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生平简介之代表作品

合集下载

浅析张仃傅抱石的山水画

浅析张仃傅抱石的山水画

浅析张仃傅抱石的山水画张仃傅抱石(1907-1999),原名张联奎,字仃仲,号匡时,以字行,以号为名。

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家,是近代著名画家、收藏家、书法家、教育家。

他被誉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弘扬者和发展者”,是中国现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擅长山水画,画风深受古人王蒙、东坡、米芾、贺麟的影响,结合南画与北画双绘山水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下面就来浅析张仃傅抱石的山水画。

张仃傅抱石的山水画以山为主,在表现山的形态上,他注重用线描的力度和速度,抓住山的气势,表现山的险峻和挺拔,山石的质地和形态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张仃傅抱石运用“石无常形”的手法,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自然山石的变化多端,把画面构图得以简练生动传神,使观者在审美过程中感到无限的遐想。

在画风上,张仃傅抱石的作品擅长以淡墨勾画,寥寥数笔,就可以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纹理,有一种深远绵长、空灵超逸之美。

但又不乏极其细腻的刻画,将文字和线条结合自如,细腻入微,富有诗意,使得他的作品独树一帜。

他还擅长用淡墨渲染云雾,使山的形体更加灵动,增添了画面的空灵感和神秘感。

他的作品颇具情韵,富有意境,给人以意境空灵、超然物外的感觉。

在表现手法上,张仃傅抱石的作品以点、笔、悬笔、拖笔、使形、斜绖、平铺、背锋、碰锋、碰笔、排锋、顿笔等,详细捕捉了山水对象的自然状态。

他擅长利用点、笔的捷运动感及空白装饰美感,其作品如泼墨意象般自由自在,意态万千,浑然天成。

在山水画的内容上,张仃傅抱石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他的作品以山水自然风光为创作题材,采风于广阔大自然,恪守山水画的承传传统,兼收并蓄取各家长处,以创新的观念和全新的面貌重现中国画传统。

其中既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元素,也有他对自然山水的新诠释,使得他的作品不乏现代感。

他还擅长以山水画表现人物,运用构图、用墨、笔境等手法,在山水画中塑造出具有时代感的人物形象。

他的作品以刻画细腻入微而著称,笔调丰富圆融,气韵生动,特别是水墨山水画博采众家之长,个人风格鲜明,开拓了中国山水画的新格局。

傅抱石 江山多娇,笔墨传神绘诗意

傅抱石 江山多娇,笔墨传神绘诗意

傅抱石江山多娇,笔墨传神绘诗意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4年第22期文孙聚成岑其北京的人民大会堂,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各个大厅内,随处可见精彩拼呈的书法绘画作品。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首推巨幅山水画卷《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由毛泽东亲笔题写名字的巨作,作者之一正是国画大师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余县人。

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

现代著名国画大师,“新山水画”代表人物,他创建了新中国山水画史中的“新金陵画派”,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傅抱石自幼家贫,喜欢刻字、画画,少年时进瓷器店当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

1926年毕业于江西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

1933年得到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攻读东方美术史,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

回国后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抗战胜利之后则重返南京。

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早年学画时,傅抱石受到一位专门复制石涛画的艺人影响。

傅抱石一生倾心石涛故改名抱石。

他学石涛不是持守于石涛的技法,而是得力于石涛的绘画精神。

留学日本期间,傅抱石很快以画、文、书、印“四绝”全才崭露头角,并举办了第一个个展“傅抱石书画篆刻个展,他的篆刻《离骚》获得日本篆刻大赛第一名。

留学日本,对傅抱石的创作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也是他作画冲破传统的起点。

他注意研究吸收日本人的画法,其中以横山大观、竹内栖凤、小衫放庵等人的作品为主。

傅抱石画中,大片墨色横刷纵抹,或勾线后略加乱皴,然后以大片颜色覆盖,都是从日本画中得到的启示。

自日本回国任教,抗战爆发后,傅抱石辗转到达重庆。

在重庆,傅抱石迎来了他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就是史料广为记载的“金刚坡”时期。

