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领域的经济活动。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全球经济体系的运作和影响因素,并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 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3. 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了解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形成机制;4. 分析国际经济政策对国内和国际经济的影响;5. 培养科学的国际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与范畴;- 主要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 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解释;- 因素禀赋理论和要素流动理论;- 基于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政策与保护主义;- 自由贸易与多边贸易体制。
3. 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汇率与汇率制度;- 国际金融市场的结构和功能;- 资本流动与跨国投资。
4. 国际收支和汇率- 国际收支的计算与分析;- 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制度与汇率政策;- 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影响。
5. 国际经济政策- 国际经济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贸易政策与关税措施;- 金融政策与汇率管理;- 跨国公司与外国直接投资。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通过讲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他们对国际经济问题的思考和分析;3.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 文献阅读:推荐相关学术论文和书籍,鼓励学生深入阅读和批判性思考。
五、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40%):包括课堂参与、课堂小测验等;2. 作业(20%):包括课后练习、案例分析等;3. 期中考试(20%):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4. 期末论文(20%):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国际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什么是国际经济学

•
•
•
国际经济学的发展概况
•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
• • • 1.重商主义者以其错误的财富观为基础,推论出“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 2.1776年,亚当· 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The Welth of Nations)中,系统阐述了分工 和自由经济的观点,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和贸易观,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3.1817年,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理论,正确地提出和论证了国 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确立了其后贸易理论发展的方向。后 来的学者都将国际贸易研究的重点放在比较优势原理上,不断探索决定比较优势的各种因素。 4.穆勒(l)、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艾奇沃思(F.Y.Edgeworth)等,集中研究了 贸易条件的决定问题。 5.1919年,赫克歇尔(E.F.Heckscher)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一文中,首先论述了各国要素禀赋构成与贸易形态之间的关系, 以及贸易对各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提出了要素禀赋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的观点。其后, 他的学生俄林(Bertil Ohlin)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了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因而后来人们又称要 素禀赋理论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hlin Theory,简称H—O理论)。 6.1936年,哈伯勒(G.Haberler)在《国际贸易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 用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在贸易理论的模型化方面作出 了实质性的贡献。此外,勒纳(A.P.Lerner)、里昂惕夫(W.Leontief)、米德(J.E.Meade)、 萨缪尔逊(P.A.Samuelson)等人将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典模型与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可以说,这一标准化的贸易模型,就是新古典学派 一般均衡理论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7.1951年,里昂惕夫首次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H—O理论进行了经验检验,发现美国作为世界上资 本最丰富的国家,其出口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而进口替代部门则是资本密集型的,这就与H—O理 论预测的贸易模式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 8.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P.R.Krugman)和赫尔普曼(E.Helpman)为代表的 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新贸易理论认为,除要素禀赋 差异外,规模经济亦是国际贸易的原因和贸易利益的另一个独立决定因素。
国际经济学

第一章>>第二节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方法与 特点
(二)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
