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是晚清改革派门下的翘楚,曾经担任过太平天国之乱的主要军事指挥官,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和教育家。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彰显出他的才华和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奉献精神。
曾国藩的正面展现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出众的领导能力。
从小,他就表现出过人的聪明才智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他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广泛涉猎文史哲学等课程。
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他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行动方针。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之乱中扮演了主要的军事指挥官的角色。
他采取了一系列精确的策略,组织并领导晚清军队击败了太平天国的军队,为太平天国政权的动摇和崩溃奠定了基础。
他艰苦奋斗,不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胜利。
曾国藩的侧面展现出他的品德高尚和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
曾国藩是一位重视传统道德和伦理的人。
他坚持“吾道一以贯之”的原则,从而使得他的行为一直被他的信条和原则所规范。
他一直强调清廉和勤勉的品格,并将这些品格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
他鼓励他的部下要以身作则,要求他们也要以高尚的品格为榜样。
此外,曾国藩还坚持“以治世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念,他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工作。
曾国藩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发展了“教育使国之国之根本”的观念,并为此付诸行动。
他创办了讲学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
他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教导他们要尽自己所能为人民和社会做贡献。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人才才能够得以培养,国家和社会才能够有长足发展。
曾国藩把他的自传《跋东华录》称为“史良之教材”,鼓励青年人要像他一样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曾国藩既有正面的才华和领导能力,又有品德高尚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他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
然而,对于曾国藩来说,他并不是毫无缺点的。
他的势利小人之面始终存在,这也是他的侧面之一。
他追求权力和名誉,并通过任何途径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他以残酷和无情的手段镇压了一些反对他的人,并确信自己的理念是唯一正确的。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换做一般人,也许就很识趣地闭嘴了,曾国藩偏不,他不但要说,还要使劲儿说。
他公然上书给咸丰皇帝挑毛病,说他“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不求实际"、"言而无信".这根本就是no zuo no die的节奏啊!好吧,曾国藩如愿以偿地被嫌弃了,皇帝把他的折子直接进废纸篓,这个人也就雪藏了。
渴望做大事的曾国藩只好寻了个外差,离开北京。
这也是他训练湘军的开始。
到了地方,曾国藩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用他的no zuo no die的节奏继续得罪人。
他不尊重过行政程序,视地方官员如无物,毫不顾忌人家的面子。
官僚体制内最可怕的就是帕金森症候,谁都讨厌有个能干的人搅乱秩序。
你可以当好官,但是你不能妨碍我们当懒官。
曾国藩得罪了这些养尊处优的地方要员,无数次被人穿小鞋。
另外,练兵就得用钱。
那时候湖南的八旗兵甚至有兼职做理发师、修鞋匠的,就因为军人工资太低了。
曾国藩练兵舍得给钱,高薪。
可是高薪出自哪里呢,去哪里筹钱呢?曾国藩又造船又招兵的,四处想办法筹钱,惹得地方大员眼红。
好哇,你搜刮民脂民膏,我们也上!就这样,曾国藩一番好事儿又办了坏事儿,引得人神共愤,被人告状告到了咸丰那里。
皇帝更不待见他了,找了个借口,把他从京二品降到三品。
为什么曾国藩吃了败仗恨不得跳水自杀?他被逼的!他就想踏踏实实做点儿实事儿,可惜他不懂为官之道,做人太直太楞!他的情商远没有财商高。
至于后来他是如何成为封疆大吏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书,我不赘述。
比起后来那些"慎独"、"隐忍"、"内圣外王"的成型理论,我更喜欢探求曾国藩形成这些理论的过程。
他当年是那样一个愣头青,竟然能够打磨掉身上的利刺,成为一个"牙齿打掉或血吞"的忍者神龟。
凡成大事者,忍字心间绕,自控能力必须一等一地强。
