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合集下载

2000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0湖北省水资源公报

2000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时间:2001年05月01日浏览次数:79次字体:大中小一、概述2000年,全省年平均降水深1199.1mm,折合年降水量2229.1亿m3,比上年增加4.9%,较常年多2.0%。

全省水资源总量1008.1亿m3,比上年减少69.29亿m3,较常年减少19.7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974.4亿m3,比上年减少5.6%,较常年减少2.1%,地下水资源量299.1亿m3,比上年减少0.4%,较常年增加0.37%。

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300.2亿m3,比上年增加130.1亿m3。

全省入境水量6844亿m3,比上年减少155亿m3,出境水量7574亿m3,较上年减少382亿m3。

长江、汉江干流湖北段水质状况良好,省内中小河流污染状况不容乐观。

长江、汉江干流为Ⅲ类以上水质,中小河流Ⅲ类以上水质河段长2499km,占评价河长的63.3%,与1999年(77.1%)比较,中小河流水质有劣化的趋势。

全年气候异常,洪涝旱灾均有发生,尤以干旱为重,旱灾范围之广,程度之重,损失之大为历史少见。

二、水资源量1、降水量全省平均降水深1199.1mm,与多年平均相当,属平水年份。

但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全省以宜城至监利一线为界,以东区域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少,以西区域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

罗田、英山、蕲春以及仙桃、洪湖、嘉鱼一带偏少3~4成,为偏少幅度最大者;而以干旱的鄂北地区偏多3~5成,幅度为全省之最。

降水地域分布极不均匀,黄冈、武汉、咸宁等6市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19.7~9.0%,属枯水及偏枯年份,襄樊、十堰、随州等5市较常年偏多22.4~8.6%,属偏丰年份,其余市(州)与常年持平。

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以襄樊市苍坪站为例,年降水量1415.6mm,较常年偏多51.4%,1~4月降水量56.6mm,仅占年降水量的4%,7月份降水量420.4mm,占年降水量的30%。

1至5月中旬,全省降雨53mm(襄阳)至579mm(通城),与历史同期均值比较,偏少1至7成,形成冬春连旱。

2000年水资源公报

2000年水资源公报

年水资源公报一、概述年全区年平均降水量为214mm,折合降水总量为亿,比上年减少,较多年平均值少。

属枯水年。

当地水资源亿,比年减少,比多年平均减少。

全区总取用水量亿,比年亿减少,用水量减少主要是年农业灌溉用水水价调整和加强了灌溉管理与节水力度,农业取用水减少。

工业取用水由于石嘴山电厂由年的亿的黄河水减少到年的亿,虽然其它工业用水有所增加,但工业取用水总量较年减少亿。

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取用水量均有所增加。

全区耗水总量亿,比年减少亿,其中农业耗水减少亿,其它耗水量均有所增加。

年黄河干流宁夏段入境水量为亿,出境水量为亿,进出境水量差亿。

农业取用黄河水量亿,较年减少亿;灌区排水量亿,减少亿;耗水量(黄河水量)亿,减少亿。

二、水资源(一)降水量年宁夏全区年平均降水量214mm,折合降水总量为亿, 比上年减少,较多年均值减少,属枯水年。

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由南向北递减,固原地区平均降水量最大339mm,银川市次之为172mm,吴忠市、石嘴山市相对接近,分别为154mm、140mm。

各流域分布:葫芦河最大为380mm,泾河次之366mm,黄河灌区仅146mm。

六盘山、南华山、云雾山、罗山、贺兰山为相对高值区,中心雨量分别为500mm、400mm、400mm、200mm、200mm,较往年明显偏小。

年全区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状况见附图。

按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统计:与多年均值相比,各河、各流域减少,各行政分区降水量减少。

与去年比,各河减少,各行政分区减少。

(见表、表)(二)地表水资源年全区天然地表水资源量为亿,折合径流深11.3mm,比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偏少,比年减少(见表)。

