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国际经济学

2-2国际经济学

第 1 页 共2页 渤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考试卷

专专业国际经济贸易专业 科科目目 国际经济学

……

…………………………………………………………………

一、单选题(本题共1.对于参与国际贸易的两国来说,国际贸易均衡价格一定位于( )

A 最高价格水平之下

B 最低价格水平之上

C 相对价格水平之间

D 最低价格水平之下

2.. 有关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

A 一国的需求偏好是由该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决定的

B 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了能使社会和国家获得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

C 较高的曲线反映了较高的满足程度,较低的则相反。

D 社会无差异曲线突向原点,斜率为负,且互不相交,离原点越近的点,其满足程度越高。

3.下图中能体现“悲惨增长”的是( )

A B C D

4.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起因是( ) A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 技术水平的差异 C

产品品质的差异 D 价格的差异 5.

以下可能会导致悲惨增长的因素不包括( )

A

增长国在世界市场是大国,其出口供应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 B 增长国进口倾向较高,增长国的进口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

增长 C 增长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 D 一国的增长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

6.能反映规模经济理论本意的是( )

A 规模报酬递减

B 规模报酬递增

C 规模报酬不变

D 规模成本递增

7. 下列哪些行业最有可能具有内部规模经济 ( )

A 好莱坞的电影业

B 加州硅谷的半导体业

C 北京中关村的电脑城

D 美国的大型农场

8.出口补贴会使一国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

A 增加 减少

B 减少 增加

C 增加 增加

D 减少 减少

9.在国内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进口配额的福利效应与( )大致相同

A 出口补贴

B 歧视性公共采购

C 关税效应

D 出口配额

10.以下贸易保护观点,从宏观经济稳定的角度提出的是( )

A 最佳关税论

B 幼稚产业论

C 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主义

D 战略性贸易政策

二、多选题(本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从理论上讲,机会成本的变化有以下哪种( )

A 机会成本递增

B 机会成本不变

C 机会成本递减

D 机会成本不存在

2.根据特定要素模型分析,短期内国际贸易会对收入分配产生的影响( )

A 提高出口部门的劳动实际报酬

B 提高进口部门的劳动实际报酬

C 提高出口部门的资本实际报酬

D 提高进口部门的资本实际报酬

3.以下关于产品周期理论表述正确的是( )

A 在初始期阶段,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主要是研究与开发,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的先进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

B 在成长期阶段,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主要是技术,产品主要由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

C 在成熟期阶段,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主要是劳动,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输出到发达国家

D 在三个阶段,产品由技术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型再转化为劳动密集型

4.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有( )

A 重叠需求理论

B 要素禀赋理论

C 规模经济理论

D 比较优势理论

5. 垄断竞争理论中,国际贸易的起因是( )

A 规模经济

B 需求结构

C 要素禀赋

D 差异产品

6.以下属于非关税壁垒的是( )

A 混合关税

B 歧视性公共采购

C 进口配额

D 自愿出口限制

7.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包括( )

A 贸易创造

B 规模经济效应

C 贸易转移

D 外来投资的促进效应

8. 以下关于共同市场正确的是( )

A 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

B 实现了生产要素与服务的自由流动

C 成员国间需在技术标准、税收制度、金融法规等方面加以协调

D 各成员国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

9. 下列哪种说法能用来解释里昂惕夫悖论( )

A 美国比贸易伙伴国拥有更多的劳动力

B 美国的出口产品使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C 美国进口大量资本密集型产品型的自然资源

D 美国消费者对资本密集型产品有极强的偏好

10.以下关于幼稚产业叙述正确的事( )