曾国藩强到什么程度?他几乎每天都要写日记,剖析自己的每一件小事,真真做到"三省".张宏杰在书里记录了一个小段子,说曾国藩恨自己"好色".多看了美女几眼,就要在日记里骂自己"大无礼"、"直不是人,耻心丧尽";中午闲来无事不想看书,跟媳妇嘿咻了一下,竟然也要在日记里骂自己"真禽兽矣".那些一看日剧就熬通宵、一打游戏就收不住手的潘磕信们,你们还好意思说命苦只能赖政府吗?考验人的,除了困境,还有顺境。
《曾国藩的正面与背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背面》读后感《曾国藩的正面与背面》是一本让人不禁深思的书籍。
通过对曾国藩这位清代名臣的生平和事迹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作者揭示了他的正面和背面,展现了一个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那种勤勉好学、忠诚职守的正面形象。
他一生追求进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力求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在官场上深得皇帝信任,多次担任重要职务,推行改革,励精图治,为国家带来了繁荣和稳定。
他对待家庭也是一片赤诚,对妻子儿女慈爱有加,为人正直善良,深受人民爱戴。
然而,与此同时,书中也揭示了曾国藩的背面。
他在政治上有着强硬的一面,对待异见者和反对派常常采取严厉手段,甚至有过残酷的行为。
他的改革措施虽然有益于国家的发展,却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
他在家庭生活中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对儿子的严苛要求和教育方式,让人感到有些遗憾。
通过对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的全面展现,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一个既有光辉一面,又有阴暗一面的人物。
他的生平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形象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由正反两面共同构成的。
我们不能只看到他的光明一面,也不能忽视他的阴暗一面,而是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一个人,理性地评价他的行为和品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更加意识到了对一个人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客观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学会欣赏他们的优点,也要看到他们的缺点,不偏不倚地对待他们。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更好地认识人性,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总的来说,《曾国藩的正面与背面》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书籍,通过对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的全面剖析,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引发了我对人性和历史的思考,对我的人生和学习都有着积极的启发和影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启示,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历史修养。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通用5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通用5篇)《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曾国藩,前半部分展示了曾国藩的刚强与坚忍不拔,在身体的病痛中破茧成蝶,在官场的磨炼中浴火重生。
然而,被很多人认为是“千古完人”、“理学宗师”的曾国藩却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就比如他非常热衷于风水、相面、算卦等事。
那么这些事又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曾国藩呢?其背后又折射出曾国藩怎样的心理状态?风水鬼神中的心灵慰藉其实从宋代以后,风水之说就大兴于民间,而且曾国藩是理学专家,谈论风水鬼神本来就是理学家的本分之事,换句话说,“风水鬼神”是“理学”庞大体系之内的一个光明正大的分支,所以曾国藩相信鬼神本身就无可厚非,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总把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等激励性的话语挂在嘴边上,而且以此来勉励子孙。
但另一方面,他还精通相面之术、会算卦、相信托梦、相信扶乩。
这让我们感到曾国藩貌似很矛盾,其实这并不矛盾,反而恰恰体现了一个人内心的平衡。
因为虽然说事在人为,但世间有很多事让我们感到无法左右,特别是曾国藩常年带兵打仗更能体会到这一点。
在战场上,军事的战争局面常常大起大落,忽而势如破竹,忽而陷入绝境,忽而又绝处逢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人们很容易感觉到自己是被冥冥中一种更强大的神秘力量所捉弄。
所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感到,人力其实非常的渺小。
