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鞋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鞋子发展史

中国古代鞋子发展史
中国古代鞋子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人们穿着简单的草鞋和皮靴。
随着社会的发展,鞋子的样式和制作方法也不断改进。
在商周时期,贵族们开始穿着绣有各种图案的绸缎鞋。
到了唐代,鞋子的种类更加丰富,有履、靴、鞋、绣鞋等多种款式,还有专门为宫廷舞蹈设计的花鞋。
宋代时期,鞋子的制作工艺有了更大的提升。
制鞋师们开始使用麻绳、棉布等材料,并采用糖鞋法、扣鞋法等先进的制鞋技术,制作出了更加精美的鞋子。
明清时期,鞋子的样式和材料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皮革、绸缎等高档材料成为了制作鞋子的主要原料,而且鞋子的款式也更加多样化。
现代,鞋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中国古代鞋子的发展历程依然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的。
- 1 -。
中国古代鞋子PPT课件

26
• 明代的鞋主要在《金瓶梅》中有众多描绘 鞋子的描写,充分的反应了明代后期社会 生活,我们可以从中窥视到人民心理上的 审美观念以及当时服饰民俗的一些历史知 识。
27
清代瓷鞋
28
29
清代高底鞋,俗称花盆鞋
30
• 明清两代,裹脚之风尤为盛行,汉族女子 们以穿弓鞋为多,而满族妇女则不缠足。 大清入主中原后,受汉族文化影响,裹脚 之风有增无减。尽管满族的女性从不裹脚 ,但根据普遍的审美标准,大脚绝对不是 漂亮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满族女性便 发明了一种高底鞋,将脚藏在衣群里,不 会轻易显现出来。
汉代贵族死后鞋穿金缕玉履,配套 金缕玉衣。
13
魏晋、南北朝 (公元280---公元585)
北方民族常用的靴子相继在中 原流行。
靴子一般以兽皮为面料,男女 通用。但不能作正式礼服使用, 穿靴不得入殿。
当时最盛行的是木履和丝履, 木履即用木料制成的鞋,亦称木 屐,上至天子,下至文人、上庶 都穿木屐,屐为木底下装前后两 个齿的鞋,便于在雨水泥地中行 走。
24
宋—辽时期褐釉靴
25
明、清时代 (公元1368---公元1911)
明代恢复汉唐时期的服饰 鞋履,百官上朝穿与唐相同 的靴履,除皮革制作外,也 有毡、缎等织物制成。但必 须染成黑色,俗称“皂履”。 鞋底用木头做成一定厚度, 外涂一层白粉,因而又称 “粉底皂靴”。民间女子仍 以三寸金莲为俗,此时出现 高跟缠足鞋,一般跟高达4~5 厘米。
马家窑文化----出土的一件氏族时期的陶器上有一 穿有鞋尖上翘的鞋子。
四坝文化---------彩陶人形壶上的一女子穿着一双 尖头大鞋。
9
• 楼兰出土的一双羊皮女靴,据专家考证距今为 3880年,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年 代最为久远的靴子,具有“世界第一靴”的美称。
皮鞋发展简史

皮鞋发展简史鞋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产物之一,我们的祖先以渔猎为生,食其肉而用其皮。
为御寒保暖、防止异物、野兽的侵袭和机械磨损,他们逐渐学会了用动物的毛皮制作鞋靴、衣帽、帐篷等生活、生产用品。
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生皮的易腐烂性和易变硬性,并渐渐学会了处理兽皮的多种方法,以及用其他材料做鞋的经验。
我国制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在黄帝时代,大臣于则就用皮造履;商周时期,宫廷内就设有金、玉、皮、工、石五种官职。
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孙膑与魏国将军庞涓原为同窗好友,后各伺其主,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借机将孙膑的膝盖骨挖掉,孙膑设计并让人制作了类似现代的高腰靴,穿上后可坐车指挥战斗,孙膑设计并打败了庞涓,有后人尊称孙膑为制鞋业的鼻祖。
皮鞋业伴随着制鞋的发展而发展。
17世纪后期,由于制鞋和制鞋机械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制鞋业由手工作坊向大规模工厂生产的转变,出现了线缝工艺长足发展的局面。
18世纪下半叶,英商将鸦片、皮鞋等带入中国、日本及捷克商人在广州、沈阳、天津、武汉等地分别开设制鞋工厂。
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皮鞋业的快速发展。
20世纪50和60年代左右,高分子合成材料工业迅猛发展,使制鞋工艺中出现了胶粘、硫化、棋压、注压等工艺方法。
我国分别于1956、1957、1965和1968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脚型测量,制定了统一的鞋号和鞋靴尺寸系列,推动了我国制鞋业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的步伐。
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制鞋业特别是皮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
