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剥夺试验

合集下载

母爱剥夺对成年大鼠情绪及多巴胺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母爱剥夺对成年大鼠情绪及多巴胺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DOI : 1 0. 3 9 69 /i . i s s n. 1 67 2— 73 47. 2 0l 0. 01. 00 5
Ef fe c t o f ma t e r na l de p r i v a t i o n o n e mo t i o n a n d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d o p a mi n e t r a n s po r t e r i n a d ul t r a t s
( D A T)e x p r e s s i o n i n a d u l t ma l e r a t s e x p e i r e n c i n g m a t e r n l a d e p i r v a t i o n,a n d t o e x p l o r e w h e t h e r D N A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2 g r o u p s :a m a t e na r l s e p a r a t i o n g r o u p( n=1 6) a n d a c o n t r o l ro g u p( r t = 1 4) .T h e ma t e r n l a d e p i r v a t i o n ro g u p w e r e s e p a r a t e d f r o m t h e i r m o t h e r f o r 6 h o u r s( 0 9 : O 0 - 1 5 : O 0)
有 统计 学意 义 ( P>0. 0 5 ) 。 结论 : 母 爱 剥夺 对雄 性 大鼠 成 年 后 的 情 绪 有持 久 的影 响 , 且抑制 纹状体 D A T mR N A 的表 达 ; D N A 甲基 化 可 能 不是 D A T表 达 下 降的 机 制 。 [ 关键 词 ] 母 爱剥 夺 ; 纹状 体 ; 多 巴胺 转 运 蛋 白 ; D N A 甲基 化

早期母爱剥夺影响边缘系统-丘脑-皮质环路致大鼠成年后抑郁的机制研究

早期母爱剥夺影响边缘系统-丘脑-皮质环路致大鼠成年后抑郁的机制研究

早期母爱剥夺影响边缘系统-丘脑-皮质环路致大鼠成年后抑郁的机制研究潘楠楠;卢浩扬;周列民;宁玉萍;方子妍【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年(卷),期】2022(29)6【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母爱剥夺应激对边缘系统-丘脑-皮质环路重要组成部分前额叶、海马、丘脑的神经元及GFAP表达的影响,探索早期应激造成成年后抑郁样表现的病理机制。

方法新生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母爱剥夺组(n=20)和对照组(n=20)。

母爱剥夺组幼鼠出生后1~14 d予母爱剥夺应激,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

待大鼠2个月龄时进行抑郁样行为学评估,后处死取脑,分别行Neun和GFAP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ImageJ计数阳性细胞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母爱剥夺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出现快感缺失、社交主动性降低等抑郁样行为表现;其前额叶、海马区及丘脑Neun阳性细胞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FAP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母爱剥夺组大鼠前额叶、海马区及丘脑GFAP阳性细胞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出生后早期母爱剥夺可致大鼠成年后出现抑郁样行为表现,而早期母爱剥夺可致边缘系统-丘脑-皮质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额叶、海马及丘脑区的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数目显著减少,推测边缘系统-丘脑-皮质环路可能参与早年应激致成年后抑郁的病理机制。

【总页数】6页(P7-10)【作者】潘楠楠;卢浩扬;周列民;宁玉萍;方子妍【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科脑电图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药学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相关文献】1.睡眠剥夺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盐皮质激素受体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2.睡眠剥夺联合氟西汀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及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酮的影响3.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皮质环路与抑郁症状调节的机制探讨4.新生期大鼠母爱剥夺对成年后自发活动的影响5.早期生活应激所致功能性慢性内脏痛对成年后大鼠抑郁样行为和下丘脑室旁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表达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母爱剥夺实验报告

母爱剥夺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在20世纪中叶,心理学家们对婴儿的依恋和母爱的重要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婴儿依恋父母仅仅是因为父母提供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如食物和庇护。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Harry Harlow)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母爱剥夺实验,旨在探究母爱对婴儿成长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验证母爱对婴儿成长的重要性;2. 探究婴儿对母爱的需求,以及母爱对婴儿心理和行为的影响;3. 为婴幼儿抚养和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恒河猴,其与人类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4%。