所以在这种大起大落、前途未卜的状态之下,他需要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安放好自己的内心,以便更加从容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这个寄托,就是风水鬼神,就是扶乩,就是算卦。
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让自己整天沉沦在迷信之中,他更不想让自己的子孙迷信从而消磨了斗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我是在读完《曾国藩的正门与侧面》后到网上随便搜搜,才知道这书原来是一套,共有三本。
第一本上没有标注“1”,差点让我错过后两本。
我读书通常是几本不同种类的书一起读,床头、桌上、抽屉、甚至乡下都放着未读完的书。
只要手头没事,就摸起来看上几页。
所以单本书的阅读进度会很慢,但每年都会读很多书。
这套书梳理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讲述了曾国藩与家人、朋友、同僚、敌人的关系。
作者很少谈感受和议论,而是引用了大量资料和引注,书中很多资料来自于曾国藩的亲笔书信,可信度很高。
在书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一个有烟火味的曾国藩。
该书把曾国藩这一生的挣扎、纠结、冲突、成长都展示了出来,非常难得。
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一层对晚清的政治和社会的了解,古今对比,感触良多。
一、不要迷信曾国藩的治家哲学现在流传着一种说法,“曾国藩是治家典范,曾家的后人有出息,全赖这些治家哲学,所以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值得学习。
”这本书的作者,因为研究曾国藩,接触到一些曾氏后人。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曾氏后人对曾国藩并没有什么印象,甚至在他们的成长年代里,曾国藩是家族耻辱。
那些年,曾氏家族里有个默契,互相不提曾国藩。
原来曾国藩对“天津教案”的处理(曾国藩被人坑了),毁坏了他在民间的良好形象,被人称做“汉奸”“卖国贼”。
改革开放之后,曾国藩的形象又逐渐好起来,很多关于曾国藩的东西又浮出水面。
所以流传的说法并不靠谱,曾氏后人很长一段时间有意跟他划清界限,他们发展不靠曾国藩的治家哲学。
二、曾国藩的治家哲学如何?从曾国藩这一辈和下一辈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非常糟糕。
曾国藩是家中长子,族中长孙,是家族责任最重的一个人。
他的弟弟中(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曾国潢当了一辈子乡绅,曾国荃成为封疆大吏,曾国华战死沙场(自己作死),曾国葆病死军营。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000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000字《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000字文|郭怀亮偷得浮生半日闲,随手捧上一本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品读了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一生。
张宏杰先生此书别于大街小巷中的曾国藩“成功学”,一般写曾国藩的书,读来气势恢宏,多数详述了曾国藩如何取得成功,几乎全是励志之言,给读者的感觉更像是“神一般”的存在。
然而,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从点滴细节入手,更是通过对曾国藩进行普通人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不普通”的一生,整本书读下来,给了读者更多的代入感,让我们感觉,这仿佛正是在写我们自己。
书中的曾国藩,是一个同你我一样的人,既有“正面”,也有“侧面”。
书中描述道:曾国藩也有一些“小毛病”,他老人家很少洗澡,经常几个月才洗一次脚;他也面临日常生活的窘迫:在做穷京官时,成天为钱发愁,为了在即将到来的祖父生日宴会时多收一点“份子”,他未雨绸缪地加大了社交力度。
在打仗时候,他经常自己算卦,中年之后的曾国藩常常将“天命”挂在嘴边。
正如张宏杰先生所言:“细节中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
我甚是喜欢此书之处在于书中的曾国藩如此真实,可以看到曾国藩同你我一样,在遇到困难时,也彷徨,甚至“听天由命”。
但是,更多看到的是不屈的意志,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能够将“书生气”转化为处世之道,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又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透过书中的曾国藩,看到现在的'我们,我们在工作中,不时遇到难题、挫折,一切都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但是,要看到梦想、努力和希望,通过自我努力去争取、追逐、奋斗。
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这样就好。
常怀自省之心。
未经历练的曾国藩初入官场时吃尽了苦头,因为他只看得见别人的错误,却看不见自己的不足。
初入职场的我们,何尝不是眼高手低,常常忘了要做好自己的“日课”。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是我被正式下派县行后,朋友特意送给我的礼物,读完这本书后对我的基层工作的历练帮助很大。
