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锌原电池及其原理
铜-锌原电池及其原理

入稀硫酸溶液中形成原电池,a极上产 生气泡,请问a极为 正 极(填正、
负极)
a
b
稀硫酸
练习3: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
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
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
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上有大
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
原电池的正、负极如何判断?
演示实验
结论:电流表 指针偏向电源 正极
请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Cu
正极:铜片 负极:锌片
正极:碳棒 负极:锌片
正极:铜片 负极:铁片
【思考】:原电池的正极、负极跟用作电极
的两种金属的活动性负极:比较活泼的金属
指针偏向铜片
指针不偏转
演示实验: 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形成条件二: 电极需插入能导电的溶液中
指针偏向铜片
形成条件三: 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指针不偏转
“铜桥”
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金 属和石墨皆可) 二、电极需插入能导电的溶液中
三、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口诀:两极一液成回路
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从金属活动性顺序考虑,锌片和铜片,哪一 极更容易失去电子? 活泼金属容易失去电子 电子:负极(锌片)出来流向正极(铜片) 2、电流流向跟电子流向相反 电流:正极(铜片)出来流向负极(锌片) 3、什么物质失去了电子?什么微粒又得了电子? 4、锌片的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的为:(
B)
A.a > b > c > d
B.a > c > d > b
C.c > a > b .> d
铜-锌原电池及其原理

A.采用多孔电极的目的是提高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 并有利于氧气扩散至电极表面 B.比较 Mg、Al、Zn 三种金属—空气电池,Al—空气电池的理论比能量最高 C.M—空气电池放电过程的正极反应式:4Mn++nO2+2nH2O+4ne-===4M(OH)n D.在 Mg—空气电池中,为防止负极区沉积 Mg(OH)2,宜采用中性电解质 及阳离子交换膜
知识梳理:
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概念和反应本质
原电池是把 化学能 转化为 电能 的装置,其反应本质是 氧化还原反应
。
2.构成条件 (1)一看反应:看是否有能自发进行的 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一般是活泼性强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反应)。 (2)二看两电极:一般是 活泼性 不同的两电极。
(3)三看是否形成闭合回路,形成闭合回路需三个条件:
总反应式
2H2+O2===2H2O
②燃料电池的电极本身不参与反应,燃料和氧化剂连续地由 外部 供给。
★总结提升
“3 步”完成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公布习题答案:
【细研考题】1.还原 不变 增加 阳离子 2.Zn+4OH--2e-===Zn(OH)24- 11.2 3.(1)Fe (2) NO- 3 +8e-+10H+===NH+ 4 +3H2O
① 电解质 溶液;②两电极直接或间接接触;③两电极插入 电解质 溶液中。
3.工作原理(以铜—锌原电池为例)
装置图
电极名称 电极材料 电极反应 反应类型
负极 锌片 Zn-2e-===Zn2+ 氧化 反应
正极 铜片 Cu2++2e-===Cu 还原 反应
电子流向
由 锌 片沿导线流向 铜 片
电流方向
由 铜 片沿导线流向 锌 片
电解质 溶液中 离子流向
铜-锌原电池及其原理 (6)

性气味,并能使 湿润的 阳极
阴极
KI-淀 粉试纸变蓝(Cl2) 氯
铜
阴极:碳棒上有一层红 气
CuCl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溶液
色的铜析出
实验分析
通电前:分析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情况 阳离子: H+、Cu2+ 阴离子: OH-、Cl做无规则运动
通电后:(必须直流电) (1)确定电极名称:
阳极(接电源正极) 阴极(接电源负极)
①Fe3+的氧化能力强于Cu2+,但第一阶段只能还原到Fe2+; Al3+、Mg2+、Na+、Ca2+、K+等只能在熔化状态下放电。 ②当离子浓度相差较大时 ,放电顺序要发生变化,如 Pb2+、Sn2+、Fe2+、Zn2+浓度比H+大得多时,它们可以先 放电。
练习 分析以惰性电极电解下列溶液的电极反应
(2)判断离子的放电顺序: 阳离子氧化性:Cu2+>H+ 阴离子还原性:Cl->OH-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离子都能在电极上发生反应.
(3)判断电极产物并书写电极反应: 阳离子移向阴极放电,阴离子移向阳极放电
阳极:2Cl- -2e-→Cl2 ↑ 氧化反应 阴极:Cu2++2e- → Cu 还原反应 总式:CuCl2 电解 Cu+Cl2 ↑ (4)分析电解质溶液的变化情况: 阳极氯离子、阴极铜离子及氯化铜溶液浓 度降低
(1)硝酸银溶液 (2)氯化钠溶液 (3)稀硫酸 (4)氢氧化钠溶液
交流研讨
钠的化学性质 很活泼,这给钠的 制取带来一定的困 难,目前,世界上 金属钠的生产多数 采用电解熔融氯化 钠的方法。
锌铜原电池工作原理