1939年4月,傅抱石携全家来到重庆,住在沙坪坝金刚坡,此后他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山斋”。

这个阶段,傅抱石完成了从美术史研究到绘画创作的过渡,开始创作大量的绘画作品。

傅抱石

傅抱石
傅抱石为近代诗人所作的诗意画,是他后期绘画创作中比较独特的一部分。实际上, 这一类作品主要就是五十年代以后为毛泽东诗词作的诗意画。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悬 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与关山月合作)。再有就是《虎踞 龙盘今胜昔》,《蝶恋花》,《芙蓉国里尽朝晖》,《过雪山》,等等。
傅抱石之所以热衷于将毛泽东的诗词形诸笔墨,是由于毛泽东在其诗词中一些气势磅 礴而又非常形象的语言,能激发画家的灵感和想像力,如“江山如此多娇”,“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一山飞峙大江边”,“泪飞顿作倾盆雨”,等等。这种浪漫主 义的气质,又正和他的性格以及他在绘画上的追求不谋而合。因此他花了许多精力来 经营构图,反覆地画,总想画出更高的境界来。这些作品,就他的意图来说,基本上 仍是表达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从画辛弃疾的“待细把江山图画”到画毛泽 东的“江山如此多娇”,都是出于对祖国锦绣大地的一往情深,都是献给伟大祖国的 颂歌。
我可是有决心,此生一定要努力画主席的诗词。明年就考虑迈向21首进军,并且一直 要画到最后不能握笔时为止。我认为太值得我这半辈子努力的了。
名家评论摘录
日本学者小林斗庵认为:“傅抱石先生开创了近世中国画坛的一代新风”,“是五十 年来中国画苑之最突出的名家”。日本盐出英雄更称之为“创独特画风,终登近代中 国画坛最高峰”。
有 关 毛
傅 抱
泽 东




创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1960年成立江苏省国画院,傅抱 石任院长。同年傅抱石率江苏国画写生团,历经六省一市,共二万三千里,结束后在北 京举行《山河新貌》写生画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后,他又进行了东北写生、浙江写 生、江西写生、湖南写生等,再加上1957年率中国艺术家代表团访问东欧(捷克、罗 马尼亚)期间所作的大量写生,傅抱石留下了大量歌颂祖国、歌颂大自然且具有创新意 义的国画作品。

“傅氏风雨下钟山”傅抱石与他的雨景山水画

“傅氏风雨下钟山”傅抱石与他的雨景山水画

“傅氏风雨下钟山”傅抱石与他的雨景山水画“傅氏风雨下钟山”傅抱石与他的雨景山水画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余县人。

他是我国极有创造性、影响很大的国画大师。

青年时的他便酷爱绘画、书法、篆刻,尤其推崇清代画家石涛。

1933年他得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攻读东方美术史,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

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建国后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他擅画山水、人物,并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抱石皴”山水技法,有评论家说,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笔法,在不断变化中有两次重要突破。

首次变化为南宋李唐所创造的“卧笔侧锋”;第二次,在相隔一千年后,由傅抱石独创的“散锋笔法”为转折点,即著名的“抱石皴”。

他画瀑布、雨景,更是技高一筹,有“傅氏风雨下钟山”、“一半山川带雨痕”的美称。

傅抱石的雨景,魅力无穷,风格独特。

他用大笔破锋,快速运笔,扫出的雨丝,苍苍茫茫,恢恢蒙蒙,飘洒逸宕,氤氲和融。

他的雨景画大气磅礴,气势过人,有一套他自创的独特技法。

雨景是傅抱石山水画的“绝招”,他是写雨景的大师。

听雨图立轴 1947年作傅抱石先生居蜀八年,其间他跑遍了四川各地写生。

四川山区气候变化多端,向来多雨,傅抱石先生由于经常仔细观测山区的雨景,并通过不断的水墨实践,逐渐创造出一套专门描绘雨景的皴染技法,而且还十分注意山势雨意的变化,以便更好地烘托渲染效果。