虽然之前很多书都是从曾国藩的成功史、尽孝、军事才能等去说的,但这本书的视角是从他的点滴、从他不成功走向成功、好的与不好的、自我完善的过程等方面描述的,更近距离、更客观的勾勒出了曾国藩这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圣人。
正如书中所说: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
是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是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从他的自我完善、他对家人的严格要求与对官场中人的宽恕以待、他与左宗棠一生的关系、包括他的从严治军等等,从中我感悟颇多……一、从曾左关系学待人之道书中所说,左对曾一生有两个情结:科举情节和喻亮情节。
左对曾的书呆子性格很看不上,觉得曾做事四平八稳缺少急智,左对曾多批评少赞赏,而曾对左一直都相当宽容。
而时间往往沉淀一切,对曾左的评价,后人明显更赏识前者。
左宗棠身上最大的弱点,就是执着于“争功”。
他的心性修养功夫远远不够。
只知进取,不能静处。
相比左宗棠,曾国藩的为人“全面”得多。
这个“全面”一词评价得入木三分。
曾左早期合作顺利,正是建立在曾国藩的深厚修养之上。
而左宗棠一生所有的注意力都贯注于急功,在心性上缺乏了这一段功夫。
王船山说,圣贤一定是豪杰,而豪杰不一定是圣贤。
曾是圣贤,而左仅止于豪杰。
这就是二人的根本区别。
曾国藩曾说,对朋友,首先要“诚”,第二要“敬”,其次是“恕”,然后是“浑”(不过于计较)。
最后则是要做到“不嫉妒”。
曾国藩一生辛苦自持,自言很少有生趣。
然而在友情方面的付出与回报,均远多于常人。
二、“刚与柔”、“拙与恒”曾国藩对刚柔的理解是不同的。
去忿欲而存倔强,是为刚;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是为刚;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是为刚。
这种“刚”是骨子里的刚,不是行事表面上的刚。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一)文/李菲张宏杰是一位学者型作家,他的这本书在普通的传记叙事之外也带着一定的学术感觉。
作为一本研究曾国藩的专著,本书内容丰富、体系严密。
尽管部分章节有凑字数和重复之嫌,但瑕不掩瑜。
本书体系上分三个部分。
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这部分实际上就是对曾文正一生的概述,读完这部分,对曾的生平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左侧面:一生收入和支出,这部分是全书最学术的地方,补了历史研究的一块空白。
作者通过讲述和计算曾公在不同阶段的收入与支出侧面反映了晚晴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弊端,以及朝廷内外腐化成风的现实,以小见大;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如果前面两部分让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立体化的曾国藩的话,那么这一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个性的曾文正。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建设,也让曾公从"轻狂"走向了"成熟".这个成熟,自然有些讽刺之意。
作者说:真实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
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尘世中,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的确,六十二年的人生旅程折射了当时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现实:朝廷垂垂不如当年,满朝文武只知自保或苟且或依然不知所谓的穷究理学,京城内外腐化不堪,外有列强欺凌,内有太平作乱……乱世如此,偶尔出现的个别心怀天下的人也"前仆后继"的被当时的黑暗"规则"侵蚀、腐化。
仅仅少数人在实现自己抱负之时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初衷:林则徐一生自诩清廉不阿,然而任巡抚期间也曾大量收受"陋规"银子;曾文正常言自己"不靠当官发财",然而也在不断行贿,甚至纵然过属下公开贪污……这些丑相原因何在?源于制度的阴谋与懒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一、书名:《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二、作者简介张宏杰,作家,学者。
1972 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生。
就职于渤海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人的性格历程》《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等。
有多部作品在韩国及港台出版。
