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公报2009
水资源公报2003-2010

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2年和常年值比较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3年和常年值比较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4年常年值比较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5年常年值比较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6年常年值比较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7年和常年值比较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3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8年常年值比较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9年常年值比较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
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 概述2009年,国家海洋局组织沿海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贯彻落实海洋环境保护分级管理责任制,切实履行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的职责,深化海洋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评价能力和水平,在全面做好我国管辖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和趋势监测、海洋功能区监测、入海污染源监测、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监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渤海等海域的环境监测,进一步深化了近岸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工作,积极推进了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业务化监测工作,开创了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工作新局面。
2009年,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146 98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3%。
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到重金属和石油类污染。
部分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依然较高。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其功能要求。
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良好。
海洋倾倒区和油气区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其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
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分别占所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的24%、52%和24%。
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较上年有较大增长。
73.7%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铜等重金属在长江口、珠江口海域的大气输入通量仍呈上升趋势。
海洋垃圾数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全年发现赤潮68次,累计面积约14 100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与上年相同,累计面积基本持平;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东海海域。
海岸侵蚀范围和速度加大。
渤海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加重。
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较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第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北京水资源公报(2009年)

监测湖泊面积719.6hm2。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559.6h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98.0hm2;劣于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62.0hm2。达标面积642.6hm2。
浅层地下水水质符合Ⅲ类积为3030km2。
出入境水量
2009年全市入境水量为3.03亿m3(未包括南水北调河北应急段调水2.6亿m3),比2008年5.35亿m3少43%;全市出境水量为8.23亿m3(其中包含污水和再生水6.2亿m3),比2008年10.08亿m3少18%。各河系出、入境水量详见图5。
图5 2009年各河系出、入境水量示意图(单位:亿m3)
从行政分区看,平谷区降水量最大,为562mm;延庆县最小,为351mm。详见图2。
图22009年与2008年及多年平均行政分区降水量比较图
从流域分区看,蓟运河水系降水量最大,为554mm;永定河水系最小,为373mm。详见图3。
图32009年与2008年及多年平均流域分区降水量比较图
(二)地表水资源
深层地下水水质明显好于浅层地下水,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2872km2,符合Ⅳ~Ⅴ类水质标准的面积为563km2。
基岩水均符合Ⅲ类水质标准。
二、水资源
(一)降水量
2009年全市平均降水量448mm,比2008年同期降水量638mm少30%,比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85mm少23%。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
2009年6~9月累计降水量354mm,占全年降水量的79%,比2008年同期降水量500mm少29%,比多年平均同期降水量488mm少27%;非汛期降水量94mm,比2008年同期降水量138mm少32%,比多年平均同期降水量97mm少3%。2009年降水总量少于常年,且较近十年平均值略偏少;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局地暴雨时有发生,主汛期降水日数较多。详见图1。
2009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

0
1
概述
2009 年黄河流域汛期无大的暴雨洪水,干支流水势基本平稳。干流唐乃亥、 兰州、头道拐、龙门、潼关、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 12 个重要控制水文站实测径流量与多年均值比较,除唐乃亥站偏大,其余站偏小; 与 1987~2005 年均值比较,唐乃亥、兰州和头道拐站偏大,其余站偏小;与上 年相比较,除唐乃亥站增幅较大以外,其余站变幅较小。洮河红旗、皇甫川皇 甫、窟野河温家川、无定河白家川、延河甘谷驿、泾河张家山、北洛河状头、 渭河华县、汾河河津、伊洛河黑石关和沁河武陟 11 个重要支流控制水文站实 测径流量与多年均值比较全部偏小;与 1987~2005 年均值比较,无定河白家川 站偏大,其余站偏小;与上年度比较,洮河红旗、渭河咸阳和汾河河津站基本 持平,无定河白家川、延河甘谷驿、渭河华县和伊洛河黑石关站增大,其余站 均减小。
表 2 2009 年黄河干流 15 处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表
序号
水源地
供水城市
年均水质 类别
达标率 (%)
主要超标项目
1
新城桥
兰州市
Ⅱ
100
2
水川吊桥
白银市
Ⅱ
100
3
石嘴山
石嘴山市
Ⅳ
0 氨氮、化学需氧量
4
昭君坟
包头市
Ⅳ
8.3
化学需氧量
5
画匠营
包头市
Ⅳ
0
化学需氧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从数据谈节水》PPT

