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陶者》(宋)梅尧臣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编故事理解诗意,采用换词,补充等方法理解古诗的内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困苦的状况,了解封建制度下获者不劳,劳者不获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教学重难点:1、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
2、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师板书“者“字。
给者字找朋友,“作者、记者、读者”。
总结得出,“者”就是……的人。
2、师板书“陶”字。
问:我们在哪里见到过这个“陶”字,还记得陶瓷这个词语吗?那同学们来猜一猜,陶者是什么意思呢?3、师解释《陶者》课题陶:烧制瓦片,用黏土烧制成一片片瓦。
陶者:烧制陶器的人。
4、简单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由宋朝的一位大诗人叫梅尧臣写的。
他是安徽宣城人。
他写的诗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的疾苦。
5、看课文插图。
图上画了两件房子,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是两件怎样的房子?二、读准字词,感知大意。
1、范读,听清“臣、鳞、陶、沾、厦”的读音。
2、出示生字。
lín chén zhān鳞臣沾(碰到)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三、全班背诵诗。
1、全班背诵这首诗。
2、总结:在旧社会,那些剥削者从不劳动却能“鳞鳞居大厦”,而一年四季耕作的劳动人民却连遮风挡雨的小屋都没有,这是多么不合理啊!四、作业。
1、拿出作业本,写今天新学的生字词语。
2、完成练习册。
五、板书:陶者 chén(宋)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zhān十指不沾泥,lín lín鳞鳞居大厦。
池上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学会珍惜粮食。
3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初步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及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看古诗中的图片教师描述唐朝有一位诗人叫李绅他也是朝廷的一个大官。
有一年夏天他来到郊外的农村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田间干活不由得吟诵到教师范读古诗2.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悯农》。
板书课题认识生字“农”强调读准后鼻音。
齐读课题。
二、认读生字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合作互相读一读生字正音。
3.多种形式的读生字卡片检查认读。
4.再读古诗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三、诵读感悟1.下面让我们跟随着诗人一起到田间去看一看。
学生看书上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2.指导朗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齐读3.现在你和诗人就在田间你想对这位老农说些什么让学生跟随诗人一起去看看、想想就能很快理解诗句的意思读出的诗句也很有感情了4.是啊这么炎热的夏天老农还在锄禾他身上的汗珠直往下滴滴落在禾苗下的土地里多么辛苦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5.我们吃的米、面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三、四行诗。
指名回答。
6.是啊我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行。
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农民种田时的情景让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粮食。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诵读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诵读比赛还可以配上动作每组推荐一名代表。
1.分小组演读。
2.小组代表展示。
3.师生评议。
4.出示图片很多同学都已经会背了愿意一起来背一背吗全班齐背四、课外延伸读一读背一背。
悯农李绅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一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一年级国学经典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弟子规》中“入则孝”章节的基本内容,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尊敬长辈,与兄弟和睦相处。
3.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激发自主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弟子规》中的孝道观念。
教学重点:熟记“入则孝”章节内容,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
2. 学具: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孝敬父母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对孝道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弟子规》中“入则孝”章节的内容,分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兄弟和睦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孝道。
六、板书设计1. 《弟子规》——入则孝2. 主要内容:a. 孝敬父母b. 尊敬长辈c. 兄弟和睦3. 重点句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与兄弟和睦相处。
2. 答案示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会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尊敬长辈的意见,与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共同成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兄弟和睦的重要性。
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不深、运用不够的问题,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与运用2. 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与运用《弟子规》中“入则孝”一章的内容涉及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兄弟和睦等传统美德,这些概念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三章《诗词之美》。
详细内容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经典古诗的学习与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所选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国学经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欣赏。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登高、春天等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进而引入诗词的学习。
2. 新课内容学习(10分钟)逐一向学生介绍《静夜思》、《登鹳雀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诗词,讲解其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静夜思》为例,分析其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创作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诗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作者、韵律及意境。
