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点思考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全国各地教育教学工作掀起了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语文教学表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行为都有重大的突破。
不过,当我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名词、新观点、新方法,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通过查阅各类工具书,让我对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了一些肤浅的理解。
一、语文的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实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二、语文的人文性《辞海》中“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粗浅地说,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注重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工具是基础,是载体,是表现方式和传承的基本途径;人文则是深层次的内蕴,是潜能,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观点、扩大视野、净化思想境界、完善心理结构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的统一体。
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是不存有,也无法存有。
反过来,没有语法规则的,没有语言规律的人文性也是不可靠的,是没有依附性的。
四、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要想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还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生活情况等多个方面来考虑。
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否则,就会走入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或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教学误区。
人的一生的几个学习阶段的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比重是有所不同的。
小学阶段应以“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它们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工具性是指事物被看作是一种工具,用来满足人类的需要和目的;而人文性则是指事物所具有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色彩。
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实践中常常相互对立,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它们需要被统一起来,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需求。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需要实现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科技是人类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满足人类需求和目的的功能性。
而文化则是人类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人文关怀和情感色彩。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可以使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人类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当科技与文化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
在当前新时代,我们更应该注重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科技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具有创新能力,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满足人类的需求和目的。
而人文人才则是推动人文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具有人文情感和关怀,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我们需要加强科技与文化人才的培养,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解与看法.doc

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解与看法11本文1皇姝玥1117034207 摘要:经过21世纪前10年的课程改革,人们渐渐认识并熟悉了工具性、人文性这两个词,对这两个词的概念也逐渐清晰。
我们知道,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怎样在践行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同吋兼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这是我们教育亟需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 统一在学《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这门课程的过程屮,我们通读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从中,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巾书上我们讨以了解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旨在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
而语文课程的人文语文性则意味着,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言语生命价值的过程,语文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言语生命的积极互动过程。
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定义上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在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言语智慧,还要让学生得到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滋养,让学生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
只有当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两者相得益彰时,我们才可以有力而全面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为什么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种特性是缺一不可的呢?我们知道,要想使学生掌握字、词、句并且对一篇文章真正的有所理解的话,就要使他们对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
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那么就绝不能停留在落实单纯的语言文字这一层面上。
我们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伉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偏重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祌的熏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似乎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倾向,那就是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我认为这两者在语文课程教育中都是不可取的!由此,我想提一下日本的语文教育。
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天光云影共徘徊”——说“统一”曾几何时,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的问题,引发过大家激烈的争论;而如何实现两者的统一,又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无疑,这种针砭时弊的提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