1938年5月,在抗13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傅抱石参加军委政治部的抗战宣传工作,随三厅机关从武汉辗转广西、贵州等地,到达陪都重庆,在重庆度过了八年的岁月。

撤至重庆的政治部分驻城乡两地。

傅抱石与一些画家和作家如李可染、司徒乔、高龙生、胡风等住在重庆西郊歌乐山附近的赖家桥,傅抱石一家住在距赖家桥约一、二里远的金刚坡下的农舍里,傅抱石自号为“金刚坡下山斋”。

金刚坡是群山环抱的一块谷地。

从沙坪坝沿嘉陵江逆流而上,有公路直通;江边有步行小路,翻山越岭,可以到达沙坪坝。

傅抱石的“金刚坡下山斋”是一幢极简陋又因年久失修而显得凋零朽败的农舍。

中国名家名画(15):傅抱石的画

中国名家名画(15):傅抱石的画

中国名家名画(15):傅抱石的画2009年07月26日星期日 20:12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喻人,是我国著名的中国画画家、金石家、美术史家和美术理论家。

抱石先生早年毕业于江西第一师范,一九三三年去日本留学,一九三五年从日本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及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

1、江山如此多娇2、芙蓉国里尽朝晖3、九歌图——湘君4、黄河清5、黄河清6、黄河清7、策杖携琴、赤壁图、松崖对饮傅抱石生平:傅抱石(1904-1965)江西余姚人,1904年10月5日出生于南昌市。

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美术史研究和绘画理论家。

少年时代,傅抱石在一家刻字铺和裱画店里,先是看师傅刻字、裱画,继而随师傅学习刻字、画画,为他后来的艺术路程铺垫了最初的基石。

后来,傅抱石免费进入省立师范附小学学习,成了附小四年级的学生,并改名为傅瑞麟。

1921年,傅抱石高小毕业后免试直接升入江西省最高学府省立第一师范。

十七岁的傅抱石只身回到章堂乡,在亲眼目睹了傅姓家族为其游乡庆贺的热烈景象后,傅抱石难以平抑自己的激情,在油灯下铺纸研墨,一挥而就《乡居图》,记录了他的故里"山乡景幽,农家无闲人"的印象。

这或许就是他平生第一次进入到以笔墨抒写胸臆的境界。

在开始踏上艺术道路时,傅抱石将一本赵之谦《二金蝶印谱》当成他学习篆刻最初的范本和教科书。

在第一师范的这段时间,他不断地去旧书店,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方面的著作。

当他读到记述石涛《瞎尊者传》(陈鼎著)中的一句"我用我法"时,傅抱石顿开茅塞,并对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的思想欣赏不已。

为了表达自己对石涛的情有独钟,他不仅刻制了"我用我法"的印章,还开始用"抱石斋主人"作为自己的别号。

傅抱石简介

傅抱石简介

傅抱石简介傅抱石(1908年-1968年),字文式,号石泉,又号抱石堂主人,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福建福州。

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画家,被誉为“东方伦勃朗”,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大师级画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

傅抱石的艺术生涯始于上世纪30年代。

他年少时即对绘画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天赋,1930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徐悲鸿、刘海粟等名师,扎实学习继承传统绘画技法,并积极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与表现手法。

他在师从徐悲鸿期间,对于画家的责任和社会意义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这种思考对于他后来的艺术创作影响深远。

傅抱石的绘画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个人风格和强烈的表现力。

他以工笔写意画为主,笔墨丰腴,造型夸张,色彩鲜活,寓意深远。

傅抱石在绘画中追求形神兼备,既重视物象的真实性,又注重表达画家的情感和艺术感悟。

他擅长以动物、花鸟、山水为题材,尤其以写意花鸟画著名。

他的花鸟画笔墨洒脱,形象生动,气韵悠长,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傅抱石在艺术上追求大师的高度,自称亦师亦友关山月。