2. 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重点、难点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并默写《静夜思》、《登鹳雀楼》、《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结合所学,创作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诗词。
2. 答案:(1)见教材。
(2)示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经典诗词,提高国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示例;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年级国学教案[合集5篇]
![一年级国学教案[合集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c39224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6.png)
一年级国学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一年级国学教案第一单元紧握,立身行事的罗盘第 1节礼貌风流美,文明大雅存教学目标:1.了解《弟子规》一书的作者及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能够诵读,能够明理,能够指导日常行为。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明白勤学好问、有所作为,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教师调动,激发兴趣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暇,更应努力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二、师生互动,共同参与1、导入新课2、范读本节课诵读内容。
3、教师讲解含义,学生理解内容4、学生诵读5、总结升华,神情寄语。
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凡事都要为自己立下一个规矩,这样就极有可能缩短自己和理想之间的距离。
6、学生交流自己理解后的感受。
7、诵读比赛第二节恭听父母言谨行子女道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2、初步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积累经典的兴趣,简单了解一些经典诵读的法。
3、在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些道理,了解一些生活礼仪及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并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
谈话引入、背诵“总叙”和“入则孝出则悌”二、学习新知。
《弟子规》让我们了解了很多的礼仪,今天,我们将学习《弟子规》中的恭和谨(一)初读,读准读通出示:《弟子规》恭前八句。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读。
(3)师范读。
(4)指名读。
(5)师生对读。
(6)齐读。
(二)诵读,感知大意1、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两句大意。
3、齐读。
4、诵读比赛第3节人间重亲情,天下贵孝义教学目标:1、培养诵读经典的能力。
2、通过讲解及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孝心。
一年级国学诵读教案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接触国学经典,培养他们对国学诵读的兴趣。
2. 通过诵读,使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学会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学内容1. 《三字经》选段: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2. 《百家姓》选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3. 《千字文》选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4. 《弟子规》选段: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5. 《大学》选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所选的国学经典段落。
2. 教学难点:理解国学经典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作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国学的魅力。
2. 游戏教学法:采用游戏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诵读效果。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国学经典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4. 分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本教案共需10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 教学步骤:第1-2课时:学习《三字经》选段,了解“人之初,性本善”的意义。
第3-4课时:学习《百家姓》选段,认识常见的姓氏。
第5-6课时:学习《千字文》选段,感受宇宙的浩瀚。
第7-8课时:学习《弟子规》选段,理解“首孝悌,次谨信”的道理。
第9-10课时:学习《大学》选段,领会“大学之道”的含义。
3. 作业布置:课后要求学生背诵所学内容,并进行家长签字确认。
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多样化的诵读方式:采用齐读、领读、对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国学经典的魅力。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分享心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 激励性评价: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兴趣。
4.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鼓励家长参与,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计划(精选12篇)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计划(精选12篇)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计划篇1一、背景情况: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经典诗文,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也是祖国的瑰宝。
在学校进行经典诗文活动,有利于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字熏陶,点燃学生热爱祖国古典诗文的热情。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任性自私,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地发展。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教学生做人。
《弟子规》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中国的孩子不能不读!《弟子规》主要阐述生活习惯、为人处世、求学治学等方面的礼仪与规范,特别注重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教育孩子怎么做人做事。
学习践行《弟子规》,能奠定孩子完美人生的.基础。
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琅琅上口,易学易记。
学习《弟子规》有利于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口和载体。
