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常用十五种文言文格式解析.doc

合集下载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必考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必考

小学升初中古文复习之“字词句篇”一、必考字词(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小升初常考的文言文60篇,附答案.doc

小升初常考的文言文60篇,附答案.doc

1、黄琬巧对1. ①皇帝命令; ②认为与众不同 2 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 3.① 4.如初升的弯月。

2、神童庄有恭1.①官府②正巧③下棋④对“对子”⑤夸张、吹牛2. ①差役们因为他年幼而忽视了他;②立刻问他道;③庄有恭用事实回答;④有什么难的呢!3、曹植聪慧1.①只②都③带领④众⑤提、拿; 2.①善于写文章;②为什么要请人?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

3.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4.略。

4、鲍子难客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 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②不像你所说的;③仅仅因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

3.责难、驳斥。

5、曹绍夔捉“怪”1.①停②友好③一会儿④发出⑤丰盛的菜肴⑥希望⑦备办⑧完毕 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诉他;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

6、杨亿巧对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 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 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7、解缙敏对1.①回答②同“悦”③正当④立刻⑤回答⑥已经⑦思维敏捷 2.皇上本想用假话来刁难解缙。

3.生儿子。

8、承宫樵薪苦学1.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 2.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

9、桓荣勤学不倦1.①早年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 2.①然而桓荣学习不停;②只是自讨苦吃白费力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10、宋太宗学书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 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

3.王羲之。

11、崔景偁拜师1.①已经②学生③追随 2.①我惭愧地拒绝,但对方不同意②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

3.①作为②成为③写④做12、为人大须学问1.①早先②空闲③近④全国 2.①亲自参加战争②不是空话③回想年轻时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错了。

3.莅事惟烦。

13、读书五失1.①选择②向往③软弱④确立(自己的信念)⑤效果⑥优点⑦往往2. ①往事②换个开头③基础。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带翻译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带翻译

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文言文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旁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年纪大就有所顾忌。

平时你们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处于几个大国的夹缝中,遭受外敌入侵,接着又遇到饥荒。

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勇敢,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回答说:“如果是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那就等待君子来施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但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或者同别国举行盟会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赞礼的人。

”“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完瑟后放下,站起来回答:“我的志向和前面三位不同。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约上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志向啊!”【文言文解析】这篇文言文选自《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四位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对话。

小升初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讲解.doc

小升初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讲解.doc

小升初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讲解小升初语文衔接: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给大家讲解一下文言文阅读的一些学习方法(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 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小升初文言文复习

小升初文言文复习

小升初文言文复习一、《孟母三迁》原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译文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置儿子的地方。

”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

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

”又搬家到学堂旁边。

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

”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字词解释:【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于是。

从故事中,我们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二、《司马光砸缸》原文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水迸,儿得活。

译文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

小升初必考 小古文60篇 含注释

小升初必考  小古文60篇 含注释

(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①子九岁,甚聪②惠③。

孔君平④诣⑤其父,父不在,乃⑥呼儿出。

为设⑦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⑧儿曰⑨:“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⑩孔雀是夫子⑪家禽。

注释:①氏:姓氏。

②甚:非常。

③惠:惠同“慧”智慧聪明。

④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

⑤诣:拜见。

⑥乃:就;于是。

⑦设:摆放,摆设。

⑧示:给……看。

⑨曰:说⑩未闻:没有听说过。

⑪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补充:指以:是“以指的倒装”,用手指指着的意思(二)郑人买履郑①人有欲买履②者,先自度③其足,而置之其坐④。

至之⑤市,而忘操⑥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⑦,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⑧自信也。

”注释①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②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③度——duó,考虑,在这里是“计算、测量”的意思。

后面的度字,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④坐——同“座”,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⑤之——代词,这里指代量好的尺码。

⑥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表⑦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⑧无——不。

补充:有欲买履者:者,----的人;反:同“返”,返回。

遂:最终。

何不试之以足:以,用。

自信,相信(自己的脚)。

(三) 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①牛垄上,窃入学舍②,听诸生③诵书; 听已④辄⑤默记。

