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

合集下载

2002年中国水利公报

2002年中国水利公报

2002年水利统计公报2002年全国水利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部党组新时期的治水思路,进一步加强防洪、水资源、生态修复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02年水利基本建设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强度,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重点建设领域取得突破。

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基本修完修好,人畜饮水和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尼尔基、百色、沙坡头等一批“十五”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开工,塔里木河、黑河生态综合治理以及首都水资源规划顺利实施,国务院批准的“十五”期间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顺利启动。

2002年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节水灌溉面积继续扩大,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水政、水资源管理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取得新进展,科研、教育及水利前期等基础工作进一步巩固,水利改革取得新突破,依法治水迈出新步伐。

一.水利基本建设2002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来源基本稳定,全年中央和地方计划投资787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430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230亿元,水保及生态环境建设投资33亿元,水电及其他项目投资94亿元。

中央水利基建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强度。

当年中央投资321亿元,地方配套246.4亿元。

在2002年中央投资计划中,国家预算内拨款72.3亿元,占总投资的22.5%;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223.5亿元,占69.6%;水利建设基金14亿元,占4.4%;利用外资11.2亿元,占3.5%。

水利建设规模有所扩大,水利建设进度明显加快。

2002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施工项目4200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543亿元,比上年增加300亿元;完成水利基本建设投资819亿元,达历史最高水平,较上年增加46%。

完成投资中:中央投资完成415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51%,比上年增加50%;地方投资完成404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49%,比上年增加42%。

河南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707.6毫米,比上年增加30.3%,比多年均值减少9.8%,位于1956—1979年系列的第19位,属偏枯年份。

海河流域与比上年减少12.4%,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分别增加10.8%、45.0%、25.5%。

与多年均值相比,四大流域分别减少34.6%、18.9%、3.1%、11.5%,海河流域偏小最多,属枯水年份,淮河流域属平水年份。

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00.8亿米3,比多年均值偏少35.8%,比上年度偏多57.4%。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183.50亿米3,扣除重复计算量70.68亿米3,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13.59亿米3,比多年均值减少24.2%,黄河、海河、长江、淮河流域分别减少49.6%、45.0%、41.8%、10.5%。

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39.60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5.03亿米3。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32.00亿米3,比上年末增加5.09亿米3;中型水库7.60亿米3,基本和上年末持平。

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与上年末相比,平均下降0.26米,地下水储蓄量减少9.1亿米3。

豫北平原平均下降1.08米,沙颍河以北黄河以南平均下降0.36米;沙颍河以南平均上升0.84米,南阳盆地平均上升0.42米。

全省平原区10个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总面积为995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655平方公里。

2002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达218.81亿米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84.06亿米3,地下水源134.70亿米3,集雨工程供水0.05亿米3。

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减少12.48亿米3,减幅5.4%。

引用入过境水量27.51 亿米3,其中引黄河干流水量 22.77亿米3,流域间相互调水16.66亿米3。

全省总用水量达218.81亿米3。

其中农业用水145.74亿米3,工业用水40.24亿米3,生活用水32.83亿米3(城镇生活12.76亿米3)。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2002年水资源公报一、来水分析计算(一)降水量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22.2mm,折合降水总量941.4亿m3,比多年平均(1956 ~2002年系列)偏小7.3%,比2001年偏大6.0%,在1956至2002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33位,属于偏枯年。

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太湖湖西区成章站1926.4mm,最小为丰沛区徐鲍庄站385.6mm,前者为后者的5.0倍,年降水量等值线变幅在600~1600mm,其中,徐州丰沛和沂北地区雨量较小,在400~600mm之间,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在600~1000mm之间,长江干流及太湖东部地区在1000~1400 mm之间,太湖湖西山区雨量较大,在1600mm以上。

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小20.0%,长江下游干流区偏大6.6%,太湖区偏大13.9 %,各行政分区降水量大部分比多年平均偏小,其中,连云港市、徐州市和宿迁市分别偏小30.1%、28.3%和24.3%,而镇江市、苏州市和常州市则比多年平均偏大17.5%、15.9%和15.1%。