2. 实验设计:将刚出生的恒河猴分为两组,一组与母猴分离,另一组与母猴正常生活。

两组猴子分别放置在两个实验环境中:(1)铁丝网妈妈:用铁丝、铁丝剪、厚纸圆筒、通电的线圈、钢钉、绒布等材料,缠绕出一只类似成年母猴轮廓的模型,并在其腹部上方设有一个可以吸出奶水的乳房。

(2)绒布妈妈:用厚纸圆桶套上绒布做成的柔软绒布猴子,其腹部也设有乳房,但无法分泌奶水。

3. 实验过程:(1)将两组猴子分别放置在上述两个实验环境中,观察其行为表现。

(2)记录猴子与铁丝网妈妈和绒布妈妈接触的频率和时长。

(3)观察猴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四、实验结果1. 在实验初期,两组猴子都表现出对母猴的依恋行为,但在与母猴分离后,两组猴子的行为表现存在显著差异。

2. 与绒布妈妈接触的猴子表现出更多的依恋行为,如长时间地躺在绒布妈妈身上、紧紧抓住绒布妈妈等。

而与铁丝网妈妈接触的猴子则表现出较少的依恋行为。

3. 随着成长,与绒布妈妈接触的猴子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更健康的发展,如适应能力强、社交能力强、情感稳定等。

而与铁丝网妈妈接触的猴子则表现出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如攻击性强、社交能力差、情感不稳定等。

五、实验结论1. 母爱对婴儿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缺乏母爱的婴儿在心理和行为上容易出现异常。

2. 婴儿对母爱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物质需求上,更重要的是情感依恋和肢体接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即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4、横向研究横向研究即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5、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6、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7、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8、自传体记忆自传体记忆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9、记忆恢复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10、自我中心语言自我中心语言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

1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12、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3、依恋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14、移情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

15、性别稳定性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16、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学前儿童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学前儿童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学前儿童心理学期末复习本课程考试题型共有四种:(1)不定项选择题(20题,共40分)(2)判断题(10题,共20分)(3)简答题(2题,共20分)(4)论述题或案例分析题(1题,20分)期末考试形式:闭卷、上机。

考试时间: 90分钟。

复习参考一、不定项选择题(四个选项为单选,五个选项为多选)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p4A、0~3岁儿童B、3~6岁儿童C、0~6岁儿童D、0~12岁儿童2.1882年,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根据对自己孩子的三年观察,著有《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P4A、桑代克B、普莱尔C、加涅D、巴浦洛夫3.1882年,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普莱尔根据对自己孩子的三年观察,著有()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P4A、《学前儿童心理》B、《儿童心理》C、《婴儿心理》D、《实验心理》4.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P9A、阶段B、发展速率C、特色D、风格E、顺序5.儿童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包括()。

P11~14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理论研究法E、文献法6.专家研究发现与遗传有直接关系的特征有() p21~22A、肤色B、身高C、双眼皮D、声音E、下颚7.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主要有()。

P30~33A、母亲的生育年龄B、母亲的营养C、药物D、辐射E、RH因子8.()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P38A、认知B、感觉C、知觉D、记忆9.在婴儿的所有感觉器官中,()是最活跃、最主动、最重要的感官。

P41A、眼睛B、耳朵C、鼻子D、嘴10.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研究认为,理想的视觉刺激位置在处于距眼睛()处。