10.3课题学习 从数据谈节水
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上,哪 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 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地球上的水体: 海洋
冰川
地下水
湖泊 河流
地球是一个“大水球”
看了这些图片,你有哪些感受?
浪费水现象
2.运用资料探究
阅读教科书153页的资料,通过小组合作,按 以下步骤回答第154页的3个问题. 第一步:阅读资料,从中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数据. 第二步:画统计图描述数据. 第三步:根据统计图回答相关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年水资源总量为 2.75×10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仅为 2400立方米左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居世 界第110位.中国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水资源告急
除了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 资源,我国实际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仅为11000亿立方米 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 不均衡.缺水状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以城市供水 为例,全国大约670个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 水不足问题,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全国城市缺水 总量为60亿立方米.
3.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统计活 动的知识 ?针对节水问题,谈谈你的想法。
地球上的水很多,但是淡水却很少。
淡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节 约水,我们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全社会共同 的责任。
4.布置作业
请以小组为单位,以“家庭人均月生活用水量” 为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次统计调查活动,并完成 一篇调查报告. 1.给出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问卷,调查方法. 2.用表格整理收集到的数据,用直方图描述数据,并 分析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3.计算或估计全校同学家庭人均月生活用水量的平均 数,并与全国人均月生活用水量比较. 4.结合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形势,谈谈节约用水的意义, 以及节约用水如何从我做起.
水资源公报编制经验体会分析

水资源公报编制经验体会分析水资源公报是反映某一区域内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发布年内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量、水环境质量、水旱灾害和重要水事等水情况,为政府宏观决策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并以此让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状况,唤起人们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的意识,共筑人水和谐发展理念。
文章根据水资源公报编制规程的要求,对在实际公报编制中的一些经验体会进行了分析论述,对执行规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标签: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分区;水环境质量;用水指标1 概述文章以2014年《伊春市水资源公报》为实例,对在编制工作中总结的一些经验体会进行分析论述。
公报编制是依据《水资源公报编制规程》(GB/T23598-2009),在整理分析实测水文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各市、县(区)取用水现状调查统计,并根据实际情况,以行政和流域两种分区,对水资源各要素进行了评价。
《公报》主要内容包括降水、天然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质量、重要水事及相关的图、表等。
2 水资源量2.1 降水量降水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后以液态水或雪的形态降落的地面的水量。
区域降水量分析计算以等值线图方式量算,该方法计算精度取决于等值线的划定是否合理,这里应注意的是须从地形、地势上来考虑等值线的走向,不应局限于某一站点的雨量来决定等值线趋势。
在考虑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时须注意地势海拔高度对降雨量的影响。
2.2 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当地天然河川径流量。
因径流控制站较少,在绘制全市径流等值线时须注意与邻近地区径流等值线的衔接,否则径流计算会有较大偏差。
地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降雨分布一般都呈一致性,不应有不统一的矛盾现象。
2.3 出、入境水量在计算流出和汇入本区域水量时须注意将水文测站断面水量利用面积比例法缩放至市区行政边界处。
中国水资源公报——人均用水量

