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一、应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

灭菌合格率必须达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l、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l00CFU/ml;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必须无菌生长。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剂、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消毒内镜时戊二醛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

2、对消毒物品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每次检查3-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3、对灭菌质量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灭菌植入型器械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

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

生物监测应每周进行,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用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 试验。

5、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灭菌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6、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必须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7、紫外线消毒。

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问和使用人签名。

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每年一次。

8、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应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细菌总数< 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各种灭菌后的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必须每月进行生物监测,无菌检浏合格。

医院环境卫生学常规监测办法

医院环境卫生学常规监测办法

医院环境卫生学常规监测办法在医院环境中,病原体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很多细菌具有高度耐药性,可以通过各种环境媒介物侵入病人体内,引起感染。

通过监测可及时发现细菌种类及数量的变化,判断是否符合卫生学标准。

特别是发生感染流行时,通过环境监测,可发现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医院日常需开展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内容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医疗用品、使用中的消毒剂、内窥镜、透析水及反渗水等。

各科室采样频次根据细菌室环境卫生监测安排拟定,原则上医院感染重点部门每月一次,普通科室每季度安排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

1.压力蒸汽灭菌监测1.1 监测方法1.1.1 物理监测法:压力蒸汽灭菌监测(预真空)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温度波动范围在30C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1.1.2 化学监测法: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

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入最难灭菌的部位。

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

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断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1.1.3 生物监测法: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入5 类化学指示物。

5 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1.2 灭菌方式监测频次1.2.1 每锅每次必做:物理监测(压力、温度、灭菌时间监测);化学监测(随锅放置化学测试包-内放有指示卡(通常为辅料包)或爬行卡(通常器械包)。

1.2.2 每锅每周:生物监测(随锅放置综合挑战包—内有爬行卡和生物试剂(小长试管))。

1.2.3 植入物:每锅每次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及放置5 类爬行卡。

1.2.4 预真空(含口腔科小型预真空):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空载进行B-D试验。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7、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一、应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

灭菌合格率必须达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l、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l00CFU/ml;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必须无菌生长。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剂、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消毒内镜时戊二醛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

2、对消毒物品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每次检查3-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3、对灭菌质量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灭菌植入型器械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

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

生物监测应每周进行,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用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

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 试验。

5、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灭菌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6、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必须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7、紫外线消毒。

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问和使用人签名。

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每年一次。

8、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应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细菌总数< 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各种灭菌后的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必须每月进行生物监测,无菌检浏合格。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

为规范消毒效果监测,特制定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标准操作规程。

一、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1、监测频次:每季进行。

2、采样⑴采样时间:空气消毒后4小时内、手术操作前。

⑵平板暴露法:暴露前先检查平板是否污染,是否有气泡及霉点。

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 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 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斜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在放置、收取平皿时,手不能在暴露平皿的正上方移动。

⑶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上的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1M处;室内面积>30m2,设 4 角及中央共 5 点,4 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 1m 处。

图1 室内面积≤30m2布点图图2 室内面积>30m2的布点图3、注意事项⑴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 进行采样。

⑵平板摆放如取一条对角线,避免离门近的一条。

⑶工作人员不要靠近自动门,以免影响监测结果。

4、结果判定⑴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

⑵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

二、手、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1、监测重点科室: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消毒供应中心等。

2、监测频次⑴重点科室物表每月监测,工作人员手每季度监测。

医院常用消毒方法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常用消毒方法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常用液体消毒剂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消毒剂指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包括灭菌剂、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和低效消毒剂。

一、基本要求
1.使用前应认真阅读产品包装上的产品说明、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并严格遵照执行。

2.消毒剂应放置于阴凉通风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

3.按产品说明,根据有效成分含量按稀释定律配制所需浓度。

4.多数消毒剂配制后稳定性下降,应现用现配、使用前监测浓度。

连续使用的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浓度,或每次使用前监测浓度。

5.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除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

6.用于浸泡消毒时容器应加盖,并存放于通风良好的环境中。

7.消毒剂均有一定的腐蚀性,不宜长时间浸泡物品或残留在物品表面,作用时间达到后应取出或采取有效措施去除残留消毒剂。

8.消毒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必要时戴口罩、橡胶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等。