在设计方面,运动学、生理卫生学、矫形学、微生物学,现代高科技技术的相互渗透日益广泛;大量的新材料的出现又进一步促进了制鞋工艺的进步和产品性能的改善,在生产加工技术方面,各种高科技手段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涌现了许多现代制鞋工厂和许多皮鞋品牌。
上海、温州、泉州、惠东、东莞厚街等都是我国皮鞋工业相当发达的地区。
国外方面,皮鞋工业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的欧洲,首推意大利,在国际久负盛名,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多年来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制鞋后期,技术先进、品种新型。
鞋子的历史变迁

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减少过度包装,未来鞋子将更加注重减少浪费和资源消耗。
个性化定制的趋势
个性化需求
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需求的增加,未来鞋子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定制,满足不同消费者的 独特需求。
定制化服务
通过数字化技术和3D打印等技术,未来鞋子将提供更加便捷的定制化服务,实现快速 生产与交付。
05 总结
感谢您的观看
在这一时期,鞋子逐渐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同阶层的人们穿着不同材质和 款式的鞋子,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同时,鞋子的款式和颜色也逐渐丰富起来 ,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木屐和皮靴的出现
木屐和皮靴的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鞋子也逐渐 演变出更多的款式。木屐是古代中国 和日本等国家特有的鞋子,通常由木 板制成,形状扁平,适合在室内穿着。 皮靴则适合在户外穿着,能够更好地 保护脚部和腿部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舒适与功能的权衡
随着人们对舒适度和功能性的需 求增加,鞋子在设计和材料上不 断创新,以满足不同场合和需求, 这体现了人类对生活质量追求的
提高。
鞋子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展望
个性化与定制化
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定制化的鞋子将更加受 到青睐,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脚型和穿着需求进行 定制,提高舒适度和满足感。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鞋子制作材料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 和环保性,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推动循环经济的 发展。
智能技术与高科技的融合
未来鞋子可能将融入更多的智能技术与高科技元素,如智 能传感器、芯片等,提高鞋子的功能性和舒适度,满足更 多元化的需求。
THANKS FOR WATCHING
鞋子历史的启示
鞋子的历史ppt课件

使用环保材料和可持续发展的材料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同时也可以提 高鞋子的舒适度和耐用性。例如,使用天然橡胶、有机棉等环保材料可以减少对 环境的污染,同时这些材料也可以提供更好的透气性和舒适度。
个性化定制的鞋子
总结词
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个性化定制的鞋子将成为未来市场的重要趋势。消费者可以根 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来定制鞋子的颜色、材质和尺寸等。
01
草鞋
草鞋是古代中国人常用的鞋子,通常由稻草或麦秸制成,适用于农耕和
日常生活中穿着。草鞋轻便、透气,是贫苦农民和体力劳动者常穿的鞋
。
02
布鞋
布鞋是用布料做鞋面,再用麻线等材料缝合而成。布鞋的舒适度和保暖
性都比较好,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穿着。在古代,布鞋是士大夫阶级和
知识分子常穿的鞋。
03
缎面鞋
缎面鞋是用丝绸或缎子做鞋面,再配以皮革或木材鞋底制成。这种鞋子
现代的鞋子设计已经不再仅仅是满足舒适度和保护脚部的基本需求,而是要与时尚相结合,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科技的进步也为鞋子带来了更多的功能,例如智能穿戴技术、3D打印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让鞋子更加个性化 、舒适、便捷。
绿色环保的鞋子材料