锌铜原电池,也称为碱性干电池,是一种常用的电池类型。
它由一个锌电极和一个铜电极组成,电解质溶液为碱性电解质。
在充电状态下,锌电极上的锌离子会进入电解质溶液中,铜电极上的铜原子会进入电解质溶液中形成铜离子。
当电池放电时,锌离子会返回锌电极上,铜离子会返回铜电极上,产生电能。
锌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化学反应来产生电能的。
在充电状态下,锌电极上的锌离子会进入电解质溶液中,铜电极上的铜原子会进入电解质溶液中形成铜离子。
在放电状态下,锌离子会返回锌电极上,铜离子会返回铜电极上,锌电极和铜电极之间产生电能。
锌铜原电池的优点是成本低,寿命长,可靠性高,适用于各种环境条件下。
缺点是电压较低,一般为1.5V,需要组合使用多节电池才能满足高电压的需求。
铜-锌原电池及其原理

Zn2+ H+
SO42-
正极 氧化剂(H+)在铜极上 得到电子,发生还 原反应 2H+ +2e-=H2
阳离子:移向正极
电流方向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A
(—) (+)
Zn(s) + H2SO4(aq) = ZnSO4(aq) + H2(g)
Zn
Cu
现象
锌片溶解,铜片上有无色气泡,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
Zn ee-
Zn2+
+ Cu-Zn原电池:
Cu 负极:(氧化反应)
锌片:Zn-2e-=Zn2+
正极:(还原反应)
铜片:2H++2e-=H2↑
H+
总反应:
H+
Zn+2H+=Zn2++H2↑
电子从锌片流出
经外电路
流入铜片
负极
还原剂(Zn)失去电 子,发生氧化反应
Zn-2e-=Zn2+
阴离子:移向负极
稀硫酸
电极 得失电子
Zn电极(一) 失电子
Cu 电极(+) 得电子
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电子流向
流出
流入
离子流向 电极反应 总反应
阴离子流向负极
Zn-2e-=Zn2+
阳离子流向正极
2H++2e-=H2↑
回忆思考:通过以上实验想想原电 池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构成原电 池的条件又有哪些?
A
Zn
Cu
稀硫酸
能自发进行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设计成原电池
原电池锌铜稀硫酸铜反应现象

原电池锌铜稀硫酸铜反应现象一、锌铜电池的原理锌铜电池是一种常见的原电池,其工作原理基于金属间的电化学反应。
电池中的两种金属(锌和铜)在稀硫酸铜溶液中发生反应,产生电流。
锌金属作为负极,在溶液中被氧化成锌离子(Zn2+),同时释放出电子;铜离子(Cu2+)在溶液中被还原成铜金属,同时接受锌离子释放的电子。
这个电子传递的过程产生了电流,从而使电池工作。
二、反应过程锌铜电池的反应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半反应:锌负极的氧化反应和铜正极的还原反应。
1. 锌负极的氧化反应:Zn(s)→Zn2+(aq)+ 2e-在锌的表面,金属锌(Zn)氧化为锌离子(Zn2+),同时释放出两个电子。
2. 铜正极的还原反应:Cu2+(aq)+ 2e-→ Cu(s)在铜的表面,铜离子(Cu2+)接受锌离子释放的两个电子,被还原成金属铜(Cu)。
三、实验现象进行锌铜电池实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1. 锌负极表面逐渐生成锌离子(Zn2+)溶解在溶液中,溶液逐渐变浑浊。
2. 铜正极表面逐渐生成铜金属,金属的颜色逐渐变深,表面出现光泽。
3. 在外部电路中,连接正负极的导线中产生电流,可以驱动电子设备工作。
4. 锌负极逐渐腐蚀,金属表面出现锈迹;铜正极表面没有明显变化。
四、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锌铜电池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使用纯净的锌和铜金属作为电极,避免杂质的影响。
2. 使用稀硫酸铜溶液作为电解质,浓度过高会影响电池的工作效果。
3. 实验中应注意安全,避免溶液的溅出或误触电源引起意外。
4. 实验结束后,及时处理废弃物和溶液,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总结:锌铜电池是一种常见的原电池,通过锌金属和铜金属在稀硫酸铜溶液中的电化学反应产生电流。
实验中可以观察到锌负极腐蚀、铜正极生成金属以及电流的产生等现象。
锌铜电池的应用广泛,可以用于驱动小型电子设备和实验室中的电化学实验。
通过深入了解锌铜电池的原理和反应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化学原理和电池的工作机制。
铜-锌原电池及其原理