2002年降水量年内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3.7%,其中,沂沭泗流域平均为79.1%,淮河中上游为70.5%,淮河下游区为61.7%,长江下游干流为58.5%,太湖流域为58.1%。

今年我省淮河以南地区6月19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期长19天,较常年梅期短2天。

沿江苏南地区梅雨量为173.8mm,比常年梅雨量偏少17%。

(二)地表水资源量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85.72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181.9mm,比2001年地表水资源量181.41亿m3多4.31亿m3,比多年平均(1956~2002年系列)地表水资源量253.19亿m3偏小26.6%,在1956~2002年系列中排第31位。

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淮河流域偏小62.5%,长江下游干流偏小1.7%,太湖流域偏大33.2%。

2002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2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2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12-31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

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

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大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

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一、水资源量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

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

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

贵阳市2002年水资源公报

贵阳市2002年水资源公报

0.633 0.438 6.191 6.891 1.743 0.413 10.50 15.12 7.256
0.160 0.111 1.569 1.747 0.362 0.105 2.695 3.877 1.839
0.633 0.438 6.191 6.891 1.743 0.413 10.50 15.12 7.256
②、出境水量:本市 2002 年总出境水量为 177.95 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流域 175.91 亿立方米,珠江流域 2.04 亿 立方米。
三、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全市有大、中型水库 9 座,2002 年末蓄水量 230835 万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 4 座,总库容 429870 万立方 米,2002 年当年末蓄水量 221625 万立方米;中型水库 5 座,总库容 18863 万立方米,2002 年当年末蓄水量 9210 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减蓄 4624 万立方米。
2002 年末 蓄水量
蓄水变量
133600
-59400
45825
-22688
27500
-16119
14700
1890
464
-1238
3151
-1435
758
-297
2751

万立方米
200000
180000
160000
贵 阳 市 2002 年 水 资 源 公 报
2002年贵阳市大中型水库蓄水量图
上年末蓄水量 当年末蓄水量
1400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乌江渡水库 东风水库 红枫水库 百花水库 花溪水库 阿哈水库 修文水库 红岩水库 松柏山水库

2002年松辽流域水资源公报

2002年松辽流域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一、综述2002年松辽流域年降水量为5689.50亿m3,折合降水深度为460.5 mm,比多年平均值减少9.0%,比2001年增加15.1%;地表水资源量为1075.03亿m3,折合径流深度为87.0 mm,比多年平均值偏少36.4%,比2001年偏少7.7%;地下水资源量为575.68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间重复计算量为278.87亿m3,水资源总量为1371.84亿m3,比多平均值减少30.6%。

2002年,对松辽流域64座大型水库和250座中型水库统计,年末蓄水总量183.4亿m3,比年初减少29.4亿m3,其中松花江区减少15.91亿m3,辽河区减少13.49亿m3。

2002年松辽流域总供水量565.63亿m3,比上年度减少29.59亿m3。

在总供水量中,地表水工程供水量为307.08亿m3,占总供水量的54.3%;地下水开采量为258.55亿m3,占总供水量的45.7%;松辽流域总用水量为565.63亿m3,其中生活用水占9%,工业用水占19%,农业用水站72%;松辽流域总耗水量309.47亿m3,综合耗水率55%。

2002年松辽流域主要江河水质污染仍然比较严重,但较去年有所好转。

枯水期:在评价总河长14400.9 km中,四类以上(包括Ⅳ、Ⅴ和超Ⅴ类)水质河长7330.6 km,占50.9%。

丰水期:在评价总河长14070.9km中,四类以上(包括Ⅳ、Ⅴ和超Ⅴ类)水质河长为8204.0 km,占58.3%。

全年期:在评价总河长14869.4km中,四类以上(包括Ⅳ、Ⅴ和超Ⅴ类)水质河长8413.5km,占55.6%,比2001年有所好转。

松辽流域水资源量按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分别统计,河流水质按河段长统计。

流域分区包括松花江区、辽河区2个一级区,14个二级区;行政分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四盟(市),共计40个地区、市(盟、州)。