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活动为载体,学习、践行《弟子规》为重点,全面推动学生的发展,把班级建设成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班级。
三、总体目标1、通过学习、践行《弟子规》达到全体学生能背诵弟子规,用《弟子规》的要求来规范自已的言行,践行弟子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
2、探索培养学习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品德的新路子。
3、探索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途径,传统文化如何促进现代学生的成长。
四、学习践行原则要求1、以读促背,以读为主;以背为主,理解为助。
2、学习与践行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练习结合;学校与家庭结合。
3、以多层面、多形式的活动为载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行为。
五、主要对策:1、成立践行弟子规背诵比拼小组。
2、以弟子规文化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形成学习、践行弟子规的浓厚氛围。
使学生置身于此,无时不刻都能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
3、加强教师的培养,以使教师能胜任弟子规教学。
4、开展以《弟子规》为主题的各种活动,以活动促进学习。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独立自主地研究,结合课外资料和教材注释,正确理解XXX《秋浦歌》的大概意思。
2、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体悟同类诗的情味,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对比参读,初步感受XXX与XXX写作风格的区别。
4、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并能默写。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情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活动及过程:一、导入1、出示XXX的图片,回顾学生已学过的二十首XXX的诗,了解XXX的背景和生平。
2、介绍本节课要研究的《秋浦歌》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二、初读,了解诗意1、指名学生念一遍这首《秋浦歌》,指出其中押韵的韵脚和后鼻音的读法。
2、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图片,结合课内外的资料,让学生自己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3、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播放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这首诗。
三、探究,体悟诗情1、指出诗中表达的XXX的情感和使用的字。
2、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镜子前的XXX,思考为什么会有三千丈的白发,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这首诗。
4、让学生背诵这首古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悟。
板书设计: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研究XXX的《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XXX这位诗人。
请谁来介绍一下?接下来,我们要开始研究这首五言绝句。
请大家一起朗读一遍。
在读通诗歌后,我们需要了解诗歌的意思。
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呢?我们可以多读,借助注释、图片和其他资料,努力理解这首诗。
这首诗被认为是XXX的代表作之一,给读者带来了古雅闲淡的风格美。
XXX曾在《岘佣说诗》中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
它不需要强烈的语言来打动读者,只需要从容地下笔,淡淡地描绘,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久,无法尽兴。
2、请学生朗读一下这首诗,有没有感觉到其中的情感和意境?二、讲解1、解释“怀人诗”和“异地相思”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经典诵读教案《陶者》(宋)梅尧臣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编故事理解诗意,采用换词,补充等方法理解古诗的内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困苦的状况,了解封建制度下获者不劳,劳者不获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教学重难点:1、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
2、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师板书“者“字。
给者字找朋友,“作者、记者、读者”。
总结得出,“者”就是……的人。
2、师板书“陶”字。
问:我们在哪里见到过这个“陶”字,还记得陶瓷这个词语吗?那同学们来猜一猜,陶者是什么意思呢?3、师解释《陶者》课题陶:烧制瓦片,用黏土烧制成一片片瓦。
陶者:烧制陶器的人。
4、简单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由宋朝的一位大诗人叫梅尧臣写的。
他是安徽宣城人。
他写的诗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的疾苦。
5、看课文插图。
图上画了两件房子,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是两件怎样的房子?二、读准字词,感知大意。
1、范读,听清“臣、鳞、陶、沾、厦”的读音。
2、出示生字。
lín chén zhān鳞臣沾(碰到)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三、全班背诵诗。
1、全班背诵这首诗。
2、总结:在旧社会,那些剥削者从不劳动却能“鳞鳞居大厦”,而一年四季耕作的劳动人民却连遮风挡雨的小屋都没有,这是多么不合理啊!四、作业。
1、拿出作业本,写今天新学的生字词语。
2、完成练习册。
五、板书:陶者 chén(宋)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zhān十指不沾泥,lín lín鳞鳞居大厦。
池上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出示古诗《池上》(这首古诗是描写的儿童。
)二、读诗。
1.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古诗:《池上》(板书课题),这首诗大家都已经预习了,那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它的作者吗?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习花了很多工夫。
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
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写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3600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2.师: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学生先练读,老师再指名读,然后齐读。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3.师: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
(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
)师:《池上》这首五言绝句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生齐读,注意怎样运气。
)4.师小结:5. 指导朗读、背诵。
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小娃形象。
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试背。