中国水资源公报——人均用水量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北京市立方米/人331325330290281243240天津市立方米/人268225270230191198203河北省立方米/人340344340310315314295山西省立方米/人192182180170176175170立方米/人708664710720740749701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立方米/人361346350320307302305吉林省立方米/人404395400420391414385黑龙江省立方米/人801839800800754662644上海市立方米/人838781750650658642637江苏省立方米/人723585610600634649585浙江省立方米/人454452460430445448440安徽省立方米/人325287310300305315279福建省立方米/人482528540510513528524江西省立方米/人529487510530504479405山东省立方米/人288288290270278278240河南省立方米/人279250240220242228194湖北省立方米/人462394440450466402408湖南省立方米/人490478490490483463479广东省立方米/人588621620500573569575立方米/人692621590650608617573广西壮族自治海南省立方米/人562622600560547549571重庆市立方米/人177176180180185194202四川省立方米/人248238240250241241241贵州省立方米/人229234240240229234242云南省立方米/人348354350340341343334西藏自治区立方米/人7076511010104010471127936陕西省立方米/人237218220220213212203甘肃省立方米/人480481480480471473467青海省立方米/人540534540540521511543宁夏回族自治立方米/人1786179217801550149614251104立方米/人2117251227402490259724912589新疆维吾尔自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231225220217211206189 215222217213195194178 288295297293280276272 168167176174167165182 719735747750730750738 309317333334332331330 366363378370381406438 680713749762777827849 678684660655640657560 707697727736730713704 440430422420426384379 325341396380435476485 527530528550551557550 475484476540534546539 234229243235234233234 207212242223242247238 403445454454475492503 483521517511508504501 560501497493486483456 595673671654647627637 566534558556552518512 216255261275293299301 241259263263255274284 242261267261270265289 333331324334338335322 1022120212551299131510691178 204212226218228224224 465476471469466458476 560566590566621518549 1259131512941170120811621150 2532253725292498250024752464。
(完整版)中国水资源稀缺性分析