三、本书目录自序从细节中发现的曾国藩第一编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第一章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一、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二、“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三、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四、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五、曾国藩的江西之困第二章既生左何生曾:曾左一生恩怨考一、“笨鸟”与天才二、第一次断交三、“涤帅与我,情意郛洽之至”四、“绝无良心科第二名”五、最后的交集第三章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的、三十岁前是庸人二、“脱胎换骨”第二编左侧面:曾国藩的收入和支出第四章京官曾国藩的经济生活一、一中进士,身价百倍二、翰林曾国藩的“窘”生活第五章“不要钱”的“大帅”一、最清廉的统帅二、曾国荃到底赚了多少钱第六章既清又浊的总督生涯一、总督的“养廉银”与“陋规”二、大清二百年无此总督衙门三、曾国藩的遗产第三编右侧面:迷信和天命第七章曾国藩的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一、从信风水到信天命二、精通相面,粗通算卦三、曾国藩从神秘文化中得到了什么第八章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一、智商不过中等二、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非同一般的精明四、精彩论点摘抄1、中国历史流传最广的思维方式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一切,却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
比如:儒家学说就认为,一个人如果做好道德修炼,则处理世间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这显然是非理性的。
——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段话深得我心,我很不喜欢某些总写心灵鸡汤类句子的,总是空口安慰或愚惑人们要看淡放下,才能得到幸福快乐之类。
因为真的只有虚幻的自欺而已,并无理性逻辑。
人生挫折、爱情烦恼等等并非看淡放下即可消亡或解决,还是得去做实际行动。
所以,人生,真正的力量是勇气和前行,而不是看淡或放下2、胡适曾有一段时间深信老子说,“至柔可以克万物” 。
来他去美国大峡谷看到很大的瀑布,就对韦莲司说,你看,水的力量多大啊,水至柔,柔可以克万物。
韦莲司就以典型的理性逻辑思维告诉他,你错了,水绝对不会因为柔弱才有力量,水的力量是因为有势能。
3、郭嵩焘在日记中说,有一个朋友问他,为什么湖南这么出人才。
他回答说:“楚人只带三分蠢气,盖孔子所谓其愚不可及。
朋友听后十分同意,说:“自古成名者,多由笨干,是以有字颠、画迂、诗痴,浮光掠影,终不济事。
”4、所以要想勤与恒,就从两点做起,“不讥笑人,不晚起” 这两点真实平实近于迂。
他说一辈子从这两句话中受益良多,可去一切骄慢虚妄。
这话谁都懂,觉得也不怎么高明,后来才觉得,他的厉害之处在于践行终身。
5、曾国藩发现,这些人的精神气质与以前的朋友们大有不同。
他们都是理学信徒,有着清教徒般的道德热情。
他们自我要求严厉峻烈,对待他们真诚严肃,面对滚滚红尘内心坚定。
这些朋友给了他极大的影响:,,,, 三十岁前的曾国藩人生目标只是公民富贵、光宗耀祖。
结识了这些良友之后,检讨自己,不觉自惭形秽,因毅然立志自新:慨然思尽涤前日之污,以为更生之人,以为父母之肖子,以为诸弟之先导。
正是在三十年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6、晚年的他仍然劳心苦力,片刻不休。
他说:“盛世创业垂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这并非漂亮话,实际上,他一直是这样做的。
虽然身患高血压,动脉硬化,下肢浮肿,脚软,庙气,失眠诸症,更因青光眼、白内障导致一目失明,“难于阅读”,“不能多见客,不能多说话” ,他却仍然尽职尽责地为国工作,一点也不偷懒。
五、读后感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人是有追求的,其至高的追求莫过于“立德、立功、立言”。
传说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历史,只有两个半人达到了这至高境界,分别是孔子,王阳明,曾国藩。
而曾国藩,就是哪个做到了一半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人。
关于曾国藩,毁誉参半,毛泽东蒋介石都喜欢和推崇他,也有很多人批判他,关于他的书遍布各个角落,大至图书城,小至旧书摊,他被出于各种目的书写,比如成功、比如厚黑。
我只看过关于他的两本书,一部《曾国藩》,唐浩明所著,类似于传记体小说,其中不免穿凿附会添油加醋。
另外一本就是最近看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后者更客观,引据经典,应该也更接近史实。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的曾国藩,很讨人喜欢,笨拙而勤奋,耿直而圆滑,清廉而又不失人情,总之是一个励志成为圣贤也一直以圣贤的要求管理自己的孤单寂寞冷的老头。
我很想穿越时空,去抱一抱这个老头。
在风烛残年的晚清,能建功立业,在贪污腐败风气下,能独善其身,而在建功立业独善其身的同时,又能圆润的立足于官场,朋友门生满天下,上取信于君主,下立威严于下属,没有大智慧真本事没有忍耐力坚定的信念,能做的百分不及其一。
而在这条路上,他会有多少次午夜梦回百转千回心如刀绞忍辱负重更何况,成就一番伟业受万人敬仰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居然资质中等。
第一点、曾国藩让我喜欢之处:认真勤奋。
曾国藩不聪明,聪明就不会考秀才就考了7 次,天才的左宗棠瞧不起他,梁启超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侯贤杰中称最钝拙” 。
曾国藩自己也说“吾生平短于才”。
