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学习讲解
地球地球仪和时间计算讲解

例题:某人自东向西越过1800经线后,
下列说法可能正确的是( C )
(1)时刻不变,将日期增加一天
(2)时刻不变,将日期减去一天
(3)时刻、日期都不变
(4)日期不变,时刻加上1小时 A(1)(2) B(2)(3) C(1)(3) D(2)(4)
例题:当北京时间是2010年1月1日7点时,全球已是2010年的范围
1700
1700
A
B 100
0°
100
C
D
3、在下面A、B、C、D四幅图中,哪一幅图中的 P点位
置同时符合( 1)东半球 (2)北半球 (3)低纬度
D (4)在我国境内四个条件( )。
100
P
200
300
100
P
200
300
1200 1300 1400
A
300 200 100
1100 1000 900
A 200W、00 B 1800 00
C 1600E 00 D 1600E 300N
㈢经纬网
(2)定“距离”,测范围
①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 长处处相等,大约是111 千米,如图中AB 。 ②经度1°的纬线弧长由 低纬向高纬递减,大约 是111×cos φ千米(φ表 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 如图中AC。
纬度 赤道、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极点
区域 划分
赤道划分南北半球; 20°W~160°E为东半球 低中高纬的划分; 160°E~20°W为西半球 热带温带寒带的划分
2、在下面的经纬网图中,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
半球的有( CD)。
A、A点 B、B点 C 、C点 D、D点
《看透天空之谜——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看透天空之谜——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能够正确使用地球仪。
3. 让学生掌握经纬度的概念,了解经纬度在地球仪上的表示方法。
4.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经纬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经纬度的换算和定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地球仪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经纬度分布。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教具:一个标准地球仪。
2. 教学图片:地球仪图片、地球形状示意图。
3. 教学视频:地球仪使用方法的视频。
4. 练习题: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练习题。
五、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讲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
通过图片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
2. 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讲解地球仪是一种模拟地球形状的球体模型,用于表示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
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和制作材料,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作用。
3. 经纬度的概念讲解经纬度的定义、划分和表示方法。
经度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纬度是垂直于地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让学生了解经纬度在地球仪上的表示方法。
4.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观看地球仪使用方法的视频,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使用地球仪。
讲解如何找到某个地点的经纬度,如何阅读地球仪上的地图。
5. 经纬度的换算和定位讲解经纬度的换算方法,如何将经纬度数值转换为实际地理位置。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练习经纬度的定位。
六、教学内容6. 经线和纬线的特点讲解经线和纬线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

利用地球仪上的时区标示,模拟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解释时区的概念。
演示气候带
通过在地球仪上标注不同气候带,演示全球气候的分布和特点。
测量距离
利用地球仪上的比例尺,学习测量地球上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观察经纬线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学习经纬线的定义、特点以及作用。
观察地貌特征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地貌特征,了解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
感谢您的观看。
古代对地球的认识
地球的探索历程
地理大发现时代
15-17世纪,随着欧洲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并开始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和文化。
科学考察与探险
19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进行更深入的科学考察和探险活动,如南极科考、深海探测等。
最早的地球仪
据记载,最早的地球仪是由古希腊学者克罗狄斯·托勒密于公元2世纪制作的,它是一个小型、简陋的地球模型,主要用于教学和学术研究。
了解地形地貌
地球仪上通常会标注各个国家和城市的位置,有助于了解不同地区的行政划分。
探索国家、城市等行政区域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度,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时区差异,学习时差的计算方法。
学习时区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03
CHAPTER
地球和地球仪的应用
地球仪是制作地图的基础,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态、大小、赤道、两极等数据,进而绘制各种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两极则是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经线连接两极,将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
总结词
赤道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假想圆圈,也是最大的纬线圈,其纬度为0°。赤道将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并作为地球上温度和气候的重要分界线。两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分别对应于南极和北极。经线是连接两极的大圆圈,其与赤道垂直,将地球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精选10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
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
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2)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能简单读取地球仪上的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掌握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2)利用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及地球仪的构造;(2)地球仪上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3)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划分及读取;(2)地球仪上距离、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2. 经纬网图;3. 教学PPT;4. 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2)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
2. 探究地球的形状:(2)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3. 学习经纬网:(1)讲解经纬网的构成及作用;(2)引导学生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到某个地点的经纬度。
4. 地球仪的使用:(1)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练习。
5. 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1. 观察地球仪,记录下家里、学校的位置及经纬度;2. 制作简易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及地球仪的构造有了初步了解,能熟练使用地球仪。
但在经纬度的划分及读取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经纬度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地球仪的历史和发展:向学生介绍地球仪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现代地球仪的特点。
2. 地球仪的应用领域:讲解地球仪在地理学、航海、航空、军事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重要性。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地球仪和经纬网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在电影院中寻找位置
在地球仪上寻找北京的位置
北京的经纬度 东经116° 北纬 40°
试一试
小明收到美国小朋友杰克寄 来的一封信。杰克在信中开了一 个小玩笑,邀请小明暑假期间到 经度116°、纬度40°的地方参加 地理夏令营活动,小明是否能找 到此地方?可能出现什么差错?
