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简介

合集下载

颐和园的历史简介和资料

颐和园的历史简介和资料

颐和园的历史简介和资料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着名的风景游览中心之一。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三部分组成,后又建热河行宫和承德避暑山庄并改为现名。

颐和园占地约29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成。

它的主要建筑有万寿山前山和后山。

前山的建筑比较集中,有排云殿、佛香阁等;后山的建筑比较分散,有玉澜堂、知春亭等。

颐和园内的主要景点有长廊、石舫、十七孔桥等。

颐和园中的长廊长728米,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绘有五彩斑斓的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有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十七孔桥是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

它有十七个桥洞,所以又叫十七孔桥。

桥洞两边石头雕刻着小狮子,每一只都不一样,姿态各异,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在十七孔桥上还可以望见远处的昆明湖和青灰色的山。

颐和园不仅是一个游览胜地,而且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1 —1 —。

颐和园的简介资料

颐和园的简介资料

颐和园的简介资料颐和园是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座庭园式皇家园林,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园林之一。

它位于北京西郊,占地面积约290公顷,包括湖泊和山丘。

颐和园的建筑和景观以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特点为主,融合了自然山水、人工建筑和园林艺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颐和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当时的皇帝康熙下令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园林,名为“万寿山房”。

后来,乾隆皇帝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和改建,并将其更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的设计和建造历时数十年,先后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光绪等几代皇帝的不断修缮和扩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

颐和园的主要建筑和景点有万寿山、长廊、宫殿、湖泊等。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核心景区,它是一座人工山,被誉为“颐和园的灵魂”。

登上万寿山,可以俯瞰整个颐和园的美景。

长廊是颐和园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连廊,全长728米,内部装饰精美,壁画绘制精湛,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珍贵瑰宝。

宫殿是颐和园的主要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是佛香阁、乐寿堂和寿皇殿。

湖泊是颐和园的特色之一,其中最大的湖泊是昆明湖,它面积广阔,水质清澈,是游船和划船的好去处。

颐和园以其独特的园林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它将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园林风格。

颐和园的建筑和景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融入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和深邃。

颐和园还收藏有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瓷器、字画、珍贵的文献和古籍等,这些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和博大精深。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和景观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研究者。

同时,颐和园也是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观光。

颐和园的建筑和景观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通过保护和传承颐和园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简介

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简介

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简介1. 颐和园的历史背景说到颐和园,哎呀,那可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它可不是随便哪个小公园,而是清朝皇家园林的代表,历史悠久得很。

这个园子建于1750年,原本是用来消夏避暑的,后来经过几次修缮,特别是光绪年间的大规模重建,让它变得更加气派,真是华丽得让人眼前一亮!想象一下,当年那些皇帝和后妃们在这里游玩,简直就是个活生生的宫廷剧现场嘛!哦,对了,颐和园还有个别名,叫“清漪园”。

这名字听着就清新脱俗,特别符合它的气质。

因为它的主要景观是昆明湖和万寿山,这两个地方的组合简直是绝配,湖光山色,真的是美不胜收!你在湖边走走,偶尔一阵风吹来,水波荡漾,心情瞬间就开朗了。

真的是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方!2. 颐和园的主要景点2.1 昆明湖提到颐和园,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昆明湖!这个湖可大了去了,占地220公顷,相当于一片不小的水域。

在这里,你可以划船、喂鸭子,甚至还有人喜欢在湖边钓鱼。

站在湖边,看着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的,心里就不自觉地感到一阵舒畅。

有人说,昆明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天上的云朵,周围的山景,真的是个天然的摄影棚,随便一拍都能成为朋友圈的爆款!2.2 万寿山然后再说说万寿山,站在山上俯瞰,简直就是个“鸟瞰天下”的感觉!万寿山高耸入云,上面有各种古老的建筑,尤其是佛香阁,真是个文艺范儿十足的地方。

在佛香阁,你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每当风吹过,古老的传说似乎在耳边轻轻诉说,仿佛时间在这里都慢了下来。

万寿山上还有条长长的“长廊”,听说这条走廊有728米,墙上绘有大量的彩画,内容各式各样,仿佛是个“活的历史书”。

走在里面,边走边看,简直不想停下来,连时间都忘了。

这里的每一幅画都有故事,特别吸引人,真的是让人有种“曲径通幽”的感觉。

3. 颐和园的文化价值3.1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说到颐和园的文化价值,那可真是深厚得很!它不仅仅是个美丽的园林,更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颐和园风景简介