他崇尚自由创作,不拘泥于传统规范和束缚,以独特的个人风格在绘画界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在表现形式上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新的艺术手法,使传统绘画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除了绘画外,傅抱石还从事美术教育和艺术理论研究。

他曾任教于复旦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他的艺术观念和教学方法对中国绘画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傅抱石的艺术成就被广泛认可和赞誉。

1959年,他被选为中国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被誉为中国画坛的领袖。

1960年,他当选为中国艺术家协会主席,成为全国广大美术工作者的楷模和引领者。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国际艺术展览,屡获大奖。

他的诗词散文与绘画相伴,互相融合,开创了中国文学与绘画相结合的新领域。

然而,傅抱石的一生并不平坦。

他生活在动荡的历史时期,受到了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了迫害和折磨,家庭生活和创作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压抑。

傅抱石

傅抱石

傅抱石1904年生于江西省新余县。

汉族,1965年卒,“新山水画”代表画家。

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

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

1957年任中国画院院长。

傅抱石,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

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做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

1925年著《国画源流概述》——时年21岁1926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

——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艺术科——时年22岁1929年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时年25岁1933年再徐悲鸿帮助下赴日本留学——时年29岁1934年再东京举办个人画展——时年30岁1935年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时年31岁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

——1937年——1945年1946年迁南京。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

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1965年卒,享年61岁。

傅抱石:1904年——十月五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

——祖籍江西新余县,出生在一个修伞匠的家庭。

——新余——古称新喻,新渝,现简称渝。

傅抱石画中多题“新喻傅抱石”1911年——入私塾附读,原名傅长生。

1915年——在瓷器店学徒,开始自学篆刻、书画。

——“学徒出奇才”—12岁的傅抱石就开始了自己的学徒生涯。

1917年——14岁,考入南昌江西省第一师范附小,插班进四年级,改名傅瑞麟。

1921年——高小毕业,升入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开始美术创作和研究工作,自号“抱石斋主人傅抱石”。

——时年仅18岁,可见之所以以“抱石”为斋号,想必经常抱着石头整天在摹刻印章——爱印之深可见一斑!在近现代美术上,对印有如此痴好的,除了吴昌硕、齐白石,那傅抱石必算一个。

1925年——完成第一部著作《国画源流述概》。

——时年22岁的傅抱石就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步著作——在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四年——师承是谁?哪些老师对傅抱石产生了很多的影响,要不然怎么可能在四年的美术学习之后,突然写了一部著作?1926年——于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艺术科毕业,留校任教;著北伐军攻克南昌,聆听北伐军政治部主任郭沫若的演讲。

傅抱石作品《保俶塔》进行赏析

傅抱石作品《保俶塔》进行赏析

傅抱石作品《保俶塔》赏析傅抱石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上的一位杰出画家,他的作品以传统中国画为基础,融合了西方绘画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在他的作品中,山水画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保俶塔》则是他的一幅代表作品。

本文将对这幅作品进行深入的赏析,探讨其艺术价值和内涵。

《保俶塔》是一幅以杭州著名景点保俶塔为创作主题的作品。

画中的保俶塔矗立于西子湖畔,背景是苍茫的山水和云雾。

在这幅画中,傅抱石运用了他独特的笔墨技法,将保俶塔的庄重与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从构图上看,傅抱石将保俶塔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使其成为视觉焦点。

他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三远法”,通过平远、深远、高远的透视感,将保俶塔与周围的山水、云雾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景象。

这样的构图方式不仅凸显了保俶塔的地位,也强调了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其次,在色彩运用上,傅抱石以墨色为主,辅以淡雅的青绿和赭石色调,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古朴的氛围。

这样的色彩搭配不仅凸显了保俶塔的历史感,也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特别是在表现云雾时,傅抱石运用了大量的淡白色和淡绿色,使得云雾显得轻盈而飘渺,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