P41A、5cmB、10cmC、15cmD、20cm11.颜色视觉方面的重要缺陷是()。

P43A、中耳炎B、先天愚型C、色盲D、聋哑12.多通道知觉主要是指()之间的联合。

母爱剥夺损害大鼠的情绪记忆

母爱剥夺损害大鼠的情绪记忆

母爱剥夺损害大鼠的情绪记忆金晶;张旭亮;杨李果;徐浩;曾庆文;曹晓华【期刊名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2【摘要】为了探究母爱剥夺对大鼠认知和记忆能力的影响,将新生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母爱剥夺组,成年后进行记忆能力测试.结果表明,母爱剥夺组大鼠在开场实验中的活动量和探索行为正常;新异物体识别实验中,母爱剥夺组鼠在新物体上探究的时间也与对照组相当;而在明暗箱被动回避实验中,母爱剥夺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短于对照组,表现出恐惧记忆能力明显减弱.由于被动回避的恐惧记忆和新异物体识别依赖于不同的脑区,以上的数据表明,母爱剥夺可能损害了大鼠杏仁核脑区相关的情绪记忆.%The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arly maternal deprivation on cognition and memory in rats. The neonatal SD ra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arly maternal deprivation group. All rats were tested in the different behavioral paradigms in adult perio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measured in locomotor activity and explo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in the open field test. In the novel object recognition test,there was also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xploratory preference to the novel object. However,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s, rats in the early maternal deprivation group exhibited short escape latency in the passive avoidance test, suggesting early maternal deprivation impairs fear memory of rats. Theseresults indicate that early maternal deprivation may impair amygdala-dependent emotional memory in rats.【总页数】8页(P163-170)【作者】金晶;张旭亮;杨李果;徐浩;曾庆文;曹晓华【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427【相关文献】1.母爱剥夺诱导的抑郁大鼠海马miR-16的表达 [J], 张逸;朱熊兆;张晟;白玫;张丽;薛亮2.母爱剥夺对成年大鼠情绪及多巴胺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J], 朱熊兆;彭素芳;马秀玲;李婷3.母爱剥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海马UCHL-1的表达 [J], 黄婷;李亚菲;张晓4.睡眠剥夺对大鼠脑损害机制的初步研究 [J], 吴兴曲;杨来启;等5.新生期大鼠母爱剥夺对成年后自发活动的影响 [J], 李莹莹;黄庆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

发展心理学恒河猴实验

恒河猴系列实验一、母爱剥夺猴子的爱 (又称代母养育实验)实验背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拜研究了不同孤立情况(父母死亡、遗弃等)下儿童的心理状态,罗伯特也制作了纪录片来讲述早期关爱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早期发展的重要,这些研究引起了哈洛的兴趣。

当时哈洛做了一系列实验: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及同类隔离开。

观察结果他发现小猴子对盖在笼子地板上的绒布产生了极大的依恋。

它们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紧紧地抓着绒布,如果把绒布拿走的话,它们就会发脾气,这就像人类的婴儿喜欢破毯子和填充熊玩具。

而依恋一直被认为是对于获得营养物质的一种回报:我们爱我们的母亲是因为我们爱她们的奶水。

研究员克拉克·赫尔(Clark Hull)和肯尼斯·斯彭斯(Keneth Spence)也曾经说过,人类的依恋是基于需求减降论(drivereduction):饥饿是我们首先需要减降的需求,其次是饥渴和性。

从20世纪30年代直至50年代,需求减降论及其与爱的关系从来没有受到质疑。

但哈洛开始对此提出了质疑。

当他把奶瓶从小猴子的嘴边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只是吧唧吧唧嘴唇,或者用爪子擦去它们毛茸茸的下巴上滴落的奶水。

但当哈洛把毛巾拿走的时候,猴宝宝就开始尖叫,在笼子里滚来滚去。

哈洛对此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兴趣。

正如他的传记作者Deborah Blum写道的,了解内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其打碎。

哈洛备受赞誉但充满残忍的职业生涯就此开始了,他因此还获得了一个“猴子先生(Monkey Man)”的外号。

不过1971年,在哈洛的第二任妻子因乳腺癌离世后,他也到明尼苏达州的梅约医学中心(Mayo Clinic)接受治疗。

在那里,他接受了一系列电击治疗,就像一只动物一样被皮带绑在桌子上。

回到麦迪逊之后,人们说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停止了对剥夺母爱的研究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