地区分布:年径流深分布不均匀,全区年径流深变化在之间,分布趋势与降水量相对应。

高值区主要有两个,贺兰山中心径流深,与去年接近;六盘山中心径流深,较去年明显偏少。

总的趋势由南部减至黄河以南不足。

北部黄河灌区径流深为,较去年明显偏少。

各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见表,年径流深分布情况见附图。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途径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途径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途径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 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二者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我国水资源总 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少,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水资 源量24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 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北方黄、淮、海3个流域人均水资源仅为全 国人均的1/5。到下世纪中叶,按16亿人口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 比现在降低1/4,约为1755立方米,淡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 5、水资源管理体制中的“多龙管水”不利于水资源的集 中统一管理
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中水源工程归水利部门 管,配水设施归城建部门管,污水处理归环保部门管, 地下水归地矿部门管。这种部门切割式的管理,造成水 务管理中政出多门,必然不能产生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效 益。
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效途径
• 1.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水环境特别是水污染 问题
• 3、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公民意识的落后,生产生活中水资源 浪费惊人
我国农业是用水大户,用水量占全部用水量的7o%以上,每年每 公顷农田灌溉用水量达15000多m3,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只有0.4左右, 仅及发达国家的一半。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灌溉渠系不配套,60%的 农业用水消耗损失于蒸发渗漏。黄河流域水资源近90%用于农业,农 业引黄灌溉耗水定额高出同样气候条件下先进灌溉定额的50%-100%, 而灌溉水利用率却只有30%,水资源的利用率低下。工业用水的重复 利用率低,耗水量大,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l0一20倍。
通过对水资源和水价的分析,水的定价原则没有实现 商品定价原则时,水利行业是“不完全竞争产业,它不同 于完整意义上的竞争产业。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 创造条件,使水利行业向“两化”过渡,即向水利服务功 能社会化、水利经济产业化过渡。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是 水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的两把利剑,缺一不可。

2000年天津水资源公报

2000年天津水资源公报

综述天津市2000年总人口912.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79.5万人,城镇人口532.5万人。

全年工业总产值2582.1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639.41亿元。

实有耕地面积636.4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29.71万亩,实际灌溉面积432.7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37.48万亩。

粮食总产量124.1万吨。

一.降水2000年全市平均年降水量424.4毫米,折合水量47.9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63.93亿立方米少24.95%,比上年度多22.20%。

排列于1956年以来45年资料系列(下同)的第39位,相当于P=84.78%,属于偏枯年份。

海河北系年降水量391.6毫米,折合水量25.37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37.77亿立方米少32.83%,比上年多7.05%,排列第42位,相当于P=91.30%,属枯水年份。

其中:山区年降水量547.5毫米,折合水量3.9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5.05亿立方米少21.19%,比上年度多41.13%,排列第36位;平原年降水量371.9毫米,折合水量21.3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32.72亿立方米少34.63%,比上年度多2.44%,排列第43位。

海河南系年降水量468.5毫米,折合水量22.6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26.16亿立方米少13.57%,比上年度多45.31%,排列第32位,相当于P=69.57%,属偏枯年份。

降水量时程分布不均,有74.7%的降水量集中在汛期(6-9月)。

地区分布亦不均匀,高值区出现在北部山区和南部地区的静海西南部和大港地区,年降水量在500mm以上,最大超过600mm。

低值区出现在中部地区的武清北部和宁河北部地区,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

(二)地表水资源1.自产水量2000年全市天然产水量0.62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9.92亿立方米少93.75%,比上年度少7.46%。