1、商品的相对价格在理论分析中具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而基本上不涉及商品的名义价格与货币 因素变化的影响。 “货币幻觉” 2、往往从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或两个部门)、 两种生产要素的最简单模型开始分析,然后推广 到较为复杂的模型。 3、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4、静态或比较静态的理论分析。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第三节
二、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概述
(二)从绝对成本理论到比较成本理论
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参与国际贸易的每个国家都拥有 具有绝对优势的生产部门。
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即使一国缺乏任何具有绝对成 本优势的生产部门,只要各国的不同部门之间存在 生产成本的比较差异,各国按照生产成本的比较优 势进行分工生产,然后进行贸易,就能给各国带来 更多的财富。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第一节
三、学习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国家与政府的层次 企业层次 学生个人这个层次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第一节
四、学好国际经济学的主要方法
(一)本课程的先导课程
经济学的基础性研究内容 数学分析基础或数理经济学基础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学好本课程的参考方法
要训练与提升自身的理论思辨能力。 平时应该多做习题。 在课外阅读有关国内外的参考文献,特别是
第一章目录
第一章>>第三节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
一、有关国际贸易的一些概念
(一)对外贸易总额、对外贸易差额与对 外贸易总量
国际经济学

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任务是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贸易的利益分配。
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起源:贸易差额理论早期重商主义–禁止金银出口。
–禁止出口商接受外国非金银货币。
–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
外国商人离境时只能带走商品,不能带走本国货币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塔福。
他们主张在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流进。
因此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利用关税和法令适当限制制成品和奢侈品进口。
–限制原料出口,以保证国内加工业的发展。
–保护本国弱小企业的发展。
–实行奖励出口政策。
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
他们主张保持全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流进。
因此被称为“贸易差额论”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包含的意思重商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一国的财富反映在其所拥有的重金属上。
世界资源的静态观——零和博弈(zero-sum game)扩大财富的途径:增加对国内金银的开采;开展对外贸易或者掠夺。
为了实现国家贵金属存量的增加的目的,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实行保护性贸易的政策。
三、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政策(一)早期贸易差额理论的政策主张直接控制金银货币流动的行政手段,突出表现为禁止本国货币流出,鼓励国外金银货币流入,使每笔交易都保持顺差。
(二)晚期贸易差额理论的政策主张通过商品贸易进而控制货币流动的间接经济手段争取对外贸易顺差1.货币政策2.奖出限入政策3.保护关税政策4.发展本国工业政策5.对外贸易垄断政策6.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三、基本评价•⑴积极影响:•促进资本原始积累,推动当时国际贸易和商业运输的发展。
•⑵主要缺陷:• 1.认为财富就是金银;• 2.“奖出限入”是财富增值的源泉;• 3.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4.限制了国际贸易的广泛展开。
第二节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商品,即2×2模型;2)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3)劳动的边际收益不变,生产是在单位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即机会成本不变;4)运输费用和其它交易费用为零;5)劳动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6)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7)进出口贸易总值相等,不考虑货币在国家间的流动;8)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的;9)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10)国家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
什么是国际经济学

• 1.1720年,伊萨克·杰瓦伊斯(Issac Gervaise)首次提出了国际收支 (Balance of Payments)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 2.1752年,大卫·休谟(David Hume)在《论贸易差额》一文中,论 证了著名的“物价——铸币——流动机制”(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休谟从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在金币本位制 条件下,可以通过货币——贵金额的输出输入来完全解决贸易不平衡问 题,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自动恢复平衡,而不需要 外部的人为干预。
• 从古典贸易理论起,贸易平衡一直是贸易理论的一个前提条件。因为贸 易理论不考虑货币因素,国际贸易理论所探讨的是在贸易平衡条件下 (或物物交换条件下)的贸易商品相对价格问题,即纯易货贸易条件 (The Barter Terms of Trade)问题。但在现实中,国际贸易是以货币 为媒介而进行的,因而贸易不平衡现象是一种常态。
国际贸理论的发展(2)
• 新贸易理论的出现有两大渊源: •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即发生在同一产业类别中的双