中国水资源稀缺性分析宁显胜;农经一班,222011303210010分析背景: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阵痛期,很多经济学家预计这个阵痛期还会更长一些。
引发阵痛的原因很多,其中,资源的稀缺是一个起到决定作用的因素。
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的依赖于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而这种依赖使得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极大的受限于这种依赖。
本文将从水资源的人均分配、地域分布、以及水资源的污染浪费等方面对中国的水资源稀缺性进行简要分析。
一、我国的水资源概况注:图表自制,数据来源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综合05年至11年的情况来看,中国水资源总量在2.8万亿立方米上下浮动。
其中地表水约为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约为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
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地区。
我国水资源总量已不丰富,人均占有量则更低。
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
我国严峻的水资源态势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置于至关重要的位子上。
二、水资源地域分布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
我国水资源稀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域分布极度不均匀。
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水资源分布格局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和水资源需求极度不相符。
我国北方是传统的重工业地区,西部拥有大量的土地,水资源对这些地方的限制性作用极度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12-04-2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9年,我国气候异常,一些地区降雨之多、台风之强、旱情之重为历史罕见。
旱情来得早、去得晚、范围广、影响大,特别是冬麦主产区年初的冬春连旱,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的夏伏旱,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和西南局部的秋冬连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全年有9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发生强风、暴雨、高潮同时出现的最不利形势。
受多次大范围、高强度降雨过程影响,全国有210多条河流相继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超前部署,科学决策,精心调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广大军民奋力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涝干旱台风灾害损失。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国家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领域。
各级水利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持了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
扩大内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强力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大任务,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为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创近年来新开工大型水利工程数量历史新高;水利法制建设稳步推进,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能力不断提升。
水利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09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96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0%。
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约25%。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5.2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
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少13.5%。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间,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宁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间,山西、辽宁、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间。
2009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4.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193.3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090.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3960.9亿m3。
地下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267.0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688.2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863.9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85.1亿m3。
2009年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23.4亿m3。
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5%、35.4%、8.0%和5.1%。
水资源总量 2009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4180.2亿m3,比常年值偏少12.7%。
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55.0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4.5%,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5.5%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
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711.2亿m3,比常年值偏少10.4%,占全国的19.5%;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19469.0亿m3,比常年值偏少13.3%,占全国的80.5%。
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3.2%,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25.5万m3/km2。
二、蓄水动态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2009年对全国515座大型水库和3006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2815.5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减少346.2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532.7亿m3,比年初减少287.1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82.8亿m3,比年初减少59.1亿m3。
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6.5亿m3,其中黄河区增加49.2亿m3。
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减少352.7亿m3,其中珠江区和长江区水库分别减少198.8亿m3和160.7亿m3。
各省级行政区水库年末蓄水量与年初比较,青海、黑龙江、浙江、海南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91.0亿m3,贵州、广西、湖北、湖南、广东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减少,共减少蓄水量437.2亿m3,内蒙古、西藏2个自治区水库蓄水量变化不大。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2009年,北方17个省级行政区对77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减少16.6亿m3。
在水资源一级区中,松花江区、淮河区和黄河区地下水储存量增加,分别增加17.9亿m3、4.3亿m3和1.1亿m3;海河区、辽河区、西北诸河区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分别减少19.6亿m3、14.8亿m3和5.5亿m3。
按省级行政区统计,地下水储存量增加的仅有6个省级行政区,其中黑龙江和安徽增加较多,分别增加23.0亿m3和4.6亿m3;储存量减少的有11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河北减少最多,为11.2亿m3,甘肃、新疆、北京、辽宁、内蒙古、吉林减少幅度在3亿~7亿m3之间。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009年,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78个,漏斗年末总面积6.4万km2。
在41个浅层(潜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km2的有12个,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大于20m的有23个。
在37个深层(承压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km2的有17个,年末漏斗中心水头埋深大于50m的有11个。
2009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20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16个;深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14个,中心水头下降的有12个。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供水量 2009年全国总供水量5965.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4.7%。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839.5亿m3,占总供水量的81.1%;地下水源供水量1094.5亿m3,占总供水量的18.4%;其他水源供水量31.2亿m3,占总供水量的0.5%。
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占32.4%,引水工程供水量占36.0%,提水工程供水量占28.7%,水资源一级区间调水量占2.9%。
在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占80.9%,深层承压水占18.7%,微咸水占0.4%。
南方4区供水量3289.8亿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55.1%;北方6区供水量2675.4亿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44.9%。
南方各省级行政区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大多占其总供水量的90%以上;而北方各省级行政区地下水供水量则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中河北、北京、山西、河南4个省(直辖市)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一半以上。
另外,全国直接利用海水共计488.8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
其中广东、浙江和山东利用海水较多,分别为201.4亿m3、157.7亿m3和55.0亿m3。
用水量 2009年全国总用水量5965.2亿m3。
其中生活用水占12.6%;工业用水占23.3%;农业用水占62.4%;生态环境补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1.7%。
与2008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增加55.3亿m3,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8.9亿m3,工业用水减少6.2亿m3,农业用水增加59.7亿m3,生态环境补水减少17.2亿m3。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m3的有江苏、新疆、广东3个省(自治区),用水量少于50亿m3的有天津、青海、北京、西藏、海南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75%以上的有新疆、宁夏、西藏、甘肃、内蒙古、海南、青海、黑龙江8个省(自治区),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福建、湖北、江苏、贵州、安徽7个省(直辖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天津和重庆3个直辖市。
用水消耗量 2009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155.0亿m3,其中农业耗水占75.1%,工业耗水占10.1%,生活耗水占12.4%,生态与环境补水耗水占2.4%。
全国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3%,干旱地区耗水率普遍大于湿润地区。
各类用户耗水率差别较大,农田灌溉为63%,工业为23%,城镇生活为30%,农村生活为86%。
废污水排放量废污水排放量是指工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
2009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68亿t。
用水指标 2009年,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48m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为178m3。
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为每日212L,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73L,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为431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103m3。
按可比价计算,2009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08年下降了7%和8%。
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
从人均用水量看,大于600m3的有新疆、宁夏、西藏、黑龙江、内蒙古、江苏、上海、广西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宁夏、西藏分别达2475m3、1162m3、1069m3;小于300m3的有山西、天津、北京、陕西、山东、河南、贵州、四川、河北、重庆10个省(直辖市),其中山西最低,仅165m3。
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看,新疆最高,为1242m3;小于100m3的有北京、天津、山东、山西、上海、浙江、辽宁7个省(直辖市),其中北京、天津分别为30m3和31m3。
四、水体水质河流水质 2009年,对全国16.1万km的河流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4.6%,Ⅱ类水河长占31.1%,Ⅲ类水河长占23.2%,Ⅳ类水河长占14.4%,Ⅴ类水河长占7.4%,劣Ⅴ类水河长占19.3%。
全国全年Ⅰ~Ⅲ类水河长比例为58.9%,与2008年基本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