海河北系产水0.53亿立方米,其中山区产水0.45亿立方米,平原产水0.08亿立方米。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0年度)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00年度)
淮河片各分区 2000 年供用水量见表 2,用水组成见图 9、图 10。
表2
2000 年淮河片供用水量
单位:亿 m3
流域分区
淮河流域 河南省 安徽省 江苏省 山东省 湖北省
山东半岛
淮河片水资源公报(* 水资源利用简析
* 水质概况
* 重要水事
综述
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总面积约 33 万 km2。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 27 万 km2,包括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湖北五省 40 个地(市)172 个县(市)。在 水资源分析计算中,将淮河流域划分为王家坝以上、王蚌区间、蚌洪区间、淮河下游 区、南四湖区、沂沭河水系 6 个水资源二级区(见淮河片水资源分区图)。山东半岛 面积约 6 万 km2,包括山东省 9 个市 31 个县(市)。
图 5 地下水资源量年际变化
(四)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是指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扣除两者之间重复计算量。 淮河流域 2000 年地表水资源量 828.9 亿 m3,地下水资源量 458.3 亿 m3,两者之间重 复计算量 122.5 亿 m3,水资源总量为 1164.7 亿 m3。较上年增加 126.3%。
图 7 淮河流域供水比例 图 8 山东半岛供水比例
57.5%和 55%;其它水源供水量 1.88 亿 m3(其中污水处理回用量 1.84 亿 m3),只占 总供水量的 0.4%。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占 39%,引水工程供水量 占 35.2%,提水工程供水量占 25.8%。在地下水供水水源中, 浅层水占 79.4%,深层 水占 20.6%。
淮河流域 2000 年平均降水量 1029.6mm,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多 16.7%,属偏丰 水年。但气候异常,春季及夏初少雨,严重干旱;而秋季降雨偏多,发生罕见秋汛;

全国水环境情况(2000-2014年)

全国水环境情况(2000-2014年)

24358 24242 26377 23125 29798
22214 28373 26839 26264
7643 7617 8122 7267 8417
7214 8296 8081 7745
6671 6604 7065 6212 7308
6171 7141 6963 6742
57840 57763 62000 55959 65850
58122 62610 60416 56876 61010
2112.5 2207.2 2131.3 1856.3 2151.8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5330 25255 27434 24180 30906
23257 29529 27958 27267
2000
27701
26562
8502
7363
60092
2193.9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6868 28261 27460 24130 28053
25933 27243 26251 23126 26982
8390 8697 8299 7436 8091
7456 7679 7090 6433 7020
全国水环境情况(2000-2014 年)
年份 Year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Total Amount
of Water Resources (100 million cu.m)
地表水 资源量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地下水 资源量 Ground Water Resources
地表水与地下 水资源重复量

200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中国水资源公报资源来源:国家水利部综述200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

“九五”期间水利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央对水利高度重视,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水利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

二是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大大增强,对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认识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是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1998~2000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总规模近千亿元,地方各级政府对水利的投入也相应增加,水利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四是进行了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探索和实践,正在逐步形成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新的治水思路,为在新世纪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区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其中2~7月降水量偏少2~7成,干旱严重,灾情先后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严峻的缺水局面。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节约用水和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实现了黄河大旱之年不断流、黑河首次跨省区分水、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输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抗旱的巨大胜利。

2000年9月编制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报告》,并经国务院专题办公会通过;为恢复和改善黑河、塔里木河生态系统,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报告》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

2000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3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0092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偏少0.9%。

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562亿立方米,加上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量1139亿立方米后的水资源总量为27701亿立方米。

2000年末,全国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196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19亿立方米,北方平原地下水开采区浅层地下水储存量减少24亿立方米。

(完整版)中国水资源稀缺性分析

(完整版)中国水资源稀缺性分析

中国水资源稀缺性分析宁显胜;农经一班,222011303210010分析背景: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阵痛期,很多经济学家预计这个阵痛期还会更长一些。

引发阵痛的原因很多,其中,资源的稀缺是一个起到决定作用的因素。

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的依赖于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而这种依赖使得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极大的受限于这种依赖。

本文将从水资源的人均分配、地域分布、以及水资源的污染浪费等方面对中国的水资源稀缺性进行简要分析。

一、我国的水资源概况注:图表自制,数据来源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综合05年至11年的情况来看,中国水资源总量在2.8万亿立方米上下浮动。