《铜锌原电池》导学案【观察与思考】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或解释
【设疑自探】
关于原电池,你有哪些想解决的问题?
1、
2、
3、
探究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问题探究】仔细观察研究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图解决以下问题:
1、电极反应如何?(反应式、反应类型)
两极反应式与电池反应式之间是什么关系?
Zn电极(属于反应)
Cu电极(属于反应)
总反应方程式:Zn + 2H+ ===Zn2+ + H2 ↑
2、电子如何流动?电流如何产生?
外电路中:失去电子变成进入溶液,电子通过流向;
内电路中:电解质溶液中的向铜片移动,并在铜片上得到电子形成逸出;这样,形成了闭合回路,产生了电流。
探究二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趁热打铁】选择出下列符合原电池形成条件的装置
1、电极:Zn与Cu 浸入液:HCl
2、电极:Zn与Cu 浸入液:CuSO4
3、电极:Cu与Cu 浸入液:HCl
4、电极:Fe与C 浸入液:酒精
5、电极:Fe与C 浸入液:HCl
探究三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学以致用】根据反应Fe + Cu2+ ==== Cu + Fe2+ 设计原电池,为迷路的电极和电解质溶液找到回家的路,判断并标明正负极。
(待选电极:铁铜锌碳镁;待选浸入液:硫酸盐酸硫酸铜)。
铜-锌原电池及其原理

实验(1) 铜片上没有明显 铜片与稀硫酸不
现象,锌片溶解, 反应,
有气泡产生
2H++Zn=Zn2++H2
实验(2) 铜片上有无色气 H+在铜片上得到
体产生,锌片溶 电子被还原成氢
解,电流计指针 气。有电流产生
偏转
实验(3)
锌片作负极,铜 片作正极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化学能
电能 ?
(1)什么是原电池?
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 做原电池
4
(2)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电极 材料
Zn片
Cu片
电池 总反
应
电极反应
反应类 原电池的
型
电极
Zn - 2e- = Zn2+ 2H+ + 2e-=H2↑
氧化 反应
还原 反应
负极 正极
Zn+2H+=Zn2++H2↑
5
原电池化学反应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电子从锌片流出
经外电路
√稀HCl ⑥
3.如图装置,电流表发生偏转,同时A极逐渐变粗,
B极逐渐变细,C为电解质溶液,则A、B、C应是下列
原 各组中的哪一组( D )
电
A
池 原
A、A是锌,B是铜,C为稀H2SO4A B、A是铜,B是锌,C为稀硫酸
B
理 、 正
C、A是铁,B是银,C为AgNO3 溶液
负 D、A是银,B是铁,C为AgNO3
Cu-Zn原电池及其原理
第一课时
(1)溶将液一中Z,n片有,什Cu么片现平象行?插为入什H么2SO?4
(2)若将Zn片,Cu片用一导线连接并 连上电流计再浸在H2SO4溶液中, 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设计双液电池:(先画出改进后的装置图,然后再动手实验) • 实验用品:锌片、铜片、C棒、稀硫酸溶液、硫酸锌溶液、烧杯、
导线、电流表,滤纸条、饱和氯化钠溶液、盐盐桥桥)
含饱和KCl溶液的琼胶
琼胶是含水丰富的一 种冻胶,离子在其中 既可以运动,又能够 起到固定作用。
e-
Zn片 (负极)
e-
e-
电流表
盐桥的作用:1、使整个装置构成通路代替两溶液直接接触 2、可使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中性。
盐桥电池的优点有哪些?
1、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2、能量转化率高; 3、防止自放电。
实验三 盐桥变膜池-离子交换膜电池
阴离子 交换膜
离子交换膜电池装置
离子交换膜电池
离子交换膜是一种含离子基团的、对溶 液里的离子具有选择透过能力的高分子膜。
小结
…
单液电池
盐桥电池
离子交换膜 电池
化学电源
今天学过的双液原电池装置真正
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需要哪些方面改进、创新? 参考网址: (中国科普博览) (中国科普网) (中国电池网)等
练习: 利用Cu+2Ag+ = Cu2++2Ag反应,设计一个能产生持续、 稳定电流的原电池装置,写出电极反应式,画出装置图并标出电子 和离子移动方向。
选修四
第四章 第一节 原电池
负极 电解质 正极
崇仁一中 裴崇芬
情景导入
完成导学案上的复习提问:分析锌-铜-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原 电池的条件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活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外电路
e-
e-
A
Zn(负极)
Cu(正极)
(2)两极用导线(外电路)相连接 (3)两极均插入电解质溶液 (4)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盐桥
Cl-
K+
e-
Cu片 (正极)
Zn2+ ZnSO4
Zn-2e- == Zn2+
单池原电池与双池原电池对比
H+
H2SO4
2H++2e- == H2
1、总反应,电极反应都 相同。 2、导线中电子流向 相同。
3、阳离子和阴离子流向 相同。 4、装置构成 不同,效率不同 。
思考:有盐桥的原电池为什么能够持续、稳定的产生电流? 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Zn-2e- == Zn2+
阳离子
2 H++2e- ==H2
阴离子 内电路
H2SO4溶液 Zn +2 H+ == Zn2+ +H2
设计原电池,材料:锌片、铜片、硫酸溶液、烧杯、导线、电 流表。(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如实记录)
现象: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铜片上有气泡,锌片上也有气泡。 问题一:锌片上为什么会有气泡? 问题二:电池的工作效率怎么样? 问题三:如何改进来提高原电池的工作效率?
负极:Cu – g
A
Cu
Cu
C
C
Cu(NO3)2 AgNO3
Cu(NO3)2
Ag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