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吴伟业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分析《哀江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能够背诵并默写《哀江南》的重要诗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关心和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1. 《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吴伟业的相关知识。
2. 诗歌的结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重要诗句的背诵和默写。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艺术魅力的欣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吴伟业和《哀江南》的背景。
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哀江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诗意和艺术特色。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诗句背诵:鼓励学生背诵重要诗句,提高记忆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哀江南》。
2. 写一篇关于《哀江南》的读后感,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吴伟业的其他作品,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句背诵和读后感写作。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哀江南》的诗意、艺术特色和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2.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解读《哀江南》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仿写《哀江南》或其他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和教学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分析解读。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2)能够熟读并背诵《哀江南》;(3)能够分析并解读《哀江南》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哀江南》;(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哀江南》的艺术特色;(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江南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哀江南》;(2)理解《哀江南》的意境和情感;(3)掌握《哀江南》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解读《哀江南》中的意象和隐喻;(2)分析《哀江南》的情感变化;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对《哀江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哀江南》,理解诗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解读生僻词语;(3)让学生思考《哀江南》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哀江南》的意象和隐喻;(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2)评价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理解程度;(2)评价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效果。
3. 单元测试:(1)测试学生对《哀江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五、教学资源:1. 教材:《哀江南》原文及注释;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4. 拓展阅读:其他关于江南的文学作品。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江南水乡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2. 对比分析:将《哀江南》与其他描写江南的诗歌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高中语文《哀江南》教案

高中语文《哀江南》教案教案标题:《哀江南》高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学作品《哀江南》的作者和背景;2. 理解《哀江南》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3. 分析并解读《哀江南》中的重要意象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哀江南》的基本情节和意义;2. 分析《哀江南》中的重要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哀江南》的文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通过展示江南风光的图片和音乐,引起学生对江南地区的兴趣,并与他们分享一些江南的文化特点。
2. 学习背景:简要介绍《哀江南》的作者刘过和作品的背景。
3. 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哀江南》的文本,并进行讨论,探究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课时:1. 情节分析:请学生梳理《哀江南》中的情节,并进行分析,了解每个情节的意义和作品整体的结构。
2.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哀江南》中使用的意象,并与他们一起探究这些意象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3. 修辞手法分析:请学生分析《哀江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与他们一起讨论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
第三课时:1. 课文赏析:通过播放录音或学生朗读,再次体验《哀江南》的美感和情感,并共同赏析作品的语言和结构之美。
2. 学生演讲:请学生选取《哀江南》中的某一段落或意象进行演讲,并分享他们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思考题:提出几个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哀江南》中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江南地区的感受和体验的文章。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中国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丰富多彩。
教学评估:1. 参与讨论和演讲的活跃程度;2. 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质量;3. 对于《哀江南》的理解和解读的准确性。
拓展阅读:1. 刘过《哀江南》原文;2. 关于江南文化的详细了解。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能够鉴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哀江南》;(2)学会对比分析,将《哀江南》与其他作品进行参照,提高审美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2)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珍惜和平,关注社会民生,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哀江南》的诗意和主题思想;(2)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3)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3)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阐述《哀江南》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哀江南》,理解诗歌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哀江南》的艺术特色;(2)对比其他作品,评价《哀江南》的独特之处。
4.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阐述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3)教授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歌填空、改写等练习;(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2. 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习效果;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经典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2. 课件:制作生动、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3. 视频、音频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增强学习体验。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2)能够熟读并背诵《哀江南》全文。
(3)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哀江南》。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江南景物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哀江南》。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哀江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体会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2)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熟读并背诵《哀江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哀江南》。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哀江南》,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哀江南》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哀江南》是高中语文必修中的一首古诗,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
本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沉,富有诗意。
通过学习本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哀江南》;能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五、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写作等方式,亲身感受诗歌的魅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文本、注释、相关背景知识、意境分析等。
2. 准备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随朗读。
3. 准备相关诗歌鉴赏的阅读材料,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4. 准备写作纸张和评分标准。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2.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解释难点字词。
4.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5. 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6.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7. 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以“江南”为题材的小诗。
8. 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反馈。
八、作业布置1. 背诵《哀江南》。
2. 写一篇关于《哀江南》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哀江南》全文。
(3)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哀江南》。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对亡国之痛的表达。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懂的字词和句子的解释。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顾炎武及其作品《哀江南》。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哀江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难懂字词和句子。
(2)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哀江南》。
3. 调查了解我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哀江南》的深层含义。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句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讲座,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的知识和方法。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哀江南》全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3)采用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哀江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哀江南》的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3)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解读诗歌的情感;(2)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背诵诗歌;(2)默写《哀江南》全诗。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和艺术特色,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哀江南》;2. 写一篇关于《哀江南》的鉴赏essay,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的情感表达;3. 深入了解《哀江南》的历史背景,与同学交流心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哀江南》的诗意、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哀江南》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
计
一、检查预习
1、生字词,用小黑板(很原始吧?如果不是公开课,我连小黑都不用!)请了两个学生读。
2、朗读。
(第1支曲子范读,第2至6支请了五个学生读,第7支齐读。
)
二、整体把握
(实录)
师: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也有戏眼。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眼是?