A. 幼稚产业保护的论点通常是以尚未实现的内部规模经济或外部规模经济存在为前提

T u u -3

-100 3 122

【国际经济学专题考试试卷十】Externalities

Chapter 10 Externalities TRUE/FALSE 1. Markets sometimes fail to allocate resources efficiently. ANS: T DIF: 2 REF: 10-0 NAT: Analytic LOC: Markets, market failure, and externalities TOP: Market failure MSC: Interpretive 2. When a transaction between a buyer and seller directly affects a third party, the effect is called an externality. ANS: T DIF: 1 REF: 10-0 NAT: Analytic LOC: Markets, market failure, and externalities TOP: Externalities MSC: Definitional 3. Buyers and sellers neglect the external effects of their actions when deciding how much to demand or supply. ANS: T DIF: 2 REF: 10-0 NAT: Analytic LOC: Markets, market failure, and externalities TOP: Externalities MSC: Interpretive 4. In a market characterized by externalities, the market equilibrium fails to maximize the total benefit to society as a whole. ANS: T DIF: 1 REF: 10-0 NAT: Analytic LOC: Markets, market failure, and externalities TOP: Externalities MSC: Definitional 5. In a market with positive externalities, the market equilibrium quantity maximizes the welfare of society as a whole. ANS: F DIF: 1 REF: 10-0 NAT: Analytic LOC: Markets, market failure, and externalities TOP: Externalities MSC: Interpretive 6. Barking dogs cannot be considered an externality because externalities must be associated with some form of market exchange. ANS: F DIF: 1 REF: 10-0 NAT: Analytic LOC: Markets, market failure, and externalities TOP: Externalities MSC: Applicative 7. The social cost of pollution includes the private costs of the producers plus the costs to those bystanders adversely affected by the pollution. ANS: T DIF: 1 REF: 10-1 NAT: Analytic LOC: Markets, market failure, and externalities TOP: Externalities MSC: Definitional 8. Organizers of an outdoor concert in a park surrounded by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are likely to consider the noise and traffic cost to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when they assess the financial viability of the concert venture. ANS: F DIF: 1 REF: 10-1 NAT: Analytic LOC: Markets, market failure, and externalities TOP: Negative externalities MSC: Applicative 9. When a driver enters a crowded highway he increases the travel times of all other drivers on the highway. This is an example of a negative externality. ANS: T DIF: 1 REF: 10-0 NAT: Analytic LOC: Markets, market failure, and externalities TOP: Externalities MSC: Interpretive 10. When firms internalize a negative externality, the market supply curve shifts to the left. ANS: T DIF: 2 REF: 10-1 NAT: Analytic LOC: Markets, market failure, and externalities TOP: Negative externalities MSC: Analytical 663

国际营销学大纲

《国际营销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Marketing Theory 课程代码: 学分/总学时:3/48(其中课堂:39学时;课内实训:9学时;课后自学: 0学时)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 适用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贸易经济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国际营销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牢固掌握国际营销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国际惯例,做到学以致用,具备国际市场调查、国际市场开拓知识和技能,具有撰写市场调查报告、国际市场开拓可行性研究报告、整体营销策划书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国际营销导论(6学时) 【基本内容】 1.市场营销的基本含义。 2.市场观念。 3.市场营销组合。 4.市场营销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 1.了解市场营销、国际营销的含义。 2.理解五种经典的市场观念。 3.掌握市场营销组合的涵义及特点。 4.了解市场营销组合理论的发展脉络。 5.运用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产业竞争态势分析(五力分析)、整体营销形势分析(SWOT分析)等方法进行具体营销活动分析。 【重点及难点】 重点:市场营销与国际营销含义、市场观念、4P组合、6P组合、4C组合。 难点:4P组合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活动与教学方式】 本章是该课程的导入章节,应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观念为核心,采用多媒体课件,选用针对性的案例进行教学。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比如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可以采用由教师讲授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析。要求学生课后查找俱乐部营销、定制营销、数据库营销、频繁营销、体验营销、互动营销、体验营销、微博营销、微信营销、二维码营销、网上营销等最新营销工具和方法,掌握上述营销新工具、方法