向贸易(Two-way Trade),已成为主流。格鲁珀(H.G.Grubel)和 劳埃德(P.J.Lloyd)在1975年还构造了一种测量产业内贸易密集度的 指数方法,用于测算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G—L产业内贸 易指数,与B.Balassa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略有不同。 •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产业组织理论出现了一次 大的突破,特别是博弈论方法被引入到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中之后,对 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主要是针对寡头市场)厂商行为的描述与研究,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8年,克鲁格曼在其博士论文《收益递增、垄 断竞争与国际贸易》(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中,首次将迪克西特(A.Dixit)和斯蒂格利 茨(J.Stiglitz)两人所共同提出的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 在内的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又称“新张伯伦模型”)推广到开放经济 条件下,从模型上首次证明了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另一起因,以及差 异性产品决定了贸易形态为产业内贸易。 • 新贸易理论除了都强调规模经济的作用这一共同点外,并未形成统一的 分析框架。
国际经济学

1.相对价格:假设px和py 分别表示两种商品,x.y的货币价格,又称为名义价格,那么px/py定义为商品x的相对价格,它的含义是:用商品y代替货币,作为商品x的计价单位,他表示用一个商品单位的x与商品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商品y 的数量,相对价格表述的是一种纯碎的物物交换关系,与货币因素无关。
这里经济行为主题的行为,只取决于相对价格,与名义价格无关。
2.生产可能性边界:他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优产量组合。
3.社会无差异曲线:通过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来构造一条可反应整个社会需求条件与福利的无差异曲线即社会无差异曲线4.贸易利益的衡量:这表明国际贸易改善了该国的福利及该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
P26图5.贸易利益的分解:p27图6.绝对优势:指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商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alx<blx,或1/alx>1/blx,A国生产一单位的X所使用的劳动投入比B国要少,或者说A国在X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高于B国。
7.比较优势:它比较的不再是两个国家同一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而是其机会成本,如果aLX/aLY<bLX/bLY,则说A国相对于B国在X部门具有比较优势。
8.贸易前的均衡解:在李嘉图模型中,由于机会成本是固定不变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P38 图AA’表示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这条边界线上各点的斜率相同,均为-aLY/aLX,所以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对应的是机会成本为常数的情形。
同样,B国也是如此。
在封闭条件下,两国的相对价格由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决定,图中,A国的均衡点为EA,B国的均衡点为EB,通过EA与AA’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与通过EB与BB’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位置不同。
证实了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完全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国际贸易完全是因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2.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3.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4.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都处于劣势即无绝对优势),两个国家也有可能进行互利贸易。
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计算题:假设本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6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8单位劳动;外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2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4单位劳动。
(1)哪国在食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哪国在服装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为什么?(2)列举一个双方愿意进行互惠贸易的交换比率,并计算本国与外国的贸易获利分别是多少?解:(1)外国在生产食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本国在服装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外国生产食品的成本为本国的1/3倍,服装的成本为本国的1/2倍,相比较,生产食品的成本更低,优势更大;而本国生产服装的成本为外国的2倍,生产食品的成本为外国的3倍,相比较,服装的成本更低,优势更大(2)外国所能接受的食品国际价格底线:12f≤6c本国所能接受的食品国际价格底线:4f≤3c即6c≤12f≤9c,若交换比例为12f:8c,则外国获利2单位服装,本国获利1单位服装。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绪论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的分支科学。
它是研究经济资源或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即国际经济学是以国际经济关系为其研究对象。
它的研究目的就是要解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