颐和园风景简介

颐和园风景简介
东宫门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
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 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 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 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 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 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 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 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7]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
颐和园风景简介
清晏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
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 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 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 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 。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 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 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 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 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 口排入湖中。
颐和园风景简介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 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 全 园 占 地 3 . 0 0 9 平 方 公 里 ,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 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 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 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 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 。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 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 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 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颐和园风景简介
畅观堂始建于乾隆年间,
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 。主体建筑为面阔七间的两卷大殿, 左右各有一座配殿和一座小亭,地势 高爽,环境清幽,是当年乾隆皇帝眺 望园外、观民稼穑的地方。
颐和园风景简介
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
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 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 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 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 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 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 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 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 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颐和园景点介绍的简介和特点

颐和园景点介绍的简介和特点

颐和园景点介绍的简介和特点颐和园是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座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之宜”,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颐和园的特点是其宏伟壮观的园林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以及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皇家器物收藏。

颐和园占地面积约29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占了60%以上,拥有湖泊、山丘、花园、宫殿等众多景点,其整体布局突出了水景环绕的园林特点。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颐和园湖,面积达到70,000平方米,湖上还有数百座小岛。

湖水清澈见底,周围山丘、林木、亭台楼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颐和园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景观,它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历史。

作为清朝皇家园林,颐和园曾是乾隆、光绪等多个皇帝的避暑胜地。

园内有许多古建筑物,如万寿山、宜芸堂、乐寿堂等,这些建筑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精髓。

此外,园内还有许多文人墨客的碑刻、丹青,如高鹗、郑板桥、查尔斯·韦唐铿等留下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展示了园林文化的深厚底蕴。

另一个颐和园的特点是其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皇家器物收藏。

园内的乾隆御膳房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清宫御膳馆,收藏着丰富的乾隆时期的器物。

此外,园内还有乾隆、嘉庆和道光三位皇帝的御用陶瓷器也得到了极高评价。

颐和园自1979年开始向游客开放,成为国内外游客纷纷前来参观的热门景点。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涌入园内,欣赏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古代文化的魅力。

颐和园的深厚底蕴,使它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

总之,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以其宏伟壮观的园林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以及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皇家器物收藏,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的光临。

无论是欣赏自然美景,体验古代文化,还是了解中国历史,颐和园都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旅游胜地。

【经典】资料大全:颐和园简介

【经典】资料大全:颐和园简介

【经典】资料大全:颐和园简介颐和园是清代一座享誉中外的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市西南郊,与圆明园、颐和园遗址公园、万寿山公园、玉泉山风景区、世界公园等景区相邻。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在清代乾隆皇帝的命令下,加以改建并更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是乾隆皇帝为了享受人生后期而修建的庭园,占地约290公顷,园内有大小湖泊18处,水面占地面积达三分之一以上,有数量众多的亭、殿、楼、台、阁、桥、岛、山、谷、岸、林、草、花等各种建筑和风景,是中国18世纪宫廷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完好、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最典型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园内建筑的风格多样,有仿古建筑、古典园林、西式建筑等不同的建筑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富有浪漫情怀的青芝观,以及维也纳电影节金奖获得者《颐和园》中的“宜静园”、“宜动禅”、“游春园”等景点。

同时,颐和园还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例如仁寿殿、福寿山戏楼、长廊等,这些古迹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

颐和园的建筑和景观各具特色,如那亭、斜月亭、苏州街、西海等是古典园林的代表,假山群、黑石峭、三山五园、万寿山石窟等则是颐和园园林山水的代表。

颐和园的建筑、园林和山水融为一体,呈现出浓郁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又融入了西方园林技巧,达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境界。

颐和园的开园时间为6:30-17:00,全年对外开放。

去颐和园的游客络绎不绝,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颐和园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外友好交流合作的重要场所。

同时,颐和园还作为国内顶级的旅游胜地之一,为北京市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颐和园是一座中国文化和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其庞大的规模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颐和园的介绍

颐和园的介绍

颐和园的介绍
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北郊,毗邻北京市海淀区和北京市顺义区,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和"世界文化遗产"。

以下是对颐和园的介绍:建筑特色:颐和园占地约290公顷,主要景点有昆明湖、佛香阁、乐寿堂、石舫、大水法等。

颐和园建筑融合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山水画和诗词艺术,建筑结构优美,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历史文化:颐和园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8世纪中叶),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作,曾是清代皇帝的行宫和避暑胜地。

颐和园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艺术而享有盛誉。

景点分布:颐和园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以昆明湖为主体的水景区,后半部分是以乐寿堂为主体的山水景区。