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时,人员应尽可能离开消毒现场或加强环境通风。

二、常用物品消毒灭菌方法。

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操作规程

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操作规程

德信诚培训网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操作规程
一、目的
保证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采样操作规范化,确保样品质量
二、适用范围
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采样
三、人员职责
遵照本规程进行监测采样工作
四、监测采样方法
4.1空气采样: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室内面积≤30㎡,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即公司一点、两端各距墙1米处各取一点;室内面积>30㎡,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南、西、北点均距墙1米。

采样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

4.2医护人员手采样:在接触病人、从事医疗活动前被采样人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一支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

4.3医疗用品采样:在消毒或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在被检物体表面涂抹采样,被采表面<100㎝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2,取100㎝2。

4.4物体表面采样:选择消毒处理后4h内进行采样。

用5x5cm2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一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
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好好学习社区。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标准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标准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标准消毒剂1.8.1.1概述:戊二醛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消毒剂,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可杀灭各种微生物。

但是,戊二醛易挥发,对环境污染较大,对人体有刺激性和致癌性,使用时应当注意安全。

1.8.1.2适用范围:戊二醛可用于对不耐高温和湿热的物品进行消毒,如纤维素制品、橡胶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等。

1.8.2过氧化氢消毒剂1.8.2.1概述:过氧化氢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可杀灭各种微生物。

过氧化氢分解产物为水和氧气,对环境无污染,对人体无毒害。

1.8.2.2适用范围:过氧化氢可用于对不耐高温和湿热的物品进行消毒,如纤维素制品、橡胶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等。

2消毒设备的选择和使用2.1消毒设备的选择2.1.1应根据医疗机构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设备,要考虑设备的消毒效果、安全性、易用性、维修保养和成本等因素。

2.1.2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消毒设备,同时应注意设备的质量和性能,以确保消毒效果和安全性。

2.2消毒设备的使用2.2.1应按照设备的说明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消毒设备,不得随意更改操作参数和程序。

2.2.2应定期对消毒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消毒效果。

2.2.3应对消毒设备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测和验证,以确保消毒效果符合要求。

3消毒人员的培训和管理3.1消毒人员的培训3.1.1应对消毒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必要的消毒知识和操作技能。

3.1.2应定期对消毒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以提高其消毒技能和操作水平。

3.2消毒人员的管理3.2.1应建立健全的消毒人员管理制度,明确消毒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3.2.2应对消毒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评价,以确保其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2.3应对消毒人员进行激励和奖惩,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本文介绍了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包括消毒与灭菌方法、消毒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消毒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等方面。

医院感染消毒灭菌监测细菌培养操作规程系列压力蒸汽灭菌器

医院感染消毒灭菌监测细菌培养操作规程系列压力蒸汽灭菌器

消毒灭菌监测细菌培养操作规程系列
-----压力蒸汽灭菌效能监测
一、目的:用于压力蒸汽灭菌效能监测操作。

二、适用范围:与医院感染消毒灭菌监测相关的检测人员。

三、相关性文件:消毒技术规范
四、内容:
(一)、实验材料:自含式的商品试剂(灭菌生物指示剂)
(二)、灭菌操作:将生物指示剂放入待灭菌物品包的中心,
置于灭菌器配套的载物桶内,以30分种121度的灭菌条件进
行灭菌处理或依据灭菌器说明按相应的时间及温度设置进行
灭菌。

灭菌完成后,待压力指示表压力为0时,方可打开高压
锅,取出生物指示剂,观察生物指示剂标签上的化学指示色条,显色合格者再送实验室培养检测。

(三)、培养方法:灭菌后,随物品取出灭菌生物指示剂,夹
破指示剂内的含培养液的玻璃小管,使菌片浸于培养液中,置
于55-60度恒温水浴培养48h,观察结果。

如有嗜热脂肪芽
胞杆菌生长,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检测中同时设阳性与阴
性对照。