总结词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环保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议题。在鞋子行业 中,使用环保材料和可持续发展的材料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非洲部落的鞋子
• 部落鞋:非洲部落的鞋子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功能。例如,一些 部落的鞋子会用动物的角或者牙齿装饰,寓意着力量和勇气。 还有一些部落的鞋子会用鲜艳的颜料涂染,代表着不同的部落 文化。
美国西部时期的鞋子
• 马靴:美国西部时期的马靴是一种经典的鞋子款式,通常由皮革或木材制成。马靴具有较好的保暖性和防护性,适合骑马 和行军打仗时穿着。同时,马靴也是一种时尚的象征,被许多西部电影和电视剧所采用。
中国古代鞋的演变

民国时期
第三十九页,课件共42页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小脚放足,脚得 到了放宽,女人们的裹脚 布去掉以后,脚都不同程 度的长大了,他们的鞋也 随之增大,但基本做工还 是相同的。
绣花鞋是我国千年不衰的民族鞋饰, 在不同的历史年代绣花鞋反应了该时 期的人文,民俗和风情。此双绣有“ 婚姻自主”的绣花鞋,反应了辛亥革 命以来反对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由 的历史写照。
第三页,课件共42页
历经数千年的积淀,我国古代鞋履艺术不 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伴随着中华文 明发展的步伐,烙上了各个时代文化的印记 。在旧石器时代,我国便出现了用兽皮制成 的“裹足皮”用于御寒,此时的人类制作鞋 的雏形仅仅对出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因 此,可以涉及审美文化研究的不多,但却为 此后鞋履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进 入农耕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活 的富足,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 此,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了通过审美获 得艺术价值的诉求,相伴而生的审美观念也 同时出现。
第十页,课件共42页
春秋战国第十一ຫໍສະໝຸດ ,课件共42页春秋战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成语,出自春秋末老聃 所著《老子》六十一章。一直沿用至今,用来比
喻大的事情要从第一步做起,事情的成功都是由 小到大逐渐积累的。人要走路,必须要穿鞋。鞋 是人们为了保护脚部免受带棱带刺的硬物伤害、 便于行走和御寒防冻而穿用的兼有装饰功能、卫 生功能的足装,这是不言而喻的。鞋子虽然只占 人们服饰的很小部分,而且处于不受人注目的“ 最下层”,但其作用非同小可。由此可见,鞋在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
第五页,课件共42页
远古时代
第六页,课件共42页
旧石器时代
原始人类以各种简单的石制工具捕获动物 。在得到动物后,就带到自已的洞穴里, “食其肉而用其皮”,这就是历史上“茹 毛饮血”、“食草木之实,衣禽兽之皮” 的猿人时期。为了不受外界的气候条件以 及地面条件的影响和威胁,他们不仅制作 兽皮衣来抵御风寒,并且知道用兽皮来保 护脚,也就是用兽皮简单的将脚裹住,达 到不受冻,不被刺伤的目的。
中国鞋子的发展史

中国鞋子的发展史中国鞋的发展历史: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约4千年前)中国的先民用草、麻、葛编织成履。
鞋的称谓很多,有屦、履、舄等。
其中以舄最为显贵。
在中国,鞋的形象最早见于氏族社会时期的彩陶。
现存最早的鞋是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一双用皮缝制的鞋。
自商周时期起,鞋的穿着均有制度。
如汉代,祭服穿舄,朝服穿靴,燕服穿屦,出门则穿屐。
至唐代,官民都可穿靴,只是式样略异,女子流行软底透空锦靿靴。
汉代(前206年-公元23年)布帛鞋的鞋头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称之为双尖翘头方履;汉代,翘头鞋开始有伏虎鞋翘,用布料编织做鞋带子,用锦料做装饰。
魏晋时期(公元220年-公元316年),一般鞋的前端织有双兽纹饰,配色和谐,鞋式优美;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流行穿屐,所谡屐,指有木齿的鞋,它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的鞋履款式主要也表现在鞋翘上,晋有凤头履、云头履,梁有分捎履、立凤履、琴面履,陈有玉华飞头履,西晋有鸠头履、歧头履,均为翘头形制。
唐代的翘头履多以罗帛、纹锦、草藤、麻葛等面料为履面,其履底薄,履帮浅,较轻巧便利,翘头做成凤头、虎头等样式。
第一双现代皮鞋,从不分左右脚的“直脚”鞋子,演变为分左右脚的鞋子,这是中国制鞋技术的一大发展。
从此,中国现代皮鞋生产逐步得到了发展。
沈炳根1876年筹资在上海永安街开设了中国第一家现代皮鞋工场,带了不少徒弟。
由此制造皮鞋的技艺便传播开来,上海逐渐形成了皮鞋行业,上海许多老工人,不论识与不识,一提到沈炳根,大家都肃然起敬,称他是中国现代皮鞋的“祖师”。