昆明湖面积约为220公顷,湖水清澈,四周树木葱茏,是颐和园的核心景点之一。

文物收藏:颐和园内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古代石刻、绘画、书法、瓷器、玉器等,其中不乏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和国宝级文物。

旅游景点:颐和园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游客可以在颐和园内观赏山水景观、游船湖上、游玩园林、参观古迹和文物展览等。

颐和园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精美的园林建筑和珍贵的文物收藏而享有盛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和世界历史遗产。

1。

颐和园的简介50字

颐和园的简介50字

颐和园作文篇1今天,我们来到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

颐和园占地290余公顷,主要由昆明湖与万寿山两部分组成。

颐和园建于1750年,原名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6年慈嬉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后改名颐和园。

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再次修复。

1924年正式辟为公园。

1992年被评为“世界上造景最丰富,建筑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1998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我能来到颐和园,感到很荣幸。

我们从东宫门进入颐和园,经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边。

一见到昆明湖我就想起苏轼的诗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边的昆明湖晶莹剔透,湖水微微泛起涟漪,湖中借杭州西湖长堤,仿东海神山仙岛。

那边的万寿山满山古柏苍松,掩映着雄伟的宫殿、秀丽的楼阁。

啊!人间仙境!这里让我流连忘返。

看完昆明湖,我闪来到了玉澜堂,是慈嬉太后囚禁光绪皇帝的地方。

我们继续前进,来到乐寿堂――慈嬉太后住的地方。

乐寿堂的匾上有一个电灯泡,据说是中国最先用电灯的地方。

出了乐寿堂,来到了著名的长廊。

长廊全长728米,用柱子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顶上都雕有画,上千幅画中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山下是排云殿,半山腰有佛香阁,山顶还有智慧海。

这些建筑的顶都有是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最后,我们从北如意门出了颐和园,结束了游览。

颐和园昆明湖这就是十七孔桥,长150米,宽8米,是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

桥的造型优美。

它西连南湖岛,东接廊如亭,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颐和园共有各种建筑3000多间,游览颐和园,除了园林以外,观赏各种古代建筑物也是重要的内容。

这条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

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简介颐和园主景区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全园占地3.08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园内现存各式宫殿、园林古建7万平方米,并以珍贵的文物藏品闻名于世,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

光绪十二年(1886),清廷挪用海军经费等款项开始重建,并于两年后取用今名,作为慈禧太后的颐养之所。

一九〇〇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一九〇二年修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经修缮,颐和园陆续复建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dàn)宁堂、文昌院、耕织图等重要景区。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既有皇家园林恢弘富丽的气势,又充满了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予以如下评价:1)北京的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的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2)颐和园是中国的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3)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园史介绍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

这是一座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

万寿山和昆明湖早在建园之前就已经是北京西北郊风景名胜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自然景观以及某些人文景观都与此后的园林造景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考查颐和园的历史也就不应局限于园林本身,而必须追溯其早年风景建设的情况。

一、建园以前北京的西北郊,素称“神京右臂”的西山峰峦连绵自南趋北,余脉在香山的部位兜转而东,好像屏障一样远远拱列于这个平原的西、北面。

在它的腹心地带,两座小山岗双双平地突起,这就是玉泉山和万寿山。

附近泉水丰沛,湖泊罗布,远山近水彼此烘托映衬,形成有如江南的优美自然景观,实为华北地区所不多见。

早在辽金时期,香山、玉泉山就有了皇家行宫别苑的建置。

元代,万寿山叫做瓮山,以其山形似瓮而得名。

山的南面地势低洼的地带汇聚玉泉山诸泉眼的泉水,潴而成为一个大湖名“瓮山泊”,也叫七里泊或大泊湖,这就是昆明湖的前身。

北京城西南面的永定河,由于泥沙淤塞,河床极不稳定,河水经常处于暴涨暴落,难于控制的状态。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营建新的都城“大都”时,将玉泉山的泉水导引入城作为宫廷的专用水,百姓不能截取,甚至“濯(zhuó)手有禁”。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为了补给大运河北端的水量,保证漕运畅通,在昌平的白浮村筑堰拦蓄神山诸泉之水,先西行然后转南,流经青龙桥再绕过瓮山而汇聚于瓮山泊,于瓮山泊往南开凿河道,沿河加筑大堤以障水南行,从和义门(今西直门)北之水门入城,在河道的南段先后修建了百座闸门——高亮桥闸和广源闸以控制水的流量,然后穿城而过,经通惠河注入通州的大运河。