试一试
在地球仪上找到下列地点
(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思考:
你知道地球 自转一周是多长 时间吗?
地球的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
地球自转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地球的自转
太
夜昼
阳 光
线
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在太阳光照射下产生昼夜现象; 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昼夜更替现象。
地球上的昼夜和昼夜更替
纬线
经线
概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球仪上连 接南北两极
的圆弧线
形状
半圆
长度
相等
数量
无数条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纬线
经线
经线
概念
地球仪上连 接南北两极
的圆弧线
形状
半圆
长度
相等
数量
无数条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经线和纬线
经线
纬线
概念
地球仪上连接 地球仪上赤道
南北两极的圆 和与赤道平行
弧线
的圆圈
形状 半圆
圆
长度 相等
不等
数量 无数条
一个最大的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 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 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图中②所示的形 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竖直方向成 23.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 球略大一些。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 穿起来。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一、教案主题:《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3. 通过地球仪的使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地形等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难点: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和地区名称的识别。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2. 教学PPT3. 地图4. 彩笔、直尺等绘图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结合PPT,详细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如何识别经纬线、如何查找国家和地区名称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操作实践,尝试识别经纬线、国家和地区名称。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PPT上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活动,如校园地形调查或地球仪制作比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并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终结性评价则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来评估学生对地球仪知识掌握的程度。
八、教学建议: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学习难度,给予更多的时间和帮助;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拓展内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其学习知识重点解析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一、思维导图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和160°E(14)经线(15)纬线二、知识点解析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认识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2)地球的大小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
【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⑤流星现象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
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基础知识点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球仪的含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2)地球仪的作用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
40°N 20 °N 0° 20 °S 40 °S
C
60 °N
50 °N 40 °N
D
35 °S
40 °S 45 °S
C
B A
80°N 60°N 40°N 20°N 0° 20°S 40° S
1、A、B、C三点 分别位于南北半 球哪个半球? 2、A、B、C三点 分别位于低、中、 高纬度的哪个纬 度范围? 3、A、B、C三点 哪点所在的纬线 最长的是?最短 的是?
用--表示;以西称-----,用-----表示 5、南北纬的分界是----,东西经的分界是-----6、南北半球的分界是-------,东西半球的分界是------
7、说出东半球的范围--------,西半球的范围-----
8、说出低中高纬的范围--------------
40°W20°W 0° 20°E 40°E
160E组成的经线圈
7、说出东半球的范围--------,西半球的范围----8、说出低中高纬的范围--------------
1、最大的纬线圈是-----,经线又叫------2、0度纬线又叫------,0度经线又叫------3、从赤道向北向南各分90度,赤道以北称---,用--表示;
赤道以南称-----,用-----表示 4、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度,以东称---,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地球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最大周长(赤道) 约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
区别经、纬线的特点
纬线
形状
除极点外都是圆
长度 赤道最长,越往两极越来 越短,到南北极缩成一个点
指示 方向
位置 关系
东西 平行
经线 半圆 相等 南北 相交
区别经、纬线的特点
纬线
经线
形状
长度
指示 方向 位置 关系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 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 球体.