事实上,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就像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偏差;又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
对此,我有如下认识:1、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绝不能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落实这一层面。
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鲜活的文本之中,要使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绝对离不开对文本思想感情的领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不能自成体系,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蕴涵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之中,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教学来硬生生地以抽象的方式灌输人文性的内容。
3、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发挥语文课程应有的功能。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是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问“统一”说了千遍万遍,“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但是当我们欣欣然踏进语文课堂时,却在实际的操作中产生了几许疑惑,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何在呢?以下是两个有待反思的案例。
案例1:人教版第十一册《桂林山水》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
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
略谈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略谈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由此可见,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以工具性为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神所在,工具性以人文性为内在动力。
这就如同航船与船工,只有互相配合,才能成功驶向彼岸。
而阅读教学又是整个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支柱。
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在主动积极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去掌握语文这门工具的知识并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因此,阅读教学如何基于语言的学习,把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熏陶﹑滋养统一起来,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去关注和研究。
以下,笔者拟就课前——深刻钻研,挖掘文本中的闪光点;课中——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课后——拓宽延伸,沟通课堂内外的联结点三个方面,对本题作一略谈。
一﹑课前——深刻钻研,挖掘文本中的闪光点。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小学语文课文,饱含着浓郁的人文特色,每一篇文本范例,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这些作品或是抒发对祖国﹑对劳动人民﹑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或是反映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或是歌颂我国革命领袖﹑英雄人物伟大品格的;或是展示各族人民精神风貌的等等。
在这些课文中, 往往有一处或几处写得最为精彩,这些精彩之处就是文本语言的闪光点。
这些闪光点往往也是课文的情理意趣之所在,可谓语言中的精品,读来或酣畅淋漓,或精妙雅致,或优美生动,或韵味无穷。
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通过反复诵读乃至背诵这些语言文字, 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需要统一起来。
工具性是指工具或技术的使用和功能,注重实用性、效率和功利性;而人文性则强调人类的情感、智慧和文化。
如何统一这两者,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社会发展的双轮驱动。
工具的发展和使用,可以增强人类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提高生活水平。
工业革命让生产工具的效率大大提高,使得各种商品大规模生产并普及,人类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类解决了很多难题,比如医疗设备的进步拯救了无数生命,交通工具的革新缩短了地域和文化的距离。
工具性的强大作用无疑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人文性则是社会的文化和情感脉络。
它承载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通过文学、艺术和哲学等形式传达人类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
人文性也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标志,它赋予了我们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文性的重要性在于,它将人类发展置于更高的尺度上,超越了功利性,呼唤人们保持对人性、生态和自然的尊重和关怀。
并不是所有时候工具性和人文性都能统一,甚至有时会发生矛盾。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功利性和实用性,而忽视了人文情感的体现。
人们对政策、产业发展和个人利益的追求,使得环境、文化和伦理受到严重伤害,社会出现了“唯利是图”、“物化人性”的现象。
传统的人文精神有时也会影响到工具性的发挥,比如宗教和传统观念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发展停滞不前。
这种情况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我们需要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情怀的培养,使人们具备尊重、体谅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通过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的学习,培养人们的情感和智慧,拓展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社会的人文素养。
只有人文教育才能让人们明白,工具的使用不应该成为对人与自然的破坏,而是应当为了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和谐与文明。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就是由人类文化传统中所孕育的工具性知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既需要理解和欣赏人文性的内涵,也需要使用和掌握工具性的技能。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内涵人文性指的是语文学科所涉及的人类文化和艺术成就,包括文学作品、历史典籍、语言文字等等。
这些文化和艺术成就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这些文化和艺术成就的理解和欣赏。
与此同时,语文学科也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即它是一个使用语言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学科。
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说、听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技能不仅是学生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学生在各个学科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础。
