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2023最新-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壶知道为朋友们整理了8篇《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篇一《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之死》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作品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
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三、口述故事经过。
四、分析故事情节五、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巧妙之处?1.善用伏笔: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笔。
(略)2.善用景物描写: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
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
3.巧用双线索: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处处小心都管掣肘押送失败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团结合作智取成功六、布置作业:《名师伴你行》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性格一、处理作业:二、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讨论如下问题)1.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2.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3.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你对这些矛盾是怎样理解的?4.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间接描写:反面衬托、侧面衬托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三、综述本文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艺术特色。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精品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第一章:杨修简介1.1 学生了解杨修的背景信息,包括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1.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聪明才智、敢于直言等。
1.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挑战。
第二章:杨修与曹操的关系2.1 介绍曹操与杨修的相识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
2.2 分析曹操对杨修的信任和猜忌,以及这种复杂关系的成因。
2.3 引导学生探讨曹操与杨修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心理博弈。
第三章:杨修之死的背景3.1 介绍杨修死亡的背景和原因,如曹操的疑心和杨修的言行不慎等。
3.2 分析杨修死亡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如三国时期的动荡和权力斗争等。
3.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章:杨修之死的经过4.1 描述杨修被曹操下令处死的过程和细节。
4.2 分析杨修在被囚禁和处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态度。
4.3 引导学生探讨杨修之死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无奈等。
第五章:杨修之死的教学总结5.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杨修的形象和杨修之死的重要性。
5.2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如坚持原则与适应环境的关系等。
5.3 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杨修之死的意义和价值。
六章:曹操的性格与决策6.1 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如狡猾、多疑、果断等,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他的决策。
6.2 探讨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反映出他的领导风格和权力观念。
6.3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决策对杨修之死的影响,以及从中可以窥见的曹操的治国理念。
七章:杨修的聪明才智7.1 探讨杨修的聪明才智在曹操面前的表现,如猜灯谜、解难题等。
7.2 分析杨修的聪明才智如何赢得曹操的赏识,却又招致曹操的猜忌。
7.3 引导学生思考聪明才智在政治斗争中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在保持才华的避免触怒权贵。
八章:杨修之死的意义8.1 分析杨修之死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如何成为了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智慧的象征。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语文教案-杨修之死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及意义。
2.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及意义。
2.教学难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课文《杨修之死》2.相关历史背景资料3.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杨修其人,以及他与曹操的矛盾。
2.提问:你们认为杨修为什么会死?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课文阅读与分析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才子”、“骄纵”、“曹操之忌”等。
(三)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及意义。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杨修为什么会死?(二)课文深入分析1.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聪明、机智、骄纵等。
2.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如多疑、狠辣、权谋等。
3.探讨杨修与曹操之间的矛盾,以及杨修之死的原因。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杨修之死的看法,展开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杨修之死给我们什么启示?(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
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评价杨修,提高评价能力。
2.布置作业: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杨修之死的理解是否深入?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何?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3.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杨修之死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导语: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阅读参考!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法学法】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1、导语:由三国中的人物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化身进行导入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
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
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_2

18.《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 概括主要事件。
2.品析人物形象, 探讨杨修死因。
3.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学会谦逊做人。
【教学重难点】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1.导入语:人们常说:三国看智, 水浒看勇。
《三国演义》中有无数的智者, 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 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
今天, 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 关注杨修的命运。
2.教师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梳理情节, 概括主要事件。
2.分析概括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3.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学会谦逊做人。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 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 完成自学任务。
二、先学环节(15分钟)(一)出示自学指导(提示: 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用红笔标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查字典解决。
(朗读要求: 语速要适中, 句子停顿要准确, 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场合, 要读出感情来。
)2.课文用哪几件事表现杨修“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以小标题的形式概述出每一件事, 曹操的反应用原文回答。
(二)自学检测反馈要求:1.自学完成后, 自主完成自学检测题。
2.完成后, 组长组织对桌交换互相批阅。
3.用红笔改错, 不明白的求助于小组其他成员。
自学检测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庖.官佯.惊问曹丕.大簏.伺.察恃.才放旷谮.害邺.城叱.退(三)质疑问难你在自学环节中还有什么困惑?学生提问, 师生共同解答自学环节遇到的问题。
三、后教环节(15分钟)过渡语: 我们理清了文章情节的基础上,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结合学案要求, 完成下列学习任务: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结合学案要求, 在文中做好批注和勾画。
先小组交流, 再全班展示。