2020年7月全国自考国际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国际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4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最先提出生产要素禀赋的相对优势导致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家是()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 C.大卫·休漠D.伊莱·赫克歇尔 2.列宁指出,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资本输出B.商品输出 C.服务输出D.人材输出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了() A.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B.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 C.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D.扩大高级产品出口的发展战略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目标是() A.实现贸易收支平衡B.推进贸易自由化 C.提高全球福利水平D.优化自然资源配置 5.若欧元对美元的汇率由EURI=USD0.8925变为EURI=USD0.8740,则说明() A.美元升值,欧元贬值B.美元贬值,欧元升值 C.欧元不变,美元贬值D.欧元不变,美元升值 6.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项目所记录的金融资产不包括 ...() A.短期资本项目B.长期资本项目 C.黄金和特别提款权D.长期的商业贷款 7.国际收支项目中自发交易项目又称() A.事前交易项目B.事后交易项目 C.补偿项目D.调整项目 8.若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则以美元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将() A.上升B.下降 C.不变D.不确定 9.根据国际收支的收入调整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若边际消费倾向C=0.7,储蓄率S=0.2,边际进口倾向M=0.1,则出口每增加1单位,贸易收支改善() 1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绝对优势理论【名词解释】 亚当·斯密在批驳重商主义基本观点的同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容可以概括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二、简述比较优势理论【名词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据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三、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一般均衡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论述分析题】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国的供给水平。 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在既定收入与消费偏好下。消费者所选择不同商品组合可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情况。它是消费者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其特征与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相同。 (一)两国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国均衡 两国均衡时,甲国均衡点为A,乙国均 衡点为A’,国价格线分别为PA和PA’。 甲国在X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乙国 在Y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二)两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 引入国际贸易,国际比价为PB=PB’=1。①甲国专业化生产X产品,国均衡点由A移 至B点,B点为甲国生产均衡点。经过商 品交换,甲国最终在E点消费,E为消费 均衡点。BC为出口,EC为进口,BCE称 为“贸易三角”;②乙国专业化生产Y产 品,国均衡点由A’移至B’点,B’点 为乙国生产均衡点。经过商品交换,乙国 最终在E’点消费,E’为消费均衡点。B’C’为出口,E’C’为进口,B’C’E’称为“贸 易三角”。 四、分析不同机会成本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分析题】 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额外生产1单位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

国际经济学考试试题完美版,含答案.

全国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国际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40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1分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A A.重商主义 B.重农主义 C.重金主义 D.货币主义 2.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不倾向使用的政策是D A.对进口关税设置壁垒 B.对非关税设置障碍 C.对外汇实行管制 D.对本国货币低估对外价值 3.相对技术差异论的提出者是B A.斯密 B.李嘉图 C.奥林 D.赫克歇尔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行了多轮多边贸易谈判C A.日内瓦回合 B.东京回合 C.乌拉圭回合 D.安纳西回合 5.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C A.1993年 B.1994年 C.1995年 D.1996年 6.一般而言不属于外汇市场主要参与者的是D A.商业银行 B.中央银行 C.外贸公司 D.居民个人 7.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重要的收支差额是D A.官方结算差额 B.商品贸易差额 C.基本收支差额 D.经常项目差额 8.国际收支调整的重要基础理论是C A.调整论 B.货币论 C.弹性论 D.平衡论 9.从总体上看 产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将A 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D.不确定 10.在开放经济条件下c=0.6s=0.3 考虑政府的财政收入部分C A.10/9 B.5/3 C.5/2 D.10/3 11.下列属于非关税壁垒的措施是D A.反倾销税 B.反补贴税 C.进口附加税 D.国内最低限价 12.最佳关税来源于B A.进口国厂商 B.出口国厂商 C.第三国出口厂商 D.第三国进口厂商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NO.1 一、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核心:金银财富论 贸易保护主义 零和博弈 二、古典贸易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 (二)比较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 (三)相互需求论-穆勒和马歇尔 (四)机会成本论-哈勃勒 (比较利益理论的现代分析) 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或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则具有绝对劣势。 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各国均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呢:(1)用劳动生产率(2)用生产成本 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一)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 1、揭示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2、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双赢游戏”而非“零和游戏”,部分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并批判重商主义。 3、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1、绝对利益论只能解释现在世界贸易中的一小部分交易,一种特例,不具有普遍意义; 2、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 3、根据该理论,很多发展中国家不能参加国际交换,如果参加也是只买不卖,与实际不符。 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或相对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则具有比较劣势。 比较优势理论:各国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促成各国的分工与专业化,各国均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呢?(1)用相对劳动生产率(2)用相对生产成本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从整体上看,比较利益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称他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比较利益理论表明,无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因此经济落后的国家不应该惧怕对外开放 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国际经济学专题考试试卷十九】Earnings and Discrimination