国际经济学定义国际经济学研究现代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生产要素的流向和直接影响这个流向的国内外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某个国家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的内容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被分别称之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旨在说明贸易的起因与利益,以及贸易政策的影响及依据,它主要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以及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等。
国际金融理论则主要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如商品、服务贸易和资本国际流动)在各国国民收入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即包括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与政策及国际货币制度等。
国际经济学的范围1、微观国际经济理论:古典国际经济理论、现代国际经济理论;2、宏观国际经济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调整理论、内外平衡政策3、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国际间接资本流动和国际直接资本流动)、国际间的劳动力流动;4、国际经济协调:国际间贸易关系协调、国际间金融关系协调、国际间税收关系协调、国际经济一体化;本次课程的内容组成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国际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的流动和管理机制;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是国际格局下的的资源配置问题。
它分为微观国际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国际经济理论(国际金融理论):主要讨论在国际格局下资源利用的决定因素及其国际传递机制。
第一篇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国际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2、绝对优势: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3、贸易条件: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
4、相互需求法则:在一国国内,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来决定,国家间商品交换的具体比例是由两国间对彼此商品的相互需求决定的。
5、提供曲线: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
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的价格。
6、中心-外围论: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它将资本主义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生产结构同质性和多样化的"中心";一个是生产结构异质性和专业化的"外围"。
7、绝对配额: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规定一个最高的进口数量或金额。
8、关税配额:是一种进口国限制进口货物数量的措施。
进口国对进口货物数量制定一数量限制,对于凡在某一限额内进口的货物可以适用较低的税率或免税,但关税配额对于超过限额后所进口的货物则适用较高或一般的税率。
9、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
10、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
其特点是仅计入现在或将来有外汇收支的交易。
包括两种具体形式:直接的货币收支和以货币表示的资产的转移。
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广义国际收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是指为系统记载的、在特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居民与世界其他地方居民的全部各项经济交易,不仅包括外汇收支的国际借贷关系,还包括一定时期全部经济交易与往来,如无偿援助、易货贸易、捐赠等。
11、即期汇率:指某货币目前在现货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价格。
12、远期汇率:交易双方达成外汇买卖协议,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进行外汇实际交割所使用的汇率。
13、一价定律:当贸易开放且交易费用为零时,同样的货物无论在何地销售,用同一货币来表示的货物价格都相同。
14、三元悖论: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二、简答题:1.简述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可以分为:狭义的要素禀赋论也称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不仅包括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还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供给比例理论:(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2)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3)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4)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国际贸易使生产要素的国际价格趋向于相等,即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2.简述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某一商品相对价格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3.简述雷布津斯基定理。
若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变,某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产量增加;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产品产量减少。
4.简述出口贫困化增长的条件。
1.单一经济的发展中国家。
2.国际市场上的大国,出口商品为初级产品。
3.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
4.出口导向型经济严重依赖出口。
5.简述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这一结果恰与俄林的要素赋予论相悖。
