完成了对秦统一六国缘由的探讨,让同学易于把握;在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时,我把事先预备的练习题分发给同学,让同学边看书边做练习,充分体现出同学的自主学习,同学做完后我对此进行评判,并引导同学从四个方面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归纳: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等,在讲授此内容时我充分发挥投影图片和示意图的功能,引起了同学学习历史的爱好,同时加深了同学对该学问的理解和把握;最终我在讲授秦的疆域时,同学先结合课本介绍看《秦的疆域》图了解秦疆域的“四至”,再让同学结合已学过的地理方位学问在黑板上从四个方位画出秦的疆域,这样既留意了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又培育了同学的动手力量,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对秦始皇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及有关简表,培养学生压缩历史信息及用表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温故而知新、动态演示历史地图、设身处地、用表归纳历史史实、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评价历史人物、比较辨别等方式,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动态演示相关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进步的意义。
(3)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认识到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5)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预习设计】一、认知前提:回顾教材想一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怎样的时期?最终的是谁结束了这一状况?二、新知认知:(一)整体感知:阅读教材P56—60,初步了解本节课讲述了哪些内容?并写在下面(二)局部揣摩:预习任务一:预读教材第56页完成并记住秦朝统一的时间、人物和都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王扫六合》教案【课程目标】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二)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进步作用。
教材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华统一的先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秦始皇实现统一,既卓而不凡又专断残暴,成为后人争与评说的千古一帝。
本课内容即以秦始皇为核心安排和展开。
灭六国是实现统一;建立专制集权统治、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是巩固统一;焚书坑儒从主观上仍是为强化统一;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开灵渠,将祖国境内的多民族置于秦的统一旗帜之下,更成就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伟业。
以此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作用。
【教学难点】“焚书坑儒”【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制作、模型。
【教学方法】历史情境创意法、图表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活动】以情景表演的方式来展示,假如你是当时的国家大臣,会建议秦始皇采取哪些措施来维护统治?让学生思考回答。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2.对学生进行分组和分工。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新旧知识联系的学习方法,以及全面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或组拼图型,使学生能够把历史材料和图型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
5.教会学生简单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以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学生分析知识状态①对秦朝的各类制度、政策了解不多。
②对长城非常熟悉,但是对其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
认知能力①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②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易理解。
学习情绪①对扫六合、焚书坑儒等故事性较强的事件非常感兴趣,有求知欲。
②对制度、政策、措施的原因分析、结论评价不感兴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故事情境,联系已有知识,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以单元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那么在此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进入今天课程的学习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二.讲授新课[板书]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一、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统一六国的过程出示ppt(画面展示《战国形势图》)在上以单元我们共同领略了春秋战国的风云争霸后,我相信大家对著名的“战国七雄”肯定还记忆犹新,那“战国七雄”究竟是哪七个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以有知识指:“战国七雄”是指韩、赵、魏、楚、燕、齐、秦。
最强大的是秦国;因为因为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
(伴随着学生的回答,画面动态显示七国)。
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和远交近攻的战略兼并东方各国土地。
在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画面动态显示)。
在这次战役中,赵国大败,从此一蹶不振,其他诸侯国再也不敢抵抗秦的进攻。
公元前238年,嬴政亲政后(动态显示嬴政图),对六国就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这样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十年间先后灭掉了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以ppt 展示秦灭掉了六国的过程),这不正是如我国大诗人李白所说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那么有气势,那大家想一想,秦为什么能完成统一?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秦能完成统一的四个原因[板书]2.统一六国的原因:1、正确策略(采用了近攻远交的正确军事外交策略)2、重用人才(各种人才在统一的过程中,能够各尽其能发挥重要作用)3、商鞅变法(国富兵强,奠定了统一六国的物质基础4、顺天应人(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嬴政顺应历史潮流完成了统一,可谓顺民心、合民意,光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敬佩。
但敬佩之余有的同学肯定不免又多了几分担忧,为什么?因为正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现今的秦王面对的可是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
