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适当的引用和发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学习杨修的聪明才智,启迪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的揭示。
3. 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讽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 将作品中的情节、人物、主题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PPT或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情节和氛围。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讨论作品中的亮点和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进行合作探讨,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
(2)各小组汇报探讨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困惑。
(2)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文学鉴赏(1)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
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1、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导语: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阅读参考!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法学法】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1、导语:由三国中的人物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化身进行导入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
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
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杨修之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修之死》教案 1学习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2、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恃才放旷()麾军()夏侯惇()谮害()绰刀()佯装()伺机()食讫( )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合作探究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2、从全文看,课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3、结合下列语句,分析句中人物性格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导致其死亡的原因。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杨修是谁吗?他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边读边标注出生字词,查找词典了解词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修、智、谗、死等。
2.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聪明才智、机智过人,但过于自信,忽视曹操的感受。
(四)课堂讨论1.提问:杨修为什么会被曹操杀害?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五)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如曹操的性格、政治环境等。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点评,强调杨修聪明才智,但过于自信,忽视曹操感受,导致悲剧的发生。
(七)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2.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对学生的引导要更加细致,避免学生走弯路。
2.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更多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杨修的性格特点及死亡原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讨论氛围浓厚,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哪些关于曹操的故事呢?”学生回答:“曹操与刘备的赤壁之战,曹操的《观沧海》……”教师引导:“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杨修之死》也是与曹操有关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看看杨修是如何因聪明反被聪明误的。
”(二)自主学习教师提示:“在阅读课文时,注意找出杨修与曹操之间的冲突点,以及杨修的性格特点。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识记杨修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故事;(2)能够分析并评价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3)能够概括并阐述杨修之死的原因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杨修的故事;(3)运用历史观念,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杨修之死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敬意,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热情;(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3)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提高学生的人生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杨修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 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3. 杨修之死的原因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2. 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杨修之死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杨修的相关资料、历史背景、故事情节等;2. 学生准备:预习杨修的相关故事,了解杨修的基本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杨修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杨修的故事,理解故事情节,体会杨修的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4.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杨修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命运,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的原因。
6. 联系实际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杨修之死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人生素养。
7.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8. 课后作业9.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0. 评价与反馈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杨修的具体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杨修和其他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导言杨修(公元5年~公元18年),东汉末年名士,曾官拜幽陵令、始安太守。
他的文学成就是东汉文化的一大亮点。
作为荀子的门生,他对荀子学派有着深入的研究,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所突破。
然而,他在公元18年被汉成帝所杀,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位人物。
本文将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并从历史学和人文学两个方面分析杨修的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公元18年,汉成帝死后,其外戚王氏掌权,铲除反对势力,尤其是东海王刘衡一派。
杨修的岳父是刘衡旧部,他提出刘衡的儿子刘玄为皇帝,招揽左右,成为一个有力的反对势力。
此时,杨修已身处朝廷,担任尚书令,有着一定的权力地位。
王氏为了削弱反对势力,将其打入“营党自乱”的大营高地,欲借此机会弄死杨修。
杨修中计,来到一座被设置了机关的台阶,被推下而死。
二、杨修之死的原因1.政治原因杨修在朝中有着相当高的政治地位,且与反对势力有所牵连,王氏便借机除掉了他。
2.文化原因杨修是一个文学家,他主张“群经易传,道术分明”,反对经学教条主义。
然而,当时经学主导,文化界不容异己,对杨修的思想产生排斥。
3.人性原因虽然王氏是杨修的表姐,但她看重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不顾表亲情分。
三、杨修之死的影响1.历史人物的遭遇杨修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官场黑暗的一面,也象征了文化界对异己的排斥。
他的悲剧成为历史人物的经典代表。
2.思想的传承杨修倡导“以文为官”,主张人文主义和理性思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悲壮气氛的鼓舞杨修被害的悲壮外在鼓舞了后世人物的振奋,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杨修的价值与意义1.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杨修的遭遇令人唏嘘,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是东汉文化的一大亮点。
然而,他的政治立场和表达方式也备受批评,对他的人格和价值产生了备受争议的争议。
2.文学成就的突破杨修的文学成就得到了许多后世文学家和散文家的赞赏和推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语文课题18.杨修之死
授课人张永涛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班级九年一班授课时间2013年11月21日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主要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一世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提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深谋远虑。
学习本文主要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通过探究杨修死因,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由于《三国演义》是古代白话文小说,学生阅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指导学生多阅读课文,把课文读熟,读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等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梳理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课文、朗读课文和交流讨论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杨修死因,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重点与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预习课文,阅读《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师:在《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张永年反
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中,写了刘璋派张
松出使许都,与丞相曹操府中的主簿杨修相识,
张松知道杨修是个舌辩之士,故意反难了他。
杨修这个舌辩之士,最后竟被曹操杀害。
曹操
为什么杀害杨修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18课——《杨修之死》。
(板书课题:杨修之死)
2、了解作者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3、明确学习目标:
①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等文学常识。
②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梳理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问题,明确: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
由。
3、默读课文,思考:
①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给
每个故事拟定一个小标题。
②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4、交流讨论,明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引入新课的学习,
了解作者罗贯中和《三
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
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
生的概括能力;梳理故
事的情节,培养学生用
简洁的语句进行表达的
能力;体会曹操对杨修
的态度变化,使学生知
道曹操与杨修之间的矛
盾冲突由来已久,曹操
三、小结本课
四、布置作业板书:
故事曹操心理
鸡肋事件(杨修被杀)
改建园门心忌之
分食酥饼心恶之
梦杀近侍愈恶之
吴质事件愈恶之
教植斩吏操大怒
代作答条欲杀之
失利葬修
5、师:请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板书,想一想,
课文开头写了杨修“鸡肋事件”而被杀,课文
的结尾写了次日曹操作战失利,厚葬杨修,中
间写了六件事,这采用了怎样的写法?有什么
作用?
明确:插叙(板书:插叙)
6、从描写曹操心理反应的词语来看,你看出曹
操对杨修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
归之于杨修。
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请你
在课下再读读课文,查查相关资料,用心思考。
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杀害杨修是矛盾发展的
必然结果。
使学生学习课文采
用插叙的写法,课文用
插叙的写法交代了曹操
与杨修之间矛盾冲突的
过程和结果,使学生知
道曹操杀害杨修是矛盾
冲突发展的必然结果。
让学生畅谈收获,
使学生回顾本文学习的
内容与知识,培养学生
善于回顾的习惯和学习
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作业思考题引导学
生在课下自主探究杨修
死因,为一节课交流讨
论杨修的死因做了铺
垫。
板书设计:
18.杨修之死
故事曹操心理
鸡肋事件(杨修被杀)
改建园门心忌之
分食酥饼心恶之
梦杀近侍愈恶之
吴质事件愈恶之
教植斩吏操大怒
代作答条欲杀之
失利葬修
教学反思:。