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导学案

合集下载

狂人日记导学案

狂人日记导学案

《狂人日记》导学案(教师)(初备)主编:谢彩杰审核: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刻意义。

2. 体会本文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点:剖解狂人形象。

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其深刻意义。

教学难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

【知识链接】1、《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新青年》上,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

上一世纪20年代,华夏土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其口号是“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留日归来的鲁迅同样经受着时代思想的洗礼,最终不甘寂寞地钞古碑,开始了文学创作实践,用以延续自己“年轻时候做着的梦”,于是就有了崭新内容和形式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它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

第一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

2、鲁迅的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自主学习】1、字音廿三(niàn)青面獠牙(liáo)佃户(diàn)兜肚连肠(dōu)肥瘠(jí)面面相觑(qù)自戕(qiāng)细细嚼烂(jiáo)亲眷(juàn)接洽(qià)牵掣(chè)诅咒(zǔ zhòu)2、阅读小序,作者写的这段小序,对这篇小说来说,在写作上、内容上有什么作用?明确:(1)交代了“狂人”所患病症系“迫害狂”。

(2)交代了作者与“狂人”的关系,介绍了“狂人”的病症以及“狂人”的日记,说明了小说的形成及其篇名的由来。

(3)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供医家研究”,语带双关,从表面上看,是说把它写出来好让医生研究治疗狂人之症,而实质是要让有志之士研究我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弊病,探求改革社会,救治中华古国,拯救苦难的中国人民的道路。

《狂人日记》教案

《狂人日记》教案

《狂人日记》教案教案:《狂人日记》课时安排:2课时教材目标:1. 了解《狂人日记》的作者鲁迅以及其背景;2. 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复习鲁迅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2. 学生阅读《狂人日记》并做好书面笔记。

课堂活动:Step 1:导入(1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2. 提问:你们对《狂人日记》这个小说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它可能涉及的主题是什么?Step 2:个别学习(20分钟)1. 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和观点;2. 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并总结出小说的主要主题和思想。

Step 3:教师讲解(25分钟)1. 教师介绍《狂人日记》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 教师详细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Step 4:小组活动(2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他们选择小说中的一位角色进行深入分析;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角色的性格特点、行为和对社会的指责等。

Step 5:展示和总结(15分钟)1. 学生就小组讨论的内容进行汇报;2.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阐述自己对《狂人日记》的理解和观点;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鲁迅的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对《狂人日记》这部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加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引导他们批判性地思考和分析文学作品。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Step 1:导入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引入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回顾鲁迅的生平和思想,例如:“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对于社会现象常有犀利的分析和批判,你们还记得他的代表作品有哪些吗?”和“你们对《狂人日记》这个小说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它可能涉及的主题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并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教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对小说的背景分析、主题思想探讨、艺术特色解读以及重要语句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狂人日记》的背景,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掌握小说的主题思想,领会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3.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重要语句,探讨小说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封建社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封建社会对人的影响,引出《狂人日记》。

2. 背景介绍:介绍鲁迅先生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

3. 内容梳理:带领学生通读小说,讲解小说的重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4. 例题讲解:选取小说中的重要语句,进行详细解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讨论小说的现实意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狂人日记》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分析小说中的狂人形象,谈谈你对他的理解。

请举例说明小说的艺术特色。

作业答案:1. 《狂人日记》背景:小说创作于1918年,是我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

现实意义:小说通过对狂人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2. 狂人形象:狂人具有觉醒意识,对封建礼教提出质疑,但最终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走向疯狂。

3. 艺术特色:小说采用日记体,以第一人称叙述,具有真实感;语言辛辣、讽刺,富有表现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狂人日记》,让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位于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

详细内容包括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狂人视角的解析,以及对小说中反封建主题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狂人日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鲁迅独特的写作手法。

2. 分析小说中的反封建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刻洞察社会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狂人视角的深入理解,小说反封建主题的挖掘。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梳理,鲁迅写作技巧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教材,《狂人日记》文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生平简介,引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

2. 初读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狂人日记》,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3. 情节梳理:教师带领学生详细解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狂人的形象特点。

4.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深入讲解,剖析鲁迅的写作手法。

狂人的视角是如何展现的?小说中有哪些典型的反封建元素?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角度,分析小说中的某个细节,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狂人的视角出发,探讨小说的反封建主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狂人日记》2. 主要内容:情节梳理:狂人的变化过程写作手法:第一人称视角,讽刺手法反封建主题: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狂人视角的理解。

请从反封建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某个情节或细节。

2. 答案:狂人视角的理解: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强烈反感和批判。

反封建情节或细节分析:狂人对“吃人”的恐惧,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扭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主题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狂人日记导学案 鲁教版