中国鞋的分类:古鞋的种类以对材料来分,有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
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布鞋成的鞋。
中国古代的鞋主要有屦、舄、屐、靸等。
屦,有麻屦、葛屦、皮屦等。
麻屦最常用,以麻绳编成,编时边编边砸,使之结实。
葛屦穿于夏天,皮屦穿于冬天。
皮屦即早期皮鞋,另有革履、韦履之称。
鞋的发展历史

造成“东鞋西移”的原因主要是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和开拓西部市场。西部地区提供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牛羊猪等 生皮资源,长期以来这些生皮被长途运输到东部沿海地区加 工成皮革,然后再输送给东部的皮鞋生产企业。这种“皮在 西、鞋在东”的状况不符合市场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 对于制鞋企业来说,增加了生产成本。“东鞋西移”则可有 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此外,“东鞋西移”有利于企业开拓西 部市场。
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亚洲从单纯的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经济, 其产品遍布世界各地。在过去,如果鞋的质量是一个困扰亚洲鞋业的难题, 现在,即使是最挑剔的顾客所要求的国际质量标准亚洲也能做到。
亚洲地区所生产的鞋产量占世界些产量的70%,每年约80亿双,权威 人士预测,这一份额还有可能进一步增长。
目前全球鞋业的出口,仅中国大陆及越南两地维持正向成长。其它地 区都是衰退的局面,其中从中国大陆出口的鞋产品数量,约占全球总出口 量的53%,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鞋的“制造基地”。
2、中国鞋业现状
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皮鞋业平均每年23%的增长率,大大高 于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近年来,中国每年生产各种鞋60亿双,占世界 制鞋总量60%,是世界最大的鞋业制造基地。中国又是世界第二大鞋类 消费市场,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2%,仅次于美国。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 的鞋类出口国,鞋类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3%以上。目前中国的制鞋 产业中大约有20000家中国皮革企业和160万国内从业人员。国内鞋类 总量的85%为中低档品,而大多数中高档鞋品均从国外进口。
2、产业迁移:制鞋行业的主旋律
世界制鞋中心的转移实际有规律的,早期制鞋中心在意大利、西班牙; 80年代转移到制造成本相对低廉的日本、台湾、韩国等地;90年代又转移 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广东、温州等地。从1996年起,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鞋类 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衣,足衣”之说。
Page 2
所谓“足衣”,即指鞋与袜。鞋是人们服饰的组成部分,在
服饰穿着上起着“画龙点睛”的装饰效果。
鞋,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因地域、气候、民族不同,加之政 治经济的影响,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这些看上去 只是横着的英文“L”型的鞋样,通过历代人们的智慧不断地发展 创新,可以随心所欲地生产出成千上万个花色品种来,而这种发 展,正是鞋文化的发展。那些做工精细,色彩艳丽,花样繁多的 一双双鞋子,无不充满着美的魅力,值得我们去欣赏它、收藏它 、研究它。
Page 14
清代宫廷男布鞋
清代宫廷男布鞋造型粗犷,短鞋口、双梁,配以花纹,秀长而 不失阳刚之气。
Page 15
清代花盆底鞋
满族妇女喜欢穿长袍,行走不便,便在鞋底上加上高底。鞋底上宽下
圆,形似花盆,因此而得名。这种花盆底鞋为木头底,上面裹一层布,鞋
底制成马蹄状,所以又叫马蹄底鞋,走路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传说满 族穿上这种鞋可以驱蛇虫,蛇虫听到走路的声音,就会远远的避开。另说
Page 3
人类最初的鞋(原始时期)
这是仿制品,它反映了远古居民兽皮裹 脚的原始形态。数十万年以前,人类为 了保护脚部不受伤害,已学会了用动、 植物的皮或茎裹脚。特别是皮革之类的 东西是狩猎以后得来的剩余产品,因为 它的质地坚韧耐磨,防寒保暖,所以被
用来当作服饰和"鞋袜"穿。
Page 4
革鞋(原始时期)
妇女穿长裙,花盆底鞋可使身体增高,便身体更加修长,另外由于鞋的特
殊造型,女子走路双手臂前后摆动幅度较大,身材更加婀娜多姿。
Page 16
Page 17
清代洞房婚鞋
这双粉红色的"三寸金莲"是进洞房时新娘的婚用鞋,鞋内藏有春画