经过这一番整治之后,通惠河航运畅通,南方的粮船可以直达大都城内的积水潭。

瓮山泊也从早先的天然湖泊改造成为具有调节水量作用的天然蓄水库,水位得到控制,环湖一带出现寺庙、园林的建置,逐渐发展成为西北郊的一处风景游览地。

环湖一带的建置,比较重要的有两处:一处是瓮山西面、瓮山泊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此寺规模十分锯丽,寺前的湖中架水阁两座、寺后建园林,元代皇帝到瓮山泊游览时经常驻跸(bì)于此。

另一处在瓮山东南,是元中书令耶律楚材的墓园。

明代,瓮山泊改称“西湖”。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方来的移民在西湖以东,今海淀镇以北的多泉眼的丹棱一带开辟水田,贵戚,官僚也纷纷占地造园。

众多的私家园林增益了这一带天然风景的人工点染,并与玉泉山、西湖的景观联成一片,所谓“风烟里畔千条柳,十里清阴到玉泉”西北郊风景区的范围更往东扩大了。

明初建都南京的一段时期内,大运河停止漕运,它的白浮上源以及西湖以北,元代开凿的一段水道由于年久失修而淤塞。

朱棣迁都北京,漕运重开,这一段水道已不能使用。

遂于成化七年(1471)改引玉泉山之泉水东流注入西湖,以代替白浮神山泉水作为接济通惠河的上源,同时也兼供大内宫廷用水,西湖在北京供水系统中的地位就更为重要了。

这时候,玉泉山、瓮山、西湖之间山水联属,三者在景观上互为借资的关系十分密切。

玉泉山的山形轮廓秀美清丽,故时人多以玉泉与西湖并称。

至于瓮山,山形比较呆板而又是一座“土赤濆(pēn),童童无草木”的秃山,也就不大受到游人的重视。

大承天护圣寺于宣德二年(1427年)重修后改名功德寺,前后一共七进院落,皇帝常在此驻跸(bì)并留辇(niǎn)仗寺中,是当时北京的一座著名佛寺。

功德寺以及西湖一带的其它寺庙如湖东岸的龙王庙等号称“环湖十寺”。

此外,沿湖还有一些小园林,如明武宗朱瞻基修筑的“钓台“等。

弘治七年(1494年),明神宗朱翊(yì)钧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出资在瓮山南坡的中央部位兴建园静寺,据明人的描写,此寺“因岩而构,甃(zhòu)为石磴(dèng)。

游者拾级而上,山顶有屋曰雪洞,俯视湖曲,平田远村,绵亘无际”。

“寺门度石桥,大道通湖堤,门内半里许,从左小径登台,精兰十余。

室之西,殿三楹,左右精舍一间,据山面湖”。

看来,圆静寺虽不及功德寺之壮丽,却也选址恰当,颇能因地制宜;建成之后,瓮山百貌有所改善,文人墨客经常到这里走走,留下的一些诗文吟咏,提供了当年此处景观的一鳞半爪。

不过,当年的西湖瓮山的位置关系与现在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明人有如下的记载:“瓮山圆静寺,左俯绿畴;右临碧浸,近山之胜于是乎始”“圆静寺,左田右湖”据此可以推断,湖当偏于山的西侧。

沿湖东岸的大堤“西湖堤”,据《帝京景物略》记载:“道西堤,行湖光中,至青龙桥,湖则穷已。

”青龙桥位于瓮山的西麓,西堤自此逶迤(wēi yí)向东南,从而形成在圆静寺俯瞰到的“左田右湖”的景观。

修筑了西湖堤,西湖水位得以稳定,周围受灌溉之利而广开水田。

湖中遍植荷、蒲、菱、茭之类的水生植物,犹以荷花最盛。

沿湖堤岸上垂柳回抱、柔枝低拂,衬托着远处的层峦叠翠。

沙禽水鸟出没于天光云影中,环湖十寺掩映在绿荫潋滟间,更增益绮丽风光之点缀,试看当时文人笔下的西湖所呈现的那一派北国江南的景观:沈德潜《西湖堤散步诗》有句云:“闲游宛似苏堤畔,欲向桥边问酒罏(lú)”,甚至以此西湖而直接比拟于杭州西湖了。

当时的好事者也摹仿杭州的“西湖十景”来命名北京的西湖十景:“泉液流珠”、“湖水铺玉”、“平沙落雁”、“浅涧立鸥”、“葭白”、“莲红坠雨”、“秋波澄碧”、‘明浪流光”、“洞积春云”、“壁翻晓照”。