(四)、报告: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则报告为“阳性”,不变
色报告为“阴性”
五、质量标准:
每周进行一次灭菌生物监测,只要有灭菌生物指示剂变黄色,
则该次处理的全部物品均应视为灭菌不合格,发现不合格者,需及时电话告知相关科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医院消毒就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就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就是否正常、消毒药剂就是否有效、消毒方法就是否合理、消毒效果就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

为规范消毒效果监测,特制定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标准操作规程。

一、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1、监测频次:每季进行。

2、采样⑴采样时间:空气消毒后4小时内、手术操作前。

⑵平板暴露法:暴露前先检查平板就是否污染,就是否有气泡及霉点。

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 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 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斜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在放置、收取平皿时,手不能在暴露平皿的正上方移动。

⑶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上的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1M处;室内面积>30m2,设 4 角及中央共 5 点,4 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 1m 处。

图1 室内面积≤30m2布点图图2 室内面积>30m2的布点图3、注意事项⑴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 进行采样。

⑵平板摆放如取一条对角线,避免离门近的一条。

⑶工作人员不要靠近自动门,以免影响监测结果。

4、结果判定⑴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

⑵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

二、手、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1、监测重点科室:手术室、产房、导管室、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消毒供应中心等。

2、监测频次⑴重点科室物表每月监测,工作人员手每季度监测。

⑵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手卫生或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3、手消毒效果的监测⑴采样时间: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⑵采样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与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 2 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 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与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⑶结果判定卫生手消毒≤10cfu/ cm2外科手消毒≤5 cfu/ cm2一般医护人员手不得检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Ⅰ类、Ⅱ类区域工作人员手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母婴同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工作人员手不得检出沙门氏菌,溶血性链球菌。

⑷注意事项:①若消毒因子为化学消毒剂,采样液中应加入相应中与剂。

醇类与酚类消毒剂,不需要加中与剂;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过氧化物消毒剂,需加入0、1%硫代硫酸钠;洗必泰、季铵盐类消毒剂,需加入3%(W/V)吐温80与0、3%卵磷脂;醛类消毒剂,需加入0、3%甘氨酸;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各种复方消毒剂,需加入3%(W/V)吐温。

②洗手后不要接触未消毒的物品。

③用消毒巾擦干,或控干手上的水分。

4、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的监测⑴物体表面的采样:用 5cm×5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采样面积≥100 cm2,连续采样 4 个,用浸有含相应中与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 1 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 5 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与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

门把手等不规则物体表面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⑵注意事项①被采样本表面积<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样本表面积≥100cm2,取100cm2。

②不规则物体表面的采样,尽量准确估算实际面积。

③小型物体表面的结果计算,用cfu/件表示,(国家现无评价标准,可估计面积计算菌落总数,参照一般物表的标准进行评价)。

④若消毒因子为化学消毒剂,采样液中应加入相应中与剂。

⑶结果判定①洁净手术部、其她洁净场所,非洁净手术部(室)、非洁净骨髓移植病房、产房、导管室、新生儿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病病区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5cfu/ cm2。

②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感染疾病科门诊及其病房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 cm2。

三、灭菌物品的监测1、灭菌物品不做常规监测,如怀疑医院感染与灭菌物品有关时,可按下列方法进行监测。

2、采样:⑴采样时间:在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⑵采样方法:用无菌操作打开器械包(敷料包),用沾有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反复涂抹手术钳、镊子等医疗器械(手术敷料),将棉拭子投入 10ml 无菌洗脱液中,将采样液混匀。

⑶结果判定:阳性对照在 24h 内应有菌生长,阴性对照在培养期间应无菌生长,如需-厌氧菌及霉菌培养管内均为澄清或虽显混浊但经证明并非有菌生长,判为灭菌合格;如需-厌氧菌及霉菌培养管中任何1管显混浊并证实有菌生长,应重新取样,分别同法复试 2 次,除阳性对照外,其她各管均不得有菌生长,否则判为灭菌不合格。

⑷注意事项:①送检时间不得超过 6h,若样品保存于 0℃~4℃,则不得超过24h。

②灭菌物品采样,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微生物污染。

③无菌检验应该在洁净度为100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采样,对单向流向空气区域及工作台面,必须进行洁净度验证。