为验证这个理论,哈罗和其合作者决定制作用于实验的不同类型的母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母爱剥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母爱剥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2013来自 序号 1 2 3 4 5 6 7 8
科研热词 母爱剥夺 海马 流式细胞术 抑郁样行为 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 应激 免疫组化 microrna let-7a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2014年 科研热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海马 抑郁样表型 抑郁 慢性应激 快感缺失 双重应激 mir-16 let-7a 5-羟色胺受体4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应激 2 雌激素 1 雄激素 1 肾上腺/病理生理学 1 糖水偏爱实验 1 海马 1 母爱剥夺 1 抑郁样行为 1 抑郁 1 性别差异 1 强迫游泳实验 1 失母爱 1 受体 1 免疫组织化学 1 下丘脑-垂体系统/病理生理学 1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1 sucrose consumption test 1 stress 1 sexual difference 1 mir-16 1 forced swimming test 1 depression-like behavior 1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科研热词 dna甲基化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纹状体 母爱剥夺 失母爱 多巴胺转运蛋白 受体,多巴胺 伏核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2011年 科研热词 纹状体 甲基化 抑郁 失母爱 前列腺凋亡反应蛋白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爱剥夺实验“城市留守儿童”在与“周末父母”聚少离多的背后,他们需要怎样的关怀?作为父母,到底应该如何教育子女,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越来越突出的“城市留守儿童”现象,该怎样解决?昨日,成都商报记者通过与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深入交流,试图找出种种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个心理学实验的启示婴幼儿对温暖的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依恋实验:洛克是美国一位著名的比较心理学家。

曾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在小猕猴的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

其中一个“妈妈”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水。

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猕猴应该和有奶的“妈妈”更亲近。

然而,事实则不然。

小猕猴只是在饿了的时候才靠近钢丝做的“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这里。

这个细节,可以让我们看到婴幼儿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他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这个实验到这里还没有完结,这些猕猴成年后,基本上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

实验人员把它们和另外一些吃母乳、在母亲怀抱正常长大的猕猴放一起后,这些从小没有得到正常母爱的猕猴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中,大多数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

实验人员通过人工办法让这些有心理创伤的母猴怀孕,待小猕猴出生后,这些母猴对小猴冷漠而无情,有的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猕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们身上反映的正是人类最初始的情感状态。

这个实验说明,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温暖的怀抱,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川大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范逢春表示,年轻人为了工作,不得不把孩子送给父母照看或送到托管机构。

然而,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是伴随他们成长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逢春副教授举了这个著名的心理学案例,来说明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可能对孩子成长造成的影响。

范逢春副教授说,同样有经过长期跟踪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在父母身边、由父母抚养教育长大的孩子,在适应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工作中的抗击打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优于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

不在孩子身边的父母应该多用心,再忙也要打电话给孩子。

电话内容应是与孩子拉拉家常,而不是只关心孩子的学习,“长高了没”“长胖了没”等等一些亲切的问候,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一个教育专家的建议游永恒:让受过良好教育的祖辈带孩子川师大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游永恒称,人们认为,祖辈会宠溺孩子,从而使孩子的心理发育不健康。

但他认为,这是一种偏见,隔代抚养不一定不好。

如果祖辈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资源,祖辈们一样可以给孩子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当然,他们不能代替父母,但可以减少一些负面影响。

对于“周末父母”来说,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因长期不见,见面时父母会产生补偿心理,往往用享乐来满足孩子。

但当日后要管教时,形象会产生极大差别,孩子难以适应。

由于物质生活满足过多,他们很可能产生精神空虚,使他们独立生存能力不断下降,并诱发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这些孩子由于在空间与精神上与父母疏远,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行为怪异、不想学习、沉迷网络等。

游永恒院长说,父母应尽量自己照管孩子,实在无法亲自照顾孩子时,最好由隔代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亲人做监护人,尽可能多与孩子在一起交流。