要求:展示同学交流的是本小组成果, 要运用普通话, 声音洪亮,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进行补充或评价。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会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忠诚、聪明、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会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背景及作者。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讨论:(1)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详细分析课文内容,解读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推荐相关阅读材料。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练习,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评价: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语文教案-杨修之死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语文教案-杨修之死杨修之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与曹操之间的关系。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通过对杨修之死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忠诚、谦逊、谨慎等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理解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
2.教学难点:曹操与杨修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杨修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对杨修产生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一个才华横溢的谋士为什么会惨遭杀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杨修之死》。
2.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分析课文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聪明、机智、才华横溢,但过于自信、狂妄。
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英明、果断、多疑、狠辣。
分析杨修与曹操之间的关系:曹操欣赏杨修的才华,但对其狂妄自大、不尊重上级的行为感到不满。
4.重点字词解析分析句式特点:如“杨修尝……”、“曹操闻之……”5.课堂讨论讨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杨修过于自信,不尊重曹操,触犯了曹操的底线。
讨论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引导学生从杨修的教训中汲取经验,学会尊重他人,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
6.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缺陷及其对自身命运的影响。
7.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教学反思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建议。
四、教学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杨修的其他故事,更全面地了解杨修的形象。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杨修与曹操的对话,深入体验角色心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还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学会尊重他人,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
同时,通过分析杨修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际交往中的复杂性和微妙性。
重难点补充:1.教学难点解析教师:同学们,曹操为什么一方面欣赏杨修的才华,另一方面又对他心生忌惮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曹操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他需要的是忠诚和绝对服从,而杨修的聪明和独立思考往往让曹操感到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才思敏捷、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
曹操:虚伪奸诈、残忍多疑、嫉贤妒能、老谋深算。
生: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
(1)由于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会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除掉。
(2)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
三、本次课具体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创境激情: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2、设疑激趣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
至于教学环节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讨杨修的死因,还是先探讨杨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虑是,在学生提炼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探讨杨修死因,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最后的拓展迁移部分,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3、对教材的处理: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这6次犯忌中,你看出了性质差别吗?
2、从叙述方式来看,这6件事在全文中是属于什么叙述方式?找出标志句。
1、本文中表现最突出的毫无疑问是杨修与曹操。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2、你认为本文为写好杨修,曹操两个主要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1、关于杨修之死,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3、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做人要谦虚,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编者按】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二、教材的理解与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生: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生:鸡肋事件,惑乱军心
生: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生1:“恃才放旷”就是依仗才华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生2:“数”就是“屡次”
学生完成表格
(填写表格详见课件)
生:从曹操的心理反应程度也可看出:对杨修的“忌”逐渐加深。
日常生活(犯小忌)→政治斗争(犯大忌)
生:插叙
(一)快速阅读课文4—9自然段。
(二)人物赏析:
(三)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幻灯片展示】后人有诗赞曰:
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
非关欲退兵
(四)为杨修墓碑写点东西,可以是墓志铭,可以是挽联,还可以是警醒句……
(五)思一思
五、拓展延伸(定位曹操)
疑一疑:小说人物和历史人物的区别。
(3)因他卷入了曹丕与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牺牲品。
生: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生:你真了解魏王的内心啊!
生:佩服
生:“真知”
生齐读——
生:是
生:是他凭借才能太过放旷。
生:不真知,要真知的话他就不会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了。
(学生为墓碑写文字)
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
授课人
樊清梅
学校名称
法门镇建和初中
教学对象
九年级
科目
语文
课时安排
1
一、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作为导入,直观形象且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辅手段的运用:本节课之所以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是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图片、声音的选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情景中;二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更易把握。
五、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安排
情境导入──初读课文(把握情节)──再读课文(概括形象)──研读课文(探讨死因)──拓展迁移──作业布置──歌曲总结
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2、(选做)
①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②由杨修之死评曹操的用人原则
《杨修之死》精密的叙事结构,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使我们从中汲取了写作的甘霖;杨修的悲剧又给予我们深刻的人生启示。在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送大家两句话:
做人莫学杨修恃才放旷,
处事不效曹操阴险狡诈。
杨修之死
罗贯中
鸡肋事件 惑乱军心
------ 表面原因
杨修
恃才放旷 ≠聪明
曹操之忌
奸诈多疑
卷入夺嫡之争
------真正死因
感受《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雄浑和古朴
学生听清学习内容与要求,又信心学好本课。
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有疑难的地方,同桌讨论解决,解决不掉的提请班级讨论。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备资源应用分析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宣布上课的内容,提出要求
二、课前准备:
三、知识拓展
听朗读,感知课文
看视频,整理课文
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场合,要读出感情来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设备、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在课前板块需要完成的预习指导表
教师准备:制作与教学相匹配的,能供学生课堂学习用的多媒体视频及课件
教学资源:《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修之死》视频;《杨修之死》原文朗读;杨修墓图片;《三国演义》歌曲《历史的天空》
出示大屏幕:
1、介绍作者,作品。
2、展示学习目标
3、介绍杨修。
4、介绍背景。
5、字词积累
6、补充注释
1、听《杨修之死》朗读,用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杨修是因为犯了什么罪才被杀的?请同学们敢看一段视频。
3、速读课文: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
师:解释一下“恃才放旷”和“数”这个词好吗?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业1,学生上课时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应进一步深入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对学生的触动更大。作业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结合《观沧海》、《龟虽寿》以及正史中的曹操形象和小说中的曹操形象进行一番比较,应该会更好的认识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拥刘反曹”的倾向。
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