绮丽的天然风景再加上寺庙、园林、村舍的点染,西湖遂成为京郊的著名游览胜地,获得了“环湖十里为一郡之胜观”的美誉。

春秋佳日,游者熙熙攘攘,每年四月,京师居民例必举行游湖盛会,夏天荷花盛开,西湖游人更多:清初,西湖瓮山的情形大致和明代差不多。

不过寺庙、园林由于年久失修,有的倾圮(pǐ),有的处于半荒废状态,远不如当年之盛况了。

康熙时,内务府上驷(sì)院在瓮山设马厩。

凡犯有过错的官监均先“发往瓮山铡(zhá)草”一年,然后再行定罪。

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乾隆十四年。

二、清漪园时期乾隆九年(1744年),作为皇帝长期居住的离宫御苑圆明园扩建工程告一段落,清高宗弘历写了一篇《圆明园后记》。

文中夸耀这座园林规模如何宏伟,园景如何绮丽,誉之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暗示自己不再建园,并且明白告诫“后世子孙不舍此而重费民力以创建苑囿(yòu)。

”然而,事隔不久,另一座大型的皇家园林——“清漪园”,又在圆明园的西面破土动工了。

弘历之所以甘冒自食其言的非议而兴建清漪园,足证此园必然有其不能不建的原因。

也就是说,作为建园基地的西湖和瓮山具备着西北郊先已建成的皇家诸园所没有的优越的地貌条件。

这个地貌条件对于以享用园林之乐作为奢靡生活主要内容的弘历而言,实有着十分强烈的吸引力。

西北郊先已建成的诸园之中,圆明、畅春均为平地造园,虽然以写意的手法缩移摹(mó)拟江南水乡风致的千姿百态而作集锦式的大幅度展开,毕竟由于缺乏天然山水的基础,并不能完全予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香山静宜园是山地园。

玉泉山静明园以山景而兼有小型水景之胜,但缺少开阔的大水面。

唯独西湖是西北郊最大的天然湖,它与瓮山所形成的北山南湖的地貌结构,不仅有良好的朝向,气度也十分开阔,如果加以适当的改造则可以成为天然山水园的理想建园基址,这番意思在清漪园动工的时候弘历为董邦达所绘《西湖图》的题诗中已经约略透露出来了。

若干年后,弘历又在《万寿山清漪园记》中提到“然而畅春以奉东朝,圆明以恒莅(l ì)政、清漪、静明,一水可通,以为几清暇(xiá)散志澄怀之所………。

园既成,过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尝度昏,犹初志也”。

就是说,清漪园离他居住的圆明园和皇太后居住的畅春园都很近,又介于圆明园与静明园之间,与后者有水路可通,往返十分方便。

此四者若在规划上贯联起来,即能构成一个功能关系密切,景观又可以互为借资的整体——一个包含着平地园、山地团、山水园的多种形式的庞大园林集群。

可谓一园建成,全局皆活,对于这一点,弘历是能够理解并早有瞩意的,此其一。

其次,圆明、畅春、静宜、静明诸园都是在上代的基础上扩建而成,规划设计不免或多或少地要受到既定格局的限制,牵就拘碍的情况在所难免。

而瓮山西湖的原始地貌则可以完全按照弘历的意图加以改造,园林的规划建设也能够按照他的想法自始至终一气呵成。

这两点,大概就是弘历所以继圆明诸园建成之后,”又复在瓮山西湖兴建清漪园的真正原因。

既然自食其言而不惜再耗国家另建新园,势必要寻找适当的借口以便杜绝朝野的清议。

当时,正好有两件与瓮山西湖有关的事情促成了弘历建园愿望的实现。

第一件事情是建佛寺为母后祝寿。

乾隆十六年适逢皇太后钮祜禄(niu hu ru)氏六十整寿,一向标榜“孝治天下”的弘历,为庆祝母后寿辰,于乾隆十五年( 1750年)选择瓮山圆静寺旧址兴建大型佛寺“大报恩延寿寺”。

同年三月十三日发布上谕,改瓮山之名为“万寿山”。

与佛寺建设的同时,万寿山南麓(lù)沿湖一带的厅、堂、亭、树、廊、桥等成片的园林建筑已经作出设计估算,陆续破土动工。

第二件事情是西北部水系的整理。

乾隆初年的北京西北郊,随着圆明、畅春等大小园林陆续建成,水量消耗与日俱增。

当时,园林供水的来源除流量较小的万泉庄水系外,主要依靠玉泉山汇经西湖之水。

而后者正是供给北京大内宫廷的主要水源,也是沟通北京城与大运河之间的通惠河的上源。

如果上源被大量截流而去,则不仅宫廷用水不济,漕运也将要受到影响。

另外,明代以来西湖堤经常溃决,危害农田,威胁畅春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