学校也应更加关注城市留守儿童的负面行为。

而作为家庭所在的社区,可以依托社区或者志愿者组建托管中心代替“黑托管”,帮助托管孩子,给孩子们提供学习、娱乐的场所。

同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把握托管机构的资质,给正规托管机构必要的支持,不以盈利为目的,更多地带有一种公共服务的性质。

一个学校的经验之谈与孩子沟通家长要学会“凌波微步”四年前,锦江区教师进修附属小学市级课题《搬迁企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率先关注到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四年后,他们的研究硕果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子课题《团体辅导中发展留守儿童沟通能力的研究》转换成为大量宝贵经验。

昨日,该课题组核心成员之一,张芃老师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的专访。

彩虹之家、蚂蚁之家……这些好听的名字便是该校学生自己给所在中队取的名字。

四年来,老师们通过在班上营造家的氛围,展开各种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提高自控能力和沟通能力。

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互助型”心理援助,学生可以自己找朋友,组成“互助成长小组”。

张芃老师对他们的经验进行总结:“对城市留守儿童要隐形关注,刻意地强调这个群体的存在,对孩子的成长反而不利。

”“沟通,沟通,有‘沟’不要紧,重要是‘通’。

”张芃老师说,对于城市留守儿童来说,与父母的沟通是最重要的。

以下的经验,希望能帮助到家长和孩子们。

家长要学会的“凌波微步”第一步:客观描述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客观描述,不要加入任何主观色彩的判断。

比较下列A、B两种说法,可以很明白地看出哪些是客观的描述,哪些是主观的判断。

A你的衣服很脏B你是一个脏孩子A你的字很潦草B你不用心写字A你不想做作业B你存心偷懒A你这道题做错了B连这么简单的题也算错,真笨!客观描述孩子的行为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态度,而主观的判断往往隐含了否定和不接纳。

当一个人被否定和不被接纳时,最直接的反应是防卫。

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主观判断。

第二步:用“我……”开头表达情绪孩子行为不当时,需要注意的是用“我……”开头来描述自己的情绪,而不要用“你……”来挑剔对方。

比如孩子放学后没有按时回家,见到孩子后第一句话就是“你太不象话了,跑哪里去耍了,放学不回家。

”这样的表达会让孩子无暇体会父母的担心,而忙于辩解。

父母可以这样说:“我很担心你,放学这么久了都没回家,出事了咋个办哟。

”第三步:问清楚孩子的用意在与孩子的沟通中需要弄清楚孩子的用意:“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你是希望我带你去吗?”等,了解孩子的想法后再来反应岂不更好?第四步:完整地表达自己。

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父母需要完整地表达自己,有一位父亲对孩子说:“遥控器在那里!”意思是要叫孩子拿过来,但是他没把下面那句话说出来。

孩子不知道要做什么,父亲的呵斥马上来了:“还不快给我拿过来!”这位父亲犯的错误许多父母都犯过。

其实只要多说一句话,就能把意思说清楚。

孩子要学会的“天龙八部”张芃老师说,我们通常强调父母需要主动地与孩子沟通,其实孩子同样需要与父母沟通。

这里有孩子们归纳的“天龙八部”,可以有效地改善与父母的沟通状态。

第一式:主动交流。

每天找一点时间,比如饭前饭后,和爸爸妈妈主动谈谈自己的学校、老师和朋友,高兴的事或不高兴的事,与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乐。