再次,在笔法上,傅抱石展现了精湛的技艺。

他运用传统的“勾、皴、点、染”技法,细腻地刻画了保俶塔的每一处细节。

从塔身的砖石纹理到塔顶的铁链,都描绘得栩栩如生。

同时,他在描绘山石和树木时,也运用了多种笔法来表现其纹理和形态。

这些笔法的运用使得画面中的每一处都充满了生动的气韵。

除了对保俶塔和自然景观的刻画,傅抱石还在这幅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

保俶塔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代表着一种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

而在画中,保俶塔与现代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无疑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

傅抱石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现代文明的思考,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此外,《保俶塔》还蕴含着一种深刻的美学意义。

保俶塔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代表着一种永恒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点点未灭的星火就像一场易冷的烟火,燃尽了
画幅要求高五米半,宽九米,计有 50 平方 米,荣宝斋的老师傅甲三十多张清朝乾降年间的 “丈二匹”宣纸拼接而成,在画厅里立起一块约 3 米高、9 米宽的大画板,上下设 9 米长的两根 轴,先把纸卷在上轴,从下端开始逐段往上画, 纸随着往下卷,作画时是看不到全貌的。傅抱石 作画所用的大笔和排笔的竿子,就有 1 米多长,
个字。这是毛泽东一生惟一为绘画作的题字。题 字放大后,由沈左尧和李方白两位先生描到画面 上,仅一个“娇”字就将近一米。
这幅作品虽然在构图等许多设想上,不得不 听取负责同志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建议,难免有束 手束脚之感,因此未能尽显先生的技艺、才能, 特别是“抱石皴”技法,但它的尺幅之大、气势 之磅礴,却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它产生的广泛
伸手,那么自然的弹去了指尖殆尽的烟,点点未灭的星火就像一场易冷的烟火,燃尽了
的社会影响,是其他画家和作品无法企及的。他 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出 席了国庆招待会,并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参加 了国庆观礼。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 《新观察》《人民画报》《中国画》、《北京晚报》、 《中国农报》、《新工商》、《雨花》、《东风画刊》 等相继发表了《江山如此多娇》彩色画页。
伸手,那么自然的弹去了指尖殆尽的烟,点点未灭的星火就像一场易冷的烟火,燃尽了
石后来较详细地作了描述:“近景是高山苍松, 采用青绿山水重彩画法,长城大河和平原则用淡 绿,然后慢慢虚过去。远处则云海茫茫,雪山蜿 蜒。右上角的太阳,红霞耀目,光辉一片,冲破 了灰暗的天空,使人感到‘红装素裹,分外妖 娆’。”这幅煌煌巨制庄重典雅,笔墨淋漓,气势 磅礴,尺幅之大创下了历史记录,画面右上角的 一轮红太阳的直径就将近一米。9 月 27 日,从外 地回京的毛主席为画题写了“江山如此多娇”六
来总理定的。
这个挂画的地方,是所有进入大会堂宴会厅 贵宾的必经之地,位置极为重要。这是当时作为 政治任务布置的,无疑是时代赋予画家的一次特 别的机遇。
“这次作画,从探索主题,经营位置„„直 到挥毫落墨,几乎无时无刻不受到的关怀和鼓 励。”陈毅、郭沫若、吴晗、齐燕铭等人到他们
伸手,那么自然的弹去了指尖殆尽的烟,点点未灭的星火就像一场易冷的烟火,燃尽了
待细把江山图画
《待细把江山图画》,纵 100 厘米,横 115 厘米,纸本水墨染以赭石淡彩,藏中国美术馆。 画幅右上方题跋云“待细把江山图画。庚子深秋 随江苏国画院漫游太华,归来写此并题稼轩词 句。一九六一年四月傅抱石南京记。”待细把江 山图画