生:绿
师:“红杏枝头春意闹”呢?
生:闹
师::“云破月来花弄影”——
生:弄
师:《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是——
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师:很好。
戏曲《窦娥冤》的戏眼是——
生:冤KG1E+Et$ee`
师:《闺塾》呢?
生:(略思考)闹!
师:好,那么,我们这一课《哀江南》,戏眼是——
生:哀!
师:(在课题的“哀”字下标重点号)这里的“哀”是什么意思?
生:悲哀、哀叹
师:悲哀和哀叹,哪个准确些?
生:哀叹
师:(板书:哀叹)“哀叹”什么?
生:江南?
师:这里的“江南”指的是哪里?
生:长江以南
师:准确些。
生:这里只是南京。
师:为什么要哀叹南京?
生:因为南京是当时的首都。
师:准确地说,南京是南明的开国之都,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来朱棣迁都北京。
而写《哀江南》的时候,清兵入关,
南明灭亡,南京只能说是“故都”。
这里的江南,既指南京,又有着“国家”的意义。
我还想问,哀叹江南的什么?
生:灭亡
师:是的,这是一种“亡国之痛”(板书)。
是谁在哀叹亡国之痛?
生:作者{Jvt
师:作者本人直接抒情?
生:是苏昆生
师:对,是借戏中人物苏昆生之口来表达的。
这苏昆生是什么人?
生:樵夫;李香君的教曲师傅
师:这苏昆生曾是明代宗室,唱曲名家,李香君的教曲师傅,长期生活在秦淮河边,非常有名,相当于歌星周杰伦之类。
现在国家灭亡了,他沦落为樵夫,靠打柴为生。
你们能不能想像得到周杰伦打柴的样子?(生笑)很惨吧?亡国给百姓带来的伤痛,不仅是物质上的破坏,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创伤。
师:这种亡国之痛是怎样表达的,用的是什么抒情方式?
生:(众)写景;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师: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都有吗?
生:都有,前面是间接的,是寓情于景。
后面是直接的抒情。
iuFqz!'Lb8[]
师:(板书:寓情于景、直抒胸臆)采用寓情于景的方式的,是哪几支曲子?生:前面六支都是。
师:对,前六支写景抒情,第7支曲子直抒胸臆。
三、重点赏析
(实录)
师:我们的重点,是赏析前6支写景的曲子。
这6支曲子分别写到了哪些景点?
生:山松野草、秣陵、村郭……
师:(打断学生)我问的是景点,不是景物。
注意唱词前几个人物的对话,戏曲往往在人物对话时交待有关事件。
w.[m<|
生:(找、思考)
师:(统一答案,板书:郊外→孝陵→皇城→秦淮→长桥→旧院)总的感觉,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纷纷说)萧条;荒芜;凄凉;颓废<OF%%
师:(板书萧条、荒芜、凄凉)“颓废”准确吗?
生:颓废一般用来形容人。
师:应该用哪个词准确些?
生:破旧、破败
师:(板书:破败)这是大家的总体感受。
现在我们再深入一些,请大家任选一支给你感受最深的曲子进行赏析。
(生默读,思考,5分钟左右)
生1: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沉醉东风】(师补充:第3支)。
前面几句写了眼前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让我想起曾经的繁华,有一种昔盛今衰的感受。
还有“舞”字和“朝”字,写燕雀在丹墀上自由自在地跳来跳去,然而过去这里是臣子朝见皇帝的地方,非常神圣,这更让人感到今日的凄清。
师:昔盛今衰的感受很到位,这里用的是“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
(板书)补充一点,这一支曲子除了今昔对比,还有色彩的对比,大家注意到了吗?看看都有哪些颜色?