对于这样一个帝国,他又该如何掌控?现在我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假如你是当时的国家大臣,会建议秦始皇采取哪些措施来维护统治?然后大家再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用小组抢答的方式汇报给老师。
(过渡)那么请听第一题(屏幕展示题目──“秦王用什么措施巩固统一?”)请结合以下材料分析(对于当时的政治上采取的措施)丞相王绾等进言说:“诸侯刚刚被打败,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不给它们设王,就无法镇抚那里。
请封立各位皇子为王,希望皇上恩准。
”廷尉李斯发表意见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亲属很多,可是他们的后代逐渐疏远了,互相攻击,就像仇人一样,诸侯之间彼此征战,周天子也无法阻止。
现在天下靠您的神灵之威获得统一,都划分成了郡县,对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就很容易控制了。
要让天下人没有邪异之心,这才是使天下安宁的好办法啊。
设置诸侯没有好处。
[板书]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画面显示示意图让学生归纳出这是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那么在经济和文化上他又什么措施来巩固统一呢?(过渡)[板书]二、巩固统一的措施1.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用ppt展示各国的货币,并提出如果一个秦国人到东部六国去游历,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不统一会给他带来什么不便?从而引导出学生秦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的意义。
并出示ppt让学生“算一算:度---计算物品长度的单位。
秦一尺约今23.1cm,量---测量物品容积的单位。
秦一升约今202ml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单位。
秦一斤约为今250g。
古今对比:蓝球明星姚明身高226CM,体重125公斤。
秦朝一位将军身高八尺,体重400斤。
请算一算,谁高谁重?”[板书]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引导学生分析下列材料,[投影显示](一)毛泽东评秦始皇“焚书坑儒”1964年6月24日,毛泽东在接见外宾时说: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
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秦始皇是第一位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
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
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
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骂他就是两条: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
1964年8月30日,谈到黄河流域的水利建设时说:齐桓公九合诸侯,订立五项条约,其中有水利一条,行不通。
秦始皇统一中国,才行得通。
秦始皇是个好皇帝,焚书坑儒,实际上坑了460人,淳于越是属于孟夫子一派,主张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对秦始皇;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晋文,秦始皇也算。
我们有许多事情行不通,秦始皇那时候,也有许多事情行不通。
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虽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历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二)焚书坑唐•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山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请同学们思考的是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手段来加强思想控制,这种做法可取不可取?从而得出“焚书坑儒”弊大于利。
[板书]三、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1.夺取河套和修筑长城让同学们把课本第三目的内容看一下,归纳秦朝在巩固国防、开发边疆方面采取的措施。
从而让学生归纳出如下内容即,在北方:对于匈奴的骚扰,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
主要有三步,一是北击匈奴;二是移民充实边防;三是修筑“万里长城”。
在南方:秦始皇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和西南少数民族区;开发经济、修筑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两广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后由教师总结出巩固南方的措施,我们把它归纳一下叫统一南方、修筑灵渠。
[板书]2.统一南方,修筑灵渠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又安定北边,开发南疆。
使秦的疆域空前广大,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地图,掌握秦朝的疆域。
[板书]3.秦朝的疆域[教师指导]请同学们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
应该学会压缩信息记忆法。
(教师可以把自己设计的图画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参考。
)[布置作业]换位思考:假如你一位古人,你愿意生活在战国时期,还是喜欢生活在统一的秦朝?为什么?(在课下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作文)[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我们说:首先,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这一点贯穿始终。
其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其专制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第三,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第四,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灵渠到现在都在发挥它的作用。
板书设计(主板书)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一、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统一六国的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前咸阳2.统一六国的原因1、正确策略(采用了近攻远交的正确军事外交策略)2、重用人才(各种人才在统一的过程中,能够各尽其能发挥重要作用)3、商鞅变法(国富兵强,奠定了统一六国的物质基础)4、顺天应人(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二、巩固统一的措施1.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三、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1.夺取河套和修筑长城2.统一南方和修筑灵渠3.秦朝的疆域(副板书)一。
显示示意图二.秦朝的疆域图长城一带陇西东海南海《秦王扫六合》教案院系: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班级:09级历史教育姓名: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