解释1.劳动力不同质2.要素密集度逆转3.存在关税及贸易壁垒自然资源稀缺6.什么是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企业同时兼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精品文档优势和区位优势时,才能从事有利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7.简述幼稚产业判定标准(M-B-K 标准)。
1穆勒标准:产业自立原则强调产业的幼稚性和成长性2巴斯塔布尔标准:产业自立原则引入成本-效益分析法,强调保护扶植幼稚产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现值3肯普标准:强调产业在被保护期内的外部效应,主张国家应对具有外部性的幼稚产业予以保护。
8.简述进口关税与进口配额之间的区别。
1.收入的归属不同2价格上涨的幅度不同3对消费者的影响不同4对国内生产者的保护程度不同5对国内同类生产企业的垄断影响程度不同6调节机制不同7程序不同9.简述关税有效保护的政策含义。
10.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哪几种形式?1优惠贸易安排-2自由贸易区-3关税同盟-4共同市场-5经济同盟-6完全经济一体化11.简述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1竞争加强,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
2获取规模经济。
3刺激投资4促进技术进步5提高要素的流动性6加速经济发展12.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有哪些?1自主性交易:个人和企业为某种自主目的而从事的交易2补偿性交易:为弥补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发生的交易,包括短期资本项目和官方储备项目13.简述弹性法调整国际收支的机制及其条件。
通过本币贬值刺激出口限制进口来调节中期和短期国际收支失衡,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
条件:1.贸易对象国不采取同等程度的贬值或其他报复手段2.本币对外贬值的程度要大于对内贬值3.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进口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必须大于一14.什么是J曲线效应,解释形成J曲线的原因。
即便符合马歇尔条件,一国的货币贬值后,其国际收支状况也要经历一个先恶化后好转的过程,贸易收支对货币贬值的反应曲线类似于“J”.原因:认识时滞;决策时滞;生产时滞;取代时滞;交货时滞15.简述蒙代尔“不可能三角”。
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三、计算题:1、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2000年为基期是100,2013年时出口商品价格下降5%,进口商品价格上升10%,那么,这个国家2013年的净贸易条件是多少?答案:T=(95/110)*100=86.362、一个小国以世界市场价格每袋10元进口花生。
它的需求曲线是D=400-10P,供给曲线是S=50+5P。
(1)计算自由贸易时它的进口量。
(2)如果它征收每袋50%的进口关税,它的国内价格和进口量各为多少?答案:(1)进口量为200袋(2)征收进口税后,进口价格为15元。
进口量为125。
3、已知A国是某种产品的贸易小国,其国内该产品的需求方程为P=-0.05QD+4.5,国内该产品供给方程为P=0.1QS,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1美元,请问(在计算过程中,产品价格单位为1美元表示,不考虑产品数量单位):(1)在自由贸易条件下,A国国内生产量、国内需求量、贸易量分别是多少?(2)如果A国对该种商品征收100%从价关税,国内生产量、国内需求量、贸易量分别是多少?答案:(1)国内生产量为10,国内消费量为70,进口60(2)国内生产量为20,国内消费量为50,进口304、假定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本国汽车售价为15万元人民币,投入成本(即中间产品)为5万元人民币,即中间产品的价值在总产品中的比重约为33.3%。
而在保护贸易条件下,本国对汽车征收50%的关税,而对所有零部件和原材料征收25%的关税,请计算有效关税保护率。
答案:有效关税保护率=(征税后的价值增值-征税前的价值增值)/征税前的价值增值征税前的价值增值=15-5=10万元征税后的价值增值=15*(1+50%)-5*(1+25%)=16.25万元有效关税保护率=(16.25-10)/10=62.5%5、假设某一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价格为1000元,该产品在国内生产时每单位产出需要使用价值500元的中间投入品,现假设对该产品和中间投入品分别征收30%的进口从价关税,并假设关税不影响世界价格,请计算此种情况下有效保护率为多少?答案:1000×(1+30%)-500×(1+30%)=650元有效保护率为(650-500)÷500×100%=30%6、某瑞典公司欲在美国投资,它得到的银行报价为1美元=6.3550/6.3600瑞典克郎,则该公司投资1000万瑞典克郎将收到多少美元?答案:瑞典公司以瑞典克郎兑美元,应以美元卖出价6.3600计1000/6.3600=157.2327(万美元)四、分析题:1、结合图形分析小国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
2、结合图形分析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1)贸易创造效应:从其他成员精品文档国进口取代本国生产(2)贸易转移效应:从成员国进口取代从非成员国进口(3)贸易扩大效应(4)减少行政开支(5)抑制走私(6)提高谈判能力3、结合图形分析经济的贫困化增长。
在一定条件下,一国优势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贸易出口的增加不仅没有使改过的福利有所提高,反而会使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出口收入下降,从而造成福利的下降。
生产可能性曲线从PPC1向外扩张PPC2,意味着生产能力的扩大,生产点A外移到A’,生产增加的同事,贸易出口也因之得到增长,但贸易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世界价格现在该国生产扩大,出口增加后发生变化,从TW移到TW’,斜率变化即价格变化,结果是出口增加,价格(贸易条件)下降,即单位出口换得的进口下降,总体福利水平下降。
即消费点从C 下降到C’4、画图说明资本国际流动的福利效应。
A国:OC;B国:O’H。
O’H>OC BA:A→B ON=EB=O’T流动前:A国总产出:OFAG;B 国总产出:O’JMAA:OFAG→OFEB(下降了EBAG)} B:O’JMA→O’JEB(增长了EBAM)}世界总产出增长了EGM收入:A:OFAG=OCGA(资本收入)+FCG(其他要素收入)B:O’JMA=O’HMA(资本收入)+JHM(其他要素收入)流动后的资本收入=ABERA:OFAG→OFERA(OFAG+EGR)}B:O’JMA→O’JERA(OJMA+ERM)}世界总收入增加了EGM资本收入给了A 国EGR;其他要素收入给了B 国ERM图形分析--收入变化:流动之后:(1)A国国民收入:OFAG→OFAGR(ERAB为外流资本BA的利息收入),增加了EGR(2)B国国民收入:O’JMA→O’JERA增加了EMR世界总国民收入增加了EGM,是A 国的资本和B 国的劳动相结合取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