其中地表水约为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约为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

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地区。

我国水资源总量已不丰富,人均占有量则更低。

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

我国严峻的水资源态势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置于至关重要的位子上。

二、水资源地域分布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

我国水资源稀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域分布极度不均匀。

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水资源分布格局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和水资源需求极度不相符。

我国北方是传统的重工业地区,西部拥有大量的土地,水资源对这些地方的限制性作用极度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区2—7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7成,造成严重干旱,旱灾先后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实现了黄河大旱之年不断流、黑河首次跨省区分水、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输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抗旱的伟大胜利。

2000年9月编制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报告》,并经国务院专题办公会通过;为恢复和改善黑河、塔里木河的生态系统,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报告》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

现将2000年的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公告如下:一、水资源量200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3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0092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少0.9%,属平水年。

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少5.9%,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多2.0%。

降水量比常年偏少20%以上的有宁夏、辽宁、北京、天津、内蒙古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比常年偏多20%以上的只有河南和海南两省。

200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562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0毫米,比常年多1.6%;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少13.6%,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5.6%。

2000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25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9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720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99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620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261亿立方米。

2000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502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139亿立方米。

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701亿立方米,比常年增加0.9%,其中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总量5814亿立方米,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887亿立方米。

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6%,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2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2983座大中型水库(大型422座)统计,2000年末蓄水总量196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增加219亿立方米,但多数大型水库1—8月蓄水量均比上年同期减少。

在九大流域片中,长江、淮河和珠江片分别增加151亿、50亿和16亿立方米,其余各流域片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各省级行政区蓄水量增减情况是:增加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增加蓄水量306亿立方米,其中湖北、河南和江苏增加较多,分别增加130亿、55亿和36亿立方米;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减少蓄水量87亿立方米,其中青海和辽宁减少较多,分别减少34亿和17亿立方米。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对北方平原64万平方公里开采区统计结果,2000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上年末减少24亿立方米。

其中,上升区(水位上升0.5米以上)面积占26.5%,储存量增加82亿立方米;下降区(水位下降0.5米以上)面积占29.4%,储存量减少91亿立方米;相对稳定区(水位变幅在0.5米以内)面积占44.1%,储存量减少15亿立方米。

各省级行政区中,仅有河南、安徽和江苏的储存量增加,分别增加48亿、22亿和7亿立方米,而河北、黑龙江和吉林减少较多,分别减少26亿、22亿和14亿立方米。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69个,漏斗总面积5.5万平方公里。

2000年末与上年末相比,漏斗要素变化情况如下:在浅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的有14个;漏斗面积增加的有7个。

在深层漏斗中,漏斗中心水头下降的有15个;漏斗面积增加的有17个。

三、供用水量2000年全国总供水量553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0.3%,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9.3%,其他水源供水量(指污水处理再利用量和集雨工程供水量)占0.4%。

另外,海水直接利用量为141亿立方米。

跨流域调水情况是:海河流域引黄河水39.0亿立方米,淮河流域从长江、黄河分别引水67.7亿和16.0亿立方米,山东半岛从黄河引水15.7亿立方米,甘肃河西内陆河从黄河引水1.2亿立方米。

2000年全国总用水量5498亿立方米。

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10.5%,其中城镇生活用水(包括全部建制市、建制镇以及具有集中供水设施的非建制镇的居民住宅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占5.2%,农村生活用水(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用水)占5.3%;生产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9.5%,其中,工业用水占20.7%,农田灌溉用水占63.0%,林牧渔用水占5.8%。

与上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减少93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减少20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85亿立方米。

在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有新疆、江苏、广东3个省(自治区),约占全国用水量的25%,用水量介于200亿—400亿立方米的有10个省(自治区),约占全国用水量的45%,其余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用水量约占全国用水量的30%。

生活用水占其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庆、天津3个直辖市,工业用水占其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黑龙江、江苏4个省(直辖市),农业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80%以上的有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海南5个省(自治区)。