由于流域分区与行政分区界限不完全一致,按两种分区方法统计的水资源量略有差别。

2002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

2002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

2011-03-08
2002年水资源公报
页码,19/22
file://G:\福建省年水资源公报\2002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htm
2011-03-08
2002年水资源公报
页码,20/22
file://G:\福建省年水资源公报\2002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htm
2011-03-08
2002年水资源公报
页码,6/22
file://G:\福建省年水资源公报\2002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htm
2011-03-08
2002年水资源公报
页码,7/22
file://G:\福建省年水资源公报\2002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htm
2011-03-08
2002年水资源公报
页码,8/22
file://G:\福建省年水资源公报\2002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htm
2011-03-08
2002年水资源公报
页码,14/22
file://G:\福建省年水资源公报\2002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htm
2011-03-08
2002年水资源公报
页码,15/22
file://G:\福建省年水资源公报\2002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htm
2011-03-08
2002年水资源公报
2011-03-08
2002年水资源公报
页码,9/22
file://G:\福建省年水资源公报\2002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htm
2011-03-08le://G:\福建省年水资源公报\2002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htm
2011-03-08
2002年水资源公报
页码,16/22
file://G:\福建省年水资源公报\2002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htm

贵州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贵州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贵州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一、概述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部,东连湖南、南邻广西、西接云南、北濒四川和重庆,位于云贵高原东斜坡地带。

全省国土面积176167平方公里,所辖九个市、州(地)。

江河湖库分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以苗岭为界,北部为长江流域的金沙江水系、长江上游干流水系、乌江水系和洞庭湖水系;南部为珠江流域的南盘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

2002年全省为平水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242.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188.6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偏多4.3%,比上一年增加12.1%;地表水资源量1117.5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634.3毫米,较多年平均值偏多8%,比上年增加14.9%;地下水资源量为274.7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6.1%,比上年增加8%。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比上年末蓄水量减少8.8亿立方米,供、用水量比上一年有所增加。

全省水质状况:Ⅱ、Ⅲ类水质水域占全部评价河长的79%,优于Ⅲ类水质的河长比例比上一年增加10个百分点。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量全省平均年降水量1242.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188.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2.1%,较多年平均值偏多4.3%,属平水年份。

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及西北部毕节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低于多年均值,其它地区的年降水量比多年均值偏多或与多年均值持平。

长江流域片区平均降水量为1206.8毫米,较多年均值偏多6.4%,属平水年。

长江域流的二级分区中:乌江水系比多年均值偏多5.9%,属平水年;金沙江水系比多年均值偏少18.4%,属偏枯水年;长江上游干流水系比多年均值偏少0.3%,属平水年;洞庭湖水系比多年均值偏多13.1%,属偏丰水年份。

珠江流域片区平均降水量为1310.4毫米,较多年均值偏多0.9%,属平水年。

珠江流域的二级分区中:南盘江水系比多年均值偏少10.8%,属偏枯年;北盘江水系比多年均值偏少13.3%,属偏枯水年份;红水河水系比多年均值偏多6.4%,属平水年;都柳江水系比多年均值偏多18.4%,属偏丰水年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利部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

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

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

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

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

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

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

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

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093座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亿立方米。

在九大流域片中,黄河片、海河片和松辽河片分别减少77亿、17亿和16亿立方米,长江片、淮河片和东南诸河片分别增加83亿、46
亿和17亿立方米。

各省级行政区水库年末蓄水量增减情况是: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减少蓄水量169亿立方米,其中青海、山东、吉林、河南分别减少42亿、21亿、18亿和17亿立方米;增加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增加蓄水量210亿立方米,其中江苏、湖南、江西、安徽、湖北分别增加40亿、37亿、36亿、33亿、24亿立方米。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对北方平原67万平方公里地下水开采区统计结果(不含青海和新疆):2002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减少113亿立方米。

其中,上升区(水位上升0.5米以上)面积占14.1%,储存量增加32亿立方米;下降区(水位下降0.5米以上)面积占46.6%,储存量减少139亿立方米;相对稳定区(水位变幅在正负0.5米以内)面积占39.3%,储存量减少6亿立方米。

各省级行政区中,有4个省浅层地下水储存量较年初增加,共增加12亿立方米,其中安徽增加9亿立方米;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浅层地下水储存量较年初均减少,共减少125亿立方米,其中河北和山东分别减少47亿和43亿立方米。