Chapter 19 Earnings and Discrimination TRUE/FALSE 1. A 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 refers to a difference in wages that arises from nonmonetary characteristics. ANS: T DIF: 2 REF: 19-1 NAT: Analytic LOC: Labor markets TOP: 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s MSC: Definitional 2. A 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 is a difference in wages due to higher levels of education or other forms of human capital. ANS: F DIF: 1 REF: 19-1 NAT: Analytic LOC: Labor markets TOP: 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s MSC: Definitional 3. The fact that doctors are paid more than economics professors is an example of a 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 ANS: T DIF: 1 REF: 19-1 NAT: Analytic LOC: Labor markets TOP: 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s MSC: Definitional 4. A computer is an example of productivity-enhancing human capital. ANS: F DIF: 2 REF: 19-1 NAT: Analytic LOC: Labor markets TOP: Human capital MSC: Definitional 5. Higher levels of human capital are correlated with higher earnings because firms are willing to pay more for better-educated workers who have higher marginal productivities. ANS: T DIF: 2 REF: 19-1 NAT: Analytic LOC: Labor markets TOP: Human capital MSC: Interpretive 6. As a result of an increase in the earnings gap between skilled and unskilled jobs, the incentive to get a college education has been declining. ANS: F DIF: 2 REF: 19-1 NAT: Analytic LOC: Labor markets TOP: Increasing value of skills MSC: Interpretive 7. The rising gap in wages between unskilled and skilled workers is most likely related to a larger increase in demand for unskilled occupations relative to skilled occupations. ANS: F DIF: 2 REF: 19-1 NAT: Analytic LOC: Labor markets TOP: Increasing value of skills MSC: Interpretive 8. One hypothesis to explain the rising gap in wages between unskilled and skilled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that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altered the relative demands for skilled and unskilled workers. ANS: T DIF: 2 REF: 19-1 NAT: Analytic LOC: Labor markets TOP: Increasing value of skills MSC: Interpretive 9. The statement that "the rich get richer, and the poor get poorer" is supported by evidence of an expanding wage gap between high-skill and low-skill workers. ANS: T DIF: 1 REF: 19-1 NAT: Analytic LOC: Labor markets TOP: Increasing value of skills MSC: Interpretive 10. Some economists suggest that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led to an expanding wage gap between high-skill and low-skill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S: T DIF: 2 REF: 19-1 NAT: Analytic LOC: Labor markets TOP: Increasing value of skills MSC: Interpretive 1287

国际经济学考试试题

国际经济学考试试题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考试试卷( A )卷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考试形式:闭卷 考核对象(专业或班级):贸易经济、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 学、保险学 学号:姓名: 说明:所有答案请答在规定的答题纸或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册上的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总计20分,每小题1分) 1.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 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即使一个国家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以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获益 C、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多 D、只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 2.如果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与另一资本丰富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则() A、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资本成本上升 B、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资本成本下降 C、前一国家的工资会相对后一国家上升 D、前一国家的工资会相对后一国家下降 3.如果机会成本是递增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国际贸易将导致()。 A、每个国家完全专业化,且生产成本下降 B、每个国家不完全专业化,且出口产品生产成本不变 C、每个国家不完全专业化,且生产出口产品的机会成本上升 D、每个国家不完全专业化,且生产出口产品的机会成本下降 4.()可用于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制成品贸易。 A、比较优势学说 B、要素禀赋理论 C、需求重叠理论 D、绝对优势学说 5.可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学说 B、要素禀赋理论 C、绝对优势学说 D、规模经济理论