华山素以“险”闻名于世,傅抱石先生没有 具体去描绘险绝处,而是以飞动泼辣的“抱石皴”
江山如此多娇
傅抱石成名于 20 世纪 40 年代,但认知面并 不覆盖到社会各阶层:给傅抱石带来更大名气, 让全社会都认同的份上,则是作于 1959 年秋的 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
1959 年 6 月,应湖南人民出版社之邀,傅抱 石在湖南长沙、韶山一带参观写生,创作了一批 重要的作品,其中有《韶山》手卷, 韶山耸翠》、
伸手,那么自然的弹去了指尖殆尽的烟,点点未灭的星火就像一场易冷的烟火,燃尽了
1959 年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首都落成了十 大建筑,最宏伟的是人民大会堂。中央邀请全国 各地著名画家来京,按建筑布景需要分别作画。 原打算请傅抱石和关山月先生分别各画一幅山 水,时从北门拾级而上的步入宴会厅必经之地的 迎面开阔大墙上,因来不及布置大型浮雕,需改 用国画替代,故请已经到京的傅先生和关山月先 生合作,以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为内容,合 作画幅大画,题目叫《江山如此多娇》,是周恩
下榻的饭店和他们共同构思:“从江山如此多娇 之‘娇’字上下功夫,图中应包括长城内外,大 河上下,季节也可包括春夏秋冬,只有这样才能 概括祖国的壮美江山,只有这样才能‘娇’得起 来,才能体现‘多’的磅礴气势。”“主席写这首 词的时候,全国还没有解放,词里有‘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可是,今天情况不同 了,‘太阳’已经出来了,‘东方红’了,还不出 太阳?它的光芒已以普照着祖国大地,画面上一
洒,痛快淋漓,笔下似有千军万马、势不可挡。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6ca EBET
伸手,那么自然的弹去了指尖殆尽的烟,点点未灭的星火就像一场易冷的烟火,燃尽了
作“大块文章”,气势雄阔、奔放。山腰间以留 白形式表现缥缈不定的云彩,山脚则写平缓坡 地,以衬托华山的“高耸云端、壁立千仞、奇峭 无伦”的“伟丈夫”气概来。明代王履曾作有《华 山图》卷,写出了华山的险峻,是一件传世珍品, 历来为人称道。但将华山赋予了人格精神和时代 气息,则非此图莫属。傅抱石先生曾有闲章“往 往醉后”,他作画时常常饮酒助兴,他是将酒做 为抒发激情的一个手段,因此他的画多是纵笔挥
像扫帚一样,调色用大号搪瓷面盆,一摆就是五 六个。他们夜以继日地,前后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关山月先生画几株大松树,傅先生画山岩瀑布、 远景雪山和长城等,赶在国庆节之前完成了这幅 旷古未闻的巨制。大画完成后,裱在饭店大礼堂 地板上,几乎占满了整个空间,站在门口也看不 到整体效果。画面上同时出现了春夏秋冬的不同 季节,同时出现了东西南北、高山平原的不同地 貌和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的不同自然景观。傅抱
定要画出一轮红日。”
傅抱石为此作了多幅草图小稿,通过后,两 人分工,在表现技法、使用工具、色彩运用等方 面,两人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傅抱石后来在《北 京作画记》一文中如此追述:“我们力求在画面 上,把关山月的细致柔和的岭南风格,和我的奔 放、深厚为一体,而又各具特色,必须画得笔墨 淋漓,气势磅礴,绝不能有一点纤弱无力的表
《慈悦晚钟》、《石壁浪泉》等韶山组画及《毛主 席故居》等 20 余幅。7 月上旬,他突然接到江苏 省国画院要他速归的电报,大意是:抱石同志, 中央来电,请你火速进京。于是他中断了写生创 作急忙回家,到家后才知道是周总理和陈毅副总 理联名点将,要他为人民大会堂绘画。于是,他 冒着盛暑,匆匆赶到北京,下榻北京前门的东方 饭店,任务是与岭南画家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 会堂作画。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关山月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