二、如何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文本阅读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的文本阅读不仅是一种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声音、情感渲染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感受文本的情感、思想和艺术性。
通过体验文本的情感内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表达。
2.注重融合语言技能的文本教学。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文本为基础进行的,而文本也是语言技能的实践场。
教师可以在文本教学中融合朗读、听说、写作等各种语言技能,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实践性。
例如,可以通过课文朗读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通过听书、看图说话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写作任务来促进学生的写作技能提升。
3.注重文本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种语言技能的学科,还包含了传统文化的要素。
教师可以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观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工具性是指一种评价事物的标准,强调实用性和效果;而人文性则是强调人的尊严、社会价值和情感体验。
工具性的代表是科学和技术,它们追求实证和客观的知识,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改善生活。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改变和进步,如医疗技术的先进化、互联网的普及、交通工具的改善等。
这些工具的出现和使用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过度强调工具性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
一方面,工具性对人的视角过于狭隘,将人们视为工具的使用者和实现者,忽略了人的情感和主体性。
过度追求工具性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功利化,人们更关注实际利益而忽视了情感的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的关系会变得紧张和脆弱。
相比之下,人文性强调人类的尊严和价值,关注人的情感、经验和社会交往。
人文性的代表是人文学科和艺术,它们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情感和意义的体验。
人文学科的发展能够促进人的自我理解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艺术的创作则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意义的体验,提供心灵的寄托和启迪。
过度强调人文性也会带来问题。
一方面,人文性可能导致主观性和相对价值的强调,使得人类社会的规范和标准变得缺乏客观性和一致性。
过度强调人文性可能会让人们过分沉溺于情感世界而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现实利益的考虑。
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是建设一个良好社会的必要条件。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意味着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也要关注人的情感和尊严。
在社会政策和规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人的需求和情感体验,使社会发展的路径更符合人的利益和价值观。
在教育方面,除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和技术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人际交往和道德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在个人层面,工具性和人文性也需要统一起来。
个人需要拥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在工作和生活中,个人需要保持社会责任感和情感素养,关注他人的利益和福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一点思考台山市第一中学黄珍巧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句话,近十年来对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语文课堂从教学目标设计到语文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伴随变化而来的是语文教学出现的诸多问题,以及很多人对语文教学将何去何从的疑惑和思考。
“工具性与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统一?这个问题是我参加工作几年来一直思考的。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谈谈自己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理解,以及对语文课堂如何才能统一二者的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统一《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有关语文性质的论述是这样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提法,打破了一直以来的“语文是重要的工具”的说话,成为新课标以及教学大纲中最引人深思的一个关节点。
这个提法因涉及语文的基本特点,故从课程目标到教学方式都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了一线教师和专家们的广泛讨论。
由新课标引发的对语文科目的从新审视,对新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的探讨,我们并不陌生,十几年里各种论证分析,浩如烟海。
然而,作为一名新教师,这又是个不可绕开的教学问题,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1.语文性质的新提法对教学的影响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从表达来看,二者孰轻孰重本无明确指出。
然而,从部分教师的课堂设计看,却偏重于“人文性”并以此为“潮流”。
在《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一书中,严华银先生就列举了多个教学案例,而回顾现实生活,这样的情况也时常可见。
偏重“人文性”主要体现为:一、教师在教学策略上有意淡化文章词句篇等基本知识,突出文本的思想涵,更甚者,将文章作为引子,拓展延伸至政治、伦理等社会层面的问题;二、在教学方式上,打破原来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文章思想涵进行探讨。
淡化的教师角色与学生的主动性往往让人为之动容。
然而,这样的教学策略及方式,表面上摆脱了传统课堂的枯燥乏味,但实则隐藏着很多必须面对的问题。
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是学生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比如,自新课标出台、课改后,语法淡出了初中的语文课堂,学生到了高中后连最基本的词性、句法都茫然无知。
这不但影响了学生对词、句准确性的判断,而且也导致大部分学生在作文中误用词语、错句连篇的现象。
另一方面,初中语文课堂的讨论,似乎也没办法帮助学生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比如论述文的阅读,由于不懂得把握篇章结构及对文章章节中心的写作技巧的无知,很多学生无法快速阅读,这直接影响了答题的速度和质量。
当然,如果完全忽视“人文性”,单纯地进行词句篇章的知识讲解,课堂未免过于单调乏味。
如此一来,课堂虽有知识,但恐怕效率不高。
这是新课标及课改前很长一段时间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或许这也是课改的原因之一。
2.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述两种情况,无论是把语文作为纯粹的工具,还是偏重语文的“人文性”。
主要的原因是对“工具性”“人文性”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误读。
对“工具性”的理解较为狭隘,把语文课理解为单纯的语法、修辞等知识灌输课;而对“人文性”则泛化理解为文化、政治、伦理道德等。
此外,“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则被理解为对传统注重“工具性”的教学理念的否认。