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⑥之,已而⑦复如初。

母曰:“儿痴⑧如此,曷不听其所为⑨?”冕因去依⑩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⑪映长明灯⑫读之,琅琅达旦⑬。

佛像多土偶⑭,狞恶可怖⑮;冕小儿,恬⑯若不见。

注释①牧:放牧牲畜。

②窃入学舍:偷偷地进入学社。

③诸生:学生们。

④已:毕,完。

⑤辄:就。

⑥挞(tà):用鞭子、棍子等打。

⑦已而:不久。

⑧痴:此指一心一意,沉醉于……⑨曷不听其所为:何不听凭他做想要做的。

曷:为什么。

小升初文言文讲义

小升初文言文讲义

一、陈元方候袁公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编者刘义庆。

陈元方候袁公同义词:周公不师孔子陈元方,名纪,字元方,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

在《世说新语》里,直接介绍陈元方言行的至少有九条,分布在《德行》《言语》《政事》《方正》《规箴》《夙慧》六门。

这八条记录,除了《德行》之10的内容(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

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为空泛评价的话以外,其余的七条,都是七个精彩的瞬间,记载了陈元方和他的家人们的生活。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

如我们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

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

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阅读答案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小升初文言文梳理汇总

小升初文言文梳理汇总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解析
选取近年中考文言文 阅读真题进行解析, 帮助学生了解考试形 式和难度。
提供答案及解析,帮 助学生理解答案的思 路和依据,提高答题 正确率。
分析题目考查的知识 点和解题思路,指导 学生掌握正确的答题 方法。
05 文言文学习方法与建议
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传承中华文化
培养思维能力
中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重视基础知识
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 对于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
理解文意
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注意上下文之间的 联系,避免断章取义。
注重积累
平时多读多记,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表达 方式,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把握中心思想
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有助于回 答相关问题。
如之、者、所、乃等,在文言 文中起到连接、修饰、助词等
作用。
通假字
文言文中存在一些通假字,即 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代替使用

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有些词汇的含义与现 代汉语不同,需要特别注意。
文言文句式与语法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通常 使用“……者,……也”
的句式。
使用“为……所……”或 “受……”等句式表示被
总结词
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点是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必要步骤,需要从文章结构、语言风 格、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详细描述
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结构布局和逻辑关系,了解常见的段落和 篇章结构。同时,还需要了解常见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如婉约、豪放、象征 、比喻等,以更好地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04 文言文在中考中的应用
THANKS FOR WATCHI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常用十五种文言文格式解析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

“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 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 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

”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

’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4.得无乎得无耶这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

应译为现代汉语的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也是相当高的。

请看下面的例子: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③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吧)⑤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5.奈何如何若何这三个格式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

需要强调的是,“奈”、“如”、“若”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的意思;而“何”则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

在中间插入的内容属于“奈”、“如”、“若”的宾语。

整个格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

先看下面例句。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王屋、太行何(《愚公移山》)②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③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力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上面的三个例句中加线的句子应分别译为:①把太行山和王屋山能怎么样呢②(我们)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③虞姬虞姬把你怎么样呢6.何有于这是一种表反问的固定格式。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格式究其实质是两种特殊句式的紧缩和移位。

一是由介词“于”与它的宾语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原句作补语,翻译过来必须还原到动词谓语之前充当状语;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谓宾前置,也就是说“有”的宾语是疑问代词“何”,它前置了,在翻译的时候,也必须还原到“有”的前面。

知道了这一点再去理解这种格式就容易得多了。

这种固定格式的意思是:“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句: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应译为“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7.何为这是一种表询问或反问的固定格式。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为”这个虚词。

“为”有两个读音,一是读“ wèi ”,一是读“ wéi ”。

读“ wèi ”的时候,它只有介词性。

一是读“wéi ”。

读“ wéi ”的时候,情况比较复杂,有三种情况。

一是动词性,是一个“本领”很高强的动词,可以这样讲,句中需要什么动词,它都能够代替。

二是介词性,只用在表被动的句子里。

也就是说在被动句中,“为”必须读“wéi ”。

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两句中的“为”就必须读“wéi ”。

三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

在“何为”这种固定格式中,“为”就属于这种情况。

这种固定格式的正确翻译为:“还要做什么”或者:“要干什么”请看下面例句:例句: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划线句应译为:“还要告辞做什么呢”例句:②项王笑曰:“天之王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划线句应译为:“这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做什么呢”8.不亦乎这是一种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