国际经济学试题20答案

考试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考试课程:国际经济学考试学年、学期:命题教师:王焱霞 试卷类型:闭卷 专业: 试卷编号: 一、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国际收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的对外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2,套汇:利用同一时刻不同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差异,通过买进和卖出外汇而赚取利润的行为。直接套汇和间接套汇:直接套汇,又称双边或两角套汇,指利用两个外汇市场上某种货币的汇率差异,同时在两个外汇市场上一边买进一边卖出这种货币。间接套汇,也称三角套汇,是利用三个不同地点的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差异,同时在三地市场上贵卖贱买从中赚取汇率差价的行为。套汇机会的判断:将三个或更多个市场上的汇率转换用同一种标价法表示,并将被表示货币的单位都统一为1,然后将得到的各个汇率值相乘。如果乘积为1,说明没有套汇机会,如果乘积不为1,则存在套汇机会。 3,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进口国对各类进口商品颁布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商品包装和商品标签规定,造成进口障碍,限制商品进口。进口国为维护国内消费者安全和健康,对进口商品规定技术、卫生和包装标准应该说是必要的,但这些规定十分复杂,标准过于严格,而且经常变化,使外国产品难以适应,达到限制进口的作用。它的实施具有极端的隐蔽性,效果非常明显。 4,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同类产品)在两国间相互进口和出口的贸易活动。即产业内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活动。 5,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或者说是指国际商品交换比例。 计算方法: T = ( PX / PM ) ×100 其中T表示该国某一时期的贸易条件;PX为该时期的出口价格指数;PM为该时期的进口价格指数。 二、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马歇尔——勒纳条件可用来判断货币贬值程度。 “×”马歇尔——勒纳条件可用来判断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影响程度 2, 假定对成品车征收40%的从价税,无关税时进口零部件成本为成品车价格的30%,对进口零部件征收40%的从价税时的有效关税保护率为40%。

自考国际经济学学习笔记

自考国际经济学常考题 第一章 1.经济的自然增长与人口的自然增长有关。(√) 2.国际经济学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国际资源配置、国际经济福利分配和可持续发展。(√) 3.一般而言,国际经济运行中,经济调节手段能够贯彻得比较彻底。(×) 4.经济产出与经济要素在国际间可以流动但却不能自由流动。(√) 5.个体、企业和国家的跨国经济活动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经济。(×) 6.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7.国际经济中不存在公平和效率问题。(×) 8.无论国际经济的经济主体还是国内经济的经济主体,其运行的主要基础是市场。(√) 第二章 1.李嘉图比较优势模型中的转换曲线是弯曲的而不是直线。(×) 2.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贸易导致完全专业化。(√) 3..比较优势原理只能应用于简单的两国模型中,而不能应用于现实中众多国家参与贸易的情况。(×)4.随着成本递增或边际生产率递减,各国将更加专业化于生产出口产品,因此机会成本将随之下降。(×)第三章 1.对于大多数消费者和国家来说,沿无差异曲线移动,其边际替代率是不变的。(×) 2.两国进行贸易时,贸易条件均衡等于较小国家贸易前的现行国内价格比。(×) 3.大小不相等的两个国家进行贸易时,大部分贸易收益将流向较小的国家。(√) 4.由于大量劳动供给带来了长期经济增长,劳动力充足的国家可能会经历进口倾向型增长。(×) 5.出口倾向型增长很可能使一国贸易条件恶化。(√) 6.贫穷化增长适用于长期以来人口增长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国家。(×) 7.一国的商品(或易货)贸易条件反映了该国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 第四章 l.在要素禀赋理论中,如果一国工人平均占有的资本量多于其他国家,那么该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要素禀赋理论推测贸易将引起劳动力充裕国家的相对工资水平下降。(×)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若任何国家首先成功推广了一种新产品,则这种新产品将在该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4.产品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一成不变的、必然现象。(√) 5.仅用于一国出口产业的特殊设备拥有者,将因该国从自给自足转向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而遭受损失。(×) 6.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出口模式将随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和相对要素禀赋的变化而改变。(√)7.即使出现信息不对称,不同贸易对象具有的相对比较优势也会相同。(×) 8.研究和开发仅仅是成为间接考查一国的研究开发水平的依据,不是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生产要素。(×)第五章 1.由于穷国中的富人的消费层次与富国中的富人是很相似的,会产生相同的消费群体与消费层次,在没有贸易限制时,可以在两国发生贸易。(√) 2.新张伯伦模型主要解释经济、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开展的贸易。(√) 3.产业间贸易理论强调的是由于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形成的贸易。(×) 4.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的是优势差异决定贸易。(×) 5.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在参与国际贸易时所采取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6.战略性政策贸易理论认为,国家干预为产生新的比较优势、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外生变量。(×)7.国际贸易扭曲理论的前提和归宿是为了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特别强调生产的开放状态利于要素流动。(×) (×)8.G-L指数是目前研究产业内贸易时使用较普遍的一个指标,这一指标能够准确反映产业内贸易的变化。 第六章 1.李斯特认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了经济的发展,应该建立起保护性而非财政性。而且有条件、无时间限制的关税制度。(×) 2.李斯特认为,在国际贸易中,随着本国生产力的发展,关税水平应该上升,有利于本国商品占有国内市场,但是农业却不应该予以保护。(√) 3.成本递增的产业只要具有竞争力,也可以成为幼稚产业予以保护。(×) 4.政府出口补贴提高了出口数量,但同时也降低了出口价格,增加了国内税收负担。(√) 5.幼稚产业理论认为应该设置暂时性关税以使新兴产业在磨练中提高效率。(√) 第七章 1.国际收支强调居民的概念,留学生、外交人员、国际组织以及在飞机上过境的个人、机构应该计入居民范畴。(×) 2.国际收支报表的基本编制方法是采取复式记帐法。(√) 3.资本和金融帐户中的补充信息表格是国际收支表的基本组成部分。(×) 4.美国对索马里的援助属于单方面转移,应记入美国国际收支经常帐户的借方。(√)