根据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地下水动态资料进行分析,在1994—2002年期间,北方平原地下水开采区浅层地下水储存量只有1994和1998年增加,其余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2002年与1994年相比,17个省级行政区浅层地下水储存量均有所减少,累计共减少约600亿立方米,其中河北减少160亿立方米。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19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59个,漏斗总面积6.8万平方公里。

2002年末与年初相比,漏斗要素变化情况如下:在30个浅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0个,漏斗面积增加的有18个;在29个深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的有16个,漏斗面积增加的有17个。

三、供用水量
2002年全国总供水量5497亿立方米,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9.5%。

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0.1%,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9.5%,其他水源供水量(指污水处理再利用量和集雨工程供水量)占0.4%。

在省级行政区中,地下水源供水超过50%的有河北、北京、山西、河南、山东和辽宁6个省(直辖市),其中河北省高达81%。

另外,海水直接利用量为216亿立方米。

主要的跨流域调水情况是:海河流域引黄河水46.4亿立方米,淮河流域从长江、黄河分别引水69.0亿和20.3亿立方米,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12.7亿立方米,甘肃河西内陆河从黄河引水1.2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为5497亿立方米。

其中,城镇生活用水(包括全部建制市、建制镇以及具有集中供水设施的非建制镇的居民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占5.8%,农村生活用水(包括农村居民和牲畜用水)占5.4%,工业用水占20.8%,农田灌溉用水占61.4%,林牧渔用水占6.6%。

与上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减少70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1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90亿立方米。

在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有新疆、江苏、广东3个省(自治区),约占全国用水量的25.5%;用水量介于200亿—400亿立方米的有10个省(自治区),约占全国用水量的43.6%;其余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用水量约占全国用水量的30.9%。

生活用水占其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天津、重庆3个直辖市,工业用水占其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
重庆、湖北、江苏4个省(直辖市),农业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80%以上的有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海南5个省(自治区)。

2002年,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28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为537立方米。

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219升,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94升,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241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65立方米。

2002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298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4%。

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不同,其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比例)差别较大,全国平均城镇生活耗水率为24%,农村生活耗水率为88%,工业耗水率为24%,农业耗水率为64%。

2002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631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1.5%,生活污水占38.5%。

四、江河湖库水质
根据2002年水质监测资料,采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全国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主要结果如下:
河流水质在12.3万公里评价河长中,Ⅰ类水河长占5.6%,Ⅱ类水河长占33.1%,Ⅲ类水河长占26.0%,Ⅳ类水河长占12.2%,Ⅴ类水河长占5.6%,劣Ⅴ类水河长占17.5%。

全国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64.7%。

各流域片的水质状况是:西南诸河片、内陆河片、东南诸河片、长江片和珠江片水质良好或尚可,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分别占92.6%、90.3%、76.9%、76.8%、75.1%;松辽河片、海河片、黄河片、淮河片水质较差,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分别占43.1%、40.6%、38.6%、30.8%。

与上年相比,长江片、珠江片、松辽河片和淮河片水质有所好转,黄河片水质略有下降,其他流域片水质变化不大。

湖泊水质在评价的24个湖泊中,6个湖泊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水,6个湖泊部分水体受到污染,12个湖泊水污染严重。

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情况是:太湖16.5%的面积为Ⅱ、Ⅲ类水,75.3%的湖面为Ⅳ类水,8.2%的湖面为Ⅴ类水;中营养水平的水域占太湖总面积的16.5%,富营养水平的占83.5%。

云南滇池水质为Ⅴ类和劣Ⅴ类,处于富营养状态。

巢湖东半湖水质为Ⅳ类,西半湖水质为Ⅴ类和劣Ⅴ类,东半湖处于中营养状态,西半湖处于富营养状态。

水库水质在评价的196座水库中,有146座水库水质良好,达到Ⅰ、Ⅱ、Ⅲ类水质标准。

在未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的水库中,水污染极为严重的劣Ⅴ类水质水库有8座。

对161座水库进行了营养化程度评价,处于中营养状态的水库105座,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水库56座。

注:《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本报有删节)
《人民日报》2003年09月30日第十五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