狂人日记导学案 鲁教版

《狂人日记》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小说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以及狂人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掌握小说阅读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目标:在阅读中体会鲁迅对国家现状和民族前途的忧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走进作者】一、读懂题目:明确:1、《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4月第四卷第5号《新青年》上,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

我们知道,上一世纪20年代,华夏土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而其口号正是“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留日归来的鲁迅同样经受着时代思想的洗礼,最终不甘寂寞地钞古碑,在钱玄同的鼓动下开始了文学创作实践,用以延续自己“年轻时候做着的梦”,于是就有了崭新内容和形式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以及后来的集子。

2、鲁迅的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自读导学】请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概括小说的内容?明确: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作者回乡时听说一个朋友生了病,就顺路去看望了这个年轻人。

这个时候,朋友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病人的哥哥就向作者讲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作者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

在日记里,年轻的病人叙述了他在病中发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

这是在他生病之前没有发生或者不敢想象发生的现象,于是在极度的紧张和恐慌下开始疑神疑鬼,在梦魇中胡言乱语……作者在回去之后,通过自己的整理,就有了这本《狂人日记》。

2、梳理课文结构:明确:从结构上,这篇文章分为两个系统:(1)作为整理者的文言文题叙系统,在这里,交代了狂人发病的始末和这本日记的由来;(2)整理过后的白话狂人日记系统,这里记录了狂人在病中的种种独特的发现、思想挣扎和心灵感受。

高中语文选修(鲁人版)中国现当代小说 狂人日记 导学案

高中语文选修(鲁人版)中国现当代小说 狂人日记 导学案

狂人日记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刻意义。

2.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3.结合语境,揣摩体味小说中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语句。

教学重点目标1和2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导学基础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候.补(hòu)撮.录(cuō)衙.役(yá)宛.然(wǎn)B.青面獠.牙(liáo) 鬼鬼祟.祟(suì)食肉寝.皮(qǐn)面面相觑.(qù)C.牵掣.(châ)痨.病(lào)椽.子(chuán)接洽.(qià)D.刽.子手(kuài)簿.子(bò)劝勉.(miǎn)佃.户(diàn)解析:B项中“獠”读“liǎo”;C项中“痨”读“láo”;D项中“刽”读“guì”。

答案:A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___________了。

(2)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_________是关了一只鸡鸭。

这一件事,越教我猜不出底细。

(3)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___________的睁着怪眼睛看我。

(4)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同谋,早已___________。

老头子眼看着地,岂能瞒得我过。

A.妥当宛然吟吟接洽B.停当宛然呵呵接洽C.妥当宛然吟吟接触D.妥当宛然哈哈接洽解析:B项中“停当”指事情完成,并不代表事情完成好坏;C项中“接触”指刚开始谋面,还未谋划好;D项中“哈哈”指大笑,如仰天大笑,一般大笑时不会睁眼看人。

答案:A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不对?他们何以竟吃?!”B.我明白了。

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C.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D.“没有的事?狼子村现吃;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斩新!”解析:B项,句末的句号应换成感叹号,以表达狂人恍然大悟时的感叹。

《狂人日记》》精品教案(选修精品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精品教案(选修精品教案设计

《狂人日记》》精品教案(选修精品教案设计《狂人日记》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中《狂人日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小说背景、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以及小说主题探讨。

具体章节为:《狂人日记》全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解《狂人日记》背景和作者鲁迅文学地位,掌握小说基本情节,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对现实深刻批判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狂人形象分析、小说艺术手法解读、主题思想探讨。

2.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鲁迅画像和简介,引出鲁迅文学地位,为新课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狂人日记》,解小说情节和人物。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析狂人形象特点,探讨小说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以狂人形象为例,讲解如何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分析小说中其他人物形象特点。

6. 讨论交流:全班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探讨小说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狂人形象、艺术手法、主题思想。

2. 黑板右侧:小说情节、人物分析、鲁迅文学地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狂人日记》中人物形象,结合小说情节,探讨其主题思想。

2. 答案要求:要点明确,分析合理,文字通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鲁迅其他作品,如《Q正传》、《呐喊》等,进一步解鲁迅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价值与挑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涵盖小说背景、作者简介、文本解读和主题探讨。

《狂人日记》导学案

《狂人日记》导学案

《狂人日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刻意义。

2、过程与方法:剖解狂人形象。

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心理描写的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文的反封建意义【学习重点】剖解狂人形象。

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心理描写的特色。

【学习难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

【学习方法】合作、讨论、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知识链接:一、文题解读《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它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

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

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狂人日记》——现代白话短篇小说开山作,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笔名“鲁迅”首次出现于中国文坛。

二、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还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三、背景纵览小说发表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夜。

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了。

广大的农民依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阶级依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人日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
刻意义。