亚太经合组织简介(国际经济学)

“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1989年11月,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加拿大及当时的东盟六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合组织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这一组织正式成立。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成立之初仅为一个区域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然演变为环亚洲太平洋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构。而今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组织之一。 APEC现有21个成员,分别是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华台北、泰国、美国、越南,1997年温哥华领导人会议宣布APEC进入十年巩固期,暂不接纳新成员。2007年,各国领导人对重新吸纳新成员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但在新成员须满足的标准问题上未达成一致,于是决定将暂停扩容的期限延长3年。此外,APEC还有3个观察员,分别是东盟秘书处、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和太平洋岛国论坛。 APEC成员位于环太平洋地区,成员分布在亚洲、美洲以及大洋洲。APEC成员的历史、文化、宗教不同,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价值观各异,特别是成员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程度差别很大。亚太地区还存在数个次区域性贸易集团,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澳新紧密经济和贸易关系协定,有的成员又分别属于不同的次区域贸易集团。亚太经合组织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89年,各成员的人均GDP为4794美元,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但到2006年,各成员的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几乎是非成员平均水平的两倍。亚太经合组织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受关注程度己今非昔比。 更加难得的是,APEC是亚太地区唯一将众多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联系在一起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在推进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大约有80%的对外贸易是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进行的,APEC也是中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对APEC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从1993年开

2019年自考《国际经济学》章节试题及答案

2019年自考《国际经济学》章节试题及答案 第1章绪论 重点问题: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对象及其其他经济学科的关系单选 1.国际经济学分析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是(B) A经济增长B经济自然增长C制度创新的经济增长D经济发展 2.经济发展是(D) A经济结构的变革B社会和政治体制的变革C经济自然增长D制度创新的经济增长 3.国际经济最基本的出发点是(B ) A社会分工B国际分工C产业内分工D产业之间的分工和合作 4.国际经济交往的主要方式是(A) A生产要跨国界流动B国际分工C商品跨国界流通D开放经济 判断 1.经济的自然增长与人口的自然增长有关。(√) 2.国际经济学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国际资源配置、国际经济福利分配和可持续发展。(√) 3.一般而言,国际经济运行中,经济调节手段能够贯彻得比较彻底。( ×) 4.经济产出与经济要素在国际间可以流动但却不能自由流动。(√) 5.个体、企业和国家的跨国经济活动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经济。( ×) 6.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7.国际经济中不存在公平和效率问题。( ×) 8.无论国际经济的经济主体还是国内经济的经济主体,其运行的主要基础是市场。(√) 名词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研究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 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重点问题:绝对利益说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比较利益说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单选 1.在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中,(C)。 A所有产品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最终将获得全部黄金和白银 B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将获得大量贸易余额 C如果两个国家分别出口本国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将同时从贸易中获益 D如果一国不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将丧失绝对优势 2.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B)。 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即使一个国家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以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获益 C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多 D只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亦称绝对成本理论、绝对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英)亚当·斯密经济学鼻祖 代表作品:《道德情操论》1759、《国富论》1776 2、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主要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容概括: (1)如果一国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理论、比较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大卫?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 2、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容概括:(核心: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1)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三节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 2、国际交换比例:国际交换比例以贸易前两国国的交换比例为限;国际交换比例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交换比例由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课件) 练习: 1、在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中,机会成本是(B )。 A. 递增 B. 递减 C. 先递增后递减 D. 不变 2、最早提出贸易利益“非零和”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C )。 A. 斯密 B. 嘉图 C. 赫克歇尔 D.里昂惕夫 3、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有(ABE )。 A. 绝对优势理论 B. 比较优势理论 C. 要素禀赋论 D. 规模经济理论 E. 相互需求理论 4、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有(CDE )。 A. 2x2x2模型 B. 技术水平相同 C. 市场完全竞争 D. 消费者偏好相同 E.规模收益不变 第二章要素禀赋理论: 1、要素禀赋:又称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2、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3、要素禀赋理论容:H-O定理(模型)、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S-S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 4、H-O定理:瑞典:赫克歇尔《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 俄林《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 5、H-O定理:定理容: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一国应主要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则两国都会从中获益。评价:为不同国家确定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提供了便利标准,有助于各国比较优势的发挥和世