四、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完成练习。
2.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池上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在理解古诗诗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引入:1、直接揭示课题《登鹳雀楼》(板书)2、解题:简介作者。
(板书:王之涣)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1)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诗句意思。
(1)、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本诗前两句写景,仅用十几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后两句借景喻理,深刻而贴切。
真不愧为千古传颂的不朽之作。
板书: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写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抒情所见教学目标1、学会诗中骑、振、蝉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写下来。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樾、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1、展示图片,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景色与动物?(牧童、黄牛、蝉…)2、导入作者生平介绍,板书出作者名字。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先生。
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清代诗人、诗论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
2同桌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3划出停顿,老师范读课文,点名朗读课文,读出诗句韵律感。
教师适当点拨,达到合理停顿,适时点出字词读音。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1自由朗读古诗,想一想诗中哪里是写静态的、哪里是写动态的?在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动态:骑、振,静态:意欲、闭口,看到:牧童、黄牛、蝉,听到:歌声、蝉鸣)2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3点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突然停止了前行不再高声歌唱。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七、板书设计所见(袁枚•清)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动态:骑、振,静态:意欲、闭口,看到:牧童、黄牛、蝉,听到:歌声、蝉鸣《悯农》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教学重点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借助画面,引入课题孩子们,我们今天吃的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出示挂图)图上画的是什么?齐读课题,解题义。
悯:哀怜。
悯农:同情农民。
二、教师范读,学生看书听读,注意听清楚每个字的读音三、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句,把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1、教师检查,注意指导读准“谁”、“知”、“辛”、“农”的读音。
2、你用什么好办法把这些生字娃娃给记住。
(1)注意区别“午—牛”的字形。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光字头)这个偏旁。
(3)鼓励学生用联系生活实际和“合一合”的方法记忆生字。
3、教师总结:平时注意从生活中、课外读物中积累词语。
四、再读诗句,注意读通顺、流利板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采用多种形式美读。
采用多种形式抽背。
这首诗告诉了人们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
《望庐山瀑布》教学目标:1、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过程:(一)音像点播,情境导入师引言:我们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有的是名山大川、奇松怪石、平湖飞瀑等。
而瀑布更是大自然的一大奇景。
(二)理解感知,精读悟境1、网络互助学习,理解诗义(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点击相应的字、词、句的链接,巩固诗义理解。
)2、网络录音操作,精读悟境再现庐山瀑布壮丽景象图及诗句,有情齐读古诗,用朗读体现诗句表现出来的美好意境。
3、交流:学了古诗,你有什么体会?(三)总结板书:《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宿新市徐公店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3、初步体味创作诗文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语境导入:同学们,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喜悦的,此时你脑海中有哪些关于春天的诗?(板书课题)2、释题:齐读课题,在这儿“新市”是地名,现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
那么“宿”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同学回答:住宿。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出示诗文内容。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全班认读“宿、徐、篱、疏、未”五个生字,学写“宿、徐、店、未、菜”五个生字。
(三)借助意象,入情入境1、我们常说诗情画意,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真想把这幅美景画下来,可又不知道该画哪些景物,怎么画?你愿意帮帮老师吗?(愿意)2、集体交流:你想画下什么,什么样的,从诗中哪儿知道的?(1)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画菜花,师画一朵,问:你满意吗?黄蝶,什么颜色?为什么?急走,你能表演一下吗?走,在古代就是跑的意思。
(2)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过渡:一心只忙着追赶蝴蝶的孩子,并没有留心周围的迷人春景。
(四)拓展延伸,创作诗文板书: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墨梅》一、教学目标:1.阅读本首诗。
抓住“淡墨痕”感知“墨梅”的特征。
2.抓住“清气”初步感知诗中“意象”和“情感、志向”之间的密切联系。
3. 初步学习借助“意象”读懂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古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从“清气”入手,弄清诗中“意象”和“情感、志向”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咏梅的诗,诗题叫《墨梅》。
(板书课题)1、作者,元末明初,王冕:字元章,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
这首《墨梅》便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上的题画诗。
2、想想“墨梅”是什么意思?(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
)(二)初读诗句,理解诗意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反复读,出韵律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借助“意象”,赏析《竹石》、《马诗》1.像这样托物言志的诗还有很多,比如《竹石》、《马诗》,我们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