第二式:创造机会。

每周至少跟爸爸妈妈一起做一件事,比如做饭、打扫卫生、逛街、看电视,利用一起做事情的机会进行交流。

第三式:认真倾听。

当被父母批评或责骂时,不要急着反驳,试着平心静气地先听完父母的想法。

第四式:主动道歉。

如果你做得不对,不要逃避,不要沉默不理,主动道歉,往往会得到父母的理解。

第五式:善于体谅。

可能错不在你,你有很大的委屈,但是先不要争辩。

换个时间和地点,再与父母沟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六式:控制情绪。

与父母沟通不良时,不随意发脾气、顶嘴,想要动怒时,可以深呼吸,或者离开一会儿。

第七式:承担责任。

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主动分担家庭的一些责任,比如洗碗、倒垃圾、打扫清洁等。

第八式:讨论问题,达成协议。

学会遇事多与父母讨论,并就如何行动达成协议。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1、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使孩子的主要社会反应沦为恐惧。

2、长期剥夺幼童的母爱,会导致其沮丧、绝望、焦虑、心理残伤和死亡,会在其身心方面上发生严重而久远的影响,直至终生。

3、父母尽量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长期分离造成的“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

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亲自担当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

如果必须分离,应与孩子做好沟通并坚决离开。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

1971年,哈洛的第二任妻子因乳腺癌离世,他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到明尼苏达州的梅约医学中心接受治疗。

在那里,他就像一只动物一样被皮带绑在桌子上,接受了一系列电击治疗,尽管这种治疗没有用。

回到麦迪逊后,人们说哈洛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也从此停止了对剥夺母爱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哈洛.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对母爱的定义是:1、太多的母爱是危险的,要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你的孩子,比如,和他握手,但别拥抱和亲吻他们;2、孩子对爱的需求来源于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们对爱的需求.哈洛英国比较心理学家,早期研究灵长类动物的问题解决和辩别反应学习,其后用学习定势的训练方法比较灵长类和其它动物的智力水平.曾荣获国家科学奖,1951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哈洛被称为猴子先生,他用猴子做的“母爱剥夺实验”,被称为改变了全人类.哈洛认为母爱源自“舒适性触摸”,他用一群猴子作了大量的实验,基本的观点是反对华生的“食物妈妈”理论.基本内容是:给一些小猴子找代理妈妈,一部分猴子的妈妈是铁丝做得,称为铁丝妈妈,一部分是绒布做得,称为绒布妈妈,喂养方式完全一样.以下是他实验的一组惊人数据:1、给猴子们相同的食物,猴子们吃的差不多,但是铁丝妈妈养的猴子,消化不好;2、如果受到惊吓,小猴子跑向绒布妈妈,不管谁喂的他们;3、小猴子会拥抱、亲密绒布妈妈,如果没有绒布妈妈,小猴子就吓得蹲在地上,团成一团,战栗、吃手指、摇摆……4、如果小猴子和代理妈妈分别三十天,当被送回到代理妈妈身边时,绒布妈妈养育的孩子会飞快地扑向绒布妈妈,拥抱、亲热、高兴……,铁丝妈妈代理的孩子,只会找个角落蹲下来,冷漠.5、猴子孤儿一般都会出现吃手指、摇动的现象.当代理妈妈们养的小猴子长大后:铁丝妈妈养育的小猴子:1、冷漠、呆滞,类似于自闭儿童行为.2、所有的公猴子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未能有下一代.3、有18个母猴子自愿“结婚”了,有18个母猴子“强迫结婚了”.4、这36个猴子“结婚”的猴子,仅有20只生了小猴子.5、这20只生了小孩子的、铁丝妈妈养大的母猴子,有个极其笨拙地喂自己的孩子,有7个对自己的孩子视而不见,毫不理睬,有8个殴打、虐待自己的孩子,还有4个竟然杀死了自己的孩子!绒布妈妈养大的孩子基本上都正常地生活了……这个实验很残酷,历时三年,后来实验室被关闭了,哈洛因他的实验结果被授予美国总统科学奖.哈洛本人是个冷酷、残暴的人,他结合自己在的成长经历认为华生的理论是错误的,因为他的母亲在食物方面做得非常好,但是对他和冷漠,如有身体上的接触也是挨打,so,他萌生了做实验来推翻华生的观点想法……这个实验的结论是:母爱,缘于舒适性接触、摇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你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