2000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012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5%。

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不同,其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比例)差别较大,全国平均城镇生活耗水率为26%,农村生活耗水率为86%,工业耗水率为26%,农业耗水率为63%。

四、用水指标2000年,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30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为610立方米,分别比上年减小10和70立方米。

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219升,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89升(含牲畜用水),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含火电)用水量为78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288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79立方米,这些单项用水指标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按东、中、西部统计分析,人均综合用水量分别为420、400、500立方米;而万元GDP用水量差别较大,分别为370、670、1070立方米。

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东部仅56立方米,而中西部差别不大,在125立方米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东部为225立方米,中、西部差别不大,在385立方米左右。

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东部为430立方米,中部为410立方米,西部为630立方米。

因受人口密度、经济结构、作物组成、节水水平、水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

从人均综合用水量看,大于600立方米的有新疆、宁夏、西藏、黑龙江、内蒙古、上海、广西、江苏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宁夏超过1500立方米;小于300立方米的有山西、重庆、河南、陕西、天津、贵州、四川、山东、北京、安徽等10个省(直辖市),其中山西、重庆不足200立方米。

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看,大于1000立方米的有新疆、宁夏、西藏、广西、甘肃、内蒙古、江西、青海等8个省(自治区),大多位于西部地区,其中宁夏、新疆大于3000立方米;小于300立方米的有天津、北京、上海、辽宁、山东等5个省(直辖市),都位于东部地区,其中天津、北京分别为140和160立方米。

五、江河湖库水质根据2000年水质监测资料,对全国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主要结果如下:河流水质在11.4万公里评价河长中,Ⅰ类水河长占4.9%,Ⅱ类水河长占24.0%,Ⅲ类水河长占29.8%,Ⅳ类水河长占16.1%,Ⅴ类水河长占8.1%,劣Ⅴ类水河长占17.1%。

全国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58.7%,比上年减少了3.7个百分点。

各流域片的水质状况是:内陆河片、西南诸河片、东南诸河片、长江片和珠江片水质良好或尚可,符合和优于Ⅲ类的河长分别占90.7%、83.2%、74.1%、74.0%、63.1%;黄河片、海河片、松辽河片、淮河片水质较差,符合和优于Ⅲ类的河长分别占46.7%、34.9%、33.7%、26.2%。

与上年相比,符合和优于Ⅲ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百分数上升5个百分点以上的是淮河片,下降明显的是珠江片。

湖泊水质在评价的24个湖泊中,9个湖泊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水,4个湖泊部分水体受到污染,11个湖泊水污染严重。

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情况为:太湖Ⅱ、Ⅲ类水质断面占12%,Ⅳ类水质断面占64%,Ⅴ类水质断面占12%,劣于Ⅴ类水质断面占12%;中营养水平的水域占太湖总面积的16.5%,富营养水平的占83.5%,富营养程度比上年略有加重。

云南滇池水质劣于Ⅴ类,处于富营养状态。

巢湖东半湖水质为Ⅲ类,西半湖水质为Ⅴ类,东西半湖均处于富营养状态。

水库水质在评价的139座主要水库中,有118座水库水质良好,达到Ⅱ、Ⅲ类水质标准。

在未达到地面水Ⅲ类的水库中,水污染极为严重的劣于Ⅴ类水质水库有8座,分别是山西册田和关河水库,山东墙夼、雪野、黄前、尼山和田庄水库以及新疆柳沟水库。

对93座水库进行了营养化程度评价,处于贫营养状态的水库14座,处于中营养状态的水库65座,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水库14座。

废污水排放量 2000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620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6%,生活污水占34%。

按流域片统计,长江片234亿吨,珠江片129亿吨,松辽河片63亿吨,淮河片62亿吨,海河片52亿吨,东南诸河片39亿吨,黄河片27亿吨,内陆河片8亿吨,西南诸河片6亿吨。

废污水年排放量大于20亿吨的有12个省(自治区)。

(注:《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