3、结果判定:无菌生长四、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1、监测时间⑴消毒后内镜:每季度进行。

⑵灭菌后内镜:每月进行(经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的内镜可不做日常监测)。

2、采样⑴采样时间:在消毒灭菌后、使用前进行采样。

⑵采样方法:软式内镜内腔面:用20ml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应中与剂的缓冲液,从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

3、结果判定:细菌总数< 20cfu/件(致病菌不得检出)。

五、消毒、灭菌剂的监测1、监测时间⑴化学监测: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设定监测时间,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易挥发产品每日监测; 戊二醛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

⑵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灭菌剂每月一次。

3、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⑴监测样品:碘伏、安尔碘、戊二醛等。

⑵采样方法:①涂抹法: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1、0ml,加入9、0ml含有相应中与剂的采样管内混匀。

②倾注法及中与剂选择参考手消毒效果监测。

⑶结果判定:使用中灭菌用消毒液:无菌生长;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她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六、紫外线灯管辐照度值的测定1、监测时间⑴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与使用人签名。

⑵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

2、检测方法:⑴紫外线辐照计测定法: 将紫外线辐照计探头置于被检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 1m 的中央处,开启紫外线灯 5min 后,待仪表稳定后,所示数据即为该紫外线灯管的辐照度值。

⑵紫外线强度照射指示卡监测法: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指示卡置紫外灯下垂直距离1m处,有图案一面朝上,照射1min(紫外线照射后,图案正中光敏色块由乳白色变成不同程度的淡紫色),观察指示卡色块的颜色,将其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照射强度。

3、注意事项:⑴紫外灯管开启后稳定5分钟后,读测试数值。

⑵紫外线辐照计必须在计量部门检定的有效期内使用(要求一年校准一次)。

⑶辐照计探头放于灯管中央部位,仪器探头与拉杆保持垂直。

⑷紫外线强度变化与灯管质量、电压、灯管光洁度等有关。

⑸紫外线指示卡照射强度以当时判断为准,随保存时间延长色块颜色会变淡。

4、结果判定:普通 30w 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辐照强度≥90μW/cm2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μW/cm2为合格;30W 高强度紫外线新灯的辐照强度≥180μW/cm2为合格。

七、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1、监测频次⑴物理监测: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灭菌压力、温度(波动范围在+3℃内)、时间、锅号、锅次、灭菌操作者签名等项。

⑵化学监测:每包进行外用化学指示物监测,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

⑶生物监测:每周进行,对新灭菌器使用前或拟采用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都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⑷ B-D试验:预真空与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进行一次B-D试验。

⑸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PCD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化学监测法:⑴化学指示卡:高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化学指示卡,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⑵化学指示胶带: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每一待灭菌物品包外,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卡颜色变化,则包外不必贴化学指示胶带;⑶ B-D试纸:预真空与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⑷结果判定: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变化,判断就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3、生物监测法⑴指示菌株: 耐热的嗜热脂肪杆菌芽孢(ATCC7953)制备的压力蒸汽灭菌生物指示剂。

⑵检测方法: 将1支生物指示剂管,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

①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监测:在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柜室内,排气口上方放置一个标准试验包(由 3 件平纹长袖手术衣,4 块小手术巾,2 块中手术巾,1 块大毛巾,30 块 10cm×10cm 8层纱布敷料包裹成 25cm×30cm×30cm 大小);②预真空与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监测:预真空与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柜室内,排气口上方放置一个标准测试包(由16条41cm×66cm全棉手术巾制成,将每条手术巾的长边先折成3层,短边折成2层然后叠放,制成23cm×23cm×15cm大小的测试包);③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应选择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包作为生物测试包,包内放置1支生物指示管,且灭菌器处于满载状态;④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应直接将1支生物指示管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⑤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指示剂管,夹破管内安瓿,放于56℃培养箱中,同时放1支未灭菌的指示管,夹破管内安瓿,做阳性对照;培养48h,观察结果。

⑶结果报告:每个指示剂管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都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若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八、血液透析系统的监测1、监测频次⑴对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每月监测一次。

⑵疑有透析液污染或有严重感染病例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