因此,在新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特别是课程目标加了第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之后,很多人在语文课上淡化语文知识,片面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比如,在本人参加的合作学习培训过程中,我以承志的《汉家寨》为例设计合作学习。
因为文本本身的特点,在文本本身的解读之外,我加入了伊斯兰教教义教规的相关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承志坚守的本源。
指导老师在我的设计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认为我应该加多一个合作学习的环节,以达成培养学生“世界公民意识”的目标,主题是“不同宗教在当下环境如何和平共处?”对于老师的提议,我思考良久,由初始的诧异、新奇变成了疑虑。
文本解读课,是否应该为达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而偏离文本本身?同样,是不是三维目标中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就必须在课堂上以之为“最高准则”?是不是一堂不设计“价值观”树立的课就是失败的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课?而“人文性”竟然已经泛化到如此程度?钱理群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中的一段话正是对这种状况的一针见血的分析,更是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最好注解:这些年,针对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机械灌输知识条文的弊端,我们比较强的教学中的“感悟”、“理解”与“兴趣”,但确实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必要的知识的讲授,基本能力的训练,语言材料的积累与习惯的养成。
这里,还有一个或许是更为根本的问题:语文教育改革最终效果应该体现在哪里?衡量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最基本的标准是什么?我想,是要表现为每一个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实实在在的提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审美力的实实在在的提高,从而达到人的精神的实实在在的成长。
1根据钱理群先生的表达,“工具性”可简单理解为“语言文字具有表达思想,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功能”,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如何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他人,又如何利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
具体表现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实实在在的提高”。
而“人文性”不能与“思想性”对等,它应该是指语文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这里的“人文素养”具体就是“感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审美力”。
并且,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要“因地取材”的,不同的体裁,不同的文章,或重感悟力,或重理解力,或重想象力,或重审美力,不可一概而论。
3.如何在教学中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实,教学过程,“工具性”被淡化“人文性”被泛化,除了误读的原因之外,还因为课堂“趣味性”的问题。
词句篇、语法、修辞等能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知识相对而言较为枯燥。
这长期以来造成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厌倦,老师困扰等问题。
因此,“人文性”的提出,如同一根救命稻草,被过分利用在改变课堂气氛上了。
由此推测可见,“工具性”等同“知识性”同时带上了枯燥1转引自严华银:《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讲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的烙印,而“人文性”的提出本意是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意成为了解救“枯燥困局”的良药。
那么是否注重“工具性”就会枯燥,泛化“人文性”才能让课堂活泛起来?显然,很多人都在无意中把这两组概念对等、偷换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本质上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那么下面举一个案例,探讨如何才可以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如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增加知识趣味,摆脱枯燥。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很美的诗,诵读可让人痴迷,每一句诗都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人沉浸在康桥的美景之中。
这首诗美,不是因为它的“思想性”,而是因为它语言运用的“出神入化”。
如果单纯分析“情感”,或深挖到“康桥”这一意象的具体位置、文化意义、历史价值,就会走上泛化的“人文性”解读的歧途,课堂会新奇有趣,但它将会是历史的文化的,而不是语文的。
而如果从诗句的修辞、诗的结构来解读,尽管可加上朗诵调节课堂气氛,估计也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感受这首诗的美,但不知其所以美。
这是一首几近完美的新月派代表作。
我认为,应该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含蓄与直白的语言表达不同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力、感受力。
又因为这首诗本身的特点,可运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阅读徐志摩早期诗作《康桥再会吧》,反复诵读,感受并分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同样写康桥美景,《康桥再会吧》和《再别康桥》的表达方式差别非常大:在你妩媚河身的两岸,此后清风明月夜,当照见我情热狂溢的旧痕,尚留草底桥边,明年燕子归来,当记我幽叹音节,歌吟声息,缦烂的云纹霞彩,应反映我的思想情感,此日撤向天空的恋意诗心,赞颂穆静的晚景,清晨富丽的温柔;听!那和缓的钟声解释了新秋凉绪,旅人别意,我精魂腾跃,满想化入音波,震天彻地,弥盖我爱的康桥,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听自然音乐,哺啜古今不朽——强半汝亲栽育——的文艺精英;……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最难忘骞士德顿桥下的星磷坝乐,弹舞殷勤,我常夜半凭阑干,倾听牧地黑野中倦牛夜嚼,水草间鱼跃虫嗤,轻挑静寞;难忘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淹没了寺塔钟楼,长垣短堞,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难忘茂林中老树纵横;巨干上黛薄茶青,却教斜刺的朝霞,抹上些微胭脂春意,忸怩神色;难忘七月的黄昏,远树凝寂,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捕捉;难忘榆荫中深宵清啭的诗禽,一腔情热,教玫瑰噙泪点首,满天星环舞幽吟,款住远近浪漫的梦魂,深深迷恋香境;难忘村里姑娘的腮红颈白;难忘屏绣康河的垂柳婆娑,娜娜的克莱亚,硕美的校友居;……由上面节选的容可见,《康桥再会吧》采取了独白式的抒情,对康桥的美景,进行了细致绵密的铺排,从诗歌可以感受到诗人下笔时心汹涌澎湃的情感,这种情感以这样的方式赤裸裸地呈现在诗歌中,引起读者的共鸣!从情感本身而言,表达是到位的,然而从创作的角度看,这首诗相对而言是稚嫩的。
和《别康桥》一对比,学生定能感受到两者共同的情感和迥异的表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出发,含蓄的诗歌总是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从现代诗的发展来看,可以更好地理解新月派诗歌理论中的“三美”原则,“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诗歌除了要以丰沛的情感做支撑之外,还应注重外在的韵律、画面感和句式。
同样是写康桥美景,同样抒写对康桥的爱,《再别康桥》以整齐的句式,四句一小节,每节二四句基本押韵,朗诵时韵律所产生的美感是《康桥再会吧》没有的。
在容上,挑选最耀眼的景物作为意象,诗歌不单纯写实,在实景之中融入诗人的幻想,描绘出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
在这点上,它与《康桥再会吧》最大的不同是没有用细致绵密的铺排把所有的美景都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诗歌本身充满了梦幻般的色彩,留给了读者美好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