可是,可能是这种“笨”才成就了曾国藩,自知资质平庸,就用努力来弥补,自从确定要走圣贤路后,他百分百坚持恪守圣人之道,每日早日,每天日课,无时无刻不自我反思,外出交友自省、没写大字自反省,多看美女两眼也要自我批评,简直事无巨细到令人发指,他不仅自我监督,还把日记给朋友看,把自省内容给家里人看。
成圣贤的方式老师教,书中教,可是能几近迂腐的恪守圣贤各种标准的却凤毛麟角,也许是因为自知笨,也许是因为意志力过于坚定,想成圣的曾国藩一条道走到黑,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依然在战战兢兢的看自己的一言一行。
更为难得和励志的是,曾国藩在而立之年方确定人生目标和方向,30 岁之前的他也只想光耀门楣荣华富贵,可自从看到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他从立志的那一刻起信心未曾动摇片刻,至死方休。
这样的曾国藩让后人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心念坚定,知行合一,定能成就一番梦想,而这也和西方近些年盛行的“宇宙的秘密”之唯心论不谋而合,宇宙资源无穷,人生有无限可能,只要你敢想敢信敢做,世界为你让路。
第二点、曾国藩让人敬佩之处: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也就是现在说的EQ 高。
在中国混,尤其是在中国的官场混,情商太重要了,伴君如伴虎,因一言送命者比比皆是,而早期京城的人情往来,到后期湘军的吃穿用度周转,无一不需大智慧。
曾国藩吃过亏,曾经满腔热血上书谏言,也曾大骂咸丰皇帝,还差点丢官丢命,湘军建立初期,他把地方官得罪了个遍,没钱练兵没人支持可谓四面楚歌孤掌难鸣。
直到他父亲去世回家守孝之前,他一直是一个棱角分明的愣头青,枉有一腔热血却完全不知收放的分寸。
可是,圣人之于普通人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自省的智慧、学习的能力以及敢于改变的勇气。
40 多岁的曾国藩在家生生憋了一年多,看老庄哲学,10 年官场生涯在他内心翻来覆去放映十万八千遍,然后,他蜕变了,变得圆润变得豁达变得八面玲珑,也多亏了这蜕变方成就了曾家平定太平军的伟业。
可变得圆滑的曾国藩并未蜕变为一个面善心硬两面三刀的厚黑学家,他对朋友仍至诚,对人才仍至真,对君主百姓仍有赤子之心。
书中颇费了笔墨描写曾国藩与左宗棠的恩怨。
左宗棠与他年龄相仿,一直对他不屑,讥笑嘲讽毁谤从未停止,曾国藩救他性命助他升官可他总是在关键时刻捅刀,并且不断补刀,以怨报德到旁人都看不下去,可从始至终,曾国藩未说过他坏话鲜与之计较。
这一点实在太难了,不逞口舌之快总觉得心中憋着一团火肝脏都要破裂,而“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更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信条,觉得这样已经是仁至义尽的君子之为。
而你有恩于人别人不但不回报你却对你反咬一口,真真是可忍孰不可忍。
可是,曾国藩做到了,不仅对左宗棠,对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他都豁达处之,我想,之所以这样,除了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外,更主要的,他胸中有大局,格局广阔的人总要忍受更多常人所不能忍。
第三点、曾国藩讨人喜欢之处:博采众长敢于批判。
他无书不读,从早期的朱子理学到后期的老庄哲学,从易经、算命看相风水神鬼到西方文化,他都有浓厚的兴趣。
他谦虚,嘱后人“不可轻率评讥古人”,但他并非主张对书籍思想全盘接收,而是主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重思虑分析,凡事必正反两面细细思量,所以处事老成也因此给人留下老奸巨猾的印象,他对风水时信时疑,晚年又信命运,觉得《资治通鉴》不靠谱,十之八九是寓言,能说出这话在封建社会,需要多大的勇气,同时,他也对于兵家推崇的兵法不屑一顾。
如果在当代,曾国藩稳扎稳打实事求是的性格很可能成为一代科学家,因为他认真,善于在生活琐事中汲取智慧,重理论的实践性,善学习,却又懂得批判的吸收,这与中国玄而又玄,想当然,粗枝大叶的性格不符,却与西方严谨的科学观不谋而合。
如今是批判的社会,戾气的社会,我们太容易不耐烦,太容易下结论,太容易批判别人。
不是不能批判和下结论,还是那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结论的之前请先学习,批判别人前请先自省。
第四点、曾国藩还有一个常人不能及的优点,“不单纯”的清廉。
这种不单纯的清廉比单纯的清廉难得多得多。
他时刻保持两个标准,清廉只针对自己和家人,而对下属,对官场应酬他盖不能少,一次进京应酬费用两万两白银,而每年给家里只邮寄一两百两白银,女儿出嫁也仅仅两百两银子,平定太平军,他手下的大兵小将全部发家致富,他不阻止但他自己依然恪守不因官发财之道,家中奴婢甚少,身为两江总督,他竟然要求老婆孩子早起做小菜,中午纺织,晚上做鞋,他则在一旁批阅公文读书,他嘱咐后人死后不收丧礼,死后几乎无遗产留下,后人清贫度日,从这个角度来讲,他清廉的几近自私。
而若他一味迂腐的以这种清廉标准对人对事,定不能成事,因此,他也有灰色收入,人际交往不吝花钱,该走后门走后门,该送礼送礼,正是这样才让他得以成霸业,建功业。
如像海瑞一样,把清廉作为一种行为艺术,那历史上可能多了个可有可无的曾清天,而少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曾国藩。
常言道“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而他,却每天双重标准对人对己,他有对公应酬发工资的小金库,也有自家吃穿用度的账户,但往往是后者补贴前者,如后者盈余较多,他便散财救民且不留名,这比在你面前摆一桌满汉全席而让你吃糠咽菜要痛苦一百倍,多少人在成圣的路上一路高歌,却最终被私欲绊倒。
当然,曾国藩的优点远不止于此,对他的批评也从未停止,比如,他始终没有跳出封建专制君王思想,从三万英尺高空望下,他平定太平军的霸业也无非是一拨蚂蚁踩死两外一拨蚂蚁,与荼毒生灵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