【国际经济学专题考试试卷十五】Monopoly

Chapter 15 Monopoly TRUE/FALSE 1. Monopolists can achieve any level of profit they desire because they have unlimited market power. ANS: F DIF: 2 REF: 15-0 NAT: Analytic LOC: Monopoly TOP: Monopoly MSC: Interpretive 2. Even with market power, monopolists cannot achieve any level of profit they desire because they will sell lower quantities at higher prices. ANS: T DIF: 2 REF: 15-0 NAT: Analytic LOC: Monopoly TOP: Monopoly MSC: Interpretive 3. One characteristic of a monopoly market is that the product is virtually identical to products produced by competing firms. ANS: F DIF: 2 REF: 15-1 NAT: Analytic LOC: Monopoly TOP: Monopoly MSC: Definitional 4.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monopolies is barriers to entry. ANS: T DIF: 2 REF: 15-1 NAT: Analytic LOC: Monopoly TOP: Monopoly MSC: Interpretive 5. The De Beers Diamond company advertises heavily to promote the sale of all diamonds, not just its own. This is evidence that it has a monopoly position to some degree. ANS: T DIF: 1 REF: 15-1 NAT: Analytic LOC: Monopoly TOP: Monopoly MSC: Interpretive 6. The De Beers Diamond company is not worried about differentiating its product from all other gemstones. ANS: F DIF: 1 REF: 15-1 NAT: Analytic LOC: Monopoly TOP: Monopoly MSC: Interpretive 7. The amount of power that a monopoly has depends on whether there are close substitutes for its product. ANS: T DIF: 1 REF: 15-1 NAT: Analytic LOC: Monopoly TOP: Monopoly MSC: Interpretive 8. If the ABC company owns the exclusive rights to mine land in Afghanistan for Lapis Lazuli, a rare stone used in jewelry which is found only in Afghanistan, the company benefits from a barrier to entry. ANS: T DIF: 1 REF: 15-1 NAT: Analytic LOC: Monopoly TOP: Monopoly MSC: Applicative 9. Copyrights and patents are examples of barriers to entry that afford firms monopoly pricing powers. ANS: T DIF: 2 REF: 15-1 NAT: Analytic LOC: Monopoly TOP: Patents MSC: Interpretive 10. If the government deems a newly invented drug to be truly original, the pharmaceutical company is given the exclusive right to manufacture and sell the drug for 50 years. ANS: F DIF: 1 REF: 15-1 NAT: Analytic LOC: Monopoly TOP: Patents MSC: Interpretive 11. A natural monopoly has economies of scale for most if not all of its range of output. ANS: T DIF: 2 REF: 15-1 NAT: Analytic LOC: Monopoly TOP: Natural monopoly MSC: Applicative 12. Declining average total cost with increased production is one of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natural monopoly. ANS: T DIF: 1 REF: 15-1 NAT: Analytic LOC: Monopoly TOP: Natural monopoly MSC: Definitional 1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