2、过程与方法:剖解狂人形象。

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心理描写的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文的反封建意义【学习重点】剖解狂人形象。

作品
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心理描写的特色。

【学习难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

【学习方法】合作、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2 课时
知识链接:
一、文题解读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它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

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 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

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狂人日记》——现代白话短篇小说开山作,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笔名“鲁迅”首次出现于中国文坛。

二、走近作者
鲁迅( 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
《故乡》等著名小说。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还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三、背景纵览
小说发表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夜。

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了。

广大的农民依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阶级依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

在这种形势下,鲁迅以他敏锐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示了彻底的反抗。

鲁迅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思考和认识,浓缩在一篇小说里,这篇非同凡响的小说,就是《狂人日记》。

四、XX名言
1、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2、时间就像海绵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3、时间就是性命。

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4、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5、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6、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7、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学习过程:
A 级学习任务
1.给加点字注音
廿三()青面獠牙()佃户()兜肚连肠()....
肥瘠()面面相觑()自戕()细细嚼烂()....
亲眷()接洽()牵掣()诅咒().....
2、“狂人”的怎样一个艺术形象?能不能把“狂人”改为“疯子”?你如何评价他?B级学习任务
3、“吃人”这个词是本文出现频率最高的。

本文提到了哪些“吃人”事例?作
者为什么选用这些事例?
4、“吃人”的涵义是什么?
5、《狂人日记》为什么在日记前加一则文言小序?
C级学习任务
6、文章结尾处,狂人发出了一声震彻心扉的呐喊:
“救救孩子,, ”这句话可以怎样理解呢?是吃人者太多,孩子在这样的社会中会遭遇被吃的可能,因此要求人们救他呢,还是有别的原因?
7、一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以拯救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新生活,我们的孩子在这个生活富裕的环境中几成“小皇帝”小“公主”时,有人又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呼声是无病呻吟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补充:
《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而引起了许多关注新文学的人们的注意。

而它的特别,主要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形式。

此外,作口中所带有的“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和新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寓热于冷”的凤格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所以,茅盾说:
当时“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

1.格式的特别。

在中国,以前没有日记体小说,只有笔记体和章回体小说。

笔记
体是“采风式”的,章回体是“说书式”的,它们在都采用第三人称,而日记体则全部采用第一人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表白。

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但从题目上,而且从整体形式上都借鉴了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

鲁迅在借鉴果戈理小说的同时,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得更为“忧愤深广”,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很好地表现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识,而且在艺术手法方面,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抛弃本国的小说传统,在以自我表白为主要特征的日记体小说中,仍然能很好地运用白描手法,极简明地通过语言和行为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2.独特的心理描写。

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

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

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3.采用了一些诸如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

第一节: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比喻黑暗的长久;第二节\' 古久先生的陈年流
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

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

读者通过作品中的这些关键性的词句所包含的象征、比喻、暗示的意义,通过联想可以体会到作品的实质内容。

作者既把狂人写得完全象一个狂人,而作为体现作者意图得艺术手段,他使读者的理解完全超越于这个手段,不仅构思颇见新意,而且结合得又天衣无缝,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4.借实行虚,以虚证实。

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

在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在人们头上的那个社会里,一切都已经习惯了,一切都视为当然。

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了惊心动魄的概括。

5.从创作方法上看,《狂人日记》主要采用的还是现实主义的方法。

这表现在作品重视典型环境的描写、重视细节的真实性、重视人物性格的统一性等方面。

我们在阅读中时,如果把狂人的“错觉”加以矫正,就可以发现,无论是路人对他的态度,还是何先生对他的诊断,都是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生活现象。

而“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甚至于“去年城里钉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
馒头蘸着血舐”(这个细节后来被作者用于他的另一篇小说《药》之中),确实是
“从来如此”。

《狂人日记》的现实主义精神,最重要的是念念不忘对封建道德的批判、对愚昧国民的同性和鞭挞。

在作品中,除了现实广义的方法外,象征主义也时常可见。

无论是“很的月
光”,还是“赵家的狗”;无论是狼子村的炒吃心肝,还是李时珍写的人肉可以煎吃,都既可以看作是现实主义的刻画,也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结合。

狂人的精神病状的描写是逼真的,而他的几乎所有语言又都是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

他的形象本身的象征意义则更为突出。

茅盾曾在1923年这样写道“这奇文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储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

”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就形成了一种“异样的风格”,即作品虽然一开篇就使人笼罩在阴冷的恐惧之中,虽然处处使人感到毛骨悚然,但是,作品中狂人昂扬的斗志,却不能不使人振奋,不能不使人觉得作者在冷峻的文字中还流淌着热烈的感情,还寄托着热切的希望。

概而言之,是鲁迅小说“异样的风格”就是寓热于冷。

《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作为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

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