最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格式中的“亦”。

这是一个很容易产生误解的词,稍一疏忽就可能把它理解为副词,其实,它是一个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只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不是吗”或者译为:“岂不是吗”在古文中,这种固定格式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

下面的几个例句: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句中的化线处应译为:“像这样寻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②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句中的划线处应译为:“我射箭的本领不是很高明吗”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中的划线处应译为:“学习并且不时地温习它,不是很快乐了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9.有者这种固定格式常用于叙事的开头,以突出叙事的对象。

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格式还有两种情况。

一是叙述的对象“人”在句首出现了,如“楚人有涉江者”,此刻,“有者”属于定语后置;二是叙述的对象在句中没有出现,不属于定语后置,如“杭有卖柑者”。

请看下面例子:人有亡斧者。

(《韩非子》)在这个句子中,“人”出现了,因此,“有者”属于定语后置,应译为:“有一个丢了斧子的人。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促织》)在这个句子中,叙述的对象没有出现,因而不属于定语后置,应译为:“城里有个叫成名的人。

”10.何之有这也是一种宾语提前的固定格式。

句中的“何”是“有”的宾语,“之”属于结构助词,表示提宾。

这种格式可译为:“有什么呢”如下面的例子: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应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应译为:“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呢③夫晋,何厌(通“餍”)之有(《左传·崤之战》)应译为:“那晋国有什么可满足的呢”④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叔向贺贫》)应译为:“如果不忧虑德行没有完善,却忧虑财物不足,将要哀悼还来不及,有什么可祝贺的呢”11.唯(惟)是惟之为这种固定格式也是一种宾语提前的格式。

需要再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是”与“之为”,均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作用;而唯(惟),表示的则是动作的唯一性,译为“只”。

这种格式在成语中使用的频率是很高的。

请看下面的例句:①惟命是从;②惟利是图;③唯你是问;④唯仁是亲;⑤唯才是举;⑥无乃尔是过与12.所以所以者所+介词(以、从、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这是古文中十分常见的固定格式,是一种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首先我们得知道,在古文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完全不同的,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一个复音虚词,用在因果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结果,而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说什么都可以表示,就是不能表示结果。

那么,他都能表示什么呢它可以表示动作所涉及到的原因、根据、工具、处所、办法、凭借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原因)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

(《吕氏春秋·察今》)(表根据③笔,所以书也。

(表工具)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表处所)⑤吾知所以距(通“拒”)子者,吾不言。

(《墨子·公输》)(表办法)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表凭借)⑦圣者,非所与熙(通“嬉”)也。

(《墨子》·公输》)(表凭借。

应译为:“圣人是不能与他随便开玩笑的。

”)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 ( 表原因 )⑨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治平篇》)(表方法)⑩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原因)13.何所这是一种表疑问的固定格式,是“所者(为)何”的紧缩和移位。

懂得了这一点,也就等于知道了在阅读古文中遇上了这种固定格式时应该如何翻译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②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③白雪飘飘何所似⑤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孔雀东南飞》)14.有所无所这两种固定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就更高了,可以说比比皆是。

需要强调的是,“有”、“无”是动词,“所”是名词性的“所”字短语作它们的宾语。

这两种固定格式的翻译比较灵活。

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鸿门宴》)可译为:“对财物没有取什么,对妇女没有宠幸谁”②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净过日而已。

(《与妻书》)句中划线的地方,可译为:“贫困没有什么可苦恼的。

”③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同上)句中划线处,可译为:“一丝一毫的财物都不敢接近。

”15.有以无以这两种固定格式与上面讲的实际上是一回事,因为“有以”与“无以”是“有(所)以”与“无(所)以”的省写。

“有”、“无”仍是动词,“(所)以”是“有”或“无”的宾语。

如“军中无以为乐”,就是“军中无所以为乐”,但不必机械地译为“军中没有用来作乐的东西”,可改变语法结构译成“军中没有什么用来作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