,是对新婚夫妇的性教育,也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用鞋作为性爱的传导
工具。在洞房花烛夜时,用睡鞋进行婚前性教育,是中国生育文化中的一 大发明,表达了父母期望"早得贵子"的迫切心。
国鞋文化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改革实践。战国时,各国战争频繁。赵武灵 王首先引进北方民族和西域少数民族所着的胡服,战士们穿短衣、着裤 、着马靴,作战十分灵活。于是赵国逐步放弃车战,改用骑兵战术,终 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靴的出现,是我国鞋史上的一个伟大里 程碑。它变穿舄穿履而改着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军事生活、政治 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从此,皮靴不仅成为我国各朝代的军事用鞋,同时 传入民间,演变为生活用鞋。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鞋饰。
Page 18
Page 19
木制金莲鞋
这双木制"三寸金莲",红底子 ,黄色花纹。这双鞋的上面用两只 小圆木塞住,可做欣赏用。也有人 作贮存器,将自己喜爱的小物件放 进去贮藏。
Page 20
铜制金莲鞋
白铜"三寸金莲"鞋是以白铜为原料的工艺鞋,小巧精致,上面有刻花。
Page 21
清代瓷鞋
中国鞋文化的时尚演变史
广东白云学院
陈佳球
由NordriDesign™提供
鞋文化演变史:
鞋,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因地域、气候、民族不同,加之政治经济 的影响,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鞋,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远古年代先人 们用兽皮、树皮裹足,到今天繁花似锦的各种鞋式,走过漫长发展的路 程。鞋由实用性发展到既讲究实用,又要求美观。古代就有“上衣,下
帝见后,非常喜欢,就下旨召见吴月娘近身,想看看缠足。吴月娘等侍
臣走开,慢慢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花"刀刺向炀帝,炀帝一闪身, 被刺中手臂,炀帝随即拔刀向月娘砍去,月娘自知事已败露,便投河自
尽了。炀帝回宫后下了一道圣旨"女子再美,裹足者不选"。但民间为了
怀念吴月娘,都纷纷裹起脚来,以示纪念。
Page 11
这是一种原始态的成型鞋,又 叫“摺脸鞋”,由“裹脚皮”进化 而来。此鞋帮底不分,易做易穿, 能适应不同气候和环境,并一直在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和山区百姓中 流行。鞋材常用马皮、鹿皮和狍皮
。
Page 5
最为古老的原始木履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我国迄今为止, 最为古老的原始木履。板上有五个
洞,作为系绳之用。1989年在浙江
省慈湖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遗 址发现。出土时一只已腐烂,另一
只比较完整。据考古学家运用C14
测定为5365士125年前的遗物。这 虽是仿制品,但再现了原始木履的 形制。
Page 6
"胡服骑射"(战国)
这是工艺品。战靴上的蟠缡纹是典型的战国纹样。此仿古品的形制
,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革时从东胡族引进的皮靴。"胡服骑射"是我
史学界一般认为金莲始自五代南唐。李后主令宫女睿娘用帛缠足成弓状
,在金制莲花台上跳舞,故称"三寸金莲"。后从宫廷到民间,形成妇女 纤足以小为美、为贵的民俗。建国后已绝迹。它的精细工艺,作为历史
Hale Waihona Puke 进入博物馆。Page 10
民间有个传说,隋朝炀帝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去运河游玩,不想 用男丁,而改用百名美女为他拉纤,一位铁匠的女儿吴月娘被选中。吴 家父女非常痛恨炀帝,准备借此机会刺杀炀帝。吴父专为女儿打制了一 把三寸长、一寸宽的莲花瓣刀。吴月娘将刀用布裹在脚底下,同时把脚 也尽量裹小,又按裹小的脚做了双鞋,鞋底上刻上莲花,十分漂亮。炀
Page 12
康熙帝靴(清)
清代康熙帝珠靴,黑 鞋面黄色帮筒,靴口呈黑 色,用彩色条带做饰边, 黑色靴面中绣有金色如意 纹,给人以大气高贵的感 觉。
Page 13
清代宫廷女布鞋
清代宫廷女布鞋仍是中国传统色红色为主色调,配以花纹,底 有寸厚,贵气而精美,满族女子多有穿着,且脚都比较大,跟常人 无异。
此为工艺鞋。仿古代云头履形 制。鞋头略翘,饰有云状图案,寓
吉祥之意。古代用于殉葬,用瓷土
烧成,现转化为工艺欣赏品
Page 22
清代发财鞋
代常用纸牌作为赌具,民间惯 用鞋形器来发纸牌,意为"发邪(鞋) 财",以民俗口彩形式祈盼发财致 富。
Page 7
Page 8
陶制歧头履(秦汉)
歧头履,古代亦称“分歧履” ,在先秦典籍中,称鞋头分歧始于 皇帝内宫,曾作为皇宫祭祈时所穿 “舄”的形制,后流向民间,先为 男性穿着,到汉代女子也普遍穿用 。后传至唐代,消迹于宋代。
Page 9
“三寸金莲”
金莲旧时指缠足妇女的纤足。后引申为小脚鞋。其起源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