极 半 径 赤道半径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天圆地方 2、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4、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了地球是个球体
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证据:
1.远方驶来的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 3.站的高看的远 4.麦哲伦环球航行 5.地球卫星照片
1、沿纬线向东一直走,能否 回到原点?
2、沿经线向北一直走,能否 回到原点?
地球仪上的经度
思考下列问题: 1把哪条线定为0度经线?
本初子午线
2经度数的范围
0度---180度
3度数的变化规律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增大至180度
4如何区分相同度数的经线
0度经线以东是东经,用E表示; 0度经线以西是西经,用W表示
6.某地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北侧是中 纬度,
南侧是高纬度,此地点 A.西经20º与赤道交点 B.东经160º与南纬60º交点 C.东经160º与南纬60º交点 D.西经20º与北纬60º交点
3.与著名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为 吻合的地点是 A.赤道 B.北极圈 C.南极点 D.北回归线
4.下列各点中,符合“西半球、北半球、低纬度”三个条
件的是
A.20ºW,60ºN
B.0º,26ºN
C.180º,17ºN
D.19ºW,15ºS
5.西半球的范围是 A.本初子午线以西至180º之间 B.160ºE以东至20ºW之间 C.180º经线以西至0º 经线之间 D.20ºW以东至160ºE之间
20°N 0° 20° S
60° N 40° N 20° N
20° S
40° S 60° S
低 、 中 、 高 纬 度 的 划 分
北极圈
几
条 北回归线 重
要
的
赤道
纬
线 南回归线
南极圈
90o N 90o S
66.5o N 23.5oN 0o 23.5o S
66.5o S
A B
说出图中A、B、C、D的纬度以及
纬度
90
思考下列问题: 1把哪条线定为0度纬线?
赤道
2纬度数的范围
0°~90
3从赤道向两极度数的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至90°
4如何区分相同度数的纬线
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5、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如何根据度数变化来判断是南纬还是北纬呢?
A
40°S
么半球? 3、三点分别位于低中高
纬的纬度范围?
60°S 4、三点中哪点所在的纬
线最长?哪点所在的
C
80°S 纬线最短?
140°E 160°E 180°160°W140°W
B
80N
60 N
A
40 N
C
20 N
1、写出A和B点的经纬度位置 2、A点位于什么半球?(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3、A点位于低中高纬的纬度范围? 4、三点中哪点所在的纬线最长?哪点所在的纬线最短?
20°W 0° 20°E
160E°180 °160 °W
60°W40°W20°W
20°E 40°E 60°E
如何根据度数变化来判断是东经还是西经呢?
东西半球的划分
东半球 0 °---20°W
0 °---160 °E
西半球 20°W---180°
0 °W
1. 有关经纬线长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纬线都等长 B.赤道的长度与经线等长 C.赤道的长度约是经线长度的2倍 D.赤道的长度比经线稍长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经线 B.0º经线东侧为西经、西侧为东经 C.180º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D.向东数值递减的是西经
CD
60°W40°W20°W
判断图中四点分别位于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
1、最大的纬线圈是赤道,经线又叫子午线 2、0度纬线又叫赤道,0度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3、从赤道向北向南各分90度,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4、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度,以东称东经,
用E表示;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 5、南北纬的分界是赤道,东西经的分界是0°和180°经线 6、南北半球的分界是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是20W和
60°N
B
40 N
20 N
A
0
C
20 S
1、说出A、B、C三点的经纬度位置 2、三点分别位于什么半球? 3、三点分别位于低中高纬的纬度范围? 4、三点中哪点所在的纬线最长?哪点所在的纬线最短?
40°E 60°E 80°E 100°E 1、写出A、B、C三点
B
20°S 的经纬度位置
2、三点分别位于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