生:白、红、琉璃(黄色)、翡翠绿、丹。
师:这些颜色很鲜艳,不禁让人想象旧皇城的华丽,而恰恰是这些颜色,反衬了今日的衰败凄清。
生2:我说第4支曲子【折桂令】。
我觉得“迎”字用得非常好。
这个地方曾经是歌伎云集的地方,我想像到的是,当年客人来了,歌伎们花枝招展地出来迎客的情景(众生笑),现在只剩下歌伎没有了,只剩下破纸在风中招摇了。
还有“目断魂销”,唱曲的人站在坏栏杆边向远处眺望,想起过去的种种,灵魂也不禁飞回了过去。
(众生笑)
师:想像很丰富啊。
我强调一点,“魂消”该怎么理解?“魂消”也就是“消魂”,什么叫“消魂”?就是失魂落魄,魂飞魄散,形容的是极度的快乐或者悲伤,这样理解,要比灵魂飞到过去好一些。
另外,大家在读到这支曲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起学过的哪些诗句?
生:(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师:这是李煜的《虞美人》,“雕栏玉砌”还在,而《哀江南》这里连雕栏玉砌都不在了,只剩了些破纸坏槛,更萧条。
除了这首,还有哪些?
生:(背)“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
回……”“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师:很好,这两首写的都是南京,也同是表达了亡国之恨,意境各有特点。
生3:我说说第一支曲子。
残军的“残”,让我想到军队打败仗之后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的,废垒、瘦马、空壕是眼前的景象,这里虚实结合,写出了战争中的凄凉景象。
师:是战争中,还是战后?
生:战后。
师:你提到了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板书)。
这支曲子几个形容词用得很好:残、废、瘦、空,呈现出了南京郊外
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大家不应忽视的还有一个景物:夕阳道。
夕阳古道,给人什么感受?
生:苍凉
师:是的,一种历史沧桑悲凉感。
读到这里,有没有想到哪一首诗词?
生:(背)“……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同是古道,同是夕阳,两首曲子有什么不同吗?
生:表达的情感不一样,马致远表达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这里是遗民的亡国之哀痛。
中学语文在线论坛
师:理解得非常到位。
还有哪位同学要说?
生4:第五支曲子【沽美酒】,写了青溪长桥,连木板都没有了,秋水长天,人迹稀少,冷冷清清的夕阳,只剩下几棵柳树(众生立即纠正:一棵柳树),想起当年众多柳树,风景优美,今非昔比,心中很是凄凉。
师:对,只剩下一棵柳树了,这个“剩”字用得好,让人联想到昔日柳树成荫的美景,如今只有一棵残存,时过境迁,不禁感慨万千啊!
好了,时间关系,赏析就到这里吧,课后自己再慢慢读,慢慢体会,古诗词的韵味是无穷的。
现在归纳一下,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关于这个问题,评论论家是怎么说的?
生:(纷纷回答)“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情由景生”
师:很好。
写景是为了抒情,而抒情又必须借助于景物描写才能给人以具体的感受。
这6支曲子,以游踪为线索,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城的凄凉景象,用哀景,写哀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无限的哀思。
于是,有了这6支曲子的铺垫和蓄势,第7支曲子直抒胸臆自然水到渠成,具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请大家齐读第7支曲子。
(师生齐读)
师:这支曲子直接抒发了国家兴亡的哀痛之情。
为了把情感表达得更充分,可以用上一些修辞方法。
大家看看这支曲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对偶、排比
师:具体些,哪句是对偶,哪句是排比?
生:“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是对偶;“眼看他……眼看他……眼看他……”是排比。
师:大家漏了一句,“那乌衣巷”三句,也是排比。
用上对偶和排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感情更强烈了。
师:是的,对偶句和排比句句式整齐,一气贯通,使得表达声情并茂,使情感的表达更畅快更强烈,亡国之痛表达得更充分了。
哪一句是主旨句?
生:“诌一曲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师:完整吗?这一句是否概括了整套曲子的内容?
生:应该还有前面三句:“残山梦最真……”
师:“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不信这舆图换稿。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这是何等感伤的喟叹,何等沉痛的哀痛啊!
像这样表达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的古代诗词曲,除了前面提过的刘禹锡的《石头城》、杜牧的《夜泊秦淮》、李煜的《虞美人》,大家想想还有哪些?
生:姜夔《扬州慢》(齐背)
师:此外,李煜还有一首《浪淘沙》,没有在课堂上讲,但是第三册的课本上是有的,大家课后找来读一读。
这样的亡国之痛,这样的苍凉之感,这样充满了悲悯情怀的作品,往往产生在历史发生剧烈动荡之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代盛衰,朝代更替,带给人无限的历史哀思。
从快乐单纯的《牡丹亭》,到沉郁悲怆的《桃花扇》,中国古代文艺思潮走过了由浪漫主义到感伤主义的历程。
再往下,就是
批判现实主义了,最突出的代表作品就是《红楼梦》,第6册将用一个单元来介绍。
请大家把《哀江